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造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
营造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生态园”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如何改变?走生活化教学之路,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从生活中选择有用的材料为主题服务,做到叙真事,述真情,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作文综合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各种能力训练的综合体现。而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作文教学只为应付考试,教学要求以“文学化、成人化、拔高化、尖子化、套编化”等“五化”看齐,人为地加大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学生在习作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同时,训练只图数量,不求质量,学生的习作大多陷于“假、大、空”之流,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即使写出来也是偏题、材料零乱,甚至出现许多与生活常识相悖的笑话。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地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教育者的理念受“科技理性”的支配,对学生实施“超强社会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消失了,学生被“物”化了,学校教育成了知识的传输,即所谓填鸭式教育,学生成了教师随意“雕琢”的“物”。
[1]这种过于理性的教育势必会导致教育步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之歧途。针对此教育现实,我镇小学在作文教学上正力求探索一条新路以改变教育的这种被动局面,构建一个既为广大的教师易于掌握运用,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作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所谓生活化,即是指教学的内容以生活为基础,以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作为写作素材的无穷源泉,写生活中的真人和真事,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为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写的是身边的真事,抒的是心中的真情。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营造生活化作文“生态园”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顾黄初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2]作为小学生,也应把生活作为自己的习作的蓝本,充分利用生活中
丰富的资源,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动力,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话要说,有事要写,有情要抒。反之,就是我们目前的学生作文的情况,拿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写点什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这时候的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心中还是空空无物的,如何写呢,要写出好作品当然更无从谈起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贴近生活呢?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中建立生活化作文的理念。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让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里认识并逐渐养成观察和积累的好习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练就一双发现生活美,发现生活真奇妙的慧眼。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首先要使学生明晰地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的必要性。”[3]因此,只有学生知道要学的或做的是什么,知道学后或做后的结果如何,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学。所以,在进行作文生活化实验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宣传教育,让他们理解并产生与教师自觉合作的动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作文生活化的教育和学习的环境,才能构筑起一个优美的生活化作者教学的“生态园”。
2、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生活化作文的大气候。
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成了他们的第二家园,所以营造生活化校园文化是势在必行的。鉴于此,我们在实验班里建立了读书角,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余读读书,从而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为生活化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近生活、积累生活的机会。诸如游园活动,“六·一”文艺表演,“十·一”朗诵比赛,元旦作文和演讲比赛会等活动。结合其它学科或少先队工作在班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生活体验创造条件。例如在写“记一次中队活动”为主题的习作前,我就布置学生在这次活动之后要写篇作文,要他们注意观察和体会,特增设了几项学生喜爱的节目,让他们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自己编排节目,到时选排练好的六个节目在活动中上演。活动之后又指导他们对
观察所得的素材进行筛选,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清写作的顺序,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再作评辩和修改。再如组织学校作文兴趣组,指导学生自己办手抄报,鼓励学生投稿,教师帮其修改并帮他们发到《蜜蜂报》和《少年画报》等儿童报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爱好;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发挥各自创造性的机会。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情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其乐融融,回味无穷。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习型的人
1、小组合作,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三大教育思想之一,指的是组织成员共同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它强调的是团体精神的张扬,体现的是各成员在公平竞争下的彼此尊重、关心、协调、互助、分享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以均衡编组的原则对一个教学班进行分解重新组合为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组织。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原则进行小组组合,即以“异质分组的前提下合理排位”[5],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于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形成强烈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态度得到了升华,学习型的品质得到锻炼。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克服教师教、学生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极大地发挥团体的学习优势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挖掘和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全面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认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6]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即以六人小组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小组的人数。这样既克服了小组人数多学生互动的机会减少,组额过小而组数过多致使在小组间的汇报时间过长的弊端。
2、主动学习,自我规划
