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发挥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建立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知技术动作,有利于动作的巩固与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多了几分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的空间,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体育课堂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受教育者一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体育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研究
一、研究的提出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人们的学习、生活,并从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给人类带来深刻的革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培养出具有现代社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从未来的人才特点看,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要有较强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要有较强的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要有积极主动地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要创新我们的教学。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的“三个中心”教学模式仍然束缚着教师和学生,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程序难免有机械、呆板之嫌。课件成了典型的辅助教而不是辅助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运用多媒体后,课堂教学变成了“电灌”,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得不到确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动手操作和亲自实践,没有了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压力,也没有了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受到抑制。信息化时代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培养出具有现代社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形成了共识,并成为了全党的意志。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而代之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生长点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
是集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与拓展、创新。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促进师生发展的需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弱小的,没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强调他们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缺乏独立性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必然性、可能性。实际上,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人意味着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承认并尊重他们的个性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更好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发展和运用,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和方法。解脱了教师繁重的教学劳动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媒体技术的超级链接功能开创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空间。可使学生的思维出现跨跃式的发展。纵观以上各种观念,提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概念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就是要在课堂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课堂的独特功能,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改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达到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使学生在自主、愉悦、和谐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特指通过小学生计算机编译软件BASIC及其相关知识,通过指令让计算机执行小学生分析、解决体育问题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各种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思维的产物是新颖的、有价值的;二是思维过程也是新颖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思维活动,不是一种独立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形式。它既与发散思维有关,也与收敛思维有关。是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以发散思维能力为核心,收敛思维能力为支持的诸能力的最优组合。在思维方向上,它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替与综合;在思维形态上,它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在思维方式上,它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替运用。心理学认为:能力是指人在顺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维品质特征。由此,我们把创新思维能力定义为: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维品质特征。它的发展,需要学生知识的不断扩充和经验的积累;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创造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增长学生的创造行为。
三、研究的基础
通过创设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文化的氛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养成创造型思维方式和创新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可以促使教师角色的创新,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
导者、促进者。
(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创新,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建构知识。
(三)可以促使教学形式得到创新,使学生课堂学习形式多样化。
(四)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促进小学生在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中自主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模式。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出掌握信息技术能力和先进教育理念的老师和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群体。
五、研究的内容
(一)在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中如何促进小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模式研究。
(二)在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三)培养出掌握信息技术并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
六、研究的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二)案例研究法
针对新课标下的各科教学特点,采用“麻雀解剖”及“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三)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四)行动研究法
一切为了行动,为了行动的一切。课题研究贯穿于行动的过程中。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研究的对象
洪泽县实验小学全体学生。
八、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在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中如何促进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模式研究。
通过实践和探究,总结出了“五步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五步法”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新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五步法”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情趣。促过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了体育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学习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优势,坚持以普及为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组织成立了课件制作小组、电脑打字小组、电脑绘画小组等,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掌握和应用水平,并在学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还使学生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成果突出。
从2009年以来,在教师参加各项体育优课评选及体育技能比赛中,6人获县一等奖,唐爱华、龚群、丁涛、苏庆婵、苏庆云5人获市一、二等奖,有6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40多篇论文在县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10件课件学件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
(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整体形象。
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建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实现了教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学籍管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入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高,这批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校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全面带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和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淮安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
