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复习知识1
中国近代史提纲:
1、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2、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原因?
答:一:中国军民的顽强抗争(人民的力量肯定要写在第一位)比如1940年的三元里抗英运动,就是百姓自发组织的;义和团运动(虽然有过度的保守倾向,但是爱国热情是不可否认的);还有黄海海战;左宗棠收复新疆等都是中国军民顽强抗争的具体例子。
第二篇:初中历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3、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4、危害:经济上:使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
政治上:官吏更加腐败
军事上: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④生活上: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二)林则徐禁烟
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
(1)人物: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
(3)林则徐禁烟措施:①派人暗访密查
②缉拿烟贩
③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④虎门销烟
(4)虎门销烟:
(1)时间:1839年6月
领导人:林则徐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2)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时间:1840.6~1842.82、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中国的禁烟运动
(虎门销烟)
3、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4、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第二阶段:
1841年6月---1842年8月
英军占香港、进攻虎门炮台、占四方炮台(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占厦门、定海、宁波、吴松、镇江到南京下关江面(陈化成吴淞之战牺牲)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42年8月29日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注意:最能反映西方列强侵略特点和要求、对中华民族经济危害最大: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美国、法国除了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影响:是中国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展。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根本原因──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
其它原因: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旧式武器抵挡不住英军新式步枪和大炮。
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咸丰帝在位)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目的: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1856.10~1860.103、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4、发动者:英法联军
5、帮凶:美俄
6、借口:英、法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7、结果:中国战败,圆明园被毁,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8、过程:(1)1856.10,英军炮轰广州,战争爆发。
(2)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
9、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俄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④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罪行: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2、《北京条约》的内容:(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不平等条约名称及签订时间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瑷珲条约》(1858年)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1860年)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北京条约》(1860年)
《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19世纪80年代)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米
2、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起义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剥削,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激化。
2.起义准备: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广西传教。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永安建制:洪秀全(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山,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二、定都天京
1.定都:1853年3月,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2.制度: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
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3.全盛:1853年,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被杀,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主张。
3.安庆陷落: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陈玉成被俘。李秀成率军克杭州,逼上海,遭到李鸿章淮军和华尔洋枪队的抵抗反扑。
4.天京陷落: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率军回师救援,激战40天,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冲入城内,天京陷落。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6.失败原因: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原因(背景):(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3、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2、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②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③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3)创办民用工业:口号:“求富”,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
2、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起,筹建南洋、北洋(最大)和福建、广东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积极意义:①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4)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日本大陆政策)。
2、直接原因: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3、战争爆发的经过
阶
段
战
场
主要战役
战
况
重要人物
开始
丰岛海面
丰岛海战
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第一阶段(1894.7-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战役
丧失黄海制海权
邓世昌(致远舰)
第二阶段(1894.10-1895.初)
辽东地区
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占旅大
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
丁汝昌
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1895年4月17日
2、地点:
日本马关
3、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4、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瓜分”中国: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列强由此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1899年美国向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3、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内因)①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无能(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主要原因)
③清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清军装备落后
(2)客观原因(外因):①日本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③装备先进
4、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5、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
称
地
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同意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2、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新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4、失败原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主要原因)
5、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
1.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3.口号:扶清灭洋。
4.评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还带有迷信色彩。
二、抗击八国联军
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战役
结果
廊坊阻击战
八国联军撤回天津
大沽之战
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围攻西什库教案和东郊巷使馆区
清政府处于被动地位、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
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紫竹林租界
天津保卫战
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北京保卫战
北京陷落
2、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3、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签订各方: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1)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国中之国),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0.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猛回头》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成立了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
2、成立革命团体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留学生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1904年
光复会
留学生和学界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3、同盟会的成立(重点)
(1)时间:1905年8月
(2)地点:日本东京
(3)目的: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刊物:《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6)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8)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
意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地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发动萍浏醴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3.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4.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在广州举行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是影响最大的起义。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经过:起义爆发—攻占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4、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5、发展: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6、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步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7、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定都: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5、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6、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年=公元()年、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2、新政开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窃取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
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进步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二次革命
1、宋教仁遇刺案:1912年,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此案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2、二次革命
(1)时间:1913年
(2)经过:“宋案”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五九国耻)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四、军阀割据
军阀派系
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
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
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
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
控制着云南、贵州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领导者: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4.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3)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2、评价:(进步性-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3课 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但遭镇压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组织基础: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概况: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会议内容: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B.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C.新的奋斗目标——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概况: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工人运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A、时间:1923年2月
B、口号: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镇压
D、意义:将第一次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3、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15课 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对象)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3、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叶挺--北伐名将,第四军独立团--铁军)
4、战果:消灭了(在湖南湖北)吴佩孚、(在江西)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5、工农运动: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最终取得胜利。
6、北伐军能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作战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先锋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建立
1、叛变革命: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动。
2、统一全国: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建立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7年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为中国找到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胜利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工农武装割据
1、概况: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典型:在全国各地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3、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开始:(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出发地点:江西瑞金
3、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
(3)内容:①结束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领导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主要军事行动:1、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2、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长征精神:大无谓的革命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A、日本大陆政策,侵略中国蓄谋已久B、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C、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
3、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直接目的)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三、西安事变
1、爆发的原因:
A、直接原因:蒋介石不同意合作抗日
B、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失败)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铭记这段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注意:1.七七事变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战的不同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日本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中国
局部抗战
全民族抗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正式建立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3月;地点: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李宗仁(国民党);
战果:歼敌1万余人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万家岭大捷。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结果:失败。
2、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思考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丧失失地的原因?
