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我县科技资金投入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为抓好科技兴县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科技专项经费和农发资金等科技资金的逐年增加。我县科技经费已从2003年的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54万元,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已从2003年的594.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44.9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已从2003年的72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30.5万元。县委、政府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
第二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 国家科技部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牧民收入
西藏自治区林周县科学技术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进步与创新、推广应用是促进我县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拉萨市最大的半农半牧县在区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牦牛本品种选育、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人工种草、天然草场围栏、太阳能光电照明等科技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应用科技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现将我县畜牧业科技应用、推广的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一、牦牛本品种选育课题成果
牦牛本品种选育场自85年组建到2003年在区、市科技等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选育场自身得到了壮大,到2003年两个选育场有存栏选育牦牛核心群680头,种牛推广数量由91年年均30头,增加到2003年的62头;二是选育服务面得到的快速扩张,到2003年选育场已向包括本县在内的拉萨市及其它地区推广选育种公牛912头,选育面达到全区4个地(市),据测定:选育牦牛0、6龄月犊牛平均体重达到76kg,比当地犊牛增重46.5kg,增重率达到61.08%,3岁牛平均体重达到185.5kg,比当地同龄牛增重71kg,增重率达到62.03%,6岁选育牦牛平均体重达到282kg,比当地同龄牛增加体重132kg,增重率达到85.7%,8岁选育牦牛平均增重和净肉率分别比当地同龄牛增长50.87%和51.43%,达到344kg和159kg。从产奶性能分析选育效果也十分明显:据7、8、9、10四个月的测定,选育后的全奶牛平均每头产奶量为205kg,比当地牦牛增加产奶量52.5kg;三是牦牛选育工作已初步发展成为场(站)带农户、基地联农户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选育格局。2003年末统计,全县选育牦牛达到3.8万头,占牦牛存栏总数的46%。据本场实际测定:成年选育牦牛平均活重达到344kg,比当地成年牦牛增加活重116kg,增生率达到50.88%,选育效 果比较理想。以912头种公牛推广数计算,全区累计达到选育后代数18万头,头均增加收入497.7元,累计增收总量达到8959万元。
二、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
西藏绵羊改良早于1960年在原澎波农场开展。改良羊除体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育种指标:成年公羊体重42.41-45.5公斤,剪毛量3.19-3.75公斤,羊毛长度10.16-10.75厘米;成年母羊体重28.65-28.5公斤,剪毛量2.45-2.89公斤,羊毛长度9.37-10.00厘米,细度56-58支,占60.2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为了证实改良的效果,我们与改良澎波当地藏羊作了比较。据1977年11月西藏军区生建师澎波农场(当时农场属生建师)资料记载,1961年当地藏羊生产性能:成年公羊体重19.53公斤,母羊15.8公斤,产毛量公羊0.76公斤,母羊0.6公斤,毛长7-8厘米,均为异质毛花杂羊占98.3%,全白仅占1.7%。据2003年末统计,全县半细毛羊和改良羊南部地区存栏总数达到6.17万只,占南部绵羊存栏总数的99%,其中横交羊达到3万只,占改良羊总存栏的48.6%。
自1988年以来,我县向拉萨市、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先后提供种羊1828只。以平均数计算,累计年均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羊98只,以每只种羊平均受配60只母羊,以受胎率90%计算,年均每只种公羊可生产54只改良羊,年推广的羔羊成活率80%,年均可生产4234只改良羊。每只种羊使用年限平均以5年计算,累计获得改良羊18.96万只,以每只羊增收60元计算,累计增收1776.8万元,即推动了全区绵改步伐,同时为兄弟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
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是我县在全区首次接受的农业部拨贷款项目。项目自1988年开始到2003年十年来的滚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项目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全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典范。
1998年至2003年全县发展种草养畜家庭牧场1215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65.16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149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700.16元,家庭示范牧场户总收入中来自牧业的收入达到62%,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人工种草面积发展到7950亩,户均15亩。
示范牧场建设成功,对旧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科学、用科学在示范户中形成群众自觉的行为,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 提高,特别是在发展农区畜牧业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并在全区开始推广。
四、建立人工种草与草籽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养殖业在结构调整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层次来看,养殖业将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建立草籽基地,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今年我县在上级农牧与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2—2004年建设完成了人工种草18000亩,其中人工草籽基地3641亩。并在实践中筛选了适宜我区种植的几种牧草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经验。为今后我县畜牧业从靠天养畜人工养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五、天然草场的封育为北部贫困牧民脱贫打开了通道
