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育学复习
历史教育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历史教育目标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简而言之,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包含四个要点:1.时限2.强调主动发展3.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发展的水平4.国家的期望即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求。历史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是对历史教育任务要求的具体化和细化,他较为详细的规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基本素质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历史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是中学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科书是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学课程计划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历史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它具体展现了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这就构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和知识结构,是学生和教师都离不开的基本教学工具,在历史教材体系中,历史教科书作为教育学的重要的资源作用明显、地位突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使用直接影响到历史教育的质量。
3.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具有很多种类,与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学有关者为:道德感、民族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他们激励着学生积极向上,抱有自尊、自信、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
4.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心里现象。人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态度能够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态度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动力源。
5.价值观
即人们对周边事物所持有的态度,重要性,看法。不同的环境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个性需求,利益,知识诉求造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对于同样的事物,人们价值观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关系密切,制约着人们对世界和社会的态度立场,而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在教育中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至关重要。
6.陈述性知识
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该类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一般通过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加工信息,从而学习与记忆,取得和保持。
7.程序性知识
是一套做事的操作步骤,也就是怎么做的知识。它们是由概念和规则所构成,和我们理解的学习能力相同。该类知识用于回答为什么和懂得怎么做。由于运用规律不同,又可以分两个亚类的程序性知识,一类可称为智慧技能,用于分析问题;后类即认知策略,用于掌握学习方法。程序性知识的习得能提高能力水平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8.课程
概括地说,包括了学科内容,教学目标计划,和学习者的经验体验。在教育上,课程一词本指学校的课程,即学校中经过组织的教育内容。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原理的进步,课程概念得到拓宽。因此产生了狭义和广义的课程概念。狭义课程指学校根据课程计划编排的某一门具体教学科目。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各教学科目的总和,也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课程概念的拓宽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成果。
9.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实施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
10.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11.教学方法
一般地说,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因而具有双边性和互动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授的方法与学习的方法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和相互促动的。
12.讲述法
讲述法是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是传授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传递历史观念的主要方式。讲述法又可以具体分为:
a. 叙述: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进行
具体而完整的讲授。
b. 描述:是指对一些历史内容进行细致的语言描绘。
c. 概述:是指对教学内容进行扼要地概括讲述,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历史发展的面貌和基
本线索。
13.史料研习
是指师生共同对历史资料进行探讨研究的教学活动,在国外被称为史料教学法。史料研习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直接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材料和证据的能力,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14.学习策略
一般地讲,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的情境和活动中,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规则的掌握,对学习过过程的调控,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时的操作、监控、调节、促动系统,是衡量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决定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简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1)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的达成是一个整体,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共同实现的。
2)三维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
3)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主题。
总之,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
2.20世纪80年代为什么要提出历史教育的三项任务。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教育任务的三项任务是历史知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原因是: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传统的教学论、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习惯对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比较重视,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则重视不够,也缺乏经验,单独加以强调有助于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同时,更重要的是科技的进步、形式的发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实际状况确是高分低能,很不适应,有必要加以强调来弥补缺陷。
3.说明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也称教学过程的阶段,或教学过程的环节,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以及教学过程展开的主要模式。从教学论的角度上讲,教学过程的结构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凝固化的。以下是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和常态模式进行的概括:教学过程主要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这就是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所谓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所谓展开活动,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实施阶段。
历史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1.激发动机2.感知历史3.理解历史4.运用知识5.巩固知识6.评估反馈
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有所交叉,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出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流程和特点。
4.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通识课程,它的内容必须遵循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时代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遵循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求。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要兼顾以上要求同时要适合中学生认知和学习兴趣及需求。原则归纳如下:
1)应选择历史知识中最重要最有代表的内容
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其重要活动作为教科书的基本内容
3)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知识来充实教科书内容
5.说明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征有必然的关系,也与学习历史课程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概括地讲,历史学习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动机特点
2)兴趣特点
3)感知特点
4)记忆特点
5)思维的特点
6)态度的特点
6.说明课程评价(主要是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一)评价的目的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二)评价的主题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转向重自评
(三)评价的要求从仅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转向同时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评价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转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对于一位中学教师而言,必然是要关注历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尤为关注学生的学业评价。新中国德中学历史课程评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片面到全面、从注意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的改革过程。
7.试论我国高考历史试卷的变革
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历史高考试卷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中。随着历史教育观念的提升与变化,历史课程目标的逐渐全面,历史高考试卷的测试内涵也不断丰富。大致来说,其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强调历史记忆发展到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从关注一般能力发展到兼及综合能力的考查。从总体上来说,历史高考试卷的变化,体现了历史教育改革的精神。
(一)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上半期————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上半期————注重考察历史的思维
1)历史高考说明的出台
2)材料解析题的借鉴与尝试
3)多种题型的综合应用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注历史思维与综合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1)选择题:引用史料,考察较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2)材料解析题:综合化和开放性、创新性趋势显现
i.ii.iii.题型综合化(材料分析题综合了填空、简答、分析论述题等)知识综合化(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交汇和迁移)能力综合化
三、教学设计(略)
08级歷史教育考题
一、名詞解釋:
歷史教育目標、歷史教科書、講述法、教學原則、教學方法
二、簡答題:如何正确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说明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说明课程评价(主要是学业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教學設計
是考高中歷史教材第一或第二分冊第一課的教學設計即寫教案
他會發書的名詞解釋7分、簡單15分、教學設計20分
第二篇:自考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历史教育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论证,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 讲解法: 史规律的讲授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讲授政治经济制度、法令条文、某些文化成就等等。讲解的方式 主要有解释与比喻、分析与综合、类比与对比。
讲述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较多 讲述法: 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讲述法又分为叙述、描述、概述三种不同的方式。
3、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交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其最大的特征是:不直接把知识呈现给 谈话法: 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知识; 变教师单方面的活动为师生的共同活动,重视和调动学生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谈话法 可以分为检查性谈话、启发性谈话、巩固性谈话三种方式。
4、板书 板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黑板书写传递新教学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掌握 要领、明确重点、把握结构、分清层次,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板书分正副板书。
5、叙述法 叙述法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的、完整的讲述。运 用叙述法应注意几点:要按教材内容进行叙述;要有一定的条理性;要突出重大情节;要有充沛丰富 的感情,主要通过语言、语调表现感情。
6、描述法 描述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的重大场面、主要情节 进行具体细致、绘声绘色的描述。其特点是形象性。其作用主要在于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 生形成具体而鲜明的历史表象。运用描述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有所选 择和侧重;要语言生动、细腻、准确、形象,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性;要运 用教材中的各类图象进行描述。
