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时间:2019-05-13 16: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第一篇: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王永忠

2012年第4期 ——经济建设

武穴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的市情,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农业强市建设的特色之路,先后荣获“全国双低油菜生产、粮食生产、生猪调出大市”和“全省水产生产大市”称号,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入户和农技推广先进县市”、“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市”,水稻科技入户、棉花高产创建等单项工作夺得全国县(市)第一名,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奋力发展农业科学新技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武穴市重点通过三种途径,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1、大力“借脑集智”,定向攻关。针对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重点技术难题,我们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试验基地;成功吸引了一批专家来武穴帮助攻克科技发展难题。得益于借智攻关,福康油脂、大宋食品等一批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示范基地、示范企业;首创了棉花、双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旱直播水稻苗期氨毒害机理与调控、水稻集约化生产的水肥耦合后与养分高效利用等一批高新前沿技术课题顺利完成。

2、积极争上项目,重点突破。争取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双低油菜优质高效生产与产业开发、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广济药业的“发酵法年产10吨天然β—胡萝卜素”、龙翔药业的“高效低毒兽药鱼药新产品研制与产业开发”等一批项目成为国家和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促使一些关键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如广济药业在国内首创的30立方米罐发酵法生产天然色素工业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稻高产攻关结出硕果,创新早稻单产、晚稻单产、双季稻单产三项全省纪录。

3、引导全员动手,自主创新。在争取和引进外援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发掘本地土专家、“田博士”,大搞自主创新。先后有30多名技术人员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取得武穴首创的技术成果4项,带动相关技术研究30余项(次)。

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新成果

武穴首创的油稻稻、棉田多熟种植模式和棉花、双低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

1、主动对接,邀约院所、高校共建。邀请科研院所、高校到武穴建基地,搞实验,做示范,促转化应用。一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首先在我市“开花结果”,2011年,这些院校共安排各类试验示范项目83个,促进武穴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棉花高产创建工作在长江流域夺魁。

2、抓住关键,坚持示范带动。重点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武穴市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一批示范基地,构建了农业专家—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重点示范推广轻简化栽培、高产创建等农业科学新技术,工作效果十分明显,武穴市因此被列为“全国科教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县市”。

3、乘势而上,推动机械化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近些年来,我们加大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被授予“全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1、建设大基地。统筹谋划生产布局,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着力优化品种品质,全市优质棉、高品质稻、良种畜禽率达80%以上,油菜双低化100%,已形成40万亩双低油菜、60万亩优质稻、10万亩高品质棉、10万亩小龙虾、3万亩生姜和山药、百万头优质猪生产规模。

2、做强大企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农业“三品”认证工作,加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和知名农产品市场开发;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晋级;着力建设武穴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全市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2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15家,36家企业、56个产品获国家“三品一标”认证,先后有12个农产品获国家金奖、创新奖。2011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1.2:1。

3、盘长大链条。坚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生产大户牵头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生产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全市已发展黄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120个,网络农户18万户次,全市订单农业面积保持在80万亩次以上。

强化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支撑

1、政策激励。市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科技新政”,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发展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对科技进步有贡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

2、资金支持。将农业科技推广所需的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证科技人员队伍稳定,保证科技推广工作运转需要;市财政每年安排600多万元资金对全市油菜实行100%免费供种,对生猪小区建设和母猪品改进行奖补,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升级进位、项目建设、订单生产、品牌创建进行奖励,在全省县(市)中率先成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人才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人才是根本。我们出台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办法,大幅提高人才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采取财政补助、单位资助的办法,组织农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去年投入30多万元,选派1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华农专业本科班、省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的技术培训;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录取农技人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主动性;确保了全市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家家都有种地明白人。

4、体系支撑。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始终确保“三个不变”,即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地位不变,农技推广中心的单位性质及管理方式不变,农技人员工资的财政供给渠道不变,实行“管理在市、服务在基层”的市级派出体制,实现了农技推广体系“网不破、人不散、钱不少、业不断、绩不小”的良好建设局面,被国家农业部誉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一面旗帜”。■

(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副书记)

第二篇: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兴文作为一个偏远的山区县,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富民增收。

