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汇编)

时间:2019-05-12 18:5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农业局(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市农业的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xx是农业大市,人口850万,仅农村人口就有650万,所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误区。精耕细作对推动种植业发展功不可灭,它是传统农业中的积极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仍不可能抛弃精耕细作。因为,挑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农业效益与产量、品质、市场价格成正比,精耕细作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益,所以精耕细作仍适用于现代农业。

(二)以粮食多少衡量是否现代农业。诚然,传统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但挑战传统农业不等于不要粮食生产。而是把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经营机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菜玉米,走加工、贮藏、包装上市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战传统农业。是否增收是检验挑战传统农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有那些内容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挑战自我,打破禁固,彻底摒弃旧的农耕文化,摒弃长期以来沿传下来的固有的习惯,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树立为卖而种,为赚而种的观念,既要优化品质、提高种植技术,又要注重市场,着力包装、运销、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五个转变”,即以增粮为主向以增收为主转变;以增量为主向以提质为主转变;以小而全为主向以大而专为主转变;以抓生产为主向以抓销售为主转变;以抓农民为主向以抓业主为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包含传统的生产目的、传统的经营机制、传统的种植结构、传统的栽培模式。传统的生产目的,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打破自给自足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挑战传统的经营机制,就是在坚持以户营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放活土地使用权,促进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种植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它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难以使农民致富,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改变单一粮食结构,优化品质。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既要利用设施栽培、大力发展不同茬口、不同时间的反季节作物,又要推进节本降耗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按步就班,缺乏创新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文化层次低,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农业工作者知识老化,观念存旧。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机制、新跨越),突出“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速“三调”(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快),着力“三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三、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业,做到旅游活市,产业立市,商贸兴市。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办公设施。整合社会办学资源,依托“绿证培训”、“阳光工程”下大力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的习惯力量。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主权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破结构调整。一要突出重点产业(十大类)。要下决心调减效益低的部分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二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林和以xx酥梨为主的经果林,发展生产基地。

(四)突破科学技术。与河南省农大、农业科研院所、xx市农科所联姻,积极引进、创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突破增产技术。大力推广适用增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产。二是突破增质技术。大力推广名特优新稀优质良种和优质技术,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建立主要农作物、水果引种圃、观察圃、繁育圃,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品种,确立适合当地种植的名、特、优、新、稀品种。建立无农药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突破增效技术。传统农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技术落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的生产链较短,贮藏、保鲜、包装、加工等后续链严重滞后,因此,必须由抓生产为主,转向生产、销售并重,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业、运销业、加工业,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历史优势,创建、登记注册系列名产、名品、名牌,逐步形成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市农业的主攻目标和发展方向。xx是农业大市,人口850万,仅农村人口就有650万,所以农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更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精耕细作就是传统农业的误区。精耕细作对推动种植业发展功不可灭,它是传统农业中的积极因素。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仍不可能抛弃精耕细作。因为,挑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优化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品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增加附加值,提高效益。农业效益与产量、品质、市场价格成正比,精耕细作能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收益,所以精耕细作仍适用于现代农业。

(二)以粮食多少衡量是否现代农业。诚然,传统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但挑战传统农业不等于不要粮食生产。而是把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经营机制、新的工作方法,注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运用现代工具、现代技术,提高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发展优质稻、反季节菜玉米,走加工、贮藏、包装上市的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仍然是挑战传统农业。是否增收是检验挑战传统农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市农民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7,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9。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低于全省0.2的平均水平,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个别县市(区)最基本的办公设施不全,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主要有那些内容

(一)更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就是挑战自我,打破禁固,彻底摒弃旧的农耕文化,摒弃长期以来沿传下来的固有的习惯,树立大农业、现代农业的观念,树立为卖而种,为赚而种的观念,既要优化品质、提高种植技术,又要注重市场,着力包装、运销、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五个转变”,即以增粮为主向以增收为主转变;以增量为主向以提质为主转变;以小而全为主向以大而专为主转变;以抓生产为主向以抓销售为主转变;以抓农民为主向以抓业主为主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包含传统的生产目的、传统的经营机制、传统的种植结构、传统的栽培模式。传统的生产目的,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打破自给自足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挑战传统的经营机制,就是在坚持以户营为主的家庭承包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放活土地使用权,促进生产力发展。传统的种植结构,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它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难以使农民致富,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彻底改变单一粮食结构,优化品质。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既要利用设施栽培、大力发展不同茬口、不同时间的反季节作物,又要推进节本降耗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化处理程度,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主要表现为:按步就班,缺乏创新意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大部分农村交通闭塞,文化层次低,信息不灵,反应迟钝;农业工作者知识老化,观念存旧。要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立足“三新”(新思路、新机制、新跨越),突出“三优”(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加速“三调”(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调强、调快),着力“三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进“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