(五)其它研究成果。
通过几个阶段的研究,我们收集实验老师获奖的论文、教学设计和公开课等,已经自编阶段性报告、论文集、教学设计案例集、课件与课例集。
主要参考文献:
[1] 权德庆.体育统计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张宏煜.取长补短的多媒体课件[J].黑龙江:黑龙江省鹤岗市师范学校,2005.4.[3] 林笑峰.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二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王进亮老师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生心灵,将一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的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处在教育首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德育的地位比作“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他认为,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德育。德育的根本是育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视德育,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是时代交给的任务,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我们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上,作一点浅显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规律,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教育内容多、题材广,牵涉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遵章守纪教育、劳动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修养、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教育。对此,我们主要采用了“实践法”,即把上述内容揉合到平时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育。即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在小学体育课中,一般在新开学的“引导课”或“体育常识课”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课”的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学习体育?学习体育的目的、意义和怎样上好体育课等。它虽然比重很小,但却是学好体育课的灵魂。“体育常识课”中可以给学生讲我国体育的发展史、我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通过例举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我国抗击“非典”过程中的感人情境,让学生亲眼目睹“非典”病人那种求生的渴望;在被隔离的群体中那种牺牲个人自由换取社会安全的求生的渴望等等都体现了珍惜生命质量的人文精神和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二)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也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组织形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例如,通过集体行动“原地踏步走——立定”、“原地间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又如,通过游戏“拔河”和球类比赛等,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逐步领悟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三)进行规范的行为训练。即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最能体现行为养成。“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尤其是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解放军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革命精神,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队列队形练习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能够振奋精神,起到鼓动作用的有教育意义的口号。例如:“全民健身,利国利民!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四)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思想教育。即通过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进行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体育教材的内容很广泛,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冬季,上耐久跑、越野跑的教材,则教育学生不怕苦、不怕累,要做大自然的主人,并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马上会振奋起来。又如,在上跳高课和“山羊”分腿腾越一类的教材时,则教育学生勇敢、果断、树立信心等。
(五)设计适宜的游戏教学情境。即通过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来激发爱国情感。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并有一定的情节,很受学生欢迎。体育游戏比较容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例如:在教“冲过火力网”这一游戏时,可先用录音机放一段密集的枪炮声;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名解放军,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篇: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问题为思维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动机 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它强调学习者根据一定的经验背景,在与创设情境的互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知识、技术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加工,从而完成意义建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堂教学是智力活动与身体活动(身体练习)的有机结合,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身体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学习动机。
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最基本动机,而思维活动总是围绕着问题的出现而进行的。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思维中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的主动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对新技术动作练习、实践体验的好胜心,形成主动研究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魅力,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所学内容的本身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唤起其积极性,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投掷垒球教学的投准练习时,教师突破以往的先讲解示范,后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先创设问题情境:学习解放军,你们手握的垒球就是反坦克导弹,请你们在规定的距离外,用自己认为命中率较高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比较准确地击中敌人在行进中的坦克(坦克用纸皮箱绘制成,教师用绳拉动,使其较慢地匀速行进),狠狠地打击犯我们家园的侵略者,保卫祖国(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情景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高涨情绪,主动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练习。结果学生的投掷姿势多种多样:有用力挥臂投掷的(投掷的准确性很难掌握);有抛掷的(力度较难掌握);有运用手腕、指力投的(比较准确)等等,但命中率普遍较低。学生练习积极,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学生的运动智力。同时,因为只有少数人能击中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射方式(投掷姿势)是否最佳产生质疑。质疑的产生是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驱动力,是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源头。
二、维持、指向学生探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学生是实施者,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教师通过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点明问题的关健,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创造条件,减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盲目性,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操作性,进而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的探索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维持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强烈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并积极参与练习、实践体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根据上述例子,学生出现多种投掷姿势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针对性的课堂讨论:哪种投掷姿势才能成为“神投手”?使讨论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使讨论对出现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思考性,能吸引、推动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讨论中思考问题,在比较中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并要起到润滑剂和指向的作用,利用直观的讲解示范,引导、启发、鼓励学生讨论争辩、演示比较,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维、见解、知识及交流彼此情感的场所,求得新的发现,通过归纳、概括,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
