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公正范文
自从当了教师,就免不了与学生打交道。新教师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由于大家都不熟悉,所以最初的一段时间基本是相安无事的。通常情况之下,双方都会相互地试探一下。学生有时会有两三个人率先发难,出一些难题让教师解决,如果教师显示出强大实力的话,学生们自然收敛起虚浮,认真对待教师;若是教师被试探出来“营寨空虚”,那么学生不久便会大举进攻,教师很可能一时抵挡不住,迅速败下阵来。
有些教师会选择先下手为强,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如果接手的新班调皮捣蛋的学生比较多,他们会在遭遇战中,振作精神,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一些临时代课的教师,通常会做这种选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劈上三板斧再说,等到学生探明虚实,早已得胜回营,圆满完成代课任务了。还有一些老师则根本不给学生接近的机会,冷若冰霜,从不跟学生拉家常,上完课就走,若有学生溺战,高悬免战牌,不与学生正面接触,不找学生谈心,不暴露自己真实想法,总之,不跟你战斗。你若不守纪律,我不与你交锋,回马便走,你若追上来,旁边自有班主任出来接住与你厮杀。对于一些副科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常用策略。
如何体现教育公正呢?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践教育公正可以从
1.重视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
践教育公正。
2.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3.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关系风,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要建立制度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学生家长平白馈赠,到公开以考分、名额、文凭、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对个别品行恶劣,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公开揭露,予以重罚,直至开除公职,以纯洁教师队伍。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1》,要求两个同学(其中一个女的坐在前面,另一个男的坐后面)上黑板前,听写词语,其他的同学在下面写。我读了十个词语。其中前面的这个女同学完整地写对了八个词语,另两个词语,分别出现一个错别字。后面这个男同学完整地写对了七个,后三个词语也分别出现了三个错别字。结果我在纠错时,学生的问题,让我永远也难以忘怀。
我说:“下面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交换,对照课本检查错误,看他(她)写错了几个?”
我又示意在黑板前听写的两位同学回座位对照检查。两分钟后同学们检查起了,我按照惯例,给在黑板写的两位同学纠错。
我问:“大家看,我们请的xxx同学(女同学)还写错了几个词语?”同时我注意到她也意识到写错了,满脸变得通红。
同学们:“两个!”
我说:“不小心了吧?以后要注意啊。”
我说:“大家再看xxx(男)写错几个词语?”
同学们:“三个!”
男同学满不服气地说:“老师,我只有三个字还没写对,其余的全对。”
他的话,让我楞住了:是啊,为什么?我总是强调出的错误,而不是他做的对的呢?他说的多好呀。为了掩饰我的尴尬,我便对同学们说:
“大家看,老师的话与xxx的话有区别吗?”
很多同学陷入了沉思,这时语文水平较高的班长站起来发言了:“有区别,您和我们强调的是他的错,他强调的是他的对的。”
“那么,老师应该强调对还是强调错呢?”
“老师,我觉得应该强调对的,也就是我们的优点,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唐班长的话音一落,全班一阵热烈的掌声。我注意到,潘良坤同学眼里闪过了一丝自信和高兴。我也随着同学们拍起了手掌。
“好,老师给你们道歉,同时向大家承诺,今后我就强调你们的亮点,希望你们展现更多的亮点给老师看,好吗?”
