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下的精彩 张晓雨影评
地下的精彩
——浅析《地下铁》
广编17班 张晓雨 学号:04
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一见钟情吗?我之前从未相信过,可看完吕克贝松导演的《地下铁》后,我感受到了那一见钟情凄美的浪漫。Fred和helena两个麻木又渴望关爱和刺激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相遇并爱上了对方,注定是要错过的。
我觉得整部影片都贯穿着“寻找”这个主题:警察和Helena丈夫的手下寻找fred;fred在寻找自己梦想的实现和helena的爱;Helena在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心;地下铁中乐队对理想生活寻找……他们的生活迷茫又不失精彩。
吕克贝松导演非常善于用音乐和人物情景相连接,在不同的音乐中带观众融入其中,与剧中人共同感受当时的氛围。时而诙谐幽默时而欢快活泼。在片子刚开始时警长及其手下第一次的出场时,节奏感十足的音乐搭配着他们一样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脚步,既体现了法国电影惯有的对警察等人物无能的特点,又让观众在轻松的条件下体会影片的独特味道。更有片子开头Fred被Helena丈夫的手下追赶的场景,Fred无惧无畏,面对他们的追赶并不慌乱甚至还放开了动感的音乐,在音乐中观众首先就对这个一头蓬乱黄发的男孩有了深刻印象,他对世界的无谓和无畏,性格中的顽皮和不羁都体现的淋漓尽致。电影中除了Fred和Helena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那些在地下铁中的人们也都让人回味,他们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深藏不露的警
察局长也好,滑稽愚蠢的蝙蝠侠警官也好,来无影去无踪的轮滑小子也好,古灵精怪的卖花人也好,辛苦劳作的肌肉男搬运工也好,热爱音乐的地下乐队也好……每个人都在地下铁这样狭小昏暗而压抑的空间中一如既往地生活着,他们各不相同,又不尽相同。他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也许既盲目又麻木,可是又不乏激情,都在自己小小的一片天中努力的活着。
Fred一头蓬乱的金发和不屑的笑脸也是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他被Helena老公手下追赶时、Helena拿手枪对准他时、望着跳舞的helena时,最后被枪击中时……他的笑容从未改变,卖花男子和Fred并不熟,可在helena询问Fred时随口说他不喜形于色,没有朋友却又充满激情,可我觉得这却误打误撞的真实的反映出了Fred的性格,小时候不幸的遭遇让他孤僻又渴望被关怀,脸上仿佛对一切都不在乎的笑也似乎是在掩饰他内心的柔软和对爱的渴望。出场时他穿黑色礼服打黑色领结。然后从一堆旧衣服里拣出一件浅色长风衣。他就这样在地下世界走动起来。他有着近乎痴呆的表情。他喜欢靠近人们,非常近,然后看着你。如果你稍加注意,几乎可以从他眼中看到纯真。
我觉得贯穿影片的除了Fred和Helena浪漫的爱之外的便是“梦想”,每个人在自己懂事之后都有形形色色不同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梦想的设定也会逐渐成熟,忘了是谁说过:”理想就像一匹猛兽,带着我们穿越洪涛破浪。“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那个梦想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能去完成,只是看你选
择在哪一个时间,哪一个地点去完成你的梦想。“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Fred无法唱歌却梦想着可以有一个自己的乐队,在轮滑小子朋友的生日party上,他遇到了一群热爱音乐的人,他们也许并不懂什么才是音乐,但是却把音乐当做生活,Fred最后把冒危险抢劫下来的钱全部用来帮助他们开演唱会,也用另一种方式圆了自己的音乐梦,也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了Fred的善良和内心的单纯。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片子的节尾,音乐声响彻耳边,地铁里的人汇聚在一起听着这支乐队的演唱并为之舞蹈,helena将纸抛到警长脸上飞奔出来寻找Fred,在人群中helena和fred四目相对了,伴着音乐及人群合唱的声音,helena开心的笑着走向fred,这时只听耳边“枪不会杀人,人杀人“的歌词重复回荡,fred被枪击中了,倒下时他望着helena笑了,他说:”待会打电话给你。“然后安详的闭上了眼睛。这样的结局让我觉得很惋惜但仔细回想又觉得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浪漫又伤感,helena和fred的爱情来得快,消逝的也如此之快,在这样短暂又热烈的爱中我体会到了法国人的浪漫。
不像是童话中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结局,影片《地下铁》的结局在平淡和惋惜中让人震撼,突然想起王菲的一首歌中的歌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再没忘掉你容颜。“这何尝不是对helena和fred的故事的阐述,短暂的相遇,用极端方式渴求的再遇见,和遇见后的永恒离别,让人觉得心里闷闷的,可是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解决,也许这正是吕克贝松导演电影的魅力……
第二篇:精彩影评
精彩影评