7、概述法 概述法是对教材中的次要部分,进行扼要地概括讲述,用以勾画出历史的全貌和发展线索。概述的特 点是语言简练、条理清晰。
8、图文示意教学法:简称“图示法”。它是用各种传递历史知识信息的媒体(包括各种符号、数字、图 图文示意教学法: 形、词组等)组成图示,来表达历史史实或历史概念的一种方法。
9、学习发现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而 学习发现法。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110、讨论法。它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互相讨论,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方法。其 讨论法。优点在于: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深思熟虑的概念;可使学生交流思 想,开阔思路。
三、历史学习: 历史学习:
四、历史教学语言:内部特征:语义(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外部特征:语音(语气、语调、历史教学语言: 语节、语速、语量、感情色彩)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第一、要有历史特色。第二、语言要生动。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五、学法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 学法指导: 学会学习。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获取、掌握、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主要方式是传授、示 范、讲评、辅导与交流。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六、课程评价: 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 有重要作用。
七、备课:备课是指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十 备课: 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其次,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备课方式主要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种类可分为学期 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
八、单一课: 单一课分为导言课、讲授新课、复习课、检查知识课四种类型。单一课: 导言课具有三个内容: 说明学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介绍本学期或本单元的历史时期断限和教材内容的编章; 提出具体要求和介绍学习方法等。导言课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认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讲授新课的主要任务是讲授新知识。这种类型一般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采用。一是在一个单元的开始,教材 内容和前一节课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二是教材分量较重或较难,如不在一节课内授完,势必影响教材的 完整性和系统性。讲授新课包括四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中心环节)——概括总结新 内容——布置作业。复习课的任务是使所讲授过的内容得到概括
和系统化,帮助学生明确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规 律性,提高分析能力,加深理解和记忆。复习课有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毕业复习三种。复习课的一般结 构是:组织教学——提出复习课的范围、做法和要求——复习、练习——综合练习——布置作业。检查知识课的任务是检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完成这种类型的课之后,必须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和评价。
2九、综合课: 综合课: 这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其任务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课堂练习等几项。综合课对初 中低年级的学生较适宜。综合课的一般结构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 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第一章
一、历史教育目标: 历史教育目标:
1、实质: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标准。具体包括:、实质: 时限、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国家的期望。
2、三维目标及基本内涵:(1)、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三维目标及基本内涵:)、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 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 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 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 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 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 作学习和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 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 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 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 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 体第三章编写教科书的原则: 编写教科书的原则: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政治思想、法律规范、社会观念等以及历史学科的体系结构、学术观点,更要考虑到教学实际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的特 点等相关因素 3科学性原则历史教科书中的基本知识,应该是学术界已经有定论的或倾向趋于一致的认识,是基本(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知识;书中所表述的重要的、基本的历史概念要正确、准确、明确,论述不能含混不清;历史教科书知识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开放性的模式中,要能够及时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以保持教科书的 科学性.(2)、思想性原则任何历史知识的选择和组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体现出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思想性原则 值观(3)、基础性原则要求教科书要体现出本学科知识结构中的基本框架,是与高深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 对而言的。(4)系统性原则要尽可能地以学科的逻辑系统来组合教科书的知识,同时也要力求照顾学生的)系统性原则 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要编排得当,既要有横向的联系,又要有纵向的联系。还 要考虑到教学的系统,课文内容的分布,书中的导言、课文、辅助阅读材料、作业等方面的编排,都要具 有系统性。(5)精选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历史知识是包罗万象的,这就必须要挑选最基础的和最有价值的知识,选编具 有典型意义的内容,以使得历史学习的重点突出。(6)可读性原则()可读性原则教科书的文字要简明、通俗、生动,内 容要形象感人,形式要活泼多样,特别是图文并茂,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适用性原则)要适于教学实际的需要,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条件,从而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
科书的内容是要 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但其深度和难度的确定,应以师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和掌握为标准。历史教科书的 编排要兼顾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章节的分布和分量要匀称,适于课时安排。教科书中的辅助材料 要恰当组织,习题的设计要有实效性。(8)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任何学科课程的教科书,在编写时都要考虑到使 用上的稳定性,以后的改动或重编尽可能不要过于频繁。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历史 教科书编写的改进,使得历史教科书内容上的调整往往是经常性的,其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历史教科 书的体例、结构应保持相对的稳定。第四章
一、历史学习的主体: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虽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这一过程不是仅仅 被动地接受指导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 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最终决定的学习的效果。
二、历史学习的方法:
1、听课的方法:“听”、“思”、“记”
2、阅读教材的方法
3、观察的方法
4、搜 集材料的方法
5、运用证据的方法
6、探究问题的方法
7、评价历史的方法
8、记忆的方法
9、练习的方法
10、复习的方法
三、历史学习的过程:
1、前认知阶段
2、信息接受阶段
3、思维阶段
4、结构重建阶段
5、迁移阶段
四、历史学习的基本策略:
1、认识历史学科功能的策略
2、了解历史知识特点的策略
3、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的策略
4、提高历史认识水平的策略
5、沟通相关社会知识的策略
五、学习效率
1、影响学习效率的内部因素:心理特征 的外部因素: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 学习倾向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2、影响学习效率班级因素 教师因素教材因素
六、学法指导: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 学会学习。历史学科学法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获取、掌握、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主要方式是:传授、主要方式是:传授 主要方式是 示范、讲评 辅导 交流。(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听课指导 指导: 示范 讲评、辅导 交流
(一)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1、听课指导: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如何发现 讲评 辅导与交流 4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指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阅读指导:指导阅读教科书;指导阅读史料;、阅读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指导学生使用历史工具书;指导学生阅读网络资源
(二)掌握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
(三)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整理笔记;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辨析;如何完成历史练习;各(运用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 种类型的历史试题的解答方法;探讨历史、探究历史的方法。第五章历史教学过程概述: 历史教学过程概述:
1、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双向性的共同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教师借助历史 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的过程。
2、历史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构成。
3、所谓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
4、所谓展开阶段,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一、备课的种类及内容 : 备课的种类及内容
(一)学期备课:这是指历史教师在新学期开学之前的备课活动,它对保证整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 学期备课 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1)认真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2)明确本学期历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3))()()调查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4)()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制订学期历史教学计划时,一是要切实可行,二是要留有余地。
(二)单元备课:这是指按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个教学单元而展开的备课活动。它不同于有若干 单元备课: 单元组成的学期备课,也不同于某一课时的备课,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1)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2)明确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重点和难点。)()(3)确定单元教学目的,具体划分课时数。(4)确定各课时的主要内容及其所需要的教具(5)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单元备课一是比学期备课详细一些,深入一些;二是各课时之间有分工又有配合;三是单元历史教学完 成之后,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小结。
(三)课时备课:是指历史教师在上每一节课前,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对其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 课时备课 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时备课是历史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它深入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是保 证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课时备课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5(1)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2)阅读必要的历史教学参考书。(3)弄清历史基础知识和教材内容的)()()内部联系。(4)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疑点。(5)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增补、删除。(6)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具。(7)
