第一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促进事企发展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促进事企发展
贵州储备局二五八处任学高/文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中央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贵州储备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按照“管办分离、储经分开”的要求,贵州储备局在推进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贵州国储物流有限公司的挂牌运营、贵州储备改革方案的出台,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一、改革是贵州储备事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新形势下全国事业单位发展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中央以及地方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划,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启动前期,中央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经过一定时期的改革,力求达到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清晰,目标任务明确,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广大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就贵州储备而言,改革就是为了顺应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发展规划的要求,不断规范基层储备事业单位行为和规范经营活动,划清基层储备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责和经营性业务,依法依规把公司清理、经营业务剥离等工作落到实处,优化储备资源配臵,充分发挥整体储备优势,促进贵州储备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改革是实现贵州储备广大干部职工利益的有利途径
按照国家储备改革发展要求,贵州储备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拉开帷幕,通过剥离事业单位经营业务、成立新的贵州国储物流有限公司、改革方案的上报等一系列过程,标志着改革已经顺利开始。
就基层储备事业单位而言,改革关系数以百计储备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是实现广大干部职工利益的有力途径,也是必经之路,改革是大势所趋,基本方向已经明确,它有利于推动储备事业发展壮大,有利于保障广大储备职工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的储备职能。为此,全局储备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此次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明
确改革是储备发展的必由之路,坚定信心,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三、改革是增强贵州国储物流有限公司市场竞争力,整合储备资源,发展储备经济的内在要求
本次启动的全国事业单位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彻底剥离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重新划定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目标、任务,为此,管理局掌控下的贵州国储物流有限公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以前靠事业单位经营的业务自然就转为公司经营了,公司经营的发展壮大,对反哺储备事业单位起着重要作用,为此,经营好国储物流有限公司对整个储备事业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全体储备干部职工一致努力,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整合储备资源,发展储备经济,为国储物流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国储物流有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所以,改革体制机制是不断增强国储物流有限公司市场竞争力,整合储备资源,发展储备经济的内在要求。
四、充分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纵观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无不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进行的,它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结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的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如此,缺少了广大储备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就无从谈起,甚至有可能是步履维艰乃至失败,就改革本身而言,绝不是简单的减机构、减人员、甩包袱,更不是要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而是要通过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这就需要不断调动基层储备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认识改革、理解改革、宣传改革到支持改革、融入改革、推动改革,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义无反顾地面对改革、迎接改革,做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为贵州储备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五、改革是明确储备功能定位,促进事企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全国来看,大多事业单位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服务目标不明确、事企不分、职能模糊等特点,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其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国家发展规划不一致,为此,只有通过不断改革,才能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任务目标,达到事企分开、储经分离的目的,不断促进事企发展,让广大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篇: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2008年底,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部署了4个方面、60项改革任务。
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各政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举措频出的良好态势。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而又复杂艰巨的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砥砺奋进。
第三篇: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把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作为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的农业用水机制,调整灌区种植结构和优化灌区管水方法,调整农业与生态之间不合理的用水现状,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步伐;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首先要规范管理、合理配置。严格执行自治州“总量控制,限额供水,超引加价、节本增效”的引配水原则,在全县各灌区、协会推行水票制、用水申请制和预警制。推广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管理的集体灌溉模式,实行“供水管理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质,形成政府调控、民主协调、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新的水利管理体制。制定合理的引、配水计划和渠道轮灌秩序,坚决杜绝“人情水、关系水”和无故浪费水现象,确保公平、公正灌溉,保证按需供水。继续做好水量、水费的核算工作,在各村组设置水费公开栏,及时公布用水情况和收费情况,做到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
继续推进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村级用水管理及水费征收工作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全面管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用水管理和水费征收工作的积极性。依托用水者协会,灌前编制用水计划和配水计
