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艾影评(本站推荐)
《g小调第一叙事曲》创作于1831年~1835年间,在创作《g小调第一叙事曲》时,肖邦刚来法国巴黎,这时肖邦的创作已日趋成熟。华沙起义的失败,波兰沦为异族统治,祖国的悲惨命运,使身处异处的肖邦深感悲愤痛苦《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宏伟的史诗性乐曲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德国迫害下饱受流亡之苦,最后躲藏在废墟里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乌拉迪斯拉夫-茨皮尔曼,被一位德军少校发现了他的藏身处,当少校知道他是一位钢琴家后,把他带到钢琴前,茨皮尔曼为德国少校演奏的曲子,就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这首叙事曲在茨皮尔曼的演奏下格外令人动容,因为出生于波兰的肖邦,同样也饱受战火之苦,后半生流亡异国,他的四首叙事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的构成是一种变形的奏鸣曲形式,一开始时是沉重的缓板,4/4拍,前几个小节的序奏犹如故事的开场白,之后乐曲转为中板,开始叙述故事的内容,时而异常沉静,时而慷慨雄壮。结尾部则是强烈到再无法隐藏的激情,这一段是近乎戏剧化的地方,也是故事荡气回肠的终结。
“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这是电影开头时对斯皮尔曼的评介。电影为我们再现历史,同时也揭示了更多的人性,我因此更加喜爱它。对于我这个钟爱音乐和酷爱电影的人来说,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拥有坚忍的内心,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必将会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第二篇:小兵张嘎影评
《小兵张嘎》观后感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而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 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对他也更加充满了敬佩之情!
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小小年纪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也带来了许多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最后凭借自己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竟然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的也想到了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那么渺小,真是惭愧至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将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了我们,为的就是让我们能安安心心的努力学习,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呢?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困难和挫折不仅会出现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只有像嘎子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的中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吧!
点评:本文先概括写出自己看《小兵张嘎》后的感受,接着结合故事内容分别写了自己观后的体会,对照自己,进而说明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引起读者的共鸣。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小作者对小兵张嘎的无限崇敬。
第三篇:(张楠轩)影评
人再囧途之泰囧
——影评
纵观大戏,每年都有奇迹,都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电影带给大家惊喜和热论,特别是低成本制作的高票房电影近年来尤为出彩。2011年底贺岁档,《失恋三十三天》无疑上演了一场高精彩度,高关注度,高票房度的大戏,以三亿多票房纪录完美收官,赢得了满堂彩。
在大家为其热议纷纷之时,仅仅一年的时间,到了2012年底贺岁档,《人再囧途之泰囧》目前为止,以十亿多票房纪录继续领跑,截止目前,票房还在继续,这个数字让多少人惊叹,让多少人羡慕,让多少贺岁档上映的电影自叹不如,低成本3000万,高票房十亿以上,中国电影市场,《泰囧》无疑是一朵电影史上的奇葩,随着票房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声音出现在大街上,网上的评论更是翻山倒海,呼之雀跃,有的人为电影的喜感而好评,有的人为搞笑的电影情节愉悦放松了自己的心情而好评,但是,站在一些文学作家角度的一些人士,却也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这种电影,搞怪的喜剧电影是低俗的,甚至用“三俗”进行客观评价,里面有些情节,可以用贱下、炫富等词语形容,这是作家给的评价,但是一个人的评价难挡众人之口,还是给予好评的观众比较多,所以,《泰囧》胜利了。
其实本人认为,任何电影都有它自己的亮点,《泰囧》之所以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领跑者,主要成功之处在于人物的典型塑造,人再囧途之泰囧我用一句话去形容它:三傻大闹泰国,这是核心,这是
赢得观众喜欢的情节之一。
电影以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个喜剧风格各不相同的人物塑造,可谓是火上浇油,越烧越火。目前国内大多数电影都是以普通话为主,完全背离了中国的“方言文化”,徐峥以富态角色,王宝强以草根角色,而黄渤则是以中小阶层为角色,分别演出了他们所处阶层的形象。现在社会,无论是什么节目,什么电视剧,什么电影,打感情牌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必须要做的,而《泰囧》在喜感十足的情况下,在电影最后时刻,以一段夫妻离婚为了女儿而和好的情节,让很多人看了为之落泪,让很多观影人深有感触,这是电影的三个卖点,使电影卖到了十亿以上。
总结:
无论什么电影,不违反国家大趋势,大原则,不败坏社会风气,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态度,愉悦人民的心情,不低俗,就是好电影,《泰囧》是一部好片子,虽然有着抽象的含义,有着人民批评的低俗,有着没有其他电影刻骨的身在含义,那它就是一部好作品。2013,泰囧,你赢了!
