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8: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基础》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基础》复习》。

第一篇:《教育学基础》复习

第一章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学习者。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形态:从教育自身系统出发,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分为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教育。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我国和苏联学家

5、信息社会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称为知道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第二章

6、功能:功能是个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在哲学上,功能是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功能;在社会学上,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

7、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8、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9、显性正向功能是教育和教育目的的体现,因此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10、学校教育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12、个体享受功能:教育的个体享受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称为个性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时,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13、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14、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5、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谁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16、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教育传播科学;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第三章

17、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18、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指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9、教育目的的功能定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20、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21、我国教育的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定义: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是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24、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第四章

25、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心。

26、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7、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8、义务教育的问题: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

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第五章

29、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含义: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多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30、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

31、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育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含义: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里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3、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专业自我。

34、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途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35、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36、职业形象的表现: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

37、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38、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课题,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讲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讲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39、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40、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育相长。

41、建构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

42、课程的含义:课程是对育人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综合。

43、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

44、课程类型:

一、学习课程与活动课程,学习课程: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即指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火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地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至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校本课程课程标准: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过程。

45、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46、结构: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47、文本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48、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情感、智力和能力因素,确定需要吸收的新知识新技能。

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索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第七章

49、教学的含义: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0、当代教学观的新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继承到创新转变。

51、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5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什么(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有效地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53、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师的特点;现有的条件。

54、教学策略定义: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药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的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55、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使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只是转化为动态的技能。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教会学生使用有效地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得结合起来,并要突出策略教学的成功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坚持长期教学。

56、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其运用:

一、讲授策略: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给老师的建议。

二、对话策略:问答策略的运用环节:发问策略,侯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讨论策略运用。

三、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第九章

57、班级组织含义: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制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不仅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也是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58、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到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时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9、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节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60、班级的个性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61、班级管理的定义: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62、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的管理: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竭力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63、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够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班主任关心班级成员在品德、能力、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班主任能更敏锐、更有效的使班级工作按长长轨道运行,防患于未然;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宝贵时光的见证人(责任:教育、培养、发现、激活、务实)

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学生学习做人、做事;考自身的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64、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的规划班级发展目标: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某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爱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二、合理的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臵:科学的诊断班级人及关系的现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关系;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主体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营造社会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65、班主任的自我教育:一个有事业心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学习教育管理理论,潜心研究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策略。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素质树立榜样,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66、具体素养: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楷模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善于创新,给学生以敏锐感;赋予同情,给学生以信任感;豁达坦率,给学生以宽厚感;办事果断,给学生以效率感;谦虚诚恳,给学生以民主感;博学多才,给学生以钦佩感。基于此,还可以进一步对班主任的自我教育提出以下建议: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第二篇: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分为: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5、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雄辩术世界》——昆体良

7、《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6、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7、《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8、公认的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9、《爱弥儿》——法国思想家卢梭

1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11、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第二章

1、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3、教育的个体功能(书上)

4、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书上)

5、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保存、选择、融合、创造

第三章

1、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的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见课本P74)

第四章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4、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学制(二)单轨学制(三)分支型学制 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1922年颁布了壬戊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第五章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专业发展,以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3、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4、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任务的能量和本领。

5、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6、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老师胜任工作手基本条件。

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合理的专业知识

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崇高的专业道德

强健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

7、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8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见课本P147)

第六章

1、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又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共进行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至今,我国开始了第八次课程改革。

5、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注重总体分析

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注重细节分析

6、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P183)

7、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见课本P185)

第七章

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第九章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2、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的指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行使多种职能,扮演多种形式角色。

第三篇:教育学基础复习归纳——论述题

目录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3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3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3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3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3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3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4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4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4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4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5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5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5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5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5

17、如何开展课堂研究?.............6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6

19、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6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6

教育学基础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个服务”变为“四个服务”(即升学变为适龄学生、学生素质、合格新生和合格劳动者)

2、探索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运行机制。突破“一切围绕升学考试”。明确学校培养目标

3、改革学制,渗透或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现“双重任务”。“3+1”(前三年文化课,第四年职业技术课)

4、改革课程,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和教材改革(教改的核心内容)。趋势: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四结合”。

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建立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体系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学校、教研组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教务处:编班、排课、校历、作息时间、学籍)

(三)教研组工作的管理

1、教研组的主要任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培养良好的教风,改进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教研组的设置

3、教研组长的选用

4、加强教研工作的指导,搞好教研组的建设

(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1、明确的指导思想

2、完整的工作体系

3、对形成教学总理的诸要素实行管理

4、对教学工作全过程实行管理

5、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有助于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有助于科学育人,提高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科学研究。