三、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突破思想观念。立足xx实际,推动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突破抓传统农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协调发展,市场导向,业主开发,规模经营,产业化推进,超常规发展的观念。牢固农业、工业

“一盘棋”的思想。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主的加工业滞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现代化,实现财政增效,农民增收,城市增容。为此,要把走活农业、工业“一盘棋”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指导思想,把大力发展资源型深加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立市产

业,做到旅游活市,产业立市,商贸兴市。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强化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资,完善办公设施。整合社会办学资源,依托“绿证培训”、“阳光工程”下大力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农业的习惯力量。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主权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破结构调整。一要突出重点产业(十大类)。要下决心调减效益低的部分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二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林和以xx酥梨为主的经果林,发展生产基地。

(四)突破科学技术。与河南省农大、农业科研院所、xx市农科所联姻,积极引进、创新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突破增产技术。大力推广适用增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产。二是突破增质技术。大力推广名特优新稀优质良种和优质技术,全面优化农产品质量,建立主要农作物、水果引种圃、观察圃、繁育圃,积极引进、试验、示范优质品种,确立适合当地种植的名、特、优、新、稀品种。建立无农药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突破增效技术。传统农业最明显的特征是生产技术落后,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产品的生产链较短,贮藏、保鲜、包装、加工等后续链严重滞后,因此,必须由抓生产为主,转向生产、销售并重,大力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业、运销业、加工业,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历史优势,创建、登记注册系列名产、名品、名牌,逐步形成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第三篇:浅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浅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所谓传统农业,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传统农业是完全以世代相传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生产技术、物质资本技术和劳动者的技术知识没有任何重要改变,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的农业。这种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要素在长期中只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改变;生产技术在低水平上处于停滞状态;绝大多数资源被分散用来生产食物,维持人类的繁殖;小规模、自给自足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等等。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特征是不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农业之中,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有的、停滞的经济均衡,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1、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

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实用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性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不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威胁,农民尽量地多生产、多储备粮食以备不测,即以产量最大化为其生产目标,而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的投入。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正是传统农业形态下农民心理状况的真实写照。在小农生产条件下,家庭成员的劳动是不需支付报酬的,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其劳动的机会成本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经营就成了农民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的一种手段。只要增加劳动投入所带来大于零的产出,农民就会继续投入劳动。这种高度集中的劳动投入同巨量的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是相适应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Theodore W·Schltz)所说的那样,“传统农业贫穷而有效”。然而,“一个依靠传统农业的国家必然是贫穷的”,因为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它虽然解决了过剩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存问题,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这种“就业”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失业,它必然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隐患”。而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现代农业象现代企业一样,雇主要向被雇佣者支付工资,只有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工资时,雇主才有利可图,才会增加劳动投入。所以,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在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下,农业生产目标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不同。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传统要素是从农业部门内部和大自然中获取的,技术含量低,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在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往往受到抑制。而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其要素大都是由农业部门外部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容量的减少。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是密不可分的。巨量的农业人口压力,必然阻碍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现代农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它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第一,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民的“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些措施在当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的确起了促进作用,但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它的弊端就会日益凸现出来。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人地比较宽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还是人地比例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改造传统农业,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现代农业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1978年农村改革以前的农业现代化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进行的,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进现代化的实施,强调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政策[1],由于当时刚起步,使得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曲折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市场取向和经济激励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明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从目前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上看,现在我国的农业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的内涵,正形成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渡性”农业[2]。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1)农业生产投入中的传统要素的比重正逐渐为现代要素所替代,但替代程度不同,沿海发达地区和资本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现代生产资料如新式农具、化肥农膜、良种良法等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正逐渐向社会化、商品化的方向迈进,已形成一些区域性商品粮、商品棉、商品养殖等生产基地,它们主要依据市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满足市场需要获取最大利润,以使自身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3)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强,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业劳动力已较早开始向非农转移,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而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农业劳动力出路问题较难解决。(4)从生产规模方面看,我国目前以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场或农工商一体化企业为数甚少,但这与我国当前农业资源禀赋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而且资源、气候多样,因此,只要我们做到各要素之间比例的合理配合,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仍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状态,它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商品性农业产业,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目前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已遇到了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从国内市场看,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的最大难题是农产品在总量上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也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从国际市场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大公司的名优品牌产品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为迎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的结合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压力,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应当走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注入新的资源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之所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化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从现代农业的特征看,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的协调统一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飞跃的催化剂。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使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观念上,是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不辅之以农业科技化,即不从农业外部引进有活力的先进生产要素,就不能显著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即使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产业链条延长,也只能形成比传统农业规模增大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而已。

