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课在新课改中创新
体育课在新课改中创新
创新教育—新课改下成功体育课的特点
内容摘要:当今的体育课无论是“创设情境”、“创新体育”和“成功体育”模式,都是对新课改的一种注释、继承和对体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游戏权交了给学生,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运动中。综观以往的体育教育,则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禁锢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思维,当然学生就不欢迎。体育课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让孩子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教师则是学生的管理者,甚至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师生互动,以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投入充分,而不是学生活动的主宰。关键词:改革与创新 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正文
体育与健康的大纲要求:体育课有其“六目标”、“三任务”。要求在体育课中要很好的反映出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性。
当今的体育课无论是“创设情境”、“创新体育”和“成功体育”模式,都是对新课改的一种注释、继承和对体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游戏权交了给学生,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运动中。综观以往的体育教育,则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体育课禁锢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活动思维,当然学生就不欢迎。总结一年来国内体育观摩课的情况和体育课改的经验。笔者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要在以下几点情况表现出来:
一、在教学中实现课改新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健康第一”的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思想,是体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所在。让孩子在一定的规则下自由发挥、自由活动。教师则是学生的管理者,甚至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师生互 动,以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身心投入充分,而不是学生活动的主宰。在体育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就可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任务和要求,完成“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养,放手让体育骨干参与课堂管理,行使教师的职责,完成体育教学活动。教师走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大胆创新,把体育课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游戏的主人。课堂气氛活泼、轻松,确实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课堂中。
二、灵活把握主要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采用灵活方法。
在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上,教师注重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教学,教学中对运动技能教学的反映切合体育课改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和教学评价。教学的过程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好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材的教法,体育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认识和运动兴趣。练习时的分组,采用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一节体育课在热烈、轻松、愉快中进行做到寓教与乐。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体育游戏的育人价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实效性。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游戏,既可以安排和主教材有关的体育游戏,也可以安排新游戏。但根本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得以快乐和笑声。教师可以制定游戏的内容和方法,根据现有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创设游戏,教师给予分组指导,对自编游戏最新颖、最科学的小组提出表扬。并对每个游戏给予鼓励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案,调动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氛围。
三、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和人文关怀
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身心的培养过程。体育课的优势在于,体育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培养大于一般的学科,运动时的学生,其身心处于积极的学习阶段,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会在同学,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功感。特别对性格内向和自卑的学生,教学的热烈氛围会感染他们,使他们暂时忘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从而和同学一起游戏和学习,经常在这样氛围中,他们的性格、人格都会有积极变化和恢复,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正常的人,而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又会使每个学生的性格得以相互影响,情操得以提高。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的培养。
四、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是课改的关键和创新,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加以应到和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和鼓励,对有关知识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多方位的,不局限于技术评价,教师很强的口头评价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对学生评价的关键,也是反映教师课改意识的最好体现。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鼓励,特别对于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进行评价则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肯定,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
第二篇: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富县实验中学——王艳玲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传统体育教学是把增强体质作为第一目的,而新课程则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粗看二者似乎大同小异,其实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一个飞跃,我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是从初一年级开始为突破口的,实施一年来,我校体育组全体教师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那么我们在新课改下到底怎么上好体育课呢?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兴趣 主体 学习方式 受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实际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不单是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有课程内容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教师一定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让每位学生都能好学、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是教学的第一步。《课程标准》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一基本理念说明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关注学生的技能掌握更重要。例如《篮球赛游戏》活动的设计,教师出示篮球后,没有示范动作,只是说:“你们能想出玩篮球的各种花样吗?比比看谁想出的花样最多?”接着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无拘无束地玩出各种不同的花样来。活动中教师留意观察谁想的花样多,与别人不一样,然后请这些同学示范,其他同学模仿学习,最后教师将学生们想到的动作综合成游戏。这样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多形势,多手段引导学生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动,但当今不少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课并不太感兴趣,这是由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无论是组织安排,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太过于成人化,太注意传授运动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造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定情境当中,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和情绪体验,提高他们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是学生学的情况如何?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何?而不是教师讲解的情况和示范动作做的如何?