张楠轩著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第四篇:香水影评。张幸
关于《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的影评
张幸
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葛奴乙于1738年7月17日,这年最炎热的一天,生在巴黎最臭的市区内一个臭鱼摊的宰鱼台下,他的生母原想他能好像之前的五胎一样被那些宰鱼剩下的烂鱼内脏等垃圾掩埋,然后随着晚上的垃圾清理一起被倒去公墓或河里。可他却偏偏哭喊起来,最终导致生母因为谋杀婴儿而被判绞刑。婴儿时期的葛奴乙举目无亲,被送进孤儿院,他身上没有任何气味,除了这一奇怪的缺陷,他还拥有常人不及的嗅觉。他很大了才开口说话,嗅觉成为他学习语言的特殊方式。八岁起葛奴乙就被加拉尔夫人卖给制革匠格里马并在那里像牛马一样干活。成年时一次进城送货的经历使他发现了巴黎是他的寻香园,并在塞纳河边邂逅了纯美的少女香,笨拙的失手误杀后,他脱光了她,他用手深深撅起少女身上的每一寸体香,然后将自己陷入。也许就是这次,葛奴乙似乎明白自己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活。之后,他设法成为巴黎的一个香水师,已经江郎才尽的香水店老板兼调香师鲍迪尔从制革匠那里买回了他,但那个工头开心拿着钱,却在桥头失足落水,成了第四个因他而死的人,也是第三个遗弃他的人,“离弃他的,必然要被生命遗弃”。香水店因葛奴乙而东山再起,他在那也学会了蒸馏法和知道香水的前、中、尾三调,且每一段的味道又可以再细分成四种味道组合变化,但是需要非常与众不同的第13瓶香压轴,这样的气味才能留得很久很久。然而,蒸馏法并不能实现他复制气味的目的,于是葛奴乙和老板达成协议,留下很多香水配方,老板同意给他自由。他才离开,老板拿着那本配方开心入睡,房子又像以往一样震动,但这次是彻底倒塌,这次,是他离开老板,但是老板还是在他离开之后立即死去。葛奴乙凭着嗅觉选择在徒步去南方的途中进入了荒山洞穴,按照原著的写法,他在那里离群索居了七年,他在纯净的环境里完全荡涤肉欲横流的俗世气味,也许那次留下的记忆中那少女挥之不去的体香使他不要不再不加选择地闻取味道,七年里伴随他的就只有植物和留在他脑中那个少女的气味。他回避是因为在俗世,人的身上只会发出如酸乳酪、醋和鱼腥的腐败气味,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只会变得越来越臭,即使在教堂里的神也不过是被熏上劣质香粉加上本身发出腐朽木味的雕像,人和教会都是伪善或赤裸的恶,能发出香味的只有诚实的植物和未被污染的处女。值得回味的是,在这个远离人类恶臭的纯粹的自
然环境中,他发现自己是没有味道的人,这令他恐惧,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没有影子一样的恐惧,他害怕自己就这样死去,然后没有谁记得他曾经存在过,更可怕的是,也许他根本就不曾存在,他要继续寻找和尝试他的想法,于是他又回到人类世界,去完成自我味道的救赎……之后,故事进入正题,在南方蒙彼利埃,一个接一个的少女相继失踪,人们似乎可以很轻易地在那个镇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现被割去头发的裸体少女的尸体,这个十八世纪的法国乡镇陷入无底的恐慌而人人自危。葛奴乙用从二十五名少女提取的体香终于制成可以征服人心、操控人们行为意识、所向披靡的香水。然而,他却依旧没有办法让他像常人一样爱以及被爱。这部作品对照以往任何的文学或电影作品都可称之谓一个异数,主人公葛奴乙背离了读者或者观众对一个主要人物的所有预期,在他身上既不承载作者的理想,也不背负作者的反思,甚至以“Murderer”(杀手)作为标签却不让人在看完觉得惊悚,没有惶恐。影片后半段,葛奴乙的行为渐渐失控而且疯狂,越来越多的美丽处女被残忍杀害,那种叫做油脂分离法的精华萃取使得这些女人的死似乎成为艺术的必然。他用油脂抹上所有女人的身上的时候,看起来跟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样的圣洁,他用布把这些女人裹起,再解开,再把所有油脂刮下来的时候,他认真的像个孩子在玩他的一个最挚爱的游戏一样的纯洁,你看到的只是用地狱在描写天堂,用肮脏在描写纯洁,用恐怖去叙述浪漫。