划,灌中合理安排水轮,做到灌前有管理,灌后有预警。为自治
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水资源保障。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做好工程管理体制建
设。自治县境内的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已根据自治区土管
局、自治区水利厅[1993]18号文件规定进行确权划界,人人都
有管护的职责和义务,水利工程由水利部门和各受益单位共同进
行管理维护。根据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水利管理办法(试行)》
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水利供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维护以支渠为
界,支渠以上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水利部门负责筹资、建设和
维修养护;支渠以下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由村(组)受益单位负
责筹资、建设和维修养护,村(组)受益单位在筹资建设上坚持
“一事一议”原则。各灌区四级渠道(干、支、斗、农)的清淤
工作由乡镇(场)人民政府(管委会)组织农牧民负责实施。
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工程规模较大且位置远离耕地及居民点的派驻专门管护人员,居民点附近在耕地内的工程由村民进行看
护,保护工程不被人为破坏。对年久失修、已经损毁的工程进行
重新修建,对部分损坏的工程进行局部维修,保证工程尽快恢复
并发挥效益,维护正常的水利基础建设环境。
随着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寻求多种投资渠
道和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模式,保障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
良性运行机制,确保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正常发挥效益,在积极争
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自治县财政也应逐年增加对水利的投入。
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积极引导农牧民参
与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积极开展经营权转让,股权转让或资产拍卖等融资手段,引
进先进的管理手段,盘活水利存量资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经济,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顺供水成本,确保投入有回报,为民
营水利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增强水利对民间资本的吸引
力度。
稳妥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发挥水价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促
进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实行供水到户,加快
水价改革。实行供水到户可以杜绝农业用水混乱局面,促进节约
用水,减轻农民用水不合理负担,促进水价改革,提高水费的计
收率。各用水者协会在供水到户的基础上,要加强末级渠道的管
理,实行用水户最终结算水价制度。供水到户工作应不断完善和
改进,提高供水质量,没有推行供水到户的用水户协会,应加强
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在辖区实行供水到户。按照“一次定
价,分步到位”稳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价,各级财
政承担的公益性岗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
计入供水成本。各地州核定农业成本水价,县确定执行水价,报
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备案,“十二五”力争达到水成本价的70%,“十三五”基本达到水成本价。末级渠系维护费有农民用水合作
组织按照民主协商的原则自行确定。农业供水推行终端水价制
度,建立并完善计量合理、规范管理的水费计收体制。制定工业
水价指导意见,明确工业水价构成,按照工业供水类型和区域水
资源平衡稀缺程度核定水价。实行差异化的水价政策,区分水资
源公益性和商品性,农业及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
价制度。对农村二轮承包地、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和粮食生产之外的耕地、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加收资源水价,拉开高耗水行业水
价价差。资源水价由县级以上政府根据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核定。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逐步实行成本水价供水,没有达到成本水价供
水的差额部分由当地财政补贴,对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自来水
厂由自治区财政给予用电费用补助。稳步推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阶梯式水价制度。由自治区发改、财政和水利等部门提出自治区
水价综合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完善基层
水利服务机构,加强日常工作制度建设,从乡(镇)、场水利管
理站到局属各股室,严格工作纪律,大力提倡生活节俭、工作有
效、廉洁自律、热情文明的作风,再创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牢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观、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加
强对新技术、新节能产品的培训学习力度,以适应国民经济建设、效能建设、节能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各级水利服务机构的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
性职能。充实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确保基层一线工作的水利技术
人员的比例及专业性质。支持县乡建立农村基层水利专业应急服
务组织,提高抗旱、防洪等应急服务效率。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
系,加强水利科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以工程技术和节水
技术为重点的水利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以膜下灌溉技术为代表的高效节水技术应用范围。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
办公进程和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已为驻各乡(镇)、场水利管理
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电子办公设备。根据水管人员量、测水以
及工程建设需求,更新一批测量仪器设施。对局属各股室老旧电
脑进行更换,根据工程建设需要,新建一套远程自动化控制滴灌
系统设备,更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室,增配摄像机、照相机等档
案管理设备,以满足现代水利建设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水利队
伍自身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工程维护、用水管理和水费收缴等自我管理水平,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充分
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经营性水利服务项目走向市场。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制定
相关政策制度,编制规划,组织保障实施。制定节水办法,编制
节约用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根据全县
用水的实际情况,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
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并按
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节水工程建设,深入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增效能力。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各种节水
技术、设备和器具。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