当然,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的讲解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基本、最首要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认真的练习,才能最终达到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如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在教法上,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的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动作掌握好的同学为大家做示范,同时给大家讲讲自己掌握动作的心得体会。这样一来,既给了一些同学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只要你认真练习,同样也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三、教法要灵活多样,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不太认真,就应该调节一下,变换练习的方式和方法。讲解动作技术要领,要形象生动;做示范动作时要正确、优美;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善于发现学生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鼓励,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此外,要多用美的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师生默契配合。
四、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
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以及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也有不同。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就会无法满足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心理需求,从而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失败感,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课程标准》明确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教师对学生要有期望。期望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关于当前和未来体育和课堂表现的积极性推断和预测。教师对学生有了期望,学生才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去努力,去获得进步,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都要去肯定他、鼓励他。并及时表扬和赞美。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教师只要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只要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活动势必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
以上就是我在新课改下新的体会和尝试,今后我要进一步抓住教改这一契机,探索出更多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新方法,新思路。
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富
县 实 验 中
学
王
艳
玲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作者:余坤鹏
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要适应教育和体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学创新的是必由之路.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可以从观念、教具、方法、内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前提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念或者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必然之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之中去,降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进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力求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弹性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一线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的。
二、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因材施教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多种独特而新颖的教学方法,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喜好、身体素质、运动经历等择优选用、因材施教,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最终,使学生快乐地得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此外,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迎合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地强调动作一致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方式创新所用。
三、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法创新为促进
教学是双方的、互动的。因此,单纯地教学方式创新并不能充分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会学”很大程度上重要于“学会”;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教会学生如何训练比带着学生训练更关键。实际上,教学方式创新更加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烘托良好的氛围。
四、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讲最恰当不过,尤其是体育,只要学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他都会自然而然的练习,模仿,加之老师的指导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既不是强求也不是施压,反而会促进学生健康体质。
五、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具体措施为落实 1.运动技能教学方式的创新措施
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使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核心,决定着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和具体措施。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人们理解新教学模式的根据。例如,快乐体育教学法力图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各个因素融为一体。小学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必须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以全部实现。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体育教育模式教法的创新结构要素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方式的随之改变,这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2.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创新措施
新课标将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学生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各异的教学内容,使小学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因此,体育教学与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有着本质的区别,与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出入。教师除了使用那些原本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之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适合孩子发展要求的其他体育项目,在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就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3.基于快乐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
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而是能够做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运动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必须首先让他们感到成功。快乐体育教学则可以达到此目标,它强调以积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兴趣着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尔后产生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得以实现。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小学体育课创新的主体。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富有创新性、时代性的体育课堂,不局限于教材大纲的框架,终求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老师的一句话有可能就是学生创新的动力,体育教师应该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去影响学生,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帮助和鼓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赏识。体育教学是双向、多变的复杂活动,教学方式创新也要兼顾教学双方,并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富有创意的智慧火花!