《海角七号》观后感:梦想只要坚持,命运终将报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出道于娱乐圈,但人生轨迹的转换让我这些年一直埋头于公司事物,已经少有闲情逸致去影院去看电影了,有时难得打开电视也仅仅限于新闻、财经类节目,以至于近来有一部叫《海角七号》的影片红透了半边天却浑然不知,经不住身边同事好评如潮的推荐,毕竟是家乡拍的片子,起码也可以重温一下乡情,因此还是忙里偷闲找来碟片看了看。应该承认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片中的恒春是台湾南端一个非常原生态的半岛,由于地处热带,三面都是湛蓝清澈的大海,加上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1982年台湾政府将第一座“国家公园”设立在恒春镇东边的垦丁。可即便就是在这么美一个的地方,乡土与现代,固守与发展之间也如同难以交融的水与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乡土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失,年轻人对家乡情感的淡漠,仿佛是这个时代前行中无法规避的通病,“有钱人买下了饭店,也买下了海,年轻人宁愿出去给人家当伙计,也不愿意留下来。” 民意代表的一席话道出了老一辈人对本色乡土日渐式微的忧虑与无奈。
在另一方面,在台北奋斗15年一无所获的主人公阿嘉,用力将象征人生梦想的吉他砸碎,载着满腹的不甘与失落回到故乡的故事缘起,也真实的反映出当下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城市追求人生梦想却历尽坎坷,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社会生态。影片故事背景的设置巧妙契合了这个时代(特别是金融风暴背景下)主流人群普遍性的焦虑心态,难怪在两岸三地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一个写着日据时代旧址“恒春郡海角七号番地”的老邮包,一个为了度假中心演唱会而组成的“草台”乐团是影片推进的两条主线,而影片情节却简单到用几句话就可概括。七封写于六十年前的老情书以感伤的日语旁白,适时地填充电影里每一个过场。两条情节主线一喜一悲,让人很难定义这是部喜剧还是悲剧。
或许,正是这样的安排才更好的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一切既向前快步发展着却又难免于失落的惆怅,内心有抗争同时又在妥协,生活看似绝望但不经意间却又暗藏了希望,每个受环境操纵疲于奔命人生,梦想却始终不屈不饶顽强的生长。经过漫长一甲子的等待,老婆婆终于等到了旧情人不辞而别的答案;伴随着那个尘封已久却又被重新被发现的地址,阿嘉也找寻到了曾经失落的梦想与新生的爱情;穿越历史的曲折,那艘曾经一去不返的航船,好象又悄悄开回国境之南的港口;透过泛黄的信笺,两个无法彼此相守的灵魂,此刻却又再次重逢„„ 的确,现实当中是有太多令人无奈的迂回和曲折,但人不可能没有梦想而活,当面对生活的遗憾时候,我们更愿意勇敢的相信,只要坚持,梦想终将得到命运的报偿。
《海角七号》:七封情书光影留证 青春万岁
故事
一个失意的摇滚青年阿嘉(范逸臣饰)从台北回到故乡——台南的某海边小城。小城里的高龄邮递员茂伯在工作中摔伤,阿嘉临时顶替了他的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七封迟到了60年的书信:日本战败后,一个日本教师在回国的途中写给台湾恋人友子的信。阿嘉在寻找友子的同时,无奈加入一只临时拼凑起来的乐队,为即将到来的海滨演唱会表演。除了阿嘉是内行,键盘手是个整天哼着流行歌曲、发育未完全的小女孩;会吹口音的被拉来当了吉他手;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甚至也客串了一段时间的贝司手„„另外,一位也叫友子的日本女孩(田中千绘饰)则负责监督乐队的排练,她和阿嘉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格格不入开始转变。以阿嘉的人生起伏为电影主线,满眼是台南的风土人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三代人之间冲突与和解,理想的失落与再生,爱情的幻灭和追逐等丰富多元的因素都涵盖其中。
剧照
在《海角七号》的故事中,阿嘉带领一群外行人从一个草台班子变成有模有样乐队的过程就是内核所在,不过这件事很难被称为“青春成长事件”,因为除了范逸臣一个人还在青春的尾巴上,乐队里就只剩下未成年少女、失意中年男和暴躁老人了,看完全片我们只能说他们的精神确实很“青春”。《海角七号》的主旋律是滑稽的,先是在毫无竞争性可言的海选中确定了乐队的阵容,虽然在排练中屡遭不顺,主力也频频换人,只会弹月琴的茂伯竟然变成了贝司手,在演出时大家都穿上了印有米酒广告的T恤„„
乐队的故事当然谈不上新鲜,范逸臣和田中千绘的表演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不过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两个非常抢戏的配角——未成年少女大大和暴躁老人茂伯。大大其貌不扬,出落成美女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她在电梯中的一段几乎没有台词的戏完全称得上惊艳!大大以成45度角仰望的姿势站在电梯口,旁若无人地哼着小酸曲“情是什么玩意,只不过是玩玩而已„„”那气场强悍到无以复加,在此我们只能预祝她早日成为演技派。与大大的老成不同,茂伯就是一个胡搅蛮缠倚老卖老的暴躁老人,当他发现自己确实不能胜任贝司手的时候便主动推荐了马拉桑,当大家同意这个意见时,茂伯却发火了:“干!要回答地这么快吗?不考虑就回答,我是
老年人嘢,我的心肝不是铁打的,我也会伤心的!”最后茂伯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了摇铃手的位置,不过他却在排练的时候大发脾气,还企图当主唱,在最后关头甚至还表演了一把月琴,用茂伯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宝贝,惹得起吗”?