4、联系实际谈谈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教育举措?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教育工作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稳定性,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教育举措的针对性(3)个体身心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个别差异性,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注意因材施教(4)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可变性和非均衡性,教育者要及时跟上对象的发展变化,抓住成熟期、关键期,适时而教。

5、结合人生阶段与教育,谈谈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

终身教育制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它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生都可以受用的学习技能,在终身教育制度下,成人教育的地位得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需要会得到更多地满足,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考试失败与成功的概念将失去意义。教育对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意义,终身教育正好能够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要求,从童年期到老年期,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为了使每个人在每一个阶段都生活得有意义,当然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都接受相应的教育。再说,当前人类正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挑战,终身教育、终身制学习无疑有助于我们接受这些挑战。

6、你是怎样认识素质教育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你认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有何作为?

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结果来看,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素质教育要有以下几点正确的认识:(1)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的全盘否定(2)素质教育不是对考试的否定(3)素质教育不是对加强“双基”教学的否定(4)素质教育不是要淡漠对尖子人才的培养(5)素质教育不是要让学生无所事事,没有课业负担(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加强薄弱课程和薄弱学校(7)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日常概念的层面。

7、结合实际试述作为一各21世纪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1)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养了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后者包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2)教师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结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鉴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8、结合实际试述老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发扬民主,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控制情绪,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9、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

(1)重视幼儿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方向发展(4)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0、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2)规定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德育现实:一是德育目标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四是教育方法单一,五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现实往往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异。

1、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当前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我个人认为道德能力在能力体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为道德不仅事关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德育排在“德、智、体、美、劳”之首,可见其重要性。一个人如果道德能力强而其他能力弱一点,他至少会有所作为;但如果其他能力强而道德能力弱甚至是差,那他就会危害社会,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同时,国家治理社会的手段主要是法律和道德,二者的职能和调整范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无法约束或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通过道德来约束,所以党和政府才提出以德治国。从这个角度说,道德能力是基础和前提。同时,道德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道德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当然,毫无疑问,一个人的道德能力的形成,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理解事物及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使青少年从小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三是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11、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目标。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圈、中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应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亲子沟通。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域性资源。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的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变迁,带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在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材的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

2、结合实际,谈谈普通中小学当前德育工作的状况,以及你对搞好德育工作的打算和设想。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实质,统一思想认识。

二是扎实调研,制定措施,做好政策准备。

三是全面部署,加强监督,确保落到实处。

联系当前实际,我感到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育人为本”。二要坚持“德育首位”。三要坚持“全员育人”。

【提出了“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个提高”(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党委及各级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班级、学生公寓乃至网络虚拟群体都应该提出各自的具体要求;从责任人来说,对校长、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直到学校的广大教职工,都要明确各自的责任,给予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总之,我认为应该始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新人才,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

12、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尤其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掌握知识、弄清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如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教学过程中的,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但是,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提高了思想品德。因此,实践中必须以知识教学为主,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丐主导作用。:承认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理论谈谈对人人可当班干部的干部轮换制的看法?

【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换位思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犹如幼苗长成大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挫折教育,协作教育。自制教育,自律能力,主人翁责任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的培养,.“参与和认同”的权利,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抑制自卑情绪的发生。为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养成乐观的态度】

14、如何贯彻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自愿原则:a充分考虑学生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b教师要积极鼓励正确引导;自主原则:a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独立自主参加活动,b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a符合学生年龄特征,b考虑学生个性差异

15、谈谈家庭教育“三结合,一协调”的看法?

(1)教养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又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品德,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2)爱严结合:是指在家庭教育中既要关心爱护子女,又要严格要求子女(3)言传身教结合是指做父母之邦的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

家长教育子女的协调一致,一是指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等给孩子的生活待遇和教育要求要完全统一,不可各搞一套,二是指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不可朝令夕改,更不能自食其言,凭自己的喜怒好恶随时改变对孩子的要求。

16、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论文?(1)弄清所写教育科研论文的种类(2)抓住教育科研论文的结构特征(3)按照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其一般步骤有:一前期准备阶段:明确目标,选择课题;确定主题,拟好标题;谋篇构思,编写提纲。二撰写初稿:搞清写的是哪类论文,选择的是什么课题;立意要新,标题要直接、简洁;谋篇构思的关键是安排好论文的层次结构,提纲是对论文层次结构的具体化。三是修改定稿;修改论文主要考虑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17、如何开展课堂研究?

(1)确定班组抽样的具体方法(2)提出相应的课堂研究假设;(3)弄请该课堂研究中的三类变量;(4)搞好课堂研究设计

18、试述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基础教育有何影响?

