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5篇

时间:2019-05-13 02:1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

第一篇: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

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

——男权社会下的阴谋

社会工作1104班陈园园J1311107 纵览全书,《被压迫者的教育学》给我一种非常宏大的感觉,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映像便是殖民统治、殖民压迫的情景,更加具体的便是中国的解放斗争吧!不过,换个角度来想,压迫并不是只存在于这种国家民族层面的,正是对压迫过于宏大的理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压迫,源自生活的压迫。在此,我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细读这本书。

在很久之前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对女性的压迫来自何方?为什么是男权社会不是女权社会呢?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以上问题的理解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男性与生俱来的健硕的体格让他们在物质社会中博得了一席之地,能够与野兽斗争,能够保护部落,能够保护女性……不过如今的文明社会似乎不再受这些因素的限制,那为何女性由始至终都处在被压迫的地位呢?(虽然相对以前而言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当我阅读这本书时,我试图从中找到答案。实质上,弗莱雷后期的作品说的很清楚,重要的是要用一种聚合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压迫分析。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压迫的对象是受诸如种族、阶级、性别、文化、语言以及种族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便是保罗.弗莱雷对于压迫分析的基本立场,压迫的产生绝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压迫是多元因素所造成的,要用一种聚合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压迫分析。对于被压迫的女性亦是如此。总所周知,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在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压迫,在此我便不加赘述了,但语言的压迫我想结合本书的前言部分所列举的例子加以阐述。设想一下,弗莱雷写的不是《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而是《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教育学》。第一个题目使用的话语点出了压迫者,而第二个题目却做不到。有“被压迫者”,自然就有“压迫者”。与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人相对的又是什么呢?《被剥夺了公民权者的教育学》隐去了行为的施动者,让人难以确定谁应对这种行为负责。这就为指责被剥夺了公民权的受害者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造成了这种结果留下了广阔的余地。这个例子让我很有感触,在之前老师上课列举过一个关于女性被性侵的案例,“衣着暴露”成为性侵案件高发的一个诱因,但仔细想想这是否同样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法,借此为男性性侵行为做开脱的说辞呢?

综上所述,对女性的压迫来自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因素,但归根到底这都是一些外在的压迫,我曾经也认为压迫是一种外在的压力,使人产生内在的压迫感,但弗莱雷的这本书给我注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规定。每一种规定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 ①

加给另一个人,这样就要接受规定者的意识改变成为一种与规定意识者的意识相一致的意识。在中国男权社会下体显得尤为明显,男性希望女性以贤良、温柔、相夫教子、恪守妇道的形象存在,不惜创造女性的行为准则,三从四德,这即是男性作为压迫者所制定的规则,实质上女性作为被压迫者遵循着压迫者的旨意。

从功能的角度来讲,压迫带有驯化人的性质。在女性的现实社会经历中,作为被压迫者通常采取“依附”压迫者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企图欺骗自己——“脱离”了被压迫者的行列。这并不意味着被压迫者不知道自己被践踏,可是她们对自身被压迫的认识程度并不深,因为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压迫现象。在这一层面上,被压迫者渴望的不是解放,而是被压迫者一方认同。自此,被压迫者内化了压迫者的形象,并不断的、无时无刻的压迫着自己。虽说是男权社会下的压迫,不过有时女性对女性的压迫远远超过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妻子出现婚外情时,来自女性的指责往往多于男性,这个消息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在女性中间,成为她们的谈资和笑柄,不守妇道成为这位妻子最鲜明的标签,但何为妇道?妇道何来?似乎很少有女性质疑;而一个丈夫出现婚外情时,来自女性同胞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同情,没有之前那样大的反响了,或许见怪不怪吧!这年头出轨的丈夫多着呢,连马云都说这是每个男人容易会犯的错误。真的不能理解这种特权从何而来,也许这是男权社会所建构出来的吧!被压迫者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说,他们争取自由的斗争不仅仅威胁到压迫者,也威胁到他们那些害怕受到更严厉压迫的同伴。

看不起自己,这是被压迫者的另一特征,这是由于他们内化了压迫者对他们的看法。被压迫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下也会有如此的想法,她们会觉得自己与生俱来就是比男性弱,需要男性的扶持,需要依附于男性生活。

男权社会是如何操纵压迫女性的呢?类比本书中所讲的几种一般手法:征服、分而治之、操纵和文化侵犯,虽说在男权社会这样一个压迫环境中并不是每一种手段都显得十分明显,但多少还是有点所涉及的。在此,通过征服和分而治之两种手段加以说明。就征服而言,任何征服行为都包含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人或物。征服者把自己的意图强加到被征服者的身上,并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他把自己的样子强加于被征服者头上,而被征服者把这一样子内化,从而变成内心“隐藏”了另一形象的双重存在。⑥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便充当着征服者的角色,而女性便是被征服者的角色。男性将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具体为妇道、美德等形式对女性加以束缚,从而使女性内化,最终达到征服的目的。就分而治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在男权社会中,对能够符合男性标准的女性进行表彰,在女性内部筛选出 ⑤④③②

