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的四个问题[模版]
有效课堂的四个问题
一、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应准确把握的课程标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如学习英语单词,就不能笼统地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教师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在下课前要根据这个目标来检测学生。
二、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这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目前,在课堂教学效率和时间的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就是用这种方式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在从初一到高三的6年大循环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需要强调的是,课后零作业必须以课堂高效率做保证。
2、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在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在上课时教师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已经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学生不会的教师加以点拨。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3、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学生没有轻松的时间。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
三、让学生怎样获得?
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教师不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教师再加以点拨,教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如果每个学生能够给别人讲明白,就是真会了。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就由教师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之后让学生练习、巩固。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而应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
四、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既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即做到“堂堂清、人人清”才是好课。
如果一名教师在课后能对以上四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有效,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评价其他教师的课。
第二篇:有效课堂要回答四个问题
有效课堂要回答四个问题
怎样才算是一堂有效的课?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了课往往心中无数,总是等专家和领导评价后才知道是否高效。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如何。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目标问题)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提倡一标多本,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不一样,但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变通,因为课程标准比较原则,不可能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所以需要教师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落实课标要求。
另外课程标准是最低标准,是基本的门槛,全国各地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达到,但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高于这一标准。如上海格致中学提出的“国家课标校本化”,就是要求老师根据学校的情况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变成学校的标准、变成本班的标准、变成老师个人的标准,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
老师上课不仅要清楚让学生获得什么,还要明确获得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如学习英语单词,不能笼统的说要学会本课的10个英语单词,什么叫“学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单词要“四会”(听说读写),有的单词要“三会”(听说读),老师必须明确的提出要求,这10个新词中哪几个要达到“四会”要求,哪几个要达到“三会”要求,在下课前要根据这个目标来检测学生。
再比如语文课文,有的要求熟读,有的要求背诵,到底本节课是让学生熟读还是背诵?如果是背诵在下课前就必须背过,这才是把课程标准落到了实处。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要求。通过老师的教学目标,就能看出这节课的容量和效率。就如同挑担子一样,同样的情况,别人的担子是100斤,而你的担子是50斤,无论如何教这节课的效率也不会高,因为重量不够、难度不够、容量不够。
所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一节初中数学课时说:“我觉得40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就是说,一堂课只教会学生三角形全等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是与时间挂钩的,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或40分钟要效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
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要课后两个自习或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才能完成,那就不是当堂达标,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目前有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
这是水平最高、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如北京22中的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教数学担任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连续六年的大循环,使一个普通中学的实验班百分之百的考入大学,55%的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更为奇特的是在六年的数学教学中,他从来不布置课外作业,所有的数学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武汉外国语学校的物理特级教师何文浩,教高中物理当班主任,从来不给学
生布置课后作业,所有的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全部考入大学。这才是高效率的课。
如果说这些著名的特级教师水平太高,普通教师难以做到。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部分农村初中也提出了“课后零作业”的要求:“课前没有预习任务,课后没有书面作业,没有传统的作业本”,做到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如该县花沟初中明确要求:
1.各年级一律不准布置任何形式的课下书面作业,不准课下发成套书面试题,课上完不成的作业不准留在课下做,更不准留隐形作业。
2.推行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制度。教师要做到“定目标、快节奏、大容量、讲练结合,当堂训练”。突出体现“学一点、记一点、会一点、知识当堂消化”的原则。
3.自习课上,提倡学生进行“自助餐”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补充学习的科目。或预习新课,或复习旧知,或练习提高,都由学生自定,不受教师干涉。
需要说明的是:课后零作业必须以课堂高效率做保证。如果课堂效率不高,课后没有作业,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家长就有意见。而高青县的几所初中几年来主要是抓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当堂教当堂会,当堂作业当堂批改,不留尾巴。课前没有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让学生预习,只是不硬性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课堂上不检查预习结果。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课后不学习,而是不留与课本直接相关的书面作业。
如自习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的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
课外时间,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时政播报、影视教育、书法绘画、自由阅读等。
花沟初中是一所农村学校,条件一般,但他们由于抓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课外负担减轻了,而教学质量却大幅攀升。为了增加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把每节课减少为40分钟,课间延长为15分钟,每天的课时数不增加,真正体现了“把健康还给学生”。
(二)课前有预习,课后无作业
有的学校在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在上课时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已经会了的老师就不再讲,如果学生不会的老师点拨。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题,课后不再布置巩固性的作业,但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实际上每节课后仍有作业,只是把巩固性的作业变成了预习作业。
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作业,不能算负担,其实只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而与课本知识直接相关的作业都是负担。如果每门课都布置大量的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
预习有多种形式,如果学生自由看书,没有书面的硬性规定,就不是作业;如果老师打印了学案练习题并且让学生必须完成还要检查,就是作业,我们称之为预习作业。
(二)课前有预习,课后有作业