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管理、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确立节水投入的专项资金。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贴、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建设长期稳定发展。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用水行为,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第四篇:加快企业体制创新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一、我县重点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的基本情况
1994年,我国第一部《公司法》颁布后,我县就掀起了一个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的高潮,在1995年到1998年短短的3年间,共组建了7家股份公司,江苏联发集团股份公司、茧丝绸集团股份公司都是当时组建的。随着全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1999至2002年间陆续组建了苏中建设、鹏飞、万力等股份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股份公司11家、企业集团22家,其中省级企业集团6家,市级企业集团6家,县级企业集团10家。
在企业上市工作方面,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省证监局辅导备案,辅导券商为南京证券公司。今年年底江苏万力机械股份公司将通过验收。联发集团也正在积极运作上市工作。
总体来说,我县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及上市工作进展不快。究其原因:一是有上市意识的企业负责人很少,不少经营者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部分企业家担心上市后受到制度监管的约束。二是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成为银行争抢的“座上宾”,融资相对容易。一些企业自有资金充足,银行贷款较少,现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高。三是总体而言,跟发达地区相比,我县企业规模不大,净资产利润率不高,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熟悉资本营运的人才,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了企业上市工作的开展。四是规范运行、发展良好、产权明晰的股份制企业较少,上市后备资源不足。五是目前国内股市新股发行(ipo)尚未开闸,企业上市门槛高,上市程序复杂、费用较高,以及资本市场的风险性使一些企业对上市产生了畏惧、畏难思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上市工作的重要性
(一)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钮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组建企业集团,目的是促进各类资本的合理流动和重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追求最佳规模和效益。以先进的理念和战略进行企业资产重组,不仅要体现在资产的流动上,更需要体现在资产的整合上,既要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又要迅速做大规模效益,达到资源的合理组织、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产生1加1大于2的综合效益。
组建企业集团,对外可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对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避免内耗。如果以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为龙头组建行业集团,既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减少重复设置的管理环节,降低固定费用,提高企业效益。
企业组建股份公司,主要是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使企业成为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要求,股份公司打开了企业迈向资本市场的窗口,是企业上市的必备条件。
企业上市是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与加快股份制改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经济新飞跃的重要前提;是主动吸收国内外优质资本,积极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迅速壮大企业资本,聚集优秀人才,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并从制度上确保资产安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的关键举措。江阴市的江阴霞客环保色织股份公司,2000年由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在资本市场发行新股2000万股,募集资金1.3亿元。上市后通过大力扩产、收购兼并,企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七分之一,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每股收益0.5元。
(二)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进入资本市场,并不单纯为了融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借资本社会化的契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我们看到,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这种模式在企业成长的初期,效率高,决策快,能帮助企业快速扩张。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家族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也日益凸显。通过改制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将使民营企业转变成公众公司,有利于其在股权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质的转变,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早在2003年,香港创业板就曾邀请章光101上市,但赵章光以时机未到为由拒绝了。现在,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现实问题,经过深思熟虑,赵章光下定决心让企业在香港上市。从融资的角度看,章光公司多年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却有相当数量的银行存款,没有上市的必要,上市反而会减少公司的利润。但赵章光认为,以前单纯靠产品质量、靠市场打拼来发展企业,今后想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管理。上市意味着企业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解决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带来的问题,化解发展的瓶颈制约。我县磁材二厂也经历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转变过程。今年该企业组建了江苏晨朗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甩掉了私营独资企业的帽子,并与券商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三)开展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今后几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企业规模。通过兼并扩张,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持续盈利能力强,能适应国内外竞争的大企业、企业集团以及有扩张潜力和增长动力的核心企业。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竞争力,营造新的发展优势。”
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投入保障。企业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发行股票,不仅可以直接筹措到大量的资金,还可以成为吸纳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的窗口。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迅速发展,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上市公司是城市的经济名片。上市公司越多,质量越高,这个城市的经济就越有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知名度就越高。以临近的江阴市为例,该市目前拥有18家上市公司,其中国内上市15家,境外上市3家,是全国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县级市。通过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82亿元,江阴市拥有的省级企业集团和国家级企业集团数不仅在全省,在全国县级市中也是最多的。江阴市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787.97亿元,财政收入108.38亿元,工业总产值2419亿元,有197家企业销售超亿元,其中华西集团营业收入超300亿元。江阴市连续三年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荣居榜首,连续两年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位列第三,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目前开展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一)龙头企业和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内部优势