爱情
爱情当然是每部青春电影难以回避的元素,因为那个时候的爱情是最美好的,说白了就是最好骗人眼泪的部分。《海角七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虚幻和现实爱情两条线并行,一方面是迟到了60年的七封情书娓娓读来,另一方面则是阿嘉与友子渐生情愫。
不过现实的爱情发生得太突兀,刚刚还在别人婚宴上翻白眼,一觉醒来阿嘉与友子就躺在了床上。更让人受不了的则是阿嘉的表白,冲上去抱着友子就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真是白白浪费了大好海景。说来说去还是怪两位主角演技尚嫩,没有流畅表现出情感的起承转合。反而是虚幻的爱情,成了全剧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配合着轻柔的音乐,七封情书用男中音娓娓读来,时而是60年前的情景再现,时而应和的是当下的人物心情,每一封都让人动容。尤其是最后一封——“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就算娶妻生子,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一定会浮现你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独地站着,你戴着那顶存了好久钱才买的白色针织帽,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当离别的情形再现,当一双颤抖的手展开信纸的时候,没有人不流泪的。而且片中的七封情书都是导演魏德圣自己撰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人为之叹息悲伤,其优雅与绵长的气质正是网络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所欠缺的,尤显珍贵。
打架
可以这样说,没有打架的内容就算不上真正的青春片,因为不打架不足以成长。一想起青春片中的打架戏,脑海里闪现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那轰轰烈烈,弥漫着雄性荷尔蒙气息的场面。
相比之下,《海角七号》的打架戏显得清淡多了。值得一提的倒是这部戏里女人的粗鲁,其中的一场戏就是女主角掌掴“怪伯伯”。在一场热闹而嘈杂的露天婚礼上,友子因为乐队的事正闷闷不乐,旁边的怪伯伯却不知好歹地喊她的名字,一边喊还一边摇晃友子的肩膀。焦躁不安的友子随即怒喝“不要碰我”,而对方却借着酒胆继续作恶。“叫你不要碰我”,友子突然火山爆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怪伯伯拍倒在地!这场打架戏发生的如此突然,结束的又是如此干脆,令观影者跟片中人一样措施不及,极具带入感。半秒之后你会发笑:怪伯伯真是冤枉!更绝的是,画面接下来立刻切到婚礼表演的舞台上,两个火爆而鲜艳的泳装女郎仿佛救场般地唱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两个画面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哭笑
不得。接下来,醉酒的友子更是撒泼般脱下鞋子,砸碎了阿嘉家的玻璃窗,又躺在地上打滚,又哭又骂!
音乐
没有哪个青春期的人不会嚎上两嗓子。于是,《海角七号》选中了范逸臣和中孝介。尤其是中孝介,他自己研习岛歌(日本的一种民歌)的曲风,声音被称赞充满了透明感,他的演唱有一种纯净之感,刘德华的《红颜自闭》正是翻唱自他的出道单曲《各自启程》。
总的说来,全片令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场面颇多,元素也很丰富,民乐、西洋、流行一网打尽,欢快、愤懑、忧伤、甜美等情绪在音乐的表达上也称得上淋漓尽致。大大唱小酸曲,先是未经修饰的童声,然后音乐响起,原音跟上,重叠间让人有了隐约的感动。然后有一段范逸臣的英文SOLO,走英伦摇滚路线,颠覆了范逸臣留给大家的惯有印象。不过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出现情书朗读时的配乐,做出了在雨中低语和倾听的效果,实在不俗。建议听这七封信的原声音乐,有可能听不懂说什么,但是意义上的疏离可能更让人贴近情感的真实。
充满细节之美的《海角七号》
最早知道《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消息,还是因为日本歌手中孝介。2006年末到2007年初,正是中孝介走红台湾并波及内地的时候,因为喜欢中孝介,才在他的个人官方博客上,发现他参演这部电影的消息,那时应该是去年的四月。然后直到今年暑期,突然爆出《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不免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够让几乎不看国产片的台湾人如此痴迷呢?到了10月,《海角七号》终于现身网络。
作为内地人看到这部电影,老实说肯定还是没法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普通的青春励志片能压倒《色戒》、《赤壁》这样的大制作电影的超高票房?
