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我市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针对我市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反思,针对我市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否相适;三维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具体、全面、适度。
2、对教法、学法的反思。
为什么选用这种方法?选用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等。
二、对教学过程反思。
1、对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环节的反思。
所创设情景的时间是否过长?过短怎么办?所创设的情景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对自主学习,组内探究环节的反思。
设计讨论、交流的时间够不够?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恰当吗?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吗?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应该怎么办?准备应对措施了吗?
3、对分组展示,集体探讨环节的反思。
为学生搭建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还有缺陷吗?怎样弥补这个缺陷?怎样做才更为完美?集体探讨还有更好的形式吗?
4、对走进生活,学以致用环节的反思。
学生对基本理论和观点弄清楚了吗?精心设计和选择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吗?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没有难度?
5、对归纳小结,巩固深化环节的反思。
是否做到了师生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和形式是否灵活多样?是否做到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收获应谈真情实感,假如学生说大话、假话、空话应该怎么办?准备应对措施了吗?
三、教后反思,教学反思《针对我市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课后要趁热打铁写出教后反思。教后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的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的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
5、写自己的更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同时,深刻的教后反思也为“教学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第二篇:解读临沂市中小学“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解读临沂市中小学“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 一.产生背景
为不断提升我市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改向深层次发展,我市于去年6月成立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和教研基地。课题组利用一年的时间,总结我市课改实践、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通过反复酝酿、讨论、实践、总结、提升,于今年推出了“三五X”课堂教学策略。该策略是借鉴了杜郎口等地的先进教学模式,结合我市中小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该策略的推出,对指导我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巩固并扩大课改成果,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内涵理解 1.“三”是指落实“三维目标”。(1)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2)落实过程和方法的教育目标;(3)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2.“五”是指“五个贯彻始终”。(1)情感教育贯彻始终;(2)文化育人贯彻始终;(3)探究体验贯彻始终;(4)展示交流贯彻始终;(5)习惯养成贯彻始终。3.“X”是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X”因学科不同而不同,同一学科又因课型不同而不同。如:语文学科的精读课型Ⅰ: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迁移—总结反思;历史学科讲评课:自查自纠—合作探究—总结感悟—补偿提升;化学学科总的思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整合提升—达标诊断。三.实施原则 1.“以学为主”思想是其精神实质。调查表明,有85%以上的学生个体能够自主学会50%以上的教材内容,这说明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力和很强的自学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由重视教师的“教”转到重视学生的“学”上来。“以学为主”要贯彻好以下几个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和以学论教。
2.小组合作学习是基本的组织形式。《新课标》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课堂结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个体间存在的经验经历、悟性技巧、思维方式、质疑能力、智慧表现等差异,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碰撞、沟通、争议,也就是“兵教兵”、“兵强兵”,可以达到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小组的合理划分、成员的职责明确、科学的评价制度、教师的积极调控和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
3.教师的作用是主导点拨。课前,教师需精心设计,构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任务、活动;课中,组织学生自学和“兵教兵”活动,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和交流互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解答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等等;课后,积极反思课堂的成功与不足,帮助学困生实现“堂堂清”。教师要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由“演员”向“导演”转变,由“讲解”向“解惑”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当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认真领会和运用新策略,又要不拘泥于它。一堂课,是否探究、是否合作、讲多少时间,没有标准,没有框框。如果我们做到:上课有激情、精神饱满;情感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设计和过程体现个性化色彩;学生得到快乐、智慧和精神的享受,那它无疑就是一堂好课。
第三篇: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
《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学习心得之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者:吴亚强 发布时间: 26/7/2011 PM 11:56:27
《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学习心 得之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红旗中学 吴亚强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历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不仅有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更需要以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历史专业学识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不仅专业学识要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反思必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教师要会走学术的道路,成为学者型和反思型的教师。
