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课堂导向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发挥课堂导向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下面就我们的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解除学生思想障碍。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讲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堂语文课,学生很少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见解,加上怕说错而遭老师批评、同学嘲笑而不敢发言,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这就要广大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角色,多充当聆听者,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如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感兴趣的新闻时讯等,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入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教师不要去讲解概念、原理,应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的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被提起来了。
三、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选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对他们所关注、关心的话题,形式上更要活泼多样。如在上《爱莲说》时,可以边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聆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语段,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莲的总体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更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
四、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语文教师好比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对渗透情感的语言和富于激情的动作等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要融合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心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成功的基础。讲课时,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情,并使其从心理上感到他们中的每一位成员对教师来说都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使之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好课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创作冲动,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与语言的流畅性、写作的独创性,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所谓有效果是指教师的行为引起了老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而有效益则是指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深入课本,寻找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要做到先学后教,“不打无准备之战”。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再者对课文又缺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怎么了解,如此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只有把自己深放进教材,认真研读,反复讨论,烂熟于心,并且在这些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以每当我讲授一篇新的课文时,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做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很多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的语句,及时的做上记号,备课时认真写入教案,课堂上加以重点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也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也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作及时的参考表述。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以对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具有适应多种教学需要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形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多变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而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他们的心上开满美丽的自由之花,这些花朵每一朵都是他们思维肆意驰骋的果实。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比如我在上以年级下册《松鼠和松果》时,就是用实物演示导入的:上课时,我先出示自制的道具“松鼠”、“松树”还有几颗在路边捡的松果,依照课文内容一边演示,一边讲述:“有一只松树在森林里摘松果,摘了一个有一个,突然,它想起了如果松果都摘光了,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以后自己和子子孙孙们吃什么呢?后来松鼠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这样的实物演示,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人们也常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三、把握学生阶段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们就必须巧设课堂教学,使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就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象的春雨的色彩,小朋友们都很积极,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并且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意思,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童趣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天真活泼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兴趣,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教《狼和小羊》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狼和羊的形象,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狼和羊的头饰进行表演。这两位学生模拟狼和羊的语言、行为、神态,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看得非常有趣。这样,学生很轻松地从这两位表演者身上看到狼和小羊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从而也领悟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这个重要道理。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抽象思维,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好奇心和创造力日益浓厚。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要让他们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能一蹴而就,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种种愉悦的激励性手段进行愉快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把学习视为享受的乐事,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自身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成长和发展,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生命力!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对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有以下的实践:
1、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本身的人文性较强,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再加上恰当的课件,文图并茂,于是春景就象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我还运用故事、问题、小实验、一支歌、一个成语等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了共鸣。一但教学中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产生了。
2、用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语言表达力强,而且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用他那对课文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那么 我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
授课方式征求学生的建议,商量着来,把课堂变的民主些。这样学生感觉到人格受到了重视,主动性发挥出来,课堂就不在枯燥。我利用班主任工作的方便,经常和学生谈心,疏导他们的思想疙瘩,我们师生感情融洽,课堂上他们不那么约束,不由我一人主占课堂,主动性有了,兴趣也就水到渠成。
3、讲究教学设计,激励兴趣:
