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包头市科学技术局)
按照中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我市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根据我市农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园区(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农牧业重大科技项目、星火计划项目、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紧紧围绕我市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繁荣这个主题,重点组织实施五项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全面推进我市“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1、进一步抓好奶业科技示范工程
继续对全市奶业发展中共性的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重点开展奶牛良种快速繁育关键技术,包括高效超数排卵技术、胚胎性别鉴定与性别控制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在内蒙乳泉和包头创伟公司创建2个利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奶牛优良品种快速繁育中心。在全市创建6个奶牛标准化饲养科技示范小区,1积极开展高产奶牛标准化饲养技术示范推广,奶牛主要疫病防治关键技术,优质高产饲草引种繁育示范推广技术及饲草料青贮加工技术,乳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制开发。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市又适合国家标准的奶业技术体系,为我市奶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抓好特种种植业、特种养殖业及深加工科技示范工程 一是大力支持达茂旗马铃薯脱毒种薯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马铃薯新品种应用、示范和推广,为农民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脱毒种薯,满足该地区及周边地区对种薯的需求,大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耕作和集约化生产,扩大优质马铃薯的种植规模,使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万亩扩大到30万亩,增加50%以上。同时扩大加工薯与商品薯的品种,将该基地建成内蒙乃至我国西部地区优质种薯生产、储藏、销售基地。在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方面,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重点扶持内蒙海德集团等马铃薯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工出市场适销的马铃薯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把我市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重点支持固阳正北黄芪药源GAP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品种提纯复壮,选出几个优良黄芪品种,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的正北黄芪种子,总结出一套后山地区黄芪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同时重点组织包头中药有限责任公司与航天部北京
2长征天骄生物工程科技公司联合研制开发黄芪软胶囊、黄芪浸膏、黄芪多糖和总皂苷等多种成份的系列产品,提高黄芪的附加价值,使正北黄芪这一国内名牌逐步成为固阳地区的一大产业。
三是重点开展良种肉牛、肉羊快速繁育与饲养集成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肉牛、肉羊标准化饲喂技术规程,扩大养殖规模,支持小肥羊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开展现代绿色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逐步将我市建成内蒙西部地区肉牛肉羊生产、加工、营销基地。同时开展鹿养殖标准化及鹿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应用,如:鹿茸素、鹿茸茶、茸参胶囊等。
3、抓好蔬菜原良种繁育和花卉科技示范工程
一是大力引进和选育蔬菜优良新品种,对优良新品种叶类、果类、瓜类和稀有小品种蔬菜进行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为蔬菜生产提供充足的名、优、特、新、稀蔬菜良种。同时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利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繁育花卉优良新品种,推广迎春花卉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建成干燥花卉材料基地和迎春花卉生产基地,使干燥花原材料国内生产占有率保持在50%以上。
4、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筹备建立为“三农”服务的旗县区级农牧业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及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特殊服务电话,实现科技专家与科技信息服务随时在农牧民身边,解决农牧民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星火学校、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作用,采用技术协会会员活动、电话咨询、专家出诊、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为“三农”开展科技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5、抓好农村牧区科学技术普及培训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好全市科普宣传工作。重点组织科技“专家小分队”、“讲师团”经常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通过放映科普录相,印发学习资料和致富信息,组织科普知识展览,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科技讲座等形式,在广大农牧民中普及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在普及培训方面,重点要围绕农村牧区生产实际,普及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家畜改良技术、疫病防治等配套技术的培训。
4通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牧区,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示范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力争使广大农牧民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同时加快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为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早日致富达小康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00五年二月二日
第二篇:浅谈如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浅谈如何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一要转变农牧业经营理念
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改变刀耕火种模式,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牧业。要按照市场的导向和需求,组织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以工业的手段来抓农牧业生产,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树立市场意识,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将农牧业的项目选择、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置于大市场的环境中运作,以市场为导向,靠市场去调节,依市场谋发展,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树立科技意识,引进和推广农牧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牧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靠科技提升农牧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生态农牧产品。
二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
