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作文关系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作文关系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金坛市城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个性化作文关系的研究》课题组执笔人:许建芳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作文与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学生作文时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包涵着劳动与技术、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领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获得的体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较好解决了作文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的发展与作文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目标,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的方式展开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基于课程理念的更新,我们想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作文教学。根据小学生喜欢活动,喜欢玩的天性,我们想到了活动,提出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突破口,尝试改进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因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引来鲜活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直面生活,亲历社会,让他们去观察、去倾听、去实践、去思考、去感受,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习作资源,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最终达到“乐于写作、学会写作、善于写作”的目的。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作文教学,理清二者的关系,探寻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训练结合点,逐步形成序列。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本课题为金坛市立项课题顾问:夏亭尔、陈秋云
主持人:许建芳组长:吴惠娟副组长:徐香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国琴、孙桂霞、胡永红、朱祥生、刘云俊
[键入文字]
个人课题网址http://:8080/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591
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活动,能呈现出富有独特体验的、个性化的创 新性习作。
3、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有效性,使作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深受学生喜爱。
三、课题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各种各样的花,都有它自己的模样”(艾青)即是对个性的最好阐释。所谓个性化作文,是指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
活动让学生有了真切的独特的感受,使个性化作文也有了更真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习作的要求,努力寻找并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组织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训练结合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逐步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各学科中与本课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及校外生活中写作素材,丰富作文题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基本模式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
六、课题研究的落实
1、双管齐下,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个人自主阅读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通过学习,了解了相
关的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谈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 》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个性习作”等概念。
2、集体备课,探讨设计的有效性。
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我们利用群体互补效应,发挥群体优势,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时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有兴趣,这样才可能积极认真地去做好。对于学生写作也一样,要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被动写”为“主动写”,“害怕写”为“喜欢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有些学生一听说要写作就害怕,觉得头痛,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无话可说,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哪些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成为探讨的首要问题。
学生习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吸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实践”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的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这种封闭式的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于是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制作、摄影等,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在过程中积累经验。随后所有活动内容就能入文,由于写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便能信手拈来,下笔千言了。如让学生拥抱大自然,在桃花的海洋中尽情玩耍,他们自然争相叙心中之美,有感而发;闻到稻花悠悠清香,尝到黄桃甜甜的味道,看到白花花的蘑菇,捉到活蹦乱跳的虾儿,体验到家乡是如此的富饶,激发自豪之情,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了。这一类的活动学生乐于接受,可有些活动学生视为“苦差”,势必影响活动效果。活动不仅仅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应该引领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如何丰富活动的内容,使活动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探讨的第二大问题。
设计的习作练习活动安排是否有效?是否要调整练习素材?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也是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
3、课堂观察,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最鲜活生动的个案,我们扎实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观摩示范课、研究课, 听随堂课等,为课后进行交流提供鲜活生动的素材。我们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案例,围绕有效落实个性化的学生习作的主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我们将学生习作的真实性与开发性作为衡量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里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圈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写出真切积极的情感来。把作文课引向综合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的作文充满开放性,并能积极引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及表达。比如在作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写《桃花盛开的地方——故乡》,同学们仅仅会想到家乡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通过实践活动之后,同样的题目,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去思考。由美丽的桃花到爽口的水北西瓜、清香的茅山青峰„„一改原先的“千人一面”式的学生习作。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已储的记忆,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大胆地进行表达。
只有做到了习作的真实性与开放性,“个性化”才得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成为现实。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丰富作文内容。
1、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虽然是不同的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会在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这样做,不但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而且能就地取材,随时生成,相互促进,共生共存。
2、从身边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如我校不少同学的家中都养了猪。但平时,同学们都怕脏怕臭,从来不踏进猪圈一步。开展了“猪娃娃的故事”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同学们学当饲养员,喂起了猪;来到兽医站,调查猪病的防治,苗猪的销售情况。
春天到了,学生们来到校外空地,开始了野炊;秋天到了,采摘树叶制作叶贴画。重阳节,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给老人来去节日的欢乐。冬天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三项体育锻炼——跳绳、踢毽、拔河。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的毽子都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贵且不耐用。于是,就教学生学做毽子。有的同学是第一次拿起针线,连穿针、打结这些最简单的活儿都不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以往的活动脱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忽视了现实生活这宝贵的资源,使学生的生活“沙漠化”。
3、从学校特色中生成。我校的特色是每学期举行“红领巾超市”,变废为宝,让学生体验
“下海经商”。每学年举行读书节、体育节及校园艺术节。不管什么节,都是学生们最忙碌的时候。
4、从传统节假日中生成。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圣诞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购置贺卡相互赠送。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另外,也可让学生对中外的节日进行对比。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季节,可让学生睁大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感受春节的气息,触摸春节的脉搏。可以“春节的脚步”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与春节有关的活动,了解民间过春节的习俗,查找春节的由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作内容。
