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文章标题: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航空运输以其高效、安全、快捷的特性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先锋。依托机场特别是国际性大型机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和辐射,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并着力培育由此衍生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中国第五、跻身
世界百强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整个四川乃至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带动成都、辐射西部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充分依托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构筑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平台,培育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新增长极,已成为双流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
依托空港优势,抢抓发展战略机遇
(一)从外部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恰逢其时
首先,中国将加速进入“航空时代”。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为临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临空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双流这种内陆型航空枢纽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次,成都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并与重庆一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作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双流必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第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战略升级。随着机场扩建和第五航权争取,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家级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都将因此成为中国航空“第四极”。
(二)从自身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得天独厚
一是拥有枢纽机场。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备的机场,现已开通国内航线110余条,国际航线9条,国际包机航线20余条。2005年,旅客吞吐量1400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32.4万吨。机场的枢纽地位和强大功能,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基本要件。
二是经济基础较好。双流已连续11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44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组合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外部基础。
三是产业发展成熟。近年来,双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水平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目前,以机场为中心、周边2公里为半径的临空经济发展区已初具雏形。同时,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体系,一批具有临空经济属性的产业已在机场周边聚集并形成一定规模。另外,物流、商贸、金融、会展、旅游、总部、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区位和交通等综合优势突出。随着成都中心城市向南发展,双流已被整体纳入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成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更加有利于双流吸纳和承接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加速融入成都中心城市。
突出临空指向,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一)强化临空经济的战略方向,推动县域经济临空化
一是明确临空产业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和主体地位。将发展临空经济作为“十一五”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临空产业发展带动非临空产业升级为着力点,以临空服务业、临空制造业两轮驱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临空经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
二是高水平编制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双流临空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和产业链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配套等进行系统策划和规划。构建以航空物流业、临空服务业、临空旅游业为先导,以临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为主导,以都市农业、房地产、教育、文化等产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借鉴国内外国际机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引进一批知名航空公司和临空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在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基础上,设立“临空经济企业孵化基金”、“临空产品开发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推动现有企业向临空型企业配套和转型,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能级提升。
(二)优化临空经济的产业布局,推动临空经济圈层化
一是依托空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功能区。强化“区港一体”的发展理念,增强机场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航空工业及临空商业、临空商务
等配套产业,打造双流临空经济的先导阵地和前沿堡垒。
二是功能互补,建设以三大产业发展平台为主体的临空经济核心区。加快完善以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国际性枢纽型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和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为主体的“三大园区”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服务功能,与机场形成深层次综合开发格局。以“三大园区
”为载体,突出招商引资的临空指向,促进五大主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加快光机电、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向新型临空工业改造和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临空产业集群。
三是立足城市发展,建设以双流北部城市组团为主体的临空经济配套区。要借鉴上海虹桥等地区发展“都市型临空经济”的经验,立足“再造成都”,按照未来成都中心城区的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在空间架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档次等方面全面对接成都中心城市。要以统筹东升、华阳“两城”建设为龙头,带动西航港、九江、彭镇、公兴、黄甲、胜利、中和、正兴、万安等北部城镇加快发展,提高东升、华阳两大城市组团的整体承载能力,尽快承担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为临空产业及相关高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立足区域互动,建设以双流南部片区为主体的临空经济辐射区。按照“以特取胜、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的打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文化旅游、运动休闲、高档住宅等临空产业。
有效利用资源,提供发展重要保障
(一)积极对上争取,充分利用政务资源
立足充分发挥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联系世界的桥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培育新兴产业的载体和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窗口的作用,争取省市将临空经济纳入重大发展战略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站在更高层面对临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整体打造。