以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牧业为核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选择发展特色农牧业,建立特色农牧业产品基地,使特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品牌和效益,从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大力发
展高效绿色农牧业,积极开发绿色农牧业产品,实现农牧业有机化、绿色化和无公害化;三是探索发展观光农牧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价值的农牧业资源,建成独具特色的田园、果园、菜园、以及森林公园、民俗风情庄园和天然草场放牧、狩猎等项目的农牧业观光旅游活动,将农牧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农牧业生产在娱乐和创新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四是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牧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农牧产品的附加值。
三要完善农牧业经营机制
尊重农牧户在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大力发展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服务合作型、专业协作型、股份开发型、产销合同型、集团联系型等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架起农牧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应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开发的技术层次和规模要求,分别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各类企业进入农牧业领域,以培育农牧业一体化组织的龙头企业,加速农牧业产业化和由此带动的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四要优化农牧牧业发展环境
切实改进对农牧业的领导方式,政府要从过去用行政手
段抓农牧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牧业,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转到帮助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来。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多种形式的农牧业服务组织,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从科技、农机、农资、商贸等方面不断完善农牧业综合服务功能。搞活农牧业产品流通,建立销售网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牧业经纪人队伍,不断健全农牧业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开拓农村市场。
五要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牧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接才有可能。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牧业产业化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也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组织形式。但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工衰的关系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在实施农牧业产业化战略时,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
六要大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体系不仅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组织形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形式中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而且包括宏观成面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如承担宏观协调和服务等职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目前我国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宏观层次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健全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农民愿意办、能够办的事情尽量交给农民自己去办,避免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主要农牧产品如的生产和流通加强管理和调控;在社会化服务方面也要承担重要角色。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弱化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以促进农牧业诸环节的一体化。在农牧业投入如资金、科技、农资的供应和产品销售上加强协调和服务,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七要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
农牧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牧业是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我们应该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速农牧业产业化的首要推动力。具体地说:一是要加强以改良品种为主的农牧业科技攻关;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全面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就是因为我国农牧业的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不时出现的餐桌污染,更凸显了我国农牧业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抓好农牧业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农牧业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牧业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导入农牧户,带动农牧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建一大批优质农牧业产品和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
第三篇: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十六”大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的城乡统筹的奋斗目标。
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单靠哪一项措施或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走科学化、产业化道路,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农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农畜产品和劳动力成本。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这两个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一、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农区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
立足我旗丰富的粮食及秸秆资源优势,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提升畜牧业在一产中的比重。一是加大对农区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了《扎赉特旗发展农区畜牧业实施方案》。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旗委、政府将农区畜牧业工作列入年终考核东南六个乡镇领导班子和局包乡单位的重要指标,纳入到年终目标考核责任状中。东南六个乡镇2004年95%以上农户实现了农牧结合,今年在巩固提高东南6个乡镇发展农区畜牧业成果的基础 1
上,对西南、东北6个农区乡镇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专项推进,到2005年年底,东北、西南6个乡镇95%以上农户实现户户饲养5个以上绵羊单位牲畜目标,东南6个乡镇农户将实现户户饲养10个以上绵羊单位牲畜目标。
