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

时间:2019-05-13 03: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

第一篇: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科)

(A)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 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上面表格中)请注意:答案一定要写在上面的答题卡中,否则本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邓小平理论

2.当代中国的旗帜是

A.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党的()在党章中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七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于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

A.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C.解放思想D.求真务实

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B.人民大众的参加

C.反对帝国主义D.反对封建主义

9.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改革、发展、稳定D.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0.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合作化B.国家资本主义C.和平赎买D.暴力剥夺

1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A.1956年B.1949年C.1976年D.1978年

13.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B.实事求是C.发展D.廉洁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政治保证是

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七大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A.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1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其最鲜明的特征是()。

A.改革开放B.与时俱进C.快速发展D.理论创新

17.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是在()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4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D.1992年党的十四大

1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现代企业制度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科学的宏观经济调控制机制D.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19.在下列收入分配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

A.个体劳动者的收入B.集体企业职工工资

C.股份制企业职工的按股分红D.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B.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C.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21.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是()

A.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B.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C.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22.()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A.生活宽裕B.生产发展C.乡风文明D.管理民主

2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民主集中制

2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起来。其中()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A.坚持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C.人民当家作主D.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

会主义()是一致的A.物质文明B.精神文明C.政治文明D.社会文明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

27.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推进和谐社会建

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28.“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

A.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B.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C.澳门必须回归祖国D.祖国必须实现统一

29.反分裂国家法是在()审议通过的A.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B.十六大C.十七大D.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30.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4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二、多项选择填空

1.以下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范畴的是()。

A.官僚资产阶级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就是()

A.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B.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C.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D.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

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

4.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官僚资本主义 B.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D.封建主义

5.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充分发动群众

6.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7.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

A.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 B.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

C.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六个方面体现了()

A.民主与法治的统一B.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C.活力与秩序的统一D.人与自然的统一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中,“两手抓”指的是

A.一手抓繁荣 B.一手抓物质文明 C.一手抓管理D.一手抓精神文明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A.政治协商B.民主监督C.参政议政D.权力执行

三、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答:不正确。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中国进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才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正确。

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邓小平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相对于我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那次革命而言的。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强国富民之路。

3.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答:错误。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依法治国不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四、论述题(26分)

通过学习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

(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只对事实描述

没有理论分析;回答问题要具体,切忌空洞无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四位一体”包括的内容(6分)

2.“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10分)

3.谈感想、感受(10分)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B2.D3.B4.C5.C6.D7.C8.A9.B10.B11.C12.A13.C14.B

15.C

16.A17.C18.B19.B20.C21.B22.B23.B24.C25.B26.C27.C

28.A

29.A30.A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AC2.ABD3.ABC4.ACD5.ABC

6.ACD7.ABCD8.ABCD9.AC10.ABC

第二篇:14年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中试卷

繁昌县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春)《公共政策概论》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陈庆华学号:1434001203625得分: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1、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b)。a.拉斯韦尔 b.伊斯顿 c.戴伊 d.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a)。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d)。

a.功能取向 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 d.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b)。

a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d)。

a.合议制 b.合议、三权分立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c)。

a.拟定政策方案 b.评估政策方案 c.确定政策目标 d.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d)。

a.象征式政策执行 b.残缺式政策执行 c.替代式政策执行 d.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d)。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 d.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c)。

a.阶段性周期 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 d.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c)。

a.学校 b.工会 c.行政机构 d.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c)。

a.脚本写作 b.头脑风暴法 c.博弃论 d.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b)。

a.政策评估 b.政策制定、c.政策执行 d.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c)。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d)。

a.立法决策 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 d.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a)。

a.政策执行 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 d.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b)。a.沟通功能 b.管制功能一 c.监督功能 d.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c)。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德洛尔 d.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a)。

a.政策问题的认定 b.政策目标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认定 d.社会问题的认定

19、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b)。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 b.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c.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d.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20、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是(b)。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公众议程 d.社会议程

21、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d)。

a.政策制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2、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a)。

a.政府 b.功能 c.组织 d.政策

23、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c)。

a.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4、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是(d)。a.政策均衡 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 d.政策调整

25、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c)。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e)。

a.人大决定 b.基本法律 c.一般法律 d.地方性法规 e.宪法

2、政策依其涉及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b、c)。

a.政治政策 b.文化政策 c.经济政策 d.基本政策 e.元政策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b、d、e)。

a.选民 b.立法机关 c.利益集团 d.行政机关 e.领袖人物

4、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b、e)。

a.关联性 b.主观性 c.单一性 d.静态性 e.动态性

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c、d)。

a.政治环境 b.自然灾害 c.经济环境 d.社会心理环境 e.生态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

1、它是有关民主主义的学问;

2、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

3、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4、它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5、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3、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答:

1、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正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4、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

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向决策者提供新思想观念;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

5、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1、突出主题;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

