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的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结合点。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最核心的是要使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基层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应当把发展第一要务的能力放在首要核心位置。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对我们基层领导干部最重要、最现实的考验。结合本人基层工作经验和上坊工作实际,就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如何通过提高自身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的提升,谈三点个人感受。
第一、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全局上把握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
上坊的特殊区位决定了上坊必将成为江宁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上坊的南边,开发园区的建设框架已经涵盖了上坊的部分地区;北边,白下区几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与上坊仅一路之隔;西边,现代、宽阔的104国道使上坊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上坊被城市化包围已成为最显著的区域特色,然而上坊原有的乡村特征仍未根本改变。上坊要发展,就必须正视“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村”的客观现实,主动融入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以科学统筹思维,协调一、二、三产发展,努力塑造经济发展的新特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坊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都市效益型农业经济。尽管农业生产在上坊GDp中比重下降,但农业在上坊的战略地位却不能动摇,其稳定功能、增收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依然存在。因此,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基地、食用菌规模种植为特色的效益型农业将成为我们街道阶段性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型现代工业经济。上坊的城市化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发展新型工业又必须以发展城市化为支撑,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上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做大以新型建材、服装轻纺、机械制造和电子为主导产业的高科技性、高效益型、高税收型的现代工业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三产经济。发展三产经济是我们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们将以区经济适用房、鸿信房地产开发为先导,有计划地适当发展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和商贸集中区为重点的现代三产经济。通过协调一、二、三产的发展,把握上坊经济发展的大局,形成各产业之间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第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策略上把握经济发展关键的能力
区委王建华书记提出,“江宁发展要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外延式和内涵式实质上也就是对应于粗放型和集约型。把握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当前,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家土地政策的刚性约束,电力、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日益趋紧,上坊初步确定了集约发展的策略。
一是给土地量身定价,提高投入强度。我们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街道内地块定的身价是:内资低于2000万元、外资低于200万美元、亩均投入强度低于100万元的项目不得进街道落户。~年上坊在手在谈的8个内、外资项目中,外资项目天心木业每亩土地的投入强度达到24万美元,内资项目苏泉工贸公司土地投入强度超过200万元。在上坊,凡是不符合投资强度和环境要求的项目,都被坚决谢绝。
二是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实现集约利用最大化。对现有工业集中区内的用地10亩以下、投资体量孝技术含量低的小型企业项目(未及时开工的),劝其退出集中区,引入标准厂房,今年以来,被盘活的地块达300多亩,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是鼓励科技企业增资扩股、增长资源半径。近几年,通过增加投入、开发新品、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坊近10家千万元生产规模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上亿元产销体量的规模型企业。我们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不仅使原有土地的投入强度成倍提升,而且使税收强度随之提高。切实将上坊内涵发展的落脚点放到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上。
四是将科技优势凝聚成经济发展强势。我们正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成果资源和信息资源,全力构建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去年以来,我们先后累计投入3.6亿元,实施科创电器、腾亚五金、江陵机电等公司67个技术改造项目。使他们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成为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规模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牢牢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经济发展从投资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
第三、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优势上彰显经济发展特色的能力
培养具有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核心环节。我们上坊将紧紧围绕现有产业布局及资源优势,围绕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围绕企业及项目发展的成长性,围绕本地市场发育的成熟度,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从科学发展观上确定今后上坊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将着力培育民本型、规模型、开放型“三型”经济。
一是精心培植民本型经济,全力打造新型建材集群。民本经济是富民经济,也是上坊实现经济内生力不断增强的持续动力。民本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打造具有民本性质的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打造上坊经济特色、壮大经济实力,而且可以通过品牌效应使上坊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富生命力。上坊是传统建材大镇,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一特点,以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为突破口,引入且培育一批具有较大投资体量、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型建材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道鹭建材、三和管桩和天心木业等龙头企业的新型建材产业群。一些高科技品牌建材产品被广泛用于“三峡工程”、城市地铁、奥体中心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新型建材产业初显集群雏形,使上坊正逐步成为省市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之一。去年,建材行业
第二篇:提高驾驭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新跃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的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抓住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结合点。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最核心的是要使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基层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应当把发展第一要务的能力放在首要核心位置。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对我们基层领导干部最重要、最现实的考验。结合本人基层工作经验和上坊工作实际,就在经济发展实践中如何通过提高自身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实现执政能力的提升,谈三点个人感受。第一、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全局上把握经济发展大局的能力 上坊的特殊区位决定了上坊必将成为江宁城市化推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在上坊的南边,开发园区的建设框架已经涵盖了上坊的部分地区;北边,白下区几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与上坊仅一路之隔;西边,现代、宽阔的104国道使上坊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上坊被城市化包围已成为最显著的区域特色,然而上坊原有的乡村特征仍未根本改变。