男权的代言人,从而使女性们不能就被压迫的事实达成共识,分而治之,维持男权社会的稳定。

不管是哪一场运动都会涌现出一批领袖人物,女权运动亦是如此。但如何使广大女性从被压迫的出境中挣脱开来将会是困扰运动先驱的难题,本书中有提及到一些与此相关的看法,从我个人的角度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使广大女性意识到自己处在被压迫的环境中。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男权社会下的压迫思想已经内化为女性的内在思想,也就是说压迫的来源不仅仅来自于男权社会亦来自女性的内心。要使女性意识到现实的处境必须通过对话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提问式的教育(在此我所理解的教育不仅仅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育而是指女性思想解放的教育)。用皮尔·福特的话说,真正的人道主义“在于允许我们对完善人性的意识的出现,作为一种条件和作为一种义务,作为一种境况和作为一种项目。”⑦我们接近受压迫的女性不能只以灌输的方式给她们以“新思想”或把解放的计划强加给她们。压迫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向他们灌输思想,让他们去适应必须保持原来状态的现实。然而,不幸的是,革命领袖在渴望得到人民对革命的支持时,他们经常把计划方案的内容自上而下进行灌输。⑧如果把女权运动比作一场革命,那广大女性便是这场革命中的人民,作为这场革命的领袖他们的任务不应是向人民谈说自己的世界观,也不是把这种世界观强加于人民,而要与人民对话,讨论彼此的世界观。

其次,文化合成。在文化合成中——也只有在文化合成中——才有可能解决领袖们的世界观于人民的世界观之间的矛盾,以丰富双方的世界观。文化合成并不否认两种世界观之间的差别,而实际上是基于这些差别。它的确否认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侵犯,但它肯定双方相互给予的不可否认的支持。⑨在女权运动中必须避免脱离广大女性而把自己组织起来,如果没有考虑到像普通女性的世界观那样真实的事情,女权运动便脱离现实基础。文化合成(正因为它是一个综合体)并不意味着革命行动的目标就应当受人民的世界观众所展示的抱负的制约。如果是这样的话(以尊重人民的世界观为借口),革命领袖就会被动地受制于这种眼

⑩光,在女权运动中既不能脱离广大女性的现实性思考,亦不能局限于普通女性有限的思想。这本书对于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让我更为深刻的理解了压迫以及被压迫者的教育。书中压迫给人的第一感觉过于宏大,不过联系其他种种压迫思考还是大多能够通用的。鉴于我对女性主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结合女性主义来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不过其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能领悟的地方,但愿通过日后的学习加以精进。

2014年4月20日

①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引言第10页。②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4页。③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7页。④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4页。⑤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17页。⑥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79页。⑦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42页。⑧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43页。⑨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114页。⑩ 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正文第114页。

第二篇:《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 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年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其同伴害怕受到更严厉的压迫。很有趣的一点,当一个人有了一种具有挑战性渴望时,只有当其同伴也有了这种渴望时,这种渴望才有可能会被实施,会可能成为现实。

本书的中心问题是:作为分裂的、不真实的被压迫者,他们怎样才能建立解放自身的教育学呢?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压迫者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促进解放教育学的发展。

而在教育界中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毋庸置疑的,在被压迫教育过程中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自然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家长式的教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施行身体上的暴力,但是他们对学生以符号暴力的形式进行压迫,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产生质疑,不能提出问题,更不能进行批

判,他们只能一味接受,这是在学生思想,意识上实施暴力,对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力以及创造力进行了剥削。

关于被压迫教育的手段在本书中,弗莱雷提出了“灌输式”的教育概念,他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教师们施行压迫的手段。他指出现行的教育就像一种银行存储行为,教师是知识的储户,学生是储存‚知识‛的机器,教育就像银行一样,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得越多越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换句话说,学生越是温顺的接受灌输、接受填装,越称得上是一位好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知识往往被看作是智者给予愚者的一种恩赐,学生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人和要进行调整的人。教师总是什么都知道,而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把世界,把历史当做不变的事物,要求学生学会、背诵自己的理解,不允许学生质疑,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意识,抹杀他们对世界,历史的改造能力。所以,教师在这样的压迫教育的过程中,将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强行的赋予学生,而忽略了世界,历史其实是依附人而存在的,它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的;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发展体现于对世界的改造。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社会化,但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社会化理解为适应环境。于是,教育渐渐的以人的适应性作为目的,并将其不断膨胀,最终阻碍了人自身的发展。弗莱雷在此书中提到,“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状况,他们就越是容易被统

治。”学校教育中,在知识方面,教师将自己对社会,对科学的理解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行为方面,学校要求学生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这样的教育试图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它不允许学生产生质疑,不允许学生拥有批判能力,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强迫他们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学校试图掌控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适应学校,教师眼中的社会。弗莱雷说:“从意识的灌输概念中可以顺理推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因此,教育应当使他们更加被动,并使之适应这个世界。”所以,这种传统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大批的没有批判精神,没有创造力的,只能适应社会,适应被统治,被剥削的人。就如弗莱雷所说:“毫不奇怪,灌输教育概念将人视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和可以控制的。学生保存他们托管的东西越多,就越不能发展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干预世界的结果的批判意识。他们越是完全接受强加于他们的被动角色,就越倾向于仅仅适应世界本来的样子,适应存储于他们头脑中的关于现实的支离破碎的样子”。被压迫教育是一种“驯化”教育。

