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 成长博客CERSP BLOG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文昌市重兴镇甘村小学邢春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当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的主力。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虽然不难,但要讲好这一门课却不容易。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电脑课、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要教好这门课,应当充分运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学好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名学生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们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的期望变成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齐,我们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适当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对下一堂课心怀期
待。
我在给学生上《计算机的组成》时,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眼前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各个设备的名字,然后让他们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学生们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亲手触摸的教学方式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兴趣引导,主动学习。
良好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一节课的导语是很关键。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导语的激趣作用,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小学生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计算机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到发问式:你能把你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知道怎样用计算机听歌曲的吗?你能用计算机画出美丽的图画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去的新课讲授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适当地采用一些练习鼠标和键盘的游戏小软件穿插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智慧拼图、涂色、金山画王等,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在忘情游戏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以及鼠标的各种操作,了解了回车键、空格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学会了键盘的使用。
另外,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一开始上课,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学以致用,妙用“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运用到“任务驱动”法时,我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代替灌输,以辅导帮助代替管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虽强,但是持久性差。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即会感到厌烦,也会对学习内容失去耐心与兴趣。也基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在授课之前,我都对每个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做详细的全面分析,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出一些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同时,选出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组员。根据实际需要考虑,一位小组长带2—3位组员成为一小组,并在上机座位上做相应的调整。组建好小组后,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一名巡视员,并能随机随时加入某小组中,与学生合作练习,同时将重点转到指导各小组之间如何合作上。让他们在共同的操作实践中各抒已见,各展其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在授予学生扎实的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计算机等科技成果的情感,也不能忽视计算机的普及所带来的有关社会问题,如应当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合作与友爱;在丰富学生情感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道德、理想的培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释放创造力与想象力,发展个性思维,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为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国家栋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点滴体会》)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摘要〗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会同学们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找写作素材。利用精美课件引导学生听、说、学、写。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观察 素材 阅读 写作方法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其中,写-----也就是作文,是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头痛,真可谓是谈作文“色变”,面对作文他们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或无话可说。然而,为了培养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且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应用能力,作文教学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作文课堂更有效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曾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课堂上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在作文课上激励学生多动脑筋、多说,哪怕是说出一个恰当的词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演,在学生心目中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在我的作文课上我经常用“诺贝尔妙词家”“金鹰创作家”“诺贝尔文学家”等称号来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说。这样同学们因想获得这些美誉会绞尽脑汁想词语,想句子,也就会触发他们课后多积累,并且当他们词意不太清楚或不会正确使用时可及时加以指正,这样全班同学也就都明白了,下次也不会做错了。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一位同学说“班长终于不孚众望,赢得了演讲比赛第一名!”当时我叫同学们针对这句话改错,可没一个同学会改,并还有些同学喃喃自语说“好像是对的”,当我把“不孚众望”的意思说出来后,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在后来的作文中也就没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生活中找素材,或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创造素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1)。写作素材对于作文来说特别重要,同学们总是说不知道写什么,好像没有很特别的事情发生,每天都是一个样,就是因为同学们不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作文中的素材就是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记得在上四年级写景的作文课时,我要同学们说说春天有哪些景色,同学们能说出很多,但当我要大家说说这些景的特点时,就鸦雀无声了。春天有如此多的景,如此多的色彩,如单单是我在课堂上用语言来描述、来形容,那是肯定说不清的,同学们也不能领略到春天的美。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在校园里欣赏春景,要他们带好笔和纸,记载景物的特点。同学们观察了桃花、迎春花、小草等,通过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并且提倡他们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次作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就连平常写作一窍不通的同学也能将景物描写具体。同时,同学们也明白了细心观察对于写作是多么重要。
