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个案分析的研究报告
大学社会实践总结
实 践 课 题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个案分析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个案分析
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学习条件改善了。但厌学的学生也增多了。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发生作用,便在行动中表现出来。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孩子们产生一系列逃避上学的行为。那么作为教师,能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形式与气氛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为此,我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了研究。
针对当前个别家庭对儿女的厌学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厌学的生理因素和那些让孩子害怕的事情,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弄清他们面临的困难,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发现和议论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张三(化名),男,成安县北阳小学三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差,好动。总是逃学;上课不听讲,尤其不喜欢上文化课,经常不完成作业(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重要),不喜欢管理严格要求高的老师,不喜欢交朋友(认为与同学、朋友交往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经常和同学有打架。
二、研究对象状况描述
进一步了解情况,其生活环境、家庭成员情况简介如下:张三家住成安县北阳村,家庭条件良好。父亲做生意,母亲务农,闲暇时就去打牌。家庭成员的工作随意性、自我支配空间较大,生活不规律。爷爷奶奶都比较溺爱,无条件答应他的任何要求。
三、分析与讨论
学生厌学,古来有之。那么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哪些呢?概括地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厌学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本身,他们学习目的模糊,认识不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了求知欲,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厌学便是很自然的事了。学生本身的内在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我着重分析导致学生厌学的三大外部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1、放任自流。家长有好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忙于做生意,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3、过分溺爱。父母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就全部交给爷爷和奶奶照顾,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一些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回家也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久而久之,学生便习以为常,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学校因素
1、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
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成见和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作消极、没有自尊心、无所谓个性的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导致厌学。
2、小学生在学校里自尊心受到打击。
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讥笑训斥学生,说他们“真笨!”、“一辈子也学不好”等而导致了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然而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小学生的无知、多动、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的,而一些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上纲上线,当作严重的品德问题来对待。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
3、学校教学方法不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三)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四、建议
(一)希望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对孩子多表扬、鼓励。采取正确的方法。也不能听到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就往死里打。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啊。多与学校、老师沟通,随时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
(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意志。
学生要加强自身的意志能力,抵挡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果在学习当中遇到难题,不要“积压成堆”,随时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再次,当同学之间遇到矛盾,要及时化解,不要产生对班级、对集体的厌恶和排斥,除此之外,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我们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舒解学生压力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尤其对学习有障碍、心理有偏差的学生,教师更应常投以关爱的目光,以证实教师对他们格外重视,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让他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他性格外向起来。
减少作业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基础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不把学习看成包袱。
(四)学校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习目的教育是学校的一项主要的经常性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我们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4、强对学习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和锻炼。如参加体育锻炼,每天起床跑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很有帮助的。
五、小结
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旦他们对父母的责骂和教师的批评习以为常,而父母在物质上也不可能无限制满足,那么,他们在学习便连这些动机也不存在了。当今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就宠着、惯着,凡事都由父母为他们想得无微不至。因此,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畏缩不前,不敢与困难作斗争,因而放弃学习。
总之,只要教师能对症下药地耐心细致地做好厌学心理的辅导,并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就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矫治地其厌学心理,让其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对小王同学的这种情况看来,是产生了明显的厌学情绪。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帮助他:
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把学习当做老师和家长的事,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负了事,因此,有很多抵触行为,讨厌学习。因此,我引导他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学习,然后讨论哪些同学回答得更有意义,哪些意义不大,让大家辩一辩,选一选。明确学习目的,使得该生玩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挖掘特长。王同学美术功底不错,美术老师积极推荐他参加相关的兴趣活动,在不断“刺激”中改变他讨厌学习的心理。
2、耐心辅导。很多厌学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的轻视,而自认为没什么希望了,便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我和其他班科任老师互相配合,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使他在感受温暖的同时,端正学习态度,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才会自信起来,学习兴趣才会慢慢浓起来。
3、树立榜样。我经常给学生讲述伟人学习的故事,让他们借阅书籍,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能使人变得更聪明,催人奋进。班级中也树立起学生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
三、呼唤家庭的力量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往往难逃其咎,有些父母孩子作业一有问题,只知道打骂,如果考试考不好,极个别家长甚至会对孩子进行拳打脚踢。殊不知长期缺乏关爱的家庭生活,只会使孩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我在家访中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的感受,不能只一味打骂,要善于交流,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支持,使之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
