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

时间:2019-05-13 02: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

第一篇: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

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

2009年4月2日陕西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今日开幕的陕西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供与会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参阅。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83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689.6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37.5%增加到49.2%,提高了11.7个百分点,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低了7.8个百分点。为了进一步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破解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省发改委、财政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编办、商务厅、统计局、中小企业局、农发办、供销社、金融办、银监局、研究室等部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关乎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多份调研报告。为运用好这批调研成果,进一步形成共识,凝聚力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的形式编发,以期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基本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全面概括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深入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差距,明晰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总报告《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由袁纯清省长亲自组织调研完成。该报告客观分析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差距,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基础在县域经济;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关键在县域经济;富裕三秦百姓,希望在县域经济;建设西部强省,潜力也在县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壮大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为主要任务,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全面提升劳务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步伐。并提出了推动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快发展、欠发达县跨越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今后5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到全省GDP60%以上的奋斗目标。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的其他研究报告,始终围绕突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题,突出了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重点领域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农业产业化要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菜”方针,重点实施六大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工业化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园区化为载体、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县域工业向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县域城镇化要以规划为引导,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到2012年县域城镇化率达到34.3%,2020年达到43.5%以上。市场化要以提升农村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为突破口,以企业为主体,搭建流通平台,促进现代流通业快速发展。并对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扩权强县,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为全省各级干部抓好县域经济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必将对推动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 关闭本页 】相关链接

第二篇: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四、对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继续落实国家、省、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刚刚出台的《关于支持恩施州争创全国先进州的决定》(鄂发(2010)13号文件),期盼省直各部门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以使我州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超常的发展。

2、出台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本。要通过政策保障来,引导百姓把自己手中的钱拿出来创业,参与经济建设。目前,许多优惠政策都是针对大型企业倾斜,对民营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扶持政策。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重点在资金融通,税收减免、土地租金优惠和相关土地开发等方面,制定吸引政策,并保持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通过创造宽松有序环境,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保护民间投资者的正当权益,鼓励民间自主创业。

3、加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存在不规范、不健全,特别在乡镇显得尤为突出,要加强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的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好务。

4、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服务力度。

一是金融机构应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力度,改变“重大、轻小”的传统做法,尽量简化手续,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创新贷款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建立一批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或村镇

银行,可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发起成立,在银监会的管理和监督下,依法开展信贷业务,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三是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加大金融信用宣传力度,营造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企业不诚信经营行为严格约束与严惩。四是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积极主动协调企业生产,想方设法帮助企业争取政策扶持,下大力气优化企业环境,为企业的生产发展保驾护航;组织同行业企业“抱团取暖”,避免恶性竞争,从整体上提高重点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在用电、征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5、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建设,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竞争。所以,政府要引导民营企业时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方式,变粗放为集约,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快设备更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行人才引导,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新用人观念,广纳人才,实施企业人才战略。建立健

全企业激励机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薪酬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建立企业培训制度,通过交流、培训、引进等方式,定期对管理者、普通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篇:浅析影响我省盐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影响我省盐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吴凌雁

省盐业集团公司组建后,按照浙江盐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打造大盐业、大市场、大集团、大品牌,实现集团公司资产、销售额、利润等指标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发展目标,全省盐业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现代流通,优化经营布局,改进发展模式,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长期积淀的体制机制矛盾以及一些客观原因,我省盐业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和谐因素。本文试以剖析制约我省盐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切入点,谈谈对构建实力、和谐新浙盐的粗浅看法,权当抛砖引玉。

一、影响、制约我省盐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城市化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反映到盐业经济上,就是欠发达地区食盐销量大幅下降,加工用盐和工业用盐市场销售遭受重创。如丽水、衢州等地的一些边远山村和温州等地的海岛地区,因经济薄弱、人口外流,有的几乎成了“空壳”村,导致这些地区小包装碘盐计划普遍难以完成,食品加工用盐和工业用盐几乎没市场,企业效益下滑或亏损经营,盐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2.工业化发展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对经济布局作了一些调整,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客观上也对盐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萧山等地因建设临江工业园区,蔬菜种植面积下降,影响腌制加工用盐销量;景宁因省重点工程滩坑电站县外安置移民陆续迁出,户籍和常住人口均减少,影响口食盐销量;金华地区因猪肉价格上涨,火腿生产量减少,生产加工部分用盐出现下降;嘉善受环保因素影响,制作牛皮用的小工业盐销量减少,等等。

3.国家土地政策的影响。随着国家对土地调控加强,盐田废转力度加大,省产盐出场量急剧下降,难以满足腌制加工户对省产腌制加工用盐的需求,省产盐供应能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销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此外,由此引起的省内盐资源相对减少,也将直接影响我省盐业的市场控制力。

