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于廑 [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读后感
人的历史和世界
——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读后感 吴于廑先生的世界史观:
世界历史按照吴于廑的说法,更应该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分民族,国家,人种。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即是时间,指时代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的阶段。纵向的即是空间,指当时代世界的联系程度。关于历史的分期:
这个问题的确是困扰所有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的问题了。不论中国的国家历史还是他国的国家历史,亦或是世界历史。如何对其历史分期都是困难的。我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一致,统一的标准是难以确立的。世界历史的分期不应该是有明晰的界限的,更不应该以欧洲为来划分。依照整个人类的文明、生产方式和全世界的融合度来讲的话应该是二十世纪才全面进入工业时代,在此之前都是农业时代。而所谓古代、近代(现代)这些提法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秦朝人看秦朝,当然是现代,看夏商当然是古代,我们看秦朝自然也是古代,看21世纪当然也会是现代(当代)。
关于社会形态划分:
按照马克思的四分法来讲,对于欧洲的话确实是可行的,但对于其他地区来讲却不见得适应了。比如,中国出现过奴隶制社会吗?西藏地区当然出现过农奴制,但是中原地区呢?宗法制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前的中国社会的社会内核,所有的人都只是宗法的奴隶,但又是相对于他人的自由人,这能算奴隶制吗?古代的战俘会被要求无偿服役,二战中的苏军日军和德国的战俘营中的人不也是奴隶般的存在吗,能说当时也是奴隶制的社会吗。关于近现代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先生提出来的这些东西的确是真理吗?既然资本主义能自己过渡到共产主义,那所谓的社会主义是做什么的?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很大比例的国有化和丰厚的社会福利,所谓的社会主义也有很大比例的实际私有化和微薄的社会福利。这样看到底谁是具有优势的? 人的历史和世界: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是谁在左右着历史的前进方向,马克思说是历史规律、黑格尔说是绝对精神、道家说是天道、儒家说是天理。但是人类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类世界是人的世界。历史的走向就是人性。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为了记住过去,而是在学习自身。在历史中普通的人能做什么?在战争中充当炮灰、在混乱中受伤害、在和平中做工具。世界历史的研究是站在整个人类世界的高度看问题,所以更应该重视组成世界的普通人。当人性中所有的自私、妒忌、暴虐等等不良的情绪都消失不见,平和与善良充斥世界,那么世界历史的形态将会是现在无法想象的。历史规律、绝对精神、天道、天理,也就真正实现了。
第二篇:读后感两篇,吴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读后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的是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故事,他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他整整花费了20年时间,经过6次修改,写成了500万多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书被小偷偷走了,从此下落不明。这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是多么致命的打击呀,但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谈迁的信念,他毫不气馁,继续写作,终于在59岁那年完成了新一部的《国榷》,内容比前一部更翔实,更精彩。学完这篇文章,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不断地浮现出在一个寒冷的冬夜,谈迁坐在窗前挑灯写作的场景,一阵寒风吹开了破旧的木门,谈迁被冻得瑟瑟发抖,他走过去,把门闩上,两只手冻得通红,他捧起双手,哈了一口气,又不顾寒冷,继续写作。
其实,像谈迁这样的伟人,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诺贝尔、爱迪生,他们都经历了种种磨难,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始终坚持信定的信念,永不放弃,取得了伟大的发明。最让我敬佩的是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时,因为一场大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让她陷入了黑暗的世界,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被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成为美国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也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为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虽然没有遇到像他们这样的磨难,但是也有遇到一些小的挫折。记得在我三岁的时候,由于小小班还没有开学,妈妈把我托给一位奶奶照顾,结果她带我出去时,由于不小心,把我的脚夹在自行车里了,每一次去医院换药,我都哭得撕心裂肺,伤口整整长了一个多月才慢慢愈合。由于刚下地走路时,脚会牵着痛,所以我就一直不敢下地走路。在外婆的鼓励下,我才勇敢地迈出步伐,我才知道,其实困难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不可战胜,只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坚定信念,就会迈出成功的一大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我们应该把每一次困难当成一种进取的机会,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
吴亮
《夏洛的网》读后感
《夏洛的网》是一本极其富有感情色彩的好书,它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情感的世界。故事发生在弗恩舅舅朱克曼先生家的农场里,一只母猪生下了许多小猪,而小猪里有一头是落脚猪,弗恩的爸爸和舅舅想把它杀掉,但在弗恩的请求下,这头小猪最后成为了弗恩的小宠物,弗恩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威伯尔。小猪威伯尔一天比一天大,小小的纸箱已经容不下它了,弗恩就在舅舅的农场里建了一个小猪圈,让小猪在里面生活,这时的小猪,内心十分孤单,没有人愿意和它玩,就在一天晚上,小猪认识了看似外表凶恶,其实内心十分善良的夏洛:—只蜘蛛,可就在认识不久,一只年迈的老羊告诉小猪,等待他的是熏火腿肉,小猪的心里再次充满了黑暗,这时,夏洛想起了一个办法,她用文字织起一个爱的大网,而她所面临的,就是死亡……在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里,我觉得最感人的就是最后一个章节,夏洛为了来之不易的友情,为了保护自己好友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并不求回报,人生中,能遇到几个这样的人?夏洛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并不仅仅是她用爱编织大网,而是夏洛的生命意义是伟大的,她虽然死了,但是她却永远被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现实社会里的确不可以缺少友谊,但是有几个朋友能像夏洛那样讲义气、重感情?如果人人都可以像夏洛那样,让我们想一想,世界有多么美好?人间有多么丰富的情感?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竟如此温暖,因为我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有一个词比“情人”还要甜蜜,那就是“伙伴”。小猪威尔伯和它在门椅角上的朋友——蜘蛛夏洛建立了异常真挚的友谊。可有一天,威尔伯忽然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威尔伯最后的命运是变成圣诞节上的晚饭。正当威尔伯害怕的快要疯了时,没想到小小的蜘蛛夏洛却成了救命恩人,它用丝织出了不可思议的文字“王牌猪”,“了不起”,“谦卑”一张又一张用汗水织出的网,不仅拯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而且使它在比赛中获得金牌。可这时,夏洛也将离威尔伯而去,但她的子女继承了她的位置,陪伴这小猪威尔伯。
一份礼物,一些安慰甚至一丝微笑都是一张爱的大网。费恩不像生活中的一些人那样虚伪,动物是纯洁的,他们也许不像人类生命漫长,但是他们已经将生命演绎的十分精彩!
