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

时间:2019-05-13 03: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

第一篇: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有:①连续性和性;②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速度的性;④差异性。

2、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相互作用论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各因素作用的观点主要归纳为: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遗传的作用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大;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的影响较大。

3、胎儿的发育经历了期、胚胎期和胎儿期三个阶段。胎儿期指的是从怀孕后第月到出生。相比之下,妊娠的最初至第月是关键性的。

4、心理学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全世界儿童基本上都是以同样的顺序获得各种动作的。

5、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在出生后三个月时就表现出三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即易护理型、型和型,但有35%的婴儿是混合型。

6、真正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是在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信号系统中,是具体刺激物的信号,是一种“信号的信号”,故称第二信号。

二、名词解释:(20分)

1、实物活动:

2、陌生人焦虑:

三、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二篇:2018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镜像自我

从外界(可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 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3.记忆的精确性

记忆的品质之一,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4.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5.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6.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开展多种形似的活动。(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 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生理方面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⑵病理方面 ⑶饮食与环境方面 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 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⑷家庭方面 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4.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答:(1)对特征的识别(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3)控制性微笑(4)向成人发号施令(5)自我描述性言语

5.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因素?

答:(1)移情(2)社会生活环境(3)父母抚养方式(4)同伴相互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具有什么意义? 答: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 避“悬崖”。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飞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深度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2.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其进行应用? 答: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适应 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 “如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全消失。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 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又如,让儿童嗅闻某 种气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三)对比 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例如,白和黑、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 面贴黑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四)敏感化 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这说明感觉的可训练性。这一方面是由 于感觉的补偿作用而引起的。例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训练而引起的。如染色工人由于职业需要和实际锻炼,可以区分40~60 种黑色色调;美术家对于比例估计非常敏感,可以区分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

第三篇: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分期、关键期及危机期的概念

2、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

2、关键期的概念及内容

3、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用具与器材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提问:什么叫做心理?

2、情景描述:

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可以通过行为及语言来表现,且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测量。

用一段生活场景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一位大学毕业生,正坐长途汽车返回故乡。他打了个盹,正慢慢醒过来。首先她听到轰鸣声,感觉到有规律的震动,看见耀眼的光芒„„这些都是感觉,是进入人体感受器官的一系列外界刺激。接着她从这些个别感觉中了解了他们,知道响声和振动是汽车运行中产生的。“光芒”是从窗外射进来的,这些是知觉。汽车快到她的家乡了,她全神贯注的眺望着窗外,急切地盼望能看到熟悉的景物和亲人,她想:“今天来接我的会是哪些人呢?”“会不会是母亲和家人一齐来呢?”这时她脑海里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和记忆。当终于看见了她的家人时,她一阵激动,流出了热泪,这就是情感。她想将来一定努力学习,有所成就,为家乡人争光,这就是意志。上述这些都是人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人的认识活动开始,有了知觉,产生了思维,引发了情感,还形成了意志。心理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活动,是大脑的一种特殊反应功能。因此,它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过程和活动。

(二)新课讲解

1、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包括: ①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和心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心理的发展依赖大脑及客观现实。如:脑瘫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等症状 ②是客观现实的反应

人的心理现象无论多玄妙,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如:小孩子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③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反映客观现实。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按照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三翻六坐九爬)。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分阶段的,但阶段与阶段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小班幼儿的思维还明显保留着先学前期儿童思维的典型特征——直觉行动性,大班幼儿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主要是对同一个个体而言的。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人的一生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6岁之前和青春期。补充:关键期(劳伦兹)→图片展示 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优势领域是不同的,有着明显差异性。例如,有的孩子2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又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总结概括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篇: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一、考试题型-题型及分值:填空(10%,10分20个空)

名词解释(20%,21—24分6-8个名词)判断分析(10%-25%,25分,5题)简答或回答问题(30%-35%,30分5-7题)论述(10%,11分)

容易60%、稍有难度25%-30%、难度10%左右

二、考试所涉及内容的知识点分布

本次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与教材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前心理的研究对象;要求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各个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相关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特有名词的含义;同时要掌握相关心理学家对学前儿童研究的理论。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掌握。

例题: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身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变化规律的学科。

2.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准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一般和个别项结合、鼓励性、正面教育原则。

3.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问题:人类个体的感知现象都在学前期发生并发展的。例题判断:学前期是人类各种心理现象发展的问题

(2)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凌乱到成体系。(3)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个性心理的发展:即感知觉、记忆、语言、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4.观察法在学前教育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应注意什么? 例题使用观察法要注意什么? 答:①制定合适的观察计划; ②尽量使幼儿处于自然的活动状态;

③对同一事件应作多次观察,避免一次观察就贴标签; ④事实求实的做好观察纪录;尽量纪录幼儿的原话;

