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2:0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

第一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是著名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的著作。杜赞奇是当前美国中国学学界十分有影响力学者,他这本书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样,一经出版即在中美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本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很具代表性的著作。这本书总体而言是试图解构中国历史叙事中单一的、居主流的线性历史(linearhistory)以及无处不在的、杜赞奇认为遮蔽了其他历史的民族历史叙事,进而企图发现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背后的、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多样性,也就是所谓的“拯救历史”。从哪里拯救历史呢?在杜赞奇看来是从解构民族历史叙事开始。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一是觉得他的思路比较新,视野比较开阔。他这种质疑中国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我觉得生活于中国环境中的历史学者很难提出来。中国学者,包括大多数中国国民都接受了民族历史叙事,接受了线性历史观,即历史是线性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没有截然不同的“他者”作为参考,很难挑战这种主流话语。杜赞奇的反思——即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对我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刺痛”,它刺激我去反思,去质疑当下的中国主流的、看似无可挑剔的民族历史叙事。

二是他提出的“复线历史”(bifurcatedhistory)比较有新意。在对线性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复线历史”这个重要概念,并用之于分析中国学者的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读他文中提出的四个案例时——即他运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复线历史”的存在以及线性历史观和民族历史叙事是如何压制历史时,我感觉他的研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尽管存在着一些模糊和牵强的地方。我在思考,我们为何会形成线性历史观?因为要知道传统儒家可不是线性历史观的倡导者,也就是说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非线性历史观的奉行者,我们眼中的历史是循环的,是倒退的,最美好的时代(所谓的“三代”)已经过去。为什么我们会在近代形成线性历史观,并且这种观念闹不可破?历史到底是不是线性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杜赞奇提出的“复线历史”概念,尽管受到了一些中国学者的质疑,但更多的是被中国学者接受并运用。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自己提不出这种类似的概念?要知道我们比他们更熟悉自己的历史。于是我联想到我们自己创新力的欠缺,我们总是很难提出什么新概念。这一两百年,我们一直都是在被动地接受西方的概念和观念,我们的大脑是西方学者的思想的跑马场。

三是他提醒我们去注意话语背后存在权力因素,权力和话语密不可分。杜赞奇借鉴了后殖民主义历史学家的思路,对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认为,强大的主流话语的形成和维持,背后都是某种权力因素在发挥作用。民族历史叙事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是民族国家形成并支配整个国家的权力进而支配话语的结果。同样的,杜赞奇也注意到了西方国家之所以形成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同样和西方企图支配世界的欲望有关,也就是说,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无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口实和提供理论依据而已。所以显然,一种话语的形成和发展,绝非是思想自身的运动,而是权力在“作祟”,政治经济因素在背后发挥巨大作用。尽管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批评过西方的霸权和他们的文化侵略意图,但是现在的中国学者却忘记了这个东西,忘记去分析西方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政治经济企图。

尽管这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也绝非无可挑剔,这本书存在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我认为,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至少有这么几点我们是需要反思的,或者说是必须和杜赞奇商榷的,或者是杜赞奇忽视或轻视了的。

一、线性历史观形成的历史合理性和重要性被忽视或轻视

杜赞奇认为线性历史论深受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将民族视为历史的主体,遮蔽了其他历史真相,其实质是为西方侵略东方提供理论依据,即在西方世界起动员、制造口实作用,同时也是麻痹东方世界的精神工具。这是完全正确的。作为曾深受西方侵略过的国家的子民,回顾本国辛酸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因此就断言线性历史观没有合理性。回顾西方线性历史观的产生背景,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因素是必须考虑的:第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导致西方人越来越自信;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崛起,西方有侵略东方欲望和要求;第三,西方存在逻各斯主义传统,总是试图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理念,在历史观上表现为总是试图追求历史规律。

在批线性历史的遮蔽作用之余,杜赞奇提出“复线历史”。他的复线历史观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研究话语形成的具体过程;第二,注意在所摄取的话语系统之外去发现历史:第三,主流的历史话语可能遮蔽了其他历史;第四,关注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这种历史观注意到历史是非透明的,本身便是建构的、有道德评判的,揭示了线性历史遮蔽了许多真相,强调恢复历史的多样性,同时认为历史分析应在话语分析和权力分析中进行。