在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课中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皆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于一起,达到“化”的境界。我翻阅资料,精心构思,讲究教学设计。如果让学生只观看老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但时间一长,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就必须讲究教学设计。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生受益的。我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时,安排学生上台,以闻一多先生的身份作一次演讲,学生劲头十足,以主人翁态度全身心投入,研究一般演讲的特点与本文的特色,考虑朗读与情感的表达,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教学设计,激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搜集当时的史料,将学生分成两派,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习氛围相当热烈,结果国民党反动派一派辩败,文章学会了,驳论文的常识、写法学会了,爱国情绪高涨了,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4、重视能力培养,启发兴趣:
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教师的课前导语、精心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充分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中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当老师的就要引导学生知识环节不能缺,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对静止的知识、技能去发挥、发展或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例如《枯叶蝴蝶》一文,找准“真”“假”的突破口,让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详细的感知课文,《故乡》一文找准“变”的突破口,就故乡、人物是如何变化的,并从文中找出原因,从课堂的根本入手,挖掘出课文的深意,学生学会了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从课本中找到了成功感,兴趣就会产生。由此可见兴趣的真正产生,是让学生会学习,培养日常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
⑴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
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上《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⑵ 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接受、质疑和摒弃的思维习惯,掌握听的科学方法:
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说话人和所述的话题,注意唤起相关的知识,形成有关这个听题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的认识;对听到的词句及中心问题都要有心理反应以及认知上的反馈;并在听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总结、评价所听到的内容,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并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开设“听说”训练课。如我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课前,布置导向性阅读任务:选择以解放战争中地下工作者斗争为题材的读物泛读。然后组织听说训练课:让学生谈阅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学生有谈当时背景的,有谈革命人物事迹的,有谈故事的惊险情节的。讲者锻炼了口才,加深了印象,听者拓宽了知识面,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及人物的本质特征,缩短了学习课文的心理距离。又如:在教《说勤》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大家听全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觉课文已被“窜改”了好几处,顿时引起了“警觉”。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窜改”了多少处,并举例说明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学生议论纷纷,互相校对“窜改”的情况。这时我让大家翻开课本,对照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非常活跃。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能刺激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学会听,学会听讲是学生学好习的最基本的工夫。
⑶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如果但是背过了,记住了,久之,也就成了两脚书柜,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还必须要有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际上是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思考的迁移能力,它是自学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教会学生理解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其作用就等于交给了他们阅读各类文章的钥匙。就描写而言,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无论是什么样的描写,其作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环境描写作用于交待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任何一处描写都要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否则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们在理解作品时就会有章可循,减少盲目性。“精讲”、“精练”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好办法。“精讲”、“精练”的内容一定是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通过“精讲”、“精练”,学生能从中摸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指导学习,便达到了目的。在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作联想、多作比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只有在头脑中建立了普遍的联系,它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⑷ 语文的知识面太宽泛,仅仅掌握课堂上、教科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鼓励和督促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吸收各种有益的课外知识,做到博学精思、融会贯通。只有课外阅读成了学生不可缺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才可以说他真正具备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然而这种习惯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训练。我采取以下方法:按期规定阅读内容,要求写出读书笔记,并在班级内互相交流。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订一份报纸,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也可定期交流读报体会。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写日记。日记的内容、形式不限,但必须是健康的,真实的。开始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加以思考,三言两语记下感受,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可选取好的日记在班级展出,或推荐发表。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独立解决学习中所遇问题的能力。比如,要求学生查资料,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多交谈,多参加语文活动,展示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增强学习信心。语文自学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应该成为教学的训练重点。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环节的连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学习的兴趣才能落实到实处,我将本着以上的做法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让我的学生热爱学习,体验成功,感受乐趣。
第四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题目:《浅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者:刘夫珍
单位:江苏赣榆县青口第五中学
地址:赣榆县青口镇黄海路木器厂综合宿舍楼1单元302室
邮编:222100
联系电话:0518-82620297
浅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目标激励,二、情感激励,三、质疑激励,四、竞争激励,五,成功激励。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激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要想教好自己的学科,光靠渊博的知识、威严的外表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教学中得心用手,教有所获,就像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成功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人近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出一点门路,在这拿出来以便抛砖引玉,那就是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一、目标激励