⑤及时纪录,不做事后追记。⑥纪录下幼儿的言语、行为和表情。

5研究儿童心理的两大类型: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要知道其概念及其优缺点。**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可以研究心理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也可以研究对心理发展进行全面的研究。优点:①省时间;②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研究;③可以避免因环境、文化、意外事故等因素对研究造成的不良影响。

缺点:①通过研究所得到的被试之间的差别,也许是组与组之间的假差别所造成的;②不能看到一个儿童系统地、连续的发展变化,也不易看到发展中关键的转折点。**纵向研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研究,找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

优点:①能较详细地看到某种心理现象在个体身上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也可以看到质变是怎样产生的;②可以直接的测量个体变化的速度,从而实际的看到生长是怎样进行的。缺陷:①不能作大量研究;②费时间,不能马上得出结果;③可能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而使研究中止。

**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测量、作品分析、访谈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

例题研究儿童心理实验的方法是: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教育心理实验.6学习和研究学期儿童心理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什么 实践意义

(1)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就愈走愈陷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们还没有成人呢。”的确,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入园年龄问题、教材编排问题、教法选择问题、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等等,只有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才能使这些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2)为儿童医务、儿童文艺、儿童现教具设计等应用领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儿童的生存、发展相关的这些领域都需要了解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3)为父母亲提供教养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了父母必须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父母所掌握的育儿知识越多,教育孩子的能力就越强,孩子就有发展 理论意义

(1)能够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比如,对婴儿期言语准备阶段的研究、对儿童早期动作思维的研究、对学前儿童思维发生发展和语言发生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心理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可以为辩证唯物论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比如,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发生和早期阶段的发展,具体说明外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各种心理现象在什么条件下产生,这些心理学资料为揭开意识起源的奥秘提供依据,有助于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理;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同表现,可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运动的法则、质量互变的规律。

(3)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关注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焦点问题。我国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要教育好儿童,首先要了解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从长远来说,是国家、人类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述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问题;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相区别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心理获得发展的时期,错过这个阶段,相关能力的发展就难以弥补。3.转折期 4.危机期

转折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但是在转折期不一定出现危机。

5.直觉行动思维:三岁以前的儿童主要的思维形式,孩子的思维是与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6新生儿无条件反射:具备功能意义的(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不具备功能意义(达尔文反射、摩罗反射)

(1)达尔文反射又叫抓握反射,婴儿会抓握触及到他手心的物体,扎中反射通常会在出生后3-4个月消失。

(2)摩罗反射:巨响、振动或头部失去支撑时,婴儿两臂向外伸、弓背、然后两臂收拢呈现出抱物状态。这种反射通常在出生后半年消失并转化为惊恐反射。

7.学前儿童的概念:我国对学前儿童认识不完全一致,有称“学龄前儿童”“幼儿”“早期儿童”按照国外医学及心理学分类分为以下阶段:出身和新生儿期:出身——1月;婴儿期:1——1岁;学步期:1——2岁;早期儿童期2——6岁。本书的学前儿童概念包括0——3岁的婴儿期和3——6岁的幼儿儿童期。广义的学前期是出生到6岁,狭义的学前期是从三岁到6岁。

8.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即稳定又可变。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都会随着其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既稳定又可变

9.儿童心理发生的标志:条件反射形成、感知觉的出现。10.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孩子发展特征:

小班:认识活动的范围扩大、情绪化、好模仿,模仿是小班孩子学习的主要的方式 中班:思维具体形象,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能够接受任务 **游戏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及作用是什么?

从游戏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游戏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手段两个方面回答: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心里发展水平的活动

(1)游戏是解决幼儿心里内部矛盾的最佳途径(2)游戏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1)、游戏能加快各种能力的发展(2)、游戏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11.2-3岁出第一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例题如何应对第一反抗期:

2—3岁儿童的第一反抗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时期,成人不必紧张或者大惊小怪。

成人要看到该时期儿童的能力。为他们提供身心发展的机会;

当儿童不服从成人的要求时,要冷静对待,先稳定孩子的情绪在教育。

1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例题: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1、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提出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称为儿童的第一水平,后者称为第二水平。启示: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大小的主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每一时刻又都在发生变化;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从自己的第一发展水平向第二水平发展,而不是盲目的与其它儿童相比较。

第三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1.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无意注意为主,有意 注意初步发展;机械注意为主 有意义注意初步发展,注意时间的持续性增长。

2.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客观(外界干扰比如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原因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移视:2个月的婴儿的视线可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

2.追视:3个月的婴儿的视线能够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3.视崖实验:

4.儿童触觉;儿童最早的触觉是口儿不是手。

5.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发生最早的心理现象,即使一种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6.婴儿手眼动作的协调。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动作协调形成,形成的标志是婴儿可以拿到看见的物体。手眼的协同是婴儿心理发的关键一步。7.观察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观察过程。学龄前儿童的观察力特点 例题;怎样培养学龄儿童的观察力