5、发言简练,即席发言。

四、论述题(每题 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过程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正政策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五、实例分析题(10分)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排在全省倒数几位。1995年,新一届县政府领导走马上任,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有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来控制生育数量。考虑到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该政策还规定,罚款所得的收入,村、乡两级分别可提成30%。政策实施两年后,县政府发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借。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外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起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请从政策质量、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这一案例中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答:导致该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质量:主要是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村罚款收入提成,实际是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诱导作用。

(2)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与原政策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3)政策对象,群众的思想观念与政策目标差距较大。

(4)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

第三篇:大本科《概论》练习题.ppt.Convertor1(精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考核方式

二、综合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说明

全校统一闭卷考试

平时考核50%(按100分输入)

(平时成绩-旷课扣分)

期末考试 50%(100分试卷)2 3

三、考试题型及分值

1.不定项选择:10分(5小题,每题2分)2.内涵理解题:30%(2小题,每题15分)3.材料分析题:20%(1小题)

4.论述说明题:40%(2小题,每题20分)3 4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E)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反动势力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ABCDE)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E.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C)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E.十六大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ABCE)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C.核心是以人为本

D.核心是稳定

E.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

二、内涵理解题(共15分)

为了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你对这一内涵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

1.强调了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分)

2.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5分)

3.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

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5分)5 6

三、材料分析题(共25分)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优势品牌,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年收入总和还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如今我国虽然已牢牢占据物质产品输出大国地位,但同时却又无可奈何地扮演着文化产品输入大国的角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我国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答案要点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5分)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

3.发展文化产业的地位与迫切性。(10分)6 7

四、论述说明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请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

2.如何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 7 8

论述题

(一)答案要点

1.请联系实际说明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那么难?

(1)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有一个发展暴露的过程。

(5分)

(2)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完全认识事物需要一个过程。(10分)

(3)出于某种目的而有意歪曲或隐瞒客观事实。

(10分)8 9

论述题

(二)答案要点

2.如何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

(1)我国目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的表现。(5分)

(2)存在分配不公的原因。(10分)

(3)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建议。(10分)9 10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A)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

1.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马克思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的“三大法宝”是(ABC)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土地革命

E.阶级斗争

3.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ABD)

A.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B.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C.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D.能够引起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变化

E.是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C)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E.十六大

5.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道路(ABCDE)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10 11

二、内涵理解题(共15分)

为了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你对这一内涵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

1.强调了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分)

2.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5分)

3.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

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5分)11 12

三、材料分析题(共25分)

2013年伊始,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土即被严重雾霾笼罩。“雾霾中国”的现实与“美丽中国”的图景形成巨大反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12 13

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方面。(10分)

2.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途径探讨(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方面。(10分)

3.作为大学生应该为此作出的努力和贡献。(5分)13 14

四、论述说明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你对毛泽东时期的个人崇拜现象是怎么看的?

2.你认为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学毕业后,你准备怎样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合一致,去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 14 15

论述题

(一)答案要点

1.你对毛泽东时期的个人崇拜现象是怎么看的?

(1)造成毛泽东时期个人崇拜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分析(主要有历史的、制度的以及领导者个人等综合方面的原因)。(10分)

(2)防止和克服个人崇拜的对策分析(分别从制度、领导者作风的转变等方面分析)。(15分)15 16

论述题

(二)答案要点

2.你认为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学毕业后,你准备怎样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合一致,去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

(1)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的主要表现。(5分)

(2)存在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5分)(3)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对策。(5分)(4)自己的就业想法。(5分)16 17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A)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

1.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马克思主义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是(B)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E.发展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D)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反动势力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A)

A.改革开放

B.发展

C.稳定

D.解放生产力

E.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ABCE)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C.核心是以人为本

D.核心是稳定

E.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8

二、内涵理解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行具体化”。

你认为上述内涵说明了哪几层含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5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

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5分)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5分)18 19

2.为了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你对这一内涵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要点:

1.强调了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分)

2.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5分)

3.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

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5分)19 20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013年6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四风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四风严重: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脱离基层,脱离实际,不负责任;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官僚主义高高在上,甚至忙于享乐,无心去了解实际的执行结果,而基层敷衍官僚主义的唯一办法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解决好了,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有了迎刃而解的基础和契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四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0 21

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5分)

2.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5分)

3.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5分)

4.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5分)21 22

四、论述说明题

(每小题各20分,共40分)

1.你认为应该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学毕业后,你准备怎样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融合一致,去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

2.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22 23

论述题

(一)答案要点

(1)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的主要表现。(5分)

(2)存在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社会因素、高校教育体制因素、用人单位因素、个人因素几方面。(5分)

(3)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对策。在社会政府层面、高校教育体制层面、用人单位层面、个人层面分别应该采取的措施。(5分)

(4)自己的就业想法。(5分)23 24

论述题

(二)答案要点

(1)“三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5分)

(2)理论自信来自于实践检验;来源于人民认同;来源于创新品格;来源于理论自觉。(5分)

(3)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从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坚定道路自信;从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坚定道路自信。(5分)

(4)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增强制度自信必须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增强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5分)24 25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A)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10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E.生态文明建设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的“三大法宝”是(ABC)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土地革命

E.阶级斗争

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ABC)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走出去

E.引进来

4.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BCDE)

A.人与自然和谐

B.个人与集体和谐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与人和谐

E.局部与整体和谐

5.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首先要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的新型工业化路子(ABCE)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25 26

二、内涵理解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为了推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你对这一内涵是如何理解的?

