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如果自我的正常和理性方法不能降低或解除焦虑 自我 就采取非理智方式也称自我防御机制其有两个特点
1、它们是潜意识的2、它们篡改或歪曲现实自欺其人
压抑 投射 移置 反向 认同 隔离 倒退固着合理化 升华 抵消 否认
投射性认同 投设性指责 以攻击者认同幽默
压抑
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 冲动 经验 在不知不觉中排斥 到潜意识中去 使他们无法进入意识 以免形成焦虑 恐惧内 疚等情绪痛若超我和自我能量反宣泄 对本我能量宣泄 的抵制和消除 对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的压抑也叫反宣泄
压抑现实视而不见知觉歪曲 视听 口误
压抑创伤性记忆
压抑观念
目的:否认内外危险 消除现实性 神经性道德性焦虑 健康人格需要一定的压抑 性 攻击 但过度压抑 会使人变 得畏缩 紧张 呆扳 胆却 少言寡语 行为生硬
严重压抑使人生理功能紊乱
隔离
把事件与感情分开 谈事件不带感情 象沒心没肺 保护 自我不受感情伤害
强迫症与神经症症状都是隔离的结果
表面上不在呼 可能心理最在呼
一个人的感情不能表現出来 那么就会以怪异的方式表 现出来 神经症症状
适当的隔离可以使自我忍受情绪紧张 不伤感
合理化
文饰作用 用逻辑证明自己错的东西是对的減轻焦虑
公元500年前的伊索喻言 酸葡萄心理
失败了往往是外归因强词夺理
否认
不承认现实存在的问题或冲突掩耳盗铃
女人否认自己的年龄男人也是
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移置 转移
把攻击或爱转移到安全对象上
求助者把恨爱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也可以相反
移情与反移情
移置能量转移 所有的神经症状出现有三个心理过程压抑 移置 具体的防御机制
投射
把自我不接受的冲动 态度 观念 行为推给别人 减弱或 消除自我焦虑
芙蓉姐姐说全国男人都想娶她
把神经症焦虑与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現实性焦虑
倒退
心理行为退回到心理发育的早期 引起别人注意或同情减轻焦虑 家里面填了个妹妹,哥哥尿床了,潜意识是引起注意 所有神经症都是儿童行为
升华
人的行为动力是性与攻击能量都是恶的那么人怎么 能从事文明行 为呢?恶的动机升华 干了有利于社会的活动 自我把本我与超我统 一了 当一个人性与攻击能量压抑的时 可以成为神经症 也可以成为当世的英雄就看自我是选择倒退还是选择前进 选择面对 还是逃 避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心理健康就是把
本我整的与社会和谐了适应社会 心理健康相反就是压抑了 神经了有文化差异
第二篇:浅谈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 第一个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体系 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安娜•弗洛伊德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在我的生活中,我总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感情纠葛之类的。我觉得自我防御机制在我生活里的最体现的一件事就是,我每次在面对感情纠葛是总是束手无策,热锅上的蚂蚁般,来回的踱步,然后最后选择煲电话粥来解决,找一个与此毫无关系的朋友,聊一些毫无关联的事,来转移注意力和排解这种焦躁与不安。选修这门公选课之后,我深刻认识了自我防御机制,也知道如何正确利用这种心理帮助我以后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下面我会好好地阐述下我的认识。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自我防御机制包括: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我主要浅谈其中的几种:否认、压抑、合 第1页
理化、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认同 等八个方面。
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认”(拒绝面对现实),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这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孩子闯了祸,把眼睛蒙起来,像沙漠中的鸵鸟,敌人追赶在眼前时,无法面对,就把头埋在沙堆中,当作没这回事一样,就是一种否认的表现。或患了绝症、事业失败,常会本能地否认。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否认和错觉(对现象错误的信念),可以缓冲突然来临的打击,避免精神崩溃,维持一时心理平衡。
压抑: 这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人将一些不被自我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者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这种面对不愉快情境时,不知不觉有目的地遗忘,和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同。被压抑的内容并未消失,它仍然在我们的无意识中,遇到机会仍会逸出,如触景生情。而且在无意识中活动,影响我们的行为。压抑虽然能暂时减轻焦虑和获得安全感,但若内心蕴藏着被压抑的内容过多,超过意志的控制力和耐受性时,有可能会发生心理障碍。
合理化: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俗称“找辙”。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总的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开脱(“合理”的辩解),自园其说。一般合理化可分为“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委三种形式。“酸葡萄”心理和“推委”不多说了。“甜柠檬”心理,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做成或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面对不如意时,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这种心态适当运用能协助人