(二)行业发展的局限

1.我省盐价缺乏竞争优势。从省产盐本身的生产成本来说,我省海盐的收购价并不比北方海盐及井矿盐高。但由于多了产区盐业公司收购环节,致使浙盐的产区离埠价较高,增加了成本。由于我省盐价高于毗邻一些省份,造成省际边界地区食盐冲销频发。如丽水、衢州等地受到福建盐的冲销;建德、淳安等地受到安徽盐的冲销;嘉善、平湖、海盐等地受到江苏和上海盐的冲销,导致小包装碘盐销量下滑。

2.资产规模小而分散。盐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优质资产较为缺乏,布局不尽合理。一些企业生产、仓储设施简陋陈旧,与食盐流通现代化和保障食盐安全供应需要不相适应,亟待改善。如杭州公司露天堆放食盐,存在安全隐患;金华公司河盘桥仓库的库容量偏小,集中发运时只得采取转仓,增加了费用支出;衢州公司为扩大仓储面积,只能利用屋顶平台改造职工食堂……还有一些仓库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给盐品合理仓储增加了难度。

3.市场管理的压力加大。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海盐连年丰产以及井矿盐产能的急剧扩张,全国盐产品供需形势逆转,出现了新一轮的产大于销,由此带来私盐冲销食盐市场事件频发,市场监管压力加大。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着碘盐“三率”水平不平衡、不稳定,部分产盐区和蔬菜加工区碘盐“三率”水平偏低;以及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盐民要求提高省产盐收购价,盐区社会存在着不稳定因素等问题。

(三)集团内部的矛盾

1.资源分布不合理。虽然我省拥有较大的盐产品销售市场,但由于食盐专营企业按行政区域设置,产业集中度不高,赢利能力较低。一些行政事业性质的盐业公司,人员多、负担重,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一些欠发达、海岛和边远地区的盐业公司,企业规模小、基础差、底子薄,承担社会专营责任重,亏损面较大。全省78家盐业公司,有相当部分还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2.经营品种单一。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要求建立遍布城乡的配送网络,实现一级批发、直达零售。但一些盐业公司地处山区、半山区,零售网点布局分散,配送线路较长,单一配送笨重低值、销量又不大的盐产品,运输成本较高,企业财力难以支撑全部配送到零售终端的费用,基本上只能做到城区直达配送到零售终端,边远农村乡镇配送到大户手中。有的公司想方设法,碘盐配送和盐政检查相结合,领导带头送盐到村,但高昂的配送费用,还是让企业步履维艰。专卖店等流通业态的发展也受到盐产品价值低、消费局限大等因素制约。但是,如果不实行终端配送,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小包装碘盐的市场占有率,将直接影响普及碘盐、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开展。

3.考核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集团公司建立了完善食盐专营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以业绩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运用综合调控措施,协调集团内部利益关系。但是,由于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在考核评价和利益分配上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公司因企业规模小,工资总额不高,调整干部考核办法,兑现干部奖金后,与职工收入分配产生矛盾;有的公司工资总额不足,领导年薪和职工年终奖励不能当年兑现;有的公司各项费用降到最低点,业务招待费几乎为零,市场管理等工作也积极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造成企业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亏损局面,直接影响“四好”领导班子的考核,不利于积极性的调动,这些都需要用改革的思路加以研究解决。

4.人才和技术问题。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盐业科技力量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较为落后。

二、应对矛盾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一)强抓机遇,做强做优做大浙江盐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浙江发展的目标任务,描绘了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宏伟蓝图。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我省经济较为发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加快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浙江盐业。在食盐专营方面,根据我省居民购买力强,对生活品质要求高的特点,实施“蓝海”战役,注重品牌经营和差异化竞争,稳步调整品种结构,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盐产品和特色食盐,积极引导消费需求,扩大多品种食盐的市场份额。尤其要突出的是,依托省委发展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的战略,做足海盐的文章,提高海盐的附加值。在食品加工(腌制用盐)供应上,凭借我省效益农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充分发挥传统加工工艺以及用户的优势,开发食品加工、蔬菜腌制用盐系列产品,有效化解盐产品结构性矛盾,千方百计保障蔬菜加工用盐的安全供应;在小工业盐经营上,挖掘我省化工用盐大省的市场优势,认真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保本微利,利用分布全省的盐业仓储优势,弥补资源和价格竞争能力的不足,牢牢占据市场。同时,要继续开发洗化盐产品,加快盐产品向多品种、全方位拓展,不断提高盐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顺应形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十一五”时期盐业发展的主题是:以资产为纽带,加快企业的兼并和重组,通过组建大型盐业企业集团,提高企业集中度,实现跨地区整合以及区域内的产销一体化。我们要顺应盐业发展形势,在统筹安排全省盐业生产、加工和分配、调拨、供应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前不久,经省国资委批准,省集团公司与中国盐业总公司签订了组建中盐浙江义乌食盐配送有限公司的投资协议,落实国家食盐储备5万吨,这不但为浙中西地区碘盐的有效供应提供了保障,而且接轨中央企业,将极大地增强集团公司履行食盐专营的能力,促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经省国资委同意,集团公司还与中国盐业总公司达成初步意向,引进中盐国本盐业有限公司,重组集团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浙江蓝海星盐制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中盐国本公司“中盐”国家品牌以及多品种盐研发能力和销售渠道,做精做强做大多品种盐市场。