2.《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你对这一思想路线是如何理解的? 26 27

三、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作为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但是生态环境不容乐观,资源环境压力大、新旧环境问题同时呈现、生态环境趋向退化。我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尤其是省辖市的空气质量呈现恶化态势。省辖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累计百分比为72.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5个百分点,安阳、郑州最差,在60%以下。我省酸雨发生率尽管总体上在较低水平波动,但与上年相比,全省酸雨发生率升高0.07个百分点。

与全国相比,环保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2》、《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2》松鹤测算,就单位GDP产出而言,能源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等主要生态环境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以粗放式为特征,“美丽河南”建设形势严峻:从能源消耗情况看,河南省能源消耗费总量排名全国第5,属于能耗大省,但单位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5倍;从污染治理投资方面,河南单位GDP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排名靠后。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27 28

四、论述说明题

(每小题各20分,共40分)

1.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你论述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解? 28 29 以往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一、“一大片,显得乱”:

学生答题内容连成一片,分不清每个题型

二、“一锅粥,不清楚”:

学生答题时不分自然段,分不清层次

三、“给分松,不匹配”:

教师给分过于宽松,高分不对应高水平29 30

本次复习考试基本要求 牢记基本技巧:

复习靠背,答题靠点,先易后难,看分答题。

一、答题时每个题和题型之间至少空一格

二、答题时分开自然段,注意内容的条理性

三、每个需要阐述的内容,要尽量多展开发挥 30 31

一、选择题 A.战争与革命 B.改革与开放 C.和平与发展 D.斗争与改造 E.改造与革命 C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主题是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E 32 33

3.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和谐社会理论

BCD 33 34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E.十六大

C 34 35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反动势力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D 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产阶级

D.官僚资本主义

E.地主阶级 ABD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的中国革命的对象是

()

37

7.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的“三大法宝”是

()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D.土地革命

E.阶级斗争 ABC 37 38 8.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解放思想

D.独立自主 E.党的建设 ABD 38 39 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E.发展经济 B 39 40 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现共同富裕

C.促进社会进步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E.坚持以人为本 D 40 41

11.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积极领导

D.稳步前进

E.国家帮助 ABE 41 42

12.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是

()

A.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B.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C.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E.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ABCDE 42 43

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D.人民群众与腐败分子之间的矛盾 E.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短缺的矛盾 B 43 44 1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E.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BCDE 44 45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主要表现在()A.理论特色 B.实践特色 C.中国特色 D.时代特色 E.民族特色 ABDE 45 46

16.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是

A.国家振兴 B.国家富强 C.民族振兴 D.人民富裕 E.人民幸福 BCE 46 47

17.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途径是

A.坚持中国道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弘扬中国精神 D.弘扬时代精神 E.凝聚中国力量 ACE 47 48

18.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全方位

B.多样化

C.多层次

D.宽领域

E.宽视野 ACD 48 49

19.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是(A.分步骤、多层次、制度化

()

()))

B.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先沿海、再周边、后内地

E.全方位、多样化、宽领域 C 49 50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 B.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是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E.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BD 50 51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以公有制为主导,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为补充 C 51 52

2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A.所有制结构 B.资源配置地位 C.分配制度 D.宏观调控 E.计划调节 ACD 52 53 23.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

B.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E.实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C 53 54

24.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

()

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D.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

E.现在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 AB 54 55

2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 B.改革是前提 C.发展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E.稳定是基础 ACD 55 56

26.我国强调的依法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执法从严 E.违法必究 ABCE 56 57

国的内

27.我们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A.学习型 B.服务型 C.革命型 D.创新型 E.劳动型 ABD 57 58

28.我们要保持党的纯洁性主要

()A.体现在思想上 B.体现在政治上

应该是

体现在 C.体现在经济上 D.体现在组织上 E.体现在作风上 ABDE 58 59 29.一般来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社会进步

D.生态良好

E.政治民主 ABD 59 60

3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国家公职人员 D.知识分子 E.科技人才 ABD 60 61 3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 E.自由职业人员 ABCDE 61 62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E.党的领导 B 62 63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E.社会主义荣辱观 BCDE 63 64

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D.社会主义荣辱观 E.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A 64 65

