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调查报告
“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摘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出现褒贬两个极端,引发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怎么讲的讨论。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审视易中天现象,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中学历史教师、史学专家,应用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尝试了解中学生对“易中天品三国”关注程度、探索由此带来的对学习历史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在当代多媒体传播背 景下的历史学习、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易中天说史风格中学生中学历史教学
一、课题背景的提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或褒或贬,大众献上鲜花,认为是学术从精英文化的神坛走向草根民间,为公众奉献出了一道学术娱乐快餐,是一种最符合现代社会“懒人原则”的补课方式;学界飞来板砖,认为他评史时的“媚俗、哗众取宠、信口开河、有损权威”,将历史庸俗化,是学术的商品化。这一现象不可避免波及校园,学生热捧,很多中学生不仅看节目,还进行交流、讨论、争辩,还有人对照去看《三国演义》;老师质疑,能否将课堂当讲坛。
查找最新的资料表明,对“易中天现象”引发的学术平民化、学者偶像化、史学普及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已经很多,但对“易中天品三国”对中学历史学习带来的影响的探讨鲜有涉及,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中学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审视易中天现象,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对中学生(主要是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访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应用MicrosoftExcel;尝试了解中学生对“易中天品三国”关注程度、探索由此带来的对学习历史的影响,进而提出对在当代多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历史学习、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1、看易中天的作品、查找资料,了解、思考易中天读史说史方式
(1)易中天个人简介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若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曾出版“易中天随笔作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他信奉“读书明理做人不做秀,登科治国做事不做官”。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在2005年4月首播即获热评。
(2)易中天读史说史的风格
第一,以人为本,关注人性。易中天把“以人为本”的读史方式概括为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坚持把英雄人物还原成普通人,还原成和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而且也会犯错误的人。拉近了历史和观众、读者的距离。
第二,提倡“妙说”历史: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易中天把自己的演讲风格分为3个境界:其一是“正说”,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有趣的表达;其三为“妙说”,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以达到品读历史的最高境界”。
第三,用电视剧的结构讲史,把历史拿来酿酒。易中天以“侦探小说式的讲课方式”,把
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和迷案作牵引,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讲史方式带着很强的悬念。
第四,“平民立场,现代视角”的“与时俱进”的说史方式。易中天充分考虑了听众的接受能力,善从当代视角透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使用当代鲜活的语言,使古今历史得到巧妙的衔接,拉近时空的距离,使人们获得历史的现场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第五,爱讲故事,注重历史情节,懂得细节的魅力。
(3)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人文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访谈、网络采访
(1)访谈郑伟龙老师(厦门市槟榔中学历史老师、思明区骨干教师)
访谈时间:2007年8月21日
访谈地点:槟榔中学初三办公室
易中天的说史方式有些人觉得时尚,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如果用这种方式来上历史课,不够严谨、规范。这么讲,无法把教学内容完成。因为教材在改,课堂容量越来越大。但如果是校本课程,用这样的方式就比较合适。易中天的热对历史来说是好事,有人关注,不管是不是随大流。他研究正史研究透,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引用他的内容。
之所以有学生喜欢看《品三国》却不爱上历史课,有这么几点原因: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有压力,有学习任务;老师的学识面不够;历史教学的目标与百家讲坛的开办目的不一致;历史教材的局限性,只提供简单的历史线索和时间、地点。易中天的说史方式绝对不是史学界的悲哀。他是通俗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而非史学。他要用这种方式包装收视率,但这样说史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会误导大家,认为历史就是要这么说。
(2)访谈叶瑞碧老师(厦门市松柏中学历史老师、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校长助理)访谈时间:2007年9月28日
访谈地点:松柏中学
易中天说史的特色:幽默、睿智、加入现代元素和时髦语言、表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有品味,说史时加入了自己的推理和评论。易中天的主要贡献:借助媒介、普及文化、引起思考、引起兴趣。这与他的人生阅历、对人生的思考和他与生俱来的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并非一定要关在“象牙塔”里,这使其学识的价值没有最大的利用。文化、社会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允许有自己的评论,易中天也有权利去评论,其中既有有依据的评讲,也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和想法。他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学术界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学历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基本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学历史课与易中天说史的不同点在于:中学历史课目的性明确,历史老师讲课中趣味性不足,评论少,态度严谨,师生互动少,所以学生普遍不感兴趣;而易中天说史主要针对大众,例子多,评论多,自己的推论多,把历史通俗化,注重于普遍性。中学历史应该向还原历史真实面目,把历史将生动发展。
(3)邮件采访李海攀老师(同安三中历史教师、历史科教研组长)
时间:2007年9月30日
易中天热现象反映了广大市民对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历史的普遍欢迎与认同,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中国史学曲高和寡的局面,“大众史学”迅速流传开来。这一现象也给中国的历史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易中天以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剖历史,并且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新见解。他把很生僻的历史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展示出来,大雅也是大俗,现在社会应该对他的这种方式加以鼓励。人类的精辟的东西不应束之高阁,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对于他所讲的这些东西,如果能够大众化,通俗化,又不违反历史原貌,就应该受到欢迎,对于我们把握历史也很有好处。易中天现象不仅不是史学家们的悲哀,相反,因为他的说史使更多的人认识历史,走进历史。应该说,这是史学家们工作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正面影响:有利于学生将三国的历史人物鲜活化,形象化,将三国的历史事件故事化,从而加深记忆和理解。反面影响:易中天在说史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一定符合历史的真面目,也许还可能有个别扭曲历史的现象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读《品三国》的过程中批判地去看待易中天的解说,这一点显然是中学生们不可能做到的。易中天的“萝卜史观”对中学生养成大众史观大有帮助。当然,如果长大了决定从事历史研究,易中天的史观就显得不足了,还应当要求学生具备更加严谨,更加务实的治学态度。
(4)邮件采访柯志勇老师(同安一中历史教师、同安区骨干教师)
时间:2007年10月1日
易中天热现象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我虽然不是易迷,但我认可易中天说史的形式。我认为易中天的史观很大程度上深受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他对人物的解读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这一点是很吸引人的。出现易中天现象的原因:大环境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安定、文化的普及、社会人文素养的提高;小环境是经济效益、央视十套致力于文化的普及等等。易中天的说史方式与史学的研究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拿来比较的。说史是个人对历史的一种理解或做出某种合理的解释,主观性相对较强,只是作者表达其对所感兴趣的历史问题的研究的一种方式而已;史学研究则注重的是史实的考证、辨析及推论,更主要的是强调客观性。当然历史的研究本身主观性是很强的,那么史学研究所追求的是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如果易中天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研究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那么他所从事的就是一种史学研究了,说史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的人对易中天有意见,我认为主要是对其史观的不认同,对其研究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原来历史的解读,也可以如此通俗直白、人性化。正面。对历史教学有借鉴之处。其实历史老师每节课都在说史,但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是很难的,这一点可以向易中天学习。
(5)访谈邓焰老师(思明区进修学校历史科教研员)
访谈时间:2007年10月3日
访谈地点:禾祥西路古道茶馆
现在中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课改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最终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通过历史故事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一堂好的历史课,需要有这两个特点:学生喜欢上和学生有所得。喜欢上,意味着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所得,就是学生有了分析、判断、思维、评价的方法和能力,决不仅仅是掌握了历史课的知识点这么简单。而在学校中,又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喜欢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喜欢上历史课,却不喜欢历史考试。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师的观念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无法与学生做到互动交流。另外,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是以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出现,百家讲坛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他的说史方式无可非议。易中天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可借鉴之处有两点:生动的语言和充沛的感情。有了生动的语言,就会让学生喜欢;有了充沛的感情,就会让自己融入课堂。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作为一个学生,应该积极拓展知识面,配合老师,做好探究合作。
3、问卷调查
(1)我们在厦门松柏中学、厦门一中、厦门六中分别发放学生问卷共323份,其中厦门松柏中学1个高二文科班和1个高二理科班、厦门一中高一年级2个班、厦门六中高二2个班。收回问卷323份,其中有效卷310份,占总回收问卷调查表的96%,被视为无效卷的主要是重要信息不全面、反馈信息乱填一气两类。从学生角度,了解学生对易中天的关注度、易中天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对易中天说史方式的评价。
(2)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见附件)
(3)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①74.8%的中学生通过电视知道易中天,在图像时代,音像传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电视媒体有先天的优势。
②88.5%中学生看过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座,其中27.2%中学生经常看,在《百家讲坛》主讲人中,39.4%中学生最喜欢易中天,说明易中天说史栏目受到中学生的欢迎。
③易中天的讲座激发70.6%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开始关注或比以前更加关注历史。观看易中天讲座后,激起36.8%中学生重新阅读相关史书,以便更全面了解历史。36%中学生喜欢易中天说史的方式。53.6%中学生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堂采用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说史方式授课。听完讲座后的收获,其中25.2%中学生认为重新更全面地认识历史,42.0%中学生认为丰富历史知识,21.6%中学生认为激起历史学习的兴趣。
易中天说史方式受到绝大部分中学生认可、喜爱,挑起了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使很多本不看书的青少年又拿起了书本;使不少中学生澄清了小说、戏说类的影视作品带来的对历史事件人物的不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
④易中天的讲座对中学生甄别真假、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产生一定影响。61.6%中学生改变了原先的误区,34.3%中学生不仅能客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而且能同样客观辩证的评价易中天。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高中生,问卷发现高中生思维批判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有着明显的增强。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喜欢怀疑和争论。
三、讨论与分析
(一)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采访部分历史老师、思明区历史教研员和部分学生,我们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是对学校历史课的学习不是很满意;中学生课外喜欢阅读历史书籍,看有关历史方面的影视剧,但是不喜欢学校的历史课本;中学生喜欢活生生的历史,不喜欢干巴巴的课堂中一原因二过程三意义的历史;中学生喜欢易中天、纪连海们幽默风趣的讲课,不喜欢课堂中历史老师一本正经的家长式说教;中学生对于历史,更愿意和现实、个人、时尚联系起来看待,对于那种把历史和现实隔离开的历史,他们是敬而远之的。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
1、教材编写不尽人意。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繁杂,结构松散,语言枯燥,难度颇深,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呈现的是一些硬邦邦的割裂了历史血肉的“主干”,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们的评价仍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考试成绩为核心,倚重成绩的学习结果的排比。在厦门市历史没被列为中考科目,对学生初中阶段的评价主要以中考成绩为依据,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把历史科当成放松课、写作业课。