接受现实,但如果过分使用,则会妨碍追求美好的进步。例如:有的人面对一次最重要的考试的时候,当试卷发下来发现自己的分数很低,自己就会在试卷上找出一些明明当时自己不会做或者自己粗心弄错了的题目出来自我安慰一下,对自己说其实我是会的,其实我还能考得更高。
投射: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和意念的不当),就是投射(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责怪别人的缺点和错误,而未察觉自己也有类似问题,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和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及判断能力。投射的情形很普遍,亦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比如,一个职员相信别人也占单位便宜,那么他占单位便宜时不感到愧疚。
内向投射,是将他人的特征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达到相抗衡或据为己有的目的。相反,对外界或他人的不满,或他们对自己的不满,会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不满,严重时会导致抑郁和自杀。例如:同学在一起有的喜欢打击别人的弱点,明明自己很讨厌这种事但是应为同学都做自己也在抓住机会的时候狠狠地打击自己不满的同学。
反向形成: 当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接受时,惟恐自己做出,将其压抑至无意识中,并在外表上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就是反向形成,是外向行为和内在动机相反的现象。如“此地无银三百两”、“以退为进”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反向形成在性质上也是一种压抑过程,通常本身对自己使用此机制一无所知,而非“口蜜腹剑”。如果过度使用,轻者不敢面对自己,活的很累很孤独,重者将形成严重心理困扰。
过度代偿: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到时,改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焦虑,建立自尊,为补偿。消极补偿,对本身没有帮助,甚至带来更大伤害,如得不到正向注意与关怀的孩子,发展负面行为以获得注意。积极性补偿会带来好的转变,如身体上缺陷,致力于学业上的追求,赢得别人器重。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此意。
抵消: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犯错,人都会感到不安,尤其当事情牵连他人,使他人无辜受到伤害和损失时,会内疚和自责。而用象征性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就是抵消。例如:本来应该学习的时间,发呆或干不相关的事,我会有罪恶感,我会花加倍的时间来补偿我浪费的时间,就是一种抵消行为。
认同: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儿童用来学习社会团体态度与习惯,青少年用来找寻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认同”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认同”虽是儿童学习性别角色所必须,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就定义来说,认同可借由心理上分享他人的成功,以为个人带来不易得到的满足或增强个人的自信。例如:一位物理系学生留了胡子,是因为他十分仰慕系中一位名教授,而该教授的“注册商标”就是他很有性格的胡子,此学生以留胡子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其他如“狐
假虎威”“东施笑擎”都是认同的例子。认同有时也可能认同一个组织。例如:一个自幼失学的人,加入某学术研究团体成为该团体的荣誉会员,并且不断向人夸耀他在该团体的重要性。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而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②防御机制并不能改变危险的客观环境,只是改变个人对环境的看法理解或处理方式。
③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双重的。积极的作用是通过回避现实,减缓压力所造成的情绪冲突,而消极作用是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有时反而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中。
④自我防卫机制多少都含有自欺的成份。
⑤若过度使用防卫机制者会造成神经症。预期、合群、利他、幽默、坚持己见、自我观察、升华和压制属于适应性的防御。所有这些防御都是通过把消极情感转化成积极行动来调节由性或攻击本能所引起的冲突或人际关系的威胁或创伤引起的情绪焦虑。积极的适应性防御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恶劣的情境来帮助自己。我们可以用金属转变成金子的加工过程来比喻这种适应性防御的加工过程,它使不可接受的本能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经不再是当年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了,我懂得尊重对人的意义有多重要,因此既使在面对我不喜欢的人,看到满是缺点,心
生别扭厌倦的时候,我也会提醒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我与他人一样缺点也很多,这时嘲笑他人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等于在嘲笑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在学校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同学能够很融洽的相处并能取长补短。我坚信只要我努力的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当代大学生“饱含热情,放飞梦想!”