《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内地人自然很难了解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台湾那么广受欢迎。台湾网友这样告诉我:这部影片出来的时机很对,现在是台湾人民民族意识最高涨的时候,对于反映本土民俗的电影尤其欢迎,这才是《海角七号》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至于有敏感的大陆影评人认为影片反映出是不良的殖民文化,就完全是不了解台湾历史的放言。为什么日本人败走台湾时是影片表现的那样和平,原因是虽然日本统治台湾51年,但事实上也把日本先进的基础建设、城市规划都带到台湾,当时台北是第一个在亚洲有街灯的城市,台湾的第一条铁路都是日本人
建造的,比起清廷、葡萄牙、荷兰等其他统治者来说,台湾人民对日本的好感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台湾人对日本是有感激之情在其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台湾网友告诉我的,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都是事实。只是内地从来没有说这些而已。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外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好几个台湾网友告诉我,哇,电影中的那个谁谁就是他们镇上谁谁的样子呢。因为离的近,台湾人对此自然更加感同身受。而内地人看起来就与《练习曲》这样的没多大区别了。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也许是因为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绘本身就是在台湾进修的留学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设定中,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后来台湾网友告诉我这个老戏骨是在台湾非常大腕级别的马如龙,年轻时就是台湾的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起这样的角色自然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有个小八卦是电影中扮演范逸臣母亲的那个演员,也是马如龙现实生活中的夫人。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所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
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觉会比第一遍更好,正因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这样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能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态度完整的表达出来。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什么时候,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的时候呢?
疗伤系电影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同样是一部台湾片“夏天的尾巴”也感动过我,常常说台湾没有电影,可出来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其实两部片子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本土化。我们常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看看我们的片子,全是城市里面爱来爱去的,烦不烦啊。看人家拍的,绿波荡漾的田野,一望无际的大海,柔和的夕阳,绚烂的彩虹,眼睛看上去也爽啊,何况垦丁、恒春那些地方本来就是很美的。再比如理想,同样是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励志片的根本,让人看了很热血。还有不能少的是音乐,还记得赵传唱的“可是我有音乐和啤酒”,是啊,即使什么都没了,还有令人振奋、感动人心的音乐。当然,“海角七号”的成功,也拜这次金融风暴所赐。喧嚣的人们在彷徨失措之余,看到这样一部坚持理想,坚持爱情,纯净到透明的电影,自然能治愈心中的伤口,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影片的OST是强力推荐的,除了“无乐不作”,“国境之南”等之外,“情书”的theme也经常出现。其实,这几首歌的MV早就看过,没觉得怎么好听,可在电影当中听到,却又是另一番感受,戏托音乐,音乐衬戏,这叫和谐。
好向往那片能让人疗伤、重拾信念的美丽海滩。
留下来, 或者我跟你走
友子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我想她是想跟着他走吧,但是可能是日籍教师不想让她跟着走吧,所以他才说“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我想,如果他愿意,或许是可以带她走的,但是他只是埋怨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可能真的是他的懦弱吧,有时候就是这样,因为太爱,会感觉自己是对方的负累,用离开来给对方所谓的幸福,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我不想让你跟着我受苦”。这样的人往往自以为是。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就是所谓的成熟,毕竟他是一个老师,而友子是一个学生。有时候这样的所谓成熟是否具备其真正的意义呢。对每个人来讲,幸福的定义都可能不尽相同。我不知道他要给友子怎样的生活他才会觉得给了友子幸福,但是我觉得对友子而言,不管发生什么,只有能跟他在一起就是她想要生活,她想要的那种幸福,所以她才会提着笨重的行李逃家。但是他却残忍地选择默默地离开她。
