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5篇

时间:2019-05-13 03: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

第一篇: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2005)民他字第25号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罗金会等五人与云南昭通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旅客运输合同纠纷一案所涉及理解及使用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决定,答复如下: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激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计算,应当根据案件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的标准。本案中,受害人唐顺虽然为农村户口,但是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均为城市,有关赔偿费用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4月3

一、证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证据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

可以提供的证据主要有:

1、暂住证或者居住证,以及当地管辖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证明等;

2、街道、居委会、小区出具的证明等;

3、房屋权属证书;

4、房屋出租人出具的证人证言,房屋租赁合同书,房租缴费收据等;

5、各种缴费证明,如取暖费、电费、水费、卫生费、物业费等等的缴费凭证;

6、其他如受害人同事、朋友的证人证言等;

二、证明主要收入来源地在城镇的证据

可以提供的证据主要有:

1、用人单位出具的工作证明,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职工花名册,押金收据等;

2、向工商、税务等行政管理机关缴纳管理费的凭据;

3、工作单位的负责人、同事的证人证言;

4、交纳“四金”的凭证和管理机关的档案记录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城市经商、居住的农村户口的受害人,应当同时提交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的证据,二者不能或缺。

第二篇:最高院关于农村户口按城镇标准计算的复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经常居住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

(2005民一他字25号)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罗金会等五人与云南昭通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旅客运输合同纠纷一

案所涉法律理解及适用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应

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年生活消

费支出)的标准。

本案中,受害人唐顺亮虽然为农村户口,但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

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有关损害赔偿费用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

计算。

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

收入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按城镇居民的标准对待。

农村居民到城镇、城市务工、生活、学习,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

指公民离开居所地至起诉时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的规定,可以按经常

居住地更高的标准确定赔偿。

户籍性质为农业户,但在城镇学习、生活、工作、居住一年以上的,应当视

为城镇居民。

对于农村人口在城镇住所地至起诉时已经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城

镇人口标准计算损害赔偿数额;对于实行城乡启口统一登记管理的地方,计算标

准也可以统一适用城镇人口统计标准。

农村居民能提供在城镇的合法暂停证明,在城镇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已连续居住、生活满一年的(短期回农村探亲等不视为中断),人身损害的残疾

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按城镇居民的标准计算。暂住证,房产证,工作证都可以

证明居住在城市的时间。

第三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当地或外地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

(一)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需要。目前,我县人口97万,其中有87万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9%。我县已开发利用的农用土地面积为134万亩,人均1.5亩,总体来看,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大县,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来实现。

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小农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土地小规模和超小规模经营,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合理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下,要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解决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让一批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而减少农业人口,以利于农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迟缓,既有农业结构性矛盾、农产品价格低廉、农业科技不发达等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却在农村人口众多、生产效率低下上。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治本之策。

四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实现城镇化的需要。目前,我县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省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加快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扩大城镇居住人口,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过多的人口聚集在农村,显然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说到底就是要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进而以城带乡,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措施。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农业机械化、良种化、产业化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而且,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提高,走出去、闯荡市场的愿望十分迫切。据统计,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27.7万。但这种外出打工大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他们在家里还有承包的土地,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解决农村生产关系,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创造条件,真正使这部分农民连同他们的家庭离土离乡,完全转移到非农领域。

二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三项建设、两个重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空间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7:42.3:29.0,二三产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界限经纬分明,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等级森严,对农民进城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近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工商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都为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我县辖19个乡镇(街道),22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常住人口72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58.8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居住的人口达8万人。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村人口转移主要集中于防水防潮行业和第三产业。我县是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常年从事建筑防水人员达15万人左右。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人数达到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0%。

二是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是农村人口转移在对象上不平衡。劳动力转移率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高转移率一般较高,年龄较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优势。凡是年龄偏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转移较快,占转移人口的50%以上。

四是农村人口转移以自发性转移居多。我县人口转移目前仍以自发、自愿为主,许多经济较落后的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大多数属亲属朋友介绍和自发的转移,而政府组织和劳动力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所占比例极小。

五是部分富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居住。我县部分农村人口因经济收入、子女教育和务工经商等原因,一些富裕农村人口在县城置业购房,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进行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三、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做法