答:军事上敌强我弱;日本蓄谋已久;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具有国际影响力)
1、时间: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2、意义: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豫湘桂战役:
1、背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2、、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豫湘桂战役: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思考题:日本在抗战不同时期的侵华方针?
答:抗战初期,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以军事打击国民政府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抗战相持阶段,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
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
答: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给与敌人重大杀伤。中国军队为国家民族付出了重大牺牲,在抗战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了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
主要将领:孙立人。
1945年1月芒友会师,反攻日军,取得入缅作战的胜利。
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地点:山西平型关;
2、指挥者或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林彪;——对阵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阳明堡机场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
1、目的: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内容: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根源在于民众,实行人民战争路线,胜利一定会属于中国。
影响:阐明了中共的抗日持久战略的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中共抗日根据地建设(1)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2)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3)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4)开展大生产运动。
敌后战场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
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去,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威胁敌后。
②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4、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正太铁路)
5、意义:这次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了解):国际友人支援敌后战场的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
考点总结:
1.排序: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2.易混点辨析:抗战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仗是台儿庄战役;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族坚持抗战
1.日本对华政策(相持阶段):
日本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张。
日本对华政策转变的表现(1)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2)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3)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各方抗战态度:
(1)国民党: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国民党军队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伏击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被杀。)(2)中共: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3)各民族各党派各政治派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求同存异,共同抗战
思考: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坚持共同抗战的表现)
答:国民党——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八路军——反“扫荡”中,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广大妇女宣传救护战地服务;海外华侨捐款捐物并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少数民族马本斋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抗日)
二、党的七大
1、召开: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①政治上:总结革命和抗战经验;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②组织上: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③思想上: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1)国际: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2)国内:敌后战场率先局部反攻;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1945.10.25)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的原因:
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或者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坚持抗战——根本原因)②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③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B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C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重庆谈判:
1、目的: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2、时间:1945年8月—10月。
3、结果: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全面爆发
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全面进攻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到1946年10月,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粉碎全面进攻
(1)思想上: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作战方式:自卫战争;运动战
(3)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粉碎重点进攻
(1)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2)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
华北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土地改革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事件: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关门打狗)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
4、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敌52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5、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翁中捉鳖)。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思考题:1、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的原因?
答:①在东北战场,解放军兵力占优势,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②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③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建立了广阔的根据地,支援战争的物资力量雄厚。④解放军歼灭东北守敌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2、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课文,以具体史实说明。
答: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3、想一想,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答:(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3)对傅作义部队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进一步瓦解敌人。
(4)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4、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刺激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
3、热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崭的春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黄金时期)。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再度受挫: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6、夹缝中顽强挣扎: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
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即所说的“三座大山”的压迫。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总体上比较落后;(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3)从行业上——集中于轻工业;
(4)从地区上——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影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又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然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近代教育的发展
(1)京师同文馆:
1862年洋务派创办
——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2)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一步
(3)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2、报纸、杂志的出现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文化出版机构的创办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华书店、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成就: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艺术成就:
(1)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2)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饶的拼搏精神。
(4)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第三篇:历史复习
2012年考试大纲于已经正式颁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稳中有变。“稳”是指“纲要”在所有学科中的占分比例仍然是14%。“变”是指今年“纲要”有23处变化。其中第六章有两处变化。第一处是第2标题下,201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为201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第二处是第4标题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调整成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2012年是延安整风七十周年,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考点的增加,标志着可能要命制选择题,乃至结合其它知识点命制分析题。
2012年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七十周年,1945年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为了加强这个考点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参数1]辅导专家们提醒2012年的考生们需要注意详细掌握这两个知识点:
第一,关于延安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四篇:必修1、2册文言知识复习
必修1、2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
必修一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秦王必说见臣
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7、秦王还柱而走
8、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9、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1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2、距关,毋内诸侯
13、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4、张良出,要项伯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2、沛公旦日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6、素善.