编写课时教案,并熟悉教案,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备课的意义 备课是指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其次,备课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备课是教师事业 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三、备课的基本要求(1)要充分全面地备课。教师备课不光要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注意教具的制作、演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的安排布置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在课前全面周密计划每个教学环节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2)要有计划性。历史教学的任务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就能完成和实现,而要贯穿于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加强计划性。(3)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风格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上 课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照搬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形成自己 的教学风格。(4)要有针对性。教师要了解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备课的方式 ◎备课的方式主要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精神生产。备课工作首先应个人钻 研,独立思考。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备课不充分,就会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不能起到集思 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集体备课一般是指教研组展开的一种集体活动。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学习。集体备课要在个人 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进行个人备课,吸收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
五、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1、史论结合的原则 这是历史教学的一条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 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6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 此,史论结合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方法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论结合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 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二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观点。
2、突出重点的原则 所谓 “重点” 是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构成历史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教材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但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否则,就割裂了 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 展基本内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的内容,均应确定为教学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详略得当。(2)点面结合,互为联系。(3)围绕重点,补充材料。此外,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突出教学重点,如:调整结构、板书提纲、归纳小结、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复习等
3、直观性原则 这是中学各科教学都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 提供感知材料和具体知识,使学生以事实、实物和形象为基础,形成历史表象。主要是语言直观和教具直 观。语言直观就是运用语言艺术“再现”过去的历史。教具直观是通过使用教具来实现的。二者结合才能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贯 彻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四点:(1)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和历史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具体讲述历史。(2)要注意揭示历史知 识之间的相互联系。(3)重视复习,加强联系。(4)语言要有条不紊和前后连贯。第六章
一、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 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7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 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 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 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 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评价的目的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2、评价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转向“重自评”。
3、评价的要求从仅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转向同时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4、评价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转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档案袋评定法 历史习作 历史制作 历史调查 笔试和口试
三、教师历史教学质量评价: 教师历史教学质量评价: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类型: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的类型: 教师自评、领导评价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8教师教学涉及的对象包括学生、同行、领导及社会相关人士,教师教学涉及的对象包括学生、同行、领导及社会相关人士,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表 现形式,传统教学评价将其视为唯一标准,这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现形式,传统教学评价将其视为唯一标准,这是不合理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有多 种,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领导评价。
1、教师行为、(1)教学态度:按时上下课,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教学准备(教具、教案、设计)充分,板书合理工整,教学有激情,对学生课堂作业进行指导。(2)教学目标明确,层次清晰,适合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目标明确,体现史学以史为鉴、借史启智、学以致 用的功能。(3)教学内容 讲授知识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体验历史教学内容,突破教科书束缚,注意历史 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体现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与塑造人格的和谐统一。(4)教学过程 整体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层次清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符合内容要求,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 段,效果好双边活动安排合理,体现教学艺术,气氛活跃。启发式探究性教学:善于提出问题,科学、合理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角度灵活,从多种方向 引导,效果好。教学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体态语恰当,普通话好,科学性、准确性高,口误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操作熟练、规范、效果好,紧密配合教学目标的实现。(5)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 因材施教,指导得法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己解惑,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和谐。
2、学生行为、(1)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彼此交流。(2)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问题。(3)能善于合作、合作有实效。(4)敢于质疑、灵活解决问题。(5)彼此间能够倾听、接受不同见解,能各 尽所能、学有所得。(6)师生、生生之间配合默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第七章
一、历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
1、政治思想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信念、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心
2、学科专业素质:建立知识、政治思想素质:、学科专业素质: 库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3、教育教学素质: 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心理的理论 ; 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教育教学素质: 9管理调控教学的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4、心理素质:情感方面: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历史专业、心理素质: 性格方面:开朗、毅力、耐心、自控力 兴趣爱好方面: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意志健康的心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宽宏大度、知足常乐、心中有他人
二、历史教师的专长: 历史教师的专长:
1、教学语言:内部特征:语义(准确清楚、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外部特征:语音(语气、语调、语节、、教学语言: 语速、语量、感情色彩)
2、教育机智
3、审美情趣
4、人格魅力:以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鼓、、、人格魅力:舞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
1、语言表达的能力;
2、板书设计与书写的能力;
3、选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历史教师的基本技能:
四、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途径 :
(一)、继续教育
1、适应,为刚踏上历史教学岗位的新教师提供培训,使教师都能承担教学任务。
2、更新,为在岗历史教师的知识更新服务,提供有关历史学科和教育学科新发展的培训,使多数教师跟上 学科发展的步伐。
3、提高,就历史学科的某些专题和历史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的讲授或研讨,在较高层次上全面提高历 史教师的能力。
(二)、终生学习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学习中,要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 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要求历史教师除了具有历 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些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文史哲等学科的综合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 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并善于捕捉到各学科知识前沿发展的信息。其他
一、说课与授课和备课的比较: 说课与授课和备课的比较:说课与授课的异同: 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一节课的教材。不同点 不同点: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将书本 说课与授课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即使学生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节课 的教学设想,使听者听懂。第二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哪些知识,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 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第三,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第四,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读、讲、议、练等形式完成,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备课是说课和授课的基础,都是针对一节课教材。10
二、历史教育学与历史教学法的区别: 历史教育学与历史教学法的区别:(1)教学法侧重知识教学,教育学则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历史教学的 教育性,强调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历史教学之中。(2)历史教育学拓宽了研究领域,研究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和科学化。不仅研究教学法,而且关注教育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心理素质和德育,教育科学的发展(教 育心理、教育评价、比较教育和教育技术等新兴教育理论)等。(3)历史教育学大大强调了历史学科的理论性,而教学法较多的是经验总结式的,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总之,历史教育学以素质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点,而历史教学法以教学论为理论支撑点,前者有后 者发展而来。
第三篇:历史教育学
名词解释
1、实验法: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上的某个问题,根据教育理论,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办法。
2、文献研究法:指查阅巳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办法。
3、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充分掌握历史教学的历史、现状中的某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得出科学
2、文字教材:这类教材包括:
1、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3、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进
固新课和课堂练习等几项。
2、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讲授历史事件
2、历史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程和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
4、当代的历史读物及著述;6文学作品。
3、历史教材:教学材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来组织的,呈现了
l、智能:智能是对智力和能力的总称 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有条不紊地讲授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自学指导书等。
3、历史文献资料;逻辑顺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进行历史思维,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师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通过多种媒体作用于学生。
一定的教学内容,以供教师讲述、分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力是指直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
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元认知:元认知又被称为反思认知、解悟认知,即是对认知的的结论。其步骤为:
1、制定调查
4、实地教材:是指利用校外的实计划;
2、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地资源。历史博物馆、纪念馆、3、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4、观察法:这是教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种方法,研究者按—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作全
各类历史建筑、历史遗址、遗迹可以成为历史教学活动的场所和参观考察的对象,因而也就可以