杜赞奇的复线历史观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它对于发现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线性历史观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反映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能力和未来的信心的增加。首先,线性历史观的出现是人类知识增长事实在历史观上的反映。民族成为历史的主体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民经民族主义组织起来对于国家竞争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适应了随全球化而来的国家竞争的要求。完成民族国家建构是一国赢得国家竞争、增强国力、促进国家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那些独立不久的国家。其次,民族国家成为历史的主体,确实有可能遮蔽其他重要历史,使历史成为了被过滤和曲解了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杜赞奇提出的复线历史观有启发意义。但是无论怎么样,民族或者说民族国家作为历史主体的位置在较长时间内无法被撼动。再次,杜赞奇批评历史并非透明,即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哲学的产物,这一点他自己也不能摆脱。可能真正重要的是,不在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受历史哲学影响,而在于历史哲学是否能够促进全人类或者至少本民族的利益。毕竟历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都是活在文化之中,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而且,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摆脱人类文化影响的历史书和历史观,那样的历史书和历史观实际上没有太大价值。

二、民族成为历史主体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杜赞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叙事中的民族历史叙事过于强大表示了担忧,认为它极大了压抑和遮蔽了其他历史,而且一定程度地导致了历史扭曲。他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中充斥着对于反帝的描述,仿佛中国近现代历史除了这些,别无他物。他这个担心显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族群(如果我们认为民族是近代的产物的话,古代的人类群体只好叫族群了)、现代的民族成为历史主体有其必然性。族群或者说民族成为历史叙事主体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重要性。自我保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这一需要导致了他们必然成为历史的主体。社会环境的残酷和恶劣,可供给资源的稀缺、动物与人类竞争的存在以及人类自身竞争的存在使得人类必须抱成团,只有这样才能生存。换言之,人类不抱成团,不形成族群或民族,唯一后果就是死亡和灭亡。所以中外很多哲人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人是社会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荀子说人能“群”。试想一下:当今世界有谁不属于一个具体的民族?存在脱离民族的人吗?

如果说全球化之前,人类竞争主要在国家内部的族群之间。那么,全球化使得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可谓是生死存亡,你死我活。近代史上中国多少次面临痛彻心扉的亡国亡种危机?中世纪以来欧洲多少个政治体湮灭无存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国家能力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而在武器难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制度难以根本性变革情况下,国内人民的组织化便成为提高国家能力的关键。组织人民,主要靠思想,不能仅靠利益,利益使人怕死,而思想使人视死如归。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不正是法国面临反法同盟入侵时产生的吗?民族主义可以使得全民族团结起来,愿为国死难,它是一个国家最锋利的武器。于是,全球化背景下,几乎所有国家都选择了民族主义,以之组织人民,克敌制胜,以赢得生存发展机遇。现实中,民族主义正是许多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根本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反思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正是证明了上述道理吗?近代中国,国家孱弱无能,频频遭受列强入侵,国家在与列强的竞争中表现出低效和无能,出现国家失败,中国人面临亡国亡种危机。这个时候,从西方传入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开始与中国内部的救亡图存强烈愿望以及朴素的种族观念结合,中国人接受了民族主义,并用之于组织整个国家,使得国家变得富有组织和战斗力。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人民,在革命领袖的带领下,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和坚强的反侵略战争,建立了强有力的新国家,形成了维护本民族生存发展和关键利益的强大国家。我们看到,在新中国建立前,民族主义解决中国的是人民动员问题,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今天,解决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五大危机——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分配性危机,除了经济手段和制度建设之外,同样离不开适度弘扬民族主义,而且对于民族主义这个意识形态的依赖甚至更为严重。反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民族国家建构是集权过程——无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英国美国,而且也是民族主义不断弘扬的过程。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强制、强政府、战争都是在所难免的。尽管当今世界对于战争和暴力都是人人讨伐,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为了完成民族国家建构,也许还是不得不使用武力。

因此,我们在批评民族(nation)为主体的历史叙述时,必须看到民族国家构建尚未完成的国家仍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且思考这种历史叙述形成的原因。杜赞奇很大程度上就没有看到这种历史叙述背后的复杂原因,单单是从话语本身来思考话语,轻视或忽视了背后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即使指出近现代中国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中国的发展道路完全被打断,也必须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的能动性一面。中国接受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西方文明,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中国汲取的是符合中国利益的部分,从长远来看,这些有助于中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实现救亡图存、赶超强国和人民幸福。显然,中国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一方,中国也不是失败的一方。

