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和规范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关于加强和规范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来源:合管中心编辑者:李骏发布日期:2011-3-2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各定点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行为,促进2011年我县新农合工作规范健康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规范结报流程,坚决杜绝冒名顶替、弄虚作假行为。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审核参合就诊患者就诊证(卡)、身份证件(户口簿),在核对过程中将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附在住院病历后,由经治医生或护士在身份证(户口簿)复印件上签字确认。从2011年3月1日开始,凡18至60周岁的参合患者住院必须提供身份证,没有身份证的由当地派出所提供带有头像的户籍证明。其他年龄段参合人员有身份证的提供身份证或带有头像的户籍证明;没有身份证的提供户口簿,同时提供当地村委会和乡镇合医办(财政所)出据的参合住院证明。对定点医疗机构上报没有相关证明材料的参合补偿患者垫付款,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
二、落实转诊制度,严格执行新农合补偿管理规定。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首诊负责制和逐级转诊制度,需转往上级医院住院治疗的,要提供下一级医疗机构的转诊证明。转往县外非即时结报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乡镇合医办(财政所)要认真审核把关,确保转往的医院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要加大
对县外住院补偿资料审核回访力度,确保参合住院补偿资料的真实性。2011年转往县外非即时结报医疗机构的参合住院患者报补时,必须提供村委会和乡镇合医办(财政所)的转诊证明材料,转诊时间调整为7个工作日。严格执行2011年怀远县新农合补偿实施方案,对门诊透析、慢性病、非责任外伤、住院分娩等其它补偿项目,各定点医院要严格掌握相关规定,认真执行相关补偿政策和标准。严禁伪造篡改病历,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套取新农合基金行为。
三、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对村卫生室门诊补偿的监管。参合患者到开展门诊补偿的村卫生室就诊,村卫生室要认真核对参合农民就诊证(卡)和身份证,不得冒用他人参合证件进行门诊补偿,补偿单必须由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按手印方可有效,村卫生室人员不得代签,同时要将就诊补偿信息(含电话号码)及时录入计算机收费系统,认真登记门诊补偿花名册,要定期公示相关门诊就医补偿信息。乡镇卫生院是村卫生室门诊补偿的监管责任主体,直接负责村卫生室新农合运行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卫生室新农合门诊补偿情况进行检查。县卫生局、合医办要随时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查处。
四、完善即时结报,进一步规范新农合补偿服务行为。各新农合即时结报定点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对经办人员和网络管理员的新农合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即时结报工作水平;县合管中心要加强新农合信息网络知识培训和指导,认真做好新农合信息平
台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的匹配对应工作,确保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匹配对应及时、准确、规范。乡镇合医办(财政所)、村委会、定点医疗机构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公示栏,定期公示参合农民住院补偿信息、服务收费标准、药品价格等内容;要严格执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县合管中心对审核符合限额结算条件但未进行限额结算的参合病人,新农合基金不予结算。
五、落实补偿标准,确保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逐年提高。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安徽省补充药物目录》以及《安徽省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2010版)》,即: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省确定的补充药品;其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使用超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安徽省补充药物目录》以及《安徽省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2010版)》以外的药品。参合住院患者确需使用目录外药品的,必须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由患者或其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使用。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使用占总医药费的比例,即:县级医疗机构不得高于10%,参照县级补偿管理的一级医疗机构目录外药品不高于5%,确保参合住院患者实际补偿比(分娩、外伤等除外)逐年提高。2011年各定点医疗机构年平均住院实际补偿比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即:政府举办医改后的乡镇卫生院不低于72%,其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低于68%,县级医疗机构不低于53%,参照县级医疗机构补偿管理的一级医疗机构不低于56%。对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医疗机构,县卫生局、合医办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并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
六、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对违反新农合政策的处罚力度。乡镇合医办(财政所)要认真做好新农合筹资、信息录入以及参合农民县外住院报补审核等相关工作,负责对本辖区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监管;村委会负责将收缴的参合资金及时足额上缴乡镇合医办(财政所),同时对提供的相关参合住院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乡镇派出所要及时为没有身份证件的参合住院患者出具相关户籍证明材料;各新农合经办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严禁借工作之便吃、拿、卡、要。对违反新农合政策的相关人员,一经发现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触犯法律的,要依法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第二篇:为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绥德县妇儿专科医院
绥德县和谐医院2008年新农合管理运行情况
绥德县和谐医院是绥德县首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一年多来,我院紧密结合自身专科特点,以参合农民的利益出发,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提高服务为重点,以降低医疗费用为目标,有效地保证了新农合政策的贯彻落实。