(一)发展园区经济,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为农村人口转移开辟了广阔渠道。我县大力整合资源,集约节约用地,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促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吸纳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带动农民增收。我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累计建成148套,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入驻283家,其中工业企业128家,初步形成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产业集聚区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全县1.38万农民在此就业,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左右。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为农民进城打造平台,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过程,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我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膨胀县城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修编工作,拉大了县城框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对旧城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增加了城市容量。近年来,我县吸引23亿元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新建房地产项目131个,开发面积203万平方米,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县建成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全县16个乡镇(不含古槐、清河、东皇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总面积30.3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小城镇占地1.78平方公里;小城镇辖区总人口9万人左右(不含县城区人口),带动了农民到集镇居住,务工,经商。

(三)政策推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机会。我县以新城带老城,拉大县城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出台促进农民进城的政策,放宽农民进城条件,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出台多项扶持性举措:凡农民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租住房屋并有稳定工作的,即可落户县城;在规定期限内购房或租房的农民,享受县财政返还所交购房契税、办理廉租房租住手续等政策优惠,并享受城镇居民享受的一切待遇;同时农民进城后在农村享有的各种政策不变。

(四)三产带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空间。我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呈现速度加快、结构升级、效益明显、增势强劲的局面。目前,全县建材、农机、农资、蔬菜、皮革等各类专业市场达163个,大型超市及专卖店598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75个,县城区共有各类餐馆289家,60个以上标准床位的商务宾馆45家。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达28.8亿元,同比增长14.8%,入库税款1.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75%。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

2.9万农民进城居住,务工,经商。

(五)狠抓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村人口转移打好了平台。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把建筑防水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产业运营、集团运作、基地发展的模式,叫响做强劳务品牌,切实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择业、劳动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大中城市设立了320多个办事处,培养了近300人的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形成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村委为依托,办事处为窗口,覆盖全县、辐射全国的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格局。同时,开展对外出务工的农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竞争力。目前,全县回乡创业人员已达8000多人,创办了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多个,其中80%是从事建筑防水的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建筑防水务工年收入达25亿元,带动近20万农民致富。当前,从农村迁移到县城落户的90%的人员是外出劳务富裕起来的农民。

(六)发展城镇教育,带动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吸引农民进城定居。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公办、民办公助、民办等多种渠道,在县城新建、扩建了16所寄宿式学校,县城区学校达到54所。优质教育吸引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也带动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县城区学校共接收农村寄宿式学生563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51076人。城镇教育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外出务工子女的优质教育和管护难题,吸引了农民进城购房、定居。

四、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作用与影响

(一)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农村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劳务收入,据调查显示,县内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1.2万元左右。外出务工的则更高,人均劳务收入2—3万元。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07、2008、2009、2010年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43.1亿元、49.6亿元、55.25亿元、69.2亿元;3320元、3813元、4136元、4781元。同时,农村人口的转移带动了农业的规模种植,也促进了在家务农人员收入的增长。

(二)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农村人口在转移的过程中,通过适应非农产业生产的大环境,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自身素质大大提高。通过外出就业农民与未外出就业农民对比调查,外出就业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投资观念、风险意识、法律观念、社会交往观念明显增强。

(三)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居住地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几年来,县城人口增加到16万,县城面积、常住人口翻一番;流动人口12万,城镇化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繁荣了城镇经济,促进了土地集中经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产业支撑,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满足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二是反哺农业,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市场,促进农业的发展;三是回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凭借资金、信息、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四是培育市场,外出务工农民务工收入用来建造房屋、购买家电等消费品,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五)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减轻。一方面,将土地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在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就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我县农村人口转移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建议 我县农村人口转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分布广,所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不能完全开展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的提高。由于在短期内不能学到实际技能,因此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吸引力,也造就了招生难的问题。目前,我县劳动力转移培训每生补助400、500、600元,培训机构仅剩下2家,根本不足以解决设备投入,教师开支、人员培训等难题。二是农村人口转移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效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分散趋势,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大部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竞争意识薄弱,就业观念落后,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型等岗位干不了,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四是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防水防潮及服务业。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五是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对农村人口吸纳能力不强。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镇聚集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六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畅通,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同时,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为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转移力度。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我县农业人员多,农民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搞好农村人口转移,对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重大。当前,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要素的变更,还会使大量在农业领域就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施工业兴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农村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农民务工的经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开展务工技能讲座,为农村人口的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积极开拓农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一是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我县工业化进程,大力开展回归工程,进一步吸引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富裕人员回乡创业,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二是城镇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三是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继续稳固和加快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搞活园区经济,延长产业链,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四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打造成带动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突出重点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为服务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积极引导,强化服务与管理。一是加强职业技能转移培训。充分利用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培训和雨露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同时建立完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培训中心,优化培训专业,大量培训“技术农民”和“产业农民”,提升人力资本含量,克服劳动力转移的素质瓶颈。二是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劳动力维权力度。针对目前外出务工人员遭受歧视、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实际,研究、探索、制定劳动维权的长效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行为,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工有序流动。