三、真理比种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殖民地的学者,杜赞奇对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特别敏感,很多时候,杜赞奇总是试图从殖民地—宗主国关系的视角来思考后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于是,在思考后殖民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评价后殖民主义国家的学术成就时,他总是反思(很多时候是不必要的)这是不是西方侵略的结果或“遗产”。笔者认为,基于非西方—西方关系的视角,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半殖民地/殖民地—侵略国关系)来思考后殖民主义国家的问题,确实有利于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后殖民时代的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否是复制西方道路而没有自主性,这种思考方式也是必要的。杜赞奇提示我们,保护本国文明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一定要照搬西方道路。但是,同时也我们必须防止自己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窠臼中。侵略行为可恶,但是侵略者的先进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应该像他们的好的科技一样,被广泛使用,以提高本民族本国家的实力。在文化交流上,应该有开放心态。实际上,我们发现,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政治学界,就没有形成成规模的后殖民主义学派,这也许和中国当初没有变成殖民地有关,这一方面也许也说明了中国学者比较开放的心态。

总之,杜赞奇这本《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非常值得一读,同时也倍受争议。他提出的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他提醒我们去注意历史的多样性,去注意历史与当下的互动和复杂的交易过程(transactions),注意历史的非透明性,历史的当代性。因此,所谓的要“拯救历史”,确实也是必要的。至于如何来反思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回归杜赞奇所谓的历史的“多歧性”,却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而且,杜赞奇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结论,我们还必须进行反思。

第二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高铁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着重研究20世纪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受西方达尔文主义理论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潮。本书主要探讨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结构主并用之建构一个从远古向现代发展的民族主体。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主要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杜赞奇在第一章中对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对于“线性历史”的概念,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通过作者对其的叙述以及作为其对立面——“复线历史”的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即“线性历史”是单一的以某种标准来划分历史的历史。他认为“线性历史所假定的透明性使我们看不到它为了包含这些压制,为了阻止民族体内部的分裂所采用的战略”。由于“线性历史”的缺陷导致我们对民族问题演变的片面看法,为此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复线历史”的概念。杜赞奇认为“复线的历史不仅用多样性替代了单一性的演化,而且否认历史是因果性、线性发展的,否认只有在因果的链条中才会前因产生后果。复线的历史视历史为交易的,在此种历史中,现在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与此同时,在考察此种利用的过程中,复线的历史不仅试图重新唤起已经散失的意义,而且还试图揭示过去是如何提供原因、条件或联系从而使改造成为可能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复线历史是通过解构线性历史范式,并针对线性历史的弊端而提出,认为历史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多元;历史并非是直线向前发展的,而是在过去与现在的复线时间里互为因果性的复杂交易;复线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散失的意义,造成散失、压抑、利用的原因、条件等等。在研究民族问题上,作者认为要多角度的看待,不能仅仅把民族主义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等相互重叠。第二部分包括五个章节,主要是五个案例分析,是杜赞奇为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结果。其中前两章集中论述历史叙述结构与历史表达是如何摄取或隐匿与其世界观不相适应的错误复杂的历史现实。最后三章探析边缘叙述结构是如何向辛亥革命以来业已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强调集权、强调国家的历史叙述结构提出挑战的。

作者在第一章中分别列举了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分期法,汪精卫的四重分类法,傅斯年的分期法等等。在上述人物的分期法中,作者对其一一解读,发现一个无一例外的现象,这就是都是注重宣传由种族到民族的演变过程,但却忽视了在其过程中的排他性。对于这种排他性,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孙中山最终把这个问题转换成儒家大同主义所引起的问题从而掩饰其模糊性:大同主义减弱了汉人原有的独立精神,使他们接受了像现在这样满族人的异族统治。同一个大同主义却又是孙中山的改良主义政敌所提倡的东西:他们宣扬中国既包括汉人又包括其他少数民族”。从中可见孙中山等人试图建立一种特殊历史作为新民族国家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对某段历史进① ①②③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 同上,第224—225页。