(二)加强与机场合作,充分挖掘机场资源
超越体制机制约束,加强与国家民航总局、机场集团公司的沟通和协商,与机场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协调互动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衔接、土地利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拆迁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强与机场的对接和配合,大力支持机场扩容提质。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对临空经济区进行分层开发,给予机场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开发权益,充分调动机场的积极性,促进机场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借力市场资源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迫切需要资金等市场要素的快速聚集,必须充分借力市场资源,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利用,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加快市场化配置资源。灵活采取BT、BOT、T—BOD、特许经营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对临空经济发展区实行连片打造,配套开发,实现多渠道融资,专业化打造。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配套,提高承载能力
按照“对接成都、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承载能力。一是优化交通网络。强化成都中心城区、双流北部城市组团及“三大园区”相互间的交通联系,着力优化产业聚集区、商务配套区、生活配套区路网结构,尽快形成城乡一体、水陆空铁立体互动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实现与成都中心城区交通的全面接轨。二是完善能源体系。按照打造南部新城的要求,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岷江水厂二期、东山牧山供水工程及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保证能源储备与供给,增强临空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针对临空经济时效性、高效性的特点,加快通讯、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在临空经济功能区、核心区、配套区实现互联网、通讯、有线电视“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双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改善人居环境。在东升、华阳、西航港及“三大园区”等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域,合理布局商业、公交、餐饮、健身、娱乐等生活设施,提高区域综合配套功能,着力打造一流人居环境。
(二)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行政许可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开通临空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实现“一条龙服务”,满足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公共服务需求。组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智囊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临空经济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动态,结合双流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为发展临空经济提供科学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顺应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西部航都、成都南部新城”将在双流大地崛起。
《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充分发挥航都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第二篇: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
谈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1-10-2
2信息来源: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省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由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省社科联联办的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谈会日前在海口举行,旨在贯彻省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谋划海南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专家们围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强南海区域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话题展开研讨,对如何发展海南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现摘要刊发专家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工程 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中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全会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就可以使海南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今后五年,海南海洋经济将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乘长风破万里浪,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五年增加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海洋经济增加值从2007年的23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元以上;水产品增加值从2007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亿元以上。
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六大工程。第一,调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第二,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渔业合作社、罗非鱼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罗非鱼养殖产业链条。第三,强化统筹海洋经济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加大海域管理力度;提前介入、积极推进围、填海等海洋工程项目;第四,强化海洋公益。搞好生态保护。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察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要通过实施精养工程、耕海牧鱼工程、大船工程,围填海工程、科技兴海工程、强本固基工程等六大工程,保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实施再造“海上海南”战略
省委党校唐镇乐教授:依托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再造“海上海南”,将海南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这是海南800多万人民的愿景。
立足海南省情,我们要改变单一的陆地式发展战略,创新“陆海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再造一个或若干个“海上海南”的发展战略,这是海南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海南不能再守着南海这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叫穷。再造“海上海南”,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关键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改造捕捞、养殖、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以科技型产业为主导,提升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以服务型产业为方向,开拓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建立相互促进、门类齐全、具有海南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海洋经济新格局。
理论支持
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既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为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全省社科界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关注海洋、研究海洋,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