在当代,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改革意识,大胆探索和实践,将课改精神与历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要对教育进行反思,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评价、考试制度和教育手段,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前进。

转变教学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等。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与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相统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导向性的作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学习。其次,确立与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相统一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着眼点必须落在学生上,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1.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3.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形成探究性的学习习惯。第三,确立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评价。

19、管理教学工作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工作计划:管理学校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者首先要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组织制订教务处、各教研组、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从而组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体系,对教学工作实行计划管理。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

(三)教研组工作的管理:明确教研任务,组建教研组,选好教研组长,加强指导。

(四)教学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五)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方法。教学工作质量检查与质量分析评价。

20、试述编制试题的要求?

(1)正确性(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2)可*性,是指测验稳定反映实际水平的程度。又称信度。(3)鉴别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4)实用性:指一个测验适合于实际的程度。

第四篇:基础教育学

基础教育学

填空题

1.我国战国末期所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著作。2.柏拉图在其作品《理想国》中展示了自己的教育观。

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4.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5.英国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6.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

7.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并主张实行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

8.杨贤江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人,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9.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此目标分类为人们研究和评价教育过程提供了依据。

10.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埃及。中国在夏朝就已经有了学校,成为“庠”“序”。欧洲最早出现学校的地方也是进入奴隶社会的文明古国—希腊。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或是改变人们的某种思想意识,增强人们体质的一切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是无组织的、零碎的,也有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已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基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2.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而言,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以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培养目标: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4.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简答题

1.素质教育及其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出续发展,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潜能,也使他们各方面素质得到综合发展;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体现,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发展方针的一种教育模式,是面向21世纪的新型社会主义教育。P75 特征:全面性、主体性、全体性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p77)<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 <2>课程体系不同 <3>教学方法不同 <4>教育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不同 <5>教育结果不同 <6>人际关系不同 <7>社会效应不同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彼此独立、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借鉴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朴素的愿望,即让受教育者得到发展。因此,在考察两种关系时,应保持科学的、完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因为没有应试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提出。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同时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应试教育的革新为前提。3.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专制性和刻板性 <4>不完善性 P9 4.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P87):<1>完善农村义务义务教育管理机制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4>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 <5>完善督导评机制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1)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概念(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3)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4)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活化和社会化(5)课程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操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7)课程教材改革的法制化

5.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对象、劳动目的以及劳动方式的复杂性三个方面。<2>创造性:教师的劳动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变现为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处理、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教学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等方面。<3>示范性:教师劳动与一般劳动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一般劳动与劳动手段是分离的,而教师既是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也是劳动手段。<4>长期性: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P129 6.自主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的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学: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和培养能力的活动。P169 7.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P216【大题】

(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是促进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

8.上课: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的,它既包括知识教学的目的,又包括能力培养的目的,还应包括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学时教师自己不仅应明确这些目的,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的,使整个教学活动从这些目的出发。(2)内容正确。首先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工作(3)方法得当。既包括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得当,又包括教学方法运用上的得当。得当的方法来源于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等多因素的综合考虑,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4)结构紧凑。教学要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结构紧凑,能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5)积极性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积极发挥其能动作用,且实现两者的结合。P270 9课外作业的形式:口头作业、书卖作业、实践作业【*】

课外作业不至于批改的基本要求是: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限,并对其中的难点和疑点作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并做必要的讲评或个别指导。10.个体身体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统一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关键期理论: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是不同的。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期对某些能力或知识信息的获得特别敏感,如果接受了适当的刺激和培养,错过了,就难获得。

要点

1.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要求德育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必要的纪律约束,使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

基本要求:1.要正面说理,疏导引导,启发自觉。2.要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处分为辅4.把细心细致的说理疏通和必要的严格的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2.长善救失原则:在德育过程中,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教师:受过一定专门训练,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专职人员。4.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识取向。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能力要素。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其中某一设定步骤就称为学习方法。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容桂贯通的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持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提取出来,加以运用。(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7.教学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8.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或其他标准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分组教学类型:(1)按能力分组和按作业分组(2)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分组教学优点:它比传统分班上课更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特点,照顾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缺点:第一,不易科学的鉴别学生呢个的能力与水平。第二,分组后造成的负面的影响比较大,进入快班的学生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而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会受到打击。第三,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学生、家长、教师与学校的意见不易一致,容易引起矛盾。第四,为保证分组的合理性,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变化,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9.复式教学:使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它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课堂内,分别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在小学实行,一般适应于人口少、时间少、教师少、经济较落后的地区。