学习是学习型的人的品质,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而且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4]而学会规划自我学习目标,是每一个学习型的人的首要能力。作为小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其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并让他们逐步了解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自我学习规划”应按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段的高低作具体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以行为、习惯为主,以短期目标为特点;中年级以学习兴趣、学习技能为主,以中期学习目标为特点;高年级以学习方法技巧、学习能力为主,以中、长期目标为主。作文教学的改革就是要从注重教学法、提高语言能力,走向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培养思辨意识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生活中的孩子是活泼、善于交流的,只要注意观察,人们常常会发现他们的灵思涌动,妙语连珠。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思辨意识。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没有进行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互动与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观念“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和主动学。
按照“互动与交流”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也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并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对教学而言,互动、对话与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合作,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互动、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既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自己不足的东西,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了长处;通过对话与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磨练了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对话与交流既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话与交流既融洽了互相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团结,又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一句话,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互动与交流”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互动与交流”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即对教材内容理解),但核心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效提高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质量,作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加强学情分析,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教学起点、教学深度、广度和难度。如果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不到位,势必削弱“对话与交流”的共同基础。如果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只在低认知水平上重复或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会形成课堂的“真空地带”,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失去了赖以支撑的知识基础,那么,能力的发展就成了空话。我们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中转变出来,花时间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对话与交流”这一教学理念。
“互动和交流”还意味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它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带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的容器,而应当把学生当成需要点燃的火把。
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生态园”,让学生在小学作文这个自由的天空中任意驰骋,写自己所想、所见、所闻之人和事,抒自己所感、所动之情,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老师指定,“写什么”不能逾越老师划定的范围;“怎么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定的几种模式;讲评作文也要按照教师确定的调子讲优评劣……其结果,学生作文大都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模仿大人语气,说一些老气横秋、言不由衷的、虚情假意的话,失去了应有的儿童生活气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的目的应是:第一,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第二,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一句话,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进一步地更新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
一、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就可。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提供多种类型的范文,还应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所有阅读积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范文对话,与胸中积累的作文素材对话,与别人的写作思路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文规律,决定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手脚,还会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
2、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运用表演、歌唱、音乐、绘画、游戏的形式,运用调查、参观、采访、通信、讨论、讲演的方法等。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多种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注重写好“日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重要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
用随取,“存”、“取”两便。而且多数人写日记事先并没有要发表的想法,因此其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指导过程中切忌把写日记异化为课外的“记叙文”或“读后感”训练,那样,学生就会觉得不堪重负。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焕发作文生机,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摘 要:当前,学生一说作文头就疼,觉得无从下手,搜肠刮肚,文思枯竭,即使是写出了作文,也犹如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呼吁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基于叶圣陶、吕叔湘等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的启发,我通过以下方法使作文回归本真:适时指导,激活习作兴趣;创设情境,激活创作真情;改革评价,激活习作热情。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由此可见,作文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的。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一说作文头就疼,觉得无从下手,搜肠刮肚,文思枯竭,即使是写出了作文,也犹如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对此现状,我想起一句话:给他点儿阳光,他就灿烂;给他点儿雨露,他就滋润。老师如何把阳光雨露送到学生的心田呢?
一、适时指导,激活习作兴趣
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这时一位男同学满脸通红地跑进教室,他一边跑,一边勒着裤带,我问他怎么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上厕所了。”顿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这位小同学的脸更红了。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想学生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下来,不如把阅读课改为作文课,题目就是《难忘的一瞬间》,我让学生把刚才看到的一幕写下来,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紧接着,学生们面带笑容,欣喜地开始了这次习作。我真没有想到,一节课下来,一篇篇精彩之作因而诞生了。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做好了一切准备,等待老师上课。这时,楼道里传来了笃笃的脚步声,随之我们班的韩磊同学闯进了教室,他满脸通红,一边跑,一边勒着裤带,上气不接下气地向老师解释:我……我……上厕所……没来得及…… 可见,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处处都有精彩。