上坊要发展,就必须正视“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农村”的客观现实,主动融入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以科学统筹思维,协调一、二、三产发展,努力塑造经济发展的新特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坊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都市效益型农业经济。尽管农业生产在上坊GDp中比重下降,但农业在上坊的战略地位却不能动摇,其稳定功能、增收功能、生态功能、服务功能依然存在。因此,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基地、食用菌规模种植为特色的效益型农业将成为我们街道阶段性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型现代工业经济。上坊的城市化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发展新型工业又必须以发展城市化为支撑,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上坊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培育做大以新型建材、服装轻纺、机械制造和电子为主导产业的高科技性、高效益型、高税收型的现代工业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三产经济。发展三产经济是我们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我们将以区经济适用房、鸿信房地产开发为先导,有计划地适当发展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和商贸集中区为重点的现代三产经济。通过协调一、二、三产的发展,把握上坊经济发展的大局,形成各产业之间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第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策略上把握经济发展关键的能力 区委王建华书记提出,“江宁发展要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外延式和内涵式实质上也就是对应于粗放型和集约型。把握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当前,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家土地政策的刚性约束,电力、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日益趋紧,上坊初步确定了集约发展的策略。一是给土地量身定价,提高投入强度。我们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街道内地块定的身价是:内资低于2000万元、外资低于200万美元、亩均投入强度低于100万元的项目不得进街道落户。2004年上坊在手在谈的8个内、外资项目中,外资项目天心木业每亩土地的投入强度达到24万美元,内资项目苏泉工贸公司土地投入强度超过200万元。在上坊,凡是不符合投资强度和环境要求的项目,都被坚决谢绝。二是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实现集约利用最大化。对现有工业集中区内的用地10亩以下、投资体量小、技术含量低的小型企业项目(未及时开工的),劝其退出集中区,引入标准厂房,今年以来,被盘活的地块达300多亩,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三是鼓励科技企业增资扩股、增长资源半径。近几年,通过增加投入、开发新品、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上坊近10家千万元生产规模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上亿元产销体量的规模型企业。我们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不仅使原有土地的投入强度成倍提升,而且使税收强度随之提高。切实将上坊内涵发展的落脚点放到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上。四是将科技优势凝聚成经济发展强势。我们正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成果资源和信息资源,全力构建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去年以来,我们先后累计投入3.6亿元,实施科创电器、腾亚五金、江陵机电等公司67个技术改造项目。使他们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成为极具市场竞争优势的科技型规模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牢牢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经济发展从投资型增长转变为技术型增长。第三、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需要我们着力增强从优势上彰显经济发展特色的能力 培养具有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核心环节。我们上坊将紧紧围绕现有产业布局及资源优势,围绕未来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围绕企业及项目发展的成长性,围绕本地市场发育的成熟度,牢牢把握发展这条主线,从科学发展观上确定今后上坊经济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将着力培育民本型、规模型、开放型“三型”经济。一是精心培植民本型经济,全力打造新型建材集群。民本经济是富民经济,也是上坊实现经济内生力不断增强的持续动力。民本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打造具有民本性质的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打造上坊经济特色、壮大经济实力,而且可以通过品牌效应使上坊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富生命力。上坊是传统建材大镇,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我们根据这一特点,以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为突破口,引入且培育一批具有较大投资体量、较强竞争优势的新型建材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道鹭建材、三和管桩和天心木业等龙头企业的新型建材产业群。一些高科技品牌建材产品被广泛用于“三峡工程”、城市地铁、奥体中心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工程。新型建材产业初显集群雏形,使上坊正逐步成为省市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之一。去年,建材行业实现售销10亿元,占全街道工业销售总额的50%,今年将突破15亿元。以建材产业集群为特色的民本型经济已经开始为上坊打造了一批民营老板,并从思想深处激发起老百姓的致富欲望和创业激情。今后,我们还将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市场服务以及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倾心扶持,竭力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加适宜成长壮大的“经济生态”。二是精心培植规模型经济,全力打造亿元企业集群。培植规模型经济是上坊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规模企业的崛起,不仅可以涌现出一批现代企业家,创造出丰富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上坊集聚,进一步推动上坊支柱产业规模化的不断升级,对上坊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将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我们通过政策支持、强化服务、引进吸纳等多策并举,上坊加快发展了一批具有较高起点、较大体量、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支柱企业。道鹭建材、三和管桩、市政拌合等五家建材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新增设备,均成为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华瑞、南纺两个产业集团通过更新工艺装备、优化产品结构,也成为销售过亿元企业;江陵机电、一夫实业通过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成为规模型高科技企业。在今年10家(3亿元企业1家、2亿元企业2家)销售过亿元企业的基础上,通过4到5年的努力,力争使全街道亿元企业达到30家。三是精心培植开放型经济,全力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是最大的改革,开放型经济是最大的市场经济。发展开放型经济能够从更高的起点吸纳优质资源要素,为上坊增创优势、加快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强劲的动力。我们按照“园区带镇”发展战略,积极利用园区统一规划有利条件,规划建设了两个工业集中区,一个是在街道东北面规划建设1100亩的工业集中区南区,一个是在街道北面规划建设1400亩的工业集中区北区。两个集中区全部按照城市工业集中区规划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做到一步到位。集中区内分为服装、电子、机械、建材等功能区,集中区将采用公司化方式运作。同时,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按照园区经济门槛准入制,着重引进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年税收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主攻科技型、环保型、巨大型项目引进,认真按规划进行项目布局建设,力争通过南北工业集中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把街道开放型经济推到一个全新平台。此外,通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带动,加速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实现街道和村(社区)两级经济一体化发展。目前,街道正在北区加快推进10万平方米的标房建设,并计划将10万平方米标房按比例分配给各村(社区)、科技开发公司和街道办,让三大股东共享楼宇经济、标房经济的效益,实现真正意义的街道、村(社区)一体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伟大的工程,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来讲,谋划发展的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只有谋好发展大事,才能办好群众实事。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巩固领导发展的执政素质,切实增强优化发展的执政智慧,将是上坊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共同追求,成为上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位目标。