(三)深化改革,提高协同发展能力。要在着重抓好9家未进入集团公司单位的改革和上划重组工作,抓紧完成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入调研,研究相关政策,以现有体制为基础,以集团管理为目标,以区域食盐配送中心为主线,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所属企业的整合和提升,逐步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过渡,提高协同发展能力,实现规模效益。可考虑选择几个条件成熟的县市进行分级管理试点,改变现有的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提升市公司的管理职能,即子公司的购销计划、财务计划以市为单位由省公司集中下达,市公司予以分解。在此基础上,实行规范的财务收支两条线。同时,按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确定定员标准,通过缩小管理面,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资产结构,挖掘资产效益等途径,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延伸服务链,做大价值链,打造增长极。实施现代物流是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及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一些单位已做了积极的探索。如宁波等公司完善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开通网络和语音电话订货,建立访销制度,通过完善服务举措,提高市场控制力;杭州等公司继续做好配送客户的网银结算工作,有效地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风险;萧山公司开通26条配送路线,在边远区域设立了7家配送延伸点,基本实现了全区碘盐配送全覆盖;东阳公司采取特许加盟店形式,节约运输成本;淳安公司做好食盐配送与连锁店的物流对接,通过连锁店经营网络进一步提高碘盐覆盖率和占有率,等等。要继续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集团公司的要求,加快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逐步取消转委批环节,延伸服务链,以方便老百姓购买食盐和有利于管理为原则,合理布局零售网点,不断提高直配到点的比重,努力实现“一级批发,直达零售”。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李 业 坤

摘 要:县域经济是是构建和谐安徽、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加速转型升级,按照“一产做长、二产做强、三产做宽”的思路,实施“八化”联动促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实现由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县域经济 重要机遇 转型升级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①”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导致相应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差异性基本特点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重要平台。古人云:“郡县治则天下安。”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此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要求:“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十一五”规划建议系统地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十七大报告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

从党的十六大的“壮大”、“推动”和“十一五”的“大力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增强活力实力”,县域经济内涵的表述不断深化,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这就是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以及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评估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位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身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县域经济始终是我省加速崛起的“聚焦点”,是政府投资少、百姓创业创富的“民生经济”,是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物质支撑。县域经济为社会提供基本生存资料,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我国多数人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没有县域经济就没有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另外,从面积、人口、消费等看,县域占我国发展的大头,解决好了绝大多数人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意味着解决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2007年,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国土面积的95%,占人口的7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0%,财政收入的24%,县域经济体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吸纳了80%。安徽省61个县(市)面积11.4万km2,人口4700多万,分别占全省的81.7%和71.3%。由此看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实力。加快发展和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科学发展、加速跨越崛起,构建和谐安徽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安徽省县域经济曾是“木桶效应”中的“短板”,2002年县域经济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为此,当年的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提出 “以工业化为核心,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壮大园区经济,提升劳务经济”的发展思路。2003年起,安排每年2000万元的省县域重点工业园区财政贴息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起,每年筹集1.5亿元左右财政周转金,奖励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发展。2006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27条: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改进县城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建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特别提出了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县建一个工业园区、一个担保公司,安排每县1亿元开发行贷款和一笔财政间歇性资金,选择一批县开展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年底《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18条措施更加具体细化、硬化。去年5月,《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6条,从发展特色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力争到2012年,全省四分之一的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二分之一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一系列举措带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春天,县域经济 呈现速度加快、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动力强劲、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下面,先以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形势为例分析。数据以2009年6月9日安徽省新闻发布会为准。

根据《关于试行县域分类考核的通知》(皖政„2008‟90号)的精神,安徽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济运行考核办公室确定200820个科学发展先进县。其中一类县7个,分别是肥西、当涂、繁昌、芜湖、宁国、无为、肥东(也是上年表彰十强县之列,其中肥西、芜湖、无为和肥东4县还是上年表彰的动态十佳县)。二类县9个,分别是郎溪、含山、青阳、庐江、东至、霍邱、全椒、萧县、怀远(郎溪为上年表彰的动态十佳县)。三类县4个,分别是绩溪、休宁、歙县、金寨。今年考核最鲜明特点,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各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更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20个科学发展先进县中,12个是第一次表彰,共性有:一是发展速度快。生产总值增长15.6%,比全部县域快1.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1.4%,比全部县域快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9%,比全部县域快1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3%,比全部县域快7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3.2%、19.9%,比全部县域快3.6和0.9个百分点。二是总量贡献大。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578.7亿元、139亿元、442.7亿元和1131.6亿元,占全部县域的比重分别为37.2%、43.1%、34.9%和47.3%,比人口比重高5-17.4个百分点,且比上年均有所提高。三是人均水平高。人均生产总值11020元,比全部县域高24.6%;人均财政收入970元,比全部县域高44.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23元,比全部县域高8.3%;农民人均纯收入4733元,比全部县域高15.6%。

