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时间:2019-05-13 02:2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

周金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态势上看,不同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10年,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数的70%,是全国中心城区的50%;再加上县域之间差异大,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一百个县的平均值是最低一百个县的平均值的15倍以上。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需求结构、供给结构、空间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涵盖多个范畴,因此,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考虑扩大内需与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又要考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还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好县城和中心镇,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难以有效拓展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新空间、培育竞争新优势,也难以形成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是使经济总量在城乡和各县市平均分布,也不是简单缩小县域生产总值上的差距,而是要从人人享有小康社会幸福生活出发,使生活在不同县域的人们都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充分考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特别是要考虑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民生问题,努力使处在主体功能区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生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的公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文明。为此,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增加对限制和禁止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新理念。要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谋求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角度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坚持发展经济

和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在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坚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着力扩大内需,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投资出口对GDP的影响呈下降趋势,消费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提升消费率的历史拐点,而农村消费率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扩大内需,提高县域农村消费能力,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县域要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大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的力度。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改革是实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本身就是改革与推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县域要结合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结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产学研、科工贸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优势,培育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农产品生产区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以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县域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实践中,不少县受“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不计资源、环境和生态生本,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环境生态破坏巨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事实表明,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域,若仍按原有发展模式,势必大大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此,要根据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思路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的要求,突出节能减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各项任务的落实;坚持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空间。坚持把科学评估县域发展实绩作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方法

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控,应根据资源环境的特点分类指导,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对地处优化开发区域的县市,应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特别是恢复农业和生态用地等指标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县域,主要是统筹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布局、县域总体发展水平与促进经济集聚与人口集聚同步性等方面的考核;对于农产品主产区,要强化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考核;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强化对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对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考核;对于禁止开发的县域,主要是强化对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考核。

(作者: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第二篇: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县乡政府职能转变

论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县乡政府职能转变

【摘 要】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对县乡政府职能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县乡政府职能的影响,并提出了

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县乡政府 政府职能转变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政府管理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大还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接能力和开发适宜度对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并由此带来国家政策的相应变化,县乡政府的行政环境势必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将对县乡政府职能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区域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相应区域的县乡政府职能也应随之改变。在新的区域划分和功能要求下,探讨县乡政府的职能定位和职能转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县乡政府职能的影响

行政环境决定、制约政府职能。随着经济体制、外部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政府职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改变县乡政府的行政环境,从而对县乡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进而将引发县乡政府职能的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为:

(一)职能重点:基本一致→因地制宜职能是政府定位的核心,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各级政府都强化了经济建设的职能,目前经济建设职能已成为全国各级政府职能的重中之中,呈现出政府职能的高度一致性。这种高度一致性是致使我国国土开发秩序混乱、生态破坏严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现象突出的重要因素。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这几类地区在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现有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如优化开发区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或地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域,带动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区域;重点开发区是全国(或地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支撑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限制开发区是保障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全国(或地区)的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域。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以经济建设为主,限制开发区应以生态建设为主兼顾经济建设,禁止开发区以保护自然为主。由此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县乡政府的职能重点是不同的,必须因地制宜,如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政府职能重点是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而禁止开发区的政府职能重点则应是保护自然和生态建设。

(二)职权关系:权责不等→权责统一职权关系的调整的本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的重新划分与规范。从目前我国县乡政府在整个行政体制中地位和作用来看,权力的划分模糊且不规范,职权与职责极不对等,突出表现为权力小、责任大,财权小、事权大, 县乡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受到很大限制;从基层政府内部职权关系上来看,许多地方部门权力划分过细,规范不足、责任不清,有利的事都去争,有弊的事都去避,造成内耗严重、效率低下等弊病。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将对不同区域实行分类管理,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要在政府权责划分、政策配置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从而促进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在权力关系上,将进一步加大上级政府的分权或权力下放,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在财政关系上,进一步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和省级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逐步培植地方政府可永续利用的地方税源,改变地方财政收入过重依赖流转税和土地出让金的格局,进一步建立健全纵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转移支付力度等等。这有利于改变县乡政府“权力小、责任大,财权小、事权大”的格局,从而实现政府的权责关系走向平衡、统一。