第二,从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的关系看,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是找准市场,追逐利润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各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在积极推广和应用科技新成果,提高其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质量。而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正是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化产生了内在的要求,激发了农业科技化的内在动力,农业科技化也通过农业产业化提供的现实基础,实现和增殖科技成果价值,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如此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将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螺旋式的上升。

第三,从制度诱因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

化的协调统一将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一般说来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制度因素和科技进步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从1978年以来实行的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变革,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一制度实施的同时,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主体——农民在利益机制的刺激下,对农膜、化肥、良种等现代资源要素投入生产的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这对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大为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从转变的目标分析,即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法,从农业的外部引进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投入更多先进的要素,以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终使广大农民获益。从转变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设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二是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从转化的手段分析,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有两个:市场引导与行政命令,市场引导即采取经济刺激的方法引导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认识到他们对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其利润率的一致性,从而产生对新的生产要素投资的渴望;行政命令即采取行政手段重新组织农业生产和管理农业活动。

第四篇: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也由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产品国内市场转向直面国际市场。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多样化和对食物安全的更高要求。食物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农业科技自身的新突破和新变化,同样迫切需要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在保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十字”方针。农业科技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和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来讲:

一是要为“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农产品质量较差、生产规模小、缺乏统一的标准,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优质、高产、专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为“高产”提供科技支撑。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大面积农作物单产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优质基础上的高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三是要为“高效”提供科技支撑。“高效”是优质、高产的经济体现,也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依靠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林果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为“生态”提供科技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灾、旱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快开发绿色农业技术,逐步形成与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为“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质量安全性差的问题还较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强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减少农产品污染,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3、我国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既注重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提高,更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

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从我国农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以863、科技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把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开发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和生态安全发展。

——要以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智能化农业为重点,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节水农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以解决农业重大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问题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农业科学研究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要支持生物基因图谱构建及克隆、分子遗传机理、优质高产生理、光合作用机理与生物固氮等研究。力争在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动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配套,强化一线科技力量。重点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中试基地、农民培训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星火密集区建设,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平台,使其成为连接科研、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大力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技能力建设,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着力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

四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构建现

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为核心,调整和完善现有农业研究开发体系;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调动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大学、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核心,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持农业科技工作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加大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要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农业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有效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以农业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农业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科技能力,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实践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实践

——榆阳区发展一村一品 推进规模经营的调查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09-12-24 10:33:08

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既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也是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要求。榆阳区依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条件,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打造新的产业格局,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以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根本性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发展农业要有创新的思路,榆阳区紧紧依据本地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一村一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举措

榆阳区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是土地面积辽阔,总土地面积705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16.2%,是全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二是光照充裕,年日照时数2740-2914小时,属我国辐射能量高值区之一;三是土地多样性,北部属风沙草滩区占总土地面积的75%,具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南部丘陵沟壑占总土地面积的23%,具有发展杂粮、杂果的优良条件;中部川道区占总土地面积的2%,有发展水稻、渔业、大漠蔬菜等优越条件。四是水资源相对丰富,人均水地1.13亩,是我市农业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县区之一;五是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是获取高产和稳产的重要基础;六是获取规模农牧业产品的重要产区,它不仅是榆林乃至陕西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还承担农业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国家百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县等重大任务。

近几年来,榆阳区在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22.17万吨,羊子饲养量达161万只,生猪饲养量达110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5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榆阳区农业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这里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单家独户,小而全的种养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业无品牌效应,比较效益低下。传统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影响着每个家庭和经营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引入和成长,出现了分户经营与大市场的严重脱节。区委、区政府针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组织涉农部门干部深入村庄农户,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经过外学内调,上下形成了发展一村一品、进行规模经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共识。

“一村一品”是一个区域产业布局的优化,“一村一品”是分工与协作的最好形式,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榆阳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开始在条件较好的村庄区域试点示范,并逐渐扩大试点规模,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资金、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打造生猪、羊子、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大漠蔬菜六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区涌现出了一批从事养猪、养羊、养鱼、运输等20多个类别的专业村和专业乡,成为榆阳农业农村工作的新亮点。市委常委、榆阳区委书记刘汉利讲“榆阳区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更好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长王成继也讲,要以一村一品为重点,举全区之力把榆阳建成特色农业大区。

