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与素质教育
.LOG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与素质教育
四川省安岳中学吴岚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更有思想性、教育性。体育教学中注重德育因素的挖掘、整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体育教学很难有大幅度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首先,谈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结合年龄特点,生动进行。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形式,通过极富趣味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兴奋高于抑制,精力充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甚至会连续犯各种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情循循善诱。
2、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诱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搞反面教育,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
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四、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应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1、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意义。
2、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吃苦耐劳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志品质。
4、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储备。
五、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
2、注重言行。
3、注重精神面貌。
4、狠练内功。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工作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课锻炼身体的实践,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练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目的。
其次,《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各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三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
(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程参与。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是全员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各种选拔、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应试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很多地方是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训练。为了应试,为了抓“分”,其它项目少练甚至不练。这种训练是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全方位训练,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二,是整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后,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个人必需具备的素质的培养上。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哪一个部分锻炼出了毛病,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如单纯只练长跑,对增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耐力素质是有效的,但对发展上肢和躯干力量及其它内脏器官功能效益是不大的。欲达到全面落实提高,协调发展的目的,应当做到:
1、以1——2个项目为主,再搭配其它项目。
2、不同季节进行不同项目的锻炼。
3、进行补偿性锻炼。
4、锻炼要做到形神结合、内外结合、动静结合。
(三)、实现“主体”,主动发展。
课堂实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三,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训练,强迫塑造的过程。
多年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背着学生走,领着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传统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缺少自觉锻炼的主动性。
现代课堂教学必需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锻炼。
总之,把实施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的严峻考验。体育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为此做出努力,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为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展现一片蓝天。
第二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曾忠钊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 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 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 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 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 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 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 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 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 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 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 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 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 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 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 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 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 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 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 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 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 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 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 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 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 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 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 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 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 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 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 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 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 切实做到听令行事。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 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 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 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 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 顽强其毅力。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 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 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 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 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 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 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 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 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 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 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 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 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 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 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 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 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 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 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 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 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 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 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 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 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 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 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 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第三篇: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 中学体育 素质教育 顽强意志 团结互助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
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三)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
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摘 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日趋稳定,人们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日趋关注。素质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教育模式改革的议程并加以实施。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据此分析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方法。
(二)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
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
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
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
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五)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第四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 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 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 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 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 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 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 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第五篇: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初探
白塔寺乡初级中学
王晔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培养。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德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德育的内容反映了我们的学校社会主义性质。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要具有公民意识、社会公德、集体主义思想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更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德育因素的挖掘、整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目前,初中体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针对要考试的项目(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其他项目的训练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我们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再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样不但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该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体育教学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才能够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就这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实施的过程要详细安排,并且要注重信息的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
中学体育教材中德育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主题。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最为直接:一是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锻炼身体,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看作是自己对祖国的义务与责任;二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为国家做贡献争荣誉,或者用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和对祖国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体育与集体主义教育。学校体育不论是班级授课制形式的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或者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锻炼小组,大多数都是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学生的各种体育比赛,尽管比赛人员的组合和构成不同,也都是经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且体育活动又都是动态活动,因此就要要求有组织、有纪律,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某一种活动。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表现都涉及到个人与集体和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向学生进行关心集体,为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对不利于集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抑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学校的体育活动,经常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的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运动会,班级的单项比赛,早操、课间操评比,这些方法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竞赛能激励青少年平等竞争,奋发向上;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努力程度将影响集体荣誉,而集体荣誉又会给每个成员带来影响,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赏,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快,激发他们主动去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愿望。