3、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我们的老师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教育任务,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很好地驾驭中学历史教材;较没关注最
新的历史和其它科学研究成果,文化素养不够深厚,无法做到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4、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一些教师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把新鲜有趣的史实割裂,课堂成为画纲纲条条的枯燥呆板的模式,学生索然寡味。
5、高中模块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符,“一问三不知”的现象严重。学生一直以来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初中的历史知识储备远未能达到进行专题学习的能力。现行高中教材按照模块方式安排教学的,实际上则造成了学生初、高中历史学习之间的严重“脱钩”。
6、功利主义的影响。当前社会风气浮躁,急功近利,对人文学科存在一定的漠视,造成大部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认知和历史思维方面严重缺乏,使得整个学生群体在人文素质养成方面存在很大缺陷。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了历史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可以不学,也有很多学生认为是为高考而学。
(二)易中天现象对中学历史教与学的影响
正面影响
1、易中天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中国史学曲高和寡的局面,使“大众史学”迅速流传,引起了社会大众(包括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普及了史学的基本史实,使很多不看书的青少年重新捧起了书。
2、易中天的妙说历史、“侦探小说式的讲课方式”、语言风格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历史教育是个很大的促进。
3、易中天心里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
4、“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把历史知识故事化,这是易中天教授吸引“易粉”的一块重要磁石。这些“易粉”绝大部分是青少年,把历史知识故事化非常适合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纪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许多学生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生动事迹怀有浓厚的兴趣。
负面影响
1、易中天“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使有些人,特别是中学生产生“历史课就是故事课”的误解,只听历史故事,不注重历史思维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历史的反思分析,不利于全面发展。
2、易中天说史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的一家之言是否符合历史的真面目,需观众批判地接受,而这点对思辨未成熟、知识面不够深厚的中学生是个严峻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将其一家之言确认为真实的历史。
(三)易中天现象引发的思考
能否把易中天说史方式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呢?我们认为,讲史可以风趣调侃,只要不编造历史、歪曲历史,完全可以‘天花乱坠’。这样的讲史节目作为休闲和普及知识用完全可以,但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放入中学历史课堂,显然不够学术化,在让学生了解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分析问题能力方面显然不足。
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历史老师不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说史类节目,有的老师对易中天说史方式持不认可态度,拒绝采访。
四、建议
1、教师素质高低将决定历史教育的成败,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渊深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学习、探究、实践、反思,以自己独有的史德史学史识史才把死寂的历史复活。
2、教师在努力实现教学语言通俗化的同时,还应当对教材语言进行适当的改造。语言
艺术是一个历史老师永远修练不尽的功课。历史教学的语言要准确达意,生动激趣;语速要快慢有致,节奏鲜明;语调要抑扬顿挫,用情讲史,表现力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评书、相声等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苦学苦练语言艺术。教学语言永远是内在于教师的功力和艺术。
3、教师在处理教材,尤其是初中教材,可对教材作故事化的改造,增加历史场景和人物性格、事迹的内容,从而使历史事件变得丰满。
4、教师要教给学生从泛历史作品中寻找真正的历史,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5、在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发展,从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出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动、有震撼、有领悟、有创新,学有所得。
6、教师可以以悬念作牵引,导入新课、讲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讲课结束时有意识应用“悬念”。
7、在初中尝试开展介绍历史故事的校本课程,在高中选修中可借鉴易中天的讲史方式。
8、改变评价机制,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能体现历史教学中三维目标。
9、在历史教材编写上,可借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由美国著名史学家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教授的《世界历史》(学生版)。
五、体会
厦门初中课改已开展6年,高中课改正起步,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课,怎样讲解历史。“易中天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既看出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也给教师教授历史课程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调查过程困难重重,如要多次修改问卷调查、采访提纲、且遭到一些老师、史学专家的拒绝等,但同时增强了与人交往、沟通能力,锻炼了胆识、口才和耐挫力。通过活动,我们提高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合作能力。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7月1日
《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2月
《帝国的惆怅》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8月
《帝国的终结》三联书店(香港)出版时间:1994年08月01日
《闲话中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3月
2、黄叶坤《“易中天讲史”与史学普及》广州说书网
http:///listinfo.asp?id=2624、傅元根《从纪连海上央视<百家讲坛>说起》海南教育研究培训院网
http://blog.cersp.com/16604/985608.aspx5、黄昌成《冷眼 我们该怎样讲解历史》 《中国教育报》 2007年09月04日
6、张琦 周凯《学生热捧老师质疑 易中天讲史遭遇冰火两重天》
《中国青年报》2007年08月13日
第二篇:关于网络晒现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网络晒现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近些年来,“晒现象”在网络上逐步风行,成为人们网络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也通过别人的晒了解其他人,但是也有一些人晒行为幅度很大,晒裸照,晒隐私,更有人通过晒来博取关注,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网络红人”。
我们以网络晒现象作为调查研究方向,旨在通过这一网络现象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看法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调查题目:关于网络晒现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
二、调查地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
三、调查对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
四、调查方式:随机抽取对象进行调查,共60份调查样本
五、调查内容:大学生对晒现象的认识,大学生自身晒行为,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及网络红人的看法。
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在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中,针对以下主要问题的回答,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晒”这个字的直观感受:85%的被调查者选择“中性”,7%的人选择“正面”,8%选择“负面”
2、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62%的被调查者选择可以接受晒生活照,47%
可以接受晒情绪,27%可以接受晒账单工资单,仅有5%的人可以接受晒隐私和裸照,3%可以接受炫富的晒行为
3、自身会在网络上分享的事情:8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分享聚会之类的事情,8%会晒亲密照,5%会晒失恋,3%的人会晒名牌
4、自身在网络上晒的原因:43%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
状,72%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2%因为空虚寂寞,8%是将其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没有调查者选择为了博取关注而进行晒行为
5、关注网络上晒现象的时间:7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以下,2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30%左右,3%的人占用其上网时间的50%以上
6、网络红人现象对其自身的影响:77%的人认为其对自身影响不大,17%的人选择有不利影响,认为污染视听,6%选择有积极影响
7、认为网络红人现象对社会的影响:43%的人认为其引起人们对法律法
规和道德的影响,35%的人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造成其他影响,20%的人认为其败坏风气,对社会道德底线和价值观造成冲击,2%认为这是一种前卫的表现
由调查数据可知,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晒现象基本持中立态度,但是对晒行为的接受程度基本处在晒生活小事,分享情绪等,只有小半可以接受在网络上晒账单工资单等行为,对晒隐私晒裸照炫富等行为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接受范围内的晒行为是符合社会所引导的价值观的。自身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的原因大多是为了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现状,或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或作为表现自己的方式等健康向上的原因。
对于网络晒客及网络红人等的关注方面,大部分被调查者只占用自己网络生活的很小部分时间,并且只是出于无聊打发时间而偶尔关注,网络红人等事件对自己影响不大,也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红人对自己有不利影响,会污染自己的视听,但也没有受到其它大的冲击。在网络红人对社会的影响的观点上,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现象能引起人们对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观的思考,另外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其败坏了社会风气和认为其只是娱乐大众,不会有大的影响,可见大学生群体有相当部分认为网络晒现象的泛滥及网络红人等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应该进行某种程度的监管。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对网络不同程度的网络晒现象有着不同的认识,其接受程度符合社会倡导的健康价值观,对于网络上较为消极负面或者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晒现象没有太多关注,没有受太多网络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网络晒现象并没有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太多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但是根据本次调查,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很大程度的稳定性,不会轻易受到网络负面消息的影响,这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网络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应该通过舆论导向、相关部门监管等来对网络信息进行健康维护,以免网络的不良影响趋势进一步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20114080119
陈珂
第三篇: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
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 【调查主办】:中国红娘网(HongNiang.com)【调查承办】: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相亲现象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组 【发布机构】: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二0一0年八月 【发布地点】:中国爱情之都•杭州
报告目录
一、问卷摘要与点评篇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第二部分:调查概述 第三部分:调查特点 第四部分:样本描述
第五部分:十大相亲新名词 第六部分:编撰团队 二、十大婚恋发展趋势篇 趋势一:相亲方式多样化 趋势二:相亲阶层差异化 趋势三:相亲观念复杂化 趋势四:相亲年龄低龄化 趋势五:相亲机构多元化 趋势六:相亲效果明显化 趋势七:相亲现象普遍化 趋势八:相亲频率频繁化 趋势九:相亲节目真实化 趋势十:恋爱消费趋高化
《2010相亲现象对大学生婚恋观影响》调查报告(全 文)
一、问卷摘要与点评篇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近年来,功利性的社会价值观对大学校园这块净土的侵蚀,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成本,各种因素或明或暗地交织在一起,严峻的社会形势正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尚未走出校园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而爱情,似乎是象牙塔里永恒的话题。如今,校园爱情的自由空间大了很多,“恋爱禁令”成为老皇历,婚姻法允许适龄的大学生结婚。家长们也鼓励恋爱、相亲,认为单纯的爱情在大学中还是存在的,到了社会上根本找不到单纯的爱情,因此,大学生的相亲情况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近日来,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掀起一股收视热潮,相亲节目影射出当代人对婚姻以及恋爱的看法,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广电总局也为此下发通知:大力整顿相亲类节目。所以现今的相亲节目已经不再是娱乐类节目,不再会出现一些低级、庸俗的言语,也请来了权威的专家。调整后的相亲类节目也给了大家不一样的感觉,相信之前产生的影响也会由此减少。
如今,广大青年大学生已走在时代的前沿,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趋于成熟,但又处在敏感时期,社会上各种复杂的物质信息,如金钱、权贵,利益诱惑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代的大学生婚恋观。有论据说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复杂化。这些变化使得广大学生在学习的紧张与身心疲惫中,急需寻找一种情感的补偿与异性的慰藉,这对尚处单身的学生们显得更加迫切。于是恋爱变得更加急促而高效了,罗曼蒂克般的恋爱过程变得短暂而脆弱了。那么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否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越来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呢?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上流行的相亲节目,相亲大会又持什么态度?
