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句子的改写方法及相关练习题
六()班姓名()
改写句子的方法
一、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一般来说,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时,有几句口诀: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去掉疑问词(如:难道、吗、怎么、呢„„);(2)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如: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改成:字典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
(3)把“?”改成“。”
2、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加上疑问词(如:难道、吗、怎么、呢„„);(2)有“不”去“不”,无“不”加“不”(如: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成: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
(3)把“。”改成“?”
二、缩句
缩写句子就是去掉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
缩写句子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1、“的”前的修饰都删去
2、“地”前的限制要删去
3、“得”后的补充说明删去
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
4、方位词语删去如:“在„„上”“在„„里”“在„„中”等。
5、时间词语删去如:“有一天”、“„„的时候”、“„„的一天”等。
6、数量词语照样删
7、“着、了、过”不能删
8、抓住主干来缩简
句子的主干,即“谁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 ”
三、引述句(直接引语)和转述句(间接引语)的互换
1、标点符号的改变
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转述句改引述句,要加上冒号和引号。
感叹号、问号改成句号。
2表示程度的词“多、真、太”改成“很、十分、非常”。
3、人称的变化
(1)引述句改为转述句时,把“我”改为“他”或“她”。把“你”改成听话人的名字或“我”。
(2)转述句改为引述句时,把“他”或“她”改为“我”,听话人的名字改成“你”。
**
引号外的人称(就是说话人)不能改变
3可按以上方法进行改动。
如:(1)“„„。”×××说,“我„„。”(2)“„„。”×××对×××说。
以上两种形式都应变成:×××说:“„„。”
4、句型的变化:
(1)原本的疑问句变陈述句,改成“是否„„,是不是„„,不知道„„,有没有„„,为什么„„”等句型。(2)原来是祈使句(即让“别人”干某事的句型)则要在“别人”前面加上“让、命令、指挥、请、叫”等词。
5、要改变的词:
原句中的“这、这里、这儿、这些、这个”等要改成“那、哪里、那些、那儿”等。原句中的“来”要改成“去”。
四、修改病句:
1、常见病句类型:
(1)用词不当。如:狮子是一种猛烈的动物。(2)搭配不当。如: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继续前进。(3)成分残缺。如: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4)重复罗嗦。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5)自相矛盾。如:他笑嘻嘻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6)词序混乱。如:厂长介绍了许多陈师傅的先进事迹。(7)指代不明。如:小强和小明放学了,他告诉他作业已做完了。(8)分类不当。如:菜市场里有冬瓜、西瓜、苦瓜等许多蔬菜。(9)不合情理。如:一串红在春风中微笑。
2、怎么样修改病句:
(1)认真地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2)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3)再读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情理。
五、双重否定句。
常见的句式如:“不能不”“不得不”“不是不”“无不”“没有„„不„„”“没有„„否认„„”“非„„不可„„”等。
六、常见的几种关联词。
1、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
2、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
3、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不管„„总„„
4、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5、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
6、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用好修改符号。
1、我最爱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
2、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使大家热泪盈眶。
3、观众的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4、爸爸给我买了一幅名为《北国风光》的画报。
5、妈妈因为关心我的学习,所以关心我的生活。
6、昨天,五个日本的小朋友来我校参观。
7、既然这件事难办,我们也一定要办好。
8、孙爷爷希望我们从小培养远大的理想。
9、老师要求同学们默默地朗读课文。
10、我们的陈老师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的光荣称号。
11、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年过花甲。
12、各位来宾参观了我校庆“6。1”的文艺节目,赞叹不已。
13、大会的主席台上坐着不少来自各部门的许多领导。
14、我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15、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都是绿色。
16、早晨起来,我呼吸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17、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1. 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我们的知识增加了。
2. 《早春》这首诗说明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博物馆展示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4. 小组会上,他总是首先第一个发言。
5. 在运动会上,小王垒球很远。
6. 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高潮。7.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8. 下雨了,五颜六色的红伞成了街上的一道风景线。