在适当时候,我们也可在课堂内创造情境,提供写作素材。有次听了一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她让学生们用嘴为饼干变形,再谈谈自己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这样加大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让同学们在课堂中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这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同学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能将为饼干变形的过程与当时的心情描写得具体、生动。所以,虽然是三年级学生写起来也有条有序,丰富生动。
三、要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所以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可创建一个读书角并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有段时间我举行过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让我欣喜的是在后来的习作中发现同学们将这些故事应用到了作文中去,可见,这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四、设计精美课件,将抽象思维具体、形象化。
有些作文课很难上,有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时课件就能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当我们在教同学们写想象文时,总会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因为这种抽象思维很难定位与把握,如果引导不到位就会导致同学们不知道写些什么,或产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而脱离文本要求。在听完一位优秀老师的作文课后,对我很有启发。他就是应用课件将想象课上得生动、有趣。他要求同学们写的是《峡谷探秘之旅》,在课内不可能带领同学们进入峡谷去参观、去想象,在这时课件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位老师先带领同学们通过课件领略了峡谷的美丽与神秘,激发了学生的探秘兴趣,再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配音,进入峡谷探秘之旅的想象中。就这样这位老师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了,同学们写出的作文也精彩极了。可见,课件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达到听、说、学、写的效果。
在习作课上,教师不能自己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并且进行说话练习,这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重要步骤。教师也可适机提供片段,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学生在课堂上能组织语言说,在写作时也就游刃有余了。
六、写作方法的指导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或优秀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单独把写作方法拿出来讲,学生们只会觉得乏味,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将写作方法结合具体事例或优秀范文来讲就生动多了。例如:有位老师上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寻找春天》,在讲写作构思时,她通过一篇范文教会学生构思分为四大块:题目、开头、中间、末尾,哪部分应该表达出什么内容,这样,同学们就可仿照这个模块去写了。结果同学们的作文写得很有条理。还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会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将作文写具体,写生动。同学们在他幽默、风趣的教法中领会了细节描写的要领。可见,这两位老师的目的都达到了,同学们学写作方法也能学得轻松、愉快。
七、让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在互改与自改中提高。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其实,互改与自改也是同学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在作文评改课上教师可分为师示范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并修改几个步骤来实施。教会同学们修改符号的用法以及通过“看------读-----找-----品-----评”这五个步骤来修改作文。让同学们具备发现作文中的优点,并且能修改作文时常见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在作文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习作能力。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作文教学分析与实践中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几点体会,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新时代人才,在作文教学中不能满堂灌,要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在作文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摸索、实践,按照新课标要求,达到有效课堂。(2)
注:(1)、(2)摘自《新课程标准》
第三篇: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内容。它对于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然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很不一样。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型课题,没有前人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象其他学科有成套成熟的教材、教学方法的各种样本。为此,我想就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教学要涉及到教材与计算机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相配套,教材再好跟计算机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不配套也用不上。计算机设备是较昂贵的,需要一定的资金,经济发展不一样的地区资金的投入不同,计算机设备的配套也不同,教材的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地区的需要,所以本人认为,要想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教材为依据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是很重要的。
如《信息技术》教材里有一节是网上浏览,这一节的计算机硬件要求要配有调制调解器和有专线进入因特网或连上宽带网,而
本校没有此配套,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用本校现有的卫星接收系统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朝阳资源中心下载了一些资源在服务器上,成为一个小资源库,把学生机、教师机和服务器登录上,老师从教师机上打开软件“网络教室”就可以连接到服务器上的资源库,在资源库里浏览,好比网上冲浪。再通过软件“苦丁香”的屏幕广播给学生看,让学生领会后,再通过“苦丁香”退出教师机,让学生按老师的演示模拟网上冲浪。当然下载的资源要比进入因特网的资源要少,比不上在外面网吧里的网上冲浪惬意,但也起到让学生能领会进入因特网浏览的效果。同时下载的都是健康的有用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完全没有一点腐化影响。
再如,“苦丁香”是一个很优秀的教学软件,其中里面有一项功能是“电子举手”:如果学生需要获取教师的帮助,可以按下本学生机键盘上的“scroll lock”键,向教师申请,教师收到申请后,在教师机屏幕上该学生机图标的右上角会显示一个举手小图标。教师就获知哪位学生向老师申请。
这是软件编程人员一个完美的设置,然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要向学生们传授“电子举手”这一内容,恐怕他们由于好奇心或跳皮的同学爱搞恶作剧,时不时去按scroll lock键,弄得全班都“举手”,而真正举手的也不知是谁。这岂不是弄乱了教学秩序,至今我都不敢轻易向中小学生们传授这一内容,如果谁有问题就直接把手举高起来就行了,不必要去硬套对我们无用的现代化。所以作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是很重
要的。
尽量用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语言和上机操作相结合在游戏中小学习
中小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兴趣为重,他们的知识面还是比较窄,直观感知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讲解时要少用抽象的科学术语,把所讲的内容尽量转化贴近生活,用简练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计算机的外观主要是由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组成,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部分,是处理数据信息的指挥中心。把一台计算机比作一个人的话,主机好比人的大脑控制人的各个部位;显示器是输出设备,把主机处理的数据信息显示出来,好比人的口把大脑所想的内容讲出来;键盘和鼠标是输入设备,把接受的数据送到主机去处理,好比人眼睛、耳朵、鼻子接授到的信息送到大脑里处理一样。这样激起中小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中小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快乐的教学,运用游戏形式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引导中小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巩固练习,变苦学为乐学。
