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奋进中的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奋进中的历史文化学院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12月的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
系,2010年12月历史系升级为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现开设历史学(历史学和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两个方向)和人文教育
(地理历史和人文地理两个方向)两个专业。目前有21个教学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1000多人。2010年5月,历史文化学院在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陇
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2012年6月,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运行。
历史文化学院学术积淀深厚,历经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学术梯队。现有教职员工40人,其中教授7人(含
客座教授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2人,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更加
注重科研创新和大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自建系以来,先后主编、合编、参编出版
专着50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0余篇,连续两年三次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立
项,获得部委和省级项目立项20余人次,获得地厅级和校级项目立项40余人次。荣获
省部级和校级教学科研等各类成果奖60余项。
历史文化学院坚持以“六社一刊”和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为阵地,更加注重培育和
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加注重对学生读书习惯和行为兴趣的导向;以北地文史学社为
载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
辩论赛和以“阅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陇东历史文化
研究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善于阅读思考和勇于实践研究的能力,先后有47篇学术论
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连续7次获得省级以
上奖励,学生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陇东学院的转型跨越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院师生团结拼
搏,争创一流,紧紧依附一个基地(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两大特色(“陇东特色”和“老区特色”),三大网络(历史文化学院、北地学苑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网),四大展馆(历史文物馆、红色文化馆、地理科技馆和学术成果馆)。凭借区位特
色文化资源优势,凝练研究方向,整合研究力量,打亮打响学术品牌;紧紧依托团学活
动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读书写作和实践本领。学院坚持以发展求生
存、以服务增活力、以成果夯基础、以学术厚底蕴、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不断完善人
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体制,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高雅的读书学习氛围,培育
和传承浓郁、厚重、深邃以及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气息。
第二篇:奋进中的历史文化学院
奋进中的历史文化学院
2010年5月,我院在校级重点学科“陇东历史文化”和校级重点研究机构“陇东历史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并被甘肃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全校及校外专家学者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在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上,坚持“陇东特色”和“老区特色”,以“一带、两原、三区、四省”为目标,取得了明显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出版《庆阳通史》、《陕甘宁边区经济史研究》、《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等专著近5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完成各类科研教学项目近200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2项、甘肃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3项。我院高度重视与学术交流,近年来,主办或联办了陕甘边根据地与中国革命学术研讨会、庆阳先周历史与农耕文化论坛、庆阳石造像与古石刻艺术鉴赏研讨会、庆阳市历史学会年会暨南梁根据地建设研讨会、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等,主要参会人员达到800余人次。先后参加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与历史地理学学术研讨会、黑水城文献与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2011年5月在校党政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中心成功开办了陇东大讲堂,邀请了庆阳市历史学会会长卢造钧等五名专家为全校师生做学术报告。陇东大讲堂的开办,增强校园学术氛围,繁荣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了校地合作,拓展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受到了庆阳市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全校师生的喜爱,增强了我校服务陇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让学术在这里繁荣、让学者在这里活跃、让学问在这里闪耀出智慧的光芒。(配照片)
第三篇:奋进中的历史文化学院(gai)Microsoft Word 文档