③ 同上,第33页。

行压抑或重传。

作者在第三章所举的是从20世纪初开始,政府和社会精英中的改革者试图消灭民间宗教的反宗教运用。政府和知识分子都认为民间宗教阻碍了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以及现代国民性的塑造,但在这场运动中他们却起了不同的作用,或者说是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发起这场运动,虽然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历史的进步。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出现了一系列新式学校和新的政府机构,但改革需要财政的支持,在反宗教运动中,政府可以通过没收寺庙及其财产,从而使国家合理合法的占有了地方资源;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机和新兴的世界革命话语,急于创造新的国民形象,而反宗教运动则利于他们重铸国民意识;地方的绅士积极配合政府的行为是因为这些乡村精英能从新式学校和机构中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不能否认这场运动的倡导者为造就现代国民性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他们也“利用”这场运动对农村社会的权利结构进行了重组,在重组过程中最大化本阶层的利益。但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些“利用”,因为这些人掌握了历史和时代的话语权。

杜赞奇在论述民族主义与中国秘密会党的关系中,探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家是如何努力从民间秘密会社摄取浪漫叙述结构并将之融入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民族主义系统。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人类划分为“先进”与“落后”的种族,为帝国主义掠夺提供名正言顺的理由,西方大多数阐述或参考达尔文主义的作者同时暗含着一种种族的或民族的身份。而在中国,这种话语权却被改造成为一种在竞争时代能够发动国民竞争的学说,共和革命者吸收了种族进化论的国际话语并利用它来构建一个种族上纯洁的中国,一个建立以后内部平等、没有纷争、能够在生死攸关的生存竞争中不断进步的中国。而内部平等、没有纷争正是中国秘密会党所追求的。基于这点共同点,为革命党在建立初期与秘密会党建立了某种联系。同时革命党在革命初期利用秘密会党反基督教、反西方、反帝国主义和反满的情绪,发动和组织起义。虽然秘密会党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其反帝、反清的情绪是建立在皇权和王朝的基础上,在这点上与革命党有本质的区别。故革命党在利用秘密会党的同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新的解读,赋予其现代的观念和种族思想。正如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中国知识分子参与到了一个国际性的话语体系中,同时,革命的知识分子对话语进行了改造,以便使之适合于中国的实际,从而使自己能够编织出一部天衣无缝的国史。”

历史话语权的掌握者,利用历史叙述结构与历史表述摄取或隐匿与其世界观不相适应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针对这一点杜赞奇对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试图探寻历史企图遮掩或利用的领域,以及各个渗透或抵抗其霸权的领域。这就提醒我们要去注意话语背后存在权力因素,权力和话语密不可分。正如作者所说“复线历史揭示了历史扩散中利用与掩盖的面具,那么,它也可以引导我们通过接触历史的其他道路,尤其是通向助成叙述结构扩散的历史条件,通向此种扩散的效果”。杜赞奇借鉴了后殖民主义历史学家的思路,对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进行了一些思考。他认为,强大的主流话语的形成和维持,背后都是某种权力因素在发挥作用。民族历史叙事的形成就是①①②③④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② 同上,第135页。

③ [美国]杜赞奇著,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 同上,第79页

这样一个过程,它是民族国家形成并支配整个国家的权力进而支配话语的结果。同样的,杜赞奇也注意到了西方国家之所以形成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同样和西方企图支配世界的欲望有关,也就是说,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无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口实和提供理论依据而已。所以显然,一种话语的形成和发展,绝非是思想自身的运动,而是权力在“作祟”,政治经济因素在背后发挥巨大作用。

纵观全书,杜赞奇对近代中国的语言进行了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语言可以掩盖历史,因为语言存在于时间之中,而且它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个人认为杜赞奇的这本著作不是一门专门讲述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著作而是通过对近代中华民族主义的分析,展开对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并在此过程中阐述其对历史话语分析方法。

第三篇:拯救读后感

拯救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男孩作为宠儿,在中国这个男性价值观为主流的社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拯救读后感。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里,谈论如何拯救男孩,似乎是一件很滑稽的事。用人单位或者明显或者含糊,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还有很多的女孩在为了争取生存权和教育权苦苦挣扎奋斗。女孩似乎比男孩更需要拯救。但是,《拯拯救男孩》却用不可辩驳的数据和材料,向我们证实:男孩危机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正如朱永新教授在序中提到的,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我们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重新确立,决定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教育的方法要改进,决定我们能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让新的养育理念来让我们的男孩、女孩更加的优秀。