绥德县合疗办对医院的合疗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导,并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对各定点医院的合疗工作做出具体要求和安排部署,从而使我院的合疗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现将2008年我院新农合工作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开展院内外宣传动员工作。
1、提高医务人员认识,定期学习和培训,学习新农合相关文件,努力吃透政策,为院内一对一宣传奠定基础。
2、通过楼道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让每位就诊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新农合的有关资讯。
3、我院利用部分参合农民的典型事例,与《绥德报》,绥德电视台等媒体联合进行宣传,用事实说话,让农民群众切实感觉到合作医疗的好处。
4、印制新农合传单8万份,通过宣传车,走村串巷,让农民及时了解新农合有关政策,二、整章建制,改善环境,积极服务新农合。
1、为了规范我院合疗办事程序,确保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院先后制定新农合配套制度20多项,不
断落实岗位责任制,严格程序,规范运作,责任到人;
2、对合作医疗就诊管理实施制度化管理,要求医务人员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转诊的原则,为参合农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严格按照规定的医疗诊治技术规范诊治,不得滥开药、滥检查,不得随意放宽入院标准。
3、院新农合管理领导小组经常性的组织自查自纠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对违反规定、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态度恶劣等在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三、简化就诊流程,实行直通车报付,提高服务水平。
1、就诊是否方便,费用能否节省,直接影响农民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认知度。为了让参合农民在我院治疗时不感到繁琐,我院所专门制定了办理新农合运作流程,并将就诊程序、治疗程序、报销程序、需要携带证件、定补标准等内容制成流程图悬挂在门诊大厅,让患者一目了然。
2、为确保参合农民的根本利益,我院还采取了五项便民服务措施,收到了较好成效。一是要求工作人员耐心地对患者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规定,使其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及规定;二是实行了患者知情权与同意权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对患者在做检查、诊断、治疗前向患者说明原因及目的。三是公示就诊程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入院时每人发放一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就诊须知》;四是公开各项收费项目,对所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均提供费用清单,使患者明白放心;五是增添复印机专门为农民朋友服务,并规定新农合病人出院当天复印病历,不让农民朋友多跑路,节省他们的时间和
经济成本。
3、医院合疗科实行24小时值班制,以方便参保农民办理入、出院手续,要求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态度热情,使参合农民在出院当天的第一时间领取到合疗补助金。
四、确保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报付比例。
1、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科学施治,努力降低医疗成本,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从而实现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通过充分论证,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力求从根本上切切实实降低病人费用:
⑴、调整用药比例、药品品种,进行药品总量控制,合理采购及应用,控制辅助治疗性药物的应用。
⑵、参照各医院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对我院54种医疗服务收费及321种药品进行了大规模调价,逐步实现“同质优价”“同价优质”,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价格服务管理领导组,下设价格管理办公室,定期深入临床科室,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⑷、实行部分医技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制,凡二级以上医院的B超、CT、生化检查单、摄片报告单在我院可通用,不作重复检查。
⑸、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规范,实行抗生素分级管理、使用审批制度。
⑹、实行医疗费用、药品费用公示制、主要常用药品、医疗
服务项目名称及收费标准上墙公示,实行医疗透明消费,加强群众监管,杜绝乱收费现象。
⑺、继续坚持对特困人群实行减免优惠措施。98年至今,医院为300多患者实行了减免,减免金额约10万余元。
2、坚持落实好医疗服务和医药收费价格公开制度和住院病人“日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把“医不二价”、“童叟无欺”作为行医道德的根本要求。
3、认真履行服务承诺内容,自觉接受社会、新闻舆论的监督;建立基本举报奖励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意见箱,对违诺行为查处率100%,举报奖励兑现率100%。
4、严格按照规定采购药品,认真执行价格政策;药品集中采购率100%(特殊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采购中标药品率100%,药品收入占医院医药收入45%以下;药品,器械、医用耗材等质量合格率100%。同病种医药费用及其增长率小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5、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因病施治,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治愈好转率90%以上,门诊处方和住院用药、检查的合理、合格率95%以上。坚持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对患者用药,做化验、检查和医保自费项目等,要征求患者意见、尊重患者意愿,患者知情同意率100%。
6、截至2008年七月底,我院共收治新农合住院患者141人,住院总费用226015.73元,平均住院费用1603.00元;其中单病种84人,占参合患者住院总人数的60%;新农合报付资
金104154.00元,报付率达46.08%;
一年多来,由于政策宣教到位,制度落实到位,管理措施到位,优质服务到位,新农合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在我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继续严格执行“新农合”各项规章政策,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坚信:在县合疗办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广大参合农民的信任和理解,我们一定能把新农合这项利民、惠民的好事办的更好,努力开创“新农合”工作的新局面。
绥德县和谐医院
二OO八年九月八日