认知。学生的学习上升到这一步,4、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指以他才是自觉的学习者。l、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口头讲授、直观演示、文字阅读等手段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对学生学习小组方式的一种指导性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
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媒体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包括两个类别:(1)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的扩展,即计算机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介;(2)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进行学习。
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课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备课的形式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常年备课、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
等,这些大量而直观的教学资源,式又称直接教学模式。教师通过
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成为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
5、历史教科书:历史教科书,现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是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凭借,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
6、国定制: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有计划的、行政的方式,专门组织人力进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指定专门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指定全国的学校统一采用。
l、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语言直观和教具直观“再现”已经逝去的历史。语言应生动趣味,形象鲜明,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教具直观是通过历史地图、图像、年表、表解、实物、模型和历史幻灯片、影视片等实现的。
2、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l、历史课程标准:即国家教育部即历史课本。历史教科书具体体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它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2、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人们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对客现历史的认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则具有基础性、基本姓、发展性的特点。
3、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指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4、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也是规范和调节自已的社会行为的意识准则。
5、历史教学大纲:它是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按排、教学
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备课等。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3、“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合作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小组学习方式的一种指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
2、历史教师的授课:历史教师的授课就是按照预定的教案,将在备课中形成的教学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教学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衡量事物的角度或维度。指标不同于标准,指标只是对评价对象作的一种结构性分解,不蕴含定性或
导性应用,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褒贬。
4、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对指标的指定评价
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项目定性定等的具体规定。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
1、综合课:综合课是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它在一节课内要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主要任务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
5体态语: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包括:眼语、脸语、手语、身姿语、形体语和空间距离语等。
1、自主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
内容、教学要求和建议等内容,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l、实物教材:是指以文物、模型等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学材料。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课堂上,在讲投新知识前后或讲授新课中的复习。简答题
l、教师素质:指对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应具有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2、在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中如何通过观察进行研究: 教学研究者按作全面系统的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根据记录做出科学结论。其步骤是: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2进行实际
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辅助课文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课文常常是历史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历史教科书结构中的基础,教科书中的其他部分大都是围绕课文而建构的。
2、教师怎样恰当运用历史教科书。恰当地运用教科书,需要教师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
中的问题与当前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第二,认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使之对今天和未来起某种借鉴作用。第三,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和对待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问题。
1、教学过程的特点①、历史性、自古至今,教学的主客体、教学内容和目的不断发生变化。②、周期性、现代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的每知和已知的矛盾,这种通过交流到达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周期。③、整体性、教师要把学科教学教师要从具体的、个别化的层次上认识教学过程。利个性
3、历史学科不能取消检查考试的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5、动机: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l、学生自我评价法:即学生对自己学习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对学成果以及不足等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2、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即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
3、历史教学评估: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4、随堂复习:是指每日每节课的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历史教科书,次交流和碰撞,又会出现新的未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1)
观察;3整理材料;4根据材料,要从整体上掌握救科书的框架、进行概括升华,得出科学的结论。脉络;(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中的1、述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的内容:历史意识 国家意识 难点;
4、以教科书为依托,投计民族意识 国防意识 社会意识 教学方案。公民意识。
2、为什么说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
3、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1)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理解历史知识,在方法上,3、简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
④、内容;(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和学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
则:
1、科学性;
2、思想性原则;理由:
5、精选性原则;
6、可读性原则 1.怎样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也不能通过任何途径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也可称之为一次性。
2.简述历史教学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教师讲出高质量的课、变换方式地组织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注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检查和考核。使之能持久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
3.简述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的主导作
何,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检查和考核,除能评定其成绩之外,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认真地学习历史课的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借此向教师、家长汇报自己的成绩。会因为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对平日不重视历史学习的同学来说,能起到一种鞭策和督促的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地复习前一段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起点。
4、教师如何用历史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读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掌握了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了解了过去,就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把现实的学习和工作做得更好。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历史思维
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基础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掌握得如
习状况进行评价。对自己的进步、注重採究式学习;3)在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上,要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并在人生理想、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国际意识方面提出了要求。
4、简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3)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
l、简述现行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结构: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
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3、方法使学生能按照历史的思维方直观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在历史教学中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表现形式有三种情况:第一,把历史科学
法去观察、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问题。
1、简述“合作教学模式”:是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西方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以全体组员共同达到学习目的为指导思想,其主
要特点是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排除一切强制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全体组员休戚与共的观念,助人自助、自利利他。共同劳动,以使所有组员的学习均可获得最优化。
学媒体。第三编写教案。2.常规教案的结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在编写教案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一般来说,教案由章节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作业处理、板书设计、课后记等内容构成。
2、简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 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
及对历史现象与本质、历史发展规律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4)表达能力。准确表达和传递思想的能力,包括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1、简述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 1)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分析历史问题。2)历史专业知识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通史、专史、史学理论等。3)相关学科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军事、建筑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音乐、体育、美术的基本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历史教师应学的教育
2、“探究学习”的特点 “探究学教案的结构及写法既要符合一定习”的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式恰成鲜明的对照。
3、评价“„探究一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的规范性,又要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最根本的在于实用方便,而不在表面形式。教案格式的变通,一是特定的课型、特定的内容及目标等客观因素,二是取决于教师特定的教学风格或习惯。
3.在钻研教科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环节? 在钻研教科书的过程步,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第二步,抓住课题的中心内容,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第三步,为解决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要详细地阅读《教学参考书》 第四步,为了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所教授的内容,应翻阅一些马列主义和历史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以及反映最新历史研究成果的著作和论文。
