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5篇

时间:2019-05-13 11:5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复习》。

第一篇:历史复习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经济发展获得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

2、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时代潮流。

3、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明治维新根本区别:封建性质改革;资产阶级改革。

4、当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

5、国际合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加强合作交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技术的各领域相互渗透

7、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8、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随即逐步解体。

9、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没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全方位地进行向西方学习,都在本国的近代化道路上有重要

地位。

10孔子渴望建立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大同,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

11..日本该作怎样的“总结”才是正确面对近代百年兴衰的历史?日本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避免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2.概括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科技进步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治理还需科技创新。

1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你认为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应当怎样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

14.从美国的历史中我们能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经验: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伟大人物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成功的革命和变革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教训:反对霸权主义等等。

15.哪一个国际组织的建立最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

16.略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在世界一体化中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迎接挑战

17.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与发展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评价这一制度的利弊。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有利于民族团结等;

弊:钳制了思想,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了社会民主化进程等。

18.就日本修改日本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解说书,写明韩日争议岛屿(日本称竹岛,韩国称独岛)和钓鱼岛为日本的“固有领土”。这一做法,请你给中国政府提一条中肯的建议。

领土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利益,绝不可退让。要督促日本政府正视争议回到谈判桌上来,用和平谈判的解决问题。

19.哪一事件正式宣告了美苏的同盟的终结?杜鲁门主义出台

20.美俄两国斗法乌克兰。中国何去何从,请从中国一贯的外交立场出发,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尊重乌克兰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等

21.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清政府为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做出了怎样的努力?筹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2.老师要求以“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话题,以所学知识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请你列出写作提纲。要求层次清晰,论据充分,正反结合。

论据正:一五计划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成就;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3.今天的运河是否只剩旅游价值?请阐述你的理由不是,还具有“南水北调”、运输、考古等现实价值

24.从交流促进发展的角度分析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这种现象的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开发)、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推动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25.分析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为经济建设服务,少搞形象工程;以人为本;要有长远规划,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

26.)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你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恐怖主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争端。推动经济全球化,让所有国家发展起来,从而消除战争的根源。

27.变法中对于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措施是什么?承认土地私有

28.在国家危机面前我们该怎么办?积极面对危机,为国家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理性爱国,不冲动。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化危机为机遇

第二篇:历史复习

2012年考试大纲于已经正式颁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稳中有变。“稳”是指“纲要”在所有学科中的占分比例仍然是14%。“变”是指今年“纲要”有23处变化。其中第六章有两处变化。第一处是第2标题下,2011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为2012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第二处是第4标题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调整成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2012年是延安整风七十周年,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考点的增加,标志着可能要命制选择题,乃至结合其它知识点命制分析题。

2012年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七十周年,1945年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为了加强这个考点的复习,万学海文政治[参数1]辅导专家们提醒2012年的考生们需要注意详细掌握这两个知识点:

第一,关于延安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毛泽东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复习材料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共同纲领》 ;采用公元纪年;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五星红旗。

二、1949.10.1举行开国大典。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进入现代史。1950.10进军西藏,1951.5西藏和平解放。1965.9西藏自治区成立。

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1、整顿经济秩序措施:打击银元投机;敞开供应,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整顿经济证明:人民政府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毛主席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2抗美援朝: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干涉朝鲜,入侵中国台湾海峡,轰炸中国东北。1950.10.志愿军开赴朝鲜。邱少云,黄继光等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体现了中国军人特有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土地改革:1950.6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过渡期总路线:1.1953年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简括为“一化三改造”2.主体:工业化 3.“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执行,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7年底超额完成。

二、“三大改造”:

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3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4年9 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课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一、三面红旗:

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但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大跃进:在农业上发起,后扩展工业领域“大炼钢铁”。

3、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则: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国民经济调整:

1、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2、1964年底1965年初在三届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三、“共和国的脊梁”:

1、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2、“两弹元勋”邓稼先: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第6课 文化大革命

一、时间:1966.5开始------1976.10.6粉碎四人帮结束,长达10年内乱。

二、1971年林彪叛逃,客观上宣告文革破产。第7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12月。

2、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3、意义: 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全会揭开序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开始。

2、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2年。

3、中共十三大:1987年(1)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系统概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确立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4、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一、农村改革:

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揭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的省份:安徽。

4、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坚持集体经济。

5、方式: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城市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

2、国企改革第一步: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的探索与试点。

3、国企改革第二步:提出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国企改革的第三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9课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一、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

上海,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中心,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C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三、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

