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19-05-13 03:1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

第一篇: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

人类发展VS环境污染

——《愚昧的年代》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今后的环境会如何如何,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危难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更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带动的蝴蝶效应。所以,从来没有思考,没有反省,没有节制。当片头的年代迅速的流转,当时间定格在未来的2055年,那一番景象确实是震惊到我了——完全沙化的土地,被大火包围的悉尼歌剧院,丝毫不留的冰山„„2055年,难道我们真的会成为这样?

第一个出现的人物,也就是航空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我们大家可能第一个反应是批斗他,职责他,甚至是讽刺他。我们没有看到污染的本质其实并不是他。他的出现也是依靠着人类发展的产物——飞机。我不否认飞机的发明带给了人类多大的方便多大的速度,但是我们在享受的同时总是忽略了环境的呐喊。我想人们在发明飞机的时候就已经将环境置之脑后了,这才是错误所在。我们现在的发展有多少是践踏在环境的“伤口”上的?汽车的尾气同样也是一个重大的污染源。它被发明的时候我们同样是不考虑尾气排放的问题的。

之后出现的一位奈及利亚的妇女,这就值得一说了。“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话用在奈及利亚人民的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随着一切的一切都在发展,不管是工业上还是生活上,石油总是多多益善。这也就不得不带动着各个国家争夺石油的“热潮”,而这一股“热潮”的受害者真是有苦说不出。奈及利亚就是一个盛产石油的国家,按说应该是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实际却相差甚远。石油被开采被利用的同时造成的水质油污染让那里的人民难以生存,这些自私的开采者只知道摄取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哪里会管其他人的生存?原本清澈的河流如今已是一层厚厚的油脂,连鱼的身上都附满原油,饮用水只能通过水坑提供,这不是很荒谬?包括由于石油莫名其妙卷入战争的伊拉克,难道他们拥有发展所必须的石油是他们的错?

也同样是人类的发展带来的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更可悲的是没有人意识到点什么。当环保爱好者建造风力发电站时,愚蠢的人们居然更加愚蠢的批斗了他们!他们说那么高大的发电机影响视野,他们说发电机不美观。拜托你们想想清楚,要是这个地球容不下你们了你们连这个发电机没有遮挡的风景也看不到了!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人类的发展,而是希望发展的成熟一点,完善一点。其实大家都是发展到了一半,这一半就是便利。然而另一半的环保似乎永远是被置之不顾的。如果飞机汽车在出世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环境污染这一方面,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加上了吸收器之类的,那飞机和汽车都将会被排除在污染源之外;如果原油在被开采之前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可能发生的污染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当地民不聊生。如果在一种发明诞生之前都考虑到了环境的问题,如果规定不环保的不得研究不得上市,我想一切都会好很多吧。片子里有一句话正好警告了我们,“我们现在还来得及,刚刚好来的及”,如果我们依旧没有意识到环境恶化的速度,2055年的我们或许就真的和片头见到的一样了。现在的我们正处在“愚昧的年代”,请我们不要一直“愚昧”下去!

第二篇:《愚昧年代》观后感及社会学思考

《愚昧年代》观后感及社会学思考

《愚昧年代》是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警示片,是从当前环境现状出发,对2050年全球环境状况的想象。看完此片,令笔者产生对当前环境保护现状的担忧与思考。

一、环境问题与消费主义

影片中提到,现代人的消费主义是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诱因之一。早在一世纪以前,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中就提出,大多数现代文化都试图通过他所称的炫耀性消费、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浪费来展示相对高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现代人多数通过炫耀物质财富来炫耀他们的权利,因为在现代社会中,财富是权利最可靠的指标。通过炫耀性消费、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浪费可以反映出一个人不受物质生活和环境必需品的束缚。由于拥有财富和权利,自己不必参与生产活动,能通过对其他人的控制来控制环境,这种控制的权利来自财富和社会地位。

炫耀性消费,是对可见物品的展示,如昂贵的衣服、汽车、计算机等,反映出一个人控制来自环境中的物质产品稳定流动的社会能力。炫耀性休闲,如到遥远的高级消费场所度一次假,穿着休闲服装,选择远离环境生产的工作形式等等,是一种对时间的非生产性消费。炫耀性浪费是指使用过量的物品,或者是抛弃而非回收利用或者修复一些东西。总之,这些都是一种浪费。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会在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追求物质与财富。然而,获得更多的金钱和财产与人们的幸福感却无必然关系,至少低于某一最小值。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尽力尝试,于是陷入了消费跑步机的困境,即不断增加的物质消费量却未能带来任何内心满足感的消费全过程。