(二)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习作兴趣。
活动作文课成了学生的期待。学生对活动有一种期待,也是对作文有一种期待。活动作文的实践研究,为我校的作文教学引入了一泓活水,丰富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作文教学课堂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不仅让学生有“米”可以“炊”,而且能把“米”巧“炊”。因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鲜活的,是独具个性的,是极富变化的,写作是倾注真情的,所以学生的作文更是充满灵性的,这是让所有参与实验的老师最感欣喜的。教师在活动设计、活动进程、指导习作、习作评改等诸多过程中着力点都围绕这次活动作文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习作评改中,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凡是能表达学生独特体验的段落、句子、词语都是肯定的文章的亮点,教师加以大大夸奖和渲染。因为这正是文章具有“灵”之气的妙点。因此,学生在这儿获得了成功,他会在下一次的习作中关注自己独特体验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同一次活动,而习作结果却是那样的各具特点,百花齐放。学生的优秀习作集中可见。
(三)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提高了科研能力。
课题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教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带动了教学的全面改观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老师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老师们更关注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作文兴趣、意识和潜能的唤醒,关注学生终身需要的作文能力的获得。改变了作文教学日趋僵化的局面,使我们的作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使老师们尝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甜头,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无穷魅力。
参与研究以来,老师们在工作中经过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吴惠娟获校级领导评优课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学生作文更需丰富的资源》获省学会二等奖。许建芳获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等奖。撰写的论文《给学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获市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征集三等奖,同时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刘国琴获市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评优课二
等奖。“李四光”中队辅导教师,辅导的李子超同学被评为市“地球小卫士”。王颖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获市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省市二等奖,并有论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徐香获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辅导石一汝同学获市“庆六一”讲故事比赛一等奖朱祥生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行为的思考与实践》、《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分别发表于《素质教育论坛》和《新课程教育学术》。刘云俊获市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一等奖。撰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获省学会论文二等奖。孙锁梅获市综合实践活动评优课二等奖。辅导韩笑、范王同学获市“六一”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
八、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目前教材上安排的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文体和写作要求,分析写作技巧。)当学生欣喜于活动作文带来的愉悦后,在我们完成教材上的奉命而作时,怨声不绝于耳,都说这个不好写,没意思。如何能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中作文更好地完成教材上习作训练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作文对教师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时也真有无“米”可下的感觉,更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一个创新的脑袋,才能真正拓展活动作文的空间,开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以适应活动作文对教师的要求?
活动应更多地追求实效,忌大、空、多,否则就会出现了计划与实际操作“两张皮”:计划照有,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有了十足的弹性。如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系列活动有“读书节”、“体育节”、“卫生节”、“科技节”,每项活动都包含有多种活动。除了本校的活动之外,还有全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多单位组织的其它各种活动。可以说学生是周周有活动,天天在准备。可是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教师显而易见就累了,于是教师疲于应付。缺乏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放任式的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相趋甚远。要想控制教师大面积的“忽视”,要想活动卓有成效,只有从“小、实、精”的活动入手。那么,这些活动的内容如何又选择与确定?
本课题研究目标之一是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训练结合点,逐步形成序列。由于课题负责人作为教学骨干下乡对口交流一年,课题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至今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形成各个年段活动作文训练系列轮廓已形成,但未能完整的显现的校本习作训练教材。所以现存问题还有:如何形成活动系列及学生作文训练系列?
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向各位专家学者所作的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第二篇: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参考)
一、灞河中下游地区开发与环境保护
1.灞河上橡胶坝对两岸地下水位的影响调查;对其上游河床淤积预测分析。
2.广运潭绿化花木树种调查;广运潭绿化的环境影响评价。
3.广运潭绿化移栽树木成活状况调查;广运潭湖底衬砌的环境影响。
4.广运潭租地状况调查。
5.灞河两岸毁田挖沙状况调查;沙坑的合理利用研究
6.灞河流域水污染源调查。
7.灞桥文化研究
8.古灞桥毁弃原因探究
二、学校研究
1.操场研究
1)围墙绿化树种选择研究4)操场体育设施布局
2)操场草种草坪选择5)操场绿化现状评估
3)操场排水设计
2.校园建设
1)建筑朝向及影响研究6)学校报栏的设计研究
2)教学楼前绿化带的环境影响7)学校垃圾筒的布置调查
3)教学楼前雪松移栽的可行性分析8)学校主干道边墙面的装饰设计
4)教学区中院绿化布局的调整分析9)学校老礼堂墙体的保护研究
5)蔚园草坪的草种调整的研究10)学校电子监控系统的布局研究
3.学校生活
1)学校作息时刻表调整的分析研究2)某项学生活动的创意方案
3)食堂菜谱的营养学分析4)综合楼卫生清理之改进研究
5)高一学生早餐状况调查
6)学生眼睛近视状况调查
7)学生某社团的筹组方案
8)学校前后门学生交通安全预案设计
三、乡土研究
1.当地主要污染源调查7.农村老年人赡养状况调查
2.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查8.农村新生儿性别比调查及分析
3.家乡母校毕业的名人调查9.“农家乐”发展调查
4.某村规划设计研究10.当地青少年犯罪状况调查
5.农村古民居调查11.农村村级直接选举调查研究
6.“村村通”建设情况评价12.农村少年儿童失学状况调查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近几年,我校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从课程整合、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入手,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让师生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快乐,在收获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转变、实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并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①。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因此,为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我校自XX年3月开始进行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到2010年3月,已走过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多。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有效地实施途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策略
(一)制度保障
1、成立课程实施的领导机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内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要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计划的实施,学校实施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情况的宏观调控,并指导班级活动计划的制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材料的收集、归档。
2、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优秀活动案例、活动设计、论文、学生活动过程性材料等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比赛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袋,作为学期“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并把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
3、每半月举行一次学生作品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校和班级都建立了作品展示台,学生把自已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并择优张贴在“学校展示台”和“班级展示台”,每半月组织一次全校的“作品展示会”,让师生在展示中交流、提高,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学习提升
学习是发展,是超越自我的必备条件。学习理论资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的支撑点。
1、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除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等,还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找到理论支撑。
2、创设展示交流学习的时空,为教师学习注入动力源泉。实行“向你推荐一篇好的作品”的制度。每次教研前提供一定的时间,由教师介绍学习内容,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理解,并做反思评价,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让教师在学习、品评、赏析、总结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以“课例”为载体,拓展学习时空。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光盘),走进学校教师的课堂。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自已的实践,对个案进行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对比课例谈谈“自己的设计”,让教师在比较、反思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技能”。
