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龙点睛的历史课结束语
画龙点睛的历史课结束语
浙江省余姚市第七中学金诸江(315450)
内容提要:中学历史课中的结束语和导入语同样重要。历史教师应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历史课结束语就能使历史课有虎头豹尾的良好教学效果。关键词:结束语自然生活社会人生时空幽默乡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喜欢事情能善始善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既要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又要有一个较完美的结束。教师如果能使导入语魅力四射,便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创造较好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作了良好的开端。同样,我认为课堂结束语的是否巧妙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中成功运用导入语和结束语将会使历史课达到虎头豹尾的教学效果。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许多中学历史老师已经发表了许多高见,我这里想就历史课的结束语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回归自然,融入生活。
我们所学的历史学科本身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它的内容和自然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也已经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人觉得历史学是“翻陈年老黄历”,不够生动贴切,不够形象逼真,很是枯燥。如果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就历史到历史,不对历史现象作一点必要的联系和联想,那么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提不高的。我觉得在历史课的结束语中,对当堂课所讲的内容作回归自然,融入生活的恰倒好处的比喻,给学生的感觉将是耳目一新的。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高中,下同)《美苏争霸》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小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如两虎相争,其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但最终必有一伤。苏联就是那只最终受伤的老虎,它因争霸而搞的疲惫不堪,国力受损,这也正是苏联这只猛虎后来最终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啊!”一个简单的比喻,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比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可谓是有一点回归自然了。这样了了几句既高度概括美苏拉锯式的争霸场面,同时也已指明苏联是争霸的失败者,最终将因内外交困而瓦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再例如: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时,我这样作了小结“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历经磨难之后,千疮百孔,就象是一个重症病人,急需救治,而中国共产党就是神医华佗,能确诊病情对症下药,结果使这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起死回生,并焕发出勃勃生机,那可正是对症下药显神奇啊!”这里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把我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背景、我们的措施及成果作了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心领神会。1
二、关注社会,启迪人生
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树立不断完善的自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事实上,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中学历史课确实被扭曲了,它只是学生们追求名牌大学的一种工具而已。《中学教育报》2001年初曾披露这样一组调查结果:从年龄段上看,24岁以上的人掌握历史的程度急剧下降,至35岁的人历史水平是最低的。原因很简单,24岁以前的人出于中考或高考的目的,强化记忆了不少历史知识,24岁以后自然就“无用”了。如此看来,我们用以反驳“历史无用论”的依据竟是学生中考高考中的考分。难怪有些人要说“我们的历史学科在悲哀的哭泣”、“历史学科被乌云遮住了”。然而光是呐喊,光是抱怨是无用的。我们应该想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办法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历史课教学能摆脱片面的只为应试教学服务的局面,还历史学科的应有的社会功能呢?我想,事情要做到九九归一。所以,当我们在课堂中讲述完教学内容,作最后的小结之时,我们不妨做到关注社会,以达到启迪人生的效果。例如:我在上高三的历史专题《丝绸之路》时,在结尾中不失时机的讲道:“同学们,中国的丝绸之路由繁华到沧桑,其原因内外兼有,天人共致。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中国人民已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开始自主地致力于国家建设。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西部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沉睡了千年的浑厚生命力已被唤醒,西部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机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为了开拓更美好的丝绸之路,为了祖国更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更加发奋的学习吧!”如此一番话,由古及今,既激发了大家学习历史的激情,又让同学们感到祖国的勃勃生机,更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大,增强了历史使命感。
三、留足时空,令人深思。
有时候,不一定要对每件事都作一个盖棺定论,反而应留足相当的余地,让人们自己去猜测想象,去推理归纳。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的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这一切大家可以尽力推理猜想,我们将在后面的课堂中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没有关紧大门的结尾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尽情想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并且方便在后面新课的导入中容易做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当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这样不关紧大门的做法事后必须记得一定要补关大门。即在后面的课堂中,在广泛听取学生的观点后,对前面所遗留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比较全面的见解。这样才不致于使中学生的个人观点出现原则性错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放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之后,做好一个把关人。