3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E.自由、民主、平等、自强 C 65 66

二、内涵理解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5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P9-12 3.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P27-29 4.怎样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科学内涵? P58 5.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04 6.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P113 7.什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三个阶段性目标

和“两个百年目标”?P121 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P160 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哪些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P162 10.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P209 66 67

三、论述说明题

1.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P22-23 的灵)魂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 P62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P85 4.如何认识我们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问题? P151 5.如何践行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65 6.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170 7.“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P187-189 8.习近平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是什么?P192 9.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P204 10.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复兴的保证?P241 67 68

三、材料分析题1

材料1: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2:毛泽东不愧为中国共产党内成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项艰巨而伟大事业的最杰出代表。毛泽东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

摘自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 结合材料分析:

你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68 69

三、材料分析题2

材料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和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也必然会拉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甚至影响到社会公平。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 %左右。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据统计,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65,2009年逼近0.5。结合材料分析:

你对我国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是怎么认识的? 69 70

三、材料分析题3

材料1: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2:“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结合材料回答:

(1)概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2)大学生应该怎样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70 71

三、材料分析题4

材料1:早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

材料2:习近平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结合材料分析:

你如何分析目前我国存在的腐败问题? 71 72

三、材料分析题5

材料1: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在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京沪穗深这样的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

材料2: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结合材料分析:

你怎么看目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你将如何应对? 72 73

三、材料分析题6

材料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结合材料分析: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 73 74

三、材料分析题7

材料1: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材料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结合材料分析:

怎样才能建设美丽中国? 74 祝同学们取得理想成绩 谢谢合作 75

第四篇: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鸟鸣犬吠,狼群出没,蜜蜂、蚂蚁招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反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和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简述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和共同性。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首先,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其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第三,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第四,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第五,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由个人发出的。第六,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同时,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常常不要求、不希望和他人共享。

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它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简述群体传播的特点。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群体传播已经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比较固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在群体传播中,往往会因为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是群体成员因聚合在一起而产生一致的认识和亲近的感情,从而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合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身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传播是使组织能够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不同?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多用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多用实验型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研究重点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领域,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除了新闻领域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过程。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二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要发展了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研究优先理论探讨。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常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请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学派。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他们自称为经验学派,认为自己的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是靠得住的。西欧学者则称他们是行政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从行政当局的利益出发的。另一派是和美国传统学派相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批判学派。批判学派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它包容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可说是派中有派。他们中最有实力的当推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他们主要研究酱主义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弊端,重点放在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批判方面。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比如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等领域。

西方的传播研究有哪些局限性?西方传播学者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上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它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提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划分传播学的研究层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传播学可分为不同的研究层次;首先,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次,按传播学自身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简述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大众传播是传播的五个基本层次之一。那么,作为研究传播和大众传播现象的学问,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的新兴学科。从理论构架上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而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因此,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论述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传播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多科社会科学,学习传播学,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完善和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学习和探讨传播学原理和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就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和知识利用的增值将成为驱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断演化、发展。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动作、表情、吼叫等交流简单有限的信息。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进一步交流的需要,渐渐地语言产生了。语言对自然界的成千事物进行行了高度的抽象,人们所能够交流的信息大大增加。语言传播必需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传播方式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对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并用的。随着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越过了时空障碍。印刷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复制变得简单易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分享信息的能力。文字发明之后,视听两种传播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会信息沟通以视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出现了,听觉和礼堂通道重新合为一体。如今,网络传播又以其实时、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等特点,开辟了传播史上的新的时代。总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需求呼唤着更先进的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为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提供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相适应的先进传播方式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传播活动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把传播学称作是多科性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哪里?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于传统学科。从学科分类上看,它虽被列为社会科学,却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从学科结构上看,它虽有独特的修改,却又具有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多科性;再如,它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却没有一个“诞生的日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上述学科背景所造成的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亦即其边缘性、多科性。总之,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一是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二是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跨学科性质。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直接构成其学术渊源、奠定其理论基础的学科为:(1)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2)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简述媒介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媒介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得选票或维持既有权力。因而,有关议员选举是总统大选的报道及其研究,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战时,则更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利用媒介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国内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

从经济角度简述媒介的作用。一方面,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可以说是酱主义大厦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是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如果说,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那么,媒介反过来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

从社会角度说明媒介的利与弊。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好处与弊端都很鲜明。一方面,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则充实了人们的闲暇。另一方面,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不恰当信息的流传,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威力。