报告人:cs时间:2013.4.26
第三篇: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必须承担许多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对付使人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对付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现实的办法。后一类办法阻碍着人格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自我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为数众多:下面仅论述几个重要的。
1.压抑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渲泄只要遇到反渲泄的对抗就不会进入意识。反渲泄对渲泄的消除就叫做压抑。压抑有两种即先天压抑和后天压抑。先天压抑抑制尚未进入意识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使它不能进入意识之中。先大压抑是先天性屏障,使本我的大量内容永远处于潜意识状态。这些先天压抑是整个民族历尽痛苦教训之后积淀到人体内的机能。例如,乱伦的禁忌就是针对人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强烈的性欲。这种欲望一旦表现就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当这种事情在一个民族的漫长的历史上反复发生之后,对于乱伦欲的压抑便积淀在人体内变成先天性的了。由于先天压抑是遗传性的,下一代便不必经过学习就能自然地抑制这种欲望。
顺便提一下,如果禁忌十分强烈,如乱伦禁忌,说明对于被禁对象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否则,强烈禁忌就没有必要。
危险的本能性对象选择一旦被排除在意识之外就不会引起焦虑。原因是未意识到的东西对人们心理没有伤害。然而,这些对象选择能以各种间接方式影响行为,或者与有意识的内容发生联系,引起焦虑。这时,自我便实行后天压抑以对付那些秘密渗透到意识和行为之中的本我渲泄。后天压抑(以下简称为压抑)将危险的记忆、观念或感知从意识中驱逐出去,并设置障碍阻止各种形式的运动性渲泄。
压抑能使人对清晰明白的事物视而不见或歪曲已经看见的事物或曲解感知的信息。以这种方式,压抑保护自我不至于因为危险物或与危险物有关的事物而感到恐惧。压抑还作用于创伤性记忆或与创伤性经历有关的记忆。有关记忆本身也许毫无害处,但它们能够使人回忆起创伤经历。由此看来,整个记忆系统都可能受到压抑的影响。危险的观念也可能遭到抑制。不管被压抑的是感知、记忆还是观念,压抑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否认或歪曲那些损害自我安全的外部和内部危险来消除现实的、神经性的和道德的焦虑。
压抑对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压抑。但是有些人放弃其它办法而一味依赖压抑来对付危险。这些人就是所谓压抑型。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十分有限,总是显得畏缩、紧张、呆板和胆怯。他们往往寡言少欢,行为生硬。他们的能量过多地耗费在压抑机制上,从而不能与外界和他人进行既有趣味又有意义的交往。
有时压抑使身体的某一部位功能素乱。例如,压抑型的人可能会由于害怕性冲动而发生阳萎或阴冷,还可能患上所谓癔病性盲目或麻痹。这后一种病患者看不见东西或不能移动腿脚和手臂。压抑机制还会引起其它的身体失调,如关节炎、气喘、溃疡等。这些疾病是所谓心身疾病中最严重的几种。关节炎有可虽然自我是压抑机制所在地,它所实施的压抑号令有可能是超我发出的。因此,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影响越大,压抑就越多。超我所引起的压抑是父母
对儿童的制约的内化形式。
渲泄在遭到压抑之后将如何行动呢?它们可能会原封不动地生存在人格之中,或者冲出障碍,或者通过移位而表现出来。还有一种可能是,压抑得到排除。青春期的性本能原动力就有可能激增到摧毁儿童期形成的障碍,在严重挑衅面前,一贯压抑住自己的侵犯本能的人,也有可能变得十分好战。压抑阀门一旦冲破,能量会象强大的洪流一样倾斜出来。
移位能使被抑欲望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移位必须掩盖欲望本源,不然自我就会发现破绽,重新实行压抑机制。被抑欲望采取各种伪装手段求得宣泄。例如,一个人在儿童时仰制了对父亲的敌视,成年之后就有可能犯法或反叛社会传习惯,借此象征性地表达他被抑制的敌视父亲的情绪。被抑望常常在梦中获得象征性的满足。例如,在梦中进入一座房子,如果房子在做梦者的心里是与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就可能象征着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又如,自责的欲望遭到压抑后,人就可能在梦中发生事故,丢失东西或者作出荒唐可笑的事情,作为对自己的间接处罚。另外,表达被抑欲望有可能对所求事表示否定。因此,如果有人说,“我才不稀罕它呢!”那他心里可能就是想要得到它;如果有人说,“我压根没去想它!”那他指一直在考虑那个问题。
在危险不复存在时,压抑就没有必要存在,应当取消。然压抑的消除不是自动的。人必须首先发觉到危险已经消失。为了发觉,必须探测现实。处于压抑状态下作这种探测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不进行探测,压抑就消除不了。这就是为什么人往往背着许多儿童时期形成的恐惧包袱。这些恐惧现在已没有任何根据,可是他一直没有发觉这一点。
我们虽然把许多不正常的状况归咎于压抑,但决不能轻视压抑在正常的人格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在婴儿期,压抑的强大力量抵制了本我的本能对象渲泄,从而保护着婴儿的自我免遭本我的损害,使自我得以发展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当自我强大到能用理智应付危险时,压抑便成为多余而继续耗费着自我的能量。消除压抑可以把投入到反渲泄的能量释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性事业。
2.投射