第五章:学龄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情绪记忆:就是对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2.运动记忆:指儿童对自己的活动或动作的记忆 3.语词记忆

4.延迟模仿:1岁半至2岁的儿童,常常出现并非当时的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为,这就叫延迟模仿。

5.习惯化:衡量儿童记忆是否发生的指标之一,指儿童对刺激物的注意减退现象 6.婴儿记忆力缺失;又称婴儿健忘时确实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期储存信息的模式与其成人后的模式不匹配 7.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8.影响儿童记忆的因素:记忆材料的复杂性、意义性、材料呈现的方式、个人的兴趣额、认知能力

例题判断题:儿童的记忆比成人的记忆好的命题是(不正确)

从记忆的稳定性准确性来衡量来说,儿童善于把头脑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联系起来。在提取的时候会更快点。但是不能笼统的说。

第六章 学龄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学龄前儿童想象的特点表现的在那些方面: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初步发展、想象与现实混合、想象夸大。2.儿童创造想象的发生的标志:想象的独特性、新颖性 怎样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想象

儿童的想象比成人好(不正确)幼儿期是想象最活跃的时期。

第七章儿童的思维

1.具体形象思维学前问题思维特点突出的表现在中班儿童身上,主要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的派生特点;经验性、近似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所谓具体形象的思维就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思维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和相互对立的,它们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2.学前儿童掌握的概念:实物概念、抽象概念、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社会概念。实物概念特点: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事物具体特征为主

数概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的顺序和能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3.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动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动阶段(12-15岁)感觉运动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出身到1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月)、二级循环协调阶段(8-12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月)

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

新先天论:新先天论者认为,婴儿生来就具有丰富的有关物理世界的本质知识。4.平衡化:皮亚杰提出的概念,皮亚杰认为平衡化首先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过程。是指对同化和顺化两种作用的平衡 5.运算 6.活动的内化

7.个体思维发展的三种形式: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8.学前儿童比较的特点 9.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

1.积极言语:既能理解又能应用的言语。2.消极研究能理解但不能应用 3.游戏言语 4.问题言语

5.学前儿童内部言语的产生及特点:四岁左右儿童内部言语开始发生

幼儿内部言语的特点是要出声,出声的自言自语;通过游戏言语及问题言语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

6.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语音、词汇、句子、言语表达、内部言语的发生 婴儿语言发展

(1)前言语的发展:一般是从婴儿出生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婴儿在最初的几周内就已经听完了人类语言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的语音差别。婴儿在生后一周内就已能区分出人的语声和其它声音,这种区分而且还是类别性的。3—4个月的婴儿已能对辅音进行范畴性知觉,区别出清浊辅音的不同。

10—12个月时,婴儿区分、辨别各种语音的能力已基本成熟,能够辨别出各自母语中的各种音素,并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意义。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的5个阶段:

妊娠中、后期(5—8个月)新生儿期(0—1个月)发音游戏期(2—

3、4个月)语音修正期(5—

8、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2)言语的发生:单句阶段(1-1岁半)简单句阶段(1岁半-2岁)复合句开始发展(2-3岁)

由于个体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Bates等,1979),最晚则在生后16个月时。

10~15个月间,婴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而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7.学前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

提供阅读的素材、教授孩子阅读的技能大人要引导带领孩子 第九章情绪

1.学龄前儿童的基本情绪:哭、笑、恐惧 2.怎样培养学龄儿童的情绪:

3.学龄前儿童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发生。第十章学龄前儿童自我意思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2.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

性格的 形成和成人的抚养教育有重要联系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每个冲突或危机不会完全消失。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或危机,就需要在前面阶段认真的解决该阶段的冲突或危机。

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2岁)、儿童早期,自主性对疑虑(2~4岁)、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性对内疚(4~7岁)、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青年期,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26~50岁)、老年期,完善感对失望(直至死亡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启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力能力都有其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儿童的智力强项、用强项弥补弱项。教师评价儿童的智力能力时要尽可能的给予肯定,使儿童用自己的强项带动起弱项。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化

1.儿童社会化或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的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亲社会行为:打算或倾向于帮助被人的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 3.移情:儿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4.儿童的同伴交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即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

在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在简单交往时期,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在互补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地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5.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

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1)依恋发展的四阶段

(2)早期依恋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能够密切亲子关系,让儿童产生安全感、儿童可以积极探索周围环境、早期依恋有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好的早期依恋是同伴发展的基础。依恋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65—70%);2.回避型依恋(20%);3.反抗型依恋(10—15%)。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同时,艾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圉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转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6.学龄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 7.哪些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1.遗传决定论:心理的发展由遗传决定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有“相乘说”“合并原则”等