所以政府和社会团体要积极宣传过度消费对环境的危害,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并倡导健康绿色的新型生活方式。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式

影片中,经济发展,工业污染的随意排放给环境带来了许多危害。说明很多国家、个人在追求经济财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环境问题日趋恶化。

我们知道当前,全球有很多国家的发展方式都是粗放式的,以我们国家为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任重道远。尽管中央政府很重视,也出台了一些政府法规(虽然还尚未制定强有力的环保法律),但是由于目前的政绩评价标准是片面追求GDP,地方政府则不惜代价,导致我们“引以为傲”的GDP后面的环境成本大大提高。

所以要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发展观念,具体一点,首先就是要改变政府的政绩观。

此外,要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实现环保上的公平。具体地,首先要彻底扭转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加强中央控制,确保某些政策的实施,保持效率一致,同时增加农村环境问题的透明度,鼓励舆论关注农村环境问题,才能保证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保证环境保护不行成肠梗阻现象及由此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然后,要加强环保宣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引导建立民间环保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并监督其他主体。

三、环境保护与环境公平

环境公平概念的提出是环境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含义是,所有人都应享有清洁环境而不遭受不利环境的伤害的权利,环境破坏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称,即谁污染谁治理。

环境公平有三层意义:第一,程序上的公平,即强调同等待遇;第二,地理上的公平,指社区付出与获得的对称;第三,社会意义上的公平,即在整个社会中保障个人或群体应得权益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角度看,环境公平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从长远来看,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蒙受灾难。当今环境问题反映的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而且越来越反映出人与人关系的失调,而人与人关系的失调已成为环境问题迅速扩散和日益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时要注重公平性原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要让社区居民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亲自参与本社区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从地理的角度看,要努力实现城乡公平机制,在当前城市污染不断向农村扩张的情况下,保护农村环境已刻不容缓,应该实行城乡连动的制度,城市以其技术、人才及市场等聚集的优势来帮助农村科学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国际层次上,发达国家应该认识到,环境危机的责任主要在发达国家,在他们的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太多的温室气体,并且在城市化、集约化、专业化农业的基础上大大损害了生物多样性,进而在全球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发达国家不该过多指责发展中国家,企图靠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去控制环境问题,这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应该主动承担起责任,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人才和资金帮助,转变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才是具有可实施性、前瞻性和全球性的解决之道。

第三,环境保护不是反对经济发展,而是要在创造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是能更好地发展的基石,所以,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放弃发展经济。只是,在追求社会生产总值的同时要加上消耗的资源与由于污染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此,才是我们真正的GDP。并且,在开发资源时不能浪费,要运用技术使得所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要开发多种资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比例,这样既可以为后代留下一笔财富,也为环保出了一份力。

以上是笔者个人看过影片后结合相关文献所作的综合思考,仅供参考,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不吝指教。

第三篇:《愚昧者的愚昧》读后感

《愚昧者的愚昧》读后感

李响

凡对真理有渴求的人,都痴迷于仰望星空,凡仰望星空的人,都执着于探索自己。最让真理的渴求者感到绝望的,不是真理本身是否正确,而是自己是否能真正相信自己。

认识世界,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信息,工具和技术。认识自己,我们还需要抵抗心理上的自我欺骗。与生俱来的心理防御系统或许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最大障碍,正如人体的免疫系统维持我们生理的稳定,心理防御系统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维持着我们心理的稳定。

自欺与欺骗是一个消极的话题。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假、虚、伪确实让人消沉,但《愚昧者的愚昧》一书让关于自欺的讨论见诸天日,并通过详细的科学分析研究来让人们加深对其的了解。

《愚昧者的愚昧》的作者罗伯特·特里弗斯认为,欺骗自己,往往是为了更好地骗别人。通过骗自己来骗别人,往往能够减轻我们在行骗过程中的负罪感。自我欺骗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以至于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同时也付出着代价。当个体的自欺被放大到组织,社会,甚至国家的层面,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信,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几乎完全没有办法避免自我欺骗。罗伯特·特里弗斯认为,这是自欺的功能失败,不是道德的不善。同样,库尔茨班在《人人都是伪善者》里认为,伪善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人大脑自然结构的产物。他提出,“人脑包括许多功能各异的系统,或者说模块,他们各异的功能是为了解决我们祖先的适应性问题。……其中一些系统把信息传给别的部分,但另外一些则不传递信息。