北部地区是我县海拔最高的以牧为主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多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综合经济指标及群众的收入水平均排在全县末位。为此,于1995年被自治区定为区定贫困地区之一,94年末统计调查显示: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当年该地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5%和73.3%,达到1561户,9689人。我县根据北部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畜牧业是北部地区现在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优势产业,造成北部地区畜牧业经济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做冬春放牧的冷季草场严重不足;畜牧业以雪灾为主的灾害频繁,缺乏如围栏草场等必要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据统计项目建设前,一般年景,成畜死亡率为7%,幼畜成活率仅在79%,灾害年份成畜死亡率高达20%左右,幼畜成活可降至60%以下,由于总增少,甚至出现负总增,致使衡量畜牧业效益好坏的主要指标——出栏率多年徘徊在12—16%以内。结果造成一方面畜群不断老化,饲养成本逐年增大,畜产品产量逐年减少;一方面使大批老弱畜进入越冬度春期,从而增加了冬春牲畜的大批死亡与畜群群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减弱,这样一场灾害可带来一批贫困户,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一边脱贫一边返贫,因此,我县本着治本为主,造血为主的原则,紧紧抓住改善牧业基础条件这个中心,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封育力度。自1996年开始到2001年新建了围栏草场20.5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冬春防抗灾草场和接羔育幼草场,确保了生产的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通过项目建设:一是每亩增加鲜草168.35kg,年均增加鲜草3468万kg,相当于解决32111个羊单位全年的饲养供给;每只羊200元计算,年新增收入642.22万元,以项目区总人口计算年人均可增加收入462.9元;二是使围栏草场内的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复,牧草盖度增加,宜于割草的面积逐年增加,到2001年割草草场面积达到16573亩,亩均年产鲜草约1200kg,有利于提高了防灾、抗灾与减灾能力。2、95年项目区成畜死亡率为7%,项目建成后,2002年成畜死亡率为1.5%,死亡率下降了5.5%。
3、幼畜成活情况:在项目前的95年项目区幼畜成活率为83.3%,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幼畜成活率为92%,分别比项目建设前幼畜成活率提高8.7%。
4、牲畜出栏对比:95年出栏率为16.7%,2002年出栏率为28.6%,出栏率比95年增加11.9%。
5、肉类产量比较:95年肉类总产120.25万kg,2002年肉类产量达到219.6万kg,总产增加99.35万kg,比项目前增长0.8倍。
6、奶类产量比较:95年奶类总产85.87万kg,2002年奶类产量达124.91万kg,奶类产量比95年增长39.04万kg,比项目前增长0.46倍。
7、毛类产量比较:95年产量21021kg,2002年达到44484kg,比95年增加23463kg,比项目前增长1.1倍。
8、皮张产量:95年皮产量10054张,2002年为33000张,比95年增加22946张,比项目前增长2.28倍。
9、人均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1995年北部人均纯收入为708.9元,到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42.94元,比95年人均增加收入1134.04元,增加1.5倍。项目已进入健康运行的轨道,围栏草场已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使林周北部地区的广大牧民生活条件在科学规划下,摆脱了贫困并迈入迅速发展阶段。
六、太阳能光电照明、照亮千家万户
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北部地区是:交通不便、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居住分散、投资效益相对不明显,为了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0年实施了太阳能光电照明项目,截止2003年建设完成全县8个乡镇46个自然村(两个完校)600户,总计人数3525人的任务。不仅具体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是解决了北部地区群众长期依靠煤油灯来解决生活照明的问题;二是防治因长期燃烧煤 油灯致使患各种眼科、肺等疾病。同时,对小孩课外复习,延长劳动时间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实施项目的每户每年节省的煤油费730元加上延长劳动时间所得收入673元,合计1403元。600户直接经济效益达84.18万元。
七、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2000年,根据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团中央等三部委及区、市科技部门有关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要求,我县被列为全区首期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把培训工作作为我县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认真做好学员选拔工作和教材、教学安排、合理设计教学课题。课程内容包括:
1、作物栽培技术;
2、植物保护;
3、蔬菜种植;
4、农机具的维修;
5、太阳能使用与维修知识;
6、家畜改良与选育技术;
7、种草养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技术推广;
8、秸秆微贮技术;
9、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理念;
10、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
11、经济林以及生态林育苗技术的课程。在不耽误农民劳动时间的同时安排教学时间,集中培训15天、实习15天、自学15天,达到了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总之,2000年至2003年我县共培训学员7123人,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提升了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
八、主要经验
1、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是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成果的关键。我县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之所以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关键是我县始终把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发展模式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服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紧紧抓住县科技局这个服务龙头,以县牦牛选育场、绵羊半细毛羊育种基地作为服务依托,把千家万户作为服务基点,把科技服务和推广作为“轴心”贯穿于科技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并从“龙头”到基地至农牧户之间建立配套的目标责任书等行之有效的岗位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推广,千方百计的让群众获得实在的成果。
2、加强服务,帮助项目户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是科技推广应用得以实施的前提。我县科技推广,特别是畜牧业科技推广取得较好成效的一条根本的经验是我县把科技推广作为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切实改变服务方式把科技推广 项目任务、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头,以科技承包的方式明确科技人员的责、权、利,并把科技人员作为科技扶贫的“小龙头”,协调资金物资等扶贫资料的及时到位,帮助项目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传授科学养畜技术、检查、督促项目建设数质和生产计划执行状况,县科技局根据承包合同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验收(验收包括资料及项目规定的事物数质),以验收结果兑现奖罚,作到人员到位,任务目标到位,组织验收到位和奖罚到位,以“四到位”来调动项目户生产积极性。
3、领导带头,真抓实干,让群众受益是确保科技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的决定因素。县委到县府始终把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列入县委、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精力、组织落实、队伍力量到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高度倾斜,并在全县范围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氛围,由于上下协调,措施得力,办法得体,确保了科技推广落到实处,使群众尝到了甜头,真正调动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行动使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对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因此,通过几年来科学技术的推广,我们得出了结论或一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办任何事应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群众分享到科技成果的实惠。