3.体育与优良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体育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地表现个性,抒发情感,个人的行为和道德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积极诱导,发扬优良品德,批评和纠正缺点与错误。比如同学之间的合作与帮助,正确地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既遵守组织纪律,又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育方法。体育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室外来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适应寒暑的能力,完成规定的任务和争取比赛的胜利,并且还要要求学生要有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精神。这些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的培养,体育对此是具有特殊的作用的。
4.体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当今的世界上,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各族人民的热爱。因此体育往往被看作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成为展示民族精神文明的橱窗。
体育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属于人类总文化的范畴,它本身就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体育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文化,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发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教育学生在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时,除自身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体质增强和取得较好成绩外,还必然会引起一种心理活动,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改造和升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曾经说:“体育运动既是一种物质力量,又是一种精神力量。”这表明体育与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体育以人为对象,以运动为手段。教师只要教育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强身、健体、益智、促美,使身心得到发展。体育作用于社会,既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又能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体育的价值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所以体育能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体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共产主义品德 ○坚持体育锻炼需要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参加比赛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同伴、与对手以及与裁判员、观众的关系,这就要求参与者团结合作,互相尊重,遵守纪律执行规则,光明正大;讲文明,有礼貌;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比赛或观赏体育比赛,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及国际主义的教育。
2丰富生活,移风易俗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丰富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人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正确审美观念的建立,美好情操的陶冶,社会风气的好转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体育这种高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着亿万群众,起到了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作用。
3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体育运动的重要特点是竞争性强。通过比赛来争胜负,较优劣。同时,体育活动又有国际性,在当今和平时期,国际体育比赛中,人们往往把比赛的优胜同祖国的荣誉与民族的尊严联系在一起。
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顽强拼搏,不断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世界新纪录,为国争光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就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屹立世界的能力。这种勇攀高峰,振兴中华,创新向上的运动员精神,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祖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时震撼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灵,激起一阵强似一阵的爱国热潮,成为鼓舞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人们赞誉那些体育明星是“祖国之光,民族之灵”,夸那些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优秀运动员是“英雄志,民族魂”。
4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国际友谊
○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按规则竞赛的平等性和交往的国际性与广泛的社会性,使体育成了国际间和人际间正常交流与加强友谊的重要手段。竞赛中胜负是客观的、暂时的,而友谊却是长存的。因此,通过体育竞赛和运动员互访,能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教材中都是以显性和隐性的两种方式程现出来。
二、结合年龄特点,生动地进行
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娱乐兴趣大,不喜欢总是呆板地从事某个单一的活动项目。他们往往“精力过剩”,而“剩余精力”又具有多面的指向性。作为体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工作的形式上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引导,使其能量释放的指向正确。
1.寓德育于兴趣之中。
兴趣,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强烈追求和热爱,它是求知的前提,向上的指导,成功的前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活动的开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地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且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尽量不搞反面教育,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多增添趣味性的内容,就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和欲望。寓德育于兴趣之中,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兴趣,并且经常加以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因迷恋某个单一项目而影响了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把特殊的爱好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有些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兴趣都很浓厚,我们就要诱导他们以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为中心发展其他项目的兴趣。
2.寓德育于师生情感交流之中
优良的心理气氛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正确取向的关键。由于师生的职能各不相同,知识经验和生活作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无可指责的,是符合教育要求的,而在学生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往往出现“你讲我听,你做我看,你说我做”,到后来就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距离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身处地来一个“心理位移”,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验和思索,逐步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形成有利于教育工作的融洽、活泼、最富于情感的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放下主观臆断,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有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老师的爱,从而受到“感染”、“感动”和“感化”,使他们内心世界发生积极的感情。
3.寓德育于无形之中。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无形和有形之分,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无形,就是除课堂上正规的集中教育之外,用使人感觉不出是在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议、摆、讲等形式,与学生一起于谈笑风生之中,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将生动的哲理,丰富的知识用耳闻目睹的趣事,在学生心理上淡淡地引起,慢慢地渗入,渐渐地深化,使其产生良好的共鸣。这种形式,没有特定的教育对象,学生没有戒备心理和抵触心理,话题不受限制,寓理于事,生动活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这种教育的效果,往往在“有形”教育中是达不到的。
三、结合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着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该旗帜鲜明,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位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有些同学看见后,不但不去扶他,反而还不时用言语取笑他。而另外有个别同学却迅速上前把他扶起来,帮他拍去身上的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哪里没有。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典型事例中的不同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同学中哪种做法很好,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友爱。
四.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学,应配合学校德育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1.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的意义。
2.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使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5.适逢阴雨大风天气,在教室内上理论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教育,使之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可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可教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教师还应认真组织好体育活动课,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感受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快乐,体会勇于拼搏,顽强奋进的竞技作风,从而受到教育感染。
五、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中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可信赖的人,中学教师的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上体育课学生不准穿皮鞋和拖鞋,尽可能穿运动鞋,衣物的穿着必须是便于运动的,我们教师也不能穿皮鞋或拖鞋上课,尽量穿运动服。教师不但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教师的衣着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应穿戴朴素,整洁大方。2.注重言行。教师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要尽量规范。
3.注重精神面貌,情绪饱满。教师的精神面貌状况如何是一堂课质量优劣的前提,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防止简单粗暴,禁止损害学生身心的行为。
六、寓德育于群体活动中
学校群体活动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活跃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有力手段。如何根据学校团委、政教处制定教育目标和学校的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就应定期开发运动会,举办队列、广播操、拔河比赛等。对课间操进行检查、考核,并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和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去,形成制度化、系列化。比如我们学校,每年的冬季都要开展运动会,“五·四”青年节都要开展队列、体操比赛。并且把早操、课间操的出操情况作为颁发流动红旗的主要依据之一。
七、结合体育锻炼,有效地进行
体育锻炼,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古今中外,一概如此。我国西周的礼射,在于“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通过射而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鲜明地体现出了为培养效忠奴隶主国王的忠君思想和行为的培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也是如此。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潜力是巨大的„„。芬兰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的能力。苏联、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是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就是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各种教育途径都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服务。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指导,反过来,体育锻炼又能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体育活动当中,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寓德育于体育锻炼之中。
(一)体育锻炼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主要有:
1.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意识。2.培养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灵活、机智、自制、诚实、正派、刻苦等优良品质。
3.培养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作风,以及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作风。
4.培养社会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体育锻炼之中进行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执行;通过活动的具体内容(如:队列、球类、田径、体操、技巧、游戏等);通过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发挥集体互相感染的作用;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等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的实施。齐齐哈尔铁路局教育处多年在全局所属的中小学校中开展队列的训练,已大见成效。不仅仅是学生们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且学生们的体质也得到了增强,智力得到了促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北京清河二十中学,通过抓体育,促校风的改变,由校风的改变促进升学率的提高,已见效果。
实际上,中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一种整体性的发展,包括体力、智力、情感、意志、行为等,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体育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不仅在理论课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在体育运动课中也要时时地对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贯穿体育课堂的始终。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一样,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教育应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是锻炼身体主的实际,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炼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体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的德育放在首位,结合体育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