学习了孔凡哲教授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反思》,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谈及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诸多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历史教学实际,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开篇就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好奇心的积极意义则显示为想象、游戏、竞赛、建构故事、欣赏作品,追求智慧、解决问题、工艺制作、酿造美酒。最高级的好奇心是文艺创作。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知识的运用最重要的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分析事件爆发原因时,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事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变化,还需要有领导人的努力。即分析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领导人的活动,有时候还要指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例如:《“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课,课前让同学们做好社会小调查,调查内容为: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整理下来。另外,通过采访老人、查找图书资料、查找网上资料、访问文物古迹管理部门等方式,调查在“文革”中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文物古迹遭到了破坏?后来又是怎样修复的?调查后,由小组长统一撰写调查报告,上课后,由各组分别展示调查结果,宣读调查报告,这样不仅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而且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深入了解了“文革”时的历史背景,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的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不仅指我们讲解时自己思维方式的阐述,更多的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个学生的能力可能有限,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这样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会学生思考,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新课。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如,我在讲《“大危机”与“新政”》这课,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时,联想到我国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的公共工程三峡大坝和现在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如中东局势、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另外,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形象直观性,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讲到辛亥革命的结果及教训时,引用鲁迅《药》;讲到林肯的功绩时,可引用惠特曼《草叶集》中“哦,船长”。还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体验学习探究历史。让学生充分挖掘现有的素材,如录音、录像、影视资料;文物、模型等实物材料;可供参观考察的带有历史风貌的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等实境材料,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材料,使自主学习材料呈现出立体感,亲切感、动态感,使学生处于历史的体验中。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一名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很大的提高。
四、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生动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的记录故事,还要对故事进行精彩的点评,典型的教育案例,均发生于对已有故事的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理性的反思,更好的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脉搏。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备课中应该理清各个知识点间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学生逐步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任何的教科书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适当的修改,变形。绝对不能盲从教材,一味的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否则的话,教师最多不过是一个“教书匠”,也很有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由以上的观点来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愿意学历史;要以历史史料为依托,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主动学习。教师需要充足的准备、精彩而饱含激情地语言感染学生,深刻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水平,多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感觉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
第四篇: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如何针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
【中国分类号】G528.1
从古到今,中国的民间剪纸造型方式无不体现人类的丰富设计思想,打上人类设计思想的印痕,它和设计水乳交融,难解难分。民间剪纸作为劳动者的创造在民间世代相传,伴随着人类生活,遵循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对图腾崇拜,对人类生息繁衍的崇拜以及对幸福的祈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和文字。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剪纸教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教学,我得到一些体会,也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要解决学生剪纸兴趣问题
我在教学中发现,不是个别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不浓,就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剪纸太难,怎么剪都剪不好,而且又花时间又费材料,稍不小心就剪坏了。那么,要怎么解决遇到的这两个问题呢?
1、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剪纸。要提升学生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剪一些他们所熟悉喜爱的东西,比如卡通形象、花草、树木、可爱的动物等等,而一些传统的纹样、图腾,则可以采用结合相关民间故事、静态图片、动态图像等先调动学生兴趣的形式穿插其中,让学生觉得既新颖又特别,不容易感到疲劳。
2、由浅入深的教学程序
针对学生怕难嫌烦这个问题,则可以选择由简入深的教学程序进行。比如先从简单的单独纹样入手,让学生认识掌握各种纹样的剪法,再在自己画的一些简单的图案上,用这些单独纹样来装饰。也可教学生“折叠剪纸”,从一折到两折、三折再到多折剪纸,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掌握剪纸的方法。而折叠剪纸会带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惊喜。
3、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学生剪纸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失误。这时,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走出困境,寻找出出错的原因,直到该同学成功完成作品为止。这样成功的喜悦会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增加他们的兴趣。