第三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依靠科技进步 立论稿
诚如对方所言,面对一个宏观经济转型的比较性辩题,如何抓住有意义的比
较标准是关键。根据国家发改委至今沿用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产业结构调整包含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方面,具体条目细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大类。每一类中有若干项目,每一项目中具体论述了对于某一产业内具体某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或者某一服务的完善与限制。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中观概念,其明细项目实质均是科技的研发、应用与推广。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包含科技成果贡献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条中第二章明确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学技术应用均属于科技进步范畴。换言之,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内容即为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发展直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和升级。因此,对于这样套圈式的一个中观概念和一个微观概念的比较,我们无法从同一层次上讨论他们谁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为它们的内容纠缠在一起,具体实施时根本无法抽离。基于以上分析,我方认为,更合理的比较只能从两者间谁起决定作用入手,即讨论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者对另一者发展的制约而导致两者难以平衡地支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快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方面均产生着制约作用。简单地说,科技进步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但客观上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将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角度。当今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长期依
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禀赋作为核心竞争力,因而产业结构偏向高污染、高劳力、高出口;而畸形的产业结构又进一步影响了环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实际是受到科技进步制约所致。上海三大传统重污染工业板块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即是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比例合理依靠着科技进步作为基础和前提。产业效率提升也需要科技进步引导,利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品优化和创新,从而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规模生产,拉动经济。
第二,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三大产业的升级,其制约因素依旧是科技进
步。纵观产业结构高级化完备的国家,无不拥有强硬的科技实力,英美第三产业国内GDP份额的比重排世界前二,这与其科技排名相符。第一产业集约化大机器发展,第二产业绿色高效能更新换代,第三产业信息技术革命都依靠科技作为决定因素。
蔡元培评论过,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唯用哲学以推测,以独断,于是难以
从蒙昧中睁眼。
第四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十二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十二师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十二师科技局
在十二师党委的领导下,在兵团科技局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师”战略,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师科技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做好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十二师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师主要领导亲自抓科技工作,成立了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相继下发了《十二师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等11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制定了科技进步考核制度,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中,顺利通过了兵团对师党政主要领导2006-2007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师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师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2008年按照师党委确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围绕城郊现代化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有特色的科技项目,如:科技富民强县专项《鲜食马铃薯良种繁育和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西瓜“新优34、35号”的示范与推广》、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示范》以及兵团科技支疆、乌鲁木齐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共执行各级科技项目21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兵团项目6项、乌鲁木齐市科技项目2项、师科技项 1
目7项,共争取科研经费469万元,比上增长226%。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的推动了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稳步推进城郊现代化农业
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城郊现代化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全师高新节水灌溉面积新增2万亩、达到8.32万亩;啤酒花示范基地新增2594亩、达到8900亩;2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稳步发展,8万亩鲜食果品基地和特色蔬菜、食用菌等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初具规模;以奶牛、育肥羊、蛋禽为主的现代畜产品基地建设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23个,奶牛达到5980头,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5%。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工业企业继续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天润〃农垦乳业集团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当年研发新产品21个,上市8个,《年产3000吨生物发酵民族乳制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争取项目资金950万元。芳婷针纺织公司实施了《环保型速干内衣产品开发》等科技研发项目12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43台,研制开发新产品300多个品种。昌平矿业公司完成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无线预警报警2.0V系统,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监测信息化,并成立了服务全兵团的安监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全师以支撑“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长足进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以科技支疆为契机,借助疆内外、兵地知名大学、院校的科技力量,加强对外合作、宣传、交流,与东部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芳