4.教师自我评课的方法: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介绍三种。L)整体入手,综合评析法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从整体上做出全
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中,要注意以下一些环节:第一——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教学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l、应用讲述法的注意事项讲述法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统一性原则: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②熟练性原则,教师要熟练掌握材料内容,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③结合性原
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史、教育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l、简述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历史复习的主要方式是:随堂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和总复习
2、简述历史教学评估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试、考试、评议、挡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
3、简述历史教学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 认知领域的评估目标分为:知识,即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和识记理解,即对历史知识要素的阐释、识别和判断。应用,即对己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分析,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和比较综合,指对历史现象各部分进行综合、归讷、比较、阐述。
4、简述历史教学情感领域的评估目标: 情感领域主要指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5、简述历史教学技能领域的评估目标: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2)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以
心理学、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
2、简述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3、简述历史教师的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论述题
1、试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学科的范畴。因为教育科学有理改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体现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面,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教育科学。它们是既有区别又密的结合的。
1、试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
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面、系统、综合性评价。2)化整灵活地将讲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交互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直观教具的作用是什么? 1)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理解历史概念,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零,单项评析法是评课者自己选择一个体会最深,认识最明显的角度来进行反思。3)以果溯因,总结经验法就是评课者以一节课的成败效果,去探寻产生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1、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
l、课时备课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每个步骤涵盖的内容有哪些?课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时备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
第一、钻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使学习趋向确定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提炼出课题的中心思想 第二、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
学习结果的行为;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做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和促进的过程。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是内容标准,列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这些任务,构成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法。
1.试述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科学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l、为什么说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但是教学的认识过程,又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在国内外都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今天,应该引起我们的普遍重视,不断对其进行改革。
1、论述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的念,再加以详细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从
对
2、试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知识传授是历史教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高中课标基本结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是木之本、构与初中课程是一样的,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大的改革。指出,高中历史课是阐释人类历水之源。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知识含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持点是,教师不是先提出一个概
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有广泛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传授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知识与思想教育应紧密结合,寓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它们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既不可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废,更不能割裂。脱离思想教育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
讲授的历史知识,是失去灵魂的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无用知识,反之,离开知识讲授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进行的思想教育,是言之无物构成。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的空喊。知识与能力紧密相联,习,应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互为因果。能力来源于知识,有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了能力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但是,知识并不直接等于能力,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必须由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为之创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造。
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l、试述历史教科书的功能。(1)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即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来认识历
3、试从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和史的客体。(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价值观的培养四个方面说明你对量的功能,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中学历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看内容。(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法。中学历史教学的各即历史教科书传递着一定的思项任务是有内在联系的。传授历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活动,养有着教育作用。(4)发展思维能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力的功能,教科书中的材料、问
基础,能力的形成、思想的提高、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是在知学生的思维发展。(5)主体自学的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发展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是历史的规律,便于学生的自学。(6)主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能力的发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历史教科书展有助于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理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解和运用,有助于对理论、思想、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7)复习
观念的接受、内化和阐发,有助巩固的功能,教科书的设计要有于从知识的底蕴中激发出思想的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
火花,使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信念。固。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2、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原则。科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导向,政治思学性;思想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想的理论和道德品质的观念左右系统性原则;精选性原则;可读着历史教学的基调。历史教学的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即:它可以依靠他人、前人的实践而不只是个人的实践;学生的个体认识不不同于其他个体的认识,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是准备担任工作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未成熟、未成年的人。这就决定了这种认识的三个特点:间接性、有领导性和教育性。
2、结合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说明你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看法。
加涅的学习与记忆模型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程序。学习的第一个系统叫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包括信息的接收部分(人的感觉器官),这一阶段的信息暂存称作瞬间记忆或感觉储存。它不对接受的信息作任何加工,只对信息保持几分之一秒,工作记忆是信只加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信息经过加工进入
长时记忆系统。在加涅的模式中,还有执行控制和预期系统。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在瞬间记忆系统、工作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和反应生成系统内部协同活动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评价“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传递现成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练习巩固、领会运用,最后由教师命题检查。其特点是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最经济的模式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学校教学中广泛使用。
中“发现”概念。与讲解接受的模
式恰成鲜明的对照。“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其持点是以己知的事实或现象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肯定是有意义的,但它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培养学生其他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 们不能处处都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让它承担一切教学任务,而要看是否适合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1、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2、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注意三个因索:教师、硬件和软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把传统教法与现代技术
适当结合.追求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功能的最优化。硬件的因素。在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集中专项资金,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平台等,对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积极意义。软件因素,主要包括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库、适合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等等。另外,为历史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1.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会运用哪些常规的教学技能?有4项:1)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2)课堂的提问。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起到温故知新,获取反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调节课堂节奏和纪律等多方面的作用。3)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信息又称体态语。它是以神态、形态、动态
1、试述历史教学中复习与巩固的作用:能起到巩固历史知识的作用。能起到把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系统、提高的作用。能起到教会学生“积极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能起到深化思想教育成果,发挥历史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能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