学习语文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也就是说要懂得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什么。我们需要通过语文学习去认识五彩缤纷的社会和人生,需要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词汇,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在阅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确实“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但是,从语文学习的目标来看,这只是一个方面,除了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我们还需要语言的积累,还需要增长理解和表达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我们不满足于对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感知。语文学习不同于的文学鉴赏,它要求我们不满足于对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感知,还要求通过“语言的艺术”学好语言。如果读了文章只记得故事情节,只知道一个大致内容,在语言学习方面没有在自己头脑中留下什么痕迹,等于闲逛宝山空手而回。读文学作品是这样,读其它文章也是这样。
因此,我在教学生第一堂课时,首先要问学生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各言其志。然后我就会追问他们“你们知道学习语文对你们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有什么帮助吗?” 学生就会从交际的能力、良好的修养、非凡的气质、高雅的谈吐等多方面说出各自的想法。接着再追问他们怎样才
能学好语文,学生就会从多读、多写、多说,还有从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各抒已见。然后我再总结性谈到《语文课程标准》上强调“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我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第一步,为学好语文奠定一个思想基础。
二、情感激励
㈠陶冶学习情操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即趣味、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的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学生情操,产生浓厚的兴趣。
㈡ 优化师生关系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位哲人的话,“亲其师,信其道”。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一起遨游太空: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惊叹古代劳劝人民的智慧;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高兴后的记忆永不忘”这是至理名言。
反之对老师产生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重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密切和他们的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
㈢科学评价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
一。以往甚至现在的语文学科评价,还只是一张考卷,至多加上简单的面试,很少能把语文学习兴趣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的,很少能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作为评价目的的。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立足过程”,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当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并写得比较通畅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文章,这是对写文章的兴趣肯定和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联系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考试虽然无法取消,但在考试中,我们应注意不能让试卷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文章的题型中,老师们在试卷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命题的科学性,多设想一些答案;在批改和评讲时,也要对合理的想法和观点予以充分的肯定,对有创造性的想法甚至要予以高度的表扬。那种让学生灰心丧气的题目出不得。切不可让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语文学习兴趣被一张考卷“毁于一旦”。
三、质疑激励
俗语云“好奇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还可以通过爱迪生的“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莱特史弟的“人为什么不能像鸟儿飞上天呢?”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质疑,调动他们质疑的兴趣。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 的形式,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处处志之’,又为什么‘不复得路’呢”的疑问,讨论解决这一疑问就能让学生明白本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学生问“皇帝自己没穿衣服怎么会不知道呢,哪有这样的愚蠢皇帝?”而讨论的结果又让学生明白童话的夸张艺术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课堂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在这一过程中进发。这一互动过程必须是宽松和谐的。某外国名牌大学人才辈出,校长戏言他们的秘决在于“老师面对着学生抽烟”,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创造的火花才能生成。因此也有调侃:中国人最具创造性的时刻是在酒桌上。和学生一起创造这样宽松的互动氛围,孕育智慧的氛围,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是交流平台的预设。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老师表达自己意见时,老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这样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就会越学越有兴趣,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愿望。
四、竞争激励
流水只有撞击岩石,才能形成壮观的浪花。要想刺激学生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竞争机制。如:演讲竞赛、说话竞赛、写作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多种形式,这正是“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之后,就让学生开展写作“我爱我妈(我爸)”、“我爱我师”这一竞赛活动。在学习《幼时记趣》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看谁说得生动有趣。还有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看谁写的形式美、内容丰富、实用性高。对竞赛的结果,老师还给以评价激励,评出优胜者适当给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学生在这种竞争激励中提高学习语文兴趣,给他们一个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和非常的成就感。
五、成功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
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无济于事的。”那么怎么进行这方面的激励呢?
首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向他们讲述一些学习成功的例子,如偏才韩寒。也可以举一些能够激扬文字的伟人的例子,如曹操、毛泽东等一些英雄人物,他们的文韬武略,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其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从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上的激励措施,在语文教学中确实行之有效,能够很好地点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机智、幽默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灵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哼唱一句“对面的男孩(女孩)看过来”,很体面地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你还可以对一个上课爱照镜子的学生说“不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你的可爱而美丽,你不照镜子也是很美的”。有时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就拿书读背,应付老师上课检查,我一进教室看到这种情形,就会非常高兴地说“真是感动中国!”诸如此类做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子,丰富自己 的生活阅历,要有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方面,方法不一,广大同仁,可以献计献策,博众家之长,方能尽善尽美,方能引导学生步入学习语文知识的殿堂,方能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创造力。
附【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5年1—10期
2.殷显耀等主编的《新教学方法》吉林出版社1995年11月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出版社2003年1月
5.《教育新理念》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第五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龙门镇中心综合组教师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讨活动方案
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我们教研组也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课题,开展了研究活动,以提高了师生素质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加学习人员:全体综合组教师
一、学习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探讨
二、时间安排
5月18日:下发学习材料,集中讨论学习。
5月19日——5月24日:自主学习
5月25日:上交感悟或反思,组长做活动总结。
2013.5.16.龙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