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斯韦尔是美国政治学家。他从政治角度出发,对传播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1)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立下的功勋。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简述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卢因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首创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由于他的学科背景,卢因给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尤为可贵的是,卢因不满足于仅仅在书斋里著书立说,而且积极投身实践,开展研究,完善理论。并培养了费斯廷格、卡特赖特、怀特等一批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出色弟子。此外,他还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他的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简述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成就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应聘为美军进行作战心理研究。战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霍夫兰的研究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霍夫兰使这种方法成为传播学的又一基本研究方法。霍夫兰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具体地说,他先后在伊诺利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简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传统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是起源于美国,并历由美国学者牛耳的研究学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重视从实验出发的微观研究,强调一切结论都要来源于精确的实验。缺点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维护现行体制,缺乏批判的眼光。批判学派是在60年代崛起的以欧洲学者为主力的研究派别。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批判”,换名话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酱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特严厉的批判态度。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滑向了另一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

为什么说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人类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这是因为,前人对传播现象的探索是不具有明确的传播研究的意识,也就是说缺乏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二是始终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没能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三是失之于零散;四是夹杂着许多不科学的万分。而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造成早期研究缺陷的原因是什么?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尚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因为早期的传播一是比较简单,二是尚未独立化、职业化,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体现在哪三个层次上?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即仍以介绍、评价西方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初步的应用为主,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逐级递进的要求上:第一,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第二,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第三,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和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美国,因为无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还是从科学认识的水准上看,美国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面具体分析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虽然,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最早并非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迅速地追赶并超过了先行者。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世界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以后,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拥有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媒介。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大先或战争期间,报纸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一方面以大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有着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的知识精英流亡美国,也为美国科学研究的繁荣局面做出了贡献。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在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之硕果,其中的许多成果,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议学、新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和传播有天然的联系,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在这种多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还因此具有了边缘性的鲜明特色。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的一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传播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伯洛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了略称为“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伯洛的这些观点,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模式的含义、作用和类型是什么?“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其作用是: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模式是进行研究的方法之一。模式的类型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和数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理论“模式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和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模式将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这称为四大要素,再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这一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还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5W模式的不足是什么?5W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是指在这种模式中,传播被表述为一咱直线性、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期间即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状况并不多见。孤立性是说在这个模式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地进行。

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内容是什么?因期详尽而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从传者一方看,他们总要做从大量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这似乎尽占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它们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并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是:个人层面,比如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组织层面,比如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等。社会层面,比如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等。其次,从受者一方看,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他同样会受到“媒介的压力”。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这些同样会对其产生制约和影响。此外,这一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造成各种传播模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认识总是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第二,研究者们各有各的研究重点和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三,模式本身,作为理论表述手段,一着简洁、直观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容量和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模式众多现象。

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多样性,要求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这些要求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即综合化。

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统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实地实验:指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表现。特点:科学性、操作作、综合化与定量化。科学性表现: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操作性表现: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善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预测与控制。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选择课题;研究研究客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卡特赖的研究提出的劝服有效包含哪些原则?信息必须引从注目;应使受传者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识;应使受传者认识到该事宜对他只有利而无害;应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简便、具体、直接。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机率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历史的观点不仅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还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该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变化了的任务、变化了的时代特点,构造出一种优化的、适合于现实发展的新型传播模式。机率的观点则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实质是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同时对传播现象研究必须分析这一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必须分析这一发生在内在结构以及某些功能保持与增删所需要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传播研究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抽样调查具有哪些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抽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界定调查总体。在界定调查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悼念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如果两者的指标十分接近,则表明样本的代表性高;反之代表性低。

对样本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样本数就越少。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对精确程度要求越高,即可容许的误差范围越小,样本数目就要求越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要求推断的把握程度越高,抽样数目就要越多。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调查项目少,内容较为简单,样本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样本量则应大一些。相关分析所涉及的变量多,要求的样本数就大,这是就统计分析而言的。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问卷调查的答案设计有哪些形式?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如何评价内容分析?在调查和实验中,由于被调查者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是人为设臵的,所以其表现就很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不同,使研究结果在反映实际方面存有一定的变形。而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表现信源的特征。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在民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但内容分析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做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度的结论。它一般只能得出内容讯息较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内容分析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控制实验法有哪些特点?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对被测对象的控制。简述控制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因为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以,控制实验法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其次,它能主动设臵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通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缺点: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实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生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简述丹尼斯麦奎尔关于传播个人功能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内容: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指出,过去的50年间,研究者们一直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关注传播媒介,特定的媒介渠道或媒介内容类型,他们从中期待和获得什么的满足,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去谋求关注媒介的结果。具体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不足之处: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简述传播功能的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特点。暂时性: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适应性: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的。可变性: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会影响到受其制约的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的。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因而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简述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一方面,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另一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的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时,传播功能的研究也就逐渐去了昔日的光辉。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社会功能内容的侧重点。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媒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授予个人和集体声望并提高其权威性。侧重于对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作用。重早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侧重于传播对规范人们行为及道德的作用。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媒提供给人的资讯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这些观点从某些方面对拉斯韦尔和赖物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与发展,使源自于结构功能主义的传播功能研究更趋完善。

简述国内传播功能研究的两个误区。把dysfunction一词误译为“负功能”,从而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区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大类。把“隐功能”和“负功能”混为一谈。