一段时间下来,该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时偶尔也能举手发言,作业也比较自觉的完成,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第三篇: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关爱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托管班的时候观察过班上的孩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1]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3]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4]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参考文献
[1]沈贵鹏著.心理教育活动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郑雪,王玲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吕国荣著.小故事大成功.金城出版社.2005.[4]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第四篇: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农村小学厌学学生的心理分析研究报告
安化中心小学 赵文革
在实施素质教育今天,如何营造农村小学生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们国家,农村学生的厌学率比较高,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之间,单就我校以及周边学校来看,学生的厌学率比这个数字还高。厌学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就无法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开展《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这一子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寻找对策,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引起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厌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学心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的效率。
一、研究目标
分析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成因。
二、研究内容
1、对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2、分析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各种原因。
三、研究对象
安化中心小学、柏林中心小学、马街中心小学、安化花池小学、隆兴九年制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
四、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
五、课题主要内容
1、对研究对象厌学现状的调查
调查中,发问卷调查表1015份,收回1015份,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高达65%。在学习目的方面,认为读书无用的占25%,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现状读书的占45%,为不辜负父母期望读书的占20%,只有15%的学生是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而读书。在日常学习习惯方面,32%的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26.5%的学生迷恋网络及电子游戏。在家庭教育方面,36%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凤)心切、期望值高,40%的家长由于长期做生意挣钱或出门打工疏于监管孩子。在学校教育方面,因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看不起或不理睬的近25%,被同学瞧不起的占35%,老师讲课无吸引力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的占27.5%,因老师留作业太多厌学的占30%。在社会影响方面,不良风气造成10%左右的学生厌学。
2、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的心理分析
(1)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缺乏学习的动力
在一次对安化中心小学四年级300多名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家长劳作之余经常参与喝酒、打麻将、玩扑克者达五成以上,持“大学生都得自找工作,花费很大,1
让孩子识几个字,将来走向社会不被人糊弄”观点的占25%左右,持“只要有关系、有背景,就算没有文凭,照样能生活好”观点的占10%左右,这些数据反映出许多不良社会风气及家长落后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环境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我国研究者张敏等人对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回报动机(如:回报父母的学费,为父母、老师争气等)、求知动机(如:学到新东西﹑新知识等)和交往趋利动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能满足自己交往的需要并获得各种物质﹑精神上的满足,这些满足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为主,外部动机(回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动机(求知动机)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说,当社会负面因素充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回报动机、交往趋利动机时,学生的学习就会缺乏内在动力,一些农村小学生因此对学习潜滋暗长了厌恶甚或迷茫的情绪。调查发现在社会影响方面,不良风气造成10%左右的学生厌学。
(2)、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1、教师片面的评分观及过高的期望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但是有些学校和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的追求优秀率、升学率,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只重视智力的开发,不屑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眼中除了分数还是分数,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评分是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鼓励和最有力的惩罚工具,陈威主编的《小学儿童心理学》在论及小学生对评分的态度时指出:“小学儿童对待评分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和父母对评分态度的影响,教师和父母客观、正确地对待评分尤为重要,否则会影响小学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儿童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教师对低分学生的苛刻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急切的心态导致口出一些过激的话语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卑心理、负疚心理就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当我看到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地连续听教师几个小时的训斥,满不在乎地任凭小朋友嘲笑他是后进生的孩子时,我的心充满了愤懑。还有什么比扼杀人的自尊心更不道德的事呢?”因此,教师的期望和态度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教师而产生厌学情绪。
师生关系是小学儿童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分,由于小学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加重大而深远。
小学儿童具有“向师性”,表现在对老师的敬畏、崇拜和依恋。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蒙上被歧视的心理阴影。还有部分教师,他们思想观念陈旧,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为没有自尊心、没有个性,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而且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常常对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很少或根本
不给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一级农村中心小学均存在大班额现象,而不同学校4——6年级各班中总有2——3名后进生不被重视,他们与教师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隔阂。另外,学生不喜欢教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笔者朋友的一个孩子3——4年级时把数学班主任老师视作崇拜的偶像,对数学学习特别有兴趣,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5年级时换了一个数学教师,他时常拿前任数学教师与之对比,总觉得后者教学水平不如前者,故时时给老师挑刺儿,上课捣蛋,不专心听讲,结果师生关系紧张,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下滑严重。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为教师,有的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学效果差,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表达能力等素质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老师讲课无吸引力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的比率占27.5%。安化中心小学由此对五年级学生做了2次同样的研究:把学生按数学成绩高低搭配编成五个班,选择2名青年教师、2名中年教师,1名老年教师分别担任五个班的数学教师,每次按年龄选择的教师不同,结果却几乎相似,2名中年教师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2名青年教师所带的班级,老年教师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最差。