(二)农牧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立足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成立专门工作组,实行专项推进,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一是以奶牛、肉羊和生猪为重点的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二是以速生丰产林为重点的林产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三是高油大豆、专用玉米、优质水稻等农产品基地稳定发展,播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50万亩和14万亩。杂粮杂豆、肉牛、饲草饲料、山杏等具有比较优势和相当规模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也得到较快推进。
(三)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全旗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个,带动农牧户9000余户。
(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建成音德尔镇农贸市场、巴彦高勒镇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新林镇中药材和山产品交易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4处,各类综合交易市场和农贸大集23处,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已经发展到300多个。
(五)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加强了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了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农牧业科技服务。四是推广了高效养殖模式。
二、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构成2004年我旗农村牧区经济总收入82644万元,其中外出劳务收入14501万元,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68143万元(其中出售农畜产品收入59645万元),按行业分:
1、农业收入45423万元,⑴种植业收入43901万元,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收入43656万元,⑵其它农业收入1522万元。
2、牧业收入11866万元,其中牧业产品收入11866万元。
3、林业收入2599万元,其中林产品收入2599万元。
4、渔业收入65万元。
5、工业收入903万元。
6、建筑业收入1055万元。
7、运输业收入1462万元。
8、餐饮业收入1346万元。
9、服务业收入992万元。
10、其它收入24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农牧业收入仍是我旗农牧民收入的主项。今年我旗农牧民收入水平将有较大增长,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牧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影响农牧民收入的长期制约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进入新阶段,要采取多渠道、多元化、综合性的措施和办法来培育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既要立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又要着眼于农民增收的主要空间--农牧业产业化产业化建设。由此也决定欲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牧业规模经营,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三、现阶段我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过小、拉动力微弱。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没有真正拉动相关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同时部分企业原材料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不能满负荷生产,并导致企业因此而停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带动农牧民增收能力差。
三是产业化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联结形式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低,规范化程度低。集中联片、规模经营的原材料基地少,基地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偏低,没有实现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与现代农业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农牧民没有形成参与产业化的意识。
四、加快我旗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我们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不能再沿用传统的观念抓农业,要走城乡统筹、产业统筹的发展之路。注重市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搞好中介服务,用市场经济杠杆来调节生产,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要跳出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用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方式管理农业,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和先进设施装备农业,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跳出就农村抓农村的圈子。要重视农村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移农村劳动力,规范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通盘考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以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
2、原则:
坚持为农牧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牧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资源合理配置是衡量产业结构构建
合理与否的基本指标。
⑵、协调发展原则。坚持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协调、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农业产业化链条与各个产业发展相协调。
⑶、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⑷、技术进步原则。技术进步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
⑸、就业需求原则。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从就业问题的角度就是达到就业机会供给与就业需求的均衡。
3、目标: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注重打造品牌,创出特色,形成产业辐射,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产业规模方面,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方式,通过集中连片生产,推进标准化作业,统一提供良种、技术、管护、防疫和收购等服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体,从而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二)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我旗工业经济是短腿,招商引资的步伐不能放慢,我们要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提高工业化水平。鼓励外地商户参与农牧业产业开发,使农牧业的效益从单纯的生产拓展到产供销一体化的效益上来。
(三)发展、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要着力探索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