简述传播个人功能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这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而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也就是说,这种谈话是为了满足自己。

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功能。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普得策所说的“航船上的瞭望者”和施拉姆所说的“雷达”都是指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中种新闻和信息实现。比如我们每天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大量的新闻节目,都是环境监测功能的体现。它能够赞许我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到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的各种运动、变化和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新闻联播、报纸的要闻版主要执行的就是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人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社会协调功能更多的通过对新闻的编辑和评论来实现。(3)文化传递功能。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也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社会学的说法叫“社会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得以回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学习并继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使众多离开学校的成年人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4)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大量消遣性材料,如电视剧、音乐节目和轻松有趣的娱乐新闻等,能够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放松,减轻精神和身体的压力。最近这些年,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一大批娱乐节目的走红说明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功能的重视。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有授予地位的功能、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如果不能善加利用,还会引起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现象。

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处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的发挥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

政府控制: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一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的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这咱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怎样理解控制研究?控制研究是对传播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是对传播五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的研究。“控制”有两层意思:其一,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可以概括为“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其二,是“受控”,即被动地接受控制。是指传播者受到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吃鼓手。控制研究的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提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控制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三:其一是分析传播的施控行为;其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况;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简述经验主义学派与批判学派对控制研究的不同态度。经验主义学派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对控制研究一向不大重视。该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他们认为对控制研究是客观性的受控研究,不但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有揭穿传播者老底的嫌疑。而批判学派与前者正好相反,该学派集中力量进行控制研究,以期弄清传播者空间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大是大非问题。批判学派的研究更多的从宏观层面看问题,重视传播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互相作用。

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如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把关现象与把关人。把关人通过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

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巴斯的“双重行动”具体指什么?怀特的把关研究是主要缺陷在于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其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巴斯的“双重行动”是指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的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是最关键的把关环节。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传播研究的意义何在?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形成的四种大众传播的控制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四种控制模式。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从传播实践看,社会范围的传播控制机制主要也不外乎这四种。简述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在大众传播萌芽与初兴的,西方社会大多处在封建专制王朝的集权统治之下,集权主义成为当时左右一切的强大社会思潮。其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是把一国之君的绝对权威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其二,趔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换名话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加以绝对控制。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天赋人权观。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其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就是报刊主义理论的一大观念“自我修正”。其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这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大观念“观点的自由市场”。总之,自由主义理论反对对传播活动实行任何限制,主张传播媒介自由地报道任何事实,是一种非控制性的控制观。

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的长处与不足。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从理论上讲,它既重视对传播的控制,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因而与以前的集权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相比,是相对完善的一种理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责任理论只是研究者们一厢情愿的主张。简述受众对传播的控制形式的表现。

1、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2、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3、传播者也经常通过受众调查等手段,主动悼念公众反应,以便宜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简述《权力的媒介》的基本内容。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记者:决定空间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被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主要的控制形态有哪些?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怎样?主要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其中,政治控制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控制是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包容了一切控制形态。

试论述把关研究发展的历史。传播学中的把关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卢因第一次提出“把关”一词,认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把关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卢因的把关概念是提出,启发了许多传播研究,使许多传播研究沿着他引领的方向走向纵深,发现许多颇有见地的问题,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比较出名的是怀特的把关研究、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怀特的把关研究一向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这显然不符合传播的实际。麦克内利的研究弥补了怀特的研究结果单一化的缺陷,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比如采访对象、通讯社驻外记者、外国分社编辑、国内总社编辑、报社电讯编辑、总编辑等。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过滤与加工,最终到达它的受众。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会考的类型和数量等。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出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以为自己传递信息总是会被受众所欣赏、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于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因此,传播媒介应当发挥协调作用和导向功能,使受众既得到充分的娱乐,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当前的形势与任务,自已应负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岗位上去;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观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简述对信息概念的不同理解。一般的说法,如“信息即情报”、“信息资料”、“信息知识”等;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量,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这是一直争论不休的命题,讨论焦点集中于信息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渗透和介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传播模式和理论起到了最重要的独到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使人们对传播领域的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传播学理论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信息有哪些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哪些信息?按信息的表现中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简述新闻和信息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不管新闻怎样变化,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是: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新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简述信息分类对内容分析的重要性。信息分类有助于具体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传播内容,而且对信息的传播、储存、管理和开发、利用,都是十分必要的。大众传媒的内容庞杂,因此对信息进行分类,有利于界定内容分析的范围。

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信息匮乏的危害如下: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新闻资源;导致科学技术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上,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臵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超量信息也可以看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何正确控制信息流量?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第三,不同的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地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即根据信息输出后的反馈信息,减少后输出的同类信息或改变其方向。相反,当信息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即后输出的信息要和原来输出的信息保持同一方向,使总的信息量输出得到不断加强。