第二章作者提出提问式教育作为解放教育的先决条件。实际上,提问式的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在提问式的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能得到收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的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共同合作、一起成长。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就谈不上“权威”,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没有人教其他人,也没有人是自学成才的。

另一重要的一点,“提问式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认知能力的人,教师担任讲解员的角色,教师也不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是可以与学生共同思考的。提问式教育者的作用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在这种情况下,信念(doxa)层面的知识被理念(logos)层面的真正知识所替代。

弗莱雷认为,在解放教育中,人们应该勇于质疑,勇于实践,教师决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在这样的解放教育里,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家长式的教学,没有填鸭式的接受,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都有权利提问,批评。

本书中,关于教育与政治,已有提到。教育,永远不能远离政治而独善其身。受启发于弗雷勒的体系中“教育及政治”的观点,教育的政治性,是指掌权阶层的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制度和方向,教育制度和方向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反作用于掌权阶层。政治方向的指引是教育保持其社会效用的前提,也是保证教育实行的先行条件。但是我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迎合性”,教育的政治职能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受到重视的。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作为一种不能以短期经济效用为标准的行为,这种迎合性往往导致了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教育本真意义的缺失。我们一直在设想教育蓝图,制定教育新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又有多少付诸实施且真正推动了教育和人的发展?弗雷勒也提到了,“教育政治和教育计划,均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计划的始作俑者是根据自己跟人对现实的观点来制定的,从来没有考虑

过处在具体情况之中的人。”的确,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我们把知识的地位抬得很高,却遗忘了比知识更有意义的人。因此,在真正的教育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并都担任教育规划的首要制定者和实施者。

我的感受是,弗雷勒《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不只是在第三世界和被殖民国家显示它的意义,在任何一个关注教育的民族都应该产生警示和启发作用;不只是对那些处在政治压迫中的人民具有意义,对任何一个关注自己生存和命运的自由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意义。正如袁振国老师所说:“每位意识到教育与社会变化联系的教师,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第三篇: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原理作业 教育原理读书笔记

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从此以后,弗莱雷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流亡生活。《被压迫者教育学》就是在他流亡的时候出版的,可以看出,正是小时候的经历,教育工作的积累,以及流亡生活的艰苦使弗莱雷对教育的思考如此深刻,并最后形成了他的教育理论。

这本书与以往我们所阅读的教育学著作不同,里面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这本书是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体现了尊重和爱的书。接下来,笔者将谈谈自己对本书的几点理解。

二、人性化——人的历史使命

在第一章,弗莱雷指出,“人性化的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认为人的使命是追求人性化和人道化,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逐步完善。而且,他也指出,有人性化,就有非人性化。他认为非人性化是对人成为更完美的人的使命的扭曲,也就是对人性化的使命的扭曲。人性化往往是被不公正的待遇,剥削,压迫以及压迫者的暴行阻止的,从而导致了非人性化,非人性化的加剧也将导致压迫,剥削等的加剧。而什么是弗莱雷所谓的人性化呢,我觉得可以从第四章中他对原声主题的解释找到答案。

这部分内容中,弗莱雷阐述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他认为,人具有以下一些本质特征。

(1)人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将他自己看作是意识的客体,从不完善不断走向完善。(2)

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和所处的世界;人能按照自己的目标来行动;人能探究自己和探究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能通过改造世界来创造新的世界。(3)与动物不同,人不仅仅生存,而且存在,但这种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是为了不断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存在。(4)人能超越“受限的环境”。(5)人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人通过对世界的行动,创造文化和历史。只有人类才进行实践。人们通过思维和行动,改造现实,这种实践才是知识和创造的源泉。(6)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又成为历史的和社会的存在。

从人的本质可以看出,人的存在是意识,社会以及实践的存在,人是具有意识的,可以独立思考,有改造时间每创造世界的能力。历史和社会都依附人而存在,反过来说,即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历史的存在。现在再看人性化是历史使命这个论点就不难理解了,所谓的人性化是指人将自己看作意识的客体,具有自我思考,自我创造,改造社会的能力,只有人实现了人性化,人在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生存,也正因为人的存在,才有历史的存在,反之,有了历史的存在也才有人的存在。

