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马陵山)
朗读感悟 入境入情
我国的古诗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意境深远,感情浓烈,音韵优美。但由于古诗创作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教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品出诗的韵味,走入诗的意境,深刻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呢?下面就以《示儿》为例,谈谈本人在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是怎样进行古诗教学的:
一、导入释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很重要。一般来讲,一首古诗的诗题就是主要内容的简要概括,理解了诗题,也就抓住了该诗的主要内容。教学开始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你知道南宋诗人陆游写的哪些诗?”生背后,我用悲壮、深沉的语气,结合《示儿》写作背景揭示课题:“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为了杀敌报国,他弃文从军,然而由于朝廷腐败无能,面对金兵犯进,却投降求和。陆游多次主张抵御外敌,反被罢职。直至1210年,也就是陆游86岁临终时的时候,南宋大片国土还被金兵侵占着,此时,陆游已是苍老体弱,驰骋沙场杀敌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弥留之际,他写下了一首爱国诗—《示儿》”。板书课题后释题:“‘示儿’就是告诉、嘱咐儿子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题发问(师重点保留这一问题:陆游在诗中告诉儿子一件什么事?嘱咐儿子什么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积极、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简介历史背景也为下面理解诗意,体会作者“但悲不见九洲同”的思想感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朗读理解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古诗更是如此。反复朗读,才能品出诗的韵味,才能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带着上述提出的问题反复朗诵古诗,自己试着理解诗意,然后通过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词,引导学生同桌
或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解疑:先说说“空、悲、定、无”的意思,再说说诗句大意。最后让生集体交流,并概括回答上述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样做,使学生积极讨论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快理解诗意。
三、品读感悟
新课程新理念指出:“要活用课文。即年段不同,古诗教学的重点就不同,低年级是读读背背,中年级可以理解一下诗句,高年级则要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一步是古诗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诗意初步理解后,教师还要抓住诗句中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根据诗意去朗诵、品味、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示儿》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刻意遣词造句,只是形象地运用“悲、告”二字把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的这种爱国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所以学生在朗诵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读、悟,深深体会到诗人临终前既没考虑金钱,也没考虑妻儿,他明知万事空,却为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悲伤。一个“悲”字就表达出了诗人那浓浓的爱国情!
如果说“悲”字写出诗人毕生的心事,一个“告”字则写出诗人坚定的信念—相信中原一定会收复。接着,我又让学生反复诵读后两句,引导学生再次思考:“等到北定中原时,诗人早已离开人世,他怎么知道中原会被收复?这首诗中还有哪一点让你感动呢?通过读,学生由“告”字深深体会到诗人坚信祖国必统一的信心。最后引导学生以“悲”字为感情基调再次感悟和品读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至此,学生不仅体会到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热忱,也学会了通过重点字词赏析古诗的方法。
四、入境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示儿》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爱国诗,情意真切,语句流畅,是对学生
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先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诗意,根据老师的提问:“陆游临终前是怎样嘱咐儿子的?”想象陆游嘱咐儿子时的语气、动作及嘱托内容,然后用上
一、两句开场白作引子,说说陆游临终时嘱咐儿子的情景。例如:“想到金兵践踏国土,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再不会有杀敌报国的机会了,病卧床榻一段日子的陆游感到悲伤和遗憾。他让儿子扶他靠在床头坐下,然后手指远方,喃喃地对儿子说:“……”从而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然后针对香港、澳门已回归祖国,但我们的宝岛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以陈水扁为首的台联党却妄图搞台独来分裂祖国这样的时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懂得: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强烈愿望。