婷公司与东华大学、天润农垦乳业集团与扬州大学、石河子大学、三坪农场与河北大学、五一农场与上海孙桥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入的科技合作。师种子公司2个新品种通过自治区品种委员会审定并应用于生产;申报兵团科技进步奖6项,获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六)深入实施全民素质工程,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一是“科技之冬”培训4.63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3.45万余份;劳动技能培训5111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474人。二是举办了科技周活动,设立科技咨询服务台25处,提供咨询服务1.56万人次。三是积极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举办了科普展、科普进校园、科普报告会等系列宣传活动。四是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参加兵团第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17项。通过科技培训、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职工干部的科技意识,使他们在学科学、用科学、走科技致富之路等方面,发挥了引导、示范作用。
二、工作特色
(一)突出科技进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师党委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师长担任科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师党委常委会、师科教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各团场、师直企事业单位也明确了“一把手”为科技工作第一责任人,在全师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科技工作格局。科技进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强。
(二)建立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机制
师党委将科技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之中,制定了《十二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科技工作考核细则》,成立了考核领导小
组,年终严格进行量化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并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提拔任用的依据。出台了《十二师对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的团场、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办法》,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各团场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向科技要质量,靠科技增效益,用科技求发展,使全师六个团场全部参加2005-2006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全部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
(三)加强制度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制定印发了《十二师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十二师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等11个科技政策性文件,并采取相应措施认真抓好落实,使科技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有效推动了全师各领域、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工作。
(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在师本级财务预算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科技投入。2008年师本级科技投入为210万元,比上增长82.6%;全师科技经费投入达到3026.5万元,比上增长55.9%,实现了师科技投入的历史性突破。当年对6个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团场和12位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发放奖金13.2万元。稳定增长的科技经费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坚持人才强师战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师党委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科技人才队伍。制定了《十二师引进高校毕业生若干政策》等一系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措施,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聚集、成长和创业的环境。“十一五”以来,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63人;基本实现“一连一生”的目标,个别团场达到了“一连二生、三生”,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被提拔聘用到各级领导岗位,为各类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各行业的科技进步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十二师的科技进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先进师(市)相比还面临着一些的困难或问题: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不足。为此,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进一步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和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培育特色产业,培养创新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以“创新为本、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支撑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到机制上再创新,措施上再完善,工作上再落实,全力实施“科教兴师”战略,以科技进步推动十二师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科技进步促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杨楼镇人民政府镇长 张长兴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杨楼镇党委、政府感谢市委、市政府及市科技局对杨楼镇工作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部署,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创新思路、优化环境、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依靠科技进步,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6亿元,利税8.3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1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农村成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盲区”,导致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镇村干部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镇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的具体情况,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把科技三项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去年我镇的科研经费总支出达到180余万元,占财政预算收入的1.2%。二是搞