弗莱雷也提出,“在所有不完善的存在中,人类是唯一发展的存在”,“在具体的压迫情况下,人变成了异化了的‘为他人的存在’,是一种他们所依附的虚假的‘自我存在’。如果人屈从了这种压迫境况,他们就无法真正的发展。”从这点可以看出,当人们被压迫时,他们就不在是自我的存在,他们的意识,他们的思想已经异化为一种不变化的物,而为他人所存在,这就是非人性化的过程。人的异化使得压迫者能更好的控制他们,剥削他们,当被压迫者被压迫到极点时,他们可能会反抗,但是由于他们的意识,思想已经异化,所以他们反抗的最终结果只是成为新的压迫者,因为他们已经将压迫者思想内化了,由此可见,无论是压迫者或是被压迫者,他们都正在非人性化,背离历史的使命,最终使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极度扭曲。所以,弗莱雷提出了“没有人能解放他人,任何人也不会自己解放自己。人们是共同获得解放的”。被压迫者要获得解放,并不能仅仅依靠压迫者,解放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身份互换,而是要依靠自身,被压迫者需自己解放自己,而同样非人性化的压迫者也需要被解放,弗莱雷认为他们的解放要依靠被解放的人类环境。

三、被压迫教育的根源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获得解放的根本是使人人性化,也就人们成为自我的存在,拥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思想,具有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教育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帮助人们发展,亦就是教育的目的便是帮助人们人性化,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是获得解放的途径,可是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多数的传统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在解放运动中,教育起的作用是那么的微弱,有时候甚至更推动了压迫,堪称是压迫教育。这是为什么呢?压迫教育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弗莱雷通过考察和思考,尖锐的揭露了传统教育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压迫工具。他将教育与政治联系了起来,提出了“教育即政治”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压迫的教育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是服务于压迫者的。“对任何时代的统治者来说,正确的思维都是以人民的无思维为前提的”。弗莱雷认为,统治者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他们将人民看做自己的对立面,只有对立面的存在才有统治者的存在。但是,如果人民与统治者一道思考,一道思维,那么对立面便会消失,从而统治者的地位就不复存在,所以,统治者们要人民没有思想。弗莱雷认为许多传统教育与压迫者的目的非常合拍:“因为他们的安宁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应其造就的压迫世界以及在多么小的范围内对这世界提出质疑”。也就是说,在这样压迫式的教育中,学生们适应并认同了教师认为的世界,而使得少数的处于统治地位的压迫者能够获得安宁,得以肆意统治,剥削人民,这样一来,其实教育就是为实现少数统治者对人们发号施令,进行剥削这一目的服务的。由此可以看出,压迫教育的根源实际上是阶级的存在,正是有阶级的存在才有矛盾的存在,阶级的矛盾和差距导致了压迫的产生,产生了压迫者,为了达到对底层阶级人民统治,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实现自己的霸权

主义,压迫者需要控制低层阶级人民的思想,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于是,这些压迫者将魔爪伸向了教育,教育成了他们的傀儡,为他们服务,施行被压迫教育,从而控制人们的意识,使人非人性化,失去创造力,批判意识,失去改造社会的能力。

四、被压迫教育

1.压迫者与被压迫者

毋庸置疑的,在被压迫教育过程中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自然是教师和学生。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家长式的教育。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施行身体上的暴力,但是他们对学生以符号暴力的形式进行压迫,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产生质疑,不能提出问题,更不能进行批判,他们只能一味接受,这是在学生思想,意识上实施暴力,对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力以及创造力进行了剥削。

2.被压迫教育的手段

在本书中,弗莱雷提出了“灌输式”的教育概念,他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教师们施行压迫的手段。他指出现行的教育就像一种银行存储行为,教师是知识的储户,学生是储存“知识”的机器,教育就像银行一样,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得越多越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换句话说,学生越是温顺的接受灌输、接受填装越称得上是一位好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知识往往被看作是智者给予愚者的一种恩赐,学生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人和要进行调整的人。教师总是什么都知道,而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把世界,把历史当做不变的事物,要求学生记背自己的理解,不允许学生质疑,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意识,抹杀他们对世界,历史的改造能力。所以,教师在这样的压迫教育的过程中,将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强行的赋予学生,而忽略了世界,历史其实是依附人而存在的,它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的;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发展体现于对世界的改造。

3.被压迫教育的结果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社会化,但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社会化理解为适应环境。于是,教育渐渐的以人的适应性作为目的,并将其不断膨胀,最终阻碍了人自身的发展。弗莱雷在此书中提到,“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状况,他们就越是容易被统治。”学校教育中,在知识方面,教师将自己对社会,对科学的理解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行为方面,学校要求学生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这样的教育试图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它不允许学生产生质疑,不允许学生拥有批判能力,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强迫他们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学校试图掌控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适应社会(学校,教师眼中的社会)。弗莱雷说:“从意识的灌输概念中可以顺理推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因此,教育应当使他们更加被动,并使之适应这个世界。”所以,这种传统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大批的没有批判精神,没有创造力的,只能适应社会,适应被统治,被剥削的人。就如弗莱雷所说:“毫不奇怪,灌输教育概念将人视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和可以控制的。学生保存他们托管的东西越多,就越不能发展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干预世界的结果的批判意识。他们越是完全接受强加于他们的被动角色,就越倾向于仅仅适应世界本来的样子,适应存储于他们头脑中的关于现实的支离破碎的样子”。被压迫教育是一种“驯化”教育。