(四)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壁垒,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解决农民在城市就业、住房、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农村人口转移敞开方便之门。二是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加快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三是创新土地制度。在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和种田能手集中,通过大户承包、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将分散的耕地整合起来,进行股份合作经营,探索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第四篇:城镇房屋租赁合同解释

最高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

为正确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 本解释所称城镇房屋,是指城市、镇规划区内的房屋。

乡、村庄规划区内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可以参照本解释处理。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当事人依照国家福利政策租赁公有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产生的纠纷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第二条 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第三条 出租人就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批准内容建设的临时建筑,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租赁期限超过临时建筑的使用期限,超过部分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经主管部门批准延长使用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延长使用期限内的租赁期间有效。

第四条 当事人以房屋租赁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当事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房屋租赁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除外。

第五条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当事人请求参照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支付房屋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一般应予支持。

当事人请求赔偿因合同无效受到的损失,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和本司法解释第九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六条 出租人就同一房屋订立数份租赁合同,在合同均有效的情况下,承租人均主张履行合同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顺序确定履行合同的承租人:

(一)已经合法占有租赁房屋的;

(二)已经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三)合同成立在先的。

不能取得租赁房屋的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的,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条 承租人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或者扩建,在出租人要求的合理期限内仍不予恢复原状,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租赁房屋无法使用,承租人请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租赁房屋被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依法查封的;

(二)租赁房屋权属有争议的;

(三)租赁房屋具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关于房屋使用条件强制性规定情况的。

第九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合同无效时,未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可折价归出租人所有;不同意利用的,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

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可折价归出租人所有;不同意利用的,由双方各自按照导致合同无效的过错分担现值损失。

第十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期间届满或者合同解除时,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未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可由承租人拆除。因拆除造成房屋毁损的,承租人应当恢复原状。

第十一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合同解除时,双方对已形成附合的装饰装修物的处理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因出租人违约导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赔偿剩余租赁期内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的,应予支持;

(二)因承租人违约导致合同解除,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赔偿剩余租赁期内

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的,不予支持。但出租人同意利用的,应在利用价值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

(三)因双方违约导致合同解除,剩余租赁期内的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由双方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导致合同解除的,剩余租赁期内的装饰装修残值损失,由双方按照公平原则分担。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十二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租赁期间届满时,承租人请求出租人补偿附合装饰装修费用的,不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 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装饰装修或者扩建发生的费用,由承租人负担。出租人请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第十四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扩建,但双方对扩建费用的处理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办理合法建设手续的,扩建造价费用由出租人负担;

(二)未办理合法建设手续的,扩建造价费用由双方按照过错分担。第十五条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将租赁房屋转租给第三人时,转租期限超过承租人剩余租赁期限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超过部分的约定无效。但出租人与承租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六条 出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转租,但在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其以承租人未经同意为由请求解除合同或者认定转租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租赁合同产生的纠纷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次承租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十七条 因承租人拖欠租金,出租人请求解除合同时,次承租人请求代承租人支付欠付的租金和违约金以抗辩出租人合同解除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转租合同无效的除外。

次承租人代为支付的租金和违约金超出其应付的租金数额,可以折抵租金或者向承租人追偿。

第十八条 房屋租赁合同无效、履行期限届满或者解除,出租人请求负有腾房义务的次承租人支付逾期腾房占有使用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九条 承租人租赁房屋用于以个体工商户或者个人合伙方式从事经营活动,承租人在租赁期间死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其共同经营人或者其他合伙人请求按照原租赁合同租赁该房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条 租赁房屋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承租人请求房屋受让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租赁房屋具有下列情形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一)房屋在出租前已设立抵押权,因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发生所有权变动的;

(二)房屋在出租前已被人民法院依法查封的。

第二十一条 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情形,承租人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请求确认出租人与第三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 出租人与抵押权人协议折价、变卖租赁房屋偿还债务,应当在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请求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出租人委托拍卖人拍卖租赁房屋,应当在拍卖5日前通知承租人。承租人未参加拍卖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承租人放弃优先购买权。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房屋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二)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的;

