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篇

时间:2019-05-12 22:4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一篇: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县现有52万人口,47万农业人口,62万亩耕地,是一个人口大县、农民大县、农业大县。按照《**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这个任务繁重而艰巨,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要点在农民。用传统的理念抓农业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我县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经过笔者长时期的调查研究,认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应该是加快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主要出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业,用工业反哺农业;另一层意思是指用抓工业的观念、思路、体制、机制来抓农业。本文主要对第二层含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用抓工业的理念认识农业,必须增强紧迫感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我县年均粮食产量在4.4亿斤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36斤。根据《2003年度**统计年鉴》中的典型户调查,农民人均每年消费口粮466斤,每年约要消费粮食2.2亿斤。从理论上讲还有一半的粮食可用来作为商品粮销售,商品率最高可达50%,而我县现在的粮食商品率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从全县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民每年人均售粮182.5斤,商品率仅为19.5 %,人均收入149.6元,除去种子、化肥、机械费用和人工等成本,所剩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县,历来重煤炭轻农业,挖煤挣钱,种地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是传统“自足自给”的小农思想在作怪,重“口粮”轻“商品”,重生产轻销售。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使传统农业的固有特征在我县的农业发展中比较突出。即不注重农产品加工,缺乏有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注重农产品特色,区域布局不明显,经营规模小;不注重营销,流通体系不健全;不注重标准化生产,缺少品牌优势;不注重科技应用,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所有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转变传统农业指导思想,借鉴抓工业的理念和做法,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手段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服务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必须找准结合点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必须找准二者的结合点。现代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组织化、集约化为手段,以品牌战略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企业家队伍为支撑。这些特征对我县发展现代化农业有着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对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用“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导农业,有助于解决我县农产品加工不够深的问题。目前,我县每年种植的40多万亩小麦、30多万亩大豆、10多万亩小杂粮,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不是把握市场走向,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而且所出售的大部分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或仅仅是初加工的一些产品,没有实现深加工增值,农民最后得到的利益非常小。用“市场导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导我县农业,就是要求我县的农业生产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而且要尽量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努力把县种子公司、另一面食品厂、丰青源公司等企业做强做大,真正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订单”指导全县的农业生产。其次,用“组织化、集约化”的思想指导农业,有助于解决我县农产品特色不明显、区域布局不合理、经营规模小的问题。我县现在人均占有耕地1.31亩,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很难形成区域布局,更谈不上特色,谈不上效益。用“组织化、集约化”的思想指导农业,就是要允许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入股、抵押、反租倒包等形式,逐步让土地向大户、农场、园区集中,形成一定的土地规模经营。有了规模才会有特色、有效益。以县原种场为例,农场职工每人承包经营的土地都在50亩以上,全部用来制种,每人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才能真正把适合我县发展、潜力大、农民容易接受的优质小麦、玉米制种、优质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培育为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上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而将基地、龙头企业、科研成果和营销组织紧密联结起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第三,用“品牌战略”的思想指导农业,有助于解决我县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的问题。没有品牌不仅是我县农业上存在的问题,在工业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像高平有吉利尔、厦普赛尔、绿是金等知名品牌,而我县却还没有一个知名的品牌。用“品牌战略”的思想指导农业,就是要求我县的农产品生产要把创建品牌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随着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没有品牌,不通过产品认证就不能进入市场。品牌知名度不高,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力。近两年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些,绿园、丰青源等企业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40多万亩,但产品却仅仅认证了甜玉米和糯玉米两个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只有500-600亩。而卧龙山、丰青源等品牌的知名度还不够高,生产规模还很小,绝大多数农产品还不能打入已实行市场准入的大中城市。第四,用“技术创新”的思想指导农业,有助于解决我县农产品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根据对农户的调查,我县除了大豆的生产成本较低以外,农户粮食生产的成本占到总收益的60%左右。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用“技术创新”的思想指导农业,就是要求在农业生产中要大力推广使用机械化耕作、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

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五,用“建设企业家队伍”的思想指导农业,有助于解决流通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目前,我县从事农技、农经工作的人员大约有50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30多人,具有初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30多人。同时,全县还有180多名农民经纪人,农业方面的人才不能说不多。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这些人聪明才智的发挥。用“建设企业家队伍”的思想指导农业,就是要把这些现有的人才资源利用起来,鼓励他们走向市场,充分发挥其观念新、信息灵、脑筋活、联系广的优势,搭建农产品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懂生产、会经营的技术、服务和营销队伍。