1好培训,提高群众科技素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科技素质的制约,为提高我镇劳动力科技素质,我们根据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需要,引导镇、村及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镇政府免费向各种科技培训活动提供培训场所。2011年全镇共组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农民51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000余份,培训内容涉及电脑、植保、畜牧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其中在镇科技培训基地举办的5期电脑培训班共培训青年农民235人次,深受农村广大青年的欢迎,使我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明确责任,推动科技工作规范化建设。
为保障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强化科技体制建设,安排一名科技专干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行政村补充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于去年6月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在保障人员到位的同时,我们还加强科技工作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签订了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各村主干对科技工作进行汇报、交流、评比。春节前抽调人员组成考核组,用两天时间对全镇24个行政村的科技工作进行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马庄、李庄、杨楼等村予以表彰奖励。
三、突出重点,打造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
我们杨楼是农业大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是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以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理念,共建成了5个科技示范园区、10个产业基地。主要有:1.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黎良村建成了河南秋实新能源公司,使以
前扔在地里没人要、随便烧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减轻了禁烧压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今年要帮助秋实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努力打造中原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和机电设备生产基地。
2、河南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被平顶山市科技局授予“大口径阀门研发中心”,该企业积极与温州等地知名阀门企业合作,引进温州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在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煜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3.在马庄村建成的占地45亩,由14栋新型无支柱塑料大棚组成的“猪—沼—菜”生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每个塑料大棚里有猪舍、沼气池、菜地,养猪产生的粪便生成沼气,沼液沼渣施入菜地作为肥料子,形成了种养共生、循环利用的小生物圈。
4.在李庄建成了6000平方米双膜式温室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园。5.位于渠庄村的三源牧业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在建设,有望在今年年内建成一期工程,生猪存栏达到5万头。通过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发展,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从种养殖大镇向种养殖强镇的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提高我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一是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帮助企业赴省、赴京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3个,科技资金245万元,其中省“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项目2个科技专项资金185万元,分别是、豫兴铸造公司85万元,秋实新能源公司100万元。还为秋实新能源公司争取到国家科技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一项,科技专项资金60万元。二是牵线搭桥,促成校企合作。去年为促成豫兴铸造和河南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书记、镇长数次亲
自带领企业总经理范建超到洛阳河南科技大学洽谈合作事宜,最终使豫兴铸造有限公司与河南科技大学达成了为期三年的校企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企合作启动仪式,每周由河科大的教授到该公司为企业员工进行一次免费技术培训,该公司还可利用河科大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仪器设备,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企业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我镇精密阀门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三是与科技局、洛阳专利代办处联络,帮助企业申报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33项。四是积极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创造条件。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依托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镇党委、政府将科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人选,表现优秀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并多次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协调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购置通勤车一辆,解决了家在市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上班难、回家难的困难,并为各类科技人才子女上学、参军提供帮助。
各位领导,同志们。2011年我镇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科技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杨楼镇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科技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科技创新,为全市的经济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