(三)机构配置:上下对口→因地而异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基础和内在根据,政府机

构则是履行政府职能的载体,并随着政府职能的变革而变化。受政府职能定位不准、政治管理体制不活、政府再造动力不强的影响,我国政府机构一直没有超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基层政府机构设置整齐划

一、上下对口、特色不足、分工过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十分严重,是政府职能转变难、政府有效性不足的根基所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而引发政府职能的调整、权责关系的优化、区域发展方向的变化、区域治理模式的活化等,对县乡政府机构改革带来重大机遇。各地需要根据当地的主体功能定位,科学设置机构,该并则并、该减则减、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力求机构设置符合政府职能的需要。届时县乡政府部门将体现出应有的差异性,甚至会涌现出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政府部门。

(四)职权方式:大体类似→各有侧重职权方式主要是指政府用何种方式输出自己所承担的职能,它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受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上基层干部素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干部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县乡政府依然没有摆脱靠

文件、会议、审批、管制等行政手段为主的政府治理模式,以权代法、以权谋利的“人治”的现象并不鲜见,经济、法律、社会手段运用普遍不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与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不相适应。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对不同主体功能区治理模式进行调整,既要考虑主体功能区的属性,又要考虑政府与市场发挥的不同条件。总体上看,市场化程度和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到禁止开发区逐渐减弱;而外部性逐步增强。按照这一属性和特点,在优化开发区域,应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健全和完善产权、价格、监督等制度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公平的外条件;在禁止开发区域,应主要依靠政府规制,通过一系列规划手段和限制措施,强制性地确保主体功能的实现;在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应当强调市场增进与政府规制相结合,并还要体现因地时制宜,如即使在重点开发区内也要建有生态功能区,并实行强制保护。因此,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政府职权方式也将会因地因时而异。

二、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途径我国已进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的问题深、困难重、压力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实现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转变观念,推进县乡政府职能定位的理念创新县乡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政府治理理念的创新,主要是提高县乡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认同能力。县域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种民营经济,其行为主体是民众,是民众在致富欲望驱动下“为自己干”的人格化经济,故对市场始终保持灵敏的反应和高效率。政府要从“管制型”施政理念向“服务型”施政理念转变。当前关键要按照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九个转变”:由“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随意”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由“利益”政府向“中立”政府转变,由“僵化”政府向“学习”政府转变,由“保守”政府向“创新”政府转变,由“神秘”政府向“透明”政府转变。

(二)因地制宜,实现县乡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突破县乡政府职能转变应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在职能转变重点、方式、途径等方面有所不同。如从政府经济职能角度看,优先开发区域的县乡政府应重点加强土地、水资源的有序利用,鼓励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技术创新,鼓励支持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重点开发区域的县乡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技术创新,加强空间规划,鼓励吸纳人口。限制开发区域的县乡政府,应重点鼓励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人口和要素向适合地区集中,限制污染型产业发展, 加强劳动力培训和鼓励生态移民。禁止开发区域的县乡政府,应重点组织生态移民,开展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严格禁止各类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的开发活动,限制过度的景区和

旅游开发。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县乡政府的基层性决定了公共服务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职能,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不是其职能重点。由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将日益增大,农民群体性事件有可能时有发生,加上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比较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将成为县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点职能。如近几年粤东与闽西的交界处的农村冲击政府或司法机关的农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原因涉及到环境保护、征地补偿、司法判决不公、民事纠纷、干群矛盾等方面,而这些问题大都属于县乡政府的职责范围。