二、认准的事就要下决心去做,榆阳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扎扎实

实在全区范围内推进

近年来,榆阳区认准了发展 “一村一品”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所以下定决心,在全区广泛动员,扎实有效推进。

1、坚持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榆阳区南北差异较大,各有特色,北部草滩区地多水广,人均3亩水浇田,通过种植玉米来搞养殖业,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投入,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如马合镇麻生圐圙、补兔等养猪专业村,麻黄梁镇北大、盘云界等养羊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10000元以上;南部山区干旱少雨,通过精耕细作、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产量,搞好大成谷子、大明绿豆等名优小杂粮种植,同时实施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战略,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有序流转,拓展外部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5000元;地处榆神矿区、榆横工业园区、麻黄梁载能区等工业园区村庄,从事物流运输、商业、饮食等服务业,如牛家梁镇什拉滩村、金鸡滩镇上河村等,通过成立车队、工程队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2、园区引领特色农业优化升级。榆阳区委、区政府依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区市联手,以区为主,启动建设榆卜界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编制完成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规模,启动会展中心、万头养猪场、千头肉牛场、千亩温室大棚菜、千亩优质马铃薯试验示范田等项目建设。同时,着力巩固提高30万亩玉米、20万亩马铃薯、20万亩小杂粮和6万亩蔬菜的规模效益,使羊子饲养量稳定在161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人工种草20.8万亩,榆阳区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县(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区),他们将进一步加快和推进畜牧养殖大区向畜产品加工转化大区转变。

3、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榆阳区自1992年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区,先后投入开发资金10596万元(包括群众自筹资金3509万元、贷款213万元),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新打、改造机电井(多管井)1518眼,新建小水建筑物9369处(座),营造农田防护林2.1万亩。实施项目覆盖榆阳区的13个乡镇、84个行政村,使6万多人口受益,项目区呈现出了田成方、林成网、井配套、电抽水、水管流、渠相连、路相通、机作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目前,榆阳区玉米高产田、养猪大村、养羊大村、制种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绝大多数出自项目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少则人均6000元,多则上万元。

4、加快种养植(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步伐。榆阳区承担实施国家农业部玉米高产示范项目两项,即在牛家梁、金鸡滩、孟家湾等乡镇建立1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在金鸡滩镇海流滩村建立一千亩集中连片超吨产玉米示范田。他们推行棚、场、机、窖、槽“五配套”的规模舍饲养羊,建设“五配套”规范化舍饲养羊户2410户,建成饲养量达10万只以上养羊大乡7个,万只以上养羊大村37个,100只以上养羊户2100户。在金鸡滩、麻黄梁、红石桥、巴拉素、大河塔、刘千河等乡镇建成8块500亩以上规模种草样板点。榆阳区目前已建成年出栏万头猪场2个,千头以上猪场26个,500头以上猪场68个,建成万头以上养猪大村17个,100头以上养猪户3100个。从户抓起,以一村一品推进规模种养,进而实现一乡一业,已成为榆阳农业的新亮点。

5、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一村一品,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榆阳区采取多种途径,对山立农贸公司、益民大扁杏加工厂、大地种业集团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购、向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赊销生产资料、实现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实现互惠双赢。他们规定凡龙头企业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进入农科园区,享受工业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并优先保证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以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等形式参与

农业产业化经营享受同等优惠照顾。通过优惠政策扶持,让龙头企业成为外接市场营销、内联农户致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领头羊。

6、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促使其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自身发展潜能,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近几年,榆阳区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如寺伙沟村每个农户都掌握了大棚菜的种植技术,马合镇多数农民掌握温棚养猪技术。榆阳区一村一品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科技培训。

三、普遍能见效的作法就是经验,榆阳区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规模经营的作法对全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将产生重要示范作用