我找到的“第13瓶香”就是,香水无关乎爱与不爱,而是要揭示一种最本原的恐惧,一种比讨论爱与不爱更可怕的恐慌——不能证明存在。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认同影片最震撼的一幕是尾声部分对葛奴乙行刑的那场戏。那场处决宛如一场浩大的盛典,全城的人们聚集到广场,爬满了城楼和屋顶,只是为了看到这个口耳相传的凶手是如何被处决,那种叫嚣,那种痛恨。但是当葛奴乙走下马车的一瞬间,因为身上香水的缘故,所有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貌似上帝已经来到他们身边,而自己正是他虔诚的信徒。葛奴乙把精心从被害少女身上提取调制的香水洒到手帕上,国王一般,优雅地轻轻一挥,所有在场的人几乎就要窒息,包括刽子手和教宗都不禁惊呼,他是天使,他是无罪的,“he is man,he is nature”,然后众人开始宽衣解带,开始抚摸、拥抱对方,偌大一个广场变成了露天狂欢的所在。连岳有这样一段话,“只有爱这种东西,僧道妖魔,上下九流,人人都有——确切地说,是人人生而就被赋予的权利,像自由与尊严一样——那
些可怜的没被爱过的人,至少也在心里体会过爱别人的滋味。走到再贫穷的山村和再没落的城市边缘地区,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就会有爱情,对于生活在冷酷世界里的最冷酷的物种来说,这像是某种拯救神迹。”我相信人人都有爱这种东西,就像人人都拥有体味一样,但《香水》中的葛奴乙就是没有体味,这其实是种隐喻,隐喻就是要剥开人人皆有甚至万物皆有的东西来探寻比爱还本原的存在。《香水》原著者徐四金是这样原本形容他笔下的主角的,“他的决断模式比较接近植物,或者更像那只仅仅攀附在树上的扁虱,除了永远的冬眠之外,生命什么都没有提供给他。”“葛奴乙这孩子就像这种扁虱一样,他严严地把自己包裹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静静地等候最后最佳时机。除了粪便,他吝于提供任何事物给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微笑,没有一声尖叫,没有一个发亮的眼神,甚至连一丝丝气味都不愿意提供”。这些文字精确地勾勒出主角葛奴乙的特性。“他用嗅的比有些人用看的还要准确,因为他在事后观察它,因此是以更高的形式,仿佛看到某种逝去事物的精髓和本质,而不受当前事物的寻常属性所干扰,因为后者除了喧嚣扰扰和争奇斗艳,就是活生生的肉体令人作呕地挤在一起”。令其丧失是为更显其纯粹,没有味道又对味觉的天分正是用来形容主角太过超凡入圣的一面,而超凡入圣的另面却是孤独,孤独到他自己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显出恐惧,所以他在离群索居后又回到世俗里,他要完成的其实是从神化回归人化,从本质回归自然的救赎,救赎证明自己确实真实存在。
理解这些就不难理解以下的情节,为什么是谋杀却看不见阴谋,为什么电影只有越来越华丽的抛尸现场,纯洁的肢体美丽地扭曲着,和教堂、石墙这些环境做着鲜明的对比,几乎是值得定格去看的画面,而不会让你联想到任何不好的东西。葛奴乙就像香水一样的透明和冰凉,剔除了爱会带来的肉欲,谋杀仅仅成为他出于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本能,就像我们普通人无法抗拒呼吸的本能一样,所以我们甚至无法再给他定罪,即使扮演最后被谋杀的少女罗拉的饰演者者瑞秋哈伍德在谈到葛奴乙时,也认为“他一点也不坏”,在小说玫瑰色的烟雾里,也许你也会感觉,当葛奴乙提刀向你走来时,那一刻你可能已无怨无悔,除了请求他杀死自己以永远地拥有这种香味,其它的已别无选择。当葛奴乙独自站立在俯瞰众人群P的行刑台上时,他确实是哀伤的,但绝对不是“因可以获得万众的崇拜却无法获得一个少女的爱情而悲恸”,他的悲恸而在于他发现他的香水仅仅证明了可
以让人得到他最想要的错觉,就像所有味道都可能产生一种心情一样,新鲜鸡蛋与发酵面粉混合产生的类似精子的味道表示粗鲁,会得到重视;稀牛奶和干净的软木塞可以带来引起同情的味道……就像《食神》里吃了撒尿牛丸的吴孟达感到自己穿着纱衣在海滩边奔跑的功效一样,却依然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那一刻更像是遗忘了他的存在,只沉醉于自己的欲望中。也正因为葛奴乙从此发现香水与爱与被爱无关,与证明自己存在无关,所以最后他决定做一件唯一可以让自己和味道融为一体的事情,1767年6月25日晨,这一天又是这年最热的一天,他回到他的出生地,走进由流氓、盗贼、杀人犯、持刀殴斗者、妓女、逃兵组成的聚集地,将剩下那些足以征服整个世界的香水一滴不漏地倾倒在自己身上,对于这些人,他们最想得到的就是不再饥饿,他们闻着那个香味的时候神情就好似一块巨大可口的肥肉近在眼前,人们争先恐后的冲上来将他分食。天才终于可以和他挚爱的味道合为一体。