对此,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认为,在不断受全球一体化和网络新观念冲击的今天,“相亲”这一传统习俗,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低调的追捧,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调查概述
●调查时间:2010年7-8月
●调查人数:问卷面访957人,其中男395人,女562人 ●调查人群:现在都市青年、在校大学生 ●调查主办:中国红娘
●调查承办: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相亲现象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研究组 ●调查执行: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
●网上发布:中国红娘网(HongNiang.com)
●调查支持:中国婚协、各有关政府机关、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婚介公司、婚恋网站和有关新闻媒体等
●调查方式:以各类相亲交友活动现场问卷调查与口头问答式调查为主,网络调查为辅 ●涉及领域: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公共关系、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
●研究定义:“相亲”,是指现代人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糅合而成的新式婚介方式,为单身族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婚恋交友的平台。
本报告所指的相亲在形式与方式上包括:亲戚朋友媒婆介绍的传统相亲、参加相亲大会与各主题交友派对、通过婚恋交友网站的新型网络相亲方式、由婚介公司委派“婚姻经纪人”(即“婚姻猎头”)的方式相亲找对象等。
第三部分:调查特点:
1、调查学院分布广:
与其他相亲、婚恋调查很大不同的一点是,本次调查的主题是学生,学院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内的各大高校,也扩展到了辽宁、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这样既确保的调查内容的详实与全面性、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真正反映了一个社会年龄阶层对相亲现象的态度变化,从而便于我们挖掘、整理出一个时期内的普遍特征与发展趋势。
2、调查人群年龄低龄化:
本次调查人群主要面向现代都市青年,年龄普遍分布在18-30岁之间,所以本次的调查人群偏向年轻化,低龄化。
3、调查方法系统化:
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一直持续地关注全国相亲现象、调查相亲群体、采集相亲数据、访谈相亲认识、研究行业观点、关注相关报道,最终运用产业分析模型,并结合市场研究、行业研究以及厂商研究方法得出观点与结论。通过大面积的相亲调查、数据分析、事件抽象,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在历时数年观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并发布了当代大学生近年来相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4、调查机构专业化:
牵头主持本次全国性相亲现状调查的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婚恋服务行业研究机构,隶属“中国红娘”旗下。中国红娘(hongniang.com)则是长期致力于打造“中国婚恋服务行业第一品牌”的行业领先机构。
第四部分:样本描述
1、现场调查的人数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中国红娘工作人员在近百此相亲活动中,坚持亲自访谈的方式,针对相亲人士进行的问卷调查。累计共回收问卷957份,其中:男395份,女562份。
2、参加调查的年龄分布
统计发现:在957份完整合格的调查样本中,小于18岁的69人,占7.21%;18到23岁的326人,占34.06%;24到29岁的407人,占42.53%人;30岁以上155人,占16.20%。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的目的是调查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所以参与的人群中,有554人为非学生,403人的为学生。由此可见,学生还是占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大一54人,占13.40%;大二79人,占19.60%;大三96人,占23.82%;大四80人,占19.85%;研究生29人,占7.20%;其他65人,占16.13%。
第五部分:问卷与点评
一、问卷具体内容
(一)婚恋观调查
1.您了解哪些相亲方式(可以多选): A.网上相亲 B.电视相亲
C.单身派对 D.亲友介绍
E.婚介所相亲
数据统计: 在调查中显示:以往单纯见面吃饭的简单相亲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未婚人士的需求,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各种形式的相亲方式也逐级被人们所接受。其中在被大家所了解的相亲方式中网上相亲占了34%,电视相亲占了59%,单身派对占了21%,亲友介绍占了81%,婚介所相亲占了21%。
数据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相亲半径”也随着活动区域变得越来越广,但是传统的相亲方式仍是目前最为主要的相亲方式。
2.您获知婚恋交友网站的途径(可以多选): A.通过搜索引擎 B.通过朋友推荐
C.通过媒体报道的 D.通过报纸等广告
E.通过其他途径
数据统计:
据调查显示,在各种获知婚恋交友网站的途径中,通过搜索引擎获知的占28%,通过朋友推荐获知的占25%,通过媒体报道获知的占51%,通过报纸等广告获知的占60%,通过其他途径获知的占27%。
数据分析: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现在媒体报道和报纸等广告类方式是目前各大婚恋交友网站的主要宣传途径,也是人们获取相亲信息的主要来源。
3.您对的相亲大会这种集体相亲模式的看法:
A.集体相亲能有效解决找对象难的问题 B.可有可无,既不感兴趣也不排斥
C.认为还不错,可以拓宽恋爱范围 D.没有必要,排斥这种海选恋爱
数据统计:
在现代人对相亲大会这种集体相亲模式的看法,其中认为集体相亲能有效解决找对象难的问题占10%,可有可无,既不感兴趣也不排斥占40%,.认为还不错,可以拓宽恋爱范围占37%,没有必要,排斥这种海选恋爱占13%。
数据分析:
从数据统计分析,抱着试试看,可以多交朋友的心态参加相亲的人占了将近80%,这说明参加相亲并不是现代大学生需找结婚对象的首选方式,大学生参加相亲多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
4.您觉得相对于其他择偶方式,相亲有什么优势?(可以多选)A.现代社会最有效的速配方式
B.熟悉对方情况比较放心
C.扩大交友圈,成为您同另一类人沟通的桥梁
D.为您提供接触更多优秀异性的机会
E.没什么优势
F.不太清楚
数据统计: 在调查中可知,大学生认为相亲相较于其他择偶方式的各种优势中,认为现代社会最有效的速配方式的占29%,认为可以熟悉对方情况比较放心的占47%,认为可以扩大交友圈,成为他们同另一类人沟通的桥梁的人占40%,认为可以为他们提供接触更多优秀异性的机会的人占33%,认为没什么优势的占14%,不太清楚地人占22%
数据分析:
据数据统计分析可得,大部分的大学生参见相亲是因为他们认为相亲相较于其他途径的择偶方式更加牢靠,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符合你标准的人,并且熟悉对方情况。
5.您对现在出现的“追求富二代”的现象有何看法? A.反对,过于物质化 B.可以接受
C.赞成,这并没有错 D.无所谓
数据统计:
据调查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追求富二代的现象的看法中,持反对意见,并且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物质化的占46%,认为可以接受的占40%,持赞成意见,并认为没有错的占6%,认为无所谓的占7%
数据分析:
自从马诺在非诚勿扰里提出“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要再自行车上笑”这一观点以后,追求富二代的现象已经是越来越明显化了。在调查的数据统计里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有4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这种观点,6%赞成这种现象,但是仍是有46%的大学生对于这种观点表示不赞成。
6.您认为在富二代的择偶标准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A.门当户对 B.感情基础
C.对方的长相 D.价值观
数据统计: 在调查中显示,在富二代的择偶标准中,有16%的大学生认为门当户对是最重要的,有38%的人认为感情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有20%的人认为对方的长相才是富二代择偶标准中最重要的,还有27%的学生认为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数据分析:
从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富二代的择偶标准中,一般最为被人们所关注的学历背景已经收入得多少已经不会成为他们择偶的重要标准,相较之下,感情基础和价值观等反而变得尤为重要。
7.现在为什么出现越来越多的“剩女”?