四、言简意赅,幽默无限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最忌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历史课的结束语若能做到言简意赅,收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岂不妙哉。同时历史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容易缩短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乐学”情绪。在其中加上教师的一些人格魅力,有时也可以来一点相声演员的幽默语言,以达到更佳的意境。下面也举一例: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了如此小结:“复苏篇:战后苏联喜忧参半;立国篇:借东风,人民政权遍地建;改革篇:在苏联,受挫连连,看东欧,成败皆有,道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我在讲“风景这边独好。”这句话时,无意中还模仿了小品演员赵本山的动作与口气,结果使学生开怀一笑而告终。(课后才知原来赵本山在他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里面居然就曾运用过这一“风景这边独好”的台词。)在这堂课后许多学生都说老师这一课讲的真不赖,让原本一节比较复杂的课变得既轻松幽默又便于理解和记忆了,很有深入浅出的味道。我想,这一课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结尾的巧妙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结合乡情,回味无穷。
随着全球化世界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把世界意识引入历史课堂已成为一种呼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把乡土意识引入历史课堂,加强对学生乡土史的教学。在历史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是对中国历史的细化,让学生既从中国看家乡,也从家乡看中国,不但有利于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与家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从而更热爱伟大的祖国。因此把乡土意识引入历史课堂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学习完一节课后,作课堂小结时由课本知识延伸到乡土知识,更会使人备感亲切,回味无穷。下面也举例说明:在讲中国古代史《唐朝前期的繁盛》的小结语中最后我这样讲述:“当我们的伟大祖国正直大唐盛世之际,其实我们的家乡余姚也日益繁荣,当时余姚有“越州巨镇”之称。那时我们余姚的经济发达,绢、瓷、茶、盐的生产驰名全国。而且余姚人才辈出,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是那时余姚杰出人物的代表。这些正说明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是同步的,国荣家可兴啊!”
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的的繁荣》的最后小结语:“明清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崭新发展时期,而此期我们家乡余姚文化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等一批文化巨匠。余姚就在那时获得了“文献名邦”的誉哦。”以上两个小结语使可以使学生通过家乡更直观地看到祖国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总之,通过历史教师对结束语的精心准备,在导课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充分发挥结束语的无穷魅力,必将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增,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参考文献:(1)姚业鑫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名邑余姚》
(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一版
第二篇:画龙点睛教案
《画龙点睛》教学设计
焦家庄中心小学
郭成莲
教学目的:
1.会读会认本课生字、生词,及对词语的理解。
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并了解成语的基本意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的成语故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出示“无眼睛的龙”的图画)师:小朋友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哪位小朋友能给它加上眼睛?(生画)加了眼睛的龙给你什么感觉?(生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板书课题:画龙点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1.学生交流,反馈。
(1)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赞口不绝
太玄
推辞 电闪雷鸣
腾云驾雾
依然的意思。
(2注意这些字的写法
繇
陵
玄
辞
撞毁
腾云驾雾
依然。
(四)再读课文
(1)张僧繇画的龙怎样?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大家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什么?
(3)在大家的再三恳求下,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后,出现了什么奇迹?
(4)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生齐读全文。同学们能不能联系实际讲讲生活中“画龙点睛”的事?
(六)说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
第三篇:画龙点睛教案
画龙点睛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愿望,学习在习作中突出立意的方法。
2、学习习作命题方法,渗透语言运用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激发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愿望,学习在习作中突出立意的方法。
2、难点:掌握命题技巧,尝试运用不同语言技巧提高表达效果。课前准备:
1、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和平时的习作。
2、教师教学演示文稿。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体会“画龙点睛”的含义:
(一)教师讲故事或自由读故事:
(二)体会“画龙点睛”的含义:
成语“画龙点睛”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二、了解“点睛之笔”点在哪儿:
(一)学生自由讨论“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⒈思考:回忆读过的文章,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它们出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
⒉学生自由交流
(二)指导习作点睛之处:
⒈运用教材总结学生交流结果:
文章的 文章的 文章的 段落的 段落的 人物的 ⒉具体指导:
人们常把文章的题目称作“文眼”。一个好的题目可以直接传递信息,吸引读者的眼球。
文章开头也很重要。开门见山,直插主题,不仅读者容易了解你的写作目的,自己写起来也会中心明确。
好的文章结尾常被叫做“豹尾”,刚劲有力,灵动自如。结尾总结全文,概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也是重要的点睛之处。
文中点睛之处则可以根据表达需要随处安排。除了按结构安排,在段首、段尾“点睛”,人物语言中、对事物的感受与评价处,也是“点睛”的地方。⒊实践验证:
仔细读完全文后,请你拿出笔来,把本文的“点睛之笔”勾画出来,细读细品,再与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
……
夜里,我就打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朋友。“腊兰?一棵就价值万元?就长在我院里的石凳旁?”朋友一听很吃惊。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要破土而出的,只是他以为不过是一株普通的野草而已,每年春天它的芽尖刚出土就被他拔掉了。朋友叹息说:“我几乎毁掉了一种奇花啊,如果我能耐心地等它开花,那么几年前我就能发现它了。”
是的,我们谁没有错过自己人生中的几株腊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拔掉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开花的野草,没有给予它们开花结果证明它们自己价值的时间,使许多原本珍奇的“腊兰”同我们失之交臂了。
给每一棵草以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腊兰”啊!