(三)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承租人在十五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

(四)第三人善意购买租赁房屋并已经办理登记手续的。

第二十五条 本解释施行前已经终审,本解释施行后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不适用本解释。

第五篇: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保障政策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我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状与特点,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面临困境提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农村;人口转移;政策建议

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地理或空间上的转移。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按照“能快则快、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总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为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现代化提升三大战略,“四化同步”推进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从事二、三产业,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战略意义

1.1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

我市人口62%在农村,城乡收入差距大,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阻碍了我市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1637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7.38元,城乡收入比为3.68∶1。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享受到城里的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城市就业,进而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加大农村人口转移,降低农村人口的比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1.2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市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与全国50%的水平相比相差更大,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一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对刺激全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经

受我市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影响,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供电、供水、电话与有线电视等基础设的架通,平均每户的成本费用远高于城镇。2011年,我市农村拥有的通讯设施中,98%是移动电话,电脑拥有量只占2.63%,接通自来水只有极少数村能做到,大部分都使用小水窖、小山塘等方式取水。农村的宅基道路占地面积平均高于城镇居民,我市的山区地形,土地紧张,但农民习惯于住房宽敞,还有许多辅助用房,即使是独户村也要修一条进出道路,因而每户占地都在500乃至上千平方米,是城市家庭的数倍。如果将分散的农户迁往城镇或撤并,就能腾出许多土地,可以缓解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难题。

1.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提高农民素质的良好渠道

生活环境的改变是精神面貌改变的主要原因。城市生活有利于进城农民克服农村的一些不良习性;城市信息渠道的广泛、人员接触的广泛可以开阔进城农民的视野,启发心智;城市优越的教育条件、医疗保健条件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增长进城农民的知识水平,陶冶情操,改善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迁居城镇,可以使农民更快地从传统社会人变为现代社会人。

2六盘水市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即城市扩建或就地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进企业工作,这在城市边缘的郊区比较明显;二是“离乡不离土”,即外出打工或办企业搞经营,这在地处偏僻、二三产业不发达的乡镇特征明显。根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转移规模大速度快

2002—2011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这十年中,许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迁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中心城区转移流动。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总量、规模和趋势来分析,转移人口规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现加速态势。2002年,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15600人,十年来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总数达45.3万人,平均每年增速达23%,比2002年增长231.9%。

2.2转移行业集中

从农村人口转移的行业分布看,转移人口就业行业比较集中,市内转移主要集中在工业、商业、服务业;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业等,占转移人口的比例高达80%,男性主要从事建筑、住房装修、水电安装,女性主要从事制鞋、餐饮、电子装备等工作。

2.3转移方向差异大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人口的数量、方式流向差异较大。人口转移的总体规律是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2002-2011年, 全市共输出劳动力46.5万人, 其中跨市输出约25.5万人, 占输出劳动力人数的54.8%;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是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市),其中转移到云南的约6万人。在市内转移的仅占45.2%。同时,从市外转移到我市的人口约4.3万人,其数量仅占外出人口的9.3%,人口出现了负向转移。

2.4转移的自发性

我市人口转移目前仍以自发、自愿为主,许多经济较落后的镇乡和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工程建设整体移民、地质灾害村移民及其他有组织或强制性移民数量不多。我市的城镇化主要是集中搬迁、城市扩张和学生外地就学等,大多数的还是自发性的外出务工转移向城市。

3我市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3.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

随着农业良种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

据统计,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约41.5万左右,常年外出务工人数约30万,但这种外出务工大都是一种临时性的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解决农村生产关系。

3.2工业化、城镇化战略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空间不断延伸。2011年,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4.8%,二三产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钢铁、煤化工、电力、制造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助推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3.3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界限经纬分明,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界限严格,对农民进城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近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进城务工的子女同样享受跟城市户口子女一样的入学待遇,就近入学,农村户口同样可以在城市登记成为个体工商户、企

业老板,成为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为农民进城提供了便利条件。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都为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困境