科学编制复式班表:要制好复制班课表,关键的是要处理好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之间的动静搭配关系,合理安排好教学路线。

10.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以真实情感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11.运用榜样示范法要做到以下:(1)注意先进事迹的真实性、典型性、权威性。群众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榜样,尤其要注意榜样的相近性。(2)引导学生对榜样事实求是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该像榜样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做到心服口服,从而调动学习榜样的主观能动性。(3)为学生学习榜样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行动要求。(4)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注意自身行为的示范作用。

12.实际锻炼法:教育者根据德育任务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受教育者成为具有品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13.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篇:教育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可以称之为教育活动。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职场中、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进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19世纪(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认为动物及也存在教育。

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是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将模仿视为教育的途径之一。

劳动起源论:恩格斯,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其社会根据。是我国多数教育学者认可的观点

1)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爵

它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

包括: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要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强调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3)后现代课程主义论

代表人物:车里霍尔姆斯(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多尔(建构性后现代课程理论)奥利弗(批判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1课程目标的灵活性○2课程是师生进行解构和建构的文本○3课程理论的综合化

二、课程类型及及其结构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杜威)。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德)哈尔尼斯、核心课程(齐勒)

三、课程设计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泰勒模式)

内容:确定教育目标、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评价教育经验 2)过程模式:斯滕豪斯

内容:○

1课程开发的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并提供实施“过程原则” ○ 2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 ○

3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即研究者”

四、课程设计的原则

1)吸各种课程理论的中合理成分的原则 2)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 3)系统原则 4)多元主题合作原则

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6)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7)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章:教学理论

一、教学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流派:1913年,华生,《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标志着行文主义的诞生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代表):

教学目标: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学生做出特定的反应,并对反应进行不断的强化。教学过程: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提供层次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教育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 程序教学方法: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 2)认知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伯尔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过程:

1创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日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程内容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内容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发现”

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出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4)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

主张心理学应该成为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 代表人物:罗杰斯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情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理想: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完整的人” 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过程)指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自己讨论决定,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个人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有学生自己发现自行组织。步骤:创设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整合。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额,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动;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二、教学原则: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所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三、教学原则(材料分析)的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要求: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四、教学设计的概念:运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施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措施设计 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第八章:教学实践

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学生而采用的叫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教授 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由一个教师教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不定学习年限和教学时数,不分年级、学科、年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特点: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习内容、进度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群体教学制:指由数名教师向一群年龄和程度不同的学生授课,一般由一个教师主讲,若干名教师辅助讲授,没有固定的班级、统一规范的教学制度

班级教学制度:把年龄大致相同,知识水平比较接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组成学生人数相对稳定的班级,由教师集体授课 贝尔--兰喀斯特志(导生制):以班级为基础,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想把教学内容交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英国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额过程中)道尔顿制:(赫斯特)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由学生安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老师 温纳特卡制:(华虚鹏)将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与社会意识 分组教学: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开放课堂制:强调学生个性、兴趣需要、不分年级和能力。学生自由组合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

合作学习制:把班级分为由2--6名能力性格种族不同的成员组成异质小组,然后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2)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要体现预设与生成;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体现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差异性)

3)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 4)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四、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

第九章德育理论

一、1西方社会 于18世纪后半叶最早由康德提出“德育”概念,同时代的裴斯泰洛齐也用过“德育”一词 ○2德育成为普遍使用的概念归功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育论》把德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

二、德育的含义

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i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品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 第十章:德育实践

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柯尔伯格)

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水平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两难法(引入性提问、深入性提问)

二、体量模式:(麦克菲尔)坦诚、关心。友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和关心)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4、德育过程是长期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第十章:教师与学生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要素,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互相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称为师生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教师应该做的努力:

1、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2、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3、研究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4、善于倾听,胸怀满腔的教育爱

5、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师生合法权利。学生应该做的努力: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其他方面应该做的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教育。

三、教育管理的概念:是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执行教育法规,实现培养目标,面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下载《教育学基础》复习[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基础》复习[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复习

    2011第2学期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选择题:1、关于教育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教育,即。A、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B、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

    教育学 复习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

    现代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1、根据试试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课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4个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

    学前教育学基础

    学前教育学基础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 尊重他......

    教育学基础 感想范文

    是什么决定了现在的你 有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姊妹。这不仅仅是说他们在外貌上有所不同, 更多的是在性格以及个人发展方面......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一 读过《教育学基础》的1-4章。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通过研读这四章,我对教育的功能、目的、制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以后......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定稿)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

    教育学基础(精选五篇)

    2010美术学院教育学复习范围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