单位:芦山县升隆中心校
日期:2015年6月4日
第四篇:在体育课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个性
创新能力
素质是一种靠分析来评价的概念,对它而言,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讲相应的素质。如各种行为的综合表现是素质,它与体质、气质、性格等同时形成人格的基础。它分为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精神素质又被分为智力素质、感情性素质、意志性素质三大种类。素质教育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的,迫切的,务实的教育举措。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正确认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简单的说应付考试的教育为应试教育,具体到体育课应该
是指单纯为“体育考核”、“体育达标”、“体育中招考试”及按照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学,分数把关等现象。它的最终结果是从分数上论成败,注重分数的高低,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应试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表现在,一方面不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如何,过分依赖教学大纲,一路教下去,一路考下去。走马观花,只看分数,不看学习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根据考试规定的狭窄范围,为追求高分,不得不进行强化练习。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模式的陈旧;学生成材过程的教育成功总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育过程中,层层只看分数,层层只关心分数。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人把分数放在第一。学校之间比分数,教师之间比分数,学生之间比分数,甚至出现了用钱买分数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削减不相关学科的时间,忽视体育或非法占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使得学生长期坐在教室里,没有时间去活动,更不敢去活动。长期以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严重失调。随着学生活动时间的减少,近视率的提高,个性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下降,人们都猛然抬头呼唤素质教育。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大纲,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添加、削减或置换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要从集体化、统一化、规范化中解脱出来,采取多方位、多层次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天真活泼的从事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身体的锻炼:保护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确定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向
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个性从原始概念上讲,它应当是强调与众不同,有特色的,有独自性和个别性的身体素质与精神素质的综合。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依赖教师一方实施个别化指导就具备的素质。在体育课中要培养学生自我信赖和独立自尊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协调融洽精神,这是个性的两重性。对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处在探索阶段,要给予师生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要注意不要无限制的自由放任。在个性教育的同时,应扬长避短,主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与整体协调、融洽、合作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能力的培养,达到在教师指导下创造出一个主动、愉悦、快乐、身体和精神愿意接受、主动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的学习环境。比如:
1.多元化的学习,扩大学生的选择,以求自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如在同一个班级里同时进行几个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分类选择,教师分别指导,进行情趣教学。深圳有一些中学采取了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赞同,家长的支持,社会的认可。
2.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除一些比较危险的项目(田径中的投掷项目,单、双杠,武术中的剑、棍等)之外,其他项目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练习,而后老师再加以指导。在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没动脑筋或方法不对,学习兴趣怏然,确又不能成功之时,教师抓住时机纠正不对之处,正确示范,给学生留下最深的印象和最佳的学习效果。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由填充式的学习向求知式的学习转变。从情趣上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助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给予健康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空间,逐步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动作创新。研究、引导、认可、鼓励他们的动作创新。例:在一次俯卧式跳高的体育课教学中,美国一位体育教师,突然发现他的一位学生不遵守纪律,跳出了背越式动作。他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鼓励他继续跳,结果发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动作——背越式。正是因为这个动作的出现,人类才一次又一次创造了跳高的奇迹。
三、改变观念、接受新的信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目前的体育课,是从前苏联的军事体操发展而来。它有古老的起源,传统的模式。它落后于经济市场的步伐,严重置后于改革开放和与世界接轨的需要。由于古老而又落后的评价体系,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人们打破旧模式,创建新模式的力度有所保留,因此在教学中将学生“格式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教学,由于观念没有改变,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进行“格式化”,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活动时间,而且间接的阻止了学生围绕所学的内容,自主学习、自主练习、开动脑筋、发挥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现。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激情,教师也觉得辛苦。直到下课的钟声响起后,学生的精神才放松——欢腾起来,流露出他们天真活泼的个性。因此,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在参考教材内容的情况下,重视兴趣,保护激情。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锻炼,而且要鼓励他们相互帮助和相互交流。同时引导和保护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实现。准许参考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部分改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全面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和比较灵活的教学目标。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保护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某一两个体育项目的偏爱。大胆引导和支持他们的心中所爱,为国民素质的强健和终身体育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从“以我为中心”中解脱出来,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总的要求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量,创建以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多参观学习,捕捉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做到敢于接受新的信息、敢于试验、敢于创新、敢于同多年存放在脑中旧的教学模式做斗争,探索出一个欢快、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不断探索、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体格是否强健,身心是否健康,体育知识是否丰富,运动技能是否达到一般掌握,个性是否得到发展,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实现,是否有偏爱的体育项目,该项目进展的如何,是否有终身体育锻炼激情、兴趣和能力等应作为体育课实际效果的评述依据。教学的实际效果是课堂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评估,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成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制定评价体系的科学依据。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中