吴亮
第三篇: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00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于老师之所以能以学生为天,又踏在坚实的语文教学大地上的原动力是她强烈的使命意识。于老师努力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誓言“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这样的追求成为于老师内在的生命需求,这样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她为钟情的语文教育“消得人憔悴”,却依然无怨无悔。于老师说“我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在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终生进步。”“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正因为如此,于老师至今还能站在语文教学的潮头上,引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在今天多元经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于老师的忧患意识更强烈,“特别在今天这样的多元时代,教师的导引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我们更理解了一个八十高龄的老人为什么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身体病弱,依然充满激情地投身于语文教育的洪流中,关注教改、创设基地、指导教师、观课评课等,每一次,都是全心投入,激情似火,她说“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老之已至,不能也不愿放下我心中的事业,这一使命将伴随我生命的始终,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无怨无悔。”于老师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所以,读这样的词句你不会感到丝毫的矫情,在于老师真诚的奉献面前,我们所能做的是无比的敬仰,是虔诚地学习。
愿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拥有不假思索就能报出足够多的学生人名的“特异功能”;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无痕地渗透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愿“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誓言。
第四篇:《于海河》读后感
《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读后感
于海河,中国千千万万个名字中的一个普通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学习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于海河同志工作以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于海河同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0余年,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做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双鸭山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工作期间,先后争取农业重要项目30余项,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扶持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手筹划建设了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去世前一天下午还带领大家实地研究工作,直到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修改关于园区建设的汇报材料。于海河同志把一生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
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于海河同志为民服务意识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村屯了解情况,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于海河同志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主治医师和家人曾多次劝他卧床休息养病,但是他一直拖着病腿坚持工作在一线,忍着病痛深入百姓家中访贫问苦、解决困难。于海河同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于海河同志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从不贪图享受。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他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为组织减轻负担。尽管于海河同志长期担任宝清县乡镇和县直重要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却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于海河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于海河同志的事迹让我深感震撼、深受教育。我也要向于海河同志学习,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奋发作为,为教育事业做出
应有的贡献。
大庆市创业小学
2014年4月18日
郭
健
第五篇:《弟子规》读后感-吴红梅
《弟子规》读后感
周六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职场技巧与素养》培训课程,在吴总语重心长的讲解下,了解了公司目前及将来的发展计划,和公司现在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不足,并带领我们宽泛的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弟子规》。
《弟子规》是由中国清代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著的童蒙读物,通篇三字一句,读之朗朗上口,诵之蕴味无穷,语言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做人处事的行为哲学,它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并在近年亦非常风靡,自有其道理。对于这本古代童蒙读物,早有耳闻,直到今时参加公司职业培训才有机会完整的学习了一下,顿时心下觉得非常惭愧,还有不少字不认识,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
通过课上跟读弟子规全文和释义,了解了其内容是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篡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其所列的道理规范意思非常浅显易懂,但难能而贵的是在于执行和坚持不懈。读一遍,思想顿时已受到冲击和启发,这些道理规范在以往所受到的教育都已学习过,但是日常生活中自己却没有做到;读二遍,心里默默的希望自己能做到这些该多好啊;读三遍,行动上已经往好的规范上靠拢,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也是学习的益处之体现。
学习《弟子规》感受至深在于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的行为处事提供了一盏指引名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生存,是分饰了很多个角色,为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师友等等,如果能做到书上所说,那么这个社会将井然有序、和谐而美好。今后我将以之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孝顺、体贴,不任性,要勤快,以前对父母做的好的一面要继续保持,不好的要改正;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能以自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告诉他要做一个孝顺、谦恭有礼、诚实守信、勤学好问的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与兄弟姐妹互敬互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以善为本,自尊自爱,要有一颗宽厚包容的心,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依制度行事,尊敬师长,团结同事,工作中向先进的人才学习,工作之余不懈怠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修为。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将是学习弟子规的目的所在,是自己的最大收获。
课后复读《弟子规》,我又反思公司组织的职场技巧培训与学习《弟子规》之间的联系所在,吴总讲公司规模,讲公司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人都讲求发展,那么企业的发展根结在于人,人的发展根结在于素养的提高、思维的创新、执行力的加强,而这些又都恰恰是弟子规所劝导世人的行为规范,它作为一本童蒙读物,如今让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拿来学习,亦能受益匪浅,它是从价值观、从理念文化上讲与企业发展、个人发展的联系,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作为一名员工,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场计划,而做到与公司发展同步进步,而要做到的正是这些难以持之以恒的小事,进行自我约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和风气,形成我们企业的固有文化,并保持和发展下去。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自己浮躁的心气得以洗涤,对于走出校园毕业已久的我能再次拥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非常高兴,受益颇深,希望能多多参与这样的培训机会。
生技部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