这本书内容极其丰富,思路却很明晰,全书共分五部分。分别介绍了,一、男孩的四大危机;

二、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

三、拯救男孩,从发现男孩做起;

四、我们该怎样拯救男孩;

五、早就新时代的“男子汉”。下面就结合着五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何感想。

1、男孩危机的表现是全方位的。

学业危机是男孩的第一危机,在大学,国家奖学金,绝对的阴盛阳衰,校内奖学金,巾帼不让须眉。从高考状元和高中会考成绩来看,高中男生已经雄风不在。传统的男子汉形象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我们的小男子汉呢?更高了,更重了,体质更差了,跑得更慢了,跳的更近了,耐力更差了。不仅如此,那那还更容易深陷心理危机,游戏男孩更容易沾染上各种成瘾行为,情绪更脆弱,更容易患一些心理疾玻患情感障碍的男孩人数高出女孩4倍之多,在美国,青春期男孩的自杀率是女孩的4倍。大名鼎鼎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对现在的男孩一肚子的意见,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女人,女人只好揭竿而起没越来越像男人。“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揪心?”“足球。”“什么运动让人看着更揪心?”“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原因当然很多,但是男子汉气概的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恐日,恐韩。恐欧美,每每球队尚未出征,比赛尚未开始,丑话就说在了前头,失败已经做好准备。我们周围更多的男孩弱不禁风,充满脂粉气。责任心缺乏的男孩随处可见。

2、错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流行文化等因素误导了当代男孩,使他们陷入成长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男孩的危机,其实就是教育的危机。大多数孩子在三岁之后进入幼儿园,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至少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度过15000-24000小时。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我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男孩由于天生叛逆,往往被我们看成是不服从管教,从好学生的名单里去除。现在学校被深深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女孩,都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不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只能和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读后感《拯救读后感》。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五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展水平只能达到三岁半女孩的水平。许多的男孩被我们过早地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我们的消极评价最终传导给男孩本人男孩本人,转化为男孩的自我评价。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男孩丧失了自信和自尊,进而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过早的放弃了努力,最终丧失了将来追平女孩的机会。男孩危机,更是父母的危机。父教缺失让男孩终身缺钙。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母亲的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会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爱心更稀缺,更不受欢迎。你想害死自己的孩子吗?请给他足够多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

3、男孩和女孩的差别不仅仅是男孩站着小便,女孩蹲着小便。这只是最浅表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男孩的一生大都是九死一生的。男孩的生存面临更大的风险。男孩就像玻璃或瓷器,看起来坚硬,实际上却是易碎品。甚至在出生之前,男孩就显示出生理上的脆弱性。在怀孕期间男性胎儿夭折的可能性更大。男孩比女孩的情感更脆弱。男孩负责自我控制的大脑区域发育的较女孩更为缓慢。男孩天生自制力就差。而且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更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消极情绪。班里总有相当数量的男生上课坐立不安,下课似乎无法用合适的方式发泄自己过剩的精力。写的字总是歪歪扭扭,甚至左右颠倒。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这其实对男孩是十分不公平的。许多男孩因为暂时发育落后而影响学业成绩,并打入了差生的行列,这对晚熟的男孩极不公平。男孩就是男孩,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让男孩和女孩一样老老实实,就想让雅鲁藏布江的水像镜泊湖水一样,就像让刘翔去参加举重比赛一样。人们对男孩的无知和对性别差异的无知是男孩危机的最大根源。男孩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于左半球,而女孩语言功能均衡的分布在两个大脑半球。女性大脑比男性多出百分之十五的灰质,这些物质主管人类的思维,女孩天生就具有强大的语言优势。男孩大脑含有更多的白色物质,这些物质主要负责脑细胞之间的联络以及神经冲动在大脑和四肢肌躯体之间的传递,所以男性生来具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男孩的活动半径大,具有更高的攻击性,更叛逆,更不顺从。男孩首先忠诚于其他男孩,女孩则从成人的视角看形势。