A.忙于事业,时间上不允许 B.没有恋爱经验
C.学历高,眼光也相应提高 D.年龄偏大,更难嫁
E.择偶要求过高、选择面过窄 F.追求完美,等待真爱
I.受过感情创伤、对婚姻不信任
数据统计:
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认为造成现今“剩女”越来越多的中,认为忙于事业,时间上不允许的占18%,认识是因为没有恋爱经验的占8%,因为学历高,眼光也相应提高的占15%,因为年龄偏大,更难嫁的占14%,因为择偶要求过高,选择面过窄的占14%,因为追求完美,等待真爱的占4%,因为父母强力干涉的占12%,因为自己个性强的占6%,因为受过感情创伤、对婚姻不信任的占10%。
数据分析:
目前社会上的剩女越来越多,从调查中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忙于事业,没有时间,学历高导致眼光高,择偶要求过高,年龄偏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
8.您对相亲类节目的评价是(可多选): A.内容虚假,情趣低俗,道德缺失
B.比较庸俗的娱乐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尚可接受
C.只是娱乐节目而已,没什么好评价的
D.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具有“性价比”的休闲选择,但部分内容有待规范
E.机智幽默,折射现实,充满创意
数据统计:
对于时下的一些相亲节目,大学生的观点是,认为内容虚假,情趣低俗,道德缺失占56%,认为比较庸俗的娱乐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口味,但尚可接受占81%,认为只是娱乐节目而已,没什么好评价的占32%。认为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具有“性价比”的休闲选择,但部分内容有待规范占41%,认为机智幽默,折射现实,充满创意27%。
数据分析: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多于时下十分流行的相亲节目都尚可接受,可以观看,没有十分强烈的厌恶观点。
9.你的理想结婚年龄是: A.24-26岁 B.26-30岁
C.30岁以上 D.单身主义
数据统计:
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24%的大学生认为24~26岁时他们的理想结婚年龄,47%的大学生认为26~30岁时他们的理想结婚年龄,21%的大学生则认为30岁以上才是自己的理想结婚年龄,更有少数(7%)的大学生支持单身主义。
数据分析:
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并没有打算毕业后就结婚,而是选择了26~30岁这一年龄段结婚,更有21%的大学生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可见如今社会随着精英教育的不断普及化,青年男女拥有较高的知识层次,为追求学业和事业,拥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26-30岁成为最理想的结婚阶段。10.自由恋爱和相亲,您觉得哪种更容易得到真正长久的婚姻? A.自由恋爱 B.相亲
C.不一定 D.不清楚
数据统计:
在自由恋爱结婚和相亲结婚中,54%的大学生认为自由恋爱结婚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婚姻,13%的大学生以为相亲结婚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婚姻。25%的大学生认为自由恋爱结婚和相亲结婚都有可能更容易获得长久的婚姻,剩下只有8%的人则表示无法判断。
数据分析:
在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倾向于自由恋爱所得到的婚姻更能长久。少数的大学生认为相亲更能使得婚姻长久。
11.如果相亲,您觉得选择男(女)朋友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多选,不多于四项)? A.为人善良 B.学历 C.家庭背景 D.经济条件好
E.外貌 F.兴趣爱好 G.健康状况 H.幽默感
I.责任心
J.共同语言 K.贞操 L.勤劳勇敢
M.温柔体贴 N.开朗乐观 O.其他__孝顺_______
数据统计:
据调查,在相亲中选择异性的重要因素中,为人善良占了 65%,学历占了62%,家庭背景占了61%,经济条件占了52%,外貌占了42%,兴趣爱好占了33%,健康状况占了83%,幽默感占了23%,责任心占了59%,共同语言占了45%,贞操占了39%,勤劳勇敢占了26%,温柔体贴占了41%,开朗乐观占了32%,其他占了0.5 %
数据分析:
在这项调查中,为人善良,学历,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健康状况,责任心等被选择较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贞操,勤劳勇敢等的重要性已经逐级下降。
12.您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素是(多选,不多于三项): A.坦诚
B.信赖
C.尊重 D.忠诚
E.慷慨大方 F.宽容
G.沟通交流 H.其他
数据统计:
在调查时,大学生认为维持爱情最重要的因数中,坦承占了47%,信赖占了51%,尊重占了75%,忠诚占了71%,慷慨大方占了28%,宽容占了42%,沟通交流占了53%,其他占了14%。
数据分析: 在上述数据中,尊重和忠诚占了占了较大的比例,可见现代的大学生对于的到他们尊重和忠诚方面要求相较于其他的方面更为重要。
13.如果相亲,您会选择学历比自己低(高)的男(女)朋友吗? A.很介意学历,但如果有情投意合的可能 B.学历无所谓 C.基本不会 D.绝对不会
数据统计:
如果参加相亲,在问及择偶时对学历的要求时,26%的大学生认为很介意学历,21%认为学历无所谓,35%则认为基本不会选择学历比自己低(高)的男(女)朋友,而18%的大学生则认为绝对不会选择学历比自己低(高)的男(女)朋友
数据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历在相亲时也变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参考,大多数的男生都不希望女生学历比自己高,同样的,大部分女生也不希望男生比自己的学历低。
14.您愿意接受您的另一半与您相差多少? A五年以内 B五年以上
C完全不能接受另一半比自己大 D.无所谓
数据统计:
在选择结婚对象时,29%表示只能接受另一与自己相差的年纪在五年以内,14%在可以接受自己的另一半比自己大五年以上,21%则完全不能接受另一半比自己大,36%则认为年纪上的差距无所谓。
数据分析:
5岁以内是双方组建家庭理想的年龄差距 男方比女方的年龄长,可以在生活工作学习上照顾女方,有利于婚姻的和谐发展;而专家认为,从生理方面看,女大男小的夫妻组合只要年龄不超过5岁,将是非常理想的搭档,会为两人关系增加许多激情感。双方同岁,生长大环境相类似,不懂得到体量对方,容易产生矛盾。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年龄差距已经不再特别被人们所在意了。
15.下列现象您认可的有
A.闪婚 B.闪离 C.同居 D.一夜情
E.试婚 F.网恋 G.相亲 H.婚外恋
I以上均不认同
数据统计:
在以上的选项中,22%认可闪婚,4%认可闪离,15%认可同居,4%认可一夜情,12%认可试婚,16%认可网恋,23%认可相亲,3%认可婚外恋。剩下1%的对以上的选项全部不认可。
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环境的急速变化,传统的婚恋观念在嬗变着,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社会教育体系对现代人的婚姻观的形成起了很大的影响。
16.您认为恋爱与婚姻的关系是?
A.恋爱应以结婚为最终目的 B.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
C.恋爱只是游戏 D.没想过
数据统计: 在调查中,29%大学生认为恋爱应以结婚为最终目的,42%认为恋爱不一定非要结婚,10%认为恋爱只是游戏,21%则表示没想过。
数据分析: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恋爱都是抱着认真的态度去感受,其中有将近30%的是以结婚为目的去恋爱的,大多数人则只是抱着尝试的心理去恋爱。
(二)婚恋行为调查
1.您认为为什么现在相亲会越来越普遍?
A.在现实中靠自己总是找不到合适的 B.父母亲友催自己赶快找一个
C.工作太忙没时间自己去寻找恋人 D.想多认识点异性增加机会
E.其它
数据统计:
现在的相亲现象越来越普遍,18%其实是因为在现实中靠自己总是找不到合适的,26%是因为父母亲友催自己赶快找一个,23%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自己去寻找恋人,21%是因为想多认识点异性增加机会,12%剩下是因为其他因素。
数据分析:
从以上的选项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生活圈窄,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结识异性,所以为了能给自己多些机会去接触更多的异性,相亲就成了很好的一种途径。
2.如果您可以选择去现场相亲,您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相亲? A.很认真,把它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要合适就成吧
B.一般,不抱希望,也不一脚踩死,就是试试
C.玩的心态,为表现自己,就是对相亲不认真,不严肃
D.不抱任何希望,认为两个人不可能通过相亲在一起,完全是别人逼的
数据统计:
在相亲过程中,17%的大学生事以很认真,把它当作自己的人生大事,要合适就成吧去参加相亲的,40%的是抱着一般,不抱希望,也不一脚踩死,就是试试的心态去相亲的,13%则是以玩的心态,为表现自己,就是对相亲不认真,不严肃的心理去参加相亲的,剩下的30%大学生册对相亲不抱任何希望,认为两个人不可能通过相亲在一起,完全是别人逼的。
数据分析: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多数人对相亲不报什么希望,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相亲的。
3.父母催您去相亲的频率是多少? A.每天 B.一个星期
C.一个月 D.父母从不干涉
数据统计: 从调查中可知,3%每天都被父母催去相亲,18%一个星期父母催去相亲一次,35%一个月父母催去相亲一次,44%父母从不干涉。
数据分析: 生活圈小,交际面窄,是单身群体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的终身大事,是父母心头一道越不过的坎。
4.关于恋爱,您的状况更符合下列情况中的? A.正在谈恋爱 B.正在寻觅合适的恋爱对象
C.曾经谈过,现在没有谈 D.正在单相思
E.失恋了 F.对恋爱很反感
G.从未考虑恋爱问题
选(ABCDE)的同学做下题:请选出谈恋爱的最主要的一个理由。A.打发时间、排遣寂寞 B.追求精神寄托
C.找寻真爱 D.找一个知心朋友
E.感受恋爱的乐趣 F.积累恋爱经验
G.随大流,满足自己心理和生理的需要 H.性
数据统计:
其中ABCDE占92%,FG占8%
数据分析:
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对恋爱充满向往的,仅有8%的大学生表示现在不想恋爱。在大多数想要恋爱的同学当中,为了寻找真爱而谈恋爱的同学占多数。
5.您恋爱过么?
A.1-2次 B.3-4次 C.4次以上 D.没有
选择ABC的回答下列问题 请问您的初恋的什么时候? A.12-14岁 B.15-17岁
C.18-20岁 D.21-23岁
数据统计:
其中ABC占90%(A占33%,B占43%,C占13%),D占10%
数据分析:
大约九成的大学生都已经有恋爱经验,其中经历过1~2的同学居多。在这就九成有恋爱经验的大学生中,第一次的恋爱的经验多发生在高中或者是刚刚进入大学时。
6.结束了上一断恋情后,您会在多久之后开始新一段恋情? A.一年以上 B.半年
C.一个月 D.看到绝的合适马上
数据统计: 在结束了上一断恋情后,16%的人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不交朋友,41%人会在半年后开始新一段恋情,19%会在一个月后开始新一段恋情,23%人会看到绝的合适马上开始新一段恋情。
数据分析: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一段恋情失败后需要6个月左右不等的时间疗伤,然后才会开始寻找下一段恋情。
7.您认为您每月的恋爱消费是多少可以承受?