留侯张良
7、樊於期乃前.曰
8、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9、夜.缒而出,见秦伯
10、发尽上.
指冠
1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3、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14、此其志不在小.
15、沛公欲王.关中
16、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17、项伯杀人,臣活.之
18、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19、籍.吏民,封府库20、头发上.
指,目眦尽裂
2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3、范增数目.项王
24、刑.人如恐不胜
2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6、此亡秦之续.
耳
2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行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2、约为婚姻..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8、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0、沛公居山东..时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1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四、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的特点
1、良曰:“长于臣”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5、以其无礼于晋67、若属皆且为所虏89、大王来何操?1011、客何为者1213、给贡职如郡县1415、群臣侍殿上者1617、我为鱼肉,何辞为18
19、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20
必修二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5、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6、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7、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8、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9、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侣.鱼虾而友.
麋鹿
1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夫晋,何厌之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沛公安在、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燕王拜送于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亚父者,范增也、不然,籍何以至此
3、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9、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10、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2、其下平旷,有泉侧.
出
三、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4、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5、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6、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四、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2、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3、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6、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7、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0、于是余有叹焉
1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五、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的特点
1、客有吹洞箫者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4、而今安在哉
5、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8、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9、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0、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1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必修1、2册的重点实词、虚词
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2.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天若.有情天亦老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6.门庭若.
市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鄙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3.先帝不以臣卑鄙.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辞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2.停数日,辞.
去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黑水头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6.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不辞.劳苦8.固辞.
不受
9、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10、大礼不辞小让 顾
1.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3.瞻前而顾.后兮4.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谢
1.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
曰 5.乃令张良留谢.6.张良入谢.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9、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微
1、微夫人之力而不及此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4、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去
1.吾其还也。”亦去.之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5、欲呼张良与俱去
6、于是项伯复夜去
7、于是项伯复夜去
8、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使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2.使毕使.于前 3.使.使以闻大王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1.范增说.项羽曰2.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3.秦伯说,与郑人盟4.鯫生说我曰 5.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 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4.帝感其诚 5.开诚布公 信
1.至今杳无音信.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忌不自信.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亲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4、亲贤臣,远小人 深
1、桃花潭水深千尺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与
1.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2.失其所与,不知 3.欲呼张良与俱去4.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怀王与诸将约曰 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5、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6、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8、突如其来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3、举不胜举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5、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6、杀人如不能举
7、莫令事不举
8、愿举国为内臣
9、举世无双
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意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5、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6、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7、醉翁之意不在酒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9、荆卿岂无意哉
10、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1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从
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张良是时从沛公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樊哙从良坐
5、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8、吾以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10、从此道至吾军
11、旦日,客从外来 望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风烟望五津
3、登轼而望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5、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6、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8、德高望重
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10、在丁卯三月之望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余稍为修葺
3、邹忌修八尺有余
4、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5、乃重修岳阳楼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见
1、相见常日稀
2、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3、于是入朝见威王
4、项伯即入见沛公
5、远见卓识
6、渐见愁煎迫 5.夫晋,何厌之有6.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7、君既若见录
8、府吏见丁宁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8.顷之未发
9、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10、见渔人,乃大惊 9.太子迟之10.皆白衣冠以送之
1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项伯杀人,臣活之
13、曹刿请见
14、扁鹊见蔡桓公13.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5、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16、图穷而匕首见 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6.吾得兄事之
17、风吹草低见牛羊17.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1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道 19.闻大王有意督过之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从此道至吾军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3、有碑仆道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任重道远
8、会天大雨,道不通 然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吴广以为然
5、不以为然
6、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7、杂然相许
8、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9、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0、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我为鱼肉,何辞为4.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5.客何为者6.若属皆且为所虏7.今老矣,无能为也已8.乃令秦武阳为副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10.卒惶急不知所为 11.使子婴为相12.臣为韩王送沛公13.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14.吾属今为之虏矣1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约为婚姻
17.君王为人不忍18.窃为大王不取也
19.公为我献之2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焉用亡郑以陪邻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7.使工以.