(三)理顺关系,实现县乡政府职能内容的合理定位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职能框架,必须明确市县政府的职能定位,切实解决好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当务之急是理顺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政市关系。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就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切实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同时,要为市场提供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企业构架平等的竞争平台和市场环境。二是政企关系。政府应在理清自身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回应企业的要求,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成长,与企业完成积极、良性的交互作用。属于企业份内的事情由企业去做,政府不加干涉。三是政事关系。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步伐,合理划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职责,除法律、法规明确授权或规章正式委托外,事业单位一般不得承担行政职能,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优势进行行业管理和垄断性经营服务。四是政社关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教育、卫生、医疗、环保、就业、利益协调等职能,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感和情感归属感。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好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种行业组织、社团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各类群众组织的管理和自律作用,努力形成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互动互补的机制。五是党政关系。既要坚持党委的政治领导地位,又要正确区分党政职能。建议实行党政一把手一人兼,党委、政府成员交叉任职,并尽可能地减少副职;党委主要是研究重大的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发展规划、重大人事任免、重大应急事宜,大量的行政和经济工作应交给政府去办。六是上下关系,即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从权力配置、利益调整、法律关系角度,合理划分事权、财权,依法确立、规范省、市、县、乡政府的职能范围和权力范围,属于该级政府的事务由该级地方自主处理,理顺上下级关系。突破行政区划分限制,采取城镇联盟建设的方式,做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逐步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之间经济、交通和环保等一体化。在条件成熟时,减少政府层级,扩大管理跨度,实行三级和两级相结合的地方政府层级体制。特别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行省县(市)直辖,逐步实 现“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的行政管理格局。另外,撤并部分基层政府,特别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七是理顺条块关系。“条块关系”是政府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原则应该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对于可垂可不垂的职能不垂,可改为由地方政府管理,上级职能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对必须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在人事安排与绩效考核等方面应该征求地方的意见,对其工作情况应由地方人大组织评议,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垂直单位真正对当地的人民负责。

(四)优化机构,提高县乡政府职能载体的运行效能

政府机构设置是否科学,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政府职能的发挥,影响到政府工作效率。总体思路是精简、优化、提质。一是精简整合。政府职能机构设置应向“宽职能、少机构”方向发展,拓宽职能范围,加强职能整合,对部门及部门内部相近或联系紧密的职能进行归并;对一般性和常规性的职能机构,通过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在此基础上各单位和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尽可能实行大编制,减少办事流程和环节。二是充实增设。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调优或充实机构和人员编制,如公安等部门。设立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以信息化为核心、多层次快速反应系统为支撑的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处理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少数县还可根据县域特色增设职能机构,如河北昌黎县就其主导产业—葡萄酒

业单设了葡萄酒业管理局。三是建设“电子政府”。推行办公自动化,实现无纸化办公和信息资源共享,加速“政务网”体系的建立,整合优化政务网络资源,形成中央、省、市、县、乡主干政务网络。

(五)创新机制,提升县乡政府职能发挥的作为能力邓小平同志一向强调:“还是制度靠得住”,构建和谐社会,制度安排是关键。一是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选才用人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基于个人才干的招聘制度和晋升制度、政绩考评制度、干部培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竟其功”。三是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原则,收缩财政的生产建设性领域,主要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如社会基础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并促进公平分配、维护宏观经济及社会稳定、保证政权建设等。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机制,在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县域的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建立横向转移支付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在以优化支出结构为重点的节流上下功夫。四是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各部门单位自行设立的事项,应坚决取消。对不属于政府职能,以及不应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项,应取消审批。对凡是可以由下级政府自行确立的事项,均予以下放。对同一事项由多个部门交叉审批的,原则上以一个为主审机构。同一部门对同一事项多次重复审批的,原则上应把多次重复审批调整为一次性审批。五是建立健全政务公开机制。除国家安全和利益维护需要依法保密的事项以外,原则上必须进行公开。六是建 立科学的政府效绩评价体系。当前应尽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的政府业绩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置上,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设置相应区域的评价指标及其指标权重,如对禁止开发区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在评价程序设置上,要对政绩考核评价活动的组织程序、方法程序、结果评定程序等进行科学规范和确定;在评价标准设置上,既要看数字,又不能唯数字,既要注重组织考核,更要重视群众评价。七是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八是建立健全政府运行控制机制。在致力于持续提升县乡政府能力的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县乡政府能力的有效约束与控制,使之“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最大限度地以公共利益为指向,正确行使而不被滥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

分类管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2]曾松业.关键时期关键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3]朱晓.谈政府在县域经济中的定位与作为[J].前沿,2005,(11).