4.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观念落后,竞争优势不足

一方面,我市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不容易转移,尤其是老年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有农业人口229万,劳动力人口为155万,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4%,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7%。目前,约有22%的劳动力人口实现了转移,沉淀在农村的人口,则主要集中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和劳动能力弱的劳动年龄人口、老年或学龄人口。另一方面,求稳怕变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农民不愿离开熟悉的村庄和乡邻,到陌生的地方居住便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谋生。即使已在城里做小生意和打工为生,也不肯轻易把家搬离农村,认为后路不能断,一旦城里难于生存,可以“打道回府”。总体上讲,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的能力和内在动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地处高山和深山村的人口,转移难度更大。

4.2政策体系不健全,成为城乡的“玻璃门”

尽管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进得来”,然而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仍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部分农村人口多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煤矿、焦化厂、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一方面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举目无亲,他们的诸多权益受到歧视甚至侵害。此外,由于办理进城户籍、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生活条件差以及拖欠工资等问题的困扰,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三难”问题还没有解决,医疗、工伤、保险、计生等政策与城市存在差距,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乡的“两栖”农民。

4.3城市化进程与农村人口转移速度的矛盾

在新形势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城镇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尽管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我市每年新创办企业较多,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有限,又基本是资本密集型,因而就业容量有限,就业空间仍然狭窄,岗位不足,或者就业岗位门槛较高,但农村人口进不去;商品房、出租房价格虚高,据了解,我市的商品房价格集中在每平方3800左右,城郊的商品房在3000左右,出租房的价格集中在每平方85元/年,每个月租房费差不多花去工资的一半还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压力巨大。另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不再渴望成为“城里人”。

4.4土地流转不畅制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由于土地分散于各家各户,传统种植模式下,每亩地年均纯收益一般不超过500元,回报率低、收入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出路,但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流转机制不健全、转移就业空间小和各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影响,许多农民仍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解放出来。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着农民外出打工。

5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政策建议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城镇化率应达到50%以上。我市要逐步取消户籍城乡分置制度,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合法的迁徙权,保证每年以平均2.9%的速度转移,每年转移农村人口9.28万,才能确保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5.1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门槛,实行放宽迁移落户条件、投靠落户范围和户籍管理办法等“三个”放宽政策。只要有合法稳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之一条件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均可在市中心城区落户。也可以自由、自愿迁移户口到城镇。取消大中专毕业生落户限制。只要是六盘水籍农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参军义务兵和士官都允许在城镇实际居住的合法稳定住所或县级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落户,要吸引外市籍优秀农村人口到我市县落户。探索推行城镇人口“居住证”制度。

5.2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一是支持在城镇购买自有住房。进入城镇的“农转非”人口,有用工单位的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在城镇购买住房,在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合理控制建设用地价格,并整合农村、城镇相关项目资金,统筹廉租房、公租房建设,调动农民进城镇购房居住的积极性。二是改善在城镇的居住条件。鼓励用人单位利用空置房、空闲地,改造、建设主要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口居住问题的保障性住房,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有关税费减免政策。从而改善农转非人口在城镇的居住条件。三是实行保障房租售并举制度。按照“先租后售、自愿购买、有限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实行租售并举,在优先保证住房困难家庭承租权益的前提下,租赁期满两年后,承租家庭可自愿申请购买其承租的公共保障房。

5.3建立就业、创业扶持机制

农业人口转户进城后,享受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创业。一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创业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继续推行创业有补助、就业有指导的政策,将创业就业打造成“一把手”工程,为推进全民创业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深化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降低创业门槛、注册登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支持措施,允许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为创业基地,从根本上降低创业成本。三是深化创业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高校的创业指导站,加强农民适用技术和转移就业培训,有效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定向输送和在岗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培训机构,拓宽培训渠道,采取全方位的培训方式对创业者进行培训,提高初级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者的管理、经营能力,提高创业“存活率”。四是深化创业服务体系。依托六盘水微型企业发展网,开设《创业论坛》,搭建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等在线服务;发挥六盘水创业促进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对创业者的注册登记、开业经营、培训咨询、融资贷款进行“保姆式”服务,做到时时可咨询、处处有服务。

5.4落实完善医疗及养老保险政策

一是为“农转非”人口建立城镇医疗保险,没有单位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在合法稳定的住所地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二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工作。积极做好进城“农转非”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方便转移接续和享受待遇。三是完善养老保险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转移人口,应按照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可自由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符合规定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可参加城镇职工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5.5建立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进入城镇的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补”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二是提供更多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机会。农村转移人口子女,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加全市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取,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不能因子女在校或学籍、户籍不满期限等理由视为考试“移民”对待。