“好!”全班同学声音整齐有力。„„
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
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
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第二篇:浅谈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公正
浅谈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公正
公平公正始终是我们人类的不懈的追求。那什么是教育公正?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
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何给学生做出表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爱的种子,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要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公平公正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而现在的信息来源又快又广,学生的敏感度绝不会亚于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忽悠他们,是绝不可能的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而对学生产生厌恶,轻视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其他人的态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我新接的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开学刚一周左右,我就发现这个同学上课经常随便说话,搞小动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不送作业。上任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朽木不可雕”,对他采取不闻不问的放弃的态度。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注。课下我找他畅谈了。肯定了他的活泼可爱,思维敏捷。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并表示老师会帮助他,让他逐渐改变这些坏习惯。这次的谈话对他有所触动,但我知道要想真正的改变他任重而道远。课堂上我和他约定:只要他一开小差,我就用眼神制止他,作业每次直接送给我,我面批。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了,老师就会对他有所奖励。在这种约定下,只要他一开小差,我就用用微怒的眼神提醒他。他的回应也很快,在他看到我的神态后,他马上会收敛。作业做错的,我直接就让他在面批时订正,看到他作业的错误率越来越少,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他。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我的奖励就会马上兑现。有时送给他一个写着名言的卡片;有时是一本课外书;有时是一支笔……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育公正,是师德的灵魂。这次的网上学习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做好一名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实践教育公正。用责任心,用爱心揽起教书育人的重担。让我们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在教育教学中对更多的孩子倾注爱心与责任心,把阳光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教育公正——教育的一种人文关怀
教育公正——教育的一种人文关怀
西华县逍遥镇中 李平学号:004
摘要
教育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教育的公正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笔者认为,教育公主,就是教育的一种人文关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育的这种人文关怀: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公正平等的班集体;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奖励,做到教育公正;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关键词:教育公正,人文关怀
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的道德法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价值生活目标,也是伦理学一直不断探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公正一方面是一个社会性、历史性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还有阶级性。但是公正本身又有它统一的规定性。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就我国而论,从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公平和正义的伦理原则。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的公正。,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工作几十年,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向前任教师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情况,如哪些学生学习较优秀?哪些学生学习暂时还有困难?哪些同学有特殊情况,需要老师特别关注等。但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总是装作一点
儿也不了解他们的样子,让每一位同学作自我介绍,让孩子们充分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管以前学习怎样,他们为了给新的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在开学初总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及时完成作业,作业书写端正,为新的学期开了一个好头。我明确告诉学生:不管你以前各方面表现怎样,老师看重的就是现在的全新的你。
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我以前教过的班中曾有一位戴助听器的孩子,我从不因为这孩子听力有问题而看不起他,相反我鼓励班上其他学生要多关心他,帮助他。上课时,只要他答对了问题,我就奖励他一张小贴纸,现在,他很喜欢上我的课,渐渐对我所教的这门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表现在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刻薄、粗俗的语言讽刺、挖苦、嘲笑和打击学生,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与学生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记得有一次,讲评考卷的时候,我班一位女同学举手对一道题提出了异议,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再仔细审一遍题目,发现该学生的答案更符合题意,因此,我大大表扬了她,并鼓励其他学生要向她学习,勤于思考,有不同的意见能主动大胆地向老师提出来,让大家共同探讨。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正如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 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我任教过的班级中,有位学生小陈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从不关心班集体,他除了关
心自己的学习之外,对他人的困难熟视无睹。一开学,我便让他担任背书组长,帮助本组同学背书,并经常安排他帮助老师布置教室环境,更换黑板报等一些班级事务,渐渐地,他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学会了关心我们的班集体,并主动帮助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学期期末的评选中,他成为了同学和老师眼中名副其实的三好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公正平等的班集体。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选举等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每年班中评选班队干部或三好生时,我总是先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采取民主测评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推选候选人,并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心目中的班干部或三好生,我希望和学生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公正的班集体。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奖励,做到教育公正。