第三篇:区科技局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区科技局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根据区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文件精神,我局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结合科技工作“十二五”规划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认真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将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贯彻区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提高思想认识。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10月22日我局组织各成员学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会议精神。同时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和本次会议的具体要求上来,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科学安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实施,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赵 旭东为组长,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纪检委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科技局。同时,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干部担任联络员,具体负责各单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形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区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下发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提出工作总体要求,明确工作原则、任务分解、责任单位、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认真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各项工作。各监督检查负责部门研究制定监督检查具体方案和监督检查计划,明确目标、细化分工、细化措施。为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办公室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四)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按照《区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检查力度、省、市和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主要做法

(一)任务分解。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把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单位,督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统筹协调。积极加强与部门之间组织协调,形成了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提高了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在监督的视野之中。

(三)组织实施。及时制定监督检查的具体方案和监督检查计划,掌握工作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下一工作计划

(一)加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认真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加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证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以监督检查为抓手,不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加强与参加部门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交换意见,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参加部门积极协助、全 3 力支持,按照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确定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确实整改到位,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对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第四篇:20100716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中共平阴县委平阴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

(2010年7月16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着力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城市建设跨越提升、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第三产业上档升级、改善民生增收富民等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全县科学发展争创新优势、再上新水平。

2、基本原则。在工作指导上,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在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转方式调结构与促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GDP,也不能以牺牲发 展为代价片面追求转方式,努力做到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转方式、调结构。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寻求突破口,科学务实,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转出特色和优势、调出质量和效益。

三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转方式、调结构。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着眼长远,加强对事关平阴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当前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坚持在改善民生中转方式、调结构。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主要目标。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的前提下,实现“三个翻番”,奠定“一个基础”。实现“三个翻番”,就是力争固定资产投资三年左右时间翻一番,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四年左右时间翻一番,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生产总值五年左右时间翻一番,突破32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奠定“一个基础”,就是确保“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努力做到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明显提高,为2020年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向传统优势产业、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围绕机械制造、水泥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大技改创新和招商选资力度,拉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将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阿胶玫瑰、纺织服装产业,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稳步扩大规模、壮大产业实力。

5、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的作用,挖掘我县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黄河水能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努力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加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项目招商选资力度,扶持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贡献能力强的企业上市融资,逐 步做大产业规模,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形成平阴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6、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强合作,主动承接国内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招才引智,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创新企业家队伍。

7、深化对外经济合作。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巩固传统市场,深度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层次和水平。

8、加快发展载体建设。按照“科学定位、突出重点、相对集聚、发挥优势”的原则,坚持“一园多区”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

三、努力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9、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山水园林城、泉城后花 园”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围绕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高起点、高质量做好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重点部位发展规划及各类专业性规划编制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0、增强城区承载能力。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拓展”的总体思路,强力推进锦东新区建设,规划启动云翠新区,不断加快重点片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提升县城品质品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省会卫星城框架。切实搞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促进资源、要素、人口向城区汇聚。

11、加快小城镇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城镇化示范镇”、“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巩固提升小城镇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层次和辐射带动能力。

12、大力发展文明社区。加大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加强社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坚持“先行试点、梯次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以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采取村并村、城并村、镇并村、企并村、旧村提升五种方 式,稳妥有序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学校、卫生室、文化中心、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建设完成20个服务功能完善、管理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13、做大做强建筑业。搞好建筑业发展规划,完善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着力提升行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加强部门指导和管理力度,规范建筑业市场,加强建筑行业招投标管理与监督,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重点农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玫瑰业、做强畜牧业、做优林果业、做精蔬菜业。加快无公害蔬菜、生态玫瑰等八大特色品牌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伊利、绿安等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努力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5、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无害化、生产产出生态化、生产废物资源化为目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健全完善相关优惠措施,加快构建生猪、奶牛、菇类、玫瑰花、蔬菜、生物能热电等重点产业循环链条,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6、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和全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实施特色品牌基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河道治理等重点工程,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开展城乡安全饮水、生态能源开发、沿黄低碳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17、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8、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围绕优化结构、更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张规模、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在发展城区经营的同时积极向城镇延伸,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网点布局和市场体系。加快商贸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大型商场和星级宾馆、酒店建设,大力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商贸集团。推进城区市场改造升级,加大市场建设项目策划包装及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汽车销售 市场、家具家装市场等一批特色专业市场。