织,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发展农产品中介组织,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目前,我旗农村有很多合作组织,但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作用有限。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或中小企业主利益受到损害,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农民或中小企业主往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存在一定“市场近视”的缺陷,往往遇到农畜产品或企业产品滞销或不符合市场需要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强化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一是作为农民和中小企业主的代言人,与外部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二是保护和协调农民或中小企业主的利益;三是走出去,开拓市场,寻找发展机会,为农民或中小企业主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降低信息搜集成本。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服务带动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要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地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解决“4050”大龄劳力和妇女劳动力,其作用更加明显。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承租农民承包地,实行连片规模经营,农民在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又被返聘为农业工人,取得双向稳定收入。另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又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培育壮大现有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区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享受国家有关产业化优惠政策,引进大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篇:09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思考1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市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闯出一条加快农业发展的新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了些调研和思考,以供参考。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61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有8家,预计2008年,2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9.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利税
2.8亿元,同比增长23.2%;直接带动农户12.7万户,同比增长13%;农户增收1.66亿元,同比增长15%,户均增收1310元;预计我市列入省“双十双百”工程的七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9.5亿元,同比增长29 %;实现利润 13200 万元,同比增长 18 %;上缴税金 5600 万元,同比增长17.2 %;出口创汇 1520 万美元,同比增长14 %;带动10.8 万户农户增收14256 万元,同比增长11 %。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截止到2008年11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 127 个,辐射带动农户 3.3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使 1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较紧密的联合体。如2007年江西恩达家纺公司与瑞星苎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苎麻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50元/吨,既保证了恩达家纺公司优质苎麻原料的供应,又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种植苎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是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形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的区域主导产业,新余蜜桔、优质苎麻、优质稻、生猪、蔬菜等产业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预计到2008年底,全市建立种植基地面积 67.6 万亩,同比增长19 %,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6 %;建立规模养殖基地235 个,基地畜禽养殖量达到420 万头(只),分别增长21 %和28 %,约占全市畜禽养殖总量的49 %。
二、在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产业布局不合理。以粮为主的种植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初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的消费需求。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年产值超过
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只有8家,而全省现有超十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多家,超亿元的上百家。
(三)品牌效应不明显。在科技含量、品牌培植、市场意识等方面,我市与周边发达地市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广东、浙江等地区每年都有农业龙头企业获得ISO9000、14000系列标准或HACCP认证,而我市龙头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为数不多;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意识不强,产品竞争力弱,全市没有一家海外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全市2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只有7家有少量产品出口,2008年出口创汇仅为 0.15 亿美元。
(四)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我市农业企业科研开发投入较少,龙头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的为数不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基本上是搞“模仿秀”和实行“拿来主义”。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与全国、全省龙头企业整体水平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按照规划抓落实,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我们要按照已经制定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地制定发展目标,处理好种、养、加之间的发展关系,使种植业的面积、养殖业的数量与加工业的能力和布局相匹配,达到种养业和加工业的科学衔接及综合效益最大化,使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当前,我们要按照我市农业产业规划,着力实施“3321”工程,搞好100
万亩优质稻基地建设,抓好3个万头良种猪场和10万亩新余蜜桔、1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高产油茶三大农业产业化基地,把农户的小规模生产连接为区域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第二、抓龙头,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狠抓龙头企业迅猛发展,加速培育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使大者更大,强者更强,发挥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作用;二是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注入高新科技,增加投入,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发挥引导作用;三是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与国际竞争。要实行三个转变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吸引“三资”建龙头。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把“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外国资本”吸引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新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外向度高的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二是要整合资源壮大运营,整合现有产业,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培植更多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和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三是放手发展私营个体龙头企业。