评出的综合十强县分别是宁国、繁昌、当涂、凤台、肥西、芜湖、肥东、铜陵、天长、广德。其中铜陵首次进入。

综合分析,2008年安徽省县域经济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呈现以下七个特点:

1、增速明显快。全省县域GDP增长13.9%,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延续了自2005年以来增速快于全省的态势,其中一、二产及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21.2%和24.5%,比全省高1.3、4.8和6.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6%,高11.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高2.8个百分点;利用省外资金增长82.3%, 高3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51.9%,高2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30.2%,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高0.9个百分点;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9.6%,高0.7个百分点。

2、总量贡献趋大。县域GDP4239.6亿元,占全省份额由上年的47.5%提高到47.8%,县均GDP69.5亿元,比上年增加13.4亿元;GDP超百亿县(市)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8个。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利用省外资金及外贸出口占全省的份额分别由上年的24%、36.8%、22.8%、32.8%和16.1%提高到24.3%、39.9%、23.3%、40.1%和19%。

3、经济结构渐优。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7:39:33.3调整为26.6:42.2:31.2。农业实现增加值1128亿元,粮、棉、油产量分别为3010.1万吨、31.5万吨和195.2万吨,比上年增长11.6%、3.5%和18.3%。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上年的4799户增加到6370户,增长32.7%,其中20个县(市)当年新增企业达到或超过30户;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上年的1096.3亿元增加到1499.4亿元,工业化率由上年的32%提高到35.4%,6个县工业化率超过50%,比上年增加2个。第三产业增加值1323.2亿元,增长10.9%。

4、对外开放度趋大。县域实际利用外资9.6亿美元,增长23%,14个县(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92.7亿元,增长82.3%,15个县(市)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13个,5个县均超过50亿元;外贸出口21.6亿美元,增长51.9%,30个县(市)增幅均超过50%,比上年增加4个,13个县(市)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个, 4县(市)出口均超过1亿美元。

5、发展后劲强。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93.3亿元,增长46%,32个县(市)投资额超过30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个。县域等级以上公路密度由上年的0.89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93公里/平方公里;通汽车村比重由上年的98.9%提高到99.4%。县(市)49个省级开发区及筹建的16个开发区建成面积345.4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9亿元,增长56.9%,增幅比全省高16.8个百分点。

6、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全省县域财政收入突破三百亿元大关,达322.5亿元,增长30.2%,7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比上年增加2个,其中3县财政收入超过15亿元,分别达16.7亿元、15.8亿元和15.6亿元; 33个县(市)增幅高于全省。从企业效益看,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62.2亿元,增长33%,增幅比全省高33.2个百分点,36个县(市)实现利润超亿元,比上年增加6个。县域节能减排明显,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电量689千瓦时,下降10.7%,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为100%的县(市)由上年的49个增加到56个。

7、民生得到改善。去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4093元,17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比上年增加11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360元,44个县(市)超过2万元,比上年增加25个。县域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额增长35.6%,61县(市)人均月补差额均超过100元,比上年增加49个;增幅超过40%的县(市)由上年的6个增加到17个,40个县(市)增幅高于上年。社会福利床位数8.3万张,增长22.3%;医院床位数7.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8.1万人,分别增长14%和7.5%。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2008年,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经济比重看,我省县域GDP只有48.5%,不到全省的一半,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71.3%的县域人口比重很不相称。而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分别达到65%、80%,中部地区的河南、江西和湖南也分别达到69.1%、57.3%和66.2%。我省县域GDP分别比河南、湖北和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低23.1、3.3、11.1和4.6个百分点。我省县域人均GDP7346元,仅相当于全省的61.1%,大约是两年前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三。县域平均GDP为69.5亿元,全省过百亿元的县仅8个,而2006年湖南、河南分别有8个、25个县。我省县域GDP平均规模分别比河南、湖北、山东、江苏低41.2亿元、3.9亿元、83.4亿元、198.8亿元;人均GDP分别是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的55.8%、73.6%、38.5%、27.1%。

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6:46.6:37.4②,而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6.6:42.2:31.2,两者相比,县域一产高了10.6个百分点,而二、三产分别低了4.4个、5.2个百分点。可见,安徽县域产业是,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2007年,我省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8%,分别低于鲁20.2、20个百分点;县域实现人均工业增加值2335.6元,分别是河南、湖北、山东、江苏的37.7%、70.8%、23.5%、16.6%。去年,我省县域经济工业化率仅仅3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非农产业比重67.8。低于全国百强县2004年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