分析发现:老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一些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青年教师有激情,课堂上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但耐心不足,一部分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教师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学,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而中年教师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善于创新教法,更可贵的是教学中经常能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和情感的语言,撞击学生心灵,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可见教师受年龄限制而产生的情墒和教学能力、手段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之深。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波及到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时,孩子求知的火花就熄灭了,自尊心丧失后,孩子会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4、校园生活单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儿童的需要总是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儿童活动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如当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于是他们产生了学习的需要。随着年龄的渐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追求社会的需要等。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表现在近年来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有的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得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有的学校本来体育器材就少得可怜,又怕学生利用体育器材活动出事故、家长找事,为了安全将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课间活动限制得太死,诸如此类等造成校园生活对学生吸引力不够,不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如不适时改变,需要就会麻痹,学生产生厌校情绪的同时也产生了厌学情绪。
(3)、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在农村家庭,对孩子采用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较多,受教育者一般很难自行的违背家长的期望。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村36%的家长望子(女)成龙(凤)心切、期望值高。在学校里,家长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一直畅销不衰;深夜里,父母们陪着孩子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使得孩子有永远做不完的练习,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学生身心的负荷时,他们就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逃学,离家出走。
诚如大家所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一样,家长的正面期望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期望,便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潜能也得不到开发。但农村家长大多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压根儿就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上过早为孩子定向,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在小学阶段,要求过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全部被挤掉。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进而导致自信心和上进心的丧失。家长过高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期望,导致孩子出现焦虑、苦恼、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必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
笔者最近在中期考试前四(2)班的思品课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烦恼,一半学生的烦恼是:考不出好成绩,父母会揍自己!《中国教育报》对此有一项问卷调查,问道“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有68%的学生回答:“请别对我期望太高”。可见,家长的期望水平应当把握适当的度。
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小学生厌学,这方面的比率占40%左右。一种情况是家长经常出外做生意或打工挣钱无暇监管孩子,致使孩子贪玩的天性缺少约束而学业成绩越来越差;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家长过分埋头干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再一种情况是有些父母对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的过程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无能为力时,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一种情况是父母的离异给孩子打击过大,孩子的心思不在学习上,2013年,我校课题组对四年级8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做了追踪调查,结果有7个学生期中、期末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均不及格,有3个孩子存在频繁逃课现象。
家长对孩子的爱的掌控不恰当也会导致小学生厌学。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给予无微不至地关爱,要什么买什么;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撤”回了父母之爱,甚至冷漠相待。这两副面孔、两种态度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性格发展、能力培养、性情陶冶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产生厌学情绪。
(4)、自身的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1、许多学生自制力不强。
自制力是什么?心理学告诉我们,自制力是儿童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它可以克服任性、多动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今后的发展。没有自制力就没有好的习惯。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从小父母就宠着、惯着,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凡事都由父母为他们想得周全细致、无微不至,因此,许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体验。一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他们便会打退堂鼓,畏缩不前,不敢与困难作斗争,因而放弃学习。此外,现在的小学生喜爱的玩具五花八门,电视频道节目也越来越丰富。这些玩具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远比学习活动更为吸引人。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的“诱惑”,使之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了。由于自制力不强,许多学生沉溺于玩耍之中,而有意无意便“忘”了作业,或者把今天的作业留到明天完成。
2、学生受错误的行为评价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说明的过程就是归因。部分学生的厌学,与成人对他们的归因有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教师评价成绩差的学生时,也常说这个学生又笨又懒,不喜欢学习,经常不做作业。根据调查,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的评价。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这种归因,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无力争取成功,因而缺乏争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他们表面上争强好胜,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实质上很害怕失败。他们把自己孤立起来,拒接任何检验自身实力的机会。这就要求成人特别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归因时,一定要慎重。有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当儿童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做简单的归因。
3、学习习惯不良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学生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和方式的综合表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因为懒惰,相反的,有好多学生学习起来特别认真,特别勤奋,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事与愿违,虽然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却总是不见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我校课题组在对安化中心小学、柏林中心小学、马街中心小学、安化花池小学、隆兴九年制学校的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习习惯不良者占到学生总数的32%左右。其中学习没有计划,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占20%左右,他们整天疲以应付作业,缺乏周全的考虑和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对知识不求甚解,全凭死记硬背的占5%左右,他们对知识点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习结果令人失望。不会听课,不会抓重点和难点的占8%左右,他们待这节课程完毕仍对知识点心中无数。