当自我遭受本我和超我的压力时,人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由于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他两次都把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这种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机制叫做投射。
投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的主体即自身被掉换。有时是主客体对调。“我恨你”成了“你恨我”。有时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主体,而客体不变。„我惩罚我自己”成了“他惩罚我‟。自我采用投射的目的是把神经性或道德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例如,有人害怕自己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为了从焦虑中获得部分解脱,便把这些冲动归于他人,说别人如何如何好战和淫荡。又如,有人感到内疚,便自我安慰地把烦恼原因归于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良心。
这种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把本我和超我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自我很难对付内部危险,但却比较容易对付外部危险。一般情况下,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投射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遭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这一保护自己攻击敌人的借口中,人获得仇恨冲动的满足。满足而又无愧,因为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正当的。当然,这是一种复杂的文饰和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嫁罪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所谓理由化,是说在外部寻找理由或托辞为自己受到超我指责的行为辩护。理由化还包括把社会所反对的动机改换成社会所赞许的动机。例如,有人为慈善事业捐款,他认为这是出于善良心肠,而实际上他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或者为了补过赎罪。显然人决不会意识到这种投射或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中进行,不然起不到作用。
超我的禁戒和惩罚很容易投射,因为超我代表了本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在超我形成之前,禁戒和惩罚是由父母施行的。原来就属于外部的东西,现在当然可以还原到外部。在超我未牢固地结合进人格结构的情况下,还原更容易发生。超我脆弱的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负疚原因归咎于他人,把抑制归于外部的原因而不是内部的原因。
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御机制,因为人们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更有甚者,人懂得,制造圆滑的借口和遁辞,即使有了过错,也可以不受惩罚或不感到内疚。而且,他对事实的歪曲还总是受到奖赏。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机制,这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和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一下,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别人不幸福,自己的幸福就会遭到损害,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而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人就把幸福也加于他人。如果谁能以世界上大多数人部不诚实来说服自己的话,他就很容易做到既不诚实,又不惭愧。一贯考试作弊的学生,常常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认为大家都乱搞男女关系的人会借以原谅自己的越轨行为。这一类的投射并不压抑真实的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来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他的道德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面得到减轻。
3.反向形成本能及其派生物都可以归结为许多相互对立的双方。如:生命与死亡,友爱与仇恨,建设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顺从等等。当一种本能直接地或通过超我间接地对自我施加压力时,自我便集中到该本能的对立面上去,以避开该本能的进攻。例如,有人为自己仇恨他人而焦虑不安,自我就力促友爱之情流动,从而掩盖他的仇恨。看上去这是友爱替代了仇恨、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表面之下存在着的仍旧是侵犯情绪。确切他说,爱只是掩盖恨的面具。这种用对立面掩盖某一本能的机制叫做反向形成。
怎样区分简单的对象渲泄与作为反向形成产物的渲泄呢?具体他说,怎样把反向形成所产生的爱区别于真正的爱?反应性友爱的主要特点是夸张——过度、外露和虚假。它是装出来的,如同《哈姆雷特》中那位剧中剧王后(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有一个剧中剧,系王子哈姆雷特用以证实他的篡夺了王位的叔父杀兄娶嫂的罪恶。哈姆雷特邀请国王和王后观看这出谋杀剧。谋杀剧中,王后勾结国王的侄子毒死国王。但是下手前她仍信誓旦旦地向生命垂危的国王表示,国王去世后她决不改嫁。一译者注)那样表演过了火,因而容易被识破。反向形成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制性。用反向形成机制保护自己的人在表现反应情感时不肯稍有偏移,比如他的爱是生硬的,不能象真实情感那样适应情况的变化。他不得不“坚贞不渝”地显示着爱,好象稍有疏忽,其隐蔽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