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降次或舍弃陈旧和过时的内容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应用性和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实用性都很强,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并能很快将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所以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计算机学科的一些
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汉字输入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等。也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降次或舍弃一些陈旧的和过时的内容。如在Windows操作系统没有问世之前,都是在DOS状态下从键盘上输入繁琐的命令来操作。而在Windows操作系统问世之后,直接用鼠标从窗口上点击各种形象的铵钮来完成操作,极大地方便操作人员,同时功能也大大加强。在当前的日常应用中,DOS操作系统已经很少用,还有数制的转换、编码、指令、语言等。我在授课时只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除计算机专业人员对它的研究外。
另外,很多人还幼稚地认为,字打的越快说明计算机知识水平越高,这太片面了,在DOS操作系统下都是靠输入命令来完成操作,确实有一手好指法操作起来很方便,但并不至于用来衡量计算机知识水平的高低,况且Windows操作系统的问世,鼠标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键盘。不过键盘练习(指法训练)仍然是基础,初学者必学的,所以在很多教学用书中的开头部分都是指法训练,因为练一手好指法不容易,在指法训练这一章都要求十几至几十个课时。很多老师按部就班在指法训练上花大量时间去强迫学生,要求学生一定要很规范地准确地快速地运用键盘,说这是基础的基础,把一分钟打多少个字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这未免太过牵强。简直太可悲了。我在授课指法训练时,软件“金山打字精灵”是中小学生较感兴趣的优秀的指法训
练软件,但学生打开软件“金山打字精灵”练指法训练不到几节课就开始生厌,效果也不佳,要求老师教新的知识。此时我想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于是我暂时放下,教学生新的知识,即软件Win98下的“计算器”的运用和“画笔”画画。之后,返回用软件“金山打字精灵”练指法训练反而更有兴趣,练得很认真,进步奇快,这样不但学到新的知识,同时对指法训练也学得更好。
总之,计算机教学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门新兴学科,不象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那样有前人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专家几十年来研究出来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即使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也不会错到哪里去。但计算机教学就大不相同。所以,计算机教学要在以教材为依据的基础上去灵活运用,要作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随时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是当今计算机教学的良策。愿我们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博客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LOGO绘图
(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学会用LOGO音乐命令演奏乐曲。
(3)了解用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
(4)了解LOGO简单编程。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小学 兴趣特长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应用技能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素养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
信息→知识→智慧
技术创新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 初中 ↓ 高中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器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恰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行为指导”“使用技能”。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1.能根据学科学习和其他活动需要,分析所需的信息及其类型,讨论确定合适的信息来源(如他人、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录像、电视、因特网等),学会从不同的信息来源搜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调查、访谈等)。对信息搜集过程进行一定的规划,初步形成信息需求分析的意识和习惯。
2.学会利用常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探测器、扫描仪、录像机等)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或利用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对传统介质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数字转换。
3.学会利用计算机输入和存储资料,学会利用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功能对文件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建立以及重命名文件(夹)、保护文件等,能迅速查找和提取自己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通过比较和实际体验,感受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存储和管理的优势,认识到数字化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4.能熟练有效地运用远程通讯工具和在线资源(如E-mail、因特网等),浏览、查找、下载和保存远程信息,以满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其他问题解决的需要。
5.能根据任务需要评价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适切性和可能存在的偏差,甄别和选用有价值的信息。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1.学会使用一种计算机画图软件,设计并绘制图形。例如根据表达意图确定图画的主题和大体构思;能设置背景颜色和图画的颜色;能使用常用的电脑绘画工具画出点、线、面;能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电脑特用的功能对点、线、面进行组合、编辑,构成符合表达意图的完整图画;能给图画上色,能对图画的整体或某个部分进行修改,或设置必要的效果。
2.学会使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处理文字信息 写作,在学会常用文字处理功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文字编辑、版面设置、剪贴画、艺术字、绘制图形、插入图片、制件文字表格等方式,增加文档的表现力。
3.熟悉信息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常用工具,比较不同软件界面的异同,总结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方式,积累技术应用经验。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能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进而根据表达意图,比较图画、文字、表格、声音等不同信息表达形式的优缺点,选择(组合)合适的表达方式,对作品的制作过程进行初步的思考和规划。
2.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的效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3.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4.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比较利用电脑制作作品与传统作品的制作过程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改进建议,形成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学会使用电子邮件与他人共享信息、获取支持、表达观点或开展合作。
2.学会使用在线讨论工具或已有的学习网站,讨论课程相关问题或开展持续深入的主题研讨。
3.学会使用同页制作软件,规划、设计、制作发布简单的网站,通过网站共享信息、发表看法、发布成果、交流思想,支持合作探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能观察和讨论网站交往中产生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在使用网络与人交往时,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礼仪;能结合实例,讨论网络应用对个人信息资料与身心安全的潜在威胁,形成网络交往中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恰当的网络应用和网络交往可能产生的后果。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1.能识别是建议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说出各类传感器(如声音、光敏、红外、温度、触摸)的功能及其对人类功能的模拟,能描述机器人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如通过传感器搜集信息。通过程序判断处理信息、控制外部动作等流程。