为此,社科界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和智力优势,认真总结和提升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思想、观念、意识和心态,宣传普及先进的海洋文化。同时,社科工作者要加强联合攻关,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为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尤其要针对海洋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式、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攻关,推出一批直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有份量有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努力提升社会科学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油气开发
立足油气资源开发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明确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海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发展成为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育,不仅可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字,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尤其是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将海南岛建成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强省强国富民,而且有利于捍卫南海的海洋权益。
开发海上油气 建设美好海南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燕宁: 海南油气资源丰富,海上油气资源的加工利用将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海油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在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量,并成功开发了崖城13-1气田、东方1-1气田,最近又建设投产了文昌油田群,乐东气田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和运营了天然气化工等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化工项目,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油气开发方面,要延长油气加工的产业链,增强服务业、辅助产业,将油气化学工业的每个加工过程的利益更多的留在省内,注意产业的搭配,在加工深度上多作文章,开发生产出高端的产品,使岛内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个体经济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得以发展,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区域合作
加强南海区域合作 助推海洋经济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在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下,通过制订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参与方经济的发展和共赢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都给海南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海南而言,要善于利用这些合作机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探讨建立南海海洋经济论坛、建立南海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
海南已成为南海的海上石油、天然气钻探前沿基地,是南海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必经地,地理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这是寻求区域合作的特有优势。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为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海南省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随着洋浦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加快进行为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南应加快南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宋贤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如何推进海南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产业高级化程度低。海南海洋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优化海南海洋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运用海洋科技,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继续优先发展海洋渔业,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我省海洋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海洋三次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构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
一是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发展远洋捕捞。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二是选择和确立主导海洋产业,推动非主导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为我省主导海洋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油气业,推动我省一、二、三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扬乐教授: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和空气五大休闲度假旅游要素俱全,这是海南发展海洋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然而,海南海洋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旅游产品低层次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海南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制定高起点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海滨环境特点和海洋旅游的独特性作出长远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同时,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大项目。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规模大、品位高、能够体现海南海洋资源特色的项目,杜绝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项目上马。海南的海洋旅游要立足于高端旅游市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其次,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海洋旅游资源的分散性,海洋旅游业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受其他行业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性,以及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要求海南要成立高效、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实施统一协调、统一指挥。
海洋科技