第三篇: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作者:毛正中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快速推进,今年将实现基本覆盖的目标,令人欣喜,但又不免让人担心:太快可能会隐藏某些风险因素(包括这个制度自身的以及外部条件),从而使其稳固性不够。清醒地认识和分析这些因素,采取适当防范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至少在以下3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要恰当地把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民的自治组织,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筹资额度占80%,是政府直接管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障农村的稳定及和谐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城乡二元化的基本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在筹资水平、医疗消费习惯与水平、面对的服务系统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因而,不能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成一种由政府资助的团体商业医疗保险(据我调查,有少数地方的做法实质上就是如此);也不宜匆忙地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在一起而挤占支付能力较低的农村居民的利益。
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身的规范与完善。这个方面涉及4个议题。
1、管理体制的确立和管理能力的建设。管理体制上目前各地大致有3种形式:一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二是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主管,或新组建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隶属于地方政府)来管理;三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管理。后两者目前的比例很小。这里主要涉及是由第三方(如社保部门)来管理,还是卫生部门“一手托两家”(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争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许多事情看得不那么清楚。我认为,短期内不要匆忙改变各自的管理体制现状,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和总结,在适当的时候再出台政策,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和管理体制等问题,从而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摩擦。
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有待提高。从长远看,需要建立专门的培养项目,源源不断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输送管理人才。管理能力的建设也包括管理手段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完善,是保证其高效日常运行的重要工具。
2、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5年之中翻
两番,这种增长势头令人兴奋。但是,这种增加还带有明显的人治痕迹,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缺少了这一点,作为一种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就无法稳定地得以发挥。因此,根据医疗费用、政府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等因素,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增长的模式是一项亟待完成的工作。3、科学有效地使用不断增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受益。目前农民总体上的受益水平还不算高(2007年才近31%),这一方面是受筹资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与科学地制定补偿方案有关。由于未能准确地测量农民疾病的风险,或不懂得如何科学地制定补偿方案,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过多或超支的现象在不少地方存在。在筹资水平很低的时候,主要分担农民较大的疾病风险,特别强调以“补大(住院)为主”是适当的。但随着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就需要适当强调“补小(门诊)”的问题,即要不断增加对门诊补偿的基金数量,以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4、继续加强督导与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年来能够快速地顺利推进,也得益于有组织地、严密地督导和评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未进入稳定的常态运行阶段,这类督导和评估活动不应减弱。
第三,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卫生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的规范状况及医疗费用合理控制的状况,基本决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和农民的受益状况。对医院行为的规范和控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要同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若两种制度不能实现紧密衔接,贫困农民肯定会较少地利用卫生服务。事实上,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存在这一问题。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衔接方式,保证贫困农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也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任务。
(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原题:巩固•规范•完善)
来源:人民日报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细则
一:新农合补肋对象:
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符合划生育政策的住院分娩孕产妇。
二: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标准:
(一):平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55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3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300元。
(二):剖宫产按单病种定额补偿(基本服务项目范围内):县内县级医院每例补助1000元,乡镇中心卫生院每例补助700元,县外医院每例补助600元。
(三):不管平产或剖宫产财政定额补助300元。
(四):病理产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和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须赴上级医院抢救治疗并办理了转诊转院手续的,仍按新农合原来规定的有关补偿标准进行补助。
三:住院分娩新农合补助程序:
(一):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凭县住院分娩管理办公室统一印发的<<双峰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经费凭证>>的第四联到所在定点医院新农合补偿兑付窗口办理补助手续, 还需提供的其他补偿兑付资料按新农合补助的要求不变。