4、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父母要做拯救男孩的先行者。父亲是男孩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请多花时间跟儿子在一起,但是请注意,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多陪孩子聊聊天,多倾听,少训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爬山、钓鱼都是男孩喜欢的好项目。运动是男孩的天性。请帮助男孩养成至少一个运动习惯。母爱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充分的母爱会让男孩感到安全,男孩只有在心里上感觉到他是安全的,他才会敢于冒险和探索。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该是有理性的,要严慈相济。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来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承担责任的人。母亲还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一定要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来,母亲要主动撤退。好男还是放养出来的,该碰的钉子让他碰,更绕的弯路让他绕,该受得苦累让他受,改动的脑子让他动,该受得批评让他受。

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我们老师应该更宽容,更有耐心,男孩在学习上不够理想,并不是因为他的态度不认真,并不一定是因为他调皮贪玩,更有可能是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大脑发育暂时落后于女孩。那些班里可怜的小家伙呀。当他们再犯错误的时候,我会更加的宽容,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过剩的活力和不安分正是他们的天性。当他们受了委屈,哭哭啼啼的时候。我不会再呵斥他们男子汉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会再一味地强调,男生要让着女生。我会试着安慰他们,因为男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坚强。找到男孩的兴趣点,让男孩爱上读书,爱上运动。开展足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活动让男孩释放自己的旺盛的精力,而不是一味地去压制。

如果非要把教育比做一场人生竞赛,那么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短跑讲求起跑的初始速度,在短时间内即决胜负。长跑讲求的是实力和耐力,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如果我们把教育比作短跑,由于男孩的暂时落后,许多男孩未赛先输;如把教育看做长跑,即使暂时落后,如果教育得法,男孩仍有机会追赶上女孩。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除了外界的支持和帮助,男孩也应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与努力,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早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第四篇:《拯救男孩》读后感

《拯救男孩》读后感

说到男孩不如女孩,我是有切身体会,我小时候上学,班上是女同学要比男同学强,老师也特别喜欢女学生。毕业后从教6年,我所教的学生中,我身边的学生中,都是女孩要强于男孩。我的学校,几乎所有的班级,女班委要多于男班委,每年的三好生中女生要远多于男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看到了,但并没有过多的在意,相反我还认为小学阶段女生强于男生,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女生就不如男生了。读了《拯救男孩》我意识到我的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书中用详尽的数据分析说明了,女孩子越来越强,而男孩子越来越弱,初中,高中后男孩子会超过女孩子那只有我美丽的幻想。

书读完后,我掩卷深思,《拯救男孩》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而每一部分读来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第一部分就是书中的第一部分《男孩的四大危机》,其实讲述的就是男孩不如女孩,读来让我震撼。这一部分内容,旁征博引,用权威的数据和不容置疑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男孩所面临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为了说明危机的严重性,或者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男孩的危机,作者找了个参照物——女孩。同龄的男孩和女孩比,不论是从小学还是到大学,不论是学业还是情感,甚至是男孩本可以引以为豪的体质,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男孩都不如女孩,我们心中的男子汉形像已愈来愈少。

第二部分就是书中的第二部分《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读来让我豁然开朗。这一部分,书中深刻的剖析了男孩危机的成因,并一针见血的指出,男孩危机是教育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人,我对书中的观点感同深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我们的学校是这样,我们的教育确实是这样,我们虽然喊着教育要以人为本,但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男女的性别差异。书中告诉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可从上学开始那一天起,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求,男孩子要和同龄的女孩子一样要书写认真,一样要读书正确,一样的要表达准确……天啊,这不是再难为人吗?我想起了成语故事《揠苗助长》,我们是不是也在有意无意地学那位农夫,将男孩子“拔”了一截呢?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还忽视了许多诸如活泼,爱幻想等男孩异于女孩的地方。难怪麦吉尼斯博士说:“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当然把男孩的危机全部归罪于教育是不对的,正如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一样,男孩的危机除了来自于学校,还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书中对父母的危机只讲了父爱的缺失和母爱的泛滥,但我觉的,父母的危机还体现的一个“比”上。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对比,当然这其中就不乏把自家的男孩与别家的女孩做比较,人家怎么怎么好啰,人家学会了什么什么才能啰,总之与别人比,自家的孩子一无是处,这无形中也让男孩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让男孩的危机又加重了一层。