这样的人是可恨的。他其实很舍不得,所以他才会说“想著你未來可能的幸福我總是會哭”,那可能的幸福不是他给她的。其实他很清楚,当一个人为了另一个人逃家愿意远走高飞的时候,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因为这样的事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不会发生超过一次。所以他才说,“我會假裝你忘了我,假裝你將你我的過往
像候鳥一般從記憶中遷徙
假裝你已走過寒冬迎接春天“。
因为他很清楚,没有人会忘记得了。
当船在海面上已经再也看不见之后,提着笨重行李的友子,想的又是什么呢?她后来的生活又是怎样?没有人敢去想,那种场面实在过于伤感。
但是,后来,友子的孙女在和女主角友子的谈话中说:“日本人懂爱情吗”,我猜想,友子后来可能没有再结过婚,她的儿子可能就是和那个日籍教师生的。所以,友子的孙女才会反问女主角友子,因为她肯定知道自己的祖母当年就是被日本人伤害过,而她自己估计也是爱上日本人而被伤害过。影片没有给老的友子一个正面的镜头,只是给背影和侧影,看了让人心碎。影片之所以没有给一个老年的友子一个快乐状态的正面而给出的是让人感觉凄凉的孤独背影,我想,也正是想说明,其实日籍教师的狠心一人离开,并没有让友子得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幸福,她是孤独的。
不管信写得多感人凄美,但结果都改变不了那种伤害。所以,到最后,影片借阿嘉的口升华了影片的主题。阿嘉和友子都看过那些信件,当友子说要回日本的时候,他很清楚,深爱一个人的感觉未必会因为距离的拉开而消逝。勇敢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阿嘉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和日籍教师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深爱着的两个人,自以为是的离开未必就是让对方得到了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和幸福,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勇敢选择在一起。
有人觉得影片不怎么样,其实我觉得是一部值得细细体味的电影。如果你没有看得感动,或许你没有深爱过,更别提远距离的想念。好好先深爱过,或许你会像我一样看到落泪。
只想单纯的爱一次!
抛开政治,只是理智的去看《海角七号》,或者,抛开理智也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去游历一下电影本身!“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大家有爱过吗??有真的去动心过吗??为了不可抗逆的外力,或者是为了比爱情更让人不可动摇的目标!还有什么比爱情更让人不可动摇啊!有的!那是你的心啊!谁没有失去过!那份镌刻在心底的痛彻心扉的痛啊!你们忘记了吗??或许今天,你过的很好,但是,阿嘉做到了!他执着的面对了自己突然来临的爱情!我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或许有我的影子!又或许是沧海一粟的感动让我们不曾有那些不曾经的最淳朴的爱,回来了!
首先是感人最深的日本老师与学生(同名为友子)的爱情,“我只是一个穷教师,为何要我背负一个民族的罪,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远去和淡化战争的血腥和屈辱,这样的爱情衷肠确是令人同情和惋惜。电影最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隐藏老故事里的人物正式出场,只是偶尔掠过一两个日本老师在船上写信的情景,其余的全交给音乐和情书去诉说,遥远、飘渺、怅然若失。据说七封情书是由导演魏德胜亲自写的,功力很深,“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一旦让我着陆/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想着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只是我的泪水/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干/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可恶的风/可恶的月光/可恶的海”文字的美有时是画面和语言的无法企及的,但如果光有文字也并不见得就感人,画面、音乐、读说三者一
体,才催人泪下。第二个亮点是村民的众生相。年老的茂伯坚持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但也不拖累年轻的乐队,只是换人时一句“我是老人家,我会伤心呢?”道出老人心里的真切感受。水蛙畸形的爱恋,年轻警察烦闷的心情,镇代表的忧心,马拉桑想方设法的推销,全由一个小小的乐团交接在一起。电影提出了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这里的海这么漂亮,为什么就留不住年轻人?”“报纸上天天说我们是国宝,而„„”阿嘉面对继父(镇代表)的感情,大大的单亲家庭等等,加之一系类搞笑的台语对白,叫人在忍俊不禁中思考着种种的问题,摆脱了说教型的严肃和沉闷,所以既受年轻人的欢迎,也得到各界的好评。最难得的是《海角七号》中没有一个配角是为了增加搞笑的成分而设计(在此之前很多电视剧电影中的滑稽人物都是专门添上去的,功能单一),他们个个都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但每个人物都是一种身份和生活的代表,老青少三代。很多台湾网友说影片中某某好像他们周围的某某,这是因为在对台湾本土原生态的采景和取材方面,电影做得相当成功的体现。能够寓严肃的社会问题于诙谐的台语对白当中,是该电影一大特色。
电影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展现的是台湾海边小镇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人物的故事不仅不是次要的陪衬,甚至可以说是电影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原因。