三、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必须选好突破口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应该说是一种趋势。但从我县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短时期内把全县12万农户人均1.31亩的耕地组织起来,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不现实的。从全县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的典型模式。比如高都卧龙山园区完全符合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特征。首先,它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园区除了种植传统的小麦、大豆外,还发展中药材、名优果品、蔬菜、特种玉米等高效农作物,利用任庄水库水面发展观光农业;建立了绿园食品加工厂,发展订单农业,和107户农民签订甜糯玉米种植合同500多亩,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达100%,农民亩收入超千元。其次,它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园区建立了1个核心园区、5个经济种植园区和1个水上乐园。园区内的农户全部按园区的统一规划进行种植,并引进特色规模养殖户3户,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生产。第三,它是以品牌战略为重点。园区注册了“卧龙山”牌商标,认证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75万亩,甜玉米、糯玉米两种产品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经过加工的“卧龙山”牌甜糯玉米已打入晋城市的各大超市和宾馆饭店,并进入了太原市场。第四,它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园区投入资金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并长年聘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园区内大力推广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使园区内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远远高出周边的农户。第五,它在体制上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成立了“一站一厂五公司”,即园区管理站、绿园食品加工厂、农业技术推广公司、苗木花卉发展公司、特色畜禽养殖公司、水上游乐公司。在管理站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通过实行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方式为农民统一提供信息、技术、供种、销售等服务,把千家万户联结了起来。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实践,为我县“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找到了突破口,符合《**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建设规划》提出的“根据**县实际,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思路。我县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应该以这些优质高效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旱作农业园区、优质林果园区等为抓手,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辐射带动全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力争到2020年使我县的农业生产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篇:浅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浅谈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所谓传统农业,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观点,传统农业是完全以世代相传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生产技术、物质资本技术和劳动者的技术知识没有任何重要改变,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的农业。这种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要素在长期中只有量的增加,而无质的改变;生产技术在低水平上处于停滞状态;绝大多数资源被分散用来生产食物,维持人类的繁殖;小规模、自给自足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等等。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动态的概念,它的特征是不断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农业之中,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有的、停滞的经济均衡,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1、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

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W·Mellor)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实用型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农场规模趋于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劳动节约型的大型机械和其他资本密集性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不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预防自然灾害给人们生存带来威胁,农民尽量地多生产、多储备粮食以备不测,即以产量最大化为其生产目标,而增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加大劳动的投入。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正是传统农业形态下农民心理状况的真实写照。在小农生产条件下,家庭成员的劳动是不需支付报酬的,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其劳动的机会成本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经营就成了农民的“生活保险”和“就业保险”的一种手段。只要增加劳动投入所带来大于零的产出,农民就会继续投入劳动。这种高度集中的劳动投入同巨量的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是相适应的。正如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舒尔茨(Theodore W·Schltz)所说的那样,“传统农业贫穷而有效”。然而,“一个依靠传统农业的国家必然是贫穷的”,因为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它虽然解决了过剩农业人口的就业和生存问题,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这种“就业”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失业,它必然会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隐患”。而现代农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为现代农业象现代企业一样,雇主要向被雇佣者支付工资,只有劳动的边际收益大于工资时,雇主才有利可图,才会增加劳动投入。所以,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将农业生产的目标由满足自给性消费的产量最大化转变为商品性生产的利润最大化。而完成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人口压力的缓解,在巨大的农业人口的压力下,农业生产目标由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不同。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凝结着先进技术的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来实现的。传统要素是从农业部门内部和大自然中获取的,技术含量低,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在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状态下,农业机械的使用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矛盾。所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推广往往受到抑制。而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其要素大都是由农业部门外部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的。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长和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容量的减少。所以,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是密不可分的。巨量的农业人口压力,必然阻碍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经营规模不同。现代农业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它的规模效益,这是因为:第一,现代农业是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这一目标在小规模或超小规模的以满足自给性消费为目的的传统农业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在较大的经营规模上,农民摆脱生产者的生存压力,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从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农民的“吃饭”问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这些措施在当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的确起了促进作用,但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它的弊端就会日益凸现出来。第二,现代农业是高收入的农业。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民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农民是富裕的象征,而这种高收入必须建立在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之上。第三,现代农业是农产品高商品率农业。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水平,关键看它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然与较大的农业经营规模相联系。第四,现代农业是高技术农业。传统农业主要是利用人力和畜力,而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机械技术、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必须有较大规模的作业空间,因而也需要较大的农场规模。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无论是人地比较宽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还是人地比例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它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的过程改造传统农业,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特色的现代农业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1978年农村改革以前的农业现代化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进行的,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进现代化的实施,强调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政策[1],由于当时刚起步,使得这一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曲折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市场取向和经济激励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科技进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现代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明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从目前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上看,现在我国的农业已经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的内涵,正形成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渡性”农业[2]。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1)农业生产投入中的传统要素的比重正逐渐为现代要素所替代,但替代程度不同,沿海发达地区和资本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现代生产资料如新式农具、化肥农膜、良种良法等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正逐渐向社会化、商品化的方向迈进,已形成一些区域性商品粮、商品棉、商品养殖等生产基地,它们主要依据市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满足市场需要获取最大利润,以使自身专业化、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3)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强,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业劳动力已较早开始向非农转移,而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本身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而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农业劳动力出路问题较难解决。(4)从生产规模方面看,我国目前以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大型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场或农工商一体化企业为数甚少,但这与我国当前农业资源禀赋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人多地少,而且资源、气候多样,因此,只要我们做到各要素之间比例的合理配合,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仍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状态,它是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受实验科学指导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商品性农业产业,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目前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已遇到了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方面的竞争和挑战。从国内市场看,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的最大难题是农产品在总量上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需求也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从国际市场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临近,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大公司的名优品牌产品的竞争将日益激烈。为迎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的结合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压力,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应当走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注入新的资源要素,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之所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化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从现代农业的特征看,农业产业化与科技化的协调统一是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飞跃的催化剂。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不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不断改进其生产要素的配置,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使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和实施能够促使我国农业生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观念上,是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不辅之以农业科技化,即不从农业外部引进有活力的先进生产要素,就不能显著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即使通过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产业链条延长,也只能形成比传统农业规模增大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而已。