(三)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课无定势,目标更无定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课程,达到课程资源高效利用、实验研究巧妙推进、课题成果遍地开花的效果。
1、让学生在课程整合中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重实践的思想引领下,我们要求进一步深化所有任课教师的综合实践意识,要求大家以“生活化”、“探究化”、“活动化”的角度来看待所指导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校通过组织各学科教师的再学习,分年级把每个学科可以进行拓展应用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重组和提升,我们由此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的延伸性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说话与写作的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实践,用英语与人交流的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从而在相关课程中培养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劳动技术课程重视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并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构建起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技术能力,注重学生技术意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并以“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增强技术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终生发展要求奠定基础。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更注重上好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去实践、去发展、去创造,从而找到乐趣。我校教师在贯彻劳动技术新的教学目标和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必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接受性教学方式,采取“引导→启发→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还根据劳技学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学生作品展示与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和制作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劳技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劳动技术中找到乐趣。
3、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我校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将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要求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收获快乐。
4、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
小学教育不能完全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而要发挥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我校在每个假期都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有特色地安排学生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在去年寒假,我校开展的“五个一”活动项目就有:抄写春联20幅,自编春联2幅;选看1-2部内容健康的影视片,写出心得体会;走访工厂、企业家、老红军、老干部、工人、农民,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写一篇调查报告;为困难户、军烈属、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写出感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生产劳动,家长写出书面鉴定,学生学出书面报告。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了解了我国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近几年,我校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从课程整合、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社会实践入手,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让师生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汲取快乐,在收获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转变、实践、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社会背景,面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并对每位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即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①。其中,“学会认知”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要求学生能够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由此看来,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从小学到中学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此,综合实践活动正式以“课程”的身份进入了中小学校园。然而,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遇到了诸多的阻碍,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指导纲要”的精神也无法很好地落实。因此,为了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途径,我校自xx年3月开始进行对此项内容的研究,到2012年3月,已走过了整整四年,在这四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多。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有效地实施途径,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目标: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以“实践、发展、创新”为主体,以综合性、开放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环节,以研究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工作,促进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策略
(一)制度保障
1、成立课程实施的领导机构。为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内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要求。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计划的实施,学校实施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情况的宏观调控,并指导班级活动计划的制定,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材料的收集、归档。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2、定期开展评比活动。每学期开展优秀活动案例、活动设计、论文、学生活动过程性材料等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比赛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袋,作为学期“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并把优秀的作品汇编成册。
3、每半月举行一次学生作品展。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校和班级都建立了作品展示台,学生把自已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并择优张贴在“学校展示台”和“班级展示台”,每半月组织一次全校的“作品展示会”,让师生在展示中交流、提高,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学习提升
学习是发展,是超越自我的必备条件。学习理论资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的支撑点。
1、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除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等,还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实施找到理论支撑。
2、创设展示交流学习的时空,为教师学习注入动力源泉。实行“向你推荐一篇好的作品”的制度。每次教研前提供一定的时间,由教师介绍学习内容,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理解,并做反思评价,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让教师在学习、品评、赏析、总结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以“课例”为载体,拓展学习时空。学校组织教师观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光盘),走进学校教师的课堂。要求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自已的实践,对个案进行剖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对比课例谈谈“自己的设计”,让教师在比较、反思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技能”。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取向的课程。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生发展,但其逻辑前提是体系化、理论化的间接经验,即知识体系。
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课程观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而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种课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其他各种课程为基础。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综合运用在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类学科取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性准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为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主获得的知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有助于知识的整合。
2.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防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倾向。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能以书本为中心;
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
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