作为教师应当潜心研究教育规律,掌握学生的身心、家庭、情感智商等的情况,选择公正合理的教育态度,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平日里,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评价等等,都应该要养成一种“教育公正”的心态,适当地作出要求。好成绩的孩子,表扬其潜力可嘉,再接再励;差一点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的确在作业态度方面,在学习努力主动方面进步了,就应该给于相当的肯定。于是,我们明白了,公正其实并非一堂红,公平也绝不是一刀切,教育公正更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律对待”了。所以,这里我们到老师的,就应该好好把关,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的具体的评价判断应该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些“不一样”要体现在有效性的大前提下,要服务于“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地成长”的大目标。如此,也就做到了“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还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等接受教育的对象作出态度评价而反显的。所以,当我们提倡教育公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道德自觉性在这里的角色作用。教育公正是教师的一种内在信念。一个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为教育而服
务的信念,才能唤起一种强烈持久的意识,那就是为教育而坚决地践行公正的原则规范。这是一种高尚的自我情操,要有忠贞的教育归属感,要有纯粹的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感。
第五,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或与同学、或与学校、教师、职工、或与社会各方面偶尔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是再所难免的。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能遇到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对班上优等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另眼相看,优等生犯了错误决不能护短,同样要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发展,后进生犯了错误也要多做调查,实事求是的分析,公平公正地解决争端。记得,一次有同学在课上传纸条被我发现,我当场进行批评,课后,该学生觉得委屈,向我讲明情况,经过调查,原来是我班的一名优秀生传给他的,我找其谈话,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影响同学听课的行为进行深刻地反省和检讨,这名学优生通过这件事,能够在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提醒自己,在班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因为,我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本班所有学生面前,老师是一视同仁的。一项心理调查表明:84%的中小学生认为,公正是教师重要的职业道德;92%的学生认为,偏心是教师最不能原谅的缺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公平的期望值相当高,教师是否公正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密切相关。对学生的评价和奖罚,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内容的改变,教育事业本身也在不断地做出改变。这个过程中,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例如,终极地看来,纯粹的教育公正,无疑是广义层面的追求,它应当包含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可是,这种公正的实现是要受制于历史条件的。反观如今,我们的教育在公正的追求上,正一步一个脚印。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地区中小学学费免除,一些高校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招生有不同的政策,部分高等院校也开始有条件地实行免学费教育等等,这都可以看作一种社会调控下的“教育公正”。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公正,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公正,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践行,是一种教育道德伦理,也是一种教师言行的细微鉴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我做起,一如既往以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全心全意教好每一位学生为己任,真正把教育公正原则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家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崔培英.师德常识.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002年
第四篇: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必要性
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必要性
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上。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重点则是对自己、对同事和对学生的公正。以下谈谈这三个教师公正的重点。
亚里士多德曾经将公正视为一种人际关系的“中度”。孔子和孟子也提出了“中庸”的理论。教师公正实际上就是要在以师生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处理上实现某种中度。教师应当对得起自己,所以必须 有一种对自己的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许是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一心态应当予以纠正。
在自尊、荣誉以及其他利益的处理上,教师的同侪关系也必须保持适当的“度”,这是一种 同侪公正。许多教师对于自己的领导人往往做不到公正对待,要么恭敬有余,唯上主义,要么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而实际上教师同他的领导人之间除了管理关系之外,人格上是完全对等的。这一对等性决定着前两种态度都是不公正的。所以教师在与领导的关系处理上最关键的是要在工作上服从分工,相互配合,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教师与自己同事的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同志”关系。在处理同其他教师的关系上,主要是要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之间常常出现的“文人相轻”的现象,从根子上看,往往出自教师在同侪关系上的不公正。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的主要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我们可以将这一教育公正称之为 对象性公正。教师应当明白,教师对社会、对家长、对同侪等等公正关系的重要性一是因为公正的示范性,二是因为这些关系可以为正确和公正对待学生创造条件。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公正努力就没有意义。概括地说,教师对学生的 对象性公正 最主要的是要作到: 1.平等地对待学生; 2.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4.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1.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
教师能够对人对己作到公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公正处理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就会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则有利于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集体的良好心理氛围,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这一种教师公正则有利于直接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比如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偏爱和对所谓差生或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后进生出于一种反抗心理,往往会强化其“捣乱”的倾向。其结果当然是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最终是不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