(二)在县外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 回所属乡镇卫生院办理补偿兑付手续, 未达到本地补助标准的, 据实给予补助, 超过标准的,平产分娩每例由财 需提供的补偿兑付资料按原来的要求不变。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背景:
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际,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一、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自愿参保”为原则。虽然人均10元的缴费标准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但是健康的青壮年人群患大病风险较小,参与积极性较低,风险较大的高危人群则倾向于参加,这样逆向选择极容易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在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缴费标准将是维持新农合基金运转的唯一选择,但是费率的提高必定使农民的参合率下降,导致新农合基金最终崩溃。同时,“只报销大病”容易诱发农民将“小病当成大病医”的道德风险,造成医疗支出的急速上升。此外,和大病相比,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表明,农村约有37.7%的病人发病后并未及时就医,很多农民的大病都是由于耽误对小病的治疗而形成的。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
二、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在新农合开展初期,制定统一的缴费标准是操作起来最简便的方法,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较高的农户往往愿意参合,因为在大多数地区,只需缴纳10元就可获得部分“大病”医疗保障,回报率较高。而对于很多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农民群体,10元参合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缴纳后不能马上见到实效,因而参与积极性较低。结果就是——富裕的农民获得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而贫困的农民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保障,这显然违背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
三、农民自愿参合的积极性不高。农民自愿参与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行的基础和根本保证。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地区农民的参合率大都达到70%以上,但是这些试点一般都
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较强,而且当地政府为了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加强了宣传投入力度,有些地方为了高参合率甚至出现在强制参合的现象。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普遍较差。以欠发达的江西赣州为例,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参合农户是在干部到家中说服后才交的,20%的农户只是盲目地“别人交,我也交”。在已参合的农户中,70%的人不了解参合知识,绝大多数农户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和意义一知半解,普遍对缴纳的10元参加的新农合抱有较高期望值,希望能马上得到回报,然而现实状况(大病统筹)又使农户积极性受挫,参合率自然不高。
四、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由于农民对新农合了解甚少,自愿参保积极性很低,为了保证较高的参合率,很多工作人员不得不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大部分的参合额都是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再加上农村地区农民居住非常分散,交通不便,更增加了筹资成本。另外,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也是导致高筹资成本的重要原因。赣州市的调查显示,只有30%的工作人员主动学习合作医疗知识,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宣传讲解工作,办事效率自然就低。据了解,60%的农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不满意,进一步挫败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五、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行的新农合基金管理模式主要有独立管理模式、银行(信用社)管理模式和保险公司参与模式三种。大部分试点地区采取的是“小而全”的独立管理模式,即各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并配合一整套软、硬件措施。这样做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它造成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不能兼容的局面,成为各级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浪费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部分地区采用了在银行(信用社)设置基金帐户,做到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虽然这样充分利用了银行庞大的业务网络,在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是银行(信用社)的介入只是部分的,介入层次也很低,并不能真正提高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效率。少部分地区在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中引入了保险公司。虽然保险业参与有利于控制新农合的运行风险,有利于节约政府成本,但是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医疗机构的管控力度偏弱,对医疗费用上涨的控制还不够,而且引入保险公司又增加了保险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户的协调难度。
六、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有机地结合。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统筹协调,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卫生、财政部门配合,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以缓解其因病致病的一种制度。虽然医疗救助和新农合都是为了共同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但二者各有一套独立的筹资渠道、主管部门和工作对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预算、福利彩票的销售和社会捐助等,新农合资金则是由中央、地方和农户个人各负担1/3。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依靠各地民政部门建立的管理机构,而新农合工作的开展则依赖于政府指导建立的单独的组织协调机构和经办、监管机构。总之,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在农村地区是完全割裂运行的,二者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上存在大量的重叠,导致财政支出的巨大浪费。