恐怖症是反向形成的另一表现。患者所惧怕的正是他想要得到的。他其实并不惧怕某一对象本身,而是惧怕他自己的想要获得该对象的欲望。反应性恐惧使欲望得不到满足。反向形成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超我。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超我看作是一个反向形成系统,其目的是保护自我免遭本我和外界的损害。理想化的贞操和纯洁可能就是原始性欲的面具;利他主义的下面可能正是利己主义,虔诚的背后可能正是邪恶。
实行反向形成不仅可以抵御来自外部的而且可以抵御来自内部的威胁。对另一个人的惧怕,可以使人千方百计地对他
表示友好:对社会的惧怕,可以使人顺从一切社会习俗。任何时候只要出现对规则的过度的机械的遵守,就可以断定为反向形成。在顺从的面具背后作崇的正是叛逆和敌对动机。
举一个有趣的反向形成事例。有些男人把温柔与女性相提并论,因而害怕任何温柔表现。为此,在装饰上他们极力显出刚毅和男子气,以掩饰自己的女性倾向,结果,他们变成与其说是真正的男子汉倒不如说是一幅男性讽刺画,也有些女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女性而在衣着和举止上模仿男人。
有时反向形成能够满足遭到抵制的本来欲望。例如,一位不敢承认自己怨恨子女的母亲、可能会以保护他们的福利和安全为名,对他们的生活过多地干预。结果她的过度保护真的变成了一种对子女的惩罚。
反向形成是对焦虑的非理性的顺应。为实现虚假的和伪善的目的,反向形成耗费能量,歪曲现实,使人格变得既呆板又固执。
4.固着
虽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是一个逐步的不间断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人一般都是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然而,进展有时也会停止,人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步阶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
固着是又一种防御焦虑的机制。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大多数儿童
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青少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陌生的世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能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是痛苦的。
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于人的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有可能不敢作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下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留。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
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的整个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留在冲动行为水平上。固着种类繁多,程度也不一,它妨碍着人的心理潜力的充分实现。可是几乎每个人都由于恐惧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心理发育迟缓,即固着。
5.退行
已经到达某一阶段,但因恐惧而退缩到前一阶段,这就叫做退行。比如,一个新嫁娘与丈夫首次发生口角后心里害怕便回到娘家,回到父母的保护下。人受到伤害后,常常与世隔绝,耽溺于自己的梦幻世界里。道德性的焦虑可能会使人冲动行事尔后遭到惩罚,这实际上和人在儿童时期做错事遭惩罚是一个样。对有节制的现实的思维方法发生任何偏离都可能造成退行。甚至健康的顺应良好的人,也时常采用退行来减轻焦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他们要“解解闷”。吸烟,醉酒,过食,发脾气,咬手指甲,掏鼻孔,犯法,说傻话,破坏财物,手淫,阅读神秘故事,看电影,进行不正常的性活动,咀嚼口香糖和烟草,化装成儿童,不顾后果地超速驾驶,相信鬼神,睡午觉,相互殴斗与残杀,参加赛马打赌,耽于幻想,反叛或顺从权威,赌博,对着镜子打扮,冲动行事,作弄替罪羊以及象孩子似的做出各种各样的傻事。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成人退行的表现。只是有些退行由于普遍地存在,反倒被看作为成熟的表现。梦是退行的极好事例,作梦者在神奇的愿望满足中获得快感。
6.防御机制的一般特征
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防御机制一旦影响大大就会统治自我,削弱自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再有,如果防御机制突然失效,自我就会由于突然失去依赖而陷入像虑,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既然防御机制危害如此之大,为什么还能生存呢?原因须在心理发展中寻找。幼儿的自我综合功能很稚弱,不能承担自我的各种心理责任,因而采用防御机制作为自我保护措施。自我在不能运用理性机制减轻焦虑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下列施:否认危险(压抑),外化危险(投射),掩盖危险(反向形成),停滞不前(固着),或退缩(退行),幼儿的自我需要并应用了这些辅助机制。
但是,它们在完成了幼儿的自我使命之后,为什么还继续存在呢?原因是自我未能正常发展,而自我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有大多的能量损耗在防御机制上。这是一种恶性循环。防御机制由于自我的不健全而继续存在,而自我如果过分依赖防御机制是不可能健全的。自我怎样才能冲出这种循环呢?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成熟。自我的发展基干机体自身的先天变化,变化尤为显著的是神经系统。在成熟的影响下,自我被迫发展。