第三篇:切实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切实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和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利用和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要善待新媒体。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在宣传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汇集民智民才、畅通表达渠道等方面,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注重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沟通。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的难度加大。新媒体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强的舆论辐射力,在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作用。必须做到不畏惧、不逃避、不厌烦,以新媒体为诤友,敢于听批评的声音,勤于听不同的意见,在善待媒体的过程中,改进传统的方式方法,做好新媒体的利用、服务和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它们服务大局的能力。
二要大力支持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新媒体建设,主动占领新的宣传舆论阵地,是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迫切需要。当前,各种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就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来说,目前已开通了16家综合新闻网站和众多的商业网站,开办了手机报,政府各部门、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并随着3G以及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农村信息惠民工程、兰州社会信息化工程、移动电子商务工程、信息产业提升工程等的建设和应用,“无线数字兰州”正在变成现实。这既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群众的生产生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新媒体,将宣传任务转化为新闻选题,做到围绕宣传中心、主动服务大局、密切联系实际、有力引导舆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育地方网站,主动发展政务信息平台,拓宽舆论引导的领域和范围。
三要积极主动为新媒体发展服务。要为新媒体采访报道及时提供权威信息,主动提供采访线索和便利条件。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广大新媒体工
作者的合法权益。
要善用新媒体。新媒体具有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特征,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功能和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使其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发挥好正面宣传作用。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新媒体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着眼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在为群众服务中引导群众,在与群众互动中形成共识,切实实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和凝聚人心的有机统一。要加强网络主流阵地建设,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新媒体健康发展。要发挥好热点引导作用。实践证明,利用媒体统一思想、宣扬主张,教育群众、推动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的力量,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节奏和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抢第一时间、抓第一落点。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近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新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城市建设征求市民“金点子”、设立网民参政议政网络栏目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也
有效地发挥了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弘扬主旋律的理念,努力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舆论监督、欢迎舆论监督,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和有效的措施面对新媒体。要积极开展科学、依法、建设性、有领导的舆论监督,探索建立更新更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督模式和网上信访通道,确保新媒体的舆论监督渠道畅通规范。
要善管新媒体。我们既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新媒体,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有效管理,坚决维护客观、公正、准确、及时的新闻规律。一要坚持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价值多元、思潮多变、利益多样的今天,要确保新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打牢广大新媒体工作者的思想基础。特别是当前,受市场因素和利益关系的影响,新闻界还存在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新媒体及其工作者的形象。要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引导广大新媒体工作者自觉弘扬职业精神,严格恪守职业道德。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二要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推
动新媒体事业发展,既要靠思想教育、道德自律,更要靠制度规范、机制约束。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健全处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公共事件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用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要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努力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内部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新闻宣传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纪律,确保宣传导向正确、舆论引导有效,真正做到不出错、不歪曲、不添乱。
三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对新媒体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要深入研究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趋势,提高宣传和引导水平。要认真研究加强对新媒体管理的政策法规,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要加强对网上贴文、手机短信的监管,关注网上“贴吧”、网络“推手”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及时引导网上舆论热点,主动、快速、有效地解答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避免网络炒作,切实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立主导、达共识,努力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总之,善待、善用、善管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善待是前提,不能善待,就谈不上善用;善
用是目的,善待、善管归根到底是为了善用;善管是手段,做不到善管,疏于管理,就无法做到善用。(载自《光明日报》2010年2月7日版)
第四篇: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2008年究竟发生了多少群体性事件,官方尚未公布最新数据。不过三年前的一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公共事件的多发期。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失当,以致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时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政府的执政敲响了警钟。