《自我的智慧》的作者乔治·范伦特认为,人类的自我欺骗确实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潜意识的心理防御,但我们也可以发展更加成熟的心理防御来代替不成熟的心理防御。在很多成功学著作中,会倡导我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帮助我们缓解内心的压力,进入更好的学习生活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这或许是我们能够用“自我欺骗”做到的最好的事情了吧。

第四篇:《革命年代》读后感

读《革命年代》有感

——浅谈近代历史

“革命年代,意味着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期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这是作者写于本书开头的一句话。这句话很恰当的概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国人的抗争。我本人是一名非史学类专业的大学生,不能像史学类专业的同学那样有更好的机会和精力去探索,进而更深入的了解整个近现代史。我所认识的近现代史大多来源于中学和大学的课本。这些客观条件造成我对历史只有非常片面的、粗浅的认识,读完高华先生的这本书后获益匪浅。

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清政府的国门后,社会就开始了被迫并且缓慢的转型,这期间的经验教训书中都有很好的叙述。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奔走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有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试图挽救国家的危亡。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及戊戌变法等等。但这些都没能挽救内忧外患的国家。199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岌岌可危的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当时亚洲的第一个效仿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共和国。这可以算作近代中国社会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很大程度的进步,人们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由于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使得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但这些发展很快受到阻碍,这其中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社会弊病造成的的。外部是列强并未放松对中国的欺压,为了获得更大利益阻止中国的发展壮大;内部各种原因复杂交错,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统治阶级的苛捐杂税,土豪劣绅的剥夺,中心城市工人的大量失业,社会矛盾的激化等等。

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北伐战争后蒋介石又采取独裁统治,完全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广大民众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中。1928年国民党统治中国后,蒋介石试图以三民主义幌子,掩盖他的以军队为依托的独裁统治。建立“特工总部”、“三民主义力行社”和“中华文化协会”等组织。一方面大肆宣扬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另一方面绑架、暗杀共产党员和其他民主派人士。1928——1937这十年间中古哦现代化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民党统治的不稳定性又延缓了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本书作者动用了大量笔墨来论述“太子”孙科。作为孙中山先生唯一的子嗣,受父亲影响很早就才能加了革命。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政治立场多变。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也可能迫于当时的形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先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科当时也参加了一大,但对联共的政策持反对态度,受到了其父孙中山的严厉批评。孙中山病逝后,“太子”孙科虽然不能再依赖其父亲的声望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但缺少了其父的限制,可以肆无忌惮的反共。当时孙科和国民党的右派结合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共行动,这些使得孙科在国民党内的声望大涨,并且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执委。1927年孙科的政治态度突然发生重大变化,开始拥护国共合作,成了国民党内左派重要的领导人物。随着北伐的胜利,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加紧了投靠帝国主义,左右派开始分化。孙科从小受其父熏陶,思想中带有反帝反封建的的特点,对工人运动一直持积极的态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科对蒋介石的独裁越来越不满,想要联合一切力量跟蒋斗。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削弱了国民党内文职官员的地位,孙科感到只有联合所有力量才能同蒋介石抗衡。孙科当时政治立场的转变不仅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也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有重要的关系。当时孙科各

处演讲,到处发表文章,猛烈抨击蒋的军事独裁。

孙科再次“右转”是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由于孙科处处维护国民党的领导权,和共产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蒋的加速叛变革命造成的形势逆转和共产党的一些左倾错误最终把“太子”推向了右倾。孙科又开始各处抨击共产党。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内权利开始了新一轮重组,蒋凭军事力量很快占据权力中心,孙科开始同蒋等人争夺政治权利,创办《再造旬刊》呼吁再造国民党。孙科列举出国民党的种种弊病,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已经断送了国民党的前途,背离了“国父”的三民主义。直到1928年9月,孙科重返国民党权力中枢后,又开始了与蒋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几乎完全是以蒋为主导的,由于孙科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这种合作很脆弱。1931年初,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后,孙科开始反蒋,前往广东参加了反蒋阵营中。孙科此时发表了大量言论,抨蒋搞“党专政”,斥蒋独裁专政导致国家建设无望,责蒋使国民党失去了人民“信仰”。孙科主张“以党治国”,“用分权代替集权”,鼓吹地方自治,主张改善国民党与人民的关系等等。孙科虽反蒋,但在反共和维护国民党统治方面,这两人是相同的,孙科的反蒋行动只可以看做是党内的斗争,在维护国民党统治地位方面两人还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当1933年孙科出任立法院院长后,二人又开始了合作。