19、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分离,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大力发展物流服务外包,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依托我县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加快建设锦东物流中心和聊泰铁路平阴货运站,扶持优势物流企业发展,强化乡镇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把平阴建设成为济南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20、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创建省级旅游强县,整合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国玫瑰旅游节”、“圣母山海棠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档次,加快建设玫瑰湖湿地公园、中国玫瑰文化园和中国阿胶文化园,积极培育集玫瑰、阿胶、泉水、湿地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实施旅游产业化,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力度,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21、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综合利用规划、土地、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调控住宅建设标准,建立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规模适度超前的住房供应和消费体系。加快二手房市场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2、积极发展金融业。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担保体系,重点扶持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 健康发展,引导驻济金融单位在平阴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保险业,建立完善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扶持,促进金融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供给,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生态平阴建设

23、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严格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广泛推广绿色照明和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强化环境准入、排污许可及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确保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4、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节约能源潜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技术,全力做好节水型社会试点县建设。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

25、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工业企业污染监控和治理力度,提升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力推进生态县建设,明确县域生态功能分区,加大水源林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河道、水库、湿地保护力度。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推进城镇绿化提升、破损山体治理、绿色通道建设、林业产业化推进等工程,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7.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6、提高就业保障能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搭建全方位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扶持资金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加强就业援助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快建设创业指导服务平台。

2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障工作重心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建立完善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进公共安全服务方式,创新公共安全服务体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构建覆 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2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继续优化中小学布局,推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29、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健全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应急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30、加快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整合现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加大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全覆盖。加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和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城区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积极开展全民建身运动。加强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 对企业和社会的直接干预,将部分经济社会职能移交社会和市场。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继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融资管理,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方法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32、努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积极推进和规范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的特许经营。健全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序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阶梯性价格改革。适当调整垃圾、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探索排污权交易试点。

33、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完善规范融资平台建设,打造全方位服务平台。突出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推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的竞争格局。

九、切实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34、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领导小组,督查落实重大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把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政策衔接和落实工作。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推进计划,明确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和计划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3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指标,增加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外向型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考核权重。建立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分层分类有差别的绩效考核政策。适当扩大考核结果公开范围,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形成鲜明的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健全反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中央、省、市、县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6、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经济秩序的规范整顿,进一步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廉政建设、法制建设和治安综治建设,坚决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为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人心的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落实。

第五篇:萝北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调查与评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萝北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情况调查与评析 作者:孔繁海

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8期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萝北县不断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力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滞后,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和成效。萝北县经济社会发展应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经贸多元化、旅游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度,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进步,推动文化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发展的新萝北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萝北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41-0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萝北县不断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速度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滞后,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和成效。

萝北县是黑龙江省的一个边境县,隔黑龙江与俄犹太自治州相望。全县共辖3乡5镇63个行政村,宝泉岭农垦分局及所属6个国营农场、鹤北林业局及所属19个森工林场也在萝北县境内。县域总面积6784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其中包括宝泉岭农垦分局及所属农场人口11.5万和鹤北林业局及所属林场人口2.4万),县属面积2167平方公里,人口8.5万,县域共有耕地352.6万亩(其中,宝泉岭农垦分局及所属农场232万亩,鹤北林业局及所属林场

9.6万亩,县属111万亩,全县农民人均耕地占有量23.6亩,位居全省上游)。林地面积48.5万公顷,活木蓄积量4490万立方米,草原湿地面积29万亩,每年山野菜、中草药等绿色山产品采集量也高达数百吨。有石墨、石灰石、菱镁等29种矿产资源,其中石墨储量高达6.36亿吨,为亚洲之最。作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之一,萝北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级名山岛旅游风景区、龙江三峡和黑龙江流域博物馆等自然人文景观。萝北口岸是国家一类国际客货口岸,是黑龙江省面向东南亚发展江海联运的黄金水道,也是萝北县乃至鹤岗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萝北县依托资源、地缘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建设两大基地,发展八大产业”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牵动、兴工富县、外向求进和区域联手战略,全县经济步入了加快发展的突进期。

