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

时间:2019-05-13 02: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

第一篇: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

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中通常所用的三轮复习法,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复习规律。其中第一轮复习(按教材顺序进行的章节、单元复习)时间最长,是整个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奠基工程。这一轮复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第一轮复习的策略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阐释教材,着重加强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教学。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从微观入手,基本按章节顺序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教学,在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知识的同时,着重应帮助学生认识和揭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点”及面,构筑章节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在教学中,为突破和深化教材重点、难点,以这些“点”为核心,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纳入其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知识链或知识面,然后引导学生寻求各知识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章节内部纷杂的历史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成反映历史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

所谓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它揭示了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教学教程中,可把教材内容按时序和历史不同阶段特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共七个单元;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北洋军阀的统治”等几个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中国现代史可按四个时期划为四个单元;世界近代史可划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场手工业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几个单元;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战后革命时期、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大危机时期、“二战”时期和二战后的世界等几个单元进行复习。

单元复习不是章节知识的简单重复,应重在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复习时,可按“基本史实——历史概念——知识体系——阶段特征”的内容结构,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微观分析后,再从宏观上进行系统综合,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深”度和理论“高”度有机统一起来,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归纳概括这一特定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趋向,提示历史的阶段特征。

单元复习还应注意分析提示单元与单元之间、各历史阶段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纳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和把握,保持历史教学的连续性,使历史阶段特征成为通向历史规律的“阶梯”。

第三,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体系。

历史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是构成知识结构的纽带。在教学中,以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为基点,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前后的同质问题加以分析或把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阶段加以分析,这就是纵向联系分析法。例如,分析戊戍变法运动,可以联系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分析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同时可把它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揭示19世纪晚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通过这种纵横联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构筑起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学会把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放入特定历史时期的立体框架结构点上认识评价其地位、作用。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可以构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结构体系,而三者之间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联系对应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运用纵横联系分析法教学,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从构建知识体系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钻研《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对抽象知识理解的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高考历史史科《考试说明》(《考纲》)是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高考历史学科能力提出了四项九条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及选拔性考试的特点。1997年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特点,突出了考查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着眼于考查“为什么”、“还有什么”,纯知识考查越来越淡化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深入钻研教材《大纲》和《考纲》,挖掘教材中的抽象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试题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它既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也包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些抽象知识是构成学科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学中如果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抽象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如何挖掘教材中抽象的隐性知识呢?可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论从史出,透析理论原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应以历史知识为依托,通过对基本历史史实进行历史理性分析,阐释出隐含其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具体可以两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炼观点。例如,复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①通过分析其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大量史实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分析法国历史上“共和制”与君主制、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过程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规律。④通过分析历史意义说明历史现象的普遍联系性。

2、以观点驾驭史实。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先把本章中所隐含的史学理论,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逐条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史实对号入座加以论证,这样使学生做到观点与史实的辩证统一,掌握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第二,对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规律。

许多历史现象存在着不同点和共同点。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同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特证和共性规律。例如,通过对比分析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史实,既可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能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特征和规律。

三、讲、练、评相结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即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1995年修订过的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明确地把能力要求规定为四项九条。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完成《大纲》和《考纲》规定的任务,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近几年业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重视对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的考查,与它们联系密切的知识往往就是考试的知识重点。因此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必须精讲这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特征,掌握各单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思想教育,根据《大纲》的要求,应当渗透到各堂课的历史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理论水平。

第二,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复习完每一章节或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一般地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限时的书

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共五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第三,及时“评”讲,启发提高。

对每次书面训练,检测性考试卷及时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讲、练、评要有机结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了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三篇:高考文言文:考点知识巩固

必修一

[教材篇目]

考点知识巩固

《鸿门宴》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烛之武退秦师》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荆轲刺秦王》

(5)秦王必说见臣.

(6)往而不反者.

(8)卒起不意.

通:“矣”,句末语气词 通:“供”,供给 通:“悦”,高兴 通:“智”,明智 通:“悦”,高兴 通:“返”,返回 通:“震”,惧怕 通:“猝”,突然 通:“环”,绕 通:“彩”,彩色 通:“拒”,把守 通:“纳”,接纳 通:“邀”,邀请

通:“背”,违背

通:“早”,早早地

通:“隙”,隔阂,嫌怨

通:“座”,座位(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9)秦王方还柱走.《鸿门宴》(10)皆为龙虎,成五采.(11)距关,毋内诸侯..(12)张良出,要项伯.(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15)令将军与臣有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烛之武退秦师》

(1)且贰于楚也:有二心,从属二主 .