另一个保证自我健康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必须给予儿童一系列与他的适应能力相当的经验。对于儿童,危险和困难的程度,既不能强大到摧残能力,又不能弱小到失去刺激,在婴儿期,生存危险应当很小,儿童早期的生存危险则应稍大,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大。在这一系列不同级别的环境中,自我有可能摒弃防御机制(在理想条件下,有可能杜绝防御机制的产生),并且用更为现实和有效的机制取而代之。
第四篇: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11种形式。
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
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
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 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
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否认,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 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
(2)压抑,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但可通过
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 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4)移置,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 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
(5)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
(6)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有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影片的活动。
(7)过度代偿,又称过度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这是一个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过程。如有些残废人可导致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
(8)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9)升华,是指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从文艺家的一些著名创作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可见到升华机制的作用。这是把本能主要是性能量转移到一个有社 会价值的对象或目标上去。
(10)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它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它与诙谐、说笑话还不完全一样。幽默仍然允许一个人承担及集中注意于困窘的境遇上,而诙谐、打趣的话却引起分心或使从情感的问题上移开。
(11)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如高官显贵的子女常以父辈之尊为己尊,遇到挫折则自抬身价,作出坦然自若的神态,以免除在人们面前的尴尬局面。儿童在作业时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 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自我防御的特征:
仅以上述就可以看出,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
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不论你学历如何,性格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也不论你学过没学过心理学,承认不承认防御机制的存在,防御机制或多或少的都会在我们日常生活有所体现。多数情况下,由于防御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活的更简单轻松一些;当然,但也不排除有的时候防御机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
下面我以防御机制的类别为界,举例来说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压 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其实人的欲望是非常丰富的,但并不是每种欲望都可以被合理的满足。
比如说,没有哪个女孩子不喜欢美的,谁不想有钱买漂亮的衣服换各种发型用各种不同的高级护肤品呢?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如此水平满足如此需求。所以,当一个女孩不闻不问的走过商场里眩目多彩的柜台而置之不理的时候,并非她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只是她在丰富的“诱惑”面前压抑了自己。
二,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吃不到的葡萄之所以被想象成酸味的原因莫过于合理化了。比如说,其实每个人都很希望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个人最后都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可能有的人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考分不是很高,但他也许会说:“这种考试其实背背就能考好,但我就是懒的去费时间了所以没考那么高的分数。”