第二,从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的关系看,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是找准市场,追逐利润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各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在积极推广和应用科技新成果,提高其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质量。而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正是由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科技化产生了内在的要求,激发了农业科技化的内在动力,农业科技化也通过农业产业化提供的现实基础,实现和增殖科技成果价值,并进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如此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将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螺旋式的上升。

第三,从制度诱因和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

化的协调统一将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一般说来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制度因素和科技进步因素,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点,从1978年以来实行的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变革,给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一制度实施的同时,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主体——农民在利益机制的刺激下,对农膜、化肥、良种等现代资源要素投入生产的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这对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大为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从转变的目标分析,即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方法,从农业的外部引进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传统农业投入更多先进的要素,以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终使广大农民获益。从转变的内容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设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二是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从转化的手段分析,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有两个:市场引导与行政命令,市场引导即采取经济刺激的方法引导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认识到他们对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其利润率的一致性,从而产生对新的生产要素投资的渴望;行政命令即采取行政手段重新组织农业生产和管理农业活动。

第三篇: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

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快闽江源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1.育龙头强主体。一是项目带动壮龙头。围绕改造提升建莲、水果、笋竹、林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莲产业:##鑫达公司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二期工程,年内生产果蔬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莲农7000户,基地建设1.5万亩,莲农人均增收460元,项目全面达产后,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果蔬饮料加工龙头之一;续建文鑫公司万吨莲系列加工项目,加快厂房新建及设备安装,生产莲食品系列2300吨,实现产值5300万元,带动莲农4500户,基地建设1.28万亩,莲农人均增收572元,2至3年后产值突破1亿元。水果产业:##兴辉公司年产4000吨猕猴桃果汁项目,完成产值2000万元,带动果农260户,基地建设4000亩,果农人均增收107元,至2008年实现产值1亿元。笋竹产业:加快孟宗公司年产100万箱笋制品项目建设,年内生产笋制品40万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竹农3000户,基地建设5万亩,竹农人均增收1600元,至2008年产值达1亿元。林业产业:培育壮大万隆、元峰和青源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上万隆公司1条胶合板和2条竹胶板项目,实现竹木加工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继续深化农业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策划包装,重点推出文鑫莲食品、孟宗笋制品扩产等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合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成本核算,追求效益最佳化。二是创新机制活龙头。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探讨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同时结合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庄)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新的农业主体,激活农村经济“细胞”。2.扩基地建“车间”。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眼解决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逐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巩固“三子”(莲子、果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特色农业比重;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提高笋竹加工转化增值效益。二是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重点巩固和发展“三子”主导产业,培育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烤烟、畜禽、林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黄花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1亿元;莲子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年产干莲6000吨,产值1.2亿元;杂交水稻制种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5000吨,产值3000万元;烟叶种植扩大到4.5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左右,产值5500万元;加快发展万头仔猪、百万羽鹅和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600万元;高标准建设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10个毛竹面积5000亩的生产大村,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12亿元;建好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闽江源头特色明显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3.拓市场促营销。一是提高质量拓市场。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依托《建莲标准综合体》和《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制定建莲、黄花梨无公害栽培标准,建立健全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执行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二是打响品牌拓市场。深入挖掘提炼现有特色品牌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利用广播电