来表达思想感情,配合有声语言,2、述历史教学评估的作用:1)是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辅助工具。4)历史课堂的结课。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还需要耐人的寻味收尾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2.你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以《中学历史素质教育优1)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2)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3)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
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2)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3)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4)起到激发学习态度的作用。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那些? 6种基本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
2、知识素质(1)马克思主义
秀录像课评选标准》,供其参考。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学
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理论知识(2)历史专业知识(3)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6)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1)知识层次的学习方法即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2)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必须具备的诸如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地图、收集文献资料、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得出结论的能力等。3)史实与运用层次的学习方法历史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问题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是对历史教育提出的高层次的要求。
相关学科知识(4)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质(1)教学能力(2)会交往能力(5)自学能力
4、心理素质(1)广泛的兴趣(2)丰富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4)较强的认知能力
好。5)教师着装整洁,教态自然,育人能力(3)科研能力(4)社
第四篇:教育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19世纪(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认为动物及也存在教育。
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将模仿视为教育的途径之一。
劳动起源论:恩格斯,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其社会根据。是我国多数教育学者认可的观点
1)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爵
它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包括: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3)后现代课程主义论
代表人物:车里霍尔姆斯(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建构性后现代课程理论)奥利弗(批判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3课程理论的综合化
二、课程类型及及其结构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德)哈尔尼斯、核心课程(齐勒)
三、课程设计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泰勒模式)
内容:确定教育目标、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评价教育经验 2)过程模式:斯滕豪斯
内容:○
1课程开发的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并提供实施“过程原则” ○ 2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
3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即研究者”
四、课程设计的原则
1)吸各种课程理论的中合理成分的原则 2)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 3)系统原则 4)多元主题合作原则
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6)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7)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章:教学理论
一、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流派:1913年,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文主义的诞生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代表):
教学目标: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学生做出特定的反应,并对反应进行不断的强化。教学过程: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提供层次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教育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方法: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 2)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
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日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内容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内容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发现”
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4)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 代表人物:罗杰斯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情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理想: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完整的人” 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过程)指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自己讨论决定,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个人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有学生自己发现自行组织。步骤: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整合。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额,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动;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二、教学原则: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所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三、教学原则(材料分析)的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要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四、教学设计的概念:运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施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第八章:教学实践
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而采用的叫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 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由一个教师教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不定学习年限和教学时数,不分年级、学科、年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特点: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习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群体教学制:指由数名教师向一群年龄和程度不同的学生授课,一般由一个教师主讲,若干名教师辅助讲授,没有固定的班级、统一规范的教学制度
班级教学制度: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比较接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学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班级,由教师集体授课 贝尔--兰喀斯特志(导生制):以班级为基础,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想把教学内容交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英国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额过程中)道尔顿制:(赫斯特)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由学生安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老师 温纳特卡制:(华虚鹏)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与社会意识 分组教学: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开放课堂制:强调学生个性、兴趣需要、不分年级和能力。学生自由组合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
合作学习制:把班级分为由2--6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成员组成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2)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要体现预设与生成;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体现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差异性)
3)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 4)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四、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第九章德育理论
一、1西方社会 于18世纪后半叶最早由康德提出“德育”概念,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用过“德育”一词 ○2德育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归功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把德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二、德育的含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i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第十章:德育实践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柯尔伯格)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水平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两难法(引入性提问、深入性提问)
二、体量模式:(麦克菲尔)坦诚、关心。友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和关心)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互相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称为师生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学生应该做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教育。
三、教育管理的概念:是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教育法规,实现培养目标,面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
2011第2学期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选择题:
1、关于教育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教育,即。
A、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B、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C、短期教育、中期教育和长期教育;D、身体教育、心理教育和知识教育
2、关于教育学的发展,一般也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
A、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B、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和现代时期;
C、萌芽时期、成形时期和发展时期;D、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和信息化时期
3、关于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人们一般认为是。
A、《论语》;B、《中庸》;C、《大学》;D、《礼记学记》
4、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落后性、原始性和阶级性;B、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与生产劳动脱离性;
C、长期性、不完善性和等级性;D、阶级性、政治性、变化性和劳动者脱离性
5、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实施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物质条件。
A、初等义务教育;B、中等专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
6、现代化发展中的科技竞争本质上是。A、科学技术竞争;B、经济实力的竞争;C、现代化设备的竞争;D、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7、在国际教育界,现代教育被赋予三种形态,即。
A、德育、智育和体育;B、职前教育、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C、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D、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
8、苏格拉底的成为西方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渊源。
A、教育思想;B、问答法;C、哲学方法;D、育人方法
9、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撰写了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A、《教育学》;B、《新教育学》;C、《教育大纲》;D、《新教育大纲》
10、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应以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起科学化的教育体系的教育家。A、哲学和心理学;B、心理学和伦理学;C、心理学和科学;
D、伦理学和哲学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教育学
三、简答题:
1、简述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分析题:
下面是第一章拓展阅读中的一段话,请你仔细理解,然后答题:
如果成长中的青少年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的投入和倾注,如果对一切都只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域就不能得以拓展,也不能生发出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正如中国古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请分析:
1、概括这段话所表达的教育思想。
2、谈谈这段话对一个未来教师有何启示?