受民主政治思潮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孙科又提出实施宪政,放弃了以党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时抗日救国成了中国最重要的事情,孙科认为党内党外都要团结起来,一同抵抗外辱。孙科寄希望于宪政能使国民党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改掉一些积累已久的弊病,改善国民党的形象。孙科开始带领起草《五五宪章》,但由于各派别的相互施压妥协,1936年最终公布的《五五宪章》充满了专制色彩,使得孙科在民主追求方面发生了倒退,极大的向蒋妥协,这可以看做国民党内知识分子的软弱。

1932年国民政府恢复了与苏联的邦交,在对苏联的外交方面,孙科一直处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中日矛盾急剧激化时,孙科提出了“联美”“联俄”的外交策略。1935年蒋介石迫于形势开始与苏联接触。孙科为了去的苏联的支持,开始反对内战,主张同共产党合作。抗战初期孙科作为中国政府特使三访莫斯科,争取到了苏联为中国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孙科成功争取苏联的军援后,不仅加强了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他的社会声望。孙科发表了大量亲苏言论,高度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随着国共关系的紧张,孙科开始反共“联苏”。到1944年,为了进一步争取苏联的支持,又开始主张有好的和共产党解决关系。在国内问题是又开始公开批蒋,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1945年蒋开始起用亲美的宋子文和蒋经国经办对苏外交,孙科彻底退出了对苏外交舞台。后来孙科与蒋又有合作和对立,知道国民党兵败退居台湾,孙科因失意退隐。晚年又回到了台湾从事一些政治活动。

孙科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主主义特色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革命中一直运用灵活巧妙的策略手段,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孙科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孙科的各种政治活动多借助其父孙中山的名声进行的,其本人在国民党内并不属于实权派,所以只能迫于形势和蒋的压力经常转变政治立场来实现他的追求。

高华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关于红军长征的一些叙述,简要的介绍了《红军长征记》的总编辑徐秋梦。徐秋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作是红色历史学家,但他确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在红军长征过雪山时冻坏了双腿,1942年被特务抓捕后却投降了国民党。导致建国后被长期关押。《红军长征记》的编辑思想上未收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因而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红军长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了一政治争论。毛泽东和洛浦政治结合,反对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带领党和红军走正确的路线,后来毛泽东又和刘少奇政治上相结合,从此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毛泽东在政治上是十分睿智的,对形势有很清醒的认识,对党内的错误有很敏锐的洞

察力,善于用政治有段解决问题。他本人的伟大抱负同中国的民主革命深深的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高华先生的这本《革命年代》我只是大概理解了表层的意思,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我慢慢研究,所以这篇读后感中很多观点可能都不恰当合理,所以不敢苛求别人认同。

第五篇:革命年代读后感[范文]

读《革命年代》有感

———尊重真实的历史

读了高华的《革命年代》,对我们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忽然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历史,有人认为它厚重,记录了一个乃至几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有人认为它趣味十足,可以当做故事把玩。而我则对历史报以敬仰的态度,就像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样,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过与普通的镜子不一样的是,我们既可以通过它看见过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对照现在的点点滴滴。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敬仰它,尊重它。

《革命年代》的作者高华老师,生在历史氛围厚重的城市南京,从小在革命年代的风雨里激荡。“文革”“反派”“黑五类”等政治的历史名词,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高华老师,自幼喜爱读书,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的图书。他在“文革”期间做过工人,后来考入南京大学,学习历史,因此他对历史既有现实的认识,也有专业的认识。所以他的作品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最初由学生发动,后来工人成为主力军。在这次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的革命的性质开始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面貌也开始新鲜起来,虽然革命的道路依然很长,但是革命的前景却比以前更加明朗。

“五四”时期,也是思想的大变革时期。青年学子们开始高举“德

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向西方学习科学文化,同时也学习道德思想。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激进主义的催促下,全面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论良莠,一律批判。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民族文化的缺失,民族自豪的缺乏,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丢失和民族传统道德的缺少。这样来说,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五四时期的激进主义的负面影响。然而借古看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也日愈强烈。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文化充斥了我们身边的角角落落,更有甚者少年儿童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的文化异常熟悉。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了。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以五四激进主义为鉴,在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主动去吸取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不会空虚,我们的才能拥有健全的心智。