5.6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机制

一是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原则,保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承包期内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二是规范农村土地确权。进一步查清承包地块的面积和空间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薄,妥善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确、登记薄不健全等问题,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保留宅基地及农房权益。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落户的,保留宅基地及自有农房权益,并严格执行一户一份宅基地政策及标准,不得强制要求其退出。四是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农村居民整户或部分家庭成员在城镇落户,原已享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的人员,保留转户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量资产收益分配权。

5.7稳定计划生育政策

一是农村转户进城居民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在5年过渡期内生育政策和奖励政策继续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二是农村转户进城居民享受户籍迁入地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转户进城居民孕产妇,可在户籍迁入地申请享受户籍迁入地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国家防治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三是落实转户居民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及国家规定免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所需资金或配套资金。

5.8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和各类公开办事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建立“农转非”人口进城落户、创业发展绿色通道。加快幼儿园、中小学、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接收“农转非”人口子女入学的能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保障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转非”人口按照规定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和医疗困难,强化对“农转非”人口的社会救助。

5.9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构设置,综合各部门农村人口转移管理职能,建立新的农村人口转移管理载体。二是培育多样化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城乡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赋予他们的社会管理功能,使政府从大量的公共服务中退出来,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鼓励城市社会组织延伸服务到农村。三是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公共资源的原则,稳步推进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推进“撤村建居”,逐步建立现代新型社区。四是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结合“天网”工程,建立全市人口数字档案,推进“数字六盘水”建设,把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成为信息完整、功能齐全的数据中心,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增强“农转非”人口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5.10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人居环境,重点打造“5个10工程”,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增强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要扩容。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实现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的二三产业分流,使农村人口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永久性劳动者。杜绝累加式、摊大饼式发展模式,不仅新建城区要功能区划明确,方便居民生活与就业,旧城区改造时也要突出功能特点,进行重新整合。二要提质。建成市级“七馆四中心”,县级“四馆两中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旅游景区的建设,满足市民休闲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按照城镇规划容量,把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积蓄发展后劲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完成改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改善扩大医院、学校、休闲、文化场所,亮化美

化城镇。

5.11深入实施生态扶贫搬迁工程

依靠住房、土地、就业、社保和产业园区政策,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农民,结合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实现人口再分布、产业再布局、资源再配置。推进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达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的。

课题组成员:

指 导:李新益

导:张云长

员:李 玲

笔:张高峰

总 指 成 执

下载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人口按城镇计算解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事故按城镇户口赔偿情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5年9月颁布的《关于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25条第二款规定:“户籍性质为农业户,但在城镇学习、生活、工作、居住一年以上的,应当视......

    按功率计算电流的口诀

    按功率计算电流的口诀1.用途:这是根据用电设备的功率(千瓦或千伏安)算出电流(安)的口诀。电流的大小直接与功率有关,也与电压,相别,力率(又称功率因数)等有关。一般有公式可......

    大班计算活动按规律排序

    大班计算活动: 按规律排序 高青县青城镇中心幼儿园李合花 教学依据: 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

    各地法院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标准计算的法律规定

    各地法院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农村户籍人口按城镇标准计算的法律规定 1、《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关于经常居住地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

    康熙字典汉字大全及字义解释(按笔画分类)(汇编)

    以下笔划均依照繁体字为准 一画: 一:克父伤母,性刚果断,少年千难,中年劳、晚年吉祥之字。 乙:幼年多灾,中年成功,离祖大吉,出外遇贵人。环境良好之字。 二画: 二:忌车怕水,多灾厄,或身弱......

    C30混凝土计算书(按维勃稠度)

    关于C30管用砼配合比设计计算书 一、 计算初步配合比 1、 确定砼的配制强度(fcu.o) 已知设计强度fcu.k=30MPa,标准差σ =5MPa 即fcu.o= fcu.k+1.645σ =30+1.645×5=38.2MPa......

    行政复议法关于期间的计算、送达、工作日的解释

    行政复议法关于期间的计算、送达、工作日的解释 一、期间的计算 (一)期间的计算 鉴于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存在着相互衔接的关系,行政复议期间的计算方法一般应与诉讼期间的计算......

    农村户口的居民能否按城镇居民计算死亡赔偿金

    农村户口的居民能否按城镇居民计算死亡赔偿金?《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交通事故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简称《解释》)规定赔偿金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