我县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除了少数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外,其他企业均改制成为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形式的公司制企业。这为企业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企业的发展意识和扩张意识显著增强,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成长性强的企业龙头。2005年15家工业龙头企业的产值之和达到65亿元,平均增幅57.1%。
近年来,全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454.7亿元,同比增长44.3%。企业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403家,年销售亿元以上的企业55家,年均增加10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因此从我县工业的现实情况和当前的形势来看,组建一批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的条件已经成熟,部分龙头企业开展上市工作也具备相当的条件。
(二)国家的政策调整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组建企业集团和上市有着良好的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环境。2005年,结合企业和市场运行中的实践,国家对《公司法》、《证券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降低了组建企业集团和股份公司的门槛,修改了企业上市的规则,也放宽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限制。
在组建股份公司方面,2006年以前,组建股份公司必须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而现在,组建股份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降低到500万元,并且注册资金可以分二年到位,首次出资额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即首次出资额最低只要100万元。同时,取消了省级政府批准的程序,可以直接到南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登记,这样大大减少了行政审批的程序,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在组建企业集团方面,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工商企字[1998]第59号)文件,企业集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
(二)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三)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在实践中,各地均放宽了标准,目前在我省组建一个省级企业集团,即“江苏某某集团”,要求母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子公司在4家以上,且母子公司注册资本之和在5000万元以上。组建市、县级企业集团的要求相应降低。
在企业上市方面,近期随着证券市场的转暖,新股发行也将开始。按照新《证券法》的要求,对新股发行的审批要求会趋于科学和完善,发行模式近似于香港联交所的发行承销模式,更加市场化,包装上市的行为不可能再延续,上市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由于前几年证券市场的低迷,不少公司放弃了在国内上市的打算,目前全国来说,已经通过辅导验收并准备上市的企业不过几十家,这为我们开展上市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方面,要求也在降低。按照目前掌握的标准,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名称前可以加“江苏”,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企业名称前可以加“中国”或不加地区。
四、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加快推进全县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
(一)明确目标,强化考核
围绕“十一五”期间打造特大型企业目标,年内要在亿元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拉动能力强的工业龙头企业。对选出的龙头企业要进行重点培育扶持。制定个性发展规划,实施分类指导,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强力推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制度,加快企业集团组建步伐,要引导、鼓励部分重点骨干企业与关联企业、协作企业进行资产整合、资本重组。
2006年全县要新组建集团10家,股份公司10家,争取两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华强纺织、天成饲料、海迅实业、威弘锻压等企业年内要组建集团;港联、恒源丝绸、第一化纤、家惠油脂、中邦纺织、恒力重工、友谊服饰等企业年内要组建股份公司;申菱电器、华艺扎染、海辰生物、通海线业、品王酒业、磁材二厂、江苏瑞安特等企业年内要将组建集团和股份公司。组建企业集团中对母公司的要求大大高于股份公司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将组建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工作同步进行。
要加快重点企业上市步伐,并争取引入战略投资者,内外形成合力推动企业上市。今年要确保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万力集团要继续做好辅导期的工作,并抓紧解决新增项目的赢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作好募集资金的投向和上市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联发集团已经与天一证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要尽快形成上市计划,并迅速将港联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今年必须落实证券公司作为保荐人,并进入上市辅导期。
落实目标管理,强化考核。企业组建集团、股份公司及企业上市工作已列入政府对各镇的考核目标,并在《**县2006年工业经济考核奖励意见》体现。县上市办要建立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按照目标责任制要求,分解工作目标,细化序时进度,结合实际,积极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服务,整体联动
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企业上市办公室做好牵头组织工作。县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环保局、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地税局、国税局、劳动局等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要整合部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在企业产权证书的办理改制的遗留问题的处理以及拟上市企业涉税调整等工作上,各部门要强化专业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政策,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让则让。各镇要将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列入今年工业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切实扶持、帮助企业做好上市规划和组织推进工作。
第五篇:43、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计生局)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作出了新的部署,最重要的是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而要做到任人唯贤,就要形成一套相应的制度机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表明党的执政意识有了新的深化,从执政高度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
推进人才政策创新的必要性