(2)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

(3)何厌之有:满足 .

(4)唯君图之:仔细考虑 .

《荆轲刺秦王》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对待 .

(6)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7)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并列 .

(8)唯大王命之:希望 .

(9)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原谅 ..(10)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身子向上起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鸿门宴》

(1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13)卮酒安足辞:推辞 .

(1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揣测 .(15)旦日飨士卒:用酒肉招待宾客 .(16)鲰生说我曰:劝说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烛之武退秦师》(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妻子。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荆轲刺秦王》(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6)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袒双方中的一方。《鸿门宴》

(8)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父母为婚,男方父母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解释下列多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1)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衣冠:破旧的(2)敝摄敝.:疲劳,困乏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荆轲刺秦王》

见陵之耻:被.

:通“现”,显露(3)见图穷而匕首见.

臣:接见秦王必喜而善见.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

笑武阳:回头看(4)顾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三顾.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军队(5)军为击破沛公军.

中:军营沛公已去,间至军.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请罪,道歉.(6)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问.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能先入关破秦:料想(7)意然不自意 .

暇甚:神情久之,目似瞑,意.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烛之武退秦师》(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3)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 .(5)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因人之力而敝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伤害 .(7)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西 .《荆轲刺秦王》(8)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 .

(9)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0)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11)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 .(14)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15)则秦未可亲: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鸿门宴》(16)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7)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

(1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9)此亡秦之续耳:动词作名词,后继者 .(20)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2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

(22)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撞破 .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行李之往来:助词,取独不译.

:代词,秦军(1)之④子犯请击之.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到.⑥顷之未发:词尾,不译.

⑦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取独不译.

③朝济而

夕设版焉:表转折,却.

(2)而④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破之:表顺接⑤拔剑撞而.

⑥吾恂恂而起:表修饰,译为“地”.

7.重点虚词系列练

指出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客何为者:动词,做、干 .(2)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3)我为鱼肉:动词,是 .(4)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介词,替 .(7)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

(8)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

①今急而求子:表承接.

②夜缒而出:表承接.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介词,因为 .

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荆轲刺秦王》

(4)常痛于骨髓:状语后置句(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鸿门宴》

(8)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与(之)俱去”(9)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10)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

(11)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译为“被”

四、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

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鄙”名词活用为动词,“焉”“陪”为关键词。

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敝”“与”“武”“其”为关键词,前三个并列分句均为否定判断句。《荆轲刺秦王》

1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只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微”“谒”“亲”为关键词。1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解析“见”“陵”为关键词。《鸿门宴》

1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张良,详细地告诉他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

解析注意状语后置、省略句式。1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的发生。解析注意“所以”“出入”“非常”三个词的翻译。

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郡县制度

郡县制度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秦朝郡县制度的概况及与分封制的比较

1.郡县制度

(1)推行:秦统一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内容

①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学科&网

(2)不同点

①实行条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郡县制是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②建立基础: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③传承制度: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④官吏权利: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⑤历史作用: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薄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虽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

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部分见下图),其内容中包括《置吏制律》三条,内称:“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这一规定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

B.强调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

D.突出了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1.B【解析】材料中秦朝的“执法”有权监察复核地方上计事务和案件,说明秦朝的监察体系与职能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故A错误;材料反映不出“执法”受丞相指挥,故C错误;“执法”是中央的官职,是以内制外,故D错误。

3.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县、都官和十二个郡的官史任免限制在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次年三月底的时间内进行,且必须在三月底前完成。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全国的地方官进行任免和调整,便于各地府相互协调,避免拖延,这有利于统治机构的正常运行,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厉行法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任免地方官员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并没有强调中央政府任免地方官,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官员的任免和调整的有序性,没有涉及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学科.网

第五篇:高考历史自主复习指引(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重难点分析

(1)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2)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主要措施: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加强军事权(唐、北宋)、加强财政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重难点分析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重难点分析

(1)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 孟子 荀子 儒家思想的形成

(2)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王心学 陆九渊 王守仁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经世致用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四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重难点分析

(1)天文学成就 数学成就 四大发明 建筑学成就 医学与药物学成就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原始的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秦汉刻石 王羲之 张旭 怀素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宋代四大家 原始岩画 壁画 帛画 顾恺之 吴道子 张择端(3)文学成就: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4)元代杂剧 徽班进京 京剧的形成

第五单元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重难点分析

(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顺应了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历史趋势,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以及历史作用。(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场改革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 古代希腊、罗马

第一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重难点分析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的城邦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3)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 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重难点分析