A.100元以下
B.100~300元
C.300~500元
D.500元以上 E.从未计算过 F.不定
数据统计:
在被问及每月的恋爱消费是多少可以承受时,5%的学生表示100元以下可以承受,23%的学生表示100~300元可以承受,24%的学生表示300~500元可以承受,11%的学生表示500元以上可以承受,17%的学生表示从未计算过,20%的学生表示不定。
数据分析:
从数据上看,每月的恋爱消费在100~500之间可被大多数情侣接受。
8.假如您在大学里有谈对象您希望成为“毕婚族”(即毕业以后结婚)吗? A.非常希望
B.再等等,说不定会有更合适的人出现
C.大学里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
D.还是等工作稳定了再说
数据统计:
在被问及在大学里有谈对象您希望成为“毕婚族”的时候,29%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22%的学生表示再等等,说不定会有更合适的人出现,16%的学生表示大学里谈恋爱不是为了结婚,33%的学生表示还是等工作稳定了再说。
数据分析:
将近七成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成为毕婚族,现在大学生的观念变得理性化,他们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再盲目。
9.您认为爱情与性的关系应该是:
A.喜欢柏拉图式的无性之爱 B.先有爱后有性
C.爱和性可同时产生 D.先有性才会有爱
E.最好有性而无爱
数据统计:
在被问及爱情与性的关系时,16%的学生喜欢柏拉图式的无性之爱,42%的学生赞成先有爱后有性,30%的学生赞成爱和性可同时产生,8%的学生赞成先有性才会有爱,4%的学生赞成最好有性而无爱。数据分析:
爱情与性的关系不是一个必须的道德行为法则,对于婚姻的影响也不存在必要或不必要。而是与感情一样,水道渠成,顺其自然。
10.您认为婚前性行为:
A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 B如果有感情,可以有
C如果准备结婚,可以有 D有无感情都可以有 E不知道
数据统计:
9%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婚前性行为,43%认为如果有感情,可以有婚前性行为,30%认为如果准备结婚,可以有婚前性行为,12%认为有无感情都可以有婚前性行为,5%则表示不知道。
数据分析:
将近七成的青年赞成婚前性行为。
11.如果父母对您另一半不满意,您会怎么做 A.听从父母的意见,和他(她)分手
B.和父母进行沟通,如果父母说得有理,就和他(她)分手
C.极力去说服父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就坚持自己的想法
D.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与父母无关
数据统计:
在您的父母对您另一半不满意时,13%的学生会选择听从父母的意见,和他(她)分手,29% 的学生会选择和父母进行沟通,如果父母说得有理,就和他(她)分手,40%的学生会选择极力去说服父母,如果实在说服不了,就坚持自己的想法,18% 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与父母无关。
数据分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子女的终身大事,是父母心头一道越不过的坎。但绝大多数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婚恋对象是通过随缘结识,顺其自然,所以他们希望父母在自己的恋爱过程中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或是一个出谋划策者的角色,而不会任意听从他们的指挥。虽然九成之多的子女认为父母在自己的恋爱过程中应以旁观者或出谋划策者的身份出现,但一旦双方发生冲突,六成之多的子女出于孝心或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仍会选择听从父母意见。
第六部分:十大相亲新名词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各类相亲现象的观察、分析与检索,总结出曝光率与人气指数最高的“十大相亲新名词”。对此,中国红娘婚恋研究中心释义如下:
后相亲时代:后相亲时代,指现在相亲不再是受人排斥的一种谈婚论嫁的方式,而是以其高效快捷的特点,被现在人们所津津乐道万般推崇。与旧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比,现代人通常会固执地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开始应该是一场浪漫的邂逅,而不是两个陌生人对坐着心里暗自称量对方的硬件和“斤两”。而事实上,在现代人的实用主义哲学中,择偶时对方的学历、收入、工作、家庭背景都是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从这一点上讲,相亲的方式最为有效。
相亲经济:随着“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播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在“相亲”这个话题。一些时尚交友网站也开始频繁的举办单身派对、时尚的万人相亲大会、婚博会、专业媒体组织的大型交友活动、大大小小的婚介所推出的见面专场…… 各种“相亲活动”层出不穷,从婚介所、交友网站、媒体,到公园、酒店、餐饮场所等,无不踊跃参与积极推动,也使得城市“相亲经济”颇为红火。
新“四有新人”: 即有钱、有房、有车,外加“有型”的人士。
剩男、剩女:所谓“剩男”是指现在比较流行的,称呼年龄在30岁以上还是单身的男性同胞。目前,“剩男”群体的特色在于年龄层次跨度大,所涉及的行业以及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广泛。无论是那些渴望结束单身生活的待娶男士,还是那些只希望享受单身生活的无欲男士,“剩男”群体虽然没有“剩女”群体那么引人注目,却也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剩女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富二代征婚:指的是我国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单身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和自身努力,拥有丰厚财富,但因工作忙碌,生活圈子小,通过自己寻找另一半的几率越来越小,这就需要通过委托婚姻猎头、征婚相亲等方式寻找生活伴侣。
相亲频率:相亲亦称相门户、对看。所谓相亲,无非是通过红娘将素不相识的两个男女约到一起,这未尝不是接触异性的一种好方法。相亲频率,是指适婚的青年在父亲、朋友或是红娘的安排下在单位时间内与对方男(女)生见面约会的次数。现在由于相亲热,相亲频率也被更多的提及。
相亲专业户:指的是那种年纪不小了,仍然没有找到对象,相亲屡败屡战,但又每每有相亲活动几乎都不落下,长年累月下来就成为了大家都认识的相亲“专业户”。
急婚族:指的是为追寻物质利益或迫于家庭压力而急于婚嫁的人。现指大学还没毕业或者要毕业的女孩子,就开始物色老公,要求其实很简单,对方要有房有车,不要求有钱也要最起码是个白领阶层的男性。
毕婚族:毕婚族(英文翻译:marry-upon-graduation,注意:所有词都用横线连在一起。),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目前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当毕婚族,毕婚族中许多女生把结婚当出路,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
集体相亲:指的是以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体的方式参与相亲,例如单位对单位,民间团体对民间团体,通过相亲大会或者交友派对,互相认识,互相了解的过程。
第七部分:编撰团队 中国红娘网婚恋研究中心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相亲现象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研究组二、十大婚恋发展趋势篇
摘要:相亲是一种颇具东方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素未谋面的男女在亲友的撮合之下进行初次“会晤”,以后双方能否继续交往,成败也许就在此一举了。然而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今天,“相亲”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释义与方式。如今,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在发展,婚恋观在变化,而婚恋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有一句反映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50年代重政治、60年代重成份、70年代找解放军、80年代找大学生、90年代跟着感觉走。”
以下是中国红娘(HongNiang.com)下属婚恋研究中心以我国“相亲”最活跃的城市——杭州为蓝本,也通过网络调查和线下问卷发放调查了辽宁、上海、南京、武汉等地高校大学生。此外,还通过网络调查、访谈各地婚协组织、各有关政府机关、婚介公司、婚恋网站和有关新闻媒体,通过搜集大范围的民意与邀请有关业内专家与行业人士集体研究后,对我中国当前庞大适婚而未婚群体的相亲观念、相亲状况、相亲压力、相亲行为、相亲渠道和相亲体验等具体指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最终得出的近三年的“中国相亲十大相亲趋势”。
1、相亲方式多样化
趋势描述:
最近三年来杭州的各类相亲活动,由早期简单的悬挂抄写相亲资料卡片、面对面相亲交流的最原生态的综合性相亲大会,逐渐增加了“八分钟交友”、“才艺表演”、“个性化相亲牌”、“单身主题派对”、“相亲旅游团”、“爱情摩天轮”、“爱情运动会”、“婚恋心理咨询”、“专家性格配对”、“电视相亲会”、“红桌寻缘”、“爱情培训班”、“婚恋大讲堂”以及各类节假日交友活动等等。相亲方式之多,让人眼花缭乱。从调查来看,有很多年轻的人群活跃于这些相亲会之间。
分析点评: 相亲,似乎只能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的产物,这种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方式,早在上个世纪初,就逐渐地被追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摒弃。然而在今天,它作为时下流行地结识异性的方式活跃于新一代的人群中。今天的“相亲”,已与传统意义上的相亲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被一些人调侃为“新相亲”。新相亲的方式是人眼花缭乱,它已从人们生活交际中攀延开来,切入了人们日常生活角落。从婚介所相亲到网上相亲、公开的PARTY约会、电视相亲、公园相亲角赋予了传统相亲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从上述现象不难得出,相亲的形式与载体正由过去单调、枯糙的单一形式,向多样化、丰富化、细分化的趋势过渡转变。相亲现象的流行和社会人群对“相亲”一词的现代演绎,导致了相亲方式在现阶段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宽松的相亲氛围,帮助那些羞涩还放不开的单身男女甩掉拘谨和沉默,更好地展现自己、更积极主动对心仪的异性沟通交流,大胆地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从而大大有利于提高相亲配对的成功率。
2、相亲阶层差异化(相亲群体扩大化)
趋势描述:
从中国红娘一线工作人员了解到,越来越多的低龄青年男女前往征婚。以往多是一些三十多岁的大龄青年前来征婚觅友,而现在许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男女也开始委托其帮忙找对象。根据中国红娘罗总经理阐述,大学生在相亲人群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相亲的大学生中,线上相亲大三过度到大四的为多,线下现场相亲的大四到毕业的居多;其中女生占总大学生相亲人数的55%~60%左右。
分析点评:
当代的年轻一代做为新相亲的主流力量,涌入了相亲的队伍中,扩充了相亲群体。使原本容易联想到死板、封建的相亲变的柔和。
3、相亲观念复杂化(相亲心态理性化)
趋势描述:
从部分交友网站了解到,许多即将毕业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在网站登记注册自己的信息,公开细致的择偶标准及条件,希望通过中介尽快找到自己的伴侣。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调查人数认为 “追求富二代”过于物质化,有6.2%的人则赞同这种观念。
分析点评:
对此,国家资深婚恋指导师严山认为,由于社会竞争强、就业压力大,很多年轻女子希望通过结婚转移生存压力,同时提出职业、金钱等方面更加具体现实的择偶条件,这是对待婚姻极不慎重的态度,男女双方应有比较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
4、相亲年龄低龄化
趋势描述:
调查数据表明,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心理成熟趋于低龄段,有66%的人在20岁之下谈过恋爱,其中12-14岁的有5%。在调查的人员中,41.2%的人小于23岁,曾经有过相亲经历的占总人数的45%。
分析点评:
有社会学家认为,相亲低龄化趋势表明,“结婚焦虑症”正在社会上扩散,越来越多的男女意识到,与其坐等婚姻成为老大难,不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但婚恋专家提醒,婚姻的真谛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相亲的低龄男女要端正人生价值观,学会平等、有责任地跟人相处,这样才能收获甜蜜的感情。
5、相亲机构多元化
趋势描述:
随着相亲大发展的形势下。电视相亲机构、网站相亲机构、现场的各类相亲机构等等,繁多的相亲机构应运而生。而各类机构性质和目的也有着不同的区别,有的提供结识异性的平台,以真实相亲为目的。而有些则是以犀利的言语和敏感的话题提升收视率为目的。
分析点评:
在“拜金”、“毒舌”、选手裸照和“富二代”等话题引发轩然大波之后,相亲类节目开始集体整风,下一步该“真实”、“人性”和“温情脉脉的细节”出场了。希望电视相亲能在永恒的爱情和婚恋这个话题上能够健康发展,引导大学生和新生代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6.相亲效果明显化
趋势描述:
调查发现:在相亲渠道多样显化、相亲形式的丰富化和相亲心态理性化、相亲半径扩大化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各类相亲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化,不再流于形式。
分析点评:
以下为国内有关专家教授的评论:
对于爱情,年轻男女比大龄青年抱有更高的期望,想法也更理想化,但他们也试图通过传统的相亲方式,找到满意的对象。建议相亲的男女开始接触的时候不必动辄就谈婚论嫁直奔主题,应多交异性朋友,给爱情多些发展空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后的爱情才能更加牢固。“相亲会”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它为男女青年提供了一个扩大接触、扩大交往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这也是一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谭劲松评论道。
7.相亲现象普遍化
趋势描述:
伴随着这次全国性的声势浩大的“相亲热”,在节目摄制组工作人员的眼中,父母相亲会既新奇也够非凡,每个工作人员在来杭州之前,对父母相亲会都有一些看法,来了之后更被一些东西触动,而他们也在触动一些社会学家对父母相亲的解读。
分析点评:
此外,我们调查获悉,在过去相亲热的三年时间里,就还包括香港《大公报》、台湾《中国日报》、朝鲜中央通讯社、韩国《朝鲜日报》以及美国《世界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诸多境外知名媒体关注报道过中国的相亲热。
相亲活动的品牌化、相亲婚介行业的标准化、相亲阶层的扩大化等诸多内在因素,加上国内媒体关注度的提高、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等外部因素,使得境外媒体给予了“中国式相亲”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国当前的相亲热影响力也由此往全球化发展。
8.相亲频率频繁化(恋爱次数增多化)
趋势描述:
和过去长辈们的爱情婚姻观相比,现在的年轻人进步多了,也自由多了。在这里,感情经历不再是难以启齿的事情,而成了一种无上的荣耀。所以,在结婚之前,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尽情享受爱情时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结婚之前,可以无论谈多少个异性朋友,都没关系。有的人把恋爱作为游戏,为了排解寂寞,为了需找乐趣,但也有人把恋爱当做是一件终身大事般,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不断恋爱。
分析点评: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长个人经历的复杂化,人们倾向于粉饰以往的恋爱回忆:那些美好的东西越来越多地被保留,形成了对当下情感经历强烈的对比效果。比较的结果大多使人感觉对当下的失望和对以往更多的留恋,每次比较都是对回忆的再次提纯过程。这样的提纯使得人们做出取舍时更容易看到缺陷和不足,对比的次数越多,成功的希望越渺茫,心中对“或许今后能遇到更好的”想法越强烈,这就是恋爱过程中阻碍幸福成功的自惑心理
9.相亲节目真实化
趋势描述:
节目制作方是不是给明星嘉宾出场费?对于愈演愈烈的电视“相亲”大战,网友质疑声不断。相亲交友节目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20世纪90年代,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栏目掀起了各大卫视的“媒婆大战”。如今卷土重来的相亲节目又一次占据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也给了“剩男剩女”娱乐“秀”的机会。但是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教授认为国内电视婚恋节目“不属于服务类节目,是娱乐真人秀节目。”
分析点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教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徐舫州说,现在荧幕上的相亲节目与10几年前的《玫瑰之约》不同,节目不属于服务节目,这种节目是真人秀式的娱乐节目。真正作为服务节目的娱乐色彩是非常淡的。“现在不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婚恋问题,也不是解决大龄男女找对象难的问题,实际上它就是娱乐节目、真人秀的节目,真正服务性的目的被淡化了。”
中国社科院传媒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对徐舫州的看法表示认同。现在所谓相亲类的节目,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电视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增强了?其实这是中国电视“泛娱乐化”的变种,这绝对不是给大龄青年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
时统宇表示,“我觉得,中国电视,包括相亲类节目的乱象,其实万恶之源还是收视率,收视率既是有形的手,也是无形的手,在起巨大的作用。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学者,对这个事情的看待应该还是比较冷静的。”
10.恋爱消费趋高化
趋势描述:
如今,“傍大款”、“傍富婆”的人多了,很多传统的观念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宁指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不同的爱情和婚姻观念。随着商品化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许多崇高的东西,也开始被世俗化和计量化,转化为可以等量交换的货币单位,其中也包括爱情。
于是,爱情在一些人眼里不再“神圣”,不再“至上”,变成一种类似可在市场上交易的东西。情感成为一种商品。婚姻和爱情成为一种男女之间的爱情加物质的模糊交易。甲方可以通过自己的金钱而获得乙方的爱情,或者,乙方可以通过自己的魅力发动爱情攻势而获得甲方的金钱(加爱情)。后者就是所谓的傍大款和傍富婆,它使情感交易者省去了大量的“艰苦奋斗”的历程,通过婚姻市场而一步实现物质梦想。
分析点评: 客观地说,傍大款或富婆者毕竟是少数,因为形象资本(魅力或美丽)的持有者在社会上是稀缺的。金钱其实也对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产生了影响,因为在现代消费社会,没有金钱做基础,就无法维持某种模式的生活方式。所以,配偶的形象(美丽或魅力),经常成为自己的物质财力的符号显示,因为归根到底它是社会阶层地位在婚姻市场地位中的符号显示。
所以,金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婚姻的物质基础,从而消解了古老的爱情神话,使唯情主义的爱情转化为唯物主义的爱情,感性主义的爱情变成理性主义的爱情,至上的爱情变成功利的爱情。
这个趋势有着社会学基础,显示了现代化在情爱领域所造成的一种爱恨交织和无奈。但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它并非是无可避免的,社会显然可以通过媒体和其他力量,来恢复神圣,重造崇高。可怕的不是人们在背离崇高,而是人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崇高。如果人们被迫背离崇高但是至少还知道有崇高的东西在,而且也知道自己背离了崇高,那么社会就还有希望。
第四篇: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最后,我方想强调于丹,易中天现象的本质意义是进一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社会大众的关注点重新回到传统文化身上。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利大于弊的。半决赛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
在攻辩环节中我方辩手再一次巩固了我方观点,而对方辩友也是口若悬河啊,但我还是不得不遗憾的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漏洞。第一,对方辩友所谓于丹的误读问题。首先,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主要依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她的诠释是有学术根基的。而学术界对论语才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连孔子亲传的弟子也因对论语理解不同分成8个学派。她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这样不正是实现了经典的大众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做了文化普及工作吗?所以经典是可以有多种不同解释的。反究于,易二人,根本不会影响到传统文化发展的大方向,他们引起学术界的探讨,不正有利于社会思考的深刻化吗?第二,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务正业的问题。这难道不正是一个文化学者对传统文化复兴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吗?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而是讲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再说于丹,易中天等人也有深厚的古典文化积淀,一专多能不好吗?第三,对方辩友所说的媒介传播问题又言之差矣。难道在当代社会只靠书院讲学,口口相授的方式来就能有效的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吗?那不时会导致更广泛的大众却会与传统文化无缘吗?传统文化的复兴岂不彻底成了少数人的事?对媒介传播的内容,公众有自己的分辨判断和选择,加之有学界的一定引导,这难道不正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啊!另一方面,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重新唤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让人们重新关注传统文化。第二,由此引起的讨论,学术的碰撞,更有助与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的影响范围早已走出中国,波及日本东南亚各国,为传统文化复兴在亚洲的扩展起了推动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传统文化热必然会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占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大放异彩。因此我方认为于丹中天现象不仅不是弊大于利,而是利大于弊!半决赛四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刚才对方辩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实在精彩,但立足现实,我也不得不提醒对方辩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小众研究和大众传播的良好结合,离不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利大于弊的。首先,毛主席说过: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统的回归不是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回归,民族和国民的共同参与、认同、接受、以及争相传播才能叫实质意义上的复兴和回归。中国的民众从来不缺少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跟民众交流,让他们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魅力。但对于民众来讲,他们是接受不了过于理论和条理化的学术,他们需要的易于明白,能带来关注的兴趣和心灵的启迪。以于丹、易中天为代表的一群学者,他们坚守人性化的品味风格,以通俗、活泼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以一种经典大众化的形式进入百姓视野,让大众对久违的传统文化重拾兴趣,重新认知,普遍关注,无疑符合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大众传承需要。
其次,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都站在世界的顶端,一直是我们傲然世界的精华,然而高处不胜寒,顶峰之上,它未免有些孤单。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如何才能转化为和之者众的下里巴人?历史深处那只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何才能飞入今日寻常百姓家?易中天等人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传媒,引起大众关注,解冻尘封历史,把历史变成现代,让孔子来到当下,使三国对比现实。秦时的明月如何能照耀汉时的关?如何用21世纪的视角认知5000年前的思想?还不是因为人性的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让大众来关注传统文化,就要把历史变成现在,把英雄变成普通人,让文化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文化,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全面复兴。