革命,是破旧立新,是向前发展之意。革命时代,是历史演化,是文明进步的时代。它就像一台冲锋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飞速向前进,无人能挡。他充满力量,也充满了希望。在革命年代,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国民党创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宣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本初是好的,但是在北伐革命的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的一些野心家发动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人,也残害无辜民众,这就与他们的“三民主义”背道而驰了。从清朝灭亡到北伐运动,历史一次次的验证了,只有以民族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为老百姓做事,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相反如果

搞独裁反动统治,则势必被历史的巨浪所拍倒。而国民党的种种作为则显然表示他们没有认清这一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越来越腐败,虽然依然掌控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大权,但是他的民心渐渐丧失殆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被人民解放军所占领,国民党也就结束了他在中国的统治,这是历史的大势之趋。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是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随时面临被侵略的危险,人民不可能会信任一个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政治集团。二是国民党搬用西方国家的表面的民主政治体制,而实际上仍是独裁和封建,对广大的人民依然是压迫。尽管换了不同的形式,但对人民的压迫依然没有减少,这就导致最终民心的丧失。通过如此,也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高华老师在著作中还突出强调了“长征”。其实,长征是一种文化,更是当时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长征保持着高度的追忆和崇敬之情,而长征精神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了。长征不是只有在中国出现过,很多国家其实都有过,但惟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长征胜利了。这在国际上是一种威望的代表,也是代表中国革命年代的一个重要代表。

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消灭红军”计划,而且也为人民军队锻炼出一批中坚力量。经过长征洗礼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能够更加英勇,更加顽强。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召开过知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被史学界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会议挽救了红

军,挽救了党,确定了毛泽东军事理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基本确定了从此以后的党内的领导人。因此,这次会议让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也进一步地走向强大。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当时中国的国情,认清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所以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包括遵义会议在内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代表的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则是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场“有名的”的“大跃进”运动。总的说来就是党和人民希望迅速的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发动了一场“生产的革命”。“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是这一运动的代名词。这一运动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有独特的时代背景。

在成立新中国不久,党和人民借着胜利的喜悦,本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思想要大干一场,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赶美超英”不仅是对共产主义道路的信心和肯定,也是对资本主义的蔑视。但是由于党没有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盲目地在全国上下搭起缸炉,大炼钢铁。这一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只能以失败来告终。不仅浪费了资源,也耽误了农村的农业生产,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下的历史错误。在当代,我们则要以批判的,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它,来评判他,来借鉴它。在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今天,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日

趋复杂。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分析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情况,保持充足的民族和国家自信,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地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才能真正的在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在向前滚动,我们的今天也终将成为后人阅读的历史。其实,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也必定处在历史革命的时代。只有认真阅读历史,尊重真实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革命年代,也才能适应新的革命年代。

下载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昧的年代 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范文大全]

    《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这本书从科学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角度,从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全面考察、论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激动人心的年代》这部小书,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它融会了对历史的考察和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思,以至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版再版。如果说,七十年代......

    觉醒的年代读后感

    觉醒的年代读后感众所周知,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是继德鲁克之后,世界会倾听谁的声音呢?答案是肯定的—查尔斯·汉迪,这位与德鲁克并称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金融......

    纯真年代英文读后感

    The Age of Innocence The Age of Innocence is a novel by Edith Wharton. The story was happened in New York City's upper class in the 1870s, and told us a story o......

    反愚昧情况汇报

    关于开展“讲科学、反愚昧”教育活动的情况汇报川办发(2007)2号文件下发后,作为“讲科学、反愚昧”教育活动的具体牵头单位,单位班子非常重视,根据文件要求,迅速成立了教育活动领......

    战乱的年代--《三国演义》读后感

    战乱的年代--《三国演义》读后感 初二八班吴国琰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白看不腻的书。俗话说“少看三国。”我就十分喜欢看,每一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三......

    电视剧返城年代读后感

    电视剧返城年代读后感周六回来,同学说喜欢看知青相关的电视剧,他无心的一说却提醒了我,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位女士看的知青的电视剧,也无意间看到了题目《返城年代》,索性就拿起手机......

    纯真年代英文读后感2

    The Age of Innocence The Age of Innocence is a novel by Edith Wharton, and Edith Wharton was the first woman won the Pulitzer Prize. The story was happened i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