五、教育的解放

1.解放教育的目的解放教育的目的自然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批判意识,创造力以及改造力。解放的人不再是没有思维的,任由统治者摆布的人,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动性的人。“解放是一种实践,是人民为了改造世界而对世界采取的行为和反思”。解放是被压迫者反思压迫的过程,解放的目的是使他们认识到被压迫的根本原因。解放教育将将意识重新归还人民,实现人是意识的存在,学习过程不再是接受,熟记机械不变的意识观,而是学生或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2.解放的手段

相对“灌输教育”,弗莱雷提出了提问式教育。在提问式教育中弗莱雷把教育当作一个认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没有绝对权威的教师更没有绝对无知的学生,只有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也能得到新的认知。弗莱雷认为,在解放教育中,人们应该勇于质疑,勇于实践,教师决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在这样的解放教育里,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家长式的教学,没有填鸭式的接受,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都有权利提问,批评。

对话模式与反对话模式是一对相对的文化行为理论。反对话是“灌输式”教育的主要模式,具有征服,分而治之,文化侵犯等特点,是压迫的主要表现,而对话则是解放的体现。对话式教育是弗莱雷在提问式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肯定了对话式教育的作用,并提倡在教学中加以实施。他认为对话式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①平等,教师与学生平等是对话的前提,只有地位相等的情况下,两者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②爱,爱是对话的基础,同样的,爱也是解放的基础,只有从爱出发,才能获得发展;③谦恭,对话的双方要谦恭,与平等一样,如果对话双方不谦恭没那么对话就不是真正的实现,只有真诚,谦恭,才有可能尽心爱的对话;④信任,对话进行条件之一是信任,只有相互信任对方的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改造力等,才能接受对话的内容,对话才有意义;⑤ 希望,如果没有希望,不相信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不相信能够得到发展,那么对话就是绝望的,绝望的对话也将是没有意义的;⑥批判性思考,对话并不是一味的接受而不思考,只有带着批判性的思考与人进行对话,才能得到思想的升华。从以上弗莱雷对对话式教育的几点要求,可以看到对话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们获得“解放”的重要途径。对话式教育通过平等的交流,对传统的讲解式教育进行了革新,它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教师从中受益。“对话式教学”是培养师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师生双方通过双向互动,促成了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提问式教育,通过对话模式,教师和学生便能从传统的被压迫教育中被解放出来,逐步的人性化,并带领着更多的人被解放,人性化,从而能实现人类,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

六、从我国教育看被解放教育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是发展中国家,实行解放教育对我国有重大意义。显然,在提倡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教育不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而是为了广大的无产阶级所服务的。所以,我国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受教育者的意识,更不是将人非人性化。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意识以及改造社会的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可

是,往往事与愿违,多年来,诺贝尔奖总与我国学者无缘;中国产品的在创造力方面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我国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常常异常相似,他们的语言越来越成人化,看似老成的谈吐,其中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就连本应是处于想象力最丰富阶段的幼儿园小朋友以及小学生,他们的思想也被禁锢于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和课本知识中,创造力,想象力却很难发挥。如此看来,中国的教育令人担忧,观察我国的学校教育,我们发现,大多数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上,学生是没有话语权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记,即使老师偶尔提问,问题也不是开放式的,而是有规定的答案,学生的回答不能都背离答案,即使言之有理,也是不被肯定的。学习成果的考查往往是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们想获得高分,只能死记硬背。

从上述现象来看,我们不禁担忧,中国现有教育正是典型的被压迫教育,虽然这样的教育不为阶级所服务,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将会慢慢使多数人们失去批判意识,失去创造力和改造力,从而不仅不能实现消除阶级,反而可能会成为这一进程的羁绊。我国教育改革已施行多年,对学生批判意识,创造力的培养正越来越被关注,提问式也慢慢地引进我国的课堂,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我国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不平等,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权威,在教师眼里,学生是绝对的无知,这样一来,即使学生能够发声,即使他们进行对话,但学生依然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

2.尽管进行提问式教育,但是因为教师自身便是灌输式教育的受害者,他们的意识观实际上也是为别人所强加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意识也十分有限,所以,在问题的提出以及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尚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

3.我国是人口大国,学生数量庞大,至今尚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选拔创造性人才的方法,所以高考依然是我国的主要选拔方式,这是一种机械的,刻板的考试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很难考查学生的其他方面更重要的能力。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只能严格要求学生接受课内知识,无暇顾及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也是使我国教育成为被压迫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国实行解放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正如弗莱雷所说的,解放是一个和出生一般痛苦的过程,但解放一旦出生,也就是一旦有人被解放了,由他带领着周围的人一起解放,那么其他人的解放过程将会容易起来。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坚持,那么解放教育终有一天能够实现,人类向完美方向发展的脚步也将随之加快。

第四篇: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 ——《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3汉语言1班 姜童

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作品,描绘了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的这一段时间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白鹿原这片深处中国腹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甚至作为“封建堡垒”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女性的悲剧,这些悲剧不仅与女性自身的性格有关,更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关。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性文化与贞操观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来分析《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解读这些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白鹿原;女性主义;悲剧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通过其深厚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画卷。中国从来以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著称于世。然而,这是助力也是羁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灿烂的文明,还有悠久的男权社会传统和在男权统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为男性谋取社会权利与地位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更为女性带去了深重的苦难。