一、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发展战略,其中农业以金色的烤烟、绿色的蚕桑和林业、黑色的乌骨鸡、白色的生猪和蘑菇等“四色产业”为发展重点,逐步加大了科技产业化投入,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四色产业”纳入了《兴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在五星乡马岩村、赶场坝村、九丝城镇新丰村等3个蚕桑专业村开展百万元村工程建设;在五星乡石龙塘村、莲花镇兴家村等17个蚕桑专业村开展五十万元村工程建设。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兴文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规划方案》,将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仙峰苗族乡新界村、九丝城镇坪山村共32个村民小组、1336户农户、4849人、31.7平方公里、10500亩基本烟田规划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集中连片打造。制定了《兴文县优质烤烟基本烟田建设与保护规划》,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优质烤烟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的决议》,使特色烤烟产业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二)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初显。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着手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并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部分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是“金色烤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县种植烤烟3.6万亩,占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的27%。特别是2008年7月7日,全省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现场会在兴文的成功召开,有力地提升了我县烤烟产业在全省的地位,推进了传统烤烟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二是“绿色蚕桑”产业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蚕业发种2.2万张,产茧1.1万担,蚕农收入1018万元;2007年全县新发展桑园2.4万亩,蚕茧产量1.94万担,产值1540万元;2008年,全县发种4万张,产茧2.5万担。

(三)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我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逐步形成了由科技部门牵头,部门配合的科技推广体系。2007年科技部门牵头引进推广各类农林牧新品种15个,引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 项,建立农业科技特色园区4个,牵头培训各类人才10.5 万人次。烟草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76个中棚集中育苗点和1个钢架大棚集中育苗基地,实现了100%的集中式、专业化漂浮育苗;此外,还出资修建智能型密集式烤房群(组),由烘烤专业队集中烘烤,实现了烘烤科学化、专业化。农业部门加大了对烤烟种植技术的指导,提高了烟叶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治能力。畜牧部门完成了四川山地乌骨鸡纯繁第七世代的选育,乌骨鸡羽色、肤色纯度更高,体型、外貌更趋一致,遗传更加稳定,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丝绸公司按高标准新建桑园1万亩,全县推广良桑率达95%以上。

(四)特色产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经过两年来的探索,我县特色产业,特别是“金色烤烟”产业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营机制。一是县政府和烟草公司分别按1:2的比例出资为烤烟种植投保,对风灾、雹灾、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旱灾等5种自然灾害和我县烤烟常见的青枯病、黑胫病、花叶病、赤星病等4种病害实行政策性保险。凡烟农因灾损失累计达30%以上,按烤烟生长时期和灾害类型分标准进行赔偿,绝收烟田每亩最高赔偿金额可达700元,有效地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二是切实加大烟叶税返还、农资补助等幅度,实行规模乡镇、村组及大户奖励制度,提高了烟农种烟积极性,扩大了户均规模,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三是着力烟农、烟技员、烟站到公司的全程连通,构建现代信息保障体系。通过配置MAS服务器、互联网、闭路电视等信息网络,实现了POS机即手持信息采集器(烟技员)、移动农信终端机(农户)、微机(烟站、公司)的“三机互动”,建立完善了从烟农、烟技员、烟站到公司的“一网连天下”信息管理网络,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又方便烟农及时了解烟草信息,农民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职业化烟农。

二、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四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6万亩的70.2%,而“四色产业”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烤烟仅有3.6万亩,占我县13万亩适宜烟地面积的27.7%。同时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我县与周边区县间许多特色产业相同,但在发展方面还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局面,造成了一些很有市场前途的农业特色产业难于做大做强,产品在市场上形不成规模,创建的品牌无法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科技含量不高。一是我县特色新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不够,农特产品质量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较慢。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技术推广、市场体系等方面工作还没有完全理顺。目前,取得无公害以上产品认证的只有“山地乌骨鸡生产基地”等少数几个。三是标准化水平低,品牌缺乏。农业特色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实力强的龙头

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较少。产品加工、包装、储藏等技术手段较落后,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现有的一些名优特产品(如珍稀食用菌等)规模上不去,加上全县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阻碍了我县资源优势转换成市场优势的步伐。

(三)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全县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不足,县上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大且进展慢,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比较缺乏,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规模较小,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较少,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原因,造成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技术指导跟不上趟,科技效应不突出,产后不能及时做好与市场的对接等,影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对影响我县烟叶质量的青枯病、黑胫病、花叶病、赤星病等的研究还有需要加强;烤烟省力栽培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桑园利用率不高,养蚕的劳动量投入较大,优质蚕茧生产技术落后,蚕病防治能力弱等。三是经济林木普遍生长不良,保存率和结实率较低,产量少、品质比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四是食用菌研发、总结能力弱,特别是珍稀食用菌的种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五是山地乌骨鸡生长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三、打造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正确把握“四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作出准确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各有侧重。一是烤烟要作为“四色”产业之首来抓,充分发挥烟农的主体能动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整体协调推进,打造亮点,加快烟草产业的发展,同时处理

好种烟与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关系,大力发展大户规模种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蚕桑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企业+协会+农户”的现代蚕桑产业格局,以提高蚕桑产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茧丝产品优质率为重点,探索总结桑园套种新模式,提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三是竹产业重点要根据竹林资源分布,坚持以僰王山镇为中心,大力培育竹林资源,积极整合竹笋加工企业,拉长竹业产业链,壮大竹业经济块头和比重,使之真正成为继烤烟、蚕桑之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产业。四是珍稀菌和乌骨鸡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做好项目的调研和储备。