三、利用实践活动,促进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体现对知识、动作技术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练习内容及场地器材的设计中挖掘其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形造一个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把动脑、动手和谐地结合。如着重提高身体素质时,采用竞赛、游戏等形式,培养竞争意识,激发荣誉感、责任心和进取心;着重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时,采用多种辅助器材及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体验动作,形成正确的运动知觉,培养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动作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动作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延伸,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投远是连贯协调运用下肢、躯干、手臂、手腕、指的力量,以最佳的出手角度尽力向前投掷;而投准是协调运用腕、指的力量,并合理地把握力度,对准目标进行投掷。让学生在练习、实践的过程理解、掌握要领、运用技术动作,解决实际问题。如投掷要既远又准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在实践中改良、组合,合理运用知识、技术,减少负迁移,促使学习、探究的内在动机延续不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记忆力、想象力及应变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创造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使德育、心育、智育、体育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得到全面拓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体育素养,实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动作(跑、跳、平衡、对抗和各种表现动作等)、比赛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构成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游戏设施差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快,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的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都会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因而体育游戏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品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的天性得以流露:成功时,喜悦与自负、自傲并存;失败后,难过和害羞、自卑交织;高难度练习时,焦虑与恐惧溢于言表;在体育游戏活动中,自私和随意交互呈现;在分组活动中,信任、友谊和猜疑、妒忌交替;在受到批评时,敌视和逆反不言而喻.构成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偏低的原因固然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但在矫正学生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如何通过体育游戏这一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和个性、人格的培养,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准备活动中是慢跑、行进操、定位操,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
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猴子抢球”、“传球触人”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有些游戏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能有利于组织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人手一球”、“取球比赛”等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专门性准备活动,如短跑教学课,可采用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如:“黄河长江”、“喊号追人”等。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两人争球”、“巧入营门”、“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程内容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二、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灵活了教学方法,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
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
材。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奔向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在球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球风、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变异,使学生充分体现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游戏法的运用,要注意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一般来说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动作阶段,不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能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工作能力,建立动力定型。
三、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
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学生比较兴奋,积极性较高,教师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防止负荷过大,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四、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
游戏法用于整理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机体的生理、心理得到放松。
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健身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任务要求,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方法,对学生实施健身教育,这也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又一发展方向和改革途径。
教学的方法是不断改进的,课题的研究只能说是针对一种情况进行的试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得思想和眼界品位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有着巨大的压力。能够利用好体育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至于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应掌握哪些教学技能
技能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是一切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习情绪等)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这种特殊性,首先是所学的大多是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结果概括总结的认识;其次,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导,指导和疏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导航”开窍。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钻研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由表质量和智力素质(一般指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的直接的重要因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
技能二:提问技能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引入阶段。教师用指令性语言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然后用准备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稍等片刻,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
第二,介入阶段。在学生不作回答时才引入此阶段。此时教师要以不同的方法鼓励和诱发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学生是否明了问题;催促学生回答;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教师可以运用不同词句,重复问题等。
第三,评核阶段。教师以不同方式,处理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有经验的教师,几乎每一节课,都要精心编拟不同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
技能三:引导技能 在课堂学习中,是授之鱼还是授之渔,引导是很重要的。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当认真倾听,然后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找出解决问题核心所在,以此生成新的课堂环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技能四:评价技能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是强化还是弱化,是促进还是压抑,全看教师如何评价,简单的批评或是无当的鼓励或许都是是毁灭一颗上进的心。
案例1:这是一节气氛活跃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字,还是写了几个词;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老师的话,老师几乎无一例外的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称赞声不绝于耳,还兴师动众的要求全班同学一次次掌声鼓励。可能是老师是太投入,竟没有听到最初整齐响亮的掌声正变得稀稀拉拉……。
看了这样的案例我不禁想起了两个词“物极必反”、“物以稀为贵”,是的,表扬固然廉价,然而泛滥成灾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自然就不能起到鼓励的作用。
案例2:我班的学生李某是个双差生,因为学习、品德都差,感到人前抬不起头,一见老师就避而远之,自卑心理极重.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对学习不感兴趣,但精力旺盛,特别喜欢体育活动.我想,可先从体育入手,帮助他克服自暴自弃的情绪,于是我单独找他谈话:”别人说你是”垃圾”这是没道理的,就拿体育锻炼来说,你不但不是”垃圾”而且是一个可以帮我班争取先进,给班级带来荣誉的”一等品”,希望你在学习方面也成为”一等品”.听到这些话,他非常高兴,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为班级拿回几项冠军,学习也逐渐赶上.
无情的批评无数次地暗示学生:我不行。自卑的情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情况只会越来越糟。这时候,帮助他找准位置,提高自信才能帮助他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