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用好人才政策为要。政策是人才发挥作用的有效保障,创新政策是改革人才体制机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人才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改革,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人才发展改革政策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关键,是由政策的性质、特点及其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政策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它决定着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和竞争实力。人才发展,根本是环境,根本在政策。好的人才政策,有利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没有好的政策,育才、聚才、用才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政策创新,是激发人才活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保障,也是人才队伍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发展最具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就是要以人才政策创新为动力,努力制定出台一系列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政策,带动人才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推进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开进贤路广纳天下才——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
1国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向政府体制外的人员进行人才引进,毕竟我国地大物博,专业人才不胜枚举,很多优秀的人才可能在政府外的企业和民间组织内进行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慧眼识英才,把这些人才引进政府机关,充分地发挥好他们的才能,为我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其次,我们在引才的工作上应该做到透明、公开,不认人为亲,不打压有能力的人才。现在社会上对政府部门招募人普遍认为官员们又在为自己的亲朋好友铺路,这种风气不能长,毕竟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为达到某个人的个人利益目标,吸引人才的把关,不能让一些托关系的人引进来,而把真正有能力做工作的人弃之一旁。这需要政府能事先对一些岗位的硬性指标进行公示,能符合条件者统一进行比拼,让全社会来监督,更好地选出群众真正认可的人才。
最后,我们要有能力储备一批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造就可塑之才。做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的渴望是很大的,科技兴国、发展兴国、各方都需要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这些人才是重中之重,是关系党人和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不单单从政府部门中寻找,要结合高校、社会各行各业、甚至从特定领域的工作者中挖一批,把老一辈相关经验灌输给他们,更利用新一代的可创造性发挥好新人才的作用。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十八大报告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只有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才
2能风清气正,这是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抓手。”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认为,关键是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只有做到民主、公开、竞争,才能实现择优的目标。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着眼党长期执政大局、保持干部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是党的用人标准的重大创新和发展。然而,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一些干部群众说得好,“干部没才会误事,干部无德更坏事”,选人用人先“问德”是个好导向。因此,十八大报告增加“以德为先”的表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扩大民主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李民认为,提高干部选任过程的民主质量,须注意3个方面:一是提名质量,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二是考评质量,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职责规范,强化考察结果运用;三是监督质量,干部选任全过程须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等相关要求。
十八大指出,要“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这对下一步继续深化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竞争性选拔干部是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重要举措。以2011年为例,全国各省区市竞争性选拔厅处级干部占到新提拔总数的30.7%,中央和国家机关达到46%。可以预计,未来无论在力度、方法、形式等方面,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实现干部选
3拔任用的“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适”。
党管人才体制--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得到改进完善
首先是确立了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其次是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了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再次是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了涵盖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以及国家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法律法规。
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深化教育改革,加大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二是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三是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大力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四是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五是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加大人才奖励力度,探索建立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不够--制约机制障碍多 一是科学人才观普及不够,人才发展观念落后。当前一些地方、4单位和领导干部仍然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忽视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认识不够。
二是人才工作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实际工作中党管人才的工作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如何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
三是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国家人才发展规划虽然发布两周年,但一些制约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人才政策还在沿用,有些陈旧的人才工作机制还在发挥作用。
四是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国人才服务市场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起步,但发育仍不成熟,机制还很不完善,滞后于人才的发展,束缚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五是人才反映强烈的项目申报、经费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成果转化等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广大人才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