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不及时矫正,就会导致小学生厌学,甚至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时间,会学习、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很重要。
4、缺乏对书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造成 “厌学”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学校3——6年级学生均有约10%左右的人敷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分析认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很“笨”,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书本知识学习“没劲”、“不好玩”,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在这方面,而对音乐、美术、体育、网络游戏等或情有独钟,其中迷恋网络及电子游戏的学生比率高达26.5%。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尊重、发展他们的爱好的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持之以恒的培养其学习兴趣才能改变厌学现象。
综上所述,造成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并非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因素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中的负面影响,使得孩子迷失了学习的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心理包袱沉重,以至于出现了“厌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徐腊春.小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J].科教文汇,2009
[2] 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的厌学心理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3] 王顺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J].河南教育,2007
[4] 孙东.哪些压力会导致孩子心理疾病 [J].健康生活,2011
[5] 张达红.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D].福建师范大学,2003
【6】陈威主编的《小学儿童心理学》
第五篇:小学生厌学研究报告
《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桥西区洛北小学 尹立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们国家,农村学生的厌学率比较高,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单就我校来看,学生厌学率比这个数字要高。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城乡的双重影响,加之与幼儿园兼容,厌学现状和现象带有鲜明的独特性,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对成因分析,并寻找转化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厌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学校开展《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是迫切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对其进行心理分析研究,寻找策略,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引起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厌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学心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厌学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一般认为,厌学学生的标准为:①对各种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毕业的学生。③因不努力导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情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课题研究的范围限在小学起始年级,即九年 1
制义务教育一、二年级段。研究的基本内容只限我校一、二年级学段厌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具体见《小学生心理学》)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三)积极心理暗示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拉图认为,人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他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一个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他的自身素质便会提高,他的行为将越来越走向健康和阳光。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马克思语)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者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 “心理生态效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的成因。
(二)研究解决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对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二)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各种原因。
(三)根据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小学2012年春季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条不紊,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4.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5.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6.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6.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7.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8.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9.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10.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实验校进行交流研讨。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表彰先进。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八、研究成果及分析
调查法是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们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时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向家长调查,二是向老师调查,三是向学生调查,四是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得到厌学成因的三大方面八个因素。行动研究法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通过跟踪观察、成长记录,并配合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一)、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小学起始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厌学
孩子准备入学一般在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加速期就是五六岁之间。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要结束自由自在的活动,将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会在许多方面约束自己。从这时起,孩子就要开始学习适应学校的生活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新入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事件,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对新环境很快做出反应。在这个前提下,孩子入学的适应就变的至关重要。衡量优劣的标准并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好习惯等。有些家长只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常常会忽略孩子性格、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等等。在孩子八九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等。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孩子6岁左右就要注意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括孩子逆反心理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刚进人校园的孩子来说,强烈的逆反心理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在他们与家长、教师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这就是小学起始年级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厌学。
2.小学起始年级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家庭因素导致的厌学有三种:管理过粗、管理过细和管理不当。