第二章 教育的构成一、选择题:
1、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是指教师的。A、教育教学研究能力;B、设计教学的能力; 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D、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2、一个新任教师一般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个阶段?A、“虚拟关注”阶段;B、“任务关注”阶段; C、“生存关注”阶段;D、“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3、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或在一定场合下具有萌发新思想、提出新观念或对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这表明学生具有如下哪方面特点?。
A、独特性;B、开放性;C、创造性;D、主动性
4、借助语言、文字所描绘、模拟或虚构而成的叙述情境属于以下哪方面的教育情境?
A、实在情境;B、符号情境;C、图像情境;D、精神情境
5、强调“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评判”是以下哪种师生关系理论?
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C、“主导——主体”说;D、“主体间性”说
6、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叫做。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技术;D、教育情境
7、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是。
A、家庭;B、学校;C、同辈群体;D、社会
8、教师成长的实现途径较多,其中专业研究人员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介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来,以便促进教
师成长的实现途径是。
A、专业学习;B、专家引领;C、同伴互助;D、个人反思
9、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称之为教师的。
A、专业理想;B、专业性向;C、专业情操;;D、专业自我
10、“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事了”。这是以下哪位教育家的思想?
A、高尔基;B、赫尔巴特;C、杜威;D、夸美纽斯
二、名词解释:
1、教师成长;
2、学生发展
三、简答题: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学生发展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试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
1、美国老师如何给孩子们讲灰姑娘的故事
请分析:在这个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有哪些?对这些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和思考,你会得出什么启示?
2、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两学生交头接耳,便喝令学生停止说话,并令两学生相互拧脸蛋以示惩戒,下课后,学生以教师体罚学生为由前往教务处申述,教师解释“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请结合所学对案例中教师在教务处的解释进行分析。
第三章教育功能
一、选择
1、所谓教育本质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
A、一般特征;B、根本特征;C、所有特征;D、少数特征
2、古代教育的功能观主要表现为。A、政治伦理观;B、个体发展功能观;C、改造社会功能观;D、功能主义观
3、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
A、生物前提;B、物质基础;C、后天要素;D、必要手段
4、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人的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的社会化。
A、经济观念;B、文化观念;C、道德观念;D、行为观念
5、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德、智力、能力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提高人的。
A、积极性;B、地位性;C、长期性;D、主体性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
四、简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
1、试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六、分析
阅读“只有你能欣赏我”,然后分析:影响个体发展的多种因素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第四章当代中国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学校教育制度;
二、选择:
1、教育的第一要素与前提是()
A教育政策B教育法规C教育目的D教育规划
2、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是由()造成的。A工场手工业分工B社会化大生产C小农经济D信息化的到来
3、我国目前实施的是()。
A六年义务教育B十二年义务教育C九年义务教育D十年义务教育
4、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
A实现经济的现代化B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C实现科技的现代化D实现人的现代化
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颁布实施,()修订的A1996年;2006年B1986年;2006年C1986年;1996年D1990年;2006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颁布实施的。A1985B1990年C1995年D2005年 7、2002年,我国颁布了(),积极鼓励私人或其他机构参与办学。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基本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私人办学促进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办学法》
8、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由()主管的。
A省级人民政府B地市级人民政府C县级人民政府D乡级人民政府
9、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学校领导体制。A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 C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支部负责制
10、我国公立高校实行的是()学校领导体制。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D党委负责制
三、简述:
1、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
结合我国国情,谈谈教育如何促进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现代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 1.终身教育 2.全民教育 3.教育国际化
二、选择
1.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年代是
A.1965年B.1970年C.1972年D.1975年 2.《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是在什么会议上提出的 A.马德里B.开罗C.北京D.宗迪恩 3.终身教育在教育目的维度上追求的是:
A.个体发展B.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C.社会发展D.社会适应
4.终身教育在受教育时间维度上追求的是:—— A.儿童青少年B.在职教育C.老年教育D.贯穿人的一生
5.终身教育在教育内容维度上强调的是:.在教育内容维度——追求
A.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B.丰富业余生活C.老有所乐D.培养特长
6.终身教育在教育主体维度上强调的是:——
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网络教育D.自我教育 7.终身教育在教育对象维度追求的是:
A.面向所有人B.未成年人C.成年人D.退休老人 8.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 A.矛盾B.相容C.一致D.没有关系
9.“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哪一宣言提出的 A.《世界人权宣言》B.《世界全民教育宣言》C.《儿童权利公约》D.《世界妇女大会宣言》 10.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的关系是: A.矛盾B.相容C.一致D.没有关系 三.简答
1.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五、论述
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六.案例分析
英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爷爷。“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
“不,自己呀。” 老爷爷回答说。
小姐愕然。屋里那些正在报名的年轻人也愕然。老爷爷解释:“儿子在加拿大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家,说话叽哩咕噜,我听着着急。我很想听懂他们的话。”
“您今年高寿?” 小姐问。“六十八。”
“您想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以后您就七十岁了。”
老爷爷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以后就是六十六吗?”