人与爱俱来,人人有爱,但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怕分手,怕失去,原来不是怕爱失去,而是怕曾拥有的爱找不到之后存在的证明。其实我们害怕的也是在这成千上万爱与被爱线织起的生活里,缺少那一根金线,在五味生活里缺少“第13瓶香”——拿什么来证明我对你的爱还存在,无论证明给你,还是证明给我自己。人人生而被赋予爱的权利,但爱情最后还是稀缺的。爱情有什么难,到了青春期,你爱一个人,恰好那个人也爱你,就行了,可是,最后真正能得到爱情的人又有几个?也许现实不得不令我们分开,把你变做回忆,谁又来证明回忆也是爱,即便爱的不是人,是神,在狂热之后你也不得不苦于寻找这份爱还依然存在的证明。爱与被爱是双方的事情,爱与被爱也许有天会迁移,我不担心那些爱走远,我害怕是再证明不了她曾存在过,从这点来讲,我也成了葛奴乙。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的,但不能要他所想的,这电影因此不是惊悚而是出悲剧。
第五篇:小兵张嘎影评
《小兵张嘎》观后感
安塞县镰刀湾中心小学四年级
谷帅
曾经看过很多的爱国电影,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小兵张嘎》,每次一想起这部电影,我的心情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浮现在我眼前是一个机智勇敢、坚强可爱的小英雄———张嘎。
嘎子小时候原本和奶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日本鬼子却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使他看到了日本鬼子把我们美好的家园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海洋,也使他还在孩提时代就过早地告别了幸福生活。小小的嘎子参加了八路军,他不仅给八路军带来了欢笑,同时聪明的他也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一次,他在跟日本鬼子作战时屁股上中了一枪,他不顾疼痛,继续顽强地和敌人作战。他还机智地用一把假枪,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八路军立了汗马功劳。
看完电影,我和嘎子一对比,我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嘎子为了完成任务,奋不顾身、义无返顾地去做,即使失败了,他也决不泄气,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而我呢,遇到了一丁点状况却总是半途而废、叫苦连天、怨天尤人。记得那次学校运动会,我也报名参加了跑步,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信心百倍,非常用心。可是夏天的太阳好像故意捉弄我似的,散发出强烈的光芒,让我的汗水不停的冒出来,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热的受不了了,我要放弃。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老
师的时候,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谷帅,做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呀!”最后我终于坚持了下来,从这件事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有始有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到底。
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像小兵张嘎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敢于挑战自我,勤奋刻苦地学习,练好本领,把一切贡献给祖国!
指导教师: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