通过联系实际,渗透了德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入情入境,水到渠成,既然就会读出诗人那强烈的爱国热情。最后我们训练学生有感情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联系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只讲一首,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些欣赏。例如:学《示儿》这首诗,学生知道了这首诗是通过写诗人告诉儿子令自己悲伤的事,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他来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可以联系也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诗来简单欣赏、背诵。师出示陆游所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写的是当年南宋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着,那里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多么盼望军队能早一点收复失地呀,然而一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一点消息。写出了人民对朝廷的失望,表达了诗人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师简单介绍诗意后,让学生用同背诵《示儿》一样的语调有感情诵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诗题,即全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朗诵、品味、感悟,这样才能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
第二篇:入情朗读感悟真谛
入情朗读感悟真谛
教材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是根据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一篇课文。丑小鸭是一个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故事贴进儿童生活,十分感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设计理念: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与“丑小鸭”美好心灵的共鸣,进而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领悟童话的教育意义,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与“丑小鸭”的美好心灵的共鸣。
教学难点:
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已经上课了,可是还有12只懒洋洋的“小鸭子”还躲在蛋壳里睡觉呢。快来收醒他们吧!(课件出示12个鸭蛋,每个鸭蛋里面有1个词语,生字为红色。)
指名读(学生每读对一个词语,鸭蛋里就钻出一只鸭宝宝);“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精美有趣的动画设计,使枯燥的生字复习巩固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检查书写(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词)情况。(投影学生作业,评议交指导正确书写。)
3.重温故事。有一个小朋友看完《丑小鸭》这个故事后,把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想看看吗?(课件出示连环画,学生欣赏。)谁能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设计意图:复述故事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使所有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细读感悟打下了基础。)
二、入情朗读,体验情感
1.感受丑小鸭的“丑”。
丑小鸭到底有多丑?(课件出示丑小鸭图)
指名说,(毛灰灰的……)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的丑,为下文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做好铺垫。)
2.体会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学习第3自然段。
因为丑小鸭长得丑,所以他一出生就受到欺负。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看图说说丑小鸭是怎样被欺负的?(课件出地插图2。)
相机引导品词:为什么说公鸡“啄”,而不说“咬”?哪些动物也是用啄的?
书上是怎样写场面小鸭被欺负的?(再读第3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做一回丑小鸭。当哥哥、姐姐咬你,公鸡啄你,连本该关系、照顾你的养鸭小姑娘也讨厌你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表述。板书:孤单)
丑小鸭又是怎么做的呢?(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你能读出丑小鸭的孤单、可怜吗?(指名读。)
谁能读得更显孤单、可怜?(再指名读。)
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到丑小鸭真是既孤单又可怜,其他同学也像他那样读一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少讲多读,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丑小鸭的孤单和可怜。)
(2)学习第4~5自然段。
丑小鸭离开家,日子过得好不好?学生朗读第4~5自然段。
课件出示动画: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
小鸟会怎样讥笑他的?(学生想象后表达。)
请看安徒生爷爷怎样写小鸟的讥笑?(补充原句中被删去的句子,课件出示。)
“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
“你真是丑得厉害。”
读完安徒生爷爷的原著,你有话想说吗?(学生表述。)
(设计意图:引用原著,既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角色情感,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愿望。)
面对小鸟的讥笑,猎狗的追赶,丑小鸭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教师整合的句子: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指名读、齐读句子。)
丑小鸭怎样悄悄地过日子?课文没有具体写,也没有配上插图,我们先给课文配上插图,然后说说丑小鸭是这样悄悄地过日子。(学生画画,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为课文配插图是一种形式,目的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丑小鸭怎样悄悄地过日子”,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又促进了学生感悟。)
小结:是的,虽然丑小鸭的生活充满种种不幸,但他仍然不断地寻找美的一切。这一天傍晚……(课件出示画面和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丑小鸭在惊奇、羡慕什么呢?(他惊奇、羡慕天鹅长是非常漂亮;他惊奇、羡慕天鹅有很多朋友;他惊奇、羡慕天鹅可以飞得很高。)
说说你对“羡慕”的理解。(学生表述。)
天鹅有的,丑小鸭都没有,而他自己又很想要有,这就是――(学生说)羡慕。
理解了这个词语,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学生读。)
(设计意图: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
丑小鸭遇到的困难仅仅是这些吗?请看!(课件配乐出示画面:茫茫的雪地,北风呼呼地吹。教师动情描述:猛烈的北风呼呼地吹,像一只可怕的野兽,可怜的丑小鸭,有家不能回,往后的日子,他可怎么过下去啊!)