一、群体性事件正日益考验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8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既有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神七”飞天这样的喜事,也有汶川地震、南方雪灾这样的天灾,同时还发生了许多起非同寻常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贵州瓮安事件。由于该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其家人对公安机关的“自杀”鉴定结果不服。6月28日,死者家属在瓮安县城游行,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县政府,后转变为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云南孟连事件。该县勐马镇胶农因橡胶林产权归属一事多次与当地橡胶公司发生争执和冲突。7月19日,勐啊村5位胶农被警察强行带走,数百名村民手持器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察被围困达11个小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甘肃陇南事件。因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存有疑虑,11月17日,当地三十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随后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市委大门,并转变为打 za抢shao的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这起事件共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市委大院各单位办公设施及其他损失503.8万元。
出租车罢运事件。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工。7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士集体停驶。10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日,部分“挂靠”在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临瘫痪。20日,广东汕头1000多辆出租车罢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出来,乃是多年矛盾蓄积而致。如企业改制不规范、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根本维护,导致职工集体上访;由于拆迁、征地行为不规范、补偿标准不统一或补偿不到位,导致被拆迁和被征地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发生群体冲突;由于拆违过程中宣传不到位、程序没履行到位,导致被拆群众集体上访;由于执法部门行为不规范,乱收费、乱摊派,甚至借助黑恶势力对付群众,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者引起群体冲突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我国目前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表达的情况下发生的,或者说常常是无奈中的选择。当一个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借助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导火索,许多被压抑的利益要求集中表达出来。
实事求是地讲,绝大多数qun体事件的发生,都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有关。如果各级政府对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足够的认
识、足够的准备、足够的措施,那么,8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可以避免。换言之,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一是执政理念的偏差,没有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qun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近些年,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农民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将损害群众利益当做增加企业与政府利益的前提。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全忘掉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处理方式僵化,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几乎多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在分析原因、教训时,总有这么一条,qun体事件的背后,总是“背后有坏人(不法分子或社会黑势力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因为与民众打交道,特别是与有不满情绪、有自己利益要求的民众打交道,至今是我们政府能力训练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所熟悉的处理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形成的。而这种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的处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其作为政治或刑事案件加以硬性地打压,这是一些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习惯性方式。如果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存在政治或刑事因素,人们反而不知道如何来进行处理,而将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些过激因素人为加以放大,甚至激化出某些过激行为,则很容易将这些事件纳入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
三是解决手段单一,习惯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综观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四是没有依法行政,是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滋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衙门”作风、“四难”现象。此类不依法行政的种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同时社会风气、党风的败坏,腐败现象的恶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等,又加剧了干群矛盾。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越扩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或有把柄被抓住,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群众情绪激动,从而导致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化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让老百姓有合理表达的渠道,是真心接受群众监督,吸引群众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督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害怕老百姓表达诉求,不是努力创造条件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而是千方百计堵老百姓的嘴,结果导致矛盾越来越多,形成积怨,最后爆发,瓮安事件、孟连事件、定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都是深刻的教训。
六是没有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让负面信息左右了公众。几乎所有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在“瓮安事件”应对过程中,作为谣言内容涉及地的瓮安县政府在危机早期并没有关注到民间流传的谣言,对个别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及时澄清。正是基层
政府对于信息舆论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的不足,才使得谣言得以通过非正式途径在社会上呈规模效应模式传播,最终导致区域性社会心理危机。可以说,对传闻的姑息是导致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正是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缺陷,才导致了许多基层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因此,在寻找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中,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应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
既然许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只有加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尽可能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
(一)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是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也是我们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因此,基层政府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会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自然就会消失。
(二)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要教育行政执法人员,使他们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衣食是人民给的;要使我们的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做到为民执法不动摇,达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的腐败行为。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法,才有最广泛意义和最大程度的公正和文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偏差,减少执法矛盾。