⒋小结:
多阅读,就会找到“点睛”的规律。
三、学习“点睛”的方法:
(一)定好一个题目:
⒈题目对文章来说很重要,拟题的方法很多,回忆读过或写过的文章,根据提示写出文章题目。
主要内容命题: 主要事件命题: 主要人物命题: 主要线索命题: 思想感情命题: 关键话语命题: 命题:
⒉积累名言,借鉴拟题。
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一定接触、积累很多“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俗语、名言警句,还有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同学们往往把它们留在书里,记在本上,其实它们用在文中不就是“点睛之笔”吗?特别是用来做习作的题目,效果很好。
自由阅读“酷孩热身”中提供的名言。⒊阅读短文,尝试拟题。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原文题目是《香山上的大青虫》,请你读过文章后,给它起个更好的题目。
提示:认真阅读短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和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然后总结出来,作为题目。
走走停停,费了好大的劲儿,我们才爬到半山腰。……“好累啊,不爬了。”我心里想着,不由自主地瘫坐在一块被风雨洗涤干净的大青石上。
……一条肥肥胖胖的大青虫正在努力地向上攀爬着。虽然笨重的身体使它蠕动得那样慢,那样吃力,但它一点儿也没有畏惧。用那数不清的脚紧紧地扒住石头,一拱一拱地往前爬,后面留下一串浅浅的湿痕。
过了好一会儿,它才爬了一小截儿。我已经觉得不耐烦了,但它却不泄气,依旧不停地爬着,似乎在追寻着什么。当它在青苔上小心翼翼地爬行时,突然,一不小心滚了下去。我幸灾乐祸地想:这回该死心了吧!然而,与我的想法正相反。大青虫翻回身子,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继续攀爬。当它再回到这儿时,只见它先用头轻轻地在这里碰碰,那里探探,似乎觉得不太安全,便改变路线绕过去。不知怎的,看着大青虫努力的样子,我不禁有些佩服。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大青虫不正是这样吗?它勇往直前,毫不气馁。它具有的不是盲目的勇敢,而是特殊的能力——毅力。
……
⒋同学间交流,要解释清楚自己拟定题目的依据。
我觉得这篇习作应该把题目改成《 》,因为。参考:
《毅力》、《特殊的勇敢》、《特殊的能力》 《执着》、《它给我勇气》
(二)其它位置“点睛”方法:
开头和结尾往往是同学们的“点睛”之处,除了运用一些诗句、名言,还可以在表达方法上下功夫。
⒈阅读“酷孩学招”,学习方法。
在安排一篇作文时,有“龙睛、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题目、开头、结尾处,要用少而精的文字点明主题,说明观点,抒发情感,这就是“点睛之笔”。
在一个段落中也要点睛。对这部分内容的概括,对事件的感慨,或是主要人物说的一句改变事件发展的话,也是“点睛之笔”。
对于语言能力还不太强的同学,可以适当借助积累的名人名言或好词佳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⒉补充“点睛”方法 展开议论,讲明观点。多用反问、设问和感叹。
采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布局。进行对比。
四、总结:
同学们写作文,不只是为把事情说清楚,还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态度。讲求表达方法,会提高自己习作的表达效果。板书设计:
画龙点睛 龙睛
文章的 文章的 文章的凤头
段落的 段落的 人物的猪肚
豹尾
内容
事件
人物
线索
感情„„ 作业:
⒈自由完成或修改一篇习作,注意在关键处“画龙点睛”。⒉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习表达方法。⒊为下次课做好准备。课后反思:
进入高年级,学生习作应该注重语言运用的指导,还要引导学生把平时阅读中积累的好语句、好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第四篇:画龙点睛教案
《画龙点睛》 教案教学设计
汤俊梅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并了解成语的基本意义。
2.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会读会认本课生字、生词。了解“栩栩如生”“赞不绝口”“惟妙惟肖”“腾空而去”等较难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成语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故事中有一些成语,学生需经过努力才能掌握。另外,有些学生可能会对故事中虚构的情节有疑问,混淆真实和虚构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素材的收集、制作。
2.学生成语故事的收集。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播放龙的图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意图: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你们是不是又多认识了几个字?(是)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
【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二、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
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你真是个合格的评委,即评论了龙的样子,又评论了色彩,看来你也可以当一位小画家啦)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真是一位表演家,这么容易就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谢谢你)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的想象空间,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表达的欲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生命。)
资料交流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龙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有关资料。(也可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了解龙的来历,发展,种类等知识)。
第五篇:画龙点睛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龙点睛这则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二,教学目标:
1、通学阅读会读、会认本课生字,了解“赞不绝口、张牙舞爪”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故事,并了解成语的基本意义。
3、学习课文后,学生初步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4、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三,说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赞不绝口”“张牙舞爪”。
理解“画龙点睛”的成语意义。
四,教学准备:
①生字卡。②带有词语句子的小黑板。③帮助理解成语意义的两句话。
五,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
播放龙的动画片,(三条上下飞舞的龙,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让学生对龙有一个整体感知。
谈一谈:动画片中的动物你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喜欢它吗?