(二)创新方式,提高效益。一是用科技培植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除了通过常规的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法外,还要重点帮助企业挖掘创新点,申报农业技术专利、农副产品产业化商标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来进行招商引资,改造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快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按照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流转土地,使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种地能手集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三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和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思路,做好 “东桑西移”、“北烟南移” 承接,搞好示范园、示范点和示范户建设,用“示范”来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三)强化应用,创新品牌。一是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要按照发展“三品”农业的目标,积极推进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新。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蚕桑、烤烟、蘑菇优质新品种,配套先进的育苗、种植、加工技术,培育优势产业,打响做亮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价

值。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全面提升种养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种养大户进行各种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掌握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同时,鼓励科技特派员建立创业基地。根据不同乡镇的特色产业,调整农技人员的配备,突出产业技术重点(如,大坝乡以烤烟技术人员为主,僰王山镇以果树、林竹技术人员为主)。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打造3—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放大科技的示范效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质量、卫生、包装、销售等方面的检测制度,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着力解决目前有商品无品牌和有品牌无企业的问题,鼓励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认证,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用科技招商,力争特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各主管部门要经常“跑市、跑省”,吃透“上情”,有的放矢地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四是县财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种苗繁育改良、品牌申报、宣传和畜产品检测、疫病防治以及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等。

第三篇: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

发展特色农业 建设农业强市

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一产抓特色”要求,为我们走出具有河北特点的现代农业道路指明了方向。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加快衡水发展、建设农业强市,必须紧紧围绕“一产抓特色”的要求,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以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调整结构抓特色。调整农业结构,是打造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努力,衡水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生产体系,诸如饶阳蔬菜,枣强大营皮毛,安平斯格猪,阜城漫河西瓜等传统产业都特色鲜明,很受市场欢迎。但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一体化格局的加速形成,过去基于历史文化、自然禀赋等因素形成的特色农业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手段,以农业增效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才能保持衡水农业的竞争活力。因此,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现林果、蔬菜、畜禽等农业内部产业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要积极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快发展设施栽培,稳定增加蔬菜面积,把衡水打造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要充分发挥衡水粮食和秸秆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产业”来打造,大力发展斯格猪、肉奶牛生产,稳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立足建设生态宜居北方湖城的战略定位,按照

“十二五”末实现“一人一亩林”的目标,合理发展用材林,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提高林业比较效益,实现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同时,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注重农产品更新换代,努力在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始终保持衡水农业的竞争力。

创新载体抓特色。特色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品牌化。必须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走精品农业、项目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路子。要结合农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按照调优布局、调大规模、调专区域的要求,科学规划、集中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要科学编制规划,精心选择主导产业,将种养、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切实做到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示范效应明显。要加强基础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统筹谋划,集中使用,不断提高园区综合生产能力。要创新经营机制,把园区建设、产业培育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通过农民之间的专业合作,着力解决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品牌建设、统一销售等方面的问题。要重视品牌建设,以区域性特色产品为依托,强力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介,打造一批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特色农业品牌。

围绕生态抓特色。生态健康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衡水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特别是拥有衡水湖这一核心的生态资源。借助衡水现有的生态基础,把生态农业作为衡水现代农业的重要方面打造,为特色农业注入生态的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可

以为壮大衡水特色农业品牌提供有力支持。要按照生态、健康、安全的要求,积极推广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同时,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积极打造环衡水湖生态农业观光带、生态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产品采摘园、特色农家乐等,构筑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健身娱乐、农事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群。

延伸链条抓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是消化初级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需要,也有利于通过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进一步彰显农业特色优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大力培育农业加工企业,在做强做大老白干、养元等本土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蒙牛、汇源、雨润、鲁花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衡水。下一步,要在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集中打造特色专业村镇、扩大特色农产品区域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具有衡水特色的中高端农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要抓住和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谋划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并通过联合协作、规范重组,不断做大做强个体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入驻,发挥其先进技术优势、市场渠道优势,带动衡水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要不断扩大农业加工企业群体规模,构筑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为衡水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强化支撑抓特色。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途径。要针对特色农产品需求多元化、更新换代快的实际,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研发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要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建立研发中心,加大科研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联系和合作,加速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要鼓励和支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实验基地、示范基地等,影响和带动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第四篇: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科学发展观对农业的指导意义:一是促进理念的转变,突破传统农业的思维,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把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设备注入到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二是指导实践,在农村经营制度的完善的实践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最大限度地获得土地提供给农民的收入;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让农民依托区域资源,发展最有保障和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在新型农民构建的实践中,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培训农民,既要培训农业技术,让农民当好农民,又要培训非农业技术,转移输出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三是规范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优势产业布局、农技推广应用、新型农民培训、科技进村入户、产品加工增值等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要贯穿科学发展观。四是创新机制,重点是要创新农业的投入机制,整合农业项目,围绕产业实施项目,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入住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我镇农业的现状