以上反映了什么教育思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第六章学生素质及培养
一、选择
A、可教性 B、可塑性C、可能性D、现实性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2、()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A、家庭B、环境C、遗传D、教育
3、()是学生欣赏和创造各种美的事物、美的现象、美的作品时产生的认识和愉悦的心理体验。A、审美能力B、审美经验C、审美情趣D、审美观念
4、学生的()在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道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德准则去认识、评价各种道德现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5、引导学生求善至善是()教育的核心。A、心理素质B、文化素质C、道德素质 D、审美素质
6、()科学素质中的动力系统。A、科学知识B、科学方法C、学习策略 D、科学精神
7、科学素质的首要因素是。A、科学知识B、科学方法C、学习策略 D、科学精神
8、学生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各种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A、心理能力B、心理动力C、适应性 D、创造性
9、()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C、教学 D、课外活动
10、()是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的合称。A、审美能力B、审美经验C、审美观念 D、审美情趣
二、简答
1.简述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2.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论述
论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四、案例分析
1、一位班主任在日记中写道:“一天早上,路过教室,发现曾与自己顶牛的李阳正在丢扫帚玩。当他发现我时,赶忙假装用扫帚扫地。我想,如果当场批评他,一来他已改作扫地,理由不充足;二来又会顶起牛来,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我假装没有看见。到上课时,我表扬了李阳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他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学校打扫教室了。这样,带动了一批同学,形成了风气,谁早来就先打扫环境卫生。”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上述教育现象。
2、现代教育外部环境呈现出复杂和多元的特性,据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6月13日下午,湖北仙桃某中学高一(二)班课堂上,班主任胡老师发现学生黄某在课堂上玩手机后,当即将手机收过来,放在讲台前砸烂,然后丢进了垃圾桶。作为一名教师,你对胡老师砸手机的行为如何看,并作分析。
第七章课 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2.隐性课程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B、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C、课程目标、课程质量、课程标准;D、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
2、课程资源根据性质来分,可分为。A、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B、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C、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D、校外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
式。
A、目标;B、过程;C、评价 ;D、阶段
7、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被称为。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整合课程;D、核心课程
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观察的、体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A、古德莱德;B、查特斯;C、斯金纳;D、杜威
9、隐蔽课程是。
A、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B、不纳入课程领域的;
C、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D、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0、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管理。
A、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B、国家本位的课程管理;
C、地方本位的课程管理;D、学校本位的课程管理
三、简答题: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第八章教学
一、选择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活动过程 B、认识过程C、信息交流过程D、发展过程
3、一般来说,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里,不包括。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
A、内容标准;B、课程目标;C、术语解释;所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D、课程资源
4、教科书的编排方法中,的编排方式更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
A、直线式; B、圆周式;C、螺旋式;D、折叠式 5、1918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方法是()
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
3、“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教学应当着重()
A、传授给学生系统的书本知识B、传授给学生直接经验 C、发展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D、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室里的生活》;B、《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A、智育B、教学C、德育D、学习指导
C、《课程编制》;D、《课程》
5、发现法是()倡导的。
A、布鲁纳B、加涅C、瓦·根舍因D、洛扎诺夫
46、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建立起课程开发的模
6、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讲授法B、讨论法C、读书指导法D、谈话法
7、教学的()原则,从教学对象来讲,充分体现了“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义务教育宗旨和原则。
A、因材施教B、整体协调C、理论联系实际 D、巩固性
8、教学与智育()
A、没有区别B、截然不同C、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教学包括智育
9、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进行的一堂课上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B、分组教学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
二、名词解释
1、发现法
2、教学评价
三、简答
1、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四、论述题
教师怎样才能备好课?
五、案例分析
王老师教学《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已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水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王老师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已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有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请问王老师运用了哪一条教学原则,结合案例谈谈该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第九章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艺术
2、教学风格
二、选择题
1、伟大教育家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著名论断。
A、孔子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
2、是实现教学语言艺术的最根本的基石。
A、科学规范B、幽默风趣C、情感丰沛D、生动形象
3、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
A、智力B、情感C、气质D、个性特征
4、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
A、独立创新B、独特个性C、行为习惯D、幽默风趣
5、在课室座位的编排中,处于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较多。
A、前排B、中间C、后排D、“行动区”
6、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A、体态语言B、口头语言C、黑板D、网络
7、运用教学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最优的。A、知识B、教学技能C、教学方法D、教学效果
8、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A、学生特点B、教学规律C、知识结构D、自我特色
9、教学,学生视学习为乐事,是愉快教学的核心。A、科学化B、个性化C、艺术化D、多样化
10、教学风格是教学风格最高境界的理想类型。A、理智型B、导演型C、庄雅型D、浑融型
三、简答题: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你认为年轻教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案例分析:
下列案例中体现了教师哪些方面的教学艺术?请作简要分析。
迎接新老师的第一招
随着上课铃声,缪老师精神抖擞地迈进教室。今年,他又接了一个新班。面对40多个陌生的面孔,缪老师开始了他的开场白:“同学们,我姓缪——”正准备转身板书“缪”时,突然不知从哪个座位上发出一声模仿猫的叫声:“喵——”,理所当然地引起哄堂大笑。面对调皮学生不大不小的玩笑,缪老师微笑着说:“同学们别忙着先夸我‘妙’,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学习,到时候再请你们给我作评价,到底妙不妙。”学生们安静了,担心“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惊恐也消失了。自然,这开场白是成功的。第一堂课,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漫画赏析:
别
了,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