第三部分从书中第三部分《拯救男孩,从发现男孩做起》开始一直到结束,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实际是向我们提出了解决男孩危机的门道,读来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不看内容,光看标题,例如“接受现实:更脆弱的男孩。耐心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男孩。”就很容易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我最欣赏的是书中所提出的“1R4Q”,即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责任,智商,体商,情商,逆商。这“1R4Q”可是说是拯救男孩的终极目标,是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作为一名教育人,我们拯救男孩比一般的父母有更大的责任。因为作为父母,他们所面对的只是自己的一具孩子,而我们教师面对的却是一群孩子。在精力上,无疑我们要投入得更多,在耐心上我们要保持得更大,在等待上我们要期待得更久。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期待教育制度做出根本改变,流行文化的改变也非一日之功,但读了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多些每好的期待,相信他们每个人都是很优秀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班级活动中,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让男孩子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多一些策略,不过地打压男孩子的本性。

在我们这个男性主宰的社会里,全面落后的男孩终将占领各行各业的顶层位置或居于领导地位,如此说来,今天的男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未来。站在这样一个思想高度之上,我就不得不说,拯救男孩真的是刻不容缓。

第五篇:拯救男孩读后感

更为脆弱的男孩

--《拯救男孩》读后感

杨眉

作为教师,我发现: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女班委要多于男班委,每年的三好生中女孩要远多于男孩,女孩听讲更认真、作业更工整,更顺从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而与之相反的是:男孩的字,尽管经过我四年的不懈鼓励、指导,依然大多像狗爬;班里有打架骂人事件,不用说,主角基本上都是男孩;被各科老师叫到办公室补作业的,也同样大多是男孩,拯救男孩读后感。而各科老师,似乎也更喜欢女孩!询问了一下年级的其他老师,他们班的学生也如此呈现出具大的男女差异!

事实好像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证明,男孩在小学阶段就是不如女孩,但是上了初中之后,男生的优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最近读完了孙云晓、李文道、赵霞合著的《拯救男孩》这本书,我对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男孩子之所以表现出更容易违反纪律、更具有攻击性、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更差,是由他们的生理所决定的,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塑造好学生)和家庭教育(过分溺爱)则对男生的危害性更大!男孩子的发育本身比女孩子晚,所以在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更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按部就班、听话服从、反复练习、记忆优先、这些更加容易发挥女孩子优势的学习方式,让男孩子显得相对落后,自信心收到严重的威胁。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倾向,是男孩生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并因此而加剧了所有危机对男孩的伤害。

作者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想让孩子尽可能早入学,想尽一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这对于男孩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结果很可能成为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那么男孩和女孩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如:

1.从上学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比女孩晚2年,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在整个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总体仍落后于女孩。男孩写字之所以比不上女孩,主要因为男孩的精细肌肉动作以及控制他们的神经的发育都要比同龄女孩晚一些。直到青少年晚期,男孩的生理年龄和心里年龄才能赶上女孩和女孩并驾齐驱。麦吉尼斯博士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做对的阴谋诡计。从科学角度我们应该按照一个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里年龄来进行教育。如果父母和教育者能把男孩的暂时落后看做是正常现象,那么男孩将来一定能赶上女孩。

2.男孩的学习方式和女孩是不一样的,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的依赖动作,更多的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教师在讲课时说的太多,那么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男孩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忽视男孩的优势和领域,教学方式也与男孩的学习方式不匹配,在这样的教育体质下男孩的长处无处施展,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很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读后感《拯救男孩读后感》。

3.一般认为男性的情感应该是坚强的,但其实是假象。男孩看似坚强的外表背后,隐藏着脆弱的一面,男孩的情绪情感上比女孩脆弱。父母离婚对男孩伤害更大。男孩更不擅长情感表达,是什么使一个开朗、热情洋溢的男孩变得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第一个原因是,在培养坚强男孩的性格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使用侮辱手段,让小男孩为自己的情感表达感到丢脸,特别是对脆弱、害怕、绝望的感觉有罪恶感。第二个原因是,男孩与母亲之间的过早情感分离,使男孩的心里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其情感发展。

4.男孩出生后的发育速度也比女孩要慢的多,一般来说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和一名出生6周的男婴不相上下。在身体发育上男孩也落后与女孩,女孩一般11岁左右进入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长,而男孩大约13岁进入青春期,所以在小学五六年纪人高马大的总是女生,女孩一般长到16岁身高增长已经完成,但男孩一只要到17岁身高增长才基本结束。