浅谈新课改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郑州市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小学 朱书娟 ***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因此,我们应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总之,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完成任务。
新课程实施在我校实施已经整三年了,三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 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并且出现时间提前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新课标教材中丰富的图片 有趣的情景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单调枯燥,可我却 不赞成数学书中出现太多的图片,因为数学题中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有趣,它的主 要作用是帮助解决问题,越多的插图就代表越多的信息。低年级教材中最普遍的情 况是一道题中除了主题图外,这边豆角老师提个问题,那边小西红柿又说个条件,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小辣椒在补充说明。教材的本意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 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却忽略了过多的信息对低年级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孩 子们来说,呈现在他眼前的他一定会去看,不管这些信息有没有用,而课堂的教学 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一部分新知都不可能用无限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孩子从收集 信息时就比别人慢了一步,他还没能弄懂题意时,做题时间已经结束了,也就造成 了他跟不上教学的步骤。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教师对“讲授”一词是避之惟恐不及,新知出现后,赶紧抛给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尽行罗列后,就会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这种方式有利于让他们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对于一些数学思维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这麽多的方法带给他的仅仅是应接不暇,每一种都如同放电影般从眼前掠过,他都不甚理解,更谈不上喜欢这时,他们多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而老师则认为学生都会了,哪能再去包办。造成新的方法无法内化,使得学困生停步不前,滞留原地。
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
新课标教材提供了很多适合合作学习的练习,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能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有的老师就认为没有合作学习的课便不是一节好课,就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是不是有教条主义之嫌呢?每一节课的课型和授课内容都是不同的,所需要的学习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如果不管什么课都生拉硬扯地把合作学习拉过去,只会让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流于形式,不必要的合作学习必定要挤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们不需要进行思考,最后一定会有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每次小组合作时,总是以一些活跃的孩子为中心,个别反应较慢的孩子则一直充当忠实的观众,久而久之,他不仅没有在合作中受益,反而连自己的独立性也丢了。
二、怎样让学困生学而不困 1.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标教材在数的运算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大量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解决进行计算教学,这也是现行计算教学最大的优点。如果在计算课中遇到问题解决喧兵夺主时,我们该怎麽办?这时,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以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准,适当的进行取舍和调整。2.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改后老师们纷纷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可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然要退到配角的位置,这是教育观念的一大误区,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真正的配角。现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再也不敢轻易否定,这是要不得的。教师对那些重复.麻烦甚至错误的方法置之不理,势必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我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接受速度较慢,还容易出错,课堂上我总是多关注他一点,有一天,当我低头看他做题时,很惊奇的发现桌上有很多铅笔印,也找到了他速度较慢的原因。以15-8=()为例,较为常用的方法有:(1)15-5=10,10-3=7;(2)10-8=2,2+5=7;(3)8+()=15。这个孩子是怎么做这道题的呢?他是画了15根小棒,再划去8根,最后数一数剩下是几根。不能否认,他的方法完全正确,数字较小时也完全适用,可当他学到95-8=()时怎么办呢,还能沿用这种方法吗?这时必须对他进行纠正,要想办法让他接受新方法,在练习课中,我设置了一个摘苹果比赛的游戏,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题,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谁摘的速度快。可想而知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孩子摘到的苹果必定要比别的小朋友少,下课后,我单独找到他,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摘到的比别人少吗?”他思考了一下说:“我算得比别人慢。”“那你想不想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摘的又多又快!”“想!”“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送给你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对于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弄清他“困”在何处,找到了症结所在,清除了病因,他们才能轻装上阵,自由自在地去学。
3.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意学、乐于学。一些学困生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点的不足,而是学习动机的欠缺。
那是我刚接一个新班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上课时我发现他正若无其事地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便请他回答一个问题,他站起来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旁边的孩子都在哄笑,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第二节课我装做一无所知的样子再次提问到他,所有的孩子都很吃惊,包括他自己,虽然他依旧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听课了。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现在当我上课时提到这个孩子的姓名时,再也听不到异样的声音,他已经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并能上黑板板演了,而且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他的转变说明他完全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不愿意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正是这份情感给了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去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中小学数学》 《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