我的一位老师也说过:“学生要是考好了啊,肯定说是因为自己聪明!但如果是考砸了,老师就倒霉了,因为他很可能不说自己不努力却推脱说是老师不好。”这也是合理化的体现呢。
三,转 移——个体对某个人的情感、欲念、态度,以为对方或社会接受困难而被自己的理智所控制,并把它转移到其它人或物件身上,以减轻心理负荷。
比如我们往往会发现,当一个人正在气头上的时候,谁和他说话他都会怒气冲冲的,好象他吃了枪子儿似的。其实他并非真的要向别人发火,却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心中的怒气转移到了别人身上。
四,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最常见的例子是一些突发事件:比如亲人死亡的时候,家属刚得知消息的时候,有的人没办法一下子接受,就会表现的和家人没死似的,反复强调他并不是真的死去。常人看来可能有点不解,其实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五,白日梦——通过幻想达到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好象在青春期尤其明显。对爱情的理想化,对事业的豪情满怀的憧憬不能说完全在做梦,但肯定有白日梦的成分。
六,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这好象很难解释清楚的。电影《爱德华大夫》里的女医生明明知道自己是非常爱自己的病人的,也为他牺牲了很多,但在拥抱他的时候还是说:“我是你的医生,这些和爱情无关。”自己觉得好像反向形成在感情的事情里面更容易出现,因为感情是很细微的人们在里面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人们在爱的面前其实都是很脆弱的,所以有了这种奇怪的防御机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退行——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觉得这种防御机制的体现在电影里最为明显。我们常说“老小孩”,其实很多老年人都生活的很孤独,很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获得别人的关心和感情。有时侯看他们又像孩子一样撒娇耍赖其实也挺可怜的。
八,投 射——在看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投射可分为精神病性的和非精神病性的。前者是关于外部现实的显著幻想,常有被迫害意义,如“别人想伤害我,因此我得保护我自己”,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机制能改变现实状况,使用者的欲望并未得到满足,他的不愉快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于他人,从而得到减轻。后者指一个人将自己不承认的感情推诿给他人,如“不是我不好,是他对我有成见”,它包括由于某种怀疑而拒绝亲近别人以及对外界的危险发生显著过度的警觉性。对使用者来说,它最常能改变的是那些由于人际亲密关系受到威胁或由于体验到这种威胁而引起的烦恼。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自我功能,它使可能发生的冲突用妥协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这种机制与自我机能中的主要限制作相关而使内部决定作用减少,自我边界发生僵化时,它就属病理性的。在这个时候,他的外部现实知觉被严重歪曲,自我已没有能力去正确检验现实。在孩子身上,他们确信自己的投射是真实的,并期望外界也按他的愿望去做。
九,升华——个体把那些不为社会或他人所接受的行为所导致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符合社会标准、高尚追求的行为,即“化悲痛为力量”。
例如失恋后不是一蹶不振,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通过奋发上进,写诗写小说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以消除焦虑情绪,重新找回自信,保持内心的平衡。
据我所知,很多世界上很知名的人物也都有升华的例子:贝多芬失聪后坚持创作出更有震撼力的作品等等。其实身边也有一些有“升华”影子的小例子,比如说某些人天生家庭状况不好,但他没有把这做为拉后腿的劣势反而把它当成自己奋斗的动力。
十,抵消——是指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地而且反复地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如说了不吉利的话就吐口水或用说句吉利话来抵消晦气或不吉祥的感觉。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
十一,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考试不及格为“褂了”,这样说起来可以减少尴尬。
十二,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这在残疾人身上看的很明显,比如盲人的听力特别好。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有小儿麻痹症,但学习班特别棒,我想或多或少也有些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吧。
十三,去圣化——由于曾经有挫折的经历使的以后在看待同类问题时候都带有消极情绪。
我总觉得“习得性无助”有点去圣化的意思,好像因为怕再受挫折而宁愿把自己笼罩在黑暗里。这例子比较好举,比如有的人在一条路上走的时候被一个小孩子抢钱了,再路过的时候,很可能会对每个小孩都很警惕,觉得他们很像贼;再有,有的人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可能他就会对结婚有阴影,和异性交往的时候也没有安全感。
第五篇:(讲稿)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范文模版)
自我防御机制之压抑
一、了解压抑
1、从生活中常见方面出发: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忧郁、厌倦、优柔寡断、社交障碍、躯体化焦虑。