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什么?首先,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其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信号与符号的关系如何?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但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场合;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可以超越时空。另外,符号的抽象能力远比信号要高得多。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信息传播的不同特点是什么?语言传播是分离性的、阶段性的。非语言传播则是连续性的,整个过程不可分割。语言信息的传递只能经过一个渠道,是线性的。非语言传播则可以是多渠道、非线性的互动。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可靠。

怎样正确理解“可读性”?可读性是同信息交流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还可以把它延伸为广播新闻等节目的可听性和电视新闻等节目的可视性。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可读性与趣味性混淆起来。

“可读性”对新闻有什么具体要求?对报纸来说,可读性要求:新闻要提倡写短句。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少用“性”、“化”之类的词尾。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注意少用形容词。对广播新闻来说,上面的要求仍然适用。除此之外,要求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对电视新闻来说,就以视觉感受为主,加强图像的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播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试比较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娱乐信息流量失控的影响和后果。经济信息匮乏,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而经济则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的停滞必将影响和制约诸如国防、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科技信息匮乏则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娱乐信息缺乏,则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娱乐信息过多则又会掏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娱乐信息过多还会使受众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而且超量信息又可以看做是一咱信息干扰,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

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期;手抄传播阶段;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阶段。

简述报纸的特点及其在竞争中的对策。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保存信息的力量强、爱人选择的主动性大等特点,这些是它的长处。但与电子媒介相比,它又有如下的不足之处: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并且,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这样,报纸的受众范围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当信传媒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报纸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要向信息的深度化方面发展,提供详细的新闻背景等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难以挤进的信息。要在信息容量上做文章,发展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当前,我国的报纸纷纷进行扩版,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容量大、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势,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分析,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简述广播的特点,并指出广播应如何在竞争中所长避短。对无线电广播来说,其优势在于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是听觉媒介,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广播内容转瞬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若是一时没听清、没听懂;便只有作罢,或只得等有机会重播时再听。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为了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广播受用了两方面的对策,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争取特定的受众群。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经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电视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参与媒介的竞争?电视作为当代社会中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其长处在于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手段先进,传递信息迅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短处在于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复制内容困难,接收机价格高、不易携带,观看需要受众听力、视力兼用,也不如收听广播方便。在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中,电视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电视还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的青睐,以绘声绘色的广告节目,栩栩如生的人物、企业形象塑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当前我国电视在内容和播放形式上化样翻新,不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充分发挥“电子大窗户”的作用,而且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

简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的观点。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常常转移权力中心。根据人的理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如何评价英尼斯和麦卢汉的媒介理论?英尼斯和麦卢汉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臵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他们对传播媒介或传播技术的作用之关注,提供了内容分析以外的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及作用的兴趣。麦克卢汉的一些创新的惊人论断,催人思考,唤起人们的想象力,要求人们将传播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研究。但是,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量大动力。此外,他们的理论都无视内容来发挥的。事实上,同样的媒介可以通过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同一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播。此外,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机会考虑进去,并当做关键因素。他论断说:依据拓宽了的社会情境概念分析人们的行为,就应该把媒介环境放在重要的位臵上考虑,因为这种媒介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促成了信息流通形式的产生。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如何评价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理论显示了一种分析媒介社会影响的情境论的方法,有值得重视之处。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此外,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通过指出媒介在改变社会环境形式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承认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梅罗维茨的理论仍有一系列缺陷。这一理论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这一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此外,梅罗维茨的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受传者: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大众传播的受众: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统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选择性接触: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传诵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一节目正在播出时,打电话询问调查对象当时的视听行为。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疼、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社会关系论:是关于受众的一种理论见解。以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什么叫受众?受众接触媒介讯息的基本动机是什么?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动机:消遣娱乐;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简述受众选择性心理的含义及内容?选择性心理又称选择性因素,是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界对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提出了哪些解释?认识连贯的解释;实用论的解释;可获得性论的解释。

大众传播的反馈有哪些特点?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量化性。

受众调查有哪些种类?根据媒介的不同,受众调查可分为读者调查与听众、观众调查两大部分。读者调查主要包括四种:读者概况调查;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读者一非读者研究。电子媒介受众调查中最常见的是提供关于观众、听众数量及构成的视听率调查。