古时候有位画家也很喜欢龙,就他画龙这件事还引发了一则成语,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板书——画龙。认识龙字,你看一看他和那个字很像?你可以怎样记住它。
【意图: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
(一)听读识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用铅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点个点儿。
2、找到了不认识的字,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它们吗?(有!)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
3、在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下,你们是不是又多认识了几个字?(是)下面我想请相邻同学互相当小老师,如果同学还有不会的你就主动帮帮他,如果他读对了,你就在课题旁给他画个。
4、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愿意读的同学请站起来读课文。
【意图: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保证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三共同探究深入学习
轻声读第一段,找出画家在哪里画的龙。(出示词语:墙壁。你来指一指教室的墙壁在哪里,观察一下这两个字都有什么?你会认了吗?)现在请你来当小评委,评一评画家的画.(课件演示)生即可以评论画家的画,也可以评论画家的技术。(你真是个合格的评委,即评论了龙的样子,又评论了色彩,看来你也可以当一位小画家啦)
当时围观的人们是怎样评论的?(课件出示词语:赞不绝口。板书赞不绝口)谁能站在这幅画前来表演一下这个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含义。(你真是一位表演家,这么容易就让我们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谢谢你)你能试着读一读这句话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的画技很高,请你再仔细的观察这几条龙有没有缺点?(观看课件,没画眼睛)这时你想对画家说些什么?
是呀,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难道是他真的忘画了吗?你觉得奇怪吗?你认为应用什么语气来读这几句话,自己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读出夸赞和惊奇的语气。
【意图:给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的想象空间,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表达的欲望,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朗读。】
面对大家的质问,画家是怎样回答的?你相信他的话吗?为什么?(板书:点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画上眼睛后龙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互相交流想法和看法,给每个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汇报合作学习结果:
a 读一读,画上眼睛后的有关句子。(动画演示龙腾空而起。理解词语:张牙舞爪。看了动画你能表演一下什么叫张牙舞爪吗?告诉学生根据词语表演也是理解词义的一种好发方法。提示:爪是多音字,在这里读zhǎo)(板书:腾空而去)
b 能用你甜美的嗓音读出人们的反映吗?(读的太棒了,你真是位小小播音员。)
c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认为是画龙重要还是点睛重要?(理解两个都重要,如果没有形象逼真的龙,即使点上眼睛也不会飞。点睛是很重要的一笔,它给了龙生命。)填一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墙上的龙腾空而去。
从此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现在的生活中也常用到它,你想知道人们用它表达什么意思吗?请你先来读几个句子就知道了。出示练习:
读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这里很美,赛过天堂。
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美丽的景色赛过天堂。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句子意思表达的更具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画龙点睛常用来形容在说话或做事的关键处加上一笔,使句子或事情更加出色。
四、识字游戏
同学们刚才经过积极发言,激烈的讨论,形象的表演学懂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吃水果,愿意吗?(课件出示水果图片)课文中淘气的字宝宝藏在了每个水果后面,你要先读对了它才能吃到水果,想吃的同学请快举手吧?【意图:在游戏中检查学生认字的情况,即可让学生得到放松,又趣意盎然。】
五、再次齐读课文
课文内容我们知道了,淘气的字宝宝也都成为你的好朋友了,有心新把课文读的更好吗?
六、资料交流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龙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有关资料。(也可看课件中提供的资料,了解龙的来历,发展,种类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