要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私营个体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培育壮大百乐大米、恩达夏布、金土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珊娜果业8万吨果品保鲜生产线和润合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建设,力争3-5家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三、抓品牌,力争在实行品牌化经营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市已确立新余蜜桔、高产油茶、恩达夏布、优质稻等多个优质农产品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必须狠抓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扩张覆盖,在质量上成势。主要是加大四个力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各地也要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各地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第四、抓技术,力争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竞争上取胜。目前集中抓好“三引”:一是引导智力培训,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实施农民的实用技术教育,造就一大
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实施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实施企业家的现代化管理教育,要对国家、省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厂长经理进行培训,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引进高新先进科技。要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三是引进有效载体。各地要积极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第五篇: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 国家科技部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
增加农牧民收入
西藏自治区林周县科学技术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进步与创新、推广应用是促进我县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拉萨市最大的半农半牧县在区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牦牛本品种选育、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人工种草、天然草场围栏、太阳能光电照明等科技培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应用。应用科技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现将我县畜牧业科技应用、推广的主要成果分述如下:
一、牦牛本品种选育课题成果
牦牛本品种选育场自85年组建到2003年在区、市科技等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选育场自身得到了壮大,到2003年两个选育场有存栏选育牦牛核心群680头,种牛推广数量由91年年均30头,增加到2003年的62头;二是选育服务面得到的快速扩张,到2003年选育场已向包括本县在内的拉萨市及其它地区推广选育种公牛912头,选育面达到全区4个地(市),据测定:选育牦牛0、6龄月犊牛平均体重达到76kg,比当地犊牛增重46.5kg,增重率达到61.08%,3岁牛平均体重达到185.5kg,比当地同龄牛增重71kg,增重率达到62.03%,6岁选育牦牛平均体重达到282kg,比当地同龄牛增加体重132kg,增重率达到85.7%,8岁选育牦牛平均增重和净肉率分别比当地同龄牛增长50.87%和51.43%,达到344kg和159kg。从产奶性能分析选育效果也十分明显:据7、8、9、10四个月的测定,选育后的全奶牛平均每头产奶量为205kg,比当地牦牛增加产奶量52.5kg;三是牦牛选育工作已初步发展成为场(站)带农户、基地联农户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选育格局。2003年末统计,全县选育牦牛达到3.8万头,占牦牛存栏总数的46%。据本场实际测定:成年选育牦牛平均活重达到344kg,比当地成年牦牛增加活重116kg,增生率达到50.88%,选育效 果比较理想。以912头种公牛推广数计算,全区累计达到选育后代数18万头,头均增加收入497.7元,累计增收总量达到8959万元。
二、绵羊改良与半细毛羊育种
西藏绵羊改良早于1960年在原澎波农场开展。改良羊除体重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育种指标:成年公羊体重42.41-45.5公斤,剪毛量3.19-3.75公斤,羊毛长度10.16-10.75厘米;成年母羊体重28.65-28.5公斤,剪毛量2.45-2.89公斤,羊毛长度9.37-10.00厘米,细度56-58支,占60.21%,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为了证实改良的效果,我们与改良澎波当地藏羊作了比较。据1977年11月西藏军区生建师澎波农场(当时农场属生建师)资料记载,1961年当地藏羊生产性能:成年公羊体重19.53公斤,母羊15.8公斤,产毛量公羊0.76公斤,母羊0.6公斤,毛长7-8厘米,均为异质毛花杂羊占98.3%,全白仅占1.7%。据2003年末统计,全县半细毛羊和改良羊南部地区存栏总数达到6.17万只,占南部绵羊存栏总数的99%,其中横交羊达到3万只,占改良羊总存栏的48.6%。
自1988年以来,我县向拉萨市、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先后提供种羊1828只。以平均数计算,累计年均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羊98只,以每只种羊平均受配60只母羊,以受胎率90%计算,年均每只种公羊可生产54只改良羊,年推广的羔羊成活率80%,年均可生产4234只改良羊。每只种羊使用年限平均以5年计算,累计获得改良羊18.96万只,以每只羊增收60元计算,累计增收1776.8万元,即推动了全区绵改步伐,同时为兄弟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
种草养畜家庭示范牧场建设是我县在全区首次接受的农业部拨贷款项目。项目自1988年开始到2003年十年来的滚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项目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全区的扶贫开发提供了典范。
1998年至2003年全县发展种草养畜家庭牧场1215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865.16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149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700.16元,家庭示范牧场户总收入中来自牧业的收入达到62%,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人工种草面积发展到7950亩,户均15亩。
示范牧场建设成功,对旧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科学、用科学在示范户中形成群众自觉的行为,商品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 提高,特别是在发展农区畜牧业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普遍欢迎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并在全区开始推广。
四、建立人工种草与草籽基地,提高畜牧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养殖业在结构调整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特别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层次来看,养殖业将在调整农业结构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建立草籽基地,不仅为养殖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今年我县在上级农牧与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2—2004年建设完成了人工种草18000亩,其中人工草籽基地3641亩。并在实践中筛选了适宜我区种植的几种牧草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经验。为今后我县畜牧业从靠天养畜人工养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五、天然草场的封育为北部贫困牧民脱贫打开了通道