受众调查有哪些常用方法?面对面调查法,又称“当面访问法”,“亲身询问法”;电话询问法;日记法;仪器记录法;日记兼仪器记录法;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法,简称RADAR法。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形式的多样化;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评述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三种受众理论。这三种理论都是为了克服传播学研究初期“靶子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都试图对受众有选择的信息接收行为做出解释。(1)个人差异论。该观点以“刺激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成员的影响因人而异。造成个人特性的巨大差别,除了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后天环境和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这种观点的主要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得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进行受众研究。但由于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而又复杂,加上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众多、广泛、混杂的特点,因此,该理论缺乏具体的实际可操作性。所以该理论的主要贡献应该是思路和方向上的。(2)社会分类论。又称社会类别论,社会范畴论。它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可变因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由于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经验,信奉类似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对事物抱有类似的看法和态度,他们大致上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这种理论可指导人们研究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具吸引力。但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一定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做出同样的反应。社会群体的特征虽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一咱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的。(3)社会关系论。这咱理论的基础是著名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锋尔森、卡兹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日常的社会关系,严重影响受众成员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左右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及对创新事物做出采纳与否的决策。社会关系论就从这些研究成果出发,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员既非相互分离的个人,也非仅仅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可变因素而归类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属于各种团体,而且还和别的团体的成员打交道。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较人个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而言,社会关系论比较全面和更为丰富。这些因素有时候是分开的,单独发生作用的,但更多的时候,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反应方式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五篇:经济法概论试卷

《经济法》模拟试卷 A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问题与选择(24分)

1、诉讼时效包括____短期时效_____、___长期诉讼时效_____、____最长诉讼时效______;

2、专利法保护对象为:a a.专利技术 b.专利资料 c.发明人的权力

3、商标注册原则是:ac a.自愿原则 b.强制原则 c.先申请原则 d.先使用原则

4、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如格式条款与当事人的约定不一致,应当采用:a a非格式条款 b采用格式条款 c合同不成立

5、董事长是公司的:b a.指定代理人 b.法定代表人 c.法定代理人

6、代理人和

4、我国的公司类型与特征

5、不正当竞争行为

6、获得专利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28分)

1、田某因开冷食店借孙某10000元,借款期满后,孙某多次催要,田某仍一直拖欠不还。一年后,田某的冷食店因其经营不善倒闭,田某将店内的冰箱、彩电等物赠与朋友杨某。现田某无力偿还欠款,孙某卑鄙无奈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田某的赠与行为,用冰箱、彩电抵债。对孙某的起诉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田某与杨某之间的行为与孙某无关,孙某无权请求;

《经济法》模拟试卷 B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简述题(共70分 每题10分)1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 时效及其法律特征

3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4商业秘密的特征

5公司设立的方式

6两种公司形式的异同

7物权担保的特征

一、案例分析(共30分 每题15分)

1、黄某承包了某村的木材加工厂,请电工庄某装了一条专用动力电路。黄某按规定交了费用。

一个月后庄某的儿子找到黄某,要求加工6立方米木材,黄某不敢得罪,按正常价格的一半收费。一个月后,庄某的儿子又拉来200立方米木材要求加工,并说不能高于上次的价格,黄某不同意。庄某说,要没我爹给你装电线,你这厂能开?全县缺电的地方多的是!黄只好照办。事后黄某担心庄某欲堑难填,遂向法院起诉。

问:庄某行为的性质?

你认为应如何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

2、甲商贸公司与国外某化工厂签订一份购销高压聚丙烯合同。合同规定:由甲方共给2401型高压聚丙烯500吨,8500/吨,共计425万元,交货日期当年11月底。甲方应将货款与当年10月20日前交给乙方在其本国的开户银行。订立后不久,甲方从当年10月3日的一张海外报上看到报道,得知乙方已濒临破产。10月5日即发出拒付货款通知,要求提供担保后再履行合同10月20日前付款的义务。

问:甲方拒付货款是否合法?为什么?

下载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概论试卷A(本科)(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美术概论试卷(合集)

    关于美术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最早提出艺术的摹仿发生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赫拉克利特 D.苏格拉底 2......

    电子商务概论试卷

    电子商务概论试卷(3)报文接收方从接收到的原始单项选择题 报文中计算出该散列值,再用发送方1.电子商务的根本特点是数字化 的公开密钥来对附加的数字签名进2.任何企业在本产......

    语言学概论试卷

    语言学概论试卷 赵清林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

    临床医学概论试卷

    2010-2011第二学期临床医学概论期末试卷复原 一、填空(1'*20) 1、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3分)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4分) 3、甲亢的标准治疗(3分)4、心悸的诱发因素(3分) 5、细胞周......

    农业机械化概论试卷

    农 业 机 械 化 概 论 试 卷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15分) 二、种植机械的种类(10分) 三、农产品输送技术与装备有哪些?有何特点?(80分) 四、农村生物质能资源概念及我国生物质能......

    企业管理概论试卷参考

    企业管理概论试题及案例 一、概念题: 1 、企业管理 —— 就是由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

    现代农业概论试卷

    现代农业概论试卷 1.农业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答:(1)农业生产的波动性;(2)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3)农产品的特殊性;(4)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2、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和作用。 答......

    会展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议的筹划和实施均需围绕会议的A.目的和主题B.目标和方向C.主题和方向D.目标和主体 2.展览最基本的功能是A.宣传 B.展示C.洽谈D.定货 3.将展览按国际展、国家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