9. 在我们军训期间,受到教官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0.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1.你的意见我基本上同意,完全赞成。
12.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奔腾。
13.在这次抢救森林火灾中,同志们表现得很勇敢。
14.老农抡起锄头,把口袋里的狼用锄头打死了。
15.这本书的内容和插图都很美丽。
16.夏天的九寨沟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17.九寨沟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地方。
18.言行不一致的人,是一种极坏的作风。
19.经过努力,我的错别字大大进步了。
20.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人。
21.教室里响起了激烈的掌声。
22.我断定明天可能会下雨。
23.大家要注意安全,尽量防止发生事情。
24.我班的卫生工作是全校最好的班级。
25.我们要帮助支援灾区人民的困难。
26.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27.红军长征时代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28.为了祖国的利益,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29.小麦成熟了,田野里的颜色一片金黄。
30.我们班过去注意得不够对卫生工作。
31.因为学习很紧张,但是大家都觉得很愉快。
32.在考试时,我一丝不苟地答卷和交卷。
33.我们要在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
34.我想,这本书大概一定是小红借去了。
35.妈妈从街上买了青菜、茄子、豆腐等蔬菜。
36.今年,我们队里的粮食、玉米、小麦又丰收了。
37.解放以来,人们生活不断得到改进。
38.我们认真讨论并听取了厂长的报告。
39.看了电影《四个小伙伴》,受到很大的教育。
40.无数的千千万万青少年参加了植树活动。
41.同学们选我当班长是对自己的信任。
42.爸爸买回了钢笔和毛笔,我最喜欢用它来练字。
43.下午,六年级两个班进行足球比赛,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44.小明助人为乐,大家都在赞颂他。
45.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远大的理想。
46.农民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田里收割麦子。
47.我们的张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
48.大海蓝得像蓝墨水一样。
49.我们要贯彻党的“科技兴国”的号召。
50.激战前夕,战士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决心。
修改下面一段话。
游园会开始了。我兴充充地来到《吹腊烛》的游艺室。轮到我吹了,我竭力吹一口气,火苗晃动一下,没息灭。我只好在连续排队。这次吸去了上次教育,用尽浑身力气,吹去一排蜡烛。哈哈,四支腊烛全给我吹灭了。
同学们来到医院,盼望生病的王老师。李明悄悄地敲了几下病房门,一会儿,门开了!病床上的王老师看到同学们来了。高兴地坐了起来,同学们看到了好几天分别的老师,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一下子围了上去,有的还轻轻地留下了眼泪。
黄虹真爱劳动。在学校里,她带头经常打扫教室、走廊。在家里,她自己动手洗自己的衣服,还常常帮妈妈做家务和洗碗、扫地。在车上,她主动给老人小孩让座。星期天宿舍区大扫除,她又挖阴沟又扫地,重活脏活抢着干。大家都夸她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陈方学习各种功课时死记硬背,即使下了不上工夫,但是成绩并不理想。常常他为此事而十分苦恼。后来他改正了学习方法,注意理解,积极思考,学习成绩明显有了显著的增加。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家简单的电子游戏房。总有每天一些中小学生往哪儿钻。尽管学校多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玩电子游戏,但是有人不听。由于长期玩电子游戏,这些人的视力下降,学习退步,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电子游戏的危险真大啊!
“砰”的一声,发令枪响了,五名运动员像五棵出堂的子弹向前冲去。过了一会儿,我们班上的陈宁同学落在后面了。这时,我们大声喝彩着:“陈宁加油!陈宁加油!”听到我们在为他鼓净,马上加快了进度,奋力敢上。在一阵热情的掌声中,陈宁终于获得了四百米决赛的冠军第一名。
春天到了,赵教师率领我们到效外活动,我们沿着一条平担的公路。十分钟过后,巍峨的山峰、辽阔的田野、曲折的小溪、别有趣味的乡间小镇。但涌现在我们的眼前。看吧,美丽的小乌在技头上快活地跳跃;色彩班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大家的心都沉醉在大自然的春意图里了。看着看着,我们不有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举例说明: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
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缩句:
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
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 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 ;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使句子失去了确定的时态,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缩句:
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C:柳树上挂冰条儿。D:柳树挂冰条儿。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
A:鲸是鱼类。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第二篇:改写句子的方法
句子改写方法和标点的作用
一、陈述句改感叹句的方法
1、把句中有“很”字改成“真”或“多么”,没有就直接加“真”或“多么”。
2、把句尾的句号改成感叹号。
二、感叹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1、把句中的“真”或“多么”改成“很”或直接去掉。
2、把句尾的感叹号改为句号。
三、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有不去不,没不加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太阳)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先完成第一步:有“不”去“不”,没“不”加“不”。这样一改,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哪能射(不)到呢?”这时的句子根本就不通顺,但还没有完成,我不去管它。
接着做第二步:去除疑问词。这句句子里的疑问词是“哪能„„呢”,我把它们都用删除记号删去,句子就变成了“这么远,箭射(不)到?”