北部地区是我县海拔最高的以牧为主的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多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综合经济指标及群众的收入水平均排在全县末位。为此,于1995年被自治区定为区定贫困地区之一,94年末统计调查显示: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当年该地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5%和73.3%,达到1561户,9689人。我县根据北部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对造成贫困的原因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畜牧业是北部地区现在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优势产业,造成北部地区畜牧业经济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做冬春放牧的冷季草场严重不足;畜牧业以雪灾为主的灾害频繁,缺乏如围栏草场等必要的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据统计项目建设前,一般年景,成畜死亡率为7%,幼畜成活率仅在79%,灾害年份成畜死亡率高达20%左右,幼畜成活可降至60%以下,由于总增少,甚至出现负总增,致使衡量畜牧业效益好坏的主要指标——出栏率多年徘徊在12—16%以内。结果造成一方面畜群不断老化,饲养成本逐年增大,畜产品产量逐年减少;一方面使大批老弱畜进入越冬度春期,从而增加了冬春牲畜的大批死亡与畜群群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减弱,这样一场灾害可带来一批贫困户,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一边脱贫一边返贫,因此,我县本着治本为主,造血为主的原则,紧紧抓住改善牧业基础条件这个中心,加大了对天然草场的封育力度。自1996年开始到2001年新建了围栏草场20.5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冬春防抗灾草场和接羔育幼草场,确保了生产的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通过项目建设:一是每亩增加鲜草168.35kg,年均增加鲜草3468万kg,相当于解决32111个羊单位全年的饲养供给;每只羊200元计算,年新增收入642.22万元,以项目区总人口计算年人均可增加收入462.9元;二是使围栏草场内的植被得到了快速恢复,牧草盖度增加,宜于割草的面积逐年增加,到2001年割草草场面积达到16573亩,亩均年产鲜草约1200kg,有利于提高了防灾、抗灾与减灾能力。2、95年项目区成畜死亡率为7%,项目建成后,2002年成畜死亡率为1.5%,死亡率下降了5.5%。
3、幼畜成活情况:在项目前的95年项目区幼畜成活率为83.3%,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幼畜成活率为92%,分别比项目建设前幼畜成活率提高8.7%。
4、牲畜出栏对比:95年出栏率为16.7%,2002年出栏率为28.6%,出栏率比95年增加11.9%。
5、肉类产量比较:95年肉类总产120.25万kg,2002年肉类产量达到219.6万kg,总产增加99.35万kg,比项目前增长0.8倍。
6、奶类产量比较:95年奶类总产85.87万kg,2002年奶类产量达124.91万kg,奶类产量比95年增长39.04万kg,比项目前增长0.46倍。
7、毛类产量比较:95年产量21021kg,2002年达到44484kg,比95年增加23463kg,比项目前增长1.1倍。
8、皮张产量:95年皮产量10054张,2002年为33000张,比95年增加22946张,比项目前增长2.28倍。
9、人均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1995年北部人均纯收入为708.9元,到项目建成后的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42.94元,比95年人均增加收入1134.04元,增加1.5倍。项目已进入健康运行的轨道,围栏草场已发挥了明显的效益,使林周北部地区的广大牧民生活条件在科学规划下,摆脱了贫困并迈入迅速发展阶段。
六、太阳能光电照明、照亮千家万户
由于长期以来受交通、资金、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北部地区是:交通不便、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牧民居住分散、投资效益相对不明显,为了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00年实施了太阳能光电照明项目,截止2003年建设完成全县8个乡镇46个自然村(两个完校)600户,总计人数3525人的任务。不仅具体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一是解决了北部地区群众长期依靠煤油灯来解决生活照明的问题;二是防治因长期燃烧煤 油灯致使患各种眼科、肺等疾病。同时,对小孩课外复习,延长劳动时间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实施项目的每户每年节省的煤油费730元加上延长劳动时间所得收入673元,合计1403元。600户直接经济效益达84.18万元。
七、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2000年,根据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团中央等三部委及区、市科技部门有关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要求,我县被列为全区首期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试点县。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领导小组,把培训工作作为我县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措施之一,认真做好学员选拔工作和教材、教学安排、合理设计教学课题。课程内容包括:
1、作物栽培技术;
2、植物保护;
3、蔬菜种植;
4、农机具的维修;
5、太阳能使用与维修知识;
6、家畜改良与选育技术;
7、种草养畜牧业家庭示范牧场技术推广;
8、秸秆微贮技术;
9、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理念;
10、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
11、经济林以及生态林育苗技术的课程。在不耽误农民劳动时间的同时安排教学时间,集中培训15天、实习15天、自学15天,达到了上级部门有关要求。总之,2000年至2003年我县共培训学员7123人,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提升了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
八、主要经验
1、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是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成果的关键。我县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之所以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关键是我县始终把场站加基地,基地连农牧户的发展模式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服务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紧紧抓住县科技局这个服务龙头,以县牦牛选育场、绵羊半细毛羊育种基地作为服务依托,把千家万户作为服务基点,把科技服务和推广作为“轴心”贯穿于科技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并从“龙头”到基地至农牧户之间建立配套的目标责任书等行之有效的岗位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创新来推动科技推广,千方百计的让群众获得实在的成果。
2、加强服务,帮助项目户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是科技推广应用得以实施的前提。我县科技推广,特别是畜牧业科技推广取得较好成效的一条根本的经验是我县把科技推广作为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光荣职责,切实改变服务方式把科技推广 项目任务、工作目标落实到人头,以科技承包的方式明确科技人员的责、权、利,并把科技人员作为科技扶贫的“小龙头”,协调资金物资等扶贫资料的及时到位,帮助项目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传授科学养畜技术、检查、督促项目建设数质和生产计划执行状况,县科技局根据承包合同规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验收(验收包括资料及项目规定的事物数质),以验收结果兑现奖罚,作到人员到位,任务目标到位,组织验收到位和奖罚到位,以“四到位”来调动项目户生产积极性。
3、领导带头,真抓实干,让群众受益是确保科技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的决定因素。县委到县府始终把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列入县委、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精力、组织落实、队伍力量到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高度倾斜,并在全县范围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氛围,由于上下协调,措施得力,办法得体,确保了科技推广落到实处,使群众尝到了甜头,真正调动起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实际行动使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同时对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因此,通过几年来科学技术的推广,我们得出了结论或一条基本经验是:我们办任何事应该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群众分享到科技成果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