视、报刊、网络、明信片、挂历等各类现代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在境内交通要道两侧、城区主要出入口、节点建筑物上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农产品广告宣传牌,以及在交通工具上喷上特色产品广告标识,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闽江源”、“文鑫”、“孟宗”等特色农业品牌宣传覆盖面,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继

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现有6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争取“闽江源”系列茶果饮料尽早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加强营销拓市场。继续改造和建设城区西门农贸市场及里心莲子、溪源笋竹、溪口黄花梨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放手发展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县经纪人协会,莲子、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和笋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抓紧组建县莲业协会和菌业协会,规范中介组织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联合起来竞争,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在若干##农产品主销城市建立农产品信息站和直销窗口、连锁经营店,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努力抢占市场先机;抓好台资企业应德公司1000亩黄花菜项目建设,示范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4.抓科技优服务。一是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1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2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3要拓展特色农产品应用范围。重点抓好扩大建莲应用范围的基础研究,继续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西门莲”提纯复壮,与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莲子医药研究GAP认证,进一步提炼莲子的药用价值,努力建设莲子药用产地县,拉长建莲产业链,提高建莲附加值。二是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成立“建选17号”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把新品种推广面积和产量落实到具体田头地块,全面完成5000亩“建选17号”种藕推广任务,同时莲科所等单位要为推广种植及时提供种源服务。三是加快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的接轨。科研机构要主动面向市场,在职能转换、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市场经济融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办好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种源供应基地,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继续抓好将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型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入园落户,在园区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继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市场流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者为##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四篇: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快闽江源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1.育龙头强主体。一是项目带动壮龙头。围绕改造提升建莲、水果、笋竹、林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莲产业:##鑫达公司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二期工程,年内生产果蔬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莲农7000户,基地建设1.5万亩,莲农人均增收460元,项目全面达产后,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果蔬饮料加工龙头之一;续建文鑫公司万吨莲系列加工项目,加快厂房新建及设备安装,生产莲食品系列2300吨,实现产值5300万元,带动莲农4500户,基地建设1.28万亩,莲农人均增收572元,2至3年后产值突破1亿元。水果产业:##兴辉公司年产4000吨猕猴桃果汁项目,完成产值2000万元,带动果农260户,基地建设4000亩,果农人均增收107元,至2008年实现产值1亿元。笋竹产业:加快孟宗公司年产100万箱笋制品项目建设,年内生产笋制品40万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竹农3000户,基地建设5万亩,竹农人均增收1600元,至2008年产值达1亿元。林业产业:培育壮大万隆、元峰和青源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上万隆公司1条胶合板和2条竹胶板项目,实现竹木加工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继续深化农业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策划包装,重点推出文鑫莲食品、孟宗笋制品扩产等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合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成本核算,追求效益最佳化。二是创新机制活龙头。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探讨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同时结合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庄)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新的农业主体,激活农村经济“细胞”。2.扩基地建“车间”。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眼解决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逐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巩固“三子”(莲子、果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特色农业比重;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提高笋竹加工转化增值效益。二是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重点巩固和发展“三子”主导产业,培育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烤烟、畜禽、林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黄花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1亿元;莲子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年产干莲6000吨,产值1.2亿元;杂交水稻制种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5000吨,产值3000万元;烟叶种植扩大到4.5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左右,产值5500万元;加快发展万头仔猪、百万羽鹅和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600万元;高标准建设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10个毛竹面积5000亩的生产大村,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12亿元;建好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闽江源头特色明显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3.拓市场促营销。一是提高质量拓市场。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依托《建莲标准综合体》和《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制定建莲、黄花梨无公害栽培标准,建立健全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执行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二是打响品牌拓市场。深入挖掘提炼现有特色品牌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明信片、挂历等各类现代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在境内交通要道两侧、城区主要出入口、节点建筑物上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农产品广告宣传牌,以及在交通工具上喷上特色产品广告标识,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闽江源”、“文鑫”、“孟宗”等特色农业品牌宣传覆盖面,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现有6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争取“闽江源”系列茶果饮料尽早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加强营销拓市场。继续改造和建设城区西门农贸市场及里心莲子、溪源笋竹、溪口黄花梨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放手发展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县经纪人协