一、萝北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种植业喜获丰收。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15亿斤,比2005年增加3.3亿斤。粮食平均亩产326公斤,比2005年增加196公斤。畜牧业发展稳中有升。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

1.45万头,是2005年的2.3倍;生猪饲养量达到28万头,是2005年的1.6倍;畜牧业增加值完成1.38亿元,是2005年的1.9倍。此外,渔业养殖面积达到7800亩,水产品产量1100吨,渔业产值实现840万元;林业完成造林绿化4.1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83.45万亩,森林管护329.08万亩。

(二)工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萝北县形成了以石墨、水泥为主的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群和以乳业、米业、肉业、酱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的工业格局。重点行业突显拉动作用:石墨行业已形成占全国石墨精粉产量1/3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6.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9%,销售收入6亿元,上缴税金5000万元;水泥行业年产11万吨水泥,实现产值3794万元,利税555万元;乳业年加工1700吨鲜奶,实现产值5780万元。重点工业项目先后上马:望云峰风电、完达山乳业、兴汇粮食、祥鹤木业、宝泉药业、宝泉酱业、北大荒肉业、宏图米业和延军水泥粉磨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南海石墨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柔性石墨、石墨尾矿综合利用等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工业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省级规模以上企业12户;全县地方工业增加值实现3亿元,年均增长30.9%,工企利税实现7200万元,年均增长24.7%。

(三)旅游经济稳步推进

萝北县旅游局开发龙江旅游新干线和“两峡一岛”水陆循环线路;建成名山沿江、名山岛、龙江三峡等旅游风景区;开工建设名山旅游名镇和太平沟黄金古镇等项目;完成黑龙江流域博物馆、“树上人家”、“水上人家”、空中栈道和江上浴场等景点建设;建成界江国际大酒店、太平沟旅游接待中心;成功举办3届“中国·萝北中俄犹国际戏水狂欢节”。萝北县被列入黑龙江省十大旅游集合区,名山镇被确定为省重点旅游名镇。“十一五”累计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3亿元。

(四)外贸经济企稳回升

萝北县政府通过强化协调服务,取消口岸各项管理收费,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开通直达至俄罗斯的客运专线,进一步优化了口岸通关环境。通过在俄罗斯开展森林采伐、房地产开发、黄金开采等项目,进一步拓宽了对俄经贸合作领域。“十一五”期间,进出口贸易额累计10亿元,年均增长24.8%;出入境人员累计18.6万人次,年均增长33.6%;进出口货物累计44万吨。

(五)生态经济和民生经济发展良好

“十一五”期间,对区域内的大气、地表水和环境噪声进行了科学监测,实施了“治烟、保洁、控声、增绿”环保专项活动,实现了每年减少烟尘排放量29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1吨,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实现下降7%,萝北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名山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城镇。

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养老保险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建立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因病致贫家庭、低收入家庭等社会救助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八统一”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建成二十里河林场老年服务中心和萝北县老年服务中心,解决林场职工、城镇“三无”人员和城乡寄养人员的养老问题。萝北县成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补涨政策。通过采取企业和社区吸纳、开发公益性岗位、劳务输出和政府扶持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就业,五年累计安置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二、萝北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并经过评析后发现,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尽管萝北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方式转变不快

从2010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发展情况看,虽然萝北县综合指标跃居黑龙江省第19位,但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分别排在55、32、51、55和52位,均处于黑龙江省中下游。萝北县目前农业是大而不强,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落后,规模化农业不到位,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作业方式相对落后,“龙头强、基地弱”的矛盾依然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工业发展一直徘徊在低端开采、粗放加工上,靠超负荷透支资源来换取发展,转型发展新型工业仍处于初始阶段。萝北县在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培育旅游品牌等方面停留在浅层次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受多种因素影响,萝北县沿边开发不足,边贸发展较慢,导致全县经济对外依存度低,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小,经济贡献率较低。