七、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基本上都实现了乡镇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但是由于医疗设备条件差,医务人员素质低,并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以安徽省16个“新农合”试点县为例,尽管在乡镇卫生院就医可比乡外就医多报销20%的医疗费用,但由于乡镇卫生院服务水平太低,60%的农户不得不选择在费用更高的县及县以上的大医院就医。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限入了“缺人才——发展缓慢——经营困难——更缺人才”的恶性循环。据四川省卫生厅统计,四川全省乡镇卫生院中无专业学历的医务人员占40%,本科、专科学历的人员仅占9.8%,乡村医生中大专学历为1%,无专业学历的为72.5%,农村医疗人才匮乏已成为阻碍“新农合”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
八、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监管不完善。目前,新农合医疗费用报销基本上限于公立卫生系统,并选择定点医疗单位时也没有引入竞争机构,这就保护了落后的公立卫生机构,不利于医疗机构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有调查显示,很多医院被新农合选为定点医疗单位后,次均住院费和门诊费用上涨较快,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从报销中得到的实惠被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抵销了,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医患双方共同欺骗新农合组织,骗取医疗补助的现象。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策:
一、加强农民的思想宣传工作。通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办事效率,转变粗放型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民意识到这种制度既不是政府的一项恩惠,也不是农民的一项负担,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主导下的一项农民互助共济保障制度。
二、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改善医疗环境,从硬件设施上保障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
三、探索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的农民个人筹资方式;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机制,规范和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资金拨付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财力和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相应提高筹资标准,探索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
四、形成科学规范的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制度的核心,目前要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逐步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试点中,许多地方采取了住院统筹加家庭账户的统筹补偿方案。有些地方增加了健康体检,门诊大额补偿,慢性病、地方病和住院分娩补偿等,扩大了受益面;有些地方利用医疗救助和基金结余进行二次补偿,提高了受益水平。还有许多地方探索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从机制上探索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和提高受益水平。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也直接关系到受益面和受益水平,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做出一些调整。统筹补偿方案要与基金的规模相适应,提高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不能超出基金的承受能力,也不能因为盲目担心基金透支,未经科学测算,人为地缩小受益面,降低受益水平。要科学研究、合理确定基金的结余比例,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既要避免结余过多,也要切实防止基金透支,在此基础上调整统筹补偿方案,逐步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
五、加强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管理和经办能力建设。随着新农合的全面推进,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财政部、卫生部要研究制订财务会计制度,各地区要不断规范基金监管措施,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审核报付作为基金运行中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予以改进,切实做到方便参合农民。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先付费后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由医疗机构垫付费用,医疗机构定期到新农合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这种办法既方便参合农民,也便于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还有利于精简经办机构的人员。同时,要积极推行计算机网络即时审核报付办法,提高审核报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六、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的监管。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及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有效开展农村医疗机构及其服务行为的外部监管,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本诊疗和药品目录以及收费项目和价格,严格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采取单病种定额付费、按人头预付、医药费用清单制、加强结算审核和补偿报销情况公示等,有效监管收费行为,切实控制医药费用。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农村药品零售价格和进药渠道。
七、整合相关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次,要着力整合相关制度、政策和社会
资源,协同推进新农合制度发展,实行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机结合。2003—2006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8.5亿元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民无力参合和无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问题。一些地方开展的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红十字会开展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又进一步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事实上,还有许多在农村推行的政策,比如计划生育,扶贫开发,“降消”项目,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和地方病等方面的防治政策,都可以通过部门协调,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