药淬之,以试人8.皆白衣冠以送之9.不敢兴兵以拒大王10.使使以闻大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是寡人之过也3.行李之往来4.君之厚,邻之薄也
因
1、因人之力而敝之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不如因善遇之67、因循守旧8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
2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相
1、伯乐相马
2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5、相见常日稀67、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89、、杂然相许1011、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1213、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1415、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16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18何
1、不然,籍何以至此
23、大王来何操
45、我为鱼肉,何辞为67、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9、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1011、今日之事何如1213、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1442、因人成事
4、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于今无会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良乃入,具告沛公、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吾以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夫晋,何厌之有、客何为者、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乃太区区、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且为之奈何、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第五篇:高考历史复习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限时训练: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周王东迁后,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周王都要依赖强大的诸侯国,社会的政治
秩序被彻底打破。其根源在于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13、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是
A.法典明文规定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按律量刑,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14.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金瓶梅》:“情色二字,乃一体一用。故色绚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视。”
16、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代民主制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
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是对古代文明的承继,又是一次全新的发展。关于代议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的问题
B.体现代议制间接民主原则的最好途径是完善普选制。
C.美国为议会主权代议制形式的典型代表
D.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彻底否定
17.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原是一个殖民商业垄断公司,代表英国控制着英国与印度、香港等殖民地的商贸关系,后在1874年被解散。纵观英国东印度公司兴亡史,导致其被解散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其不合时代潮流
C.英国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矛盾尖锐
D.英国殖民霸权的衰落
18、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数量上有所发展,但这是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实现的。以下各项对这一过程在中国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
C、造成货币和资源的大量流失
D、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受阻
19、《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是荒诞剧的代表作家,这种荒诞剧的主题所反映的是
A、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是痛苦的、绝望的B、世界是荒诞的,现实是丑恶的,人们的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重复
C、街头流浪汉、残疾者或精神病人的生活情形,他们每天都在等待
D、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0.当代一历史学家指出:“人类的物质文化在过去的200年中发生的变化远甚于前5000年。”从今天看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
B.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联系
C.科学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发明的出现
D.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1.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粘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22、列宁在1921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与下列中国的哪个事件相似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23、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美国新军事战略,高调宣称“战略东移”,霸权形象展现无余。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到19世纪的英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凭借军事力量,辅以行政手段和不平等贸易,直接劫掠其他国家和民族。当代美国与历史上的霸权国家不同主要体现在()
A.凭借强大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取最大利益
B.依靠掌控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获取最大利益
C.凭借庞大的出口贸易获取最大利益
D.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获取最大利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52分。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
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6分)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6分)
39、(26分)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经历之坎坷、过程之曲折,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给人们的启示也非常深刻。请阅读材料,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起步于19世纪中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曾经历过封建阶级“器物变革”的探索,又经历过资产阶级“制度变革”的探索,最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走上了成功之路。
材料二: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不断地吸取世界大国崛起的经验,先后走过“日本式”的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和“俄国式”的道路,但均告失败。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才取得了成功。
材料三:有日本学者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一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19世纪中期“器物变革”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2)请列举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走自己的路”取得辉煌胜利的范例各一项(4分),并概括这一历程给人们的宝贵启示。(2分)
(3)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是“中国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6分)
(4)材料三中,日本学者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他认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4分)
高三历史自测试题1
参考答案
CDBC
BBDDC
DCB38、(1)有教无类(2分);贵贱有序(2分)。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2分)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2分,答对两点给2分)
专制主义的强化(2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思想控制的加强。(2分)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2分)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2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答大唐盛世亦可)
(2分)
(4)政治、经济的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2分)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2分)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2分)
39、(1)主要原因:①器物变革的探索失败(或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②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2分)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2分)
(2)①范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分);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分)
②启示:别国的经验必须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作用(2分)
(3)成就: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通过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分)c.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①主要问题:a.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2分)b.中国缺乏独立科研和创新开发的精神。(2分)
②A.他的观点不正确。理由:长谷川庆太郎的根据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技术与专利的作用和影响。(4分)
B.他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中国本土企业的许多核心生产技术还要依赖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4分)
C.他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比较偏激。理由:综合前面二者的理由即可。(4分)
(只有对观点的评价没有理由不给分;学生列举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