三是发展不平衡。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南北、东西差距都较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县域经济实证分析与发展研究》分析,我省2006年县域综合梯度值大于1的是11个县(市),在0到1之间的是11个县(市),在-1到0之间是27个县(市),小于-1的是12个县(市)。其中,第一、二梯度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处于全省中上发展水平,经济活动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

三、四类县39个,占总县域数2/3。从案例看,2007年宁国人均GDP是阜南的6.6倍,长丰GDP增速高于临泉13.7个百分点。皖西除霍山、桐城等县区外,大部分县域发展总量速度和质量亟待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中部GDP增长速度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和珠三角。安徽GDP总量和增速均居中部六省第4位,但人均GDP却居中部最末位。全省2008年科学发展先进县和十强县除萧县、怀远、凤台外,都是江淮和皖南地区。全国十强县中,安徽榜上无名。由此看来,安徽能否在中部六省率先崛起取决于县域经济如何发展。

四是经济增长点不多。长期以来企业发展所存在的技术含量低下、科技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建设用地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严重影响绝大多数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金融机构贷款主要向大城市、大行业和优势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占主体的县域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难以获得银行的大力支持。2007年,县域贷款余额仅1147.1亿元,占全省18.9%,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

五是发展环境不优。一方面与发展相配套的保障水平不高。相对于省、市级政府而言,当前,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任务在不断加重,而调控能力却不断弱化,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县级政府没有最终决定权。特别是金融、税务、工商、国土、电力等职能部门权力上收,上级垂直机构过多。责与权不相匹配,处于“空有宏伟大略,少有操作手段”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市场体系不完善等体制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一些县乡单位的职能转换与新形势科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中心意识、大局意识不强,部门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十分突出,个别单位甚至是部门利益至上,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效能不高,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只收费不服务”等严重问题。

六是县域财政收支存在失衡。据了解,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2007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458.4亿元,而财政总收入仅为247.8亿元,造成财政赤字210.6亿元。全省只有肥西等5县市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在当代中国,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结构性转变。我国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也就是要走一条符合省情实际又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特色之路。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迈出了科学发展的可喜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的发展战略,推出的重大举措,确定的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非常切合安徽省情实际,坚持科学发展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推进科学发展。其次,县域成了中央常委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显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0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总书记胡锦涛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政协主席贾庆林到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等等,中央领导实地考察调究、指导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全国县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示范。

第三,面临诸多难得的机遇。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相应调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在挑战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对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我们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必将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产生重要作用。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新一轮经济调整,有挑战,更蕴含着良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许多企业面临生存问题,势必加速企业洗牌重组步伐。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我省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正是实施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三是扩大有效需求的机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为了“三保”、促发展,先后出台了放松银根、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和增加直补规模等一系列针对性扩内需、促增长的激励政策,省市也出台了有关措施,这些都为争取项目、扩大投资、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带来了很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我们再新上一些重大项目,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增强、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国际需求明显减弱的大环境下,我省作为中部崛起东向拓展的“桥头堡”和东部地区挺进中西部创富的枢纽,沿海产业资本等要素加速转移势在必行。随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发展环境的不断趋优,特别是目前泛长三角区域合作、“3+2”省会经济圈、合芜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系列举措,必将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五是资源、能源以及区位综合优势。我省有劳动力与人才、土地、煤炭、旅游等资源,更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区位等综合比较优势凸显,这些为县域经济转型和提升夯实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智力基础。六是上级的特别关注。安徽既有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省情特殊,历史光荣。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我们将在国家中部崛起、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扶持、更多的支持。

三、我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型升级。

1、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法宝。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加速科学发展。江西高安市委办陈庆国《发展县域经济要走出三大误区》认为,内陆县市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尽快突破误区:一要跳出“村村冒烟、乡乡办厂”的“面面发展”的“全能经济”误区,杜绝“大而全”式的“经济大拼盘”。善于研究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在精、特、新上下功夫,在于朝着产业集群化方向演进,真正形成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的拉动效应。二要走跳出“长官经济”误区。要做到时时刻刻注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科学精神,尊重省情县情实际,绝对不搞“揠苗助长”,不搞“形象工程”。三跳出“诸侯经济” 误区。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地各领域的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市场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交织不断加深,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打破行政区划,淡化地域观念,按照功能区域和经济区域来调控和发展经济,加强县域之间的合作,使县域间的产业分工更科学、县域间的资源利用更经济、县域间的经济关联更密切,要敢于在合作竞争中,使县域经济优势在更大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得以扩张和提升。