我国性文化的演变与这种文化的影响

性与权利从来相伴相随,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可以很好地揭示男权在我国社会中的一步步发展与巩固。我国的性文化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先秦较开放的性风俗再到魏晋汉唐时期风雅的性文化直至最后宋明理学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疯狂时代的过程。男性在理学发展和兴盛的时期掌握了社会几乎一切特权,并且并未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丧失这些特权,相反男性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增强,直至清朝灭亡、新思想的传入。恩格斯曾经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女性的权利随着性自由的一步步缺失而逐步衰微,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统治手段的进一步加强而愈演愈烈,女性也在这种统治下逐步趋于弱势地位。

这种男性的统治不仅体现在法律、道德约束上,也浸润到文化里,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甚至部分女性也成为男性统治的“帮凶”,女性不仅仅受到来自男性的统治,甚至受到了来自同为女性的长辈的压迫,这种压迫在以宗法制为组织基础的传统乡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些乡村中的名门望族更成为这种压迫的重灾区。《白鹿原》中这中压迫的施压者有很多,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在白鹿原中,她可以说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正面形象。既有中国传统妻子的温柔贤惠,又有中**亲的无私慈爱。她为整个白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可谓中国传统女性的杰出代表。可这种“杰出”不仅仅代表着她的精明强干、吃苦耐劳,更体现着女性从肉体到精神被压榨与被剥削的深沉的悲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财产继承制度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当时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被奉为圭臬,当做真理,甚至时至今日它的影响也并未远去。在这种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当白嘉轩的妻子一任接一任的死去,白赵氏安慰白嘉轩说:“甭摆出那个阴阳丧气的架势!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死了五个我准备给你再娶五个。家产花光了值得,比没儿没女断了香火给旁人占去心甘。”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悲剧地位,被客体化、物化的习俗在她的话语里得到了充分的昭示。当一种统治从制度上升到文化,使得被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而不自知甚至习以为常时,这种统治可以说是及其成功的,但更是令人毛骨悚然、泯灭人性的。中国传统的“仁义”对于女性的行为规约的巨大影响在白赵氏简单的两行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触目惊心。女性处在如同草芥的位置上,可以被随意丢弃,可以被随意践踏。

贞操观与自由

余秋雨认为,一部作品气魄的大小,既不是看它所表现的时间和人物的重要与否,也不是看它切入的角度是否关及历史的枢纽点,而是看作者下笔前后是否有足够的历史悟性。这里所谓的历史悟性并不等同于历史知识,而是指作者对于历史的代入感,对于历史的整体把控。能否在小说中通过简单的细节勾勒出整个历史的宏伟轮廓。陈忠实的历史悟性让《白鹿原》这部作品凝实厚重,广袤壮阔。之所以这么说,可以从田小娥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略窥一二。“贞操”这个恶名昭著而由来已久的概念的产生与宋明理学并无关系而比那久远的多,它的产生与私有制密切相关。当私有家庭产生后,血亲继承成为当时财产继承的主要手段。由于在单婚制的初期,在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偶婚的性交习俗的影响之下,女子婚前可以与多个男子发生关系,所以当时的社会风俗是男子往往“杀首子”以选定亲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后来,由于禁止女子婚前性行为比“杀首子”这种风俗可操作性强得多,“贞操”的概念便逐渐成形,其影响直到今天依旧存在。田小娥的悲剧始于“贞操”,而她最终也因为“贞操”的丧失而命丧于老丈人之手。从她嫁入郭举人家中作为小妾的一刻开始,她的悲惨命运似乎就已经被注定了。作为小妾,她不但要忍受着孤独与寂寞,还要忍受着来自郭举人“泡枣”陋习的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侮辱。她是自由的,所以她反抗了,她用将“泡枣”浸在尿桶里的方式来反击;她是自由的,所以她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黑娃的结合是一个本该在最美好的年纪享受灵与肉的欢愉却惨遭囚禁的女子的反抗。然而,绵延千年的男权统治无法容忍一个少女的反叛,她个人的微薄之力与整个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相比实在太过卑微,所以,自从她孤身一人走向社会的对立面的那一刻起,她悲剧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哪怕是她的反抗,也是借助于男权的反抗,仿佛是历史残酷的嘲讽。于是,她依附于黑娃,她被黑娃抛弃,独自一个人面对全村的指责与嘲弄。她与鹿子霖进行交易,用自己的肉体获得他的庇护,可也最终惨遭利用。她并不是一个妖女,却被全村人“妖化”。卫道士们“女人是祸水”的理论在她死后也不放过她,当男权发展到一个极致,他们骄傲地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而实情则与之相去甚远。所以,当事实的发展超出了男性的掌握,他们就只能将罪责推到它者身上来粉饰自己至高权力王冠上的那一道裂痕,而女性,则成为推卸罪责的绝佳对象。最终,当那座六棱塔高高耸立在田小娥与黑娃曾经的家上时,那座塔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塔,它成为一道人性的伤痕,也成为一座女权的墓碑,永远的耸立在古老的白鹿原上,为田小娥追求自由的足迹永远的标上了一个句点。依附于男权的反抗,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结语