二、要练好基本功
要想学习好剪纸光调动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必须练好基本功,只有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随心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例如我们在剪刻花鸟时,很多时候会用到锯齿纹,功夫不深的人剪出的锯齿纹较粗,且粗细不一,而功力好的人者根根如发丝,长短有序,所以两者所呈现出的作品精美度也大不一样。
技法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它不应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应是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本领,当然要达到以上所描述的并非短期所能实现,需要日积月累,进行大量的练习。
另外,除了表现技法外,学生还要学会剪纸的语言――基本纹样,俗话说得好:“捉样容易打扮难”、“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打扮就是深入刻画,也是将自己的思想观察用有寓意的纹样进行表现的过程。掌握的纹样越多,打扮得就越丰富,越有文化内涵;纹样少的,打扮就单一,作品不但枯燥,也没有多少情趣,缺少剪纸的趣味。纹样就是剪纸艺术的语言符号,纹样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直接影响到剪纸的表现力。
三、要创新剪纸
要创新剪纸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所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寻找、发现、创造的热情。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是工匠,不是剪纸的机器,而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一代的接班人。个人认为创新能力应包括:
1、独立思维的创新
黑格尔就说过:“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学生在学习了剪、刻的基础后,发展个性提倡各自创新。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物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可以让学生多欣赏技能高、创造性的作品,引导他们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
2、内容结构的创新
掌握传统题材,融入新鲜形象。美术课程里的剪纸课程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剪纸的魅力,既有利于剪纸文化的传承,又丰富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可将现代的元素融入传统内容中,例如:《剪纸中的古老记忆》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都是一些民间故事的剪纸作品,而这些题材离学生很遥远,学生在理解掌握上会有些困难,我们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了解书中的剪纸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而在学生制作的时候则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花朵和动物,甚至一些可爱的卡通娃娃形象运用到作品中,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基本纹样,如爱心纹、星星纹等。同时,剪纸作品还应加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如反应繁华的都市,纵横交错的马路,高耸入云的建筑等等。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还可以加入反应他们当地特色的内容,如:云南丽江的同学则可以以流水古镇为题,陕西西安的学生则可以以兵马佣为题材,这些东西都是当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在创作时更容易把握要领。
3、材料选择的创新
剪纸的材料非常简单,剪纸时一般选择纸质较薄、色彩沉稳、不易褪色、韧性较好的纸。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造性地使用传统纸张,做到扬长避短,更要积极推陈出新,根据剪纸的内容选择具有特色的材料,创作出新的剪纸作品和新的欣赏价值。比如“水墨剪纸”。它是先染后剪,其色彩与形象既相互衬托又各自为主。由于是先有色彩再思考形象,因此色彩给形象营造了一种抽象、朦胧的韵味,一种似是而非、近似天成的趣味,同时,在镂空造型的形象上,色彩的虚实变化自成一格,犹如中国水墨画般的写意效果,别有一番滋味,使作品不仅有剪纸的质朴与寓意,而且有水墨画的灵动与韵味,使其别具一格。同时,水墨剪纸比染色剪纸在技法上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发挥,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又如“树叶剪纸”,还有就是利用一些新型的纸张进行的剪纸,如“泡沫纸”。它不仅适合学生单独创作,也适合学生群体创作,而且创作的作品不仅有剪纸的韵味,更具有浮雕的效果。它与众不同之处在刀法的运用上,“切”与“划”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材料选择的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表现主题,更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剪纸教学中,学生不需穿越时空,就能品味到我们祖国民间艺术的精髓,并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创作展现剪纸艺术的精华。总之,学习民间艺术不是猎奇,也不能止于模仿,而要很真诚的去体味其内涵和趣味,领悟其精神和气度,融合自己的体会和创新,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方能使民间艺术自然溶化于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作品不但富有“民族性”,而且富有“时代性”。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事物不断出现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逝,要留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将其发扬光大。
第五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许多教师通常都会设置“讨论”这个环节。
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确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就应当按要求正常进行,决不能含糊。但在课堂教学讨论这个环节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组织讨论的时间上“算”得太紧,“掐”得太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了讨论题后,往往是学生思维刚刚拓展开来,逐步进入讨论的佳境,或者正在认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句“由于时间关系”的话也就使得讨论戛然而止,草草收兵。刚刚开始就很快结束,这样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完全是一种流于新课程教学形式的“作秀”。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同时戛然而止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不自信的一种具体体现,生怕学生“走调”,“走”不到教师自己原先预设的那些“条条”和“框框”上来,从而难以驾驭课堂。既然是讨论,除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外,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时间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不要吝啬这么一丁点儿的时间。压缩本来应该属于学生(或者师生)讨论的时间,搞所谓的“短、平、快”,看上去多做了一些事,其实却伤透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探究热情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从效益角度来说这是很不划算的。当然,讨论也并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是“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还是不要的好。至于那些本身思维量小不具有讨论意义价值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拿出来讨论,如果硬是要追求这种形式的话,这必然是课堂教学中比较显眼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