4.双生子爬行实验

5.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年德国心理学破拉尔发表儿童心理发展 6.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情况:陈鹤琴 朱智贤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及原因

发展的阶段不均衡、发展方面不均衡、不同儿童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特点及基础。

8.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矛盾促使下产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外界和客观现实向儿童提出的要求与儿童自身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9.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对

遗传和生理发展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儿童自身和实践活动

10.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理解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与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的问题

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使遗传和生理发展提供的生理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方向。生条件和教育决定了其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1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不成熟到成熟。

3.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关注词汇量的发展有许多研究。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差异,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幼儿的词汇量是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幼儿词汇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词汇逐渐增多,儿童对所掌握的每一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不断丰富和深刻。

(3)词类范围的扩大

词汇的发展还表现的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虚词幼儿掌握得较晚,数量也较小,没有明显增加。儿童掌握的词类与概念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名词、动词、形容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幼儿较易掌握。副词比较抽象,幼儿掌握较难。虚词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幼儿掌握起来就更困难。不过幼儿已经可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词类。

(4)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儿童的词汇量并不等同于他们正确运用的质量,这与儿童对词义的理解有关。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掌握词汇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语法,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发展。(一)语法的掌握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复合句包括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联合复句,其中并列复句的比重最大。偏正复句出现较晚。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关于第一语言的学习以及第二外语学习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七)幼儿认知的发展: 就是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改进的过程。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幼儿大脑结构和内抑制机能的发展、言语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思维特征的组成

(1)“万物有灵”思维 是指幼儿把那些没有生命意识的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即世界万物都有灵性。根据皮亚杰理论,幼儿“万物有灵”有四个阶段:4-6岁把所有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6-8岁把动物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8-11把运动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11岁以后把动物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

(2)“万物有思维”既是幼儿把周围的物体看着有感情的。(3)自我中心化思维 2.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幼儿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记忆也在不断发展着。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记忆初步形成。

(1)记忆容量的增加

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研究表明,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沈德立等人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道的记忆容量,发现不论是再认还是再现,对图片的记忆保持量都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不过也有人认为,儿童记忆容量的绝对值并不随年龄增长,所增长的是儿童运用心理能力的效能。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记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语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影响儿童记忆的因素:记忆材料或问题的特征、儿童的认知水平、对材料复习的次数、儿童的原有知识。

3.幼儿的智力发展

(1)智力发展理论:二因素论、多因素论、层次结构论、流体晶体论、多元智能、智力三元理论

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Spearman,1927)提出的。斯皮尔曼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出人的智力中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即所有智力活动中共有的因素;另一种是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主题,因为他在各种不同的参合中都有表现。

(2)影响儿童智商的因素:遗传方面、环境方面、文化方面

(3)创造力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征: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创造力想象是创造力发展的特点、探索活动室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充满着矛盾

(八)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1.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符合人的道德需要产生的情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联系的情感体验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幼儿阶段移情现象开始发展。

移情:移情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入” 2.自我概念:

知、情、意。知既是自我认识;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意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幼儿期的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延迟满足”能力大大提高上。

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3.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的能力。

4.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1)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4)自我控制的发展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5.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地行为”。

(1)亲社会行为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据认为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如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6.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3)榜样示范。

第五篇: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2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

班别: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20分):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出三种不同的方式:直觉行动思维、思维、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在——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2、在正确的教育下,随着幼儿需要的不断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制力的增强,幼儿的情绪显著地发展,表现为:(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2)情绪的性逐渐提高;(3)情绪不断化。

4、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的用有正反两个方面。为了使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让幼儿保持的情绪状态。

5、儿童社会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在于:(1)把孩子从中解放出来。(2)通过来教育孩子;(3)向独生子女提供

6他们提供。

7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营养素和成长剂,独生子女父母必须采取的教养态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并有所。”

二、名词解释(30分):

1、直觉行动思维

2、道德感

3、性格

4、一般能力

5、气质

6、具体形象思维

三、简答题(30分):

1、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

2、如何培养幼儿自我意识?

3、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20分):

试论幼儿能力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下载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C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A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案(第三章 注意)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3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教学目的] : 理解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及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发展。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了解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推荐5篇)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

    儿童心理学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A认知B注意C心象D言语 一般来说,()言语优于()言语。() A表达性接受性B接受性表达性C感知性理解性D理解性感知性 儿童言语的......

    儿童心理学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 先学前期的儿童的身体发育非常迅速,身高平均每年增加()厘米。A6-8B8-10C10-12D12-14B 儿童3岁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倍。A1B2C3D4D 婴儿期是()发展的时期, A第......

    儿童心理学

    影响个性的发展: 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全托”后,会变得有合作性,,会改变他不良的习惯。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在“全托”幼儿园里。老师作为一个绝对权威的存在,会......

    儿童心理学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儿童心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