(3)学习第6自然段。
指句读、分组读、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意图:哀伤的音乐,雪花飘飘的画面,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定能触支学生的心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丑小鸭离开家以后,日子过得好不好?(引导:日子不但不好,而且差点被冻死了。)
离家出走多危险呀!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多眼爸爸妈妈交流,可千万别离家出走呀!
3.感受“巨变”,体验“惊奇”。
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丑小鸭担心了!(课件:欢快的音乐,春天的景色,美丽的天鹅)瞧!春天来了,小草绿了,幸福终于降临到了丑小鸭身上,他变成了一只――(学生说,教师板书:漂亮的天鹅)
天鹅有多美?你能找出文中的句子吗?课件出示句子: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描写。(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师生齐读。)
丑小鸭变成这么美丽的天鹅,他是怎么想的?读出文中句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他的心情怎样?(惊奇、幸福。)能用惊奇、幸福的语气读一读吗?(齐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白天鹅的幸福,既达到了“以读悟语”的目的,又收到“以读悟情”的效果。)
三、巧悟意蕴,拓展升华
1.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之后,他的家人非常高兴,为他开了欢迎会。哥哥、姐姐来了,养鸭的小姑娘来了,农夫来了,一只刚出生的丑小鸭“丑丑”也来了。他们会对天鹅说些什么呢?
________对于鹅说:_________。
(设计意图:创设迎亲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不同角色的心情和丑小鸭的美好心灵。获得情感的熏陶,也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2.介绍丑小鸭、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成长小故事,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在学习完童话,学生明白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也正确认识引用名人的故事,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是语文学习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第三篇: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
—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李群山 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
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众鸟”“孤云”看似写景,却融情于景。“众鸟”不是“鸟”,乃世间名利之辈,而如今都得意高飞离去,“孤云”不是“云”,乃世间隐逸之流。我李白倘若与世俗不容,亦可以有隐逸的世外高人与我交谈。然而,高人亦是“独去闲”。名利之辈离我而去,隐逸之流也
离我而去,此时此刻的李白能不孤独吗?
同时代的诗人,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作这样一首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初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语调清新,很难让人想到作者此时已年近五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正道出了诗的意境。这两处景色并非实景,而是作者想象的幻化出来的景象。“东吴”不是东吴,而是诗人杜甫想念已久的长安。自己的壮志难酬,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难以实现,却又不能直言相告,只能寄情于自然,诉说自己的苦衷。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所好转。故前两句诗的语调轻快,景色明丽,但是,时局的稳定并没有改变作者仕途,明亮的笔调下却又隐藏着淡淡的愁。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好朋友,处于同一时代,而且都经历的“安史之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诗中,不同意象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愁。
三、走出意境,深入作者内心,理解诗文背后的意义
在经历的风风雨雨后,诗人李白疲倦了,厌恶了。既然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那我就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伴。如今身在敬亭山,看
世间名利之辈熙熙攘攘,看皇族权贵荒淫腐朽,看自己人生不得开心颜,李白不再有年轻时的豪气和雄心壮志。此时的他已超然物外,俨然一位世外之人。再看看这座敬亭山,空灵、纯净、寂静。山中之景便是李白内心之境,李白的身与山中之景浑然一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的李白与山两两想看,视为知己,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大自然。
和李白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所写下的。前两句诗看似写景却又在说理,告诉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然而,只是这样吗?不是。庐山不再是一座山,这座山代表是官场这个大的环境。正是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所以才导致人们的意见不一致。矛盾由此而生,当初的苏轼不明白才有了现在身处庐山的苏轼。而被贬之后的苏轼在庐山之中恍然大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是苏轼看透了官场的感悟还是知道自己永远也看不透的无奈。不过,这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不得意却是路人皆知。
年轻的李白和晚年的李白让我们见证人生的变化无常,心里不由
生出无尽的悲凉。李杜的两相呼应让我们看清时代的腐朽与破败,心中不免对二人的遭遇深深地同情。而苏轼又一次的演绎了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四首古诗不仅阐明的作者的内心,更是渗透着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诗文,我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内心,还有民族的精神。