2.研究和了解现代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讨论机器人与人类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优缺点。例如,机器人对复杂情况的反应,机器人可以完成哪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等。
3.学会根据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需要,设计、动手制作或组装简单的实物机器人(如:机器人导盲,机器人迎宾、灭火、踢足球、走迷宫等),将编制好的控制程序(使用流程图方式)导出到实物机器人,运行机器人并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程序做出必要的调试和修改。或使用简单易学的程序语言(如LOGO)编制简单的程序控制机器人做出简单动作或解决简单问题。
4.在不具备实物机器人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机器人仿真环境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和调试使用流程图编制的简单的控制程序;初步感受利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第五篇:幼儿教师成长的点滴体会
幼儿教师成长的点滴体会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的教育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中主要介绍通过理论学习、分类培训、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展示空间,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历程,提高保教质量。
关键词:幼儿教师 成长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255-01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根本保证,更是幼儿园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实践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分类培训、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展示空间,加快了教师的成长历程,提高保教质量。
一、善于写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是何等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个人反思:一是课后反思,当教师完成了一次教学活动后,会有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及其不足之处的反思与惋惜,如果教师能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就能促使自己从经验型老师向科研型老师发展。二是教育随笔,在与幼儿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聆听,积极回应,总会发现一些关键事件,有人曾把它分为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和感人型事件,这时,老师不妨将它记录下来,在茶香、书香、墨香的温馨之夜,细细品位其中的点点滴滴,从中你会有所启示,有所收获。
二、相互为师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一种集体的、协作性很强的精神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此话是很有见地的,尤其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应摈弃那种“孤军作战”“孤陋寡闻”的陈旧思想,克服过去教师成长过程中低层次反复的“自然成熟”倾向,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我园结合研训重点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互听常态课”、“互荐好文章”、“一课多教”“课后反思型说课”等活动,提高同伴互助的频率,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进行理论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读书,会思考,才会有行动、有收获。因为不论是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还是现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是特有的生动情景、深邃思想和崇高精神的结合,如果教师通过学习、反思,把这种“结合”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就能拓展视野、提升教育境界。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让学习成为工作,生命因学习而成功”,鼓励青年教师坚持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从教育专著、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世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实践、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们深深地感悟到:“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职前教育、学历进修固然重要,但理论学习、更新理念已刻不容缓,只有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与书同行,才能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形成复合的知识结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教科研能力,并在实践中凝聚成新的教育智慧和创造能力,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四、分层培训
在加强园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正视教师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牢固树立“相信每个人的潜能,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的理念。
鼓励教师制订既切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个人成长计划,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明确自我发展方向,从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出发,确立“入格”“升格”和“风格”。例如,新教师的“入格”培养。我们首先做好新教师做好角色转化,对她们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班级工作、家长工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其次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跟踪指导;三是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互相听课、交流学习心得、师徒共同上好一节汇报课等。再如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我们采取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邀请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讲学,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生涯,勉励青年教师不断进取;其次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开辟“教研沙龙”,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青年教师搭建展才的平台,让她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三是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她们向各类名师、学科带头人迈进,让她们承担园级以上的公开课、交流活动、教学比武等,展露自己的才华。对于骨干教师的培养,我们采取以科研为先导,要求她们牢固树立科研兴园的意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幼儿园的总课题,确立自己的子课题,并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骨干教师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二是安排更多的外出听课、学习、教科研培训机会,让她们及时把握教改动态,掌握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实施课题的能力,并发挥她们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上教学展示课、组织教研活动、举办教科研知识讲座等形式,让其他老师共同分享她的学习成果,带动她们一起成长。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地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而且也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晓棠.创新型幼儿教师成长与园本培训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2]徐丽玲.幼儿教师成长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6-7+59.[3]王杰.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述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