目前大部分学校是课前有预习学案,课后有巩固作业,可以说一堂课前后夹击,学生没有轻松的时刻,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有的学校搞循环式教学,不分课上课下,课堂无边界,24小时学生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可以看作是预习、作业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基本没有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有些老师的课堂很热闹,但学生的负担很重,其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效率太低。
我们曾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上一节课,有的老师先一天让学生用了3-4课时预习课文,老师与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表演,听课的人都为之惊叹,但不知学生在课前用了多少时间。
而有的老师仅仅是课前与学生交流10分钟就开始上课,虽然课堂不热闹,但学生学得很扎实。
这就如同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该站在零点起跑线上,结果有的提前跑到了六十米处,这样的比赛就没有可比性了。
所以我建议今后的公开课或同课异构活动,一律不准老师提前与学生见面或布置预习作业,这样才能看出一堂课效率的高低。
我们的老师一上课就要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当堂完成,而不是再加上课后两个自习或两个小时的家庭作业。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先学后教”和“先教后练”。
“先学后教”是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说只要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就要让学生看书,老师不要急于讲,学生不会的可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学生实在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一定要退到最后一步。从理论上讲,这一个问题全班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急于解答,先让学生说,学生回答错了不要紧,老师可以纠正,但一定要给学生这个机会。
“先教后练”是一开始老师就讲,讲概念、讲例题,讲完了让学生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方式老师有一个基本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我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
难道学生真的是一无所知吗?老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吗?老师没有给学生自学的机会怎么就知道学生自己看不懂?
我听有的老师讲数学例题,整堂课都不让学生看书,老师在黑板上讲例题,讲完了就出几个题让学生练习,上完了课学生也没有翻开书。
我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学生看书?老师说书上的例题每一步都很清楚,连答案都有,学生看会了就不认真听讲了,有的学生很浮躁,看一遍就不想看了,深入不下去。
我说“什么是会?”学生看明白了不一定会,能够写出来才是会,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会。
老师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老师限定时间,学生看完了合上书,把例题的每一步都写出来,并且要讲给同桌听,要说明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根据是什么?如果能够给别人讲明白了就是真会了。
课堂上不要怕学生看书,不要怕学生浮躁不认真,要跟上检查措施。“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管理做保证就落不到实处。我们衡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还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给他的还是通过他自学掌握的。这有本质的不同。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达标问题)
一节课的效率高不高主要看达标率。如果目标合理而适度,学生就要当堂
达标并且要人人达标。只有少部分学生达标不能算是好课,对于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达标,所谓“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有好多老师都有“达标测试”这一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只检查好学生
如读书、如做题,只点名几个好学生回答,好多公开课是这样做的。老师即使课前不了解班内哪些是好学生也有办法:“班内哪个同学读课文读得好,大家推荐一下”,同学一推荐好学生就登场了,这是典型的表演课,连老师自己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没有达标,是掩耳盗铃。
(二)抽样检查
老师随便提问几个学生,如果这几个学生会了老师就以为全班学生都会了。这种检查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保证全班每一个学生对基础知识都能掌握了。在一节课上,老师要尽量检查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果单靠老师的提问很难做到这一点,可通过合作小组相互检查的做法来实现。
(三)全部检查,但对差生没有措施
有些老师在下课前也搞全班检测,每个题对答案,做对的举手。但对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没有问错在什么地方,课后谁来给他补课,何时汇报结果。没有具体的补救措施,这些学生就逐步变成了差生。
需要拓展和拔高的问题,对于能力的训练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可能做到堂堂清、人人清,但对于每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
首先,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每个学生只有达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才算是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才算是培养了合格的学生。
其次,这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基本措施。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有教无类”,只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入学条件,学校都要接受学生入学,不管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学习成绩如何。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学校不能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个班的学生也要公平对待,要特别关注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对于一堂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这就是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就说明老师没有关注到这个学生,没有帮助这个学生。
教育过程的公平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公平,每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就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堂教学提高到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高度来看待。
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首先要做到“步步清”,也就说只有把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夯实了,每个学生都检查到了,才能做到堂堂清。不然仅仅靠下课前的几分钟搞一个达标测试,已经不会的学生也没有时间清了,只能放到课后,又加重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所谓“步步清”如讲语文中的古文,第一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读,这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熟练程度等。不要只检查几个好学生,而是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要读,同学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向老师汇报,大家都过关了就是“步步清”了。然后是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合上书、不看课本注释、不看参考资料、不能相互讨论,能够独立翻译出来,才是真会了。“步步清”看起来耽误时间,其实每一步都夯实了就节省了重复的时间和课后大量作业的时间。
“堂堂清”的方法很多。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当堂练习,老师逐一批改。这样老师比较累,也不一定能全部看完。再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
2人一小组、六人一大组,首先小组二人相互检查,大组长复查,老师巡回检查。这样一个少不了,能够覆盖到全体学生,班额大点也不怕。
二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六人大组解决,大组不能解决的老师解决。个别不会的由本组同学帮助补课并向老师汇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老师才能省心省力,也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如果老师在下课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我班内的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就是一堂好课,一堂高效率的课。
如果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够对以上这四个问题作出明确答复,就知道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围绕以上四个问题,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供大家参考。(另表)下边我解读一个这个评价表,实际上也是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评价表包括三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第一部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把握。(20分)
1.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
3.能否正确理解并体现本节(本课)教材的本意和重点。
4.能否根据课标和学生情况适当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操作。(30分)
1.能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量不讲。