(三)构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基层政府要及时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矛盾产生、发展的特点、规律,紧紧抓住矛盾的本质,积极寻求处理矛盾的方法、途径,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不同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利用信访、群团组织等窗口和桥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矛盾的根源所在,及时、主动、稳妥地化解矛盾。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认真解决,不合理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把握准确,处置得当,这样才能把一些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中。
(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有直接关系。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督促基层干部廉洁勤政,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地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做群众的贴心朋友,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准确地掌握基层的情况和呼声,才能发现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采
取有效的措施,使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不至于引发上访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因此,作为地方基层政府,要充分保持对信息舆论的敏感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掌握的信息中分析出社会公众的需要,制定出科学适当的危机公关策略。而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必须转变“官本位”的治理理念,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建立“公众本位”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满足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打破谣言。
第五篇:依法提高执政能力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同志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有关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这一课题。
今天,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一个方面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什么是法律?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法’刑也,平之如水。”这就是说,法就是刑,平之如水、公平正直(平之如水—公平正直)。
与“法”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说文解字》称:“律,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用作调音律的工具,将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由上可得出,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规则。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二、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特点是什么?
(一)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1
依法行政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是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因为“行政机关的职权并不是行政机关所固有的,而是经人民授予,也即由法律法规授予的”。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越权。
三是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那就是失职,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的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益事务。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执行国家意志的功能为行政,行政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律之所以能成为对行政权力进行控制的手段,不仅在于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赋予和派生出来的,也不仅在于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于立法权与行政权性质不同。法律独具的至高无上的强制力和权威性,是约束行政权力任意专断的最有效的手段。当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按照经过合意达成的法律规则进行运作,并运用法律的强制力进行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的任意与专横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反之,失去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行政活动中的人治必然抬头、寻租必然出现、腐败必然滋生。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依法进行规范,防止权力的滥用,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
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补偿,而且也在于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怎样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依法行政从重依政策行政、依领导人指意办事,到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跨越,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意识。人的观念、意识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从现实情况看,这个问题尤为迫切。一要革除“人治”思想,树立“法治”意识。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法行政等陋习,努力做到依法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维护法律权威;二要纠正法律治民不治官的错误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重在依法“治官”的观念;三要克服单纯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树立法律工具主义与法律目标主义同时并重的意识。就是说,既要明确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理想目标,又要考虑依法行政、依法治县的现实性,在明确法律既管老百姓又管政府、管官吏的同时,把重心转向人民权益的保障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上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二,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只有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和行政质量。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只有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真正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他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因此,只靠少数人主观判断、凭经验决策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真正改变
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广纳民言,通过各种途径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使公众明确决策意图,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三,要理顺行政体制,切实规范行政行为。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四,要强化监督,努力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机制制约,否则必然导致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多,行政机关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行政权力也相应增加;权力还没有摆脱自我扩张的特性,靠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自律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真正强大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扩张和滥用。
第五,不断提高行政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法行政能否顺利推进,执行者的素质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二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自学、爱学、勤学业务。使自己的思想觉悟、业务素质和法律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同志们,要知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要用规和矩画出美好的蓝图!要坚守法律防线并通过依法行政来构建威县更加美好和谐的明天!讲的不好,恳请同志们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