应尽快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展现代渔业,离不开强大的科技作支撑。但因种种原因,我省海洋与水产科技支撑体系较脆弱,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均于2002年转制,财政“断奶”,是全国省级水产科研、推广机构唯一转制的单位。为了增强我省海洋与水产研发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恳请省编委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明确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的性质、职能、编制,省财政保证其科研、办公和人员经费。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网络专家联结省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省水产苗种产业基础脆弱,良莠不齐,产业升级需要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建议投资在我省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新技术园区”,提高水产苗种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构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王道儒:目前,海南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滞后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我们应认真总结建省20年来我省海洋科技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海南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海南海洋资源依托型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选择能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资源型技术领域或项目开展科研,如油气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特别要运用生物技术在渔业优良品种育种、无公害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海洋新型药物的研制开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运行机制的设计,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合作与激励机制,努力实现海洋高科技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
体制机制
完善行政体制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锋: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把南海作为海南未来的经济发展着眼点。
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和理论研讨会刚刚闭幕,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进一步完善省管市县体制,让市县拥有地级市的权利,把市县能够办的事全部交给市县办。因而,如何完善行政体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能。随着省管市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扩权后市县的海洋管理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沿海市县政府要成立海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指导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
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和平: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对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应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海洋环保
实施海洋环保工程 保护海洋生态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也存在一定污染,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海南海洋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我们应加强海洋污染控制与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一是近岸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红树林、河口区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资源,严禁沿岸工业污水超标排放,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设近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农业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海防林恢复建设工程。
二是近海生态养殖工程。推广深水网箱技术,使养殖区逐步向港湾以外深水海域发展,压缩近海港湾内传统养殖规模,减轻近岸养殖污染。并改造一批专业化精养池塘,在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污染。
三是加强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建设,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鱼、虾、蟹、贝类,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
四是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立重要河口、海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河口生态区建设,实施河口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
岸线管理
科学合理高效节约使用海岸线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夏明文博士:海南是个海岛省份,海岸线是比土地更稀缺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使用海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与城市公共岸线,对经济再次起飞的海南尤其重要。
目前,我省岸线利用不够合理,需要我们正视、思考和解决,做到科学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岸线。
建议我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做好几个重点临海开发地区(洋浦、老城、海口、八所)的相关前期基础性工作,及时编制或调整海岸线使用规划,并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另外,重点临海开发地区,要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海岸线,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兼顾,坚持岸线与陆域利用相结合,坚持使用、开拓与保护并重。
同时,要尽快制定明确的临海项目使用岸线的条件标准与具体程序,并理顺好几个涉及岸线利用审批单位的关系。并尽快成立省或重点开发地区的岸线利用技术专家组。凡临海项目,先由专家组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再进入决策审批程序。建议我省成立协调机构,制定相关岸线管理制度,并适时转为地方立法。
此外,我省也要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像土地一样对海岸线(含一定陆域或海域)实施“招拍挂”出让制度。
港口经济
以港口业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院院长续建新:港口是走向海洋的基础,港口的发展,还能带动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海南是个岛屿省份,98%的货物通过港口进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口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命脉。
然而,目前海南码头基础设施较落后,结构不合理,泊位吨级较小,港口海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港口业。
海南省港口规划的经济目标是以加快港口发展建设为主线,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码头吞货能力,调整泊位,以海峡轮渡、集装箱、煤炭、石油及制品、铁矿石、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为重点,形成沿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港口体系。到2010年,海南省港口适应度将达到1:1.15,吞货能力达到9600万吨。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侯小健 整理)
第三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积极探索楼宇经济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积极探索楼宇经济
前言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里所说的“楼宇”,一般指城市内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并用于经营性的写字楼、商务楼和工业楼房。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凡是以写字楼、商务楼和都市型工业楼宇为重要物质载体的经济活动,通称为“楼宇经济”。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楼宇经济已呈炙手可热之势。据新华社报道,“2003年,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18幢楼宇共入驻单位1160户,平均租金每天每平方米0.60美元。从单位楼宇产出计算,这18楼宇均营业收入达49.2亿元,税收2.1亿元。” 由于楼宇经济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国内一些城市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和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受到我国城市政府和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楼宇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楼宇经济的形成与城市中心城区土地资源高度紧缺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的限制,化解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矛盾,最佳途径就是发展楼宇经济,向城市空间和高度要更多的效益。其次,楼宇经济是随着城市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公司、会计和律师事务所、金融服务和技术咨询机构、广告服务中心以及其他中介服务组织进驻繁华城区的写字楼,发达城区的写字楼、商务楼正在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中心。