1.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2.1979.7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7.3对《刑法》作了修改,1997.10.1施行至今。3.1986.4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4.1987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12课 民族区域自治1、22我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顼基本国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国家统一领导。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

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后又建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省级自治区。

4、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13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

1、邓小平首先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1984.12.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7.1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第一次成功实践。

三、1987.4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 《联合声明》 1999.12.20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又一次成功实践。

四、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14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之

一、海、空军的建设:

(一)背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华实行军事包围。

(二)海军:

1、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成立。2、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3、海军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三)空军:1949年8月组建第一支飞行中队;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四)海、空军相继建立的意义: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有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

一、导弹部队:

1、背景:20世纪50年代,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

2、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

3、战略导弹部队的任务:战略核反击。

4、中国发展数量有限的战略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中国政府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新时期我军战争准备的基点: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因此要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军队

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2)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3)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翻开中国外交史新的一页。

三、中美关系发展的政治原则:三个联合公报。

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

2、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建交的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1979年

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1982年中美发表《八一七公报》。

第16课 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局势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创立,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年会,同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二、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问题。为此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沙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氢弹爆炸成功。标志我国跨入核先进国家行列。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

二、1965年9月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三、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四、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被称为“863”计划。

五、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1964年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到2000年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计算机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义务教育:

1、建国初期“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面向工农开门”。

2、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基础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77年,在邓小平主持下恢复高考制度。

第20课 文化艺术和体育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1、“文革”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文革”期间:文艺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艺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73年,中国恢复在亚运会联合会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中国全面登上国际体坛,加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第23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3、27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林。

4、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

三、根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方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1、劳动就业突出的表现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

2、就业制度的变化:从“统包统配”到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

3、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5、新时期,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落实

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

2、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长。

3、提前消费、休闲生活等等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复习

八下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9。(2)地点:北平。(3)内容: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0年冬,全国开始进行土改。

(3)结果:到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一五计划的成就: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4、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抗美援朝: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2)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

(3)抗美援朝的部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

(4)抗美援朝的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①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②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荣誉。

专题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

(2)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3)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模范人物及事迹:

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2、模范人物的高尚品质: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当时,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时间:1966--1976(10年)

3、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专题三:改革开放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

2、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

2、召开地点:北京;

3、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3)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目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对内改革

(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①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②农村改革主要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率先改革的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④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2)城市的改革:①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②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对外开放

(1)原因:是为了引进外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2)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对外开放的举措: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②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③成立海南经济特区。④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结果: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他 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党的十二大,他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5)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

专题四: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2、建议的提出:是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的。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4、实行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党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做出的努力:

(1)政治:进一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帮助他们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文化:支持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西藏问题:

1、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2、西藏的巨大变化

(1)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007年入藏铁路全线通车,促进了西藏交通业和经济的发展。

3、感想: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藏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宗教信仰得到尊重,**集团企图搞“西藏独立”和抵制奥运,不得人心,必然受到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坚决反对。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1、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目的: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5、“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一国两制”首先成功运用解决香港问题。

三、香港、澳门回归

1、时间:

(1)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今年是澳门回归10周年。

2、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台湾问题

1、党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的事件是: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3、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作出贡献的两个民间组织是: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4、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实现和平统一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专题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成立,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进来的。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

3.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二、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

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①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①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②作用: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关于周恩来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既能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大胜利。

(3)中日建交:1972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

(1)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会议):

①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②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③意义:这次会议是至今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组织)。

专题六: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①1970年4月,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②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③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3)感想:为我们国家的强大而自豪。同时也为那些为了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4)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应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学好本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袁隆平培育出粘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1)内容: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建议下,我国提出了“86

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原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搞高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缩小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等我国经济发达后再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就会丧失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

4、网络技术的运用:

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二、教育科学文化:

1、教育:

(1)1986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

(3)1989年10月,我国实施“希望工程”,根本原因是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严重。

2、文学:

1956年,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3、体育:

(1)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

(2)在第23届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中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3)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4)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5)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首次名列世界第一。

下载历史复习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复习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复习(最终5篇)

    历史复习安排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方针,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

    历史教育学复习

    历史教育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历史教育目标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简而言之,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过程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包含四个要......

    启蒙运动历史复习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2012历史复习上

    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yu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A.保留了猿的特点B.使用打制石器C.人工取火D.过群居生活2.下列有关“北京人”的叙述,正确的是①......

    初二历史复习

    初二历史复习(上)2、1838年,任命 3、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5、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 6、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上海历史会考复习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

    考研历史复习章程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历史学基础考试预测(一) 中国古代史 1. 夏商西周 (1)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从盘庚迁殷以后,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到武丁......

    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

    2018八下历史期中复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