二、创设情境,激活创作真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当、典型的材料,很多时候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即便是同一事物,有的写起来只有三言两语,有的却具体形象。
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们适时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甚至要求学生参加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比如,有个同学写“扳手腕游戏”只写了几句话:“我和张峰扳手腕,我们手扳着手,毫不退让,这样持续了好久,我突然一个用力,把他的手腕扳了下去。”教师是这样指导他写具体的:先请他闭眼想想和张峰同学扳手腕时的情境,再跟大家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感受怎么样;然后又请张峰和其他观看的同学也谈谈当时的情形和感受;最后,请该同学再改改自己的习作。后来,这位同学的习作是这样写的:“我咬紧牙关,憋着呼吸,用尽了全部力气,使劲地把张峰的手腕往下扳。张峰也紧闭双唇,皱着眉头,脖颈绯红地使着劲,丝毫也不退让。就这样,我们僵持了足足一分钟。这时候,我感到手腕有些发软,感到张峰用有力的大手,正使劲地压过来。我顿时感到满脸通红,脑袋胀得像要爆炸了似的。眼看张峰的手就要把我压下去了,危急关头,我一个用力,使出全部力气,把张峰的手腕压了下去,一直压到桌面上。‘啊,我赢了!我赢了!’我欢呼起来。”就这样,在细微处一着墨,生活的精彩原态就跃然纸上了。
三、改革评价,激活习作热情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认为:“作文教学一向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教师批改习作功夫下很大,学生不看,等于白花力气,应该改变改变方式。”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作文的“催化剂”,使他们在评价中获取激励、享受教育。
激励要贯穿在作文教学的批改和讲评环节,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比如发现用得较好的词语、写得较好的句子,就要及时肯定,及时鼓励,用红笔圈出标明。这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让他们始终希望在胸、豪情满怀、动力不减。同时,可以采用学生自己评、同学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
总之,为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就必须送给学生阳光和雨露,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口”。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心情轻松愉悦地作文,使其心里的话语自由流淌,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将如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爱上作文、会写作文,写出贴近生活和充满真情的习作来。
第四篇: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明庭寿
从习作时间上把写作的自由还给学生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在生活的万花筒中,尽情地捕捉自己喜爱的镜头,将将自己的感受跃然纸上,他们感到写作文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块说心里话的快乐园。这样的写作没有负担,没有约束,更没有奉命而写的感觉,学生们乐意写。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习作空间上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注重鼓励学生放胆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养成孩子用笔说话的兴趣很重要,内容,语言都是其次的。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就可。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论文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作文教学必须依托大语文教育环境,把习作与生活链接起来,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学校、家庭、社会、自然各种环境中,引导学生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增强积累,丰富体验,为习作开渠导源。笔者在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
在教学中,很多小学生们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生活单调,确实没有东西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使得头脑中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胸中没有积蓄,提起笔来怎么会流畅呢?
一、小学作文现状分析
1、应试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小学生作文,三年级即起步。几年下来,部分学生作文除篇幅长了些,但并无多大进步。翻开学生作文本,同一题材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多表现在:
(1)生硬的语言。如描写人物外貌,小孩的眼睛一律是“水灵灵的”。又如描写难过的心情,总是“比吃了黄连还苦”。(2)公式化的结构。如写事总是三段式:开头、经过、结尾;写物便是总分、分总、总分总;写人便是先外貌、后性格品质、再感叹等等。至于详写略写、过渡照应更照着规矩格式来,框死了学生的思路。(3)
老套的情节。如洗碗的情节必定打破碗和勺;过生日必是广收礼物;做好事必定团结友爱、拾金不昧等等。
2、学生未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学生作文习惯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作文状况。在作文应试教育中,由于老师好高婺远、拔苗助长,采用“逼迫”的方式教学,目前小学生收集素材的习惯,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作前构思的习惯,快速作文的习惯,作后自主修改的习惯等养成程度极其担忧。
二、如何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靠死磨硬逼、生搬硬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内涵培养的作文教学,引领学生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去发现作文广阔的生活题材,去体验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去展现儿童语言的纯朴、大胆、率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作文教学首先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兴趣点,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立于自我为主体的支点上“动笔”、“动脑”,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语文课程标准》高瞻远瞩的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
一次上课时,窗外忽然响起一阵马达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往窗外看。原来是商家乘坐热气球在做“太阳能热水器”广告。眼看课上不成了,我干脆下课,让学生尽兴观看,还可议论议论。待学生平静下来,再来说说刚才你所看到的一幕和所想到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孩子们提高了从生活中去发现作文的广阔题材的兴趣和能力,在亲自实践中体验到难忘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真情实感。
(三)、从生活中去渲染作文的语言魅力。儿童的语言纯朴,大胆,率真,不顾情面,少有忌讳。如果教师经常留神倾听学生的语言,会发现儿童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娇憨十足,冒着傻气;有的想象奇特,极有灵气;有的一语中的,直揭人短处,充满正气;有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透着虎气„„然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艺术魅力,加之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老师苛刻的语言规范的束缚,作文中就难见这些傻气,灵气,正气,虎气的话语。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谈中,要留心收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语言,并用这些
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
(四)、从生活中去激励作文的积极性。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老师应“尊重学生意愿”,学生的习作内容,不管是写光明的、积极的,还是阴暗面、消极面的,只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说理清楚、具有真情实感,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决不能通过我们的作文评价,让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弱,创新的意识衰退,甚至人性扭曲,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作文。
总之,孩子们在生活中是最真实的,如果作文教学中能引导孩子们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作文教学又有什么难的呢?让我们以广阔的生活背景为依托,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用生活的观念指导作文,用生活的色彩装扮作文,用生活的情感营养作文,做到生活为作文添彩,作文为生活高歌。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朝着生活化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