另一方面,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走红也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专业角度的交锋论战,学术范围的商讨辩论,无不使我们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复兴逐步深刻化、全面化。
当现代思维方式遭遇传统文化,当新时尚冲击旧传统,这些课题看起来是那样的沉重,但不可否认,不同思想碰撞的出火花,才更有利于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小众的专业化和大众的通俗化和谐发展,才能点燃复兴的燎原之火。当传统文化对接现代传播,当学者心得对接大众趣味,当学术研究对接社会思考,我想,我们的传统文化定会繁荣复兴,我们的人民也定会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言“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谢谢各位!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随着十七大胜利召开,大力倡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需与时俱进,呼唤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更加和谐的管理模式。今天我们就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弊问题的探讨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定性分析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价值取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宽松式管理,在倡导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是一种适度的,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其目标是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宽而有限,松而有度,它不等于放任不管,更不等于放纵。第二,当今大学生大多是成年人,他们思想先进,有一定自主性,自我约束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且即将迈入社会,接受社会的各种考验。虽然宽松式管理有一定弊处,但站在更加客观和现实的角度上,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
理由如下:
第一,增强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宽松式管理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思考与钻研的空间。学会学习是当今时代的总体要求,也是大学学习目标。而宽松式管理正好符合这一时代要求,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管理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自主权。
第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因而,对于具有一定自我分辨与决择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养成自我管理意识的环境。以人为本的宽松式管理,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激发他们潜能,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社会适应性。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是服务社会,在宽松式管理的模式下,大学生能更好的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大学是个小社会,宽松式管理的意义不仅让大学生得到更高层的教育,并且让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更好的磨炼自己。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宽松式管理更利于大学生完成个人成才与服务社会的使命,因而利大于弊的。
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一辩稿一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方观点是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激动人心的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种种方式观看了这一盛宴。2008年,中国书写了奥运的光荣与梦想,当英国在为2012年的超越诚惶诚恐时。背后是中国大众对之自始自终的热情参与,大众从来就是奥运会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比赛、性质、项目、宗旨、都是大众的。如果奥运会没有着亿万观众的观看,瞩目,讨论,可行吗?如果奥运会只是运动员的,精英的比赛,那又将大众置之何处?又将奥运精神置之何处?奥运是我们大家的奥运,亿万大众才是她的衣食父母,是前赴后继的源地,是为亿万大众服务的。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个概念。奥运会是精英运动员的竞技,但比赛并不仅仅包括竞技,正如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所说:“体育为大众”。奥运会引导大众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而这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奥运会的落脚点和目的在于大众,她的起点—运动员,志愿者,礼仪小姐等等的选拔也源于大众。无论是强调体育运动和教育文化的结合,重视奥林匹克选手榜样的作用的奥林匹克主义和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无一不说明了奥运会所面向的主体:大众,而奥运会的百年不衰生命力正是在于世界大众的广泛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普及。因此,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方认为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理由如下:
第一,由申办和筹备方面,北京在申奥报告中提到的三大理念之一人文奥运核心即为充分广泛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运动员、观众、市民等广泛地参与,并都能从中体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场馆建设动用了数以万计的民工,奥运会场内场外有热情的志愿者,奥运会的比赛不仅仅体现在竞技场,也延伸到整体,体现在群众。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第二,由举行的过程。如果运动场上没有观众,只是精英运动员的比赛,那一定是乏味的比赛。如果奥运会只是精英的运动员争夺奖牌的比赛,只是种炫耀式的高人一等的表演,不会有奥运精神这一说法,不会再有千古流芳的事迹流传,不会再有感人的欢笑和泪水。而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是大众的盛宴和狂欢。奥运会是大众比赛的极致,不会脱离群众的喜好,它是大众的进步,是大众化的产物,她激励我们体会人生,超越自己。
第三,由结束的方面。当我们步入后奥运时代,奥运会的后续影响加速推动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奥运精神持续震荡国民的心怀。奥运会为大众体育的提升服务,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四辩稿三稿四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下面让我来为本场比赛做一个总结。首先我要指出对方精彩的论辩中的种种错误。第一:自相矛盾: 第二:混淆概念: 第三:以偏概全:
所以,我方的观点是: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对此我将做一下三方面的阐述: 第一:从发展的眼光看,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回眸奥运会的发展历程,从希腊雅典到澳大利亚悉尼再到中国北京,从伊菲图斯到顾拜旦再到萨马兰奇,从夏季奥运会发展到冬奥会,残奥会,特奥会以及青少年奥运会,奥运会已经发展成一个在五个洲举办过的,至少有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以及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参与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用他一步步坚实的脚印向我们传达了大众参与大众比赛概念,启迪着我们: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第二:从精神的层面看,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大众比赛的精神。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为举办一场成功的奥运会而努力奋斗,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技场上为追求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而拼搏,他们站在奥运会的风口浪尖,彰显着精英的风采。
可是——当精英的目光里缺少了对大众的责任与关怀,何谈奥运理想的坚守和创造?
当精英的字典里缺少了人文的深思与实践,如何体现自我的理性与全民平等?
当精英缺少了超越自我的精神,又该如何寄望他们带领大众迈向卓越?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现实的层面, 奥运会是全人类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盛会。体育以其整体性与多功能,通过体育活动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作用。全面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因为奥运会,大众举起了奥运圣火,追求光明,友谊,团结;因为奥运会,大众升起了五环旗,让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运动员相聚;因为奥运会,大众喊出了更高更快更强,促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了解,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世界给我十六天,我给世界五千年。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我方来对本场比赛做一个总结。在今晚的辩论中,对方辩友很好的抓住了己方的立场,对己方的观点做出了深刻而详尽的论证。从(1、2、3、4记住对方的立论)点来说明了奥运会应该是精英比赛。可是„„正如周星驰在功夫足球里面说的:“足球不是一个人踢的。” 奥运会怎么会是一个人参加甚至是一个人举办或者应该是精英的比赛呢?对方辩友其实从立论开始就在故弄玄虚,试图将比赛拖入“诡辩”的圈套。
先看第一层诡辩:对方辩友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精英参加了奥运会中的竞技项目,奥运会就应该是精英比赛。可是精英参加的比赛是奥运会还是奥运会比赛呢?我方在开篇立论中就论证了:从奥运会的整个过程来看,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从希腊雅典到澳大利亚悉尼再到中国北京,从伊菲图斯到顾拜旦再到萨马兰奇,从夏季奥运会发展到冬奥会,残奥会,特奥会以及青少年奥运会,奥运已经成了一个在五个洲举办过的,至少有四大洲75个国家和地区的男性以及三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的女性参与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正用他坚定的步伐向我们传达了大众参与大众比赛概念,启迪着我们: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且看第二层诡辩:对方一直在混淆视听。一次次地强调参加比赛的是精英,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各行各业的所谓的精英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如果参加的都是精英那么非精英的人到那里去了呢?而没有参加奥运会的都是非精英吗?那对方辩友岂不是要把辩题变成奥运会的精英比赛是精英比赛还是大众比赛了? 当精英的目光里缺少了对大众的责任与关怀,何谈奥运理想的坚守和创造?当精英的字典里缺少了人文的深思与实践,如何体现自我的理性与全民平等?当精英缺少了超越自我的精神,又该如何寄望他们带领大众迈向卓越?