第四篇: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农村学校,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半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五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早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最大的麦穗》《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③对话类文章
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北风和小鱼》《雨点》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1)晨读训练抓个案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六年级二班的王连邦同学,实验开始之初他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2)课外朗读抓巩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并印制成《学生朗读能力阶梯训练评价手册》。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例如五年级的王李浩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对五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有76.28%的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家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达到83.61%。
这说明经过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一年多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2.课题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说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经过年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一个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和实验分析
学生姓名:史振华
班级:五年级
课题初期学生朗读情况分析:能把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没有错读、添字落字现象,停顿断句准确,朗读节奏好。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做到声情并茂。问题一:读不出美感。
成因: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对策:针对该生这一点,实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情境架设的桥梁体会作者借文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美感。另外,教师还利用音乐来激发美感。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诱发了美感。问题二:表演读时表情不够生动。
成因:表演经验缺失,无法通过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策:朗读时,教师作示范性的朗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另外,利用多媒体经常观看名人名家朗读、诵读的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现状分析:该生现在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领略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朗读感染力和表现力,并在市级故事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丰富了老师朗读指导的知识和技巧。3.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们围绕“怎样入情入境的朗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情朗读的几点做法”“ 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第四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地缘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
少。
总之,《如何指导高年级学生入情入境朗读》课题实践研究以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第五篇:马陵山作文
精选马陵山作文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陵山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陵山作文 篇1大自然总是魅力无限,星期天我们特别渴望能走近她。说去就去,妈妈准备了水果、相机,全家就出发了。
我们最先走进清水河。
马陵山下的清水河真的很美--两岸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影子映在清清的河里,小鱼在“枝叶”间游来游去,可爱极了!
人们都说水向东南流。这条河却不是--它是向北流的,这真叫人惊奇。爸爸说,这是山势不平、南高北低造成的奇观。
我们穿过枣林,闻着山花山草的香味,攀上老虎崖。我看见两只石雕的老虎卧在山崖上--这就是“老虎崖”得名的原因。
石虎的旁边,斜躺着一个身穿白袍的“诗仙”--李白,他完全沉醉在这青山绿水中,大概又在吟着“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诗句了吧?
小山坡上,到处开满了野花。其中一种长着细长的苔、开着粉红穗状花的“麦草”清香无比,美丽极了。
我们一路上去,还没觉得累,就登上了望海楼。
关于望海楼,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孔子登高望东海”、“二郎担山赶太阳”等。崖上还有几个二郎神的'大脚印,陷得很深,我试了一下,比我的脚大多了!
这个山头并不出名,但在我眼里却非常迷人--石头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有的像千年的大神龟,静静地伏着;有的像扇子,斜斜地铺着;有的像青蛙,顽皮地跳着……最妙的是中间山顶上的“卧牛石”,像一头老牛卧在那儿,好像翘首远望呢!
我骑在“牛”背上照了一张相,爸爸戏称我是“牧童骑黄牛”。
要下山了,我们路过黑龙潭、鸽子涧时,又拍了几张照片。但我最留恋的还是那青青的山和绿绿的水。
再见,清水河!
再见,老虎崖!
再见,望海楼!