榆阳区通过发展”一村一品”来推进规模经营的有成效是突出的,目前全区形成了马合、小纪汗、岔河则等乡镇为主的养猪专业带;以小壕兔、补浪河、孟家湾、刘千河、巴拉素、红石桥、麻黄梁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白绒山羊生产繁育基地;以牛家梁镇为主的渔业养殖中心。还有寺伙沟村的温室大棚蔬菜、西沟村的苗木、海流滩村和闹牛海子村的制种玉米等,都达到了一定规模,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榆阳区的作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必然选择。规模经营,不仅可以取得规模效益,而且为后续加工和市场营销提供了可能,由此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营销全过程,起到了降低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流失、提高附加值等一举数得的重要作用。麻生圐圙村建有标准化温室猪棚5000多间,建大型养殖场8个,2008年生猪出栏6.4万头,户均出栏137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00元。王则湾村拥有800亩鱼池,人均达2亩,人均纯收入达10200元。寺伙沟村建起120个温室蔬菜大棚,户均2个,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规模生产与经营已成为农民富裕的助推器,榆阳区“一村一品”10个示范村和100个推进村的产值占到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同时,规模生产又在其周围形成巨大市场,以麻生圐圙村为主在马合镇形成16万头的养殖规模,带动小纪汗、岔合则、小壕兔、红石桥等乡镇形成5——10万头不等的养殖规模,因此,农户卖猪不出村,便可使生猪销往包头、太原、鄂尔多斯、延安、榆林等城市。在寺伙沟村出现了蔬菜贩运户和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既可以解决农民卖难的问题,又可使农户的利益受到保护。

2、土地细碎化整治是形成规模经营的重要条件。生产责任制以来由于土地存在好坏差别,每个农户以好、中、差三个等级各分割一块,致使农户拥有的土地细碎,多数地块面积较小又互不相邻。经过农民多年的精心种植,目前土地的差异程度已经没有大的区别,所以农民要求对土地进行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榆阳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加快一村一品的发展,在全市第一家做出了土地细碎化整治的决定,并积极在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经过土地细碎化整治,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加快了土地流转,为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为专业化分工、机械化作业、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3、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一村一品快速推进的重要前提。榆阳区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一改过去大水漫灌为暗管滴灌、渗灌,使得农民由过去浇灌一水在田里守护7——14天的时间,改变为现在的只要打个电话,闸阀一开,自动灌溉。使灌溉投入由每亩最高80元降为15元,投工由15个减少到5个左右,每年每亩地可节约柴油10公斤,电力20度,节水200立方米,节约投资15至60元,既大大地降低灌溉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

4、园区带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式。榆阳区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有了实质性进展,区市联建、以区为主的榆卜界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启动,标志着榆阳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绿色农产品检验检测、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玉米、马铃薯等种植业,猪、羊等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六个示范区的建成,将会辐射带动形成生猪、羊子、高产玉米、沙棘、樟子松等五个“百万”

基地。榆阳区相继有8个万头以上养猪养殖场园区化建设,启动万亩草场、万只养羊、千亩鱼塘建设以及相配套的现代化屠宰场、肉联厂、保鲜厂建设,这些将成为推动榆阳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5、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一村一品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目前,榆阳区发展设施农业已被众人熟知,温棚养猪正在被大家所接受,养鱼增氧器的使用、机械化耕作与收获、脱毒马铃薯繁育、无土栽培、营养液浇灌、暗管滴渗、桢木嫁接等技术已在全区推广,一场农业技术革命正在榆阳兴起。榆阳区农丰畜禽养殖场建于1993年,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的雄厚技术力量,投资350万元,占地100亩,建起5000头良种猪场,并设有饲料加工车间、养殖车间、良种繁育和技术培训等部门,拥有法系大白、长白、台系杜洛克等纯种、二元种猪和商品猪,年出栏种猪、商品猪6080余头,销往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等地,年产值200多万元,是榆阳区养猪会员单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推广基地。榆阳区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始建于2008年3月,是由麻生圐圙村刘彦等五户村民自愿入股、合资筹建,已投资210万元,按照“大棚、蔬菜、猪、沼气、厕所”五位一体的模式建有智能蔬菜大棚10栋、占地40亩;配套猪舍60间,沼气池20个,已向市场提供香瓜、蘑菇、葡萄、蔬菜等120吨,存栏生猪60头,并建制冷保鲜库,生产规模今年将达到蔬菜大棚15栋、占地60亩;配套猪舍90间,年产新鲜蔬菜450吨,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产值达200多万元。科技将引领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新高地。

下载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兴文作为一个偏远的山区县,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依靠科技进......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科学发展观对农业的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

    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篇

    **县现有52万人口,47万农业人口,62万亩耕地,是一个人口大县、农民大县、农业大县。按照《**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依靠科技进步 立论稿

    诚如对方所言,面对一个宏观经济转型的比较性辩题,如何抓住有意义的比 较标准是关键。根据国家发改委至今沿用的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产业结构调整包含结构合理化和高级......

    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 王永忠 2012年第4期 ——经济建设 武穴市委、市政府根据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的市情,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包头市科学技术局)按照中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我市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

    第三篇——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 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今天在陕西杨凌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开幕,并在2009杨凌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