家长不注意孩子从幼儿转入小学时的心理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校里,家长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一直畅销不衰;深夜里,父母们陪着孩子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使得孩子有永远做不完练习,他们慢慢地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逃学。
我校家长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既是有个别有文化的家长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落后,对孩子厌学的转化起不到帮助作用,更有甚者还加重了孩子厌学。
还有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另外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取得好成绩的过程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给予无微不至地关爱;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撤”回了父母之爱,甚至冷漠相待。这是许多家长的两副面孔、两种态度。然而,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外在的奖惩、地位而变化。只有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的价值的孩子,才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与奋斗的力量。
3.小学起始年级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导致的厌学
(2)幼儿园到小学教师对待孩子态度的转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园的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与小学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能否适应这一转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老师不注意这一影响是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厌学萌芽的出现。
(3)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有所改变的,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在幼儿园也是多夸奖的方法。当他们步入小学后,在众多的校规和纪律之下不知不觉中难免犯一些错误,但是多数小学生都 5
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就会严重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使他们不愿意在于老师交流少言寡语,为孩子厌学埋下祸根。
(4)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导致学生厌学
当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重要的动力。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这对于没有什么自制力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那就是把他们送到了厌学的门卡。
(5)班级环境的改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阶段幼儿班的班级布置趣味性十分浓厚内容丰富多彩。而小学班级环境布置缺乏这些内容,班级布置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要借助于客观现实实现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合理的教学设施具有“桃李不言”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产生“蓝天更蓝,天地更宽”之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并对他们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审美的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二)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不断研究,反复探索和实践,最终总结出了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1.心理疏导法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对小学厌学这一心理现象的纠治,也要以心理疏导为主。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依据每个学生成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一年级的李克诺同学,她觉得一年级没有幼儿园好玩,班里没有好玩的玩具。老师告诉她长大了,已经是小学生啦,不再是幼儿园的小小孩儿了,我们都能学知识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从而转化厌学现象。
2.培训家长法
实践证明,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避免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有效途径。
3.家校联欢法
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厌学是家校信息不互知,家校教育不接轨,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造成。我们试着采用了“家校联欢”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家校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改善师生、家生、家师、家家和生生的关系,对那些因各方面关系搞不好而厌学的学生,效果显著。
4.趣味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转化。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趣味教学方法,例如声情并茂朗读法、幽默教学法、故事导入法、活动课堂法、课件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让孩子爱上课堂,厌学就会“不治而愈”。
5.兴趣作业法
起始年级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一因素我们采用了“兴趣作业”的方法,例如:数学作业的“青蛙跳跳跳”语文作业的“我给爸妈出字谜”等。经过一段时间,孩子都喜欢上作业,不知不觉中转变了厌学情绪。
6.夸奖表扬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和表扬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离休教师张延顺一生酷爱书法,在当地闻名遐迩。他就是因为上学第一天老师夸奖他写字好开始喜欢上写字的。在一次访问中,他要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此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夸奖表扬法,效果明显。
7.课间聊天法
教师可以先找目标学生主动询问式切入,再慢慢培养氛围,而后做孩子们忠实的倾诉对象,你就成功了。实验表明:利用课间给孩子聊天,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对胆怯而厌学的孩子是再好不过的纠治办法。
8.师生游戏法
师生游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孩子对老师的好感,在快乐的气氛中形成难忘的记忆,有效消除课堂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实验表明,此法对学困生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9.学生互助法
学生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尤其初始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与老师年龄差别太大,为了沟通有时还要找个“小翻译”,让学生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形成和谐的班风,还能有效消除厌学情绪。
10.成长记录法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体会进步带来的成功感,增加自信,激发努力欲望。实验中,我们建了“成长记录袋”,一段时间后进行前后比较,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进步了,很有成就感,厌学生不厌学了。
11.团队意识培养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学生分成组,如A、B队,龙、凤队等,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小队加分或画花,学生都争着给小队加分,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厌学生也常被带动,表现非常积极起来,厌学现象烟消云散。
12.童趣文化熏染法
实验中,我们加强了班级童趣文化建设,办了色彩明丽的板报,张贴了图文并茂的卡片,布置了漂亮的情景画面,改善了班级文化氛围。经调查显示,童趣文化熏染能有效改善厌学现状。
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措施和对策可以多种多样,而且还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九、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厌学学生转化情况
我们分别在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研究初期,我们调查统计出十名厌学学生,一年级占30%,二年级占40%。中期调查时只有三名转化,另有一名同学出现反复(李柯诺上二年级时出现波动)。末期调查时转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情况
我们把学生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对照,厌学学生进步率100%。在我们桥西区进行的计算能力测试中,我校一二年级成绩都是我校区第一名。期末统考学区排名,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又获得两个第一、一个第二、一个第三的好成绩。
3.教师的成长
该课题的研究,引起学校和教师对厌学现象的高度重视,不久就有教师意识到心理学理论基础差,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不强,心理学知识急需加强。教师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了很多东西,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都觉得自己成长了。有的转变了教学方法,有的学会了多种教学手段,还有的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与家长的沟通等,不断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
(二)反思
1.研究基数小,可能个案不具代表性,发现的问题不够全面。2.没注意课题研究的后续性。(例如厌学学生的跟踪调查)
3.课题研究经验不足,理论知识少,个别工作有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