截止到2008年底,全镇种植业占地面积3800亩,其中粮食占地2500亩,播种面积2500亩,粮食总产达到40万斤。蔬菜占地6000亩,其中正在建设的蔬菜基地2个,莲藕种植面积9000余亩,并且我镇成功申请了“玉湖”商标。我镇多次荣获河东区农业生产先进乡镇称号。

二、我镇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自1997年我镇成功申请 “玉湖”商标作为莲藕商标外,这些年农业方面的品牌争创意识不够。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镇蔬菜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2、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宣传、推广、管理力度不足,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按标准化生产的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3、设施农业规模小,水平低。全镇塑料大棚面积816亩,占菜田总面积的14%,造成蔬菜生产整体效益水平较低,缺少一带动蔬菜生产发展的高标准示范区。

4、产业化水平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少,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产、供、销三方面监管和联结机制还不够强,组织化程度低,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镇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本着城区优势,以依托本镇特色脱水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发展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尤其是出口创汇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融入世界农业之中;发挥人才、科技、资金、市场的优势,不断拓展农业空间、拓展农业功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节约、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满足经济社会的多种需要;发挥脱水产业,经济能力强的优势,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又快又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横向上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纵向上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形成真正的效益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把八湖镇建成临沂鲜菜园,脱水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推进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强化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监管,提高出口优势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县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隆”战略,按照科技富民强县工作的总体部署,立足我县资源优势与特色经济,提高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1、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为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意识,我县把科技工作列入中心组学习范畴,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报告会,每年选派一批科技干部到江浙沿海进行挂职锻炼,让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树立抓科技进步就是抓经济发展的思想,彻底改变科技工作是软指标、软任务的认识。努力增强科技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做到制订规划凸显科技,部署工作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科教兴县”上来。

2、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长为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四大家各安排了一名副职亲自抓科技工作。为加强科技工作,我县建立了科技工作汇报制度,规定县委常委和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制定了科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范围和单位双文明目标考核内容。目前,我县已形成主要领导挂帅、科技部门领唱、其他部门合唱、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2005年,我县科技工作共召开政府常务会议4次,专题研究有关科技工作。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亲自参加了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专题研究班。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各种会议,特别是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广泛深入地宣讲有关科技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兴县”意识。二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横幅等多种舆论工具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基本做到宣传有声音,电视有图像,墙头有标语,街头有横幅,手中有资料。三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播模式,送科技下乡,请科技专家来我县乡镇举办科技讲座,送科技示范户集中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技政策,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全县人们的科技意识,力争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尊重人才,加大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联合

1、尊重人才,重奖有功人员

科技要发展,经济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县委、县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爱护科技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开放活科技人员,允许他们在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合法收入,鼓励成果持有人以入股方式创业,并根据不同职称和规模给予不同标准的创业启动金。为鼓励科研开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县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制定了“科技兴隆”奖励办法,提高奖金标准,对突出贡献人员进行重奖,奖金不低于5万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总之,对待科技人员,我们做到了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一流成果给予一流回报,努力改善其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

2、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我县在农口各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和经济发展局等涉科单位均设立了科教、生产股,在县政府成立了农业、城建、教育、工业、卫生5个专家服务组。除政府组织外,各骨干企业均设立了科研开发机构,民间组织也成立了各类专业学会12个,行业协会29个,培养和授予了科技示范户8280户。目前,我县已形成了政府技术服务站和企业科研开发为主体,技术学会、专业协会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带头人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3、加大投入,整合资金,统一规划

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增强,我县科技资金投入已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为抓好科技兴县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本级财政预算中确保了科技三项经费、科技事业费、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科技专项经费和农发资金等科技资金的逐年增加。我县科技经费已从2003年的7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54万元,基层科技推广服务费已从2003年的594.7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44.9万元,科技专项经费已从2003年的72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730.5万元。县委、政府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

下载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市农业局(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汇编)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

    农业强市心得体会[范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党校理论课体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农谷建设、“三化”建设、县域经济建设的有效......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作者:唐专生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4个月的调......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安全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安全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安全水平的巨大推动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不断摆脱各类自然灾害对安全生产的侵扰,掌握人定胜天,驾驭自然的主动......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2006/07/31农业工作交流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省绿豆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创业文化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创业文化建设 刘 瑛 在推进全民创业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吉林全民创业的内在品质,努力实现科技型企业的持续成长?笔者认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专利技术为载体,推......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进行试验示范和集中展示的一个平台,是农业新技术从试验阶段进入大面积推广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