由于将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改向行为是指被压抑的情绪与思想,有些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会以动机的形式,驱动某种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爱好文体活动,也可能以恶作剧来释放能量,表现自己。
二、压抑的定义
压抑是防御机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在个体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它是一种主动地,不自觉地将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驱逐入潜意识中的过程
注:压抑和压制的区别:
压抑是意识层面上一点都不知道,而潜意识却还是有记忆和感受。压制是意识参与其中,有意的将事情给遗忘。
在精神分析学中明显区别于“潜抑”,潜抑指的是一种意识无法觉察的心理过程。而压抑指的是一种能够被意识觉察到并困扰着意识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用来控制某些愿望和欲求的方法,而这些欲求并不是像潜抑过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样具有和意识严重的冲突,它们较弱但仍然有力。如果说潜抑抑指的是“俄狄浦斯恋母情结”那么压抑就是儿子处于想要顶撞母亲却又怕母亲伤心的境地,而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压抑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避开暂时的困难,以图东山再起。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
四、压抑的表现形式
选择性遗忘是压抑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有选择地将不愉快的经验压抑在潜意识里,表现为无法回忆。
例子:如儿童期遭受了可怕的性虐待,但个体坚称她没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且对于其他的事情的记忆完好。这并不是说个体撒谎,而很有可能是这段经验过于痛苦,难以接受,因而被压抑在意识之外(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
还有一个妇女和母亲去超市购物,超市的出口有比较高的台阶,就在两人下台阶的时候这个妇女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想把自己母亲推下台阶。对此,她十分自责,这可是自己的母亲,我为什么大逆不道产生伤害自己母亲的想法?咨询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分析才知道她有推母亲下台阶的想法,就是她无意识的深层次的动机。深入了解患者童年,在她四岁的时候母亲生了一个儿子,从此,父母对小儿子恩宠有佳,对她则是不管不问。有一次在带弟弟买汽水的时候她跌倒了,她的母亲没有过来拉她,反而是推了她一下,斥责她没有照顾好弟弟。这件事她很快就忘记了,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她的生活。但是对于她的潜意识来说,这件事只是被压抑住了而并没有消融。当时她的母亲在推她的时候她也想推母亲一下,以证明自己没错,宣泄出内心的不满。但是当时她没这么做,内心的情感和不满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所以到了成年后无意识在外界刺激之下,可能就会暴露出来。从上面上次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压抑只是在意识层面上被遗忘了,潜意识层面却还在耿耿于怀,好比一句古语:”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根本不知道它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这是危险的地方。
五、压抑对生理上的改变
压抑有时也会导致失去记忆,有一些曾遭受极悲伤或目赌惊恐事件的人,会把那次经历忘得一干二净,无法再回想起来。比如战场上的士兵、从火里逃生的人、失恋的人„„在事件过后,以失去记忆来免去面对的痛苦与悲伤。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例子:(电影)生无可恋的落魄青年尚万屡次自杀未遂,最近一次被抢救醒来后发现自己竟能看见鬼魂。“嗜烟鬼魂”、“爱哭大婶”、“变态爷爷”和“吃货小鬼”都不请自来赖上了尚万,形影不离的粘在他身边。尚万求死不能、无奈苟活,还因为与鬼魂交流而频遭旁人白眼,烦恼更甚以往。为了请走难缠的四个鬼魂,尚万动身帮助他们完成在人间未了的心愿。在为鬼魂们奔走的过程中,他与善良的护士妍秀渐渐靠近,生活也出现了新的转机。直到有一天,当女友不经意间问到寿司里的菜是什么菜时,尚万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芹菜。霎那间,尚万如醍醐灌顶般愣住了。这不是妈妈独有的寿司制作方法吗。接着,这个词就像是点火索,所有的记忆瞬间全部呈现。那天天附身的四个鬼正是自己的亲爱的家人--爷爷、爸爸、妈妈和哥哥,他帮鬼进行的还愿,其实都与他相关在他3、4岁的时候,发生车祸,而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原来,那些鬼魂一直陪伴在他生命中的每一刻,从未曾离开。
问题:为什么尚万小时候会忘记,而现在会想起来?人自身有心理保护机制,年幼的尚万心智不够成熟,难以接受如此大的打击,于是潜意识为了保护他而自动让其选择部分遗忘。现在尚万长大了,可以接受这个事实了。所以潜意识开始慢慢地让线索显现。而且,这也是尚万走进新生活必须要完成的人生课题。只有正视过去的伤痛,勇敢地接受它,才可能真正地走出内心的困境,变得内心强大。
六、结语
压抑虽然使自我暂时免于威胁,但这些难以被个体所接受的意念不会消失,它们在潜意识领域里盘盘欲动,伺机突破。一旦自我的防御力量减弱,它们就可能卷土重来,所以精神分析重视对梦境、口误等现象的分析,通过精神分析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被压抑的事物在意识中重现,找到来访者病症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可以将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解放由于压抑而耗费了大量能量、导致不能正常运作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