5.男孩体内含有比女孩高十多倍的雄性激素另一方面就是大脑差异。

6.男孩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能力等方面,在4岁时男孩就表现出这种优势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优势持续增长,贯穿生命全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男孩为什么暂时落后与女孩了吧,因此晚上学一年是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早”并不一定好,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场人生竞技赛,那么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跑,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甜,学校和父母们权衡一下,与其让男孩过早的入学而遭受失败打击,还不如晚一点入学,让男孩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拯救男孩的第一步,就是发现男孩、了解男孩。最重男孩的性别差异,是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父母对男孩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多的父亲在那孩的教育中缺席,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受限于严父的性别偏见而放弃了为父的责任。父亲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父亲的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替代的。心理里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爱缺失的孩子心里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众多证据表明: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太多的母亲没有意识到男孩独立的需要,她们的过度保护和非理性的宠爱,窒息了男孩的阳刚、勇敢与坚强。她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中成为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一道阻碍。对男孩的爱,若是以剥夺他的成长机会为代价,就不是爱子,而是害子,越过度保护越是脆弱。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磨练男孩,就应该从小让他知道,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这些困难和挫折。不管对穷人还是富人,我们的生活中不乏磨练男孩的机会,关键在于父母怎么做。为了将来,磨练您的男孩吧!

男孩本身的脆弱,以及不当的教养,也使得男孩子越来越中性化(即女性化)。各类男孩选秀节目中,男孩所表现出来的扭捏、秀美,实在是令人担忧:我们的男孩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娘”?这样的情况在我的班级里也屡见不鲜,跟女孩比起来,男孩表现得心胸不宽广、斤斤计较、逃避责任、怕事,这样的男孩,怎能指望他成为“民族的脊梁”?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呢?本书给我们的建议是:要从小培养五个极端重要的男子汉品质--IR4Q,包括责任(R)、智商(IQ)、体商(BQ)、情商(EQ)、逆商(AQ)!其中,责任(R)是造就新时代男子汉的基石。责任心基础不牢,其他品质就成了花拳绣腿、空中楼阁。没有责任心,其他一切都等于零。IR4Q构成了一座闪闪发光的金字塔,我们的目标“男子汉”高居塔尖,4Q像四根擎天大柱支撑起男子汉,而基础则是责任。

脆弱的男孩,有了正确的教养方式,也能成为健康、快乐、向上的男子汉。当我们的男孩成为强悍的富有责任感和竞争力的男子汉时,不仅仅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也会让女孩深受其益。而这些,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去努力!

下载《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来源:国内业务部作者:山东亚飞特时间:2011-08-26阅读:1274 次前段时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阅读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己拯救自己》,很多同事阅读后感慨,对自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浪费生命荒唐度日,就是怨愤消极骂天骂地,甚至有的人幻想依靠神,而这世界根本没有神,若有神,我们也不能依靠他们,我们只有靠自己拯救自己。命运是掌......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浪费生命荒唐度日,就是怨愤消极骂天骂 地,甚至有的人幻想依靠神,而这世界根本没有神,若有神,我们也不能依靠他们, 我们只有靠自己拯救自己。命运是......

    《拯救乳房》读后感

    《拯救乳房》读后感我喜欢毕淑敏的小说,她总能用看似平淡却冷酷的字句将现实的残酷、梦想的破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但这需要细细品读,否则味如嚼蜡,你只会感到枯燥,索而无味,因......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篇一:《自己拯救自己》读后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不是浪费生命荒唐度日,就是怨愤消极骂天骂地,甚至有的人幻想依靠神,而这世界根本没有神,若有神,我......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管理,不同组......

    拯救国有银行:历史不会重演

    拯救国有银行:历史不会重演 ——解析中国国有银行的苦难历程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大约20年前,因为国有企业大面积微利、亏损及关停并转,与之生死相依......

    历史故事:拯救美国大兵

    历史故事:拯救美国大兵作者/王文心一1942年夏,缅甸北部野人山上空,“飞虎队”员雷纳德上尉驾着他的战机,与战友们护卫着完成了空投任务的运输机群,正朝东飞去,不想就在他们返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