再看第三层诡辩:概念模糊:比赛到底仅仅是奥运会的比赛还是全民之间的比赛?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奥运会提倡全民运动,为什么有城市之间为举办奥运会而竞争,为什么象征和平友谊的火炬要全球传递,为什么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成了全人类的盛会而不只是对方辩友所谓的精英的盛会呢?对方辩友从门缝里面看奥运是不是把奥运看扁了呢? 还看第四层诡辩:对方辩友指鹿为马。(现场指出)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中为什么没有“精英奥运”的概念呢?对方辩友肯定又会说那也没有大众奥运啊。那请问对方辩友人文奥运是不是代表了奥运会的大众性呢?而且人文奥运正是我们所要突出强调的。不然哪里来的ONE WORLD,ONE DREAM呢? 综上所述,奥运会应该是大众比赛。
第五篇:易中天、于丹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易中天、于丹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07年2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北师大教授于丹以学者的身份与另外8位来自企业界、经济学界和影视界的精英一起荣获“2006品牌中国人物”大奖。以下是两位入选的理由:
2006年,他的人气“如日中天”,他成为中国学界独树一帜的个人品牌。借助央视《百家讲坛》,他以独具个人特色的讲课方式赢得无数拥趸;他给严肃的历史披上了“时尚”的外衣;他打通从古到今的正向经络,赋予品牌亲和力和时代性。
她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趣天成,令人拍案叫绝。她的《于丹〈论语〉心得》9个小时签售12600本!突破了中国的图书签售纪录。
《百家讲坛》不是谁去讲都能火的,易中天,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全国旋起了品三国的热潮。学者、历史故事破天荒地成为时尚题材,连一向惯于追逐娱乐偶像的年轻人也对易大师仰慕三分。讲过《论语》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到了于丹,才成为“现象”,广泛影响到各个阶层,受到大众的热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厌恶文言课堂的年轻学子被于丹教授吸引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他们在荧屏内,与观众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合作与交流,没有称谁是主体、谁是主导,况且,他们所采用的是为多数教师所唾弃的“填鸭式一言堂”讲课法,为何观众却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感慨万千呢?我们上的语文课要是也能如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好啊!我认为,把易中天、于丹现象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结合起来思考很有价值。
启示一:让我们的课堂也充满快乐的空气
易中天把自己的说史风格分成三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保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达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因此在网上会有易中天的“语录”,如:“清军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汉灵帝)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这就是易中天的话语风格,不仅独特,简直独门。
其实把这三种境界引入语文课堂之中,教学语言亦可以达到独特的美学效果。特别是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愈显重要。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于丹有气贯长虹的口才,她慷慨激昂、势不可挡,处处都是寓言、小故事(如佛家小故事、豪猪哲学等)
例1:有位教师讲《师说》这一课,课文的作者韩愈有一段简历:二十五岁时才登进士,又经过许多挫折,才得到“试校书郎”(正九品上)这样的小官,其后又屡遭排挤贬斥,直到晚年才做到“吏部侍郎”(正四品上)。这位教师觉得,在谈韩愈的简历时,如果正面介绍唐官吏制度、品位、等级,是很枯燥的,意义也不大。他临时脑筋一动向学生们说了一个戏:“七品尚为芝麻官,九品呢,只能是菜籽官吧,四品呢,大概是蚕豆官了。”(学生们笑了)这位教师马上转入话题:“从菜籽官的渺小而至于蚕豆官的伟大,韩愈的升官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学生又笑了)但他却是一位屡遭贬斥而不迷‘官位’的硬汉,他曾于灾年为民请命而被贬,还曾因反对皇帝迎佛骨而几乎被处死。当时也盛行血统论,(笑声)出身高贵的无须求师学习就可以做大官,出身低贱的学习再努力也受抑制而难出头,这样,社会上随之而来的必然也是‘读书无用论’了。(笑声)而韩愈的《师说》就是奋起讨伐这股害国害民的逆流的战斗檄文。”幽默风趣的语言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乐听不厌、欲罢不能。
例2:“看了你的作文,我还肯定自己尚算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面对你的字,我就后悔我为什么不在学点考古。”同学们在哄学的同时,这位同学红着脸同时保证自己定将字练好。
例3:分析病句“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英雄的报告。
师:这是一句病句,谁替它把把脉?它病在哪里?
生:它病在动宾搭配不当。“注视”与“报告”不能搭配。
师:如何治呢?
生:应把“注视”换成“倾听”。
师:哦,是进行“移植手术”。这句话还有其它毛病吗?
生:它病在重复多余。“聚精会神”和“全神贯注”是同义词不能重复使用。
师:如何治呢?
生:应把“全神贯注”删去。
师:哦,明白了,需要进行“切除手术”。同学们,其实,我们修改病句,就好像医生替病人看病一样,自身需要有扎实的功底,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判断病症,对症下药,该“切除”的就“切除”,该“移植”的就“移植”,做到“药到病除”。如果大家平时多读书,增加语文素养,句子方面的“疑难杂症”是难不倒你们的。在这里,我巧妙的把“改病句”比作“医生看病”,并且郑重其事地运用了一些医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
例如4:《陌上桑》的导入:我先讲一则外国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然后讲了那则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叼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有人说这是夸张手法。我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接着我点明《陌上桑》是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这样,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地感悟了该堂课的学习重点。
总之,课堂幽默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很大的。告别是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无心上课,逼他们学习是不可能的。经常在课堂上巧用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创造出幽默意境,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启示二:打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易中天们还原了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创举、有错误的风云人物的本来面目,把灰色的人物和往事与时俱进成现实多彩的世界,启迪警示着芸芸众生。易中天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历史观,别人是把历史放在解剖台上,一刀一刀划开来给大家看。而我的想法是,把它从冰箱里取出来,能迅速化冻,让历史这只冻鸡飞舞起来。这可能就是他走红的秘诀所在。这让我想到的是阅读教学要强化“整体感知”,不能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支离破碎,让学生觉得乏味。
于丹注重挖掘文言文的人文内涵,不用学术考究的方式,而是用“心得式”的方式解读,将经典通俗化、平民化。有人说:她把孔子请到了当下,请到了当今的生活之中。换句话说,于丹从经典中挖掘出了现代性的资源,进行了某种阐释和调整,这是一种古为今用。
近几年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文言文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增加文言文篇目的呼声日高,大有让文言文与现代文平分秋色之势,并已反映到新教材中。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讲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句式、翻
译„„极尽“解惑”之职责,而学生却不领情,认为没有多大意思,难熬!
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教学也要上出活力、上出时代气息、上出人文情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学生,让他们主动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在课堂上采取古今互动的阅读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较全面的语文素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启示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对于观众的定位,《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也说:“节目最开始对观众的定位是高端人群,后来我们逐步改在了初中文化水平。我说的初中文化水平不是指为初中毕业的知识层次的人服务,实际上,只要你跨出你所学习的学科,在其他学科你就是初中水平,比如你是学物理的,历史对你来讲就是初中水平。我们的节目就是要让所有这些跨学科的人都能听得懂。”也即是说:必须架一座让专家、学者通向大众的桥梁。
曾经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被问到为什么喜欢易中天的演讲时说:“易老师和我们是平齐的。”易中天认为:亲和力非常重要。作为一个电视主讲人,面向大众讲演,一定要有亲和力。亲和力来自于“平民立场”。观众认为你与他一样看问题想事情,就没距离没隔阂,不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也没有对立情绪,也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你和他们是一样的人,故事中那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们一样,他就爱听你讲话。于丹的定位也非常明确:面向大众,旨在普及经典著作。于丹成为“明星”和“万人迷”也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学术前沿,而是因为她讲述的知识与思想,恰好和“大众”相遇。古代中国精深的诸子百家和传统文化,在这里被转化为一种直白、贴切的当代文化。
易中天善于将传统历史、文化的东西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比如,他将古代“怪异、生僻”的官爵名和现代的官衔作比较,让听的人更加容易体会历史环境,让听众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引起他们主动思考、体会三国历史中的人物当时的错综复杂心理。这样,听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这样,积极性自然而然高涨起来。
为什么老师讲的课,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我们往往从“我”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去思考对方最需要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他们的很多辛苦工作成了独角戏。如果教者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宰)和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而非装知识的容器,面向全体学生),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魏书生上课)
启示四:厚积薄发,用一生去备课
于丹说,她是用一生体会圣贤之言。易中天说,将近一小时的讲坛他要准备五天。这五天还不是说一切资料都要从零开始整理,而是大部分知识已成竹在胸,只不过有些模糊的,要明确一下,系统起来,这是“纳”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所谓满腹经纶的奠基工程。看来,他们把我们教师的“用一辈子来备课”的豪言壮语真正落实在了实践层面。
有了好的选题,有了著名媒体的帮助,但是如果自身不行,同样白搭。易中天早年勤奋学习,后下乡插队,再后来跳过本科直接读硕,成为教授,还是个名教授,可以说他人生阅历丰富,学识准备充足。易中天并非空有三寸不烂之舌,从知识上看,他博古通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这需要非常深厚的人文根底,也只有在哲学、历史、文学、生活等方面具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学者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应该说易中天非常聪明,他在培植听众兴趣的同时,牢牢掌握了人都有求知欲,有向往得到更多文化知识的心理。他讲三国人物,并不像过去说评书那样背诵《三国演义》,他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主要借助的史料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他根据这些书对三国时期人物和事件的记载,提炼出一些最有价值、最有卖点的资料,集中全部精力只评说几个主要人物。一般读者只熟悉《三国演义》中的曹、刘、关、张,并不知道《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的这些人物。易中天把史书中关于这些人物的记载,有选择地讲给观众听,补充了观众对这些人物的原有认识,使这些人物形象更生动、鲜活、丰满。所以,有许多朋友在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之后,总感到易中天在帮助他们丰富知识,总感到易中天学问大,懂得多,心中渐渐升起敬佩和崇拜之情。其实,易中天之所以能这么深刻地讲评,主要就是因为他熟读了史书,而一般读者没有去读,或者不愿意去读这些使人“昏天黑地”的“之乎者也”。
于丹的成功之道终归是为我们语文教师打开了另一扇窗。她有强实的内功,她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同时她能够把典籍的精髓贴切地运用到现代文化的实践中,她的讲座具有厚重的历史性和创新的前瞻性;她可以撼动人心,她感染人,激励人,她充实了人们的思想,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卸载了人们沉重的思想包袱„„这些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借鉴。
厚积薄发,这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功夫。现在很多人过度追求什么策略、技巧、捷径,却懒得一天天地去积累职业资本。当真正机会来临时,想要表现,但结果却是江郎才尽。
启示五: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主持人:你说你的目的是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有没有反馈说观众在看了你的节目之后对三国产生兴趣从而开始阅读史籍了呢?
易中天:有这样的反馈。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他说他在看了我的节目之后已经把《三国演义》看完了,甚至《三国志》都看了。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个可读的《三国志》,比如说把《三国志》翻译成白话文,或者一个文白对照的版本,或者节选本,把其中好看的提出来,加上注,翻译成白话文。
《焦点访谈》资深主持人敬一丹说:“我之前看过几个版本的《论语》,于丹的版本是最轻松最好看的。”一名高中生在于丹签名售书会上说:“以前我认为孔子的话都是废话,是你(指于丹)让我知道他的话不是废话”
这些事实说明,只有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余乾明教授讲古典文学对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