2.能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但又不流于形式。
3.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合理,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
4.教师是否注重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和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
5.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务实高效而不搞花架子。
第三部分:教学效果的体现(50分)
1.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体学生是否都能掌握,基本做到“人人清”。
2.对有潜力的学生是否做到了分层教学,让其充分发展。
3.能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与本课相关的基本能力。
4.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适度并体现高效率。
5.能否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做到课前少预习、课后少作业,减轻学生的课前和课后负担。
6.课堂练习少而精,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7.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当看客。
8.最终要看全体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实有收获是否做到了最大化。
以上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第三篇: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课堂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课堂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指教师设计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词:合理预设; 恰当呈现 适量生成 适度深化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指教师设计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认真分析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回忆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谈话时提出的“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寻求新知与旧知的联系点,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阶梯式问题,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二、精心研究教材,恰当呈现问题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教材的难点。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效问题需问在学生的疑问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多位学生板演多个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让他以帮助别人的形式去发现规律,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由此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该教师只恰当呈现了一个问题,却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追求自主交流,适量生成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上的自主交流,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情境中,生成了许多有效的数学问题,从而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教师没有像书上一样完整出示例题,而是将例题进行了处理。只出示了例题的前半部分: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考考大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思维空间拓宽了,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畅所欲言。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在自主交流的氛围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求得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生成问题如同在平静之中掀起波澜,造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打破学生思维的受抑制状态,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充沛,继而产生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反思质疑,适度深化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可通过鼓励学生反思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
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反思质疑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有效问题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反思质疑”成为深化问题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将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关注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合理、科学地对待“问题设计”,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第四篇:用问题构建有效课堂
用问题构建有效课堂
丰县赵庄初级中学
高萍萍
221723 [内容摘要]有效课堂是在一定的时间里,采取恰当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有效课堂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本文仅从问题入手,从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两个方面来探索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字:
问题
有效
课堂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问,很有用处,很有意义。”他认为问能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问题提出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实施,问题成为切入新课程的法宝。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有效课堂所要得结果。如何用问题构建有效课堂,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学生提问自然化
问题提出应重点呈现学生问题,还学生呈现问题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地,悠然的提出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两种倾向:一是教师把握着提问的权利,问什么问题,向那位同学提问由教师决定。并且,提问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提问意味着对学生的“关照”和“照顾”对学习不主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教师剥夺了回应问题,参与问题,积极思考的权利。二是学生没有提问的权利。因此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师就要打开思路,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与研究中来,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要让学生悠然提出问题,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真正主体。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如我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在讲到文中的父亲指导孩子一步一步走下山崖这一段时,一位学生大胆提问:“老师,他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他抱下来啊,他爸爸一点都不爱孩子。”有些学生也点头表示认同,我知道为什么,这正是文章中心的所在,体现爸爸的教子有方,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对他的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给予了表扬。我让同学们讨论,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观点,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再如缪云芳老师在教授《琥珀》这篇文章时在黑板上展示了琥珀图,学生看到图片纷纷质疑。“这两个小动物怎么会同时被包在这块琥珀中呢?”“松脂滴下来的时候,他们俩在干什么,怎么会没有逃掉呢?”“那只苍蝇怎么这么呆,蜘蛛扑过来了还不飞走呢?”缪老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肯定,学生的问题引出了教学的重点—琥珀形成之迷。接下来缪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测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在一起编故事讲故事,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问题使学生充满好奇,使得他们急切的去探究谜底。本堂课在质疑声、讨论声中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教师提问艺术化
教师在充分设计和优化的基础上,艺术性、情景化的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对声音、语调进行修饰和加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呈现的问题比较简单,提问的方式比较枯操,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等,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反应,也就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因此有效课堂教师艺术化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艺术化提问。