奋进中的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始建于1978年12月,其前身为庆阳师专历史系,2000年3月历史系与政治系合并为政史系,2003年7月重设历史系,2010年10月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开设历史学和人文教育两个专业。现有教职工40人,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硕士24人。在校本科生1168名。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2010年6月申报成立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11月建成历史文物馆、红色文化馆、地理科技馆和学术成果馆四大文化展馆,建系以来,获省部级和校级教学科研等各类成果奖6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连续两年三次获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获部委和省级项目20余人次,获地厅级、校级项目40余人次。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发展求生存、以服务增活力、以成果夯基础、以学术厚底蕴,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体制,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和谐、高雅的读书学习氛围,培育和传承浓郁、厚重、富有生机的大学文化气息,坚持以“六社一刊”为阵地,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行为兴趣为导向,通过读书报告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交流会等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实践本领,提升了人文素养。先后涌现出了罗凯、郭虎子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47篇,“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连续7次获得省级奖励,读书科研和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趁着陇东学院转型跨越的大好机遇,历史文化学院必将在昂首阔步中继续奋进,在引领创新中书写新的辉煌。
第四篇: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珍爱生命,善待自我”主题班会成功举办
2014年5月19日下午3点,由西华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办,历史文化学院心理咨询部历史文化学院心理咨询部承办的“5.25——珍爱生命,善待自我”主题团体辅导在北湖校区灯光球场成功举办。
参加此次活动的五十多个同学在活动开始之前都对这个新颖的活动感到好奇,因为场地和活动方式她们没有经历的。下午三点,活动在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后进行,活动总共分为三个板块,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杨涛师兄主持。在杨涛师兄的带领下,同学们很快的进入了状态。团体辅导的主要内容总共有五个方面:暖身活动互助按摩与信任圈、同心协力;热身活动,玫瑰花开;为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引发个人参与团队的兴趣进行连环自我介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而进行我的自画像游戏。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小奖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很高,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此次活动在一首《朋友》的歌声中中圆满结束。
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轻松、新颖的小游戏,让同学们释放内心的压力,舒缓情绪。“5.25”主题班会每年都会举行,但是每年都会带给我们感动,我们都要好好爱自己,我爱我,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都应该大声的对自己说:“我爱我,最爱我”。
(文:心理咨询部 摄影:李旭梅)
第五篇:陇东学院2011届毕业典礼
我校隆重举行2011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6月21日,我校在逸夫楼前隆重举行了2011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表彰奖励2011年在全国、全省学科技能竞赛中获奖学生和2010-2011学学校“三好学生”,授予考取研究生的237名毕业生“学业成绩优秀奖”,校长郭维俊为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代表颁发学位证书和拨苏正冠并讲话,副校长孙立峰主持典礼,校党委副书记赵连印宣读了《关于表彰赵文闻等5名学科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的决定》、《关于表彰胡振远等43名“三好学生”的决定》和《关于授予陈钊等237名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奖”的决定》,纪委书记白生君宣读了《关于授予我校2011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决定》,副校长孙鸣超出席典礼并为获奖学生颁奖。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学院院长在主席台就坐。教育学院彭明权副教授、文学院学生张倩作为师生代表发言。
郭维俊校长代表学校对毕业生们圆满完成学业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作为2011届学生,你们是幸运的。在学校顺利通过评估、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之际,你们意气奋发的走进了陇东学院的大门。寒来暑往,你们历经了省十二运的洗礼,感受了校庆30周年庆典的温馨,亲历了校本部的搬迁和新校区的建设,母校的建设发展倾注了你们全部的追求和汗水,汇集了你们所有的智慧和心血。春华秋实,你们传递着关爱和友谊,思考着人生和未来,耕耘着理想和梦想,铸就了你们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品格,锤炼了你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意志。你们的精神,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定格在老师的记忆中,老师为你们骄傲,母校为你们自豪,母校感谢你们!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希望同学们永葆进取之心。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一定不要放弃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激情和梦想,永远不要悲观,永远不要失望,永远不要气馁。要自强不息,在顺境中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坚忍不拔,耐得住长期奋斗的寂寞,经得起困难挫折的磨练,学而常思,笃志于行,锐意进取,成就事业。二是希望同学们勇担社会责任。大学毕业不仅意味着同学们更加成熟,也意味着同学们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要对自己负责,珍爱健康,珍爱人生,保持身心和谐与自我完善;要对家庭负责,给家人多一声问候,多一些眷顾,多一份关爱;要对社会负责,牢记母校重托和自身使命,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赋予自己的职责,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三是希望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那些关心帮助过你们的人,懂得珍惜,学会感恩。珍爱时间和生命,珍爱工作和生活,珍爱亲人和朋友,珍爱我们的人民和祖国。以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以宽容的性情对待人生的失落与坎坷。最后他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