解放思想就是要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办法,敢于突破传统的路子,谋求发展成效上的新突破。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解放度有多么深,发展的道路就会有多么宽广。思想不创新,思路就拓不宽,眼界就会不开阔,发展就会不会科学。当今,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一个转型期,其体制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竞争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最紧迫课题是县域内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河北省冀州经济“三大奇观”很能说明问题:一是不产茶,生产旭日升茶成全国同行业第一品牌;二是无煤无铁,春风集团造出的暖气片,占全国三分之二市场;三是不造一块表,办了十几届钟表订货会,一年成交十多亿,成为中国钟表集散地。按照该市市委书记杨胜忠说法,最重要的是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中央政策地方化。

总之,我们要把推进思想解放,作为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传统思想观念、思维定式和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促使县域产业从多样化向特色化、优势化转变,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共享、改革发展效益的公平与合理,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2、必须强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县域经济发展中来。要抓关键点,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政人才头脑,使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思维、理念加速转型,使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意识,着力提高县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提升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抓住基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必须加快发展体制改革。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往往会造成政府履职单一化、社会发展边缘化、资源消耗升级化、环境破坏严重化。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资机制、项目机制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浙江模式是全国最具典型示范效应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一向实行的是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山东省1987年“扩大县级权限,强化县级管理”,把机构设臵、干部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以及计划、财政、金融、信贷、税收、物价、外贸出口等该放、能放的权力放到了县级; 2003年对县域经济实行分类管理; 2006年提出“量质并举、调优调强”,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等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山东县域经济做优、做强以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2002年起,湖北、河南、广东、江西、河北、江苏等20省也进行扩权强县改革,形成了近似于省管县的格局,目的就是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把部分权限下放到县级,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动扩权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一批经济后劲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区,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县级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2008年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文件,首次在财政省管县体制之外,强调了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积极推行省直管的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第26条,就是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如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呢?就是要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特别是在干部政绩考核过程中,应改变“经济指标定乾坤”等做法,由只重结果转向重视决策、重视过程、重视全局、重视前景。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安徽省2008年县域经济的考核“变脸”,校正了近十年十强县考核都是工业强县,而发展得好的农业县、生态县却名落孙山的做法,采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分类考核:一是对各县(市)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综合考虑区位、资源等发展条件,将全省县(市)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县分别为21个、28个、12个。二是按照客观、公正、简便、可操作的原则,合并原综合十强县、动态十佳县两套考核指标体系,适当增加体现科学发展的指标,形成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类2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按各类县特点,分设不同的考核指标,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县分别为20个、20个、18个。三是确定静态指数、动态指数分别占45%、55%考核标准,明确一、二、三类县各指标的权重,据此计算各县(市)的综合指数,作为表彰奖励的主要依据。四是主要考虑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文明创建、统计基础工作4项加分因素,引导县域走科学发展道路。五是把重大环境责任事故等纳入县域考核“一票否决”。六是调整奖励办法。对一类县的前7名、二类县的前9名、三类县的前4名,授予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

通过探究,我们感觉到,只有安徽省继续深化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县域经济就可以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必须继续转变政府职能。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紧迫要求。县级政府应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要求,推进体制创新,管理模式要从“控制型”向“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转换,体现“八个统筹”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县域政府职能,应致力于扭转全部精力抓经济的局面,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工作都能得到统筹安排,形成新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因此,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入世后,县域经济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市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点。政府必须“提供一个受法律保护的、遵守游戏规则的经济环境,使私营企业和个人可以放心地从事各种竞争,真正的经济增长才会到来③”。因此,县级政府只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总之,要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篱笆墙”。

5、必须强化县域发展规划。应加强对县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研究与论证,使县域发展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一要调整和制订体现县域发展策略、具有长期指导性的县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起来,作为县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纲。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使科学发展的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逐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完全接轨。三要以优化项目布局为重点,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调整规划等单项规划,为科学发展观提供规划支撑。四要特别推进区域资源整合。应打破县域行政体系的封闭发展格局,综合考虑县域发展内外部环境与资源,增强县域科学发展的区域规划性与协调性。特别要从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需要出发,对相关县域资源、产业进行适度整合,加强区域性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开发和资源的重复浪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能力。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之浅见。

发展思维决定发展的思路和成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必须以战略思维视角审视谋划县域全局。县域经济发展是由人口、资本、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进步、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制度体制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最终还是体现在产业发展优势之上。我们一定要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梁兴辉、王丽欣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主导产业、空间地域、生产要素及资产所有权、经济运行机制等分别分类:农业主导模式、工业主导模式、服务业模式,城镇化模式、园区型模式、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等。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推介了三个新模式:以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坚持“三个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双流模式、强县富民基础上建设幸福江阴的江阴模式。广州增城市以三个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和城镇布局,促进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这些典型很值得我省借鉴。安徽省县域经济在发展布局上,要以泛长三角为主导、以中部崛起战略前抓手,以省会经济圈,合芜蚌高新技术区、沿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大别山经济带、皖南经济带为支撑,通过点轴结合、网络开发、递次推进,实现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和新模式表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统筹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到富民强县统一;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可持续发展,走县域经济生态化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县域经济开放性,打破行政区划,主动接收大城市带动和辐射,县域经济发展放在大区域来谋划;技术进步成为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探索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建设,集约市场经济要素,利用资本市场、地理标志新知识产权等;工作创新是灵魂,伴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