2.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公正是人格的脊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对从政者说的,但对教师同样适用。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如果教师的行为是不公正的,除了同行、领导的舆论、谴责和制度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威信。上海师大曾有一次对 4500 学生的调查,结果有 84% 的被试认为“公正”是“教师工作重要的职业品质”; 92% 的被试认为,“偏私和不公正”是“最不能原谅的教师品质缺陷”。由于学生对教师公正品质的期望很高,教师公正与否,当然影响他在学生心目着的形象。一个没有威信或威信不高的教师注定将成为一个成就不高的教师。
3.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体,另一个是对学生集体。对个体而言,教师公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之一。比如,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就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的积极性的发挥。对前者的溺爱会助长其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丧失其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后者的忽视当然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不公正的教师行为会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其结果当然是集体生活和集体建设的动力减退、集体对学生个体在德育和智育诸方面的教育性降低。
4.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由于公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所以教师公正本身直接构成德育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公正的生活准则,他自己就必须首先作到为人处事的公正无私。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作到公正办事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反之,当他们原本有着美好期待的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 于 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显性道德教育课 程所 教授的公正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他们的道德成长。正如夸美纽斯所说: “ 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 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 ”。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说,除了践行公正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公正的人。
5.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首先,教师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正直接从属于社会公正。比如在招生、评价等问题上,能否公正对待一切对象就是一个直接的宏观的社会公正问题。有些公正形态虽然属于微观的问题,但也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比如,课堂上的公正,虽然涉及的不过几十个人,但它一样属于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如果考虑到几十个学生可能联系到的人群,则这一公正涉及的面会更为广阔。其次,根据杜威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因此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起点。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应有的公正存在,那么学生将很难建立起公正的信念,最终会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所以教师能否实践公正关系到一个社会公正的实现及其程度。
二、教师公正的特点
1.教师公正的教育性
教师公正的特点首先是与他的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公正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教育性。这里的教育性主要有两条。一是他的公正行为的教育示范性,二是他的公正调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或以师生关系为基础,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的。教育劳动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教师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周围建立起公正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师生关系中缺乏公正的内容,就是在行不公正的身教。由于师生关系和教师职业的上述特殊性,教师的不公正往往是最不能饶恕的。
2.教师公正实施的实质性
教师公正的实质性是说教师公正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着眼于实际或实质意义上的公正而不完全拘泥于形式上的公正。这一点实际上也可以算作教师公正的教育性的一部分。比如同样都给了五分,对于一些通过努力已经进步到接近五分水平的同学来说,一方面由于他实际上还没有作到 100% 或与最好的同学一样好,给他五分似乎不公正;但另一方面,正是这样的五分使他看到了学习的进步和希望,实质上教师在这里并非对他实行了不公正的偏爱。又比如,对于同一种错误的批评,有时候教师对优等生的批评甚至会比对后进生的批评还要严厉。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后进生更需要对其自尊的爱护和策略的批评,而优等生则更需要使之猛醒的棒喝。这里形式上的不公正实质上却是公正的。因为实际上教师对这两类学生的爱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仅仅是教师根据其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规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差异。
3.教师公正主体的自觉性
教师是一种对自己的工作有较高职业意识的社会角色。这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所有的教师都是经过职业上的专门训练的。教育活动自觉性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对自己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性的了解。学校、教室等教育情境也常常会有道德上的文化暗示。所以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教师在进入岗位之前和之后,都会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和修养的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的内涵中当然也包括教师对教育公正的原则的自觉意识。除了教育主体的自觉性之外,教育公正的自觉还表现在教育事业本身的正向价值属性。教育总是要教人从善。从善本身为教育公正所需要满足的价值依赖性提供了先天性的优越。换言之,符合教育的根本目标的举动本身具有公正或正义的特质;公正是教育本有、应有的内涵。所以教育公正还有一种职业的自觉性。
第五篇:法律公正
“法律公正”之我见
提到“法律公正”,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是真正认真考虑对它的看法的人却是很少。在学习之前,我对法律公正的认识就仅仅停留于把“公正”拆分为“公平”和“正义”即法律的公平性和正义性。而现在发现又似乎不仅是这样
公正与“正义”及“公平”是近义词,但是,“正义”的价值判断意味浓重一些,不够中性,“公平”道德意味似乎也重一些,因此,舍“正义”与“公平”而用公正。
当然,公正是一种好的社会状态,是一种社会原则与标准,其适用范围包括一切社会行为。简言之,就是法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状态。公正作为权利与义务平衡,除了字面上或者法条上的权利与义务平衡外,更主要的还是一种现实的平衡。公正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的现实条件下是否能得到有效与实现与履行。公正应该是可实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书面语言。法律规定一旦与现实条件脱节,即使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再完善美妙,也只会导致不公正,而不会导致公正。
法律作为一个社会得以平稳发展的道德规章,除了实现在制订初期的公正,跟要保证在执行阶段的公正。这就要求我们的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协调运作。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法律公正的难以实现。因而权利与义务的天平便有可能失衡
在我看来,要实现公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真正平衡,其一,是我们每个人之间;其二,是我们与社会公共权力机关之间。只有这两个方面都保持平衡,法律公正才能实现。两个方面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才能使得法律公正不是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