《白鹿原》整部作品中,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迹象十分明显甚至贯穿在整片文章之中,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作者自觉自发的一种行为。在一位有历史悟性的作者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被深深地烙上了历史的痕迹。在这里,这种痕迹体现为中国漫长的男权统治遗留下的文化烙印,这种烙印并不随着近代以来男权统治的社会基础瓦解而随即消失。正如马克思所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对运动并不完全同步。近代以来,虽然女性权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在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女权运动仍旧刚刚起步,对男女同权的争取即使在外国也没有完全实现,而在国内,甚至连起步都只是刚刚开始,绝大多数人仍旧处在蒙昧之中。对于女性权利的重视并不仅仅关乎人性,更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和公民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女性地位也在逐步改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摒弃我国文化中男权统治遗留下来的对女性的奴役与压迫的部分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鹏.女性生命本体欲望的消解与反消解——陈忠实《白鹿原》女性形象论[J].电影文学,2009,05:97-98.[2]刘文菊.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白鹿原》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04:68-72 [3]陈忠实 雷达.《白鹿原——雷达点评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1 [4]白先勇 《台北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5]彭露露.初论“性污名”的文化体现及性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五篇:读《高盛阴谋》有感

读《高盛阴谋》有感

旅游0901 0905100126 杨佳伦

《高盛阴谋》一书,由李德林编著,李德林,著名财经作家,《证券市场周刊》编委、主编助理,“《南方周末》致敬200经济报道”以及“影响中国华语传媒盛典经济报道”获得者。2004年出版《德隆内幕》,荣获该“最受中国企业家欢迎的十大商业图书”。著有《阴谋》《阴谋2》《帝国沧桑》《黄光裕真相》等多部作品。他通过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盛是如何通过他的的资本运作,一步步实施他的金融阴谋,进而影响世界。当然,很客观的讲,在我看来,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由于某一个因素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不是高盛一家的原因,而是世界金融体系的不完备造成的,高盛在其中可能起了主要的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事物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某一个主要矛盾的爆发,往往是各种次要矛盾累计到一定的程度而形成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反过来影响事物的发展。成立与1869年的高盛集团,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从当年的马夫门面店到今天的华尔街大佬,从一间地下室、一个雇员到如今上万亿美元资产的影子操控者,高盛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沉浮,走过一个多世纪洒满鲜血的征途,终于站在了全球金融的巅峰。从1929年起,世界上任何一次大萧条和对美国之外的国家的狙击,高盛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高科技股到高油价,高盛主导了大萧条后的每一次市场操作。现在,高盛又要开始行动了。高盛被誉为华尔街的幽灵,泡沫制造专家,金融核弹,他的每一次出击,都是致命的,利润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没有利润,就创造利润,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像猎犬一样,嗜血如命,不抓住猎物,誓不罢休。

虽然我们不是金融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专业也和金融类这类专业关系不是很大,但是,经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活动离不开经济的帮助,小到买一样东西,大到投资理财,都需要经济学知识的帮助。就像您说的那样,作为工商大学的学生,应该对经济类的东西多关注和了解一点,不能愧对于工商这两个字,再加上我本身对经济类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选择了这本书进行阅读。虽然现在已经是2011年,但是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散去,大家对此还心有余悸,因此,任何关于世界金融动向的新闻都会牵动大家的神经,就像这次的欧盟债务危机一样,牵动着世界各国的心,特别是对于中国而言,由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欧盟债券,也被卷入了这次欧盟债务危机之中,因此,欧洲经济的恢复,欧洲金融体系的恢复都会对中国的经济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外汇作为重要的金融战略储备,是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障,中国政府的钱也是中国人民的钱,中国需要对广大中国人民负责。

初看《高盛阴谋》,感觉很神秘,就像对一个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一样,作者语言犀利,眼光独到,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的生动,让一段段文字如电视屏幕图一样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里,虽然不排除作者一些主观的揣测,但是实际故事的发展还是向着作者所描述的那个方向发展了。作者从迪拜危机、希腊政府破产写到高盛如何搞垮欧元;从搞死雷曼兄弟写到高盛在中国养猪逐步狙击中国;从把奥巴马推上总统宝座写到如何操纵世界原油,高盛作为这只幕后推手,一步步的实施着他控制全球金融的计划,。论惊心动魄,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勾心斗角不屑好莱坞。高盛以非同寻常的投资战略把所有的对手都抛在了脑后,将最简单的竞争手段做到了极致。商业之路曲折而残酷,商业智慧高深而无情,在资本以外最简单的生存手段就是干掉一切对手(高盛也是这么做的),通往权利深处的旋转门成为高盛扩张的利器,他的无形之手总在致命的时刻给对手隐蔽一击。高盛在抛空次债的过程之中使用连环套,获得巨额利润的背后,干掉了一个个对手,现在已经稳坐全球老大,满面春风的高盛,擦干手上的血,看着身边倒下的一片尸体: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花旗银行、美联银行······现如今华尔街是什么状况呢?就像郎咸平所描述的:在把华尔街搞了半死之后,AIG(全球最