第五篇: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快闽江源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1.育龙头强主体。一是项目带动壮龙头。围绕改造提升建莲、水果、笋竹、林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莲产业:##鑫达公司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二期工程,年内生产果蔬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莲农7000户,基地建设1.5万亩,莲农人均增收460元,项目全面达产后,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果蔬饮料加工龙头之一;续建文鑫公司万吨莲系列加工项目,加快厂房新建及设备安装,生产莲食品系列2300吨,实现产值5300万元,带动莲农4500户,基地建设1.28万亩,莲农人均增收572元,2至3年后产值突破1亿元。水果产业:##兴辉公司年产4000吨猕猴桃果汁项目,完成产值2000万元,带动果农260户,基地建设4000亩,果农人均增收107元,至2008年实现产值1亿元。笋竹产业:加快孟宗公司年产100万箱笋制品项目建设,年内生产笋制品40万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竹农3000户,基地建设5万亩,竹农人均增收1600元,至2008年产值达1亿元。林业产业:培育壮大万隆、元峰和青源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上万隆公司1条胶合板和2条竹胶板项目,实现竹木加工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继续深化农业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策划包装,重点推出文鑫莲食品、孟宗笋制品扩产等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合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成本核算,追求效益最佳化。二是创新机制活龙头。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探讨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同时结合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庄)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新的农业主体,激活农村经济“细胞”。2.扩基地建“车间”。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眼解决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逐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巩固“三子”(莲子、果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特色农业比重;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提高笋竹加工转化增值效益。二是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重点巩固和发展“三子”主导产业,培育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烤烟、畜禽、林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黄花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1亿元;莲子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年产干莲6000吨,产值1.2亿元;杂交水稻制种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5000吨,产值3000万元;烟叶种植扩大到4.5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左右,产值5500万元;加快发展万头仔猪、百万羽鹅和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600万元;高标准建设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10个毛竹面积5000亩的生产大村,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12亿元;建好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闽江源头特色明显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3.拓市场促营销。一是提高质量拓市场。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依托《建莲标准综合体》和《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制定建莲、黄花梨无公害栽培标准,建立健全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执行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二是打响品牌拓市场。深入挖掘提炼现有特色品牌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明信片、挂历等各类现代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在境内交通要道两侧、城区主要出入口、节点建筑物上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农产品广告宣传牌,以及在交通工具上喷上特色产品广告标识,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闽江源”、“文鑫”、“孟宗”等特色农业品牌宣传覆盖面,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现有6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争取“闽江源”系列茶果饮料尽早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加强

营销拓市场。继续改造和建设城区西门农贸市场及里心莲子、溪源笋竹、溪口黄花梨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放手发展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县经纪人协会,莲子、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和笋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抓紧组建县莲业协会和菌业协会,规范中介组织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联合起来竞争,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在若干##农产品主销城市建立农产品信息站和直销窗口、连锁经营店,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努力抢占市场先机;抓好台资企业应德公司1000亩黄花菜项目建设,示范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4.抓科技优服务。一是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1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2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3要拓展特色农产品应用范围。重点抓好扩大建莲应用范围的基础研究,继续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西门莲”提纯复壮,与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莲子医药研究GAP认证,进一步提炼莲子的药用价值,努力建设莲子药用产地县,拉长建莲产业链,提高建莲附加值。二是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成立“建选17号”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把新品种推广面积和产量落实到具体田头地块,全面完成5000亩“建选17号”种藕推广任务,同时莲科所等单位要为推广种植及时提供种源服务。三是加快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的接轨。科研机构要主动面向市场,在职能转换、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市场经济融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办好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种源供应基地,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继续抓好将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型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入园落户,在园区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继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市场流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者为##县人民政府县长)

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市农业局(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汇编)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xx市农业局 (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 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实践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实践 ——榆阳区发展一村一品 推进规模经营的调查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

    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范文大全)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的......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的思考

    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的思考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