近年来,根据地域统计、发展区域经济和区街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坚持突出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发展税源经济,实施招商引资带动战略,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握区域经济上规模、楼宇经济上水平,实现了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新突破。实现区级地税税收7470万元,同比增长25.25%。在发展楼宇经济工作中。
一、立足区域实际,明确发展思路。辖区内高档写字楼多,聚集了、注册资金过千万的企业60余家,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但从发展的空间看,2.7平方公里的区域除去几大公园、泉城广场和城市主干道,可利用空间资源十分有限,可谓寸土寸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式加工制造业项目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地区的实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地处城区中心的老街道办事处经济如何发展、着力点放在哪里,是摆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专门抽调懂经 济、熟悉片区工作情况的同志,按照街道划分区域,对辖区内经济发展的重点楼宇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辖区共有较大写字楼8座,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这些楼宇中集中了辖区内300余户企业,年实现税收占到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80%以上,形成了地区的经济支柱。经济优势明显,极具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这些楼宇资源,大力发展以壮大财源为重点的楼宇经济。针对这种情况,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提出了发展楼宇经济的工作理念,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切实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抓楼宇,聚精会神抓服务。
二、摸清楼宇底数,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全国经济普查,一是对辖区内所有楼宇资源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对楼宇产权、面积、功能等情况逐一登记。二是对入驻楼宇企业按照不同的行业、规模和发展潜力进行调研分析。三是根据行业聚集效应。据此建立了楼宇经济档案,取得 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反复分析研究,并请驻地单位、楼宇单位和有关专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济南市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制定了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政策扶植引导,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现代服务、现代流通、广播电视、广告传媒和生物医学科技经济为主的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楼宇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强化招商引资,发展楼宇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两种扩大方式看,内涵扩大到了一定程度就难以有一个较大的增幅,外延扩大正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最有效的增长方式。在地区,外延扩大不单是企业自身,而是企业数量的增加,依靠的就是招商引资。
(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带动楼宇经济发展上规模。结合区域实际,以“借楼招商,外引内联,培植财源、实现双赢”的理念统一全办上 下的思想,把抓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引到借助区域楼宇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上来。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实行干部包楼宇责任制、招商引资责任制,设立了楼宇经济发展联络员,加强与楼宇物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搭建楼宇招商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楼宇房屋出租和空置房源情况,与楼宇业主实行联合招商,争取工作主动。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机制,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研究制定了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及时掌握楼宇房屋出租情况和空置房源情况,提前介入楼宇招商,对重点招商项目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跟上抓,从项目商谈、立项和落实做好全方位服务。同时,坚持“感情链接、服务为上、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周到、热情的服务使该公司顺利落户南郊宾馆,成为辖区的税源稳定户。近几年来,每年均实现新引进企业注册资金过3亿元,大大的增强了地区经济实力。
(二)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增进交流沟通。为了加强与楼宇物业部门的联系,成立了区域楼宇经济联谊会,定期召开座谈会,沟通情况,通报有关政策,分析辖区内经营情况,互通信息,增进了街道办事处与辖区楼宇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了辖区单位的属地意识。认真倾听他们对发展楼宇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三)进一步完善“四个服务平台”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体,哪里环境好,发展的潜力就大,资金就会流向那里,企业就会建在哪里。近年来,逐步建设、完善“四个服务平台”。一是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职能,运用好“信息服务平台”,分门别类地定期发布国家有关的行业政策、投资导向、法律法规等信息,引导企业投好资,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与区域内的联系,搭建好“资金协调平台”。三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洽谈会、推介会,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占用率。四是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的职能和建设服务型高效政府的要求,强化“环境平台” 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不干预、多服务,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了“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发展氛围,现在,地区每年的招商引资企业均达到40家以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加强临空经济圈内配套建设和人才建设
加强临空经济圈内配套建设和人才建设
记者:机场要发展临空产业,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作为机场的领导,您认为,应该如何打造临空经济圈内的便捷交通?
刘明:我认为,要加强临空经济圈内以航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一,以昆明新机场为中心,继续发展轮辐式航线网络,提升航空通达能力,扩展和优化航线网络。依托国内大型航空公司,重点增加昆明至国内主要城市航线航班密度,新增省内环飞和各州、市机场的省外直飞航线与航班。
第二,要着力将昆明新机场建设成为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地面距离150公里范围内,将航空服务覆盖全省,形成一个新的现代化服务集聚区。同时,打造各机场便捷的地面交通,建设机场地区与市区相连的地铁以及与周边城市连接的公共交通系统,重点促进昆明新机场与滇中交通群有效衔接,将昆明新机场的交通服务辐射延伸至滇中城市群(曲靖、楚雄、玉溪等州、市),实现人性化、便捷化、现代化的综合运输服务,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间与城市内交通线路的紧密衔接,让旅客实现“零距离换乘”,货物实现“无缝衔接”。
记者:在打造临空经济,建设临空产业圈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因素。对于民航专业人才的培养,您有何想法呢?