上面是根据中国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观点梳理出的结论。结合安徽实际,我们认为应该按照“一产做长(农业深加工上做文章)、二产做强(扶优壮强做新二产)、三产做宽(在提升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实施“八化”联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⑴、立足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

特色经济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强省的首要件。从区域竞争和合作的态势看,特色就是潜力、是品牌、是市场,特色就是竞争力、是生命力、就是比较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说过,特色是经济的第二生命。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特色产业。所以人们常说,县域经济应该是特色经济、优势经济。河南省灵宝市积极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教育 “四大特色经济”,成为全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示范区、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跨越超车的成功之道。我们要积极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形成“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包括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力、生态、生物、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潜力很大的资本资源——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优势明显的劳动力资源等综合因素和比较优势,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整合周边区域资源,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中心,获取终端的丰厚收益;才有可能加速自身产业分工,在更大的时空里加入世界经济产业链,呈现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强大生命力,才有可能象孙膑赛马那样立于不败之地。⑵、立足主体功能区规划,做亮县域经济生态化。县域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的粮食、资源等供应基地,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生态屏障。县域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生态化要求产业生态化,同时还呼唤政策生态化和金融生态化。所以县域经济应把经济生态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经济发展、生态优良、社会和谐、各项事业进步作为基本要求,要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为支撑,积极走生态化道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我省拥有黄淮平原、皖南丘陵、大别山雄峰,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穿省而过。我们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立县立省的观念,辩证认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污染少的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加快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将县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的优势,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⑶、项目拉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基本要求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基本理念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安徽等12个省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比全国水平落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核心是县域工业。新型工业化的薄弱环节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发展潜力也在县域。实现工业化是县域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被誉为学者型县长的阎刚平《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指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集群经济、循环经济“三种经济”。园区经济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把开发建设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实行较为优惠政策,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要加快经济集聚区建设,完善配套,节约土地,提高投入强度和产出率,实现集约化经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要鼓励企业把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作为公司发展主战略,做强做大优势工业。积极引导资源型产业向科技型产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企业、产业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加速矿产业提档升级。浙江绍兴市、福建晋江市等集群化经济发展表明,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一体化、集团化程度较高的规模经济,能迅速消化吸收外界先进技术、现代经济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从而很好的引领带动全县的发展。

⑷、建设新农村,着力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农业现代化就是立足解决农村实际问题,贯彻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全面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二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特别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三要采取“龙头牵动”、“服务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拉动”、“能人带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

⑸、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提出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等,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价值,但不加区分地完全等同起来,在理论上是不严肃的,实践上违背城市化内在的发展规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伴生物。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描述:“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驱除从农业转向非农业活动,即工业化过程;而且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即城市化过程。④”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对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忠法《新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概念与途径》列举了城乡分割带来农民的3个方面、26种权利的缺失:政治地位上,少有参政议政权、自我管理权、知情权、说理权、组织权和受尊重权;经济地位上,少有劳动就业权、创业权、财产处臵权、融贷权、公平税赋权、农业保险权、土地自主经营权和农田水利受益权;社会地位上,少有户籍权、安居权、迁徙权、乡村道路交通权、传统文化继承权、农业科技知识获取权、受教育权、医疗保健权、受保障权和环境保护权。因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表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推动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型。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三是随着新产业的成长,推动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融合。四是朝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历史发展的大势。五是社会管理创新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六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助推了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许多发展起来的先进地区,总是把城市化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捷径,优先把城乡一体化做起来,城镇化率高。从安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长远考虑,必须牢牢抓住城市化发展这个闪闪发光的点,准确定位县城功能,努力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两篇文章做大、做活、做好,以承载起城乡一体化应有的历史使命。所以,要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构建公平和谐的城乡关系。从安徽省全局出发,应该把城镇沿长江、淮河和铁路、高速、国道、省道沿线布局规划,科学向四周辐射的新型小城镇格局。特别要注重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强村庄整治和农村基础建设,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点、中心村庄为辅助的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⑹、升级产业,加速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目前,服务业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服务业比重超过70%才叫真正现代化。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7%,发达国家超过80%,美国占82%。服务业既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带来了GDP稳健增长。但是,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我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比重更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必然会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协作的发展,产生对信息、物流、技术、金融等服务的巨大需求,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因此,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要大力培育利用商业、通讯、运输、教育、环保、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健康、保健、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等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现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贸易公司把贸易信息、品牌、金融、产品研发等业务留在本城市,而将生产、工艺、包装、保管、运输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内地转移,就是为了发挥各区域间的优势。这有利于区位优势互补,既发挥了沿海地区的竞争优势,也发挥了内地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整个服务业竞争力。