(二)工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开采、加工阶段,精深加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规模效应不突出

一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萝北县现有企业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科技含量较低,且生产的终端产品少,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差。萝北县现有企业多数无技术研发中心,自身造血功能缺失,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难于突破,缺乏核心竞争力,仍

在低层次上徘徊。三是规模效应不突出。萝北县多数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石墨行业是萝北县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12家石墨生产企业中仅有2家产值过亿元,而且产品仍然徘徊在初级加工阶段。

(三)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一是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目前,萝北县只有近40%的耕地能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标准,而且有85.8%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萝北县的农业生产重点是针对提高粮食产量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粮食高产创建等方面,虽然粮食产量在逐年提高,但没有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地带。三是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不高。萝北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园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尤其是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缺少资金投入,建设进度缓慢。农机、农艺与成熟的生产经验结合还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集成农业生产标准,农业标准化对提高现实生产力和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生产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依然不高。

(四)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收入增量部分不能满足支出需求,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近年来,萝北县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围绕财源抓经济,依托资源上项目,扩大开放促升级,优化环境保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项目牵动、兴工富县、外向求进和区域联手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突进期。特别是县政府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0.6亿元,年均递增24.8%,2011年财政收入达到4.9亿元,同比增长44%,再创历史新高。虽然财政收入有了快速增长,但人员工资、经费、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经济社会配套建设等财政支出,也在不断加大,财政收入增量部分难以满足支出需求。

三、萝北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巩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烟囱山渠道改造、干渠清淤、大泡子塘坝等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节水灌溉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认真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推广节能环保和复式作业机械,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多领域机械化。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继续加强院县合作,加大良种良法等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扶强扶壮农副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乡村兴办中小企业,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组织规模,加快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多渠道增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垦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探索建立土地代耕、承包租赁和委托代管等经营机制,推动土地集约经营由代耕作业向全程生产、由个别农户向整村推进方向发展。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外引与内培同步,新建与技改并举,继续扩大工业总量,开工兴建5000吨杂粮加工、5万吨大豆酱及调味食品等新项目,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全力扶持圣元乳业、宏图米业、兴汇酒精等企业实现满负荷生产,尽快达产达效;要调优调强工业存量,构筑主导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要优化项目成长环境,做好项目用地规划、整理和储备,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突破工业经济发展制约;要突出功能定位、产业分区和设施配套,加快云山、兴汇、名山三大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经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三)大力推进经贸多元化

借助萝北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之势,搞活中俄边贸购物游,扩大“手拎包”规模,以人流带物流,助推对俄经贸走出低谷,实现新的扩张和繁荣。要建立商品流通经营网络,加快推进中俄商贸城建设,开发友谊路商贸经济圈,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和“家电下乡”工程,挖掘消费潜力,提高群众消费水平。

(四)大力推进旅游市场化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快编制嘟噜河湿地景区规划,开发水上生态游项目,争创国家级生态湿地。坚持政府主导,区域联手,市场运作,充分发挥界江旅游公司作用,加强与宝泉岭农垦分局、鹤北林业局、鹤岗、伊春等地合作,统筹谋划旅游线路,探索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品研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办好旅游主题节会,打响“南海北江”、“界江之都”等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兴旺发展。

四、结语

萝北县经济社会发展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经贸多元化、旅游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度,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进步,推动文化发展,注重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建设和谐发展的新萝北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王梦奎,等.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迈向新增长方式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4] 杨 志,等.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6] 伍长南,黄继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下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

    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

    转变监管方式,实施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 ————浅析新形势下工商行政管理发挥职能的途径 (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沈玉奇)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和政府转轨期,市场的公序良俗和政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摘要: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速度。目前,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调整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工商行政管理自身的调整转变2011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热门的话题虽然很多,但“最必要”的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略抉择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时政热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战略抉择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清远市住建局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情况汇报

    清远市住建局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汇报根据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局根据职能及工作实际,以推进宜居城乡建设为抓手,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认......

    胡应泉: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应泉:财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过去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与它建立在旧的财税体制的基础上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现有的财税体制进......

    如皋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如皋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施建石 4月中旬,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召开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