刘明:只有加快民航专业人才培养,才能为经济圈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随着云南航空市场日益向国际型、开放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航空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航空人才短缺、供求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业内飞行、机务、管制、机场管理、通信导航等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云南民航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航空大省,只有充分、合理配置各方面的人力资源,才能在未来行业竞争中保持旺盛的发展潜力。为此,我认为,需要加强建立配套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体系,加快民航人力资源战略性规划,培养和储备从天空到地面的人力资源,包括飞行、机务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地勤工作人员等。云南大量支线机场资源可以为培训、训练所用,可以将云南民航系统教育训练机构纳入省级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如建立云南民航教育培训学院等,这不仅有利于云南省机场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将助推昆明新机场临空经济发展进程。
刘明: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民航四川省管理局运输公司总经理,云南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民航云南省管理局局长。现任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法人代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董事长。2006年,荣获云南国有企业十大最具创新能力企业家称号;2008年,获云南省第19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五篇:周口临空经济实验区简介
周口临空经济实验区简介
周口临空经济实验区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地,东临人祖伏羲故里淮阳,南依周口市区,总面积1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万。文化底蕴深厚,发展速度迅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投资环境宽松。目前,西华通用机场项目再次为西华发展带来了生机,也使西华成为了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一、项目概况
周口临空经济实验区位于周口市西华县城东部,东邻大广高速,北依省道S329线,西接河南西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规划占地15000亩,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建设完成。其中第一期总投资5亿元,占地1170亩,主要建设通用机场,建设内容有航展大楼、航展大厅、航管楼、飞行跑道及通用机场配套工程。项目完成后,可实现100架飞机的起降、维护保养和停放。第二期总投资15亿元,占地383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飞行员培训学院、飞机制造厂和航空物流。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制造飞机300架、年培训飞行员300至500人。第三期总投资80亿元,占地10000亩,主要建设内容有航空综合服务区、航天科普园区、航空农业示范区和临空物流产业园区。到十三五末建成以通用航空为依托,航空制造业为主导、航空服务业为跟进、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临空经济实验区。
二、近期发展规划化
快速推进通用机场的建设,把机场建设项目全权交给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组建强有力的队伍,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计划2017年5月份完成全部工程并投入使用。2016年下半年启动西华支线机场的申报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民航发展规划。2016年引进一家飞行员培训学校;同时引进两家通用飞机零部件生产商;引进10家以上的无人机生产商,目前已经落户3家,打造中原乃至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生产、销售、研发基地。2017年建成航空俱乐部和房车俱乐部,举办第一届通航会展。
二、远期规划及产业发展重点
遵循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周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主动对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运输、航空物流、临空型高新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临空型现代制造业、临空型现代服务业、临空型现代农业等三大优势产业:
1.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
(1)航空运输业
航空运输业是临空经济区的主体和核心产业,包括货运及配套的飞机维修保养、商业商务等基地服务。
——货物运输业。抓住郑州航空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机遇,积极与郑州国际机场对接,提升货运处理能力,合理规划货运设施布局,逐步建设保税仓库、拼装仓库、快件仓库等。打造中部应急救援物资配送中心品牌。
——基地配套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货物运输代理。同时,以延伸航空产业链为目标,在机场内部区域配套发展飞机维修、航油供应、机场保障以及与之有关的航材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等。
(2)航空物流业
航空物流业以郑州机场货运区和航空物流区为发展平台,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快件集散、分拨和递送业务为主导,聚集发展仓储、运输、加工等航空物流产业,成为临空经济区启动发展的起步产业。积极引进网络优势明显、国际知名的物流服务集成商在西华设立区域分拨中心;鼓励中小型物流服务商集聚发展。以市场为纽带,促进航空货运服务链相关环节整合,提升航空货运服务链的竞争力。
(3)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
强化与西华高新技术开发区、周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互动合作,创新产业发展环境,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电子科技、先进环保与新能源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体积小、重量轻、交货期短的临空型高新技术产业。
2.积极发展的优势产业
(1)临空型现代制造业
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产业准入标准,重点发展具有一定航空运输指向性的飞机制造、飞机维修和附件制造业等,改造提升区域内航空运输指向性较弱的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目前乔治海茵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已经入驻园区。
(2)临空型现代服务业
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大力发展商业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业,配套发展房地产、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服务业,推动机场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
(3)临空型现代农业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为航空配餐服务的航空食品深加工。重点依托河南福喜熟食加工适合航空运输的外向型高附加值产业。
3、快速推进相关产业
(1)利用周口及周边地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空中观光旅游。
(2)发展农业林业防护业务。
(3)通过举办一年一次的通用航空展,打造通用航空会展的品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4)建设航空文化产业园,打造航空科普教育基地。(5)拓展商务飞行、应急救援、航拍测绘等业务。
(6)十三五期间周口市将在西华通用机场通航的基础上,在10个县市区打造以通航运输为核心,集政府应急服务、快速物流、航空服务保障、私人飞行、低空观光旅游和能源配套、紧急医疗救援、商务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微型低空通航机场,实现中国地级市第一个低空县县通典范。把周口打造成为中原通用飞行及公务机飞行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