马陵山作文 篇2今天我和母亲去马陵山旅游。
来到被乾隆皇帝喻为第一江山“马陵山”。这里真是风景如画,青青的小草给马陵山增添了勃勃生机,不管是在土地上,还是高山上、石缝中,都能看到它翠绿的身影。微风吹过来,小草摇摆着纤细的腰,婆娑起舞。快瞧!那一棵棵粗壮而挺拔的槐树,上面开着洁白无暇的槐花,盛开的槐花挂在枝头,点缀在绿叶中,绿叶衬托着白花,真像一副美妙的图画.路边的蝴蝶兰也绽开美丽、鲜艳的花朵,为马陵山锦上添花.这些绿树红花引来了不少蜜蜂、蝴蝶, 他们在花儿身边翩翩起舞,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漂亮身姿。
我们游览了三莲池、宿北大战纪念亭、仙人桥、飞泉、三仙洞、七真岩洞、虎山、五华顶、观音殿。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七真岩洞。七真岩洞位于三仙洞右基盘,又名七仙君洞。承接洞顶泉水,石基盘中,泉流佛像造型精美,神态自若。洞口有石基盘,承接洞顶泉水,石基盘中,泉流经三仙洞前入溪。洞顶石壁间,泉水溅落如珠,故名珍珠泉。再往右,石磴之上,镌凿有药碾、药钵、药钵、药磨,为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来此山采药时所用。
马陵山不但美丽而且又充满神奇色彩,怪不得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司吾山,写下了“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的诗句,真是形象地赞美了马陵山景色的壮丽。
马陵山作文 篇3一提到新沂,人们立刻会想到“一山一湖一古镇”。其中的“一山”就是南马陵。但在南马陵的北面,还有一座山与它遥遥相望,那就是北马陵。
我的家就在北马陵的山脚下。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常常带我到山上玩。大山的每一处几乎都有我的足迹,每一处都有我的童年。我对北马陵有着深深地眷恋之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转眼十年过去了,我竟未能抽空去探望一下她。终于在去年,我放下了一切琐事,像小时候一样,和爷爷再次登马陵山。
从我们家到山脚还有一段路要走。还记得这条路曾是泥路,每逢晴天,便尘土飞扬;若遇雨天,则泥泞不堪。可如今的路却被修成了水泥路,从庄里一直通向山脚。在山风轻柔的抚摸下,路面光洁如镜,仿佛有人打扫一般。我们的车子一路欢快的奔跑着,不一会,我们来到了山脚下。
通往山里的,是充满神秘的崎岖小路。在十年前,人们盲目的开山采石,山体被炸得满目疮痍。那些被炸伤的山神的皮肤,像一个个干瘪下陷的眼窝,每逢下雨,这些大坑聚满了悲伤地泪水,很长时间也不干涸。这次上山,我眼前焕然一新:人们开山采石的身影已经消失;漫山遍野种满了郁郁葱葱的马尾松,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士一样坚守在岗。“政府说要发展农村,开发马陵山,没想到这么快就开始实施了。沐浴在改革发展的春风下,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好啦!”爷爷高兴地感叹着。欣赏着美景,使我们忘了疲惫,不知不觉走了很长的路。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个比较近的景点——望海楼。虽被称为“楼”,其实就是坐落在悬崖上的一块巨石。在其东南处,有一座很大的水库立于巨石之上,则有一种“以观沧海”的感觉,故而得名“望海楼”。虽然这座山尚未公开开放,但“楼”边却有很多的游客。我们在这稍作休息,又继续前行。
来到北马陵,黑龙潭是不得不去的。黑龙潭位于望海楼的东面,这个水潭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时有一条黑色的巨龙作恶多端,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囚禁于此。在潭底,它真心悔过,决定造福周边百姓,于是它便向村民许诺——凡遇到旱季,只要用草编织成龙的形状,围着水潭舞动,然后将草龙浸于水中,黑龙便会施法降雨,滋润着周边万物……
今日的黑龙潭还是那样美丽:潭的四周长着碧绿的柳树,柳树像一位位美丽的少女,微风吹过,柳树摆弄着她秀长的枝条,潭水将岸边的美景倒映在心中,构成了极有诗意的山水画。我临近水潭,躬身掬了一捧水,轻轻地吮了一口,很凉,很甜。清爽的山风吹过,仿佛一双轻柔的手从头顶抚摸到脚趾,一路上的疲惫、炎热荡然无存。我又舀了一杯子潭水,大口的喝着,大呼过瘾……
回去的时候已是黄昏。饱经沧桑的北山在夕阳的照射下散发着金色的光辉,好像一只浴火重生的金凤凰。回头望着这个有着我童年足迹的地方,我忽然发现,能来到在这里,是一种机遇;能住在这里,是一种享受;能长在这里,是一种幸福。我就是那个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