⑺、打造开放型经济,实现县域经济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关起门难跨越,开个门缝也崛起不了。政府创优环境,百姓争创产业,社会涌动财富,应该形成共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招商引资,善借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实力,做优开放经济。要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使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县域经济各要素充分市场化。要要进一步把眼界放宽一点,积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主动地融入国外两个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主动参与大循环,在大循环中找准定位,拓展发展空间,谋求科学发展。要牢固树立 “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的新思维,坚持不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开明的理念、开放的思路、开发的措施,加速资本积累,吸纳创业人才,集聚发展能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开放,加速发展。

树立县内外所有在县境内创业者权益一律平等。要继续以闲臵工业用地吸引资金,以资源吸引技术,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市场吸引项目,以不断开放促自身发展,把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吸引进来,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8)、创新观念,促使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包含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等,具有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的特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搞得活、发展快,就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在公有经济中通过全面引入民营机制,以民营化为主体形成块状经济,带活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提速升质。2003年,江苏坚持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六放”方针,积极倡导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和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70万户,居全国第一。2004年,新增注册资本1626亿元,投资增长57%,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32.7%,上缴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量的20%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的1/3以上,并首次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安徽发展不足,关键就是县域经济中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因此,首先,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意识,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臵。彻底根除对民营经济的一切偏见,毫不动摇地抓民营经济发展。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社会环境等。再次,要积极培育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的市场主体,推动所有制结构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特别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要把经济的内生型与外向型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特别要搞好农民“凤还巢”创业工程,变外出打工者为在县创业创富者,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注释:①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18页。

②赵金宝《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我省经济进入候机播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江淮》2009年第6期 第35页。③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324页。

④转引陈亨光《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6年2月第2版第242页。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个体私营企业已经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在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个体私营企业迎来了较昔日大为宽松的市场环境。我国经济政策从将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补充,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到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到“私产入宪”,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得改革开放之便利,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是我省经济一大特色。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我省个体私营企业整体生机盎然。

当前,我省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快速稳步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191.7万户,注册资本440.4亿元,比2003年末分别增长3.36%和10.67%,全省私营企业已达到35.3万户,注册资本5088.8亿元,比2003年末分别增长9.35%和12.51%。现有个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户数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

据今年6月底统计数据分析,我省个体工商户平均每户注册自己

2.29万元,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注册资金144.1万元,居全国前列。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有86892户,比去年末增长

7.6%,500-1000万元的达9955户,增长11.5%,1000-1亿达7563户,增长12.6%,亿元以上达229户,增长48.7%,私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活力明显增强。

三是私营企业有限公司形式成为发展的主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营企业主的市场风险意识逐步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模式更加器重。目前,绝大多数心开的企业选择了有限公司的形式。据统计,至6月末,全省私营企业有限公司达29.17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82.6%,比去年末增长9.9%,注册资本4850万元,占总注册资本的95.3%,比去年增长12.6%。

四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城乡具名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至6月末,全省个体工商户吸纳从业人员403.3万人,私营企业吸纳405.2万从业人员,其中上半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分别为36万人和47万人。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和矛盾。

五是各地区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

六是港澳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踊跃。

全省各级工商部分,个体劳动者协会业同时为港澳居民申办个体工商户开启了绿色通道。截至6月末全省工核准等级港澳居民申办的有649户,澳门有77户。港澳人士来我省从事个体工商户零售业务,活跃了我省商品零售市场,对经济交流起到了更进一部的推动作用。我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政策拉动。2003年初,我省召开了全省民营企业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这一决定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原则,措施及方法上都作了务实的基本部署。个市场经济得到加速发展。

二是服务推动。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服务力度,积极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行了扶持和引导。

三是市场牵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扩展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如组织各种“走出去。引进来”经济贸易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展销会等等,都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党的十六大虽然确立了个体私营企业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作为经济制度的地位,全省民营企业经济工作会议也出台了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但制约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来自社会和企业本身的也有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的障碍

目前对个体私营经济任然存在种种认识误区和社会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歧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影响,至今有不少人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是“私”字当头,搞个人发家。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也仍对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偏见。对民营企业冷眼相看。

二是“恐私”。有些领导干部凡事怕于“私”沾边,怕犯错误,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采取观望态度,这种“恐私”现象在全省各地普遍存在。

三是“慢私”。如个体私营企业在用地,用水,供电收费。出入境,进出口,退税,有关部门处理力度不打。往往制作一些表面文章。

(二)体制上的羁绊

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使得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监督管理方面,谁都可以插手,而在服务方面,谁都可以不管。由此严紧衍生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后,私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各种个样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摸索处理

下载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省推出《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白皮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