大的保险公司)的一把手换成高盛的人,美林的一把手换成高盛的人,权利重组,然后还有美联银行,也换成高盛的人,美国证监会的二把手也换成高盛的人,证券交易所也换成高盛的人,期货交易所也换成高盛的人,甚至两任的财政部长也都是高盛的人。《高盛阴谋》让我彻彻底底的了解了高盛的可怕,当你钻进他设的局中时,一切挣扎皆是徒然,直到自己被高盛折磨死。就像作者发出的一声疾呼,一声怒吼,珍爱生命,远离高盛。

高盛是如此的可怕,另其他的竞争对手都望尘莫及,只能乖乖的听他使唤,不能不说他玩转资本手段的高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对高盛有一种按耐不住的赞扬。作者赞叹于高盛集团除掉对手,获得巨大盈利,获得行业霸主地位的高超技术。也许这一切并非高盛集团从一开始就能预测并一步步运筹帷幄的,这发生的一切可能是巧合,而高盛对手的消亡的事实是确凿的,高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最大受益者也是不争的事实。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高盛的资本运作也是有着规律可寻,并且他也是按照资本运作的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做事的,就像抓住了他人的心一样,使他们不得不按高盛指定的方向来走。我想,只要我们也能够找到其中的规律,那么,或许能够阻止高盛利用相同的手段来危害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保证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虽然现在是地球村,世界各国是连为一体的,但是我们毕竟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不同,就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认为这些资本主义的利益集团骨子里对中国是不友好的,肯定是一肚子坏水,虽然他表面上是和中国合作,营造一个共赢的局面,但是背地里肯定是干着坑害中国人民,破坏中国经济的事。

读了这本书,首先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很无奈,是羡慕,高盛的资本运作,精心策划,高瞻远瞩,是国内的大型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不仅在于它的大而且是强。书中提到了我国的中信集团,它曾与美国的贝尔斯登是签署协议的盟友关系,中信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它来登上华尔街的舞台,不过无奈的是,在金融危机中高盛一石二鸟,把他们直接放倒,我在想为什么中信不与高盛建立这种关系呢?这样也就不会导致中信进入华尔街的失败,或许中信的高层没有那种战略眼光,没有分析清楚国际形式吧。书中描写的高盛无比的强大,使我不自然的感叹中国经纪人才的供应不足,没有优秀的人才,也就不能够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翻云覆雨,维护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的安全。高盛的高管们的战略眼光在书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自信,无所畏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的宏观战略思路,战略计划,应该是各国经济人才竞相学习的榜样。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现在想想,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如果不能进行改革,那就只能受其他国家的控制,中国的经济只能走到尽头,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在这个世界上,谁是比尔.盖茨最害怕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说是高盛,为什么呢?他说,因为高盛拿走了世界上最一流的人才,微软最缺的人才都被高盛拿走了。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没有进入中国所谓的名校,更不要说放眼全世界了,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倍加倍的学习,这样才能弥补没能进入名校而造成的差距。我相信,学校与学校之间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名校和普通高校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关键是我们这些在其中学习的学生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才是决定我们差距的因素。虽然现在不是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但是我仍然想高呼:我辈青年学子,要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为中国崛起而读书!为理想的实现而读书!

下载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有感——男权社会下的阴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杨红樱的作品《笑猫日记》中的《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这本书叙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至今仍然在我的脑海之中萦绕。使我受益匪浅。......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非但人有,狗也有。有一只狗名叫“帅仔”,他很完美,得到了很多爱,但他招来了很多的嫉妒。但“帅仔”却一直不知道,许多惊险的故事都是因他而发生的,有许多狗嫉妒“......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作者:信阳市胜利路学校五(4)班陈钰指导老师:易春霞】 今天,我读了笑猫日记系列《保姆狗的阴谋》这本书,读后,让我感触特别深。 书中讲的是,原来有一只狗,人......

    读《阴谋与爱情》有感5篇

    读《阴谋与爱情》有感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最著名,最富影响力的作品。 看完这部作品,许多同学都觉得没什么感受可以发表的,很多人觉得故事情节过于庸俗。当......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1 这一年,我终于领会了《笑猫日记·保姆狗的阴谋》的真正奥妙。冬日的翠湖公园景象肃杀,老腊肠狗和牧羊犬帅仔更使翠湖公园充满了阴谋和杀机。和帅仔亲密......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1 我想大家还记得马小跳的表妹有一只猫,他会笑,所以他叫笑猫。在这个冬天,他和地包天还有杜真子一起度过了一个不平静的冬天。......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1 嫉妒,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旦“嫉妒”这颗毒瘤长在了心上。那么,你和他(她)的关系或许就是“你死我活”了。但是,如果你还有些良知,那么,这场“灾难”是......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1 冬日的翠湖公园里有两只狗:一只是牧羊犬帅仔,一只是和帅仔亲密无间的腊肠狗。腊肠狗是帅仔的保姆狗。为什么说腊肠狗是帅仔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