“我看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还没哭完就笑,还没有笑完又哭。”他说的是真感受。美丽哀伤的故事,令人羡慕、同情,还要陪着许多眼泪,60年前昏黄的也岁月同样给人带来一股淡淡的哀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磨合,新老两代的摩擦,既碰撞出令人发笑的一幕幕,也引发了严肃的思考。电影的最后老人家在事隔60年后才收到当年的信件,重温了码头告别的一段,与片头的情景相接毫无痕迹,这样的艺术处理是相当娴熟完满的。而恒春当地的乐团取得成功,阿嘉和友子现代爱情的美好结局也是给了人一种温暖和鼓励。
第三篇:精彩影评
电影推荐
假期闲来无事,尤其是在流量快用不完的前提下,看了几部电影,给大家推荐几个自认为比较经典的影片。
第一个:《追风筝的人》
以美国人的视角去审视阿拉伯国家的民主文明。该影片无疑是在嫁接一种美国式的民主文明,但好就好在该影片用对了载体。以一个旅美阿拉伯人的童年回忆去把美国人的价值观自然地寄于影片之中。当片中主人公拿起风筝并对他的侄子说:“为了你,我愿意追一千次。”这不禁令我眼眶湿润。细节就不给大家说了。看看电影吧。也许你也会有同感,想起你那儿时不舍不弃的玩伴,想起滋养你的那一片土地。
第二个:《hello,树先生》
自己认为是王宝强的演技的全面爆发。说实话,看了一遍这个电影有些似懂非懂。但无疑的是已经被宝强牵动着每一根神经。看了看专家的影评之后才明白
这不愧让宝强夺得海参崴国际电影节的影帝。该影片植根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视角投射在东北的一个小山村。单身青年树先生经历让我们唏嘘不已。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一个普通的青年却成了经济腾飞的殉葬品,让人不禁叹息。树先生的疯痴,似乎在向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这么深刻的电影让我“读”到了鲁迅先生的味道。
第三《我是传奇》
WILL SMITH 的又一力作。当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类灭亡,而整个纽约市只有你一个人,你会怎么办?我们的威尔当然不会闲着,拿起步枪去狩猎,去和丧尸作斗争,去研究解药——————但无疑威尔有时孤独的。他是多么希望有人陪伴,就连他唯一的伙伴狗狗也被咬死时他不免绝望。我想知有威尔才能把表演尺度拿捏得这么准确。大家看看吧!听说还有2------
第四:《阳光小美女》
听了第十放映室的介绍才去关注这部早已获得多部大奖的电影。各具问题的一家人,陪着自家最小的孩子奥利芙踏上了开往加州的阳光小美女选拔比赛之旅。在这场旅途中一家人发现着彼此,关爱着彼此,最终使一家人更具凝聚力。我想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诸多奖项应该是其关注了美国当下的许多问题。例如:青春期,破产,吸毒,同性恋,离婚------将这么多的社会毛多集中体现在一家人身上,可见导演功力。
第五:《查理的生与死》
生死问题向来是哲学家热衷探讨的的问题。你是否相信有灵魂,你是否相信上帝,你是思考过为自己为何活在这个世界上。以《歌舞青春》、《17again》走红的美国小生扎克-埃夫隆演技显著提升的又一叫好的电影。亲情,友情,爱情。。常拍常新的的题材------
第六:《荒岛余生》
奥斯卡影帝就是奥斯卡影帝,《阿甘正传》《幸福终点站》等影片让我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这部影片功能更让我为之动容。现代版的鲁滨逊。但我对该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稍有疑义。英文 cast away 字面义应为抛掉,扔掉的意思。而电影中的主人公正是被上帝丢掉,被生活遗忘。但他并没有服输,没有向命运屈服。最终还是获得了新生。不如叫《被遗忘的人》。
第七:《博物馆奇妙夜》
很奇幻的童话,很适合父子在一起共同欣赏。在每个男孩的心中父亲就像一座山那样伟岸,令人崇敬。但如果你是片中的小人物刚刚失业,老婆嫁给大款,又交不起房租-----你会怎么办呢?你会愧对父亲这一伟大的称呼吗?幸好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守夜人的工作“找到”了他接下来就是奇妙的博物馆之夜了。看看吧,很简单很温馨。
第四篇:影评-雨人
一部特别的电影,动人的真情
——《雨人》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荣获五个奥斯卡大奖经典的电影,只是一直没找来看,这一次借着这门课程的学习,特意选了这部影片来看。看完后,感觉果然精彩不凡:故事的情节不仅很有新意,而且生动感人,让人在看到雷蒙的自闭症症的一系列异于常人的举动之后忍俊不禁,同时又为他的单纯善良而感动不已。这部片子,看到最后让人带着含泪的微笑,心里有一点辛酸的欢乐。这部片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感动,更加引发了我的思考。接下来,就谈谈我对《雨人》这部电影的几点思考。
通过查阅百度百科,我了解到自闭症一般都是先天患有的,主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症状如下:
首先,患者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患者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很难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经过长时间相处,患者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者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仍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对他人情绪缺乏反应,不能根据社交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雷蒙在说话时几乎没有跟对方有过任何的眼神交流,他的眼神是呆滞的,当他在受到查理呵斥的时候,会流露出一丝丝不易觉察的失落;在自己按部就班的规律生活被打乱时,会流露出一丝焦躁和不安。