(一)问题设计艺术化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提出适合学生的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索学习课本知识。如我在教授《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找出这篇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教室里静了三分钟,学生门纷纷举手,连平时最不爱答题的学生都把手高高的举过了头顶。这个问题符合学生的智力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十分感人,所以学生都有的说,也都能说。再如教授《狼》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导入:我们都看过《聊斋》这部电视剧,那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里面精彩的故事。因为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加上《聊斋》家喻户晓,学生都挣相回答,甚至高喊“老师我知道,老师让我讲”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问题呈现艺术化
问题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更利于实现有效课堂。问题呈现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图片认读、媒体欣赏、实物观察、活动观察等。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始终对问题感到新鲜和奇特,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如我在教授《马》这篇课文时,准备了一张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根据你看到的马来说说马的特征。在图片的吸引下,学生观察认真细致,都准确的说出了马的特征。再如我在教授《三峡》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峡优美迷人的风景,随之提问你认为三峡那里的风景最美丽,说说你的看法。学生看着画面踊跃发言,学习热情高涨。在快乐的发言中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都被三峡的优美风光所吸引,纷纷表示要去亲自观赏。
(三)提高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对问题产生兴趣学生才能够更积极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设计有趣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如何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呢?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问题要贴近生活实际
我在教授《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吃”鸭蛋有什么好玩的吗?学生七嘴八舌,发言热烈:我喜欢磕开空头用筷头挑着吃;我喜欢拿在手中一边剥壳一边吃,方便又简单;我喜欢白嘴吃鸭蛋;我喜欢切开来吃蛋黄;我喜欢把吃过的蛋壳做成灯笼,晚上照明„„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对此问题兴趣浓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儿时吃鸭蛋的乐趣,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设计问题贴近学生心理
我在教授《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最使你感动的地方在那里?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这类问题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学生们经过思考发言,都深深感受到了动物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伟大牺牲以及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学生通过这一问题深刻意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设计问题新颖别致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授《猫》这篇课文时,在解决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第三只猫这个问题的时候,以问案的形式分析了这个问题,案发现场情况是怎样的?犯罪嫌疑人是谁?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是怎样的?学生个个兴趣浓厚,发言积极,好象自己成了断案的警察,对照课本仔细的分析,认真的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解决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除以上几点外,我们在课堂上还应积极营造环境,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让学生放松,自主学习,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有效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韩立福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赖德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董菊初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4、朱芒芒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第五篇:浅谈有效课堂
浅谈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模式,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他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现代教育界普遍重视并认真实践的教育理论与方向,也是教师对自己一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精神。他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放羊式”“满堂灌”“自我表演式”教学方式进行深度转型,向着高效、生成式教学方面转变,彻底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自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及知识的自我生成。
那么什么是有效课堂呢?所谓“有效”是指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侧重于“结果”,因此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课都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它表现为:在认知上,从不会到会,从只知道一点点到多知道了一点;从能力上,从不会做到能做,从不会学到会学习;在情感态度上,从不敢兴趣到有兴趣学。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有效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对学生的了解有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与他们多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看法及知识能力现状,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路成长历程。
二、设置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后,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设计出针对本班学生的合理教学目标、重难点,目标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要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素养精神。
三、教学方法有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与资源,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营造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的良好氛围,合理利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使教学方法有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原则,做到有针对性、时效性,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思考、能思考、会思考,要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断加以引思,促进他们思维的不断发展,生成观点、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活动有效。为了达成生成性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安排好合理的教学活动,每一个活动要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能有效的提问。有效提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讨问题的热情,并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讨论,让他们在不断的探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生成观点,达 成教学目标。当然设计的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不能为了搞活动而设计较多的活动,失去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课堂组织有效。一节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让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如果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主题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调动学生乐学情绪,如在课堂可采取风趣幽默的语言,提高教学过程的幸福感;发挥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如身势、情感、等来表达;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适时给落后的学生以鼓励,如走到学生身边;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六、设计的练习有效。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有效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形成综合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层次性、针对性、适度性、开放性、创造性、综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