泰勒斯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三部分近代世界

第一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重难点分析

(1)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因信称义”加尔文《基督教原理》“先定论”(2)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 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重难点分析

(1)新航路的开辟(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方式、特点,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重难点分析

(1)大抗议书 内战的发生“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的内容和意义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过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5)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单元 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重难点分析

(1)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掌握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对该法令的评价。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2)19世纪中期,日本内部的幕藩体制、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对外的闭关锁国、黑船来航,使幕府统治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以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在武装倒幕后进行了明治维新。掌握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推动日本近代化方面的重要意义,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重难点分析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是工人运动需要走向国际联合的重要原因(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第六单元近代科学技术

◆重难点分析

(1)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进化论

(3)瓦特与蒸汽机 蒸汽时代 法拉第 电磁感应现象 西门子研制发电机 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的发明 电气时代 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部分近代中国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重难点分析

(1)1840年-1900年间列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的经过、结果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 社会产生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的失败 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3)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的戊戌变法

(4)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民主义的提出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5)五四运动的背景 导火线 五四运动的经过 五四运动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 国民大革命简况

(6)红军长征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1937年芦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三大战役简况 七届二中全会 渡江战役和国民政府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难点分析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耕织分离”,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和劳动力

(2)近代民族工业受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

(3)民国建立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间,民族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后曲折发展、步履维艰,近代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第三单元 思想解放的潮流

◆重难点分析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各自的思想特点维新思潮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背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核心思想德先生与赛先生分析“打倒孔家店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五部分 现代世界

第一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重难点分析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的比较 列宁发表的《四月提纲》对革命的进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月革命开创了近代化的新模式

(2)比较1918年颁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1921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在背景、内容、作用、影响方面的不同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对它的评价

(4)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历届领导人推行的改革措施 通过改革的最终结果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二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难点分析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这是罗斯福采取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实行国有化,出现了经营者革命和管理者革命这些新变化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重难点分析

(1)二战结束后,受经济、军事实力的影响,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局面 两极对峙局面的具体表现 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 冷战期间也爆发了“热战”

(2)二战结束后,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美、日、西欧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倡导了不结盟运动也是促使多极化趋势明显的因素

(3)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四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重难点分析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职能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2)区域经济组织欧共体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自的职能、特点 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3)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大市场

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第五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

◆重难点分析

(1)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普朗克 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 光的量子理论 玻尔 原子的量子理论相对论、量子理论提出的意义

(2)电脑与网络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信息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变化

第六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重难点分析

(1)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雪莱《西风颂》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被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现代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大卫《马拉之死》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米勒《拾穗者》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莫奈《日出·印象》 凡高《向日葵》 赛尚《埃斯泰克的海湾》 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3)贝多芬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印象派音乐的代表德彪西和《牧神午后·前奏曲》

(4)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代表莫奈和《日出·印象》20世纪出现了现代派绘画(5)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与电影的诞生 美国的格里菲斯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 卓别林是“默片时代”杰出的电影明星 1926年英国的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电视的功能

第六部分 现代中国部分

第一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重难点分析

(1)1949年9月新政协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新政协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能,《共同纲领》行使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0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伟大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注意从近代角度来表述)(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4)改革开放后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新宪法,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普及

(5)“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及港、澳的顺利回归 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及阻碍台湾问题早日解决的因素

第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重难点分析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此处可分成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改造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严重失误:1958,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改革在农村率先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城市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4)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5)随着改革的深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重难点分析

(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意义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及其意义 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情况及其意义

(3)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中美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4)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上海合作组织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重难点分析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重难点分析

(1)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理解 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思想的重大转变

(2)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的内涵 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重难点分析

(1)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原子能、水稻、航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知道其对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实,认识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下载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复习战役如何取胜 巩固知识最关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文言文复习巩固训练六

    文言文巩固练习六 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凌万顷之茫然D令将军与臣有郤 写出上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复习高分取胜宝典---- 地理基础知识必备【精编】

    自然地理部分☆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

    历年高考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 . . 。。. . 09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作者:陈天宁 针对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首次进行的这一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

    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

    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2013年4月24日下午,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汇川区高考历史复习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一会议室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汇川区历史学会、遵义师范学院......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范文模版]

    高考历史的考点很多,想要在历史中拿到比较好的分数,学生需要记住很多的历史中的大事件,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历史复习的方......

    高考历史复习-材料与结论

    《金》P18-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

    历史复习知识1 (大全5篇)

    中国近代史提纲: 1、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

    文史常识:高考历史文史知识

    【春节·春联】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