其次是交流方面的障碍,患者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患者可能会走向他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表情也常显得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者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在影片中的雷蒙有四次出现了激烈的反应——大声尖叫。第一次是在查理强迫雷蒙乘坐飞机时,第二次是在查理打开热水时,第三次是在查理要同他拥抱时,最后一次是烟雾报警器响起时。每一次情境都曾经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让他产生了极强的不安全感,正如片中的医生所说:“他的认知能力和环境分析能力有障碍,一成不变的生活才让他有安全感。”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类似雷蒙的自我保护倾向,会对一些不利于我们的情境产生激烈反应,如洁癖、晕血等,但是没有想雷蒙那样极端。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精神疾病,之所以不同于那些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是因为我们程度比较轻罢了。”这种程度的轻重指的是我们能否依靠理智对我们的冲动进行克制,以保证不至于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
最后是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患者行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
影片中的雷蒙可谓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让查理都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一点的表现非常像《生活大爆炸》中的男主人公谢尔顿,是个典型的强迫症患者。雷蒙的生活规律的让我们这些正常人汗颜,一周七天一日三餐都有规定,吃煎饼时一定要用牙签和枫露汁,睡觉时床一定要在窗户旁边,晚上十一点一定要熄灯睡觉,鞋子一定要放在床头正中间,甚至于穿的内裤也一定是要在辛辛那提凯马特商店买的汉尼牌32号四角裤,等等。
到这里,我不禁对影片中的饰演雨人的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敬意陡升。在影片中,他对雷蒙的刻画是那么细致入微、生动逼真。从呆滞而略带困惑的眼神到头略略左偏的笨拙的走路的形态,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自闭症患者真实的形态。一直看完这部片子,我在想,这部片子想传达给我们的不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同情怜悯。而是,同样为人,生活在这世界中,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是有着那么大的差别,但是总有一种东西将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真情。这种真情是不同于居高临下的同情的,这种真情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地位上的。在电梯里面,苏珊娜给了雷蒙一个轻轻的吻,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雷蒙对于爱的渴求跟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他虽然缺乏同他人建立联系的能力,但那并不代表他不需要。真情,是人所渴望的,不论是我们这些正常人,还是像雷蒙那样的病人。在影片的结局,查理没有获得雷蒙的监护权,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失去了联系。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对于雷蒙而言,融入社会无疑是困难的,在疗养院之外的世界中他很难生活的平静而舒适。查理可以常常去疗养院看望他,给他关爱和支持,兄弟之情仍然得以继续。结局,查理戴上了眼镜,也许他怕自己的眼泪会流出来被人看见,也许他已经流泪了。但是这不也恰好证明,他找回了童年时代遗失的最美好的东西,Rainman,那个在他害怕时会唱歌的Rainman。
第五篇:《雨人》影评
<雨人>影评
摘要:
关键词:贪婪 遗产 自闭症 亲情 离开
片名:英语名《Rain Man》中文名《雨人》
导 演: 巴里·莱文森
主 演: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达斯丁·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薇拉莉·葛莉诺 Valeria Golino 邦
尼·亨特 Bonnie Hunt主人公:
查理·巴比特
洛杉矶一名青年汽车商。经营着一家小型汽车行,凭着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也算事业小成。
雷蒙·巴比特
自闭症患者,被送到护理院。从此他几乎与世隔绝,丧失与亲人联系与情感交流,他严重缺少父爱母爱但记忆力超强
剧情简介:
汽车经销商查理在工作和生活都混乱的时候,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并在父亲的遗嘱中发现父亲并没有将大笔遗产留给自己,除了一辆别克车和得奖的配种玫瑰花苗,而是另设信托基金留给了别人。查理通过一系列调查发现,这个信托基金的受益人是自己从未只晓得自幼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
生性油滑的查理不想巨款落入这个从不知晓的哥哥手中,假意带雷蒙去洛杉矶,刻意讨好雷蒙,伺机夺得他的财产。然而在相处中发现雷蒙就是小时候的玩伴——雨人,手足之情慢慢产生,并且查理发现雨人从小就有保护自己的意念,父亲在母亲逝世时送走雨人就是为了避免雨人受到刺激伤害自己,情感进一步加深。在旅途中,查理还发现雨人对数字很有天赋,并带雨人到赌场一试身手,为他赢得八万,解决了工作问题。在一周的旅途中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血缘的亲情打破了原有的疏离,真挚动人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来的只求一己私利。但是雷蒙终归离开了查理,回到了他的世界。赏析:
《雨人》是一部经典的社会伦理片,这部影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又在第六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四项重量级大奖,在电影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笔。
《雨人》中查理对遗产的追求的描写,实质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反映出社会现实中追求金钱的风气带来的亲情等情感的缺失,揭露了社会的残酷无情。但最终他被亲情感动,放弃了争夺不属于自己的金钱,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亲情重于金钱。
影片以汽车的画面开始,预示着本影片与汽车密不可分。本片以别克车为线索,查理与父亲因为汽车发生争执导致父子关系破裂,而父亲留给他的遗产只是这辆汽车。而查理与雷蒙又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开着这辆别克车回到洛杉矶,从而有了他们为期一周的旅行。在这一周里,查理对雷蒙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们手足情的复苏奠定了基础。这样的安排,使影片情节紧凑而不失逻辑。
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起雷蒙那可爱的话语和行为举止,表面上雷蒙笨、自闭,但是他的内心里充满了爱与天真,他没有金钱的概念,他远离世俗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随自己的兴趣做所有的事情。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天他都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真的是一位funny rain man。雷蒙的很多东西都是很特别的。他的语言丰富多彩,喋喋不休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觉到他的单纯和可爱,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多东西我们常人看来不关痛痒但在雷蒙那里却是如此的重要。比如害怕坐飞机,害怕澡池
放水的声音,准时看“人民法院”,晚上十一点准时睡觉,等等。有时也可爱的让人发笑,比如不懂男女之事。但有一个东西让弟弟大发了一把,那就是利用雷蒙惊人的记忆力算牌。
我们再来看看弟弟。作为一个商人,查理不乏追逐利益的贪欲和狡诈。一开始,他排斥雷蒙,一心想得到父亲的遗产,于是他怀着一腔愤懑,把哥哥从疗养院绑架走,踏上回洛杉矶的旅程。但是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他的狡诈、他的暴跳如雷、他的唯利主义在哥哥善良天真的无形影响下变得温柔起来,同时也变得善良起来。后来他甚至帮哥哥脱鞋子,听哥哥回忆童年在一起的时光,还教哥哥跳舞。当镜头渐渐移向他们靠在一起的脸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亲情在慢慢温润着两个人的心,在感化着查理。他开始真心地想要和雷蒙住在一起,至于那些遗产,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哥哥,这个词已经永远的融进了他的生命里,成为一种永恒!
影片以查理送走雷蒙结束,雷蒙一连说出距弟弟去看他的时间甚至精确到秒钟,说明了他内心的渴望:对家人的关爱的渴望,对弟弟爱的渴望。查理以微笑告别东去的列车,预示着他们兄弟俩美好的未来。
影片在叙事上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两位主人公的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观、世界观都对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巨大冲击。查理对亲情、金钱、社会态度的转变以及雷蒙的纯真都让人们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爱。“亲情”作为本片的情感主题贯穿在整部电影中,从道德、心理等方面教育和感化着我们,或许急促的结尾让我们恍惚,但其中所表达的韵味却让我们回味无穷。同时《雨人》又是一部半公路片性质的电影。它展示给我们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沿着旧别克从早上开到晚上,从农村开到城市,从小镇开到小城。一路看过去,郁郁葱葱的树在公路两旁站成整齐的两列,汽车的驶过,在阳光下,给我们非常清新和明亮的感觉。兄弟俩走过风车遍野的强风地带,弟弟的愤怒使得汽车也发狂,于是汽车驶出公路卷起浓浓的沙土灰尘漂浮在空中。这是乡村的“肮脏”,但是相对于城市挺拔秀丽的高楼大厦中汽车尾气的遍地开花而言,这种“肮脏”显得那么的纯洁和干净。
其中很多的镜头是通过雷蒙的视角展示给我们的。特别是过铁桥的那段,摄影非常特别。给我们很奇妙的感受,我们暂别自己,完全进入雷蒙对桥的关照之中,汽车飞速的向前驶着。雷蒙的眼神也不断的变换着方位,从向后看立即向前看,然后又突然的向上看。雷蒙给了摄影师充分的自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们看着雷蒙看到的景色,感到他的世界充满了神奇。特别是那些移动镜头给我们亲临其境的感觉,而我们知道这种感觉在弟弟那里是不可能出现的。
结束语:
我看《雨人》的时候正好下着磅礴大雨,这时候去体会雷蒙的感觉很特别。
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似乎应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雨人,它象是一面镜子深沉地反照我们自身日益的浮躁,它教会了我们对亲情的念念不忘和感恩。善待雨人,正如善待自己。
《雨人》告诉我们情感高于一切,万物在它面前都会变成苍白的无力的伪证,只是时间的长短。好好珍惜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这是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