第三步:把问号改成句号。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句子已经说完了,当然得加句号。到这一步,句子已经基本通顺了。
第四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句子整理通顺。一般来说,反问句在文章中起到的是一个强调的作用,那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时,最好也要加入一些表示强调的词语,这样,句子就可以变成“这么远,箭肯定射不到。”
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五、把字句和被字句改写的方法
“把”字句和“被”字句如何处理?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特殊的句式。把字句中,介词“把”能把手动词支配的宾语改称动词的状语。被字句中,充当介词“被”宾语的这个成分是主动者,主语则是被动者。一般来说,需要将把字句和被字句变为不用“把”字和“被”字的一般句子,再做缩句或比较,来帮助理解句子。对于小学生,考试中不应该出这样的题。
1:先在陈述句中分析出什么
1、什么2和怎么样,再按下面格式改写:(1)改为把字句:什么1+把+什么2+怎么样(2)改为被字句:什么2+被+什么1+怎么样 方法2:
理解句子意思,自问自答。如“谁做了什么”该为“谁把什么做了”,“谁怎么样”改为“谁把什么怎么样”; “谁做了什么”和“谁怎么样”改为“什么被谁怎么样”。
(把字句改为被字句,被字句改为把字句,什么1和什么2互调位置。)
六、缩写句子的方法
缩句的要领和一般方法
要掌握缩句这一基本技能,一定的缩句训练是必要的,没有相当的量的训练是不行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相当量的训练同时,须讲透缩句的一般方法和要领,以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把缩句的要领归纳为八字口诀:“舍枝留主,缩到最简”;把缩句的一般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读、划、缩、读。”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而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缩句训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怎样区分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知道哪部分是主干?哪些是枝叶?这是运用缩句来更好地分析句子和理解句子的首要问题。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谁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来区分。缩句的方法有五种:
一、删去“的”前修饰成分。
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句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应该删去。
二、删去“地”前的修饰、限制成分。
例如:“人们都惊讶地呼喊起来。”句中,“都惊讶”是用来修饰“呼喊起来”的,要删去。
三、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
例如:“他高兴得跳起来。”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四、删去数量短语。
例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句中,“一座”这个数量短语可删去。
五、抓住主干来缩简。
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例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说“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可缩为:“铁球落下来。”
缩句有时需要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话可缩为:小鸟飞翔。
补语与“着”“了”“过”如何处理不迷惑。
其实并不迷惑。既然缩句是为了帮助理解句子,那就不一定要所到最简。只要理解了句子,就行了。补语保留可以,删去也行,不过要看具体情况。“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的要求: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2.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同学们上着课”,如果缩成“ 同学们上课”,就没说清楚是现在上课还是以前上课。“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赵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科学课。”应当缩成“赵老师上了科学课。”若缩成“赵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的。4.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
例如:“我们应当遵守自己过去许下的诺言。”应当缩成“我们遵守自己的诺言”。若缩成“我们遵守诺言。”意思是不完整的。5.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应当缩成“我们游泳。”不能缩成“我们在游泳”,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6.补语的处理
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7.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不能改变,如“莫非他想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睡上半天吗?”应缩成“他想睡吗?” 缩句方法
第一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B句是正确的。如果原句是“广场上的千万盏灯”如何如何,“广场上”后面加了一个“的”字,情况就不一样了,主语肯定是“灯”了。第二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原句是说“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谓语“爱”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爱到树阴下钓鱼”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第三组: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
B:鸬鹚站在船舷上。
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第四组: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
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分析:句子陈述的对象(主语),有的是人或事物,有的是某个处所,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如“学校”和“学校里”。缩句时不能因为意思差不多就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有一些补语和动词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那些短小的、甚至只有一个字的补语,缩句时不宜缩掉。原句主语的中心词是“海棠树上”,而不是“海棠树”;谓语动词“开”后面有一个简短的补语“满”。A句合乎这类句子缩句的要求;B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压缩后的句子意思很不确定,表达不出“海棠树上开满了花”的意思;C句改换了主语。第五组: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 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
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C:柳树上挂冰条儿。
D:柳树挂冰条儿。
E:树挂冰条。
分析:这组句子同第四组相仿,简评如下:
A句,正确;B句,改换了主语;C句,缩去了不应当缩掉的简短补语“满”;D句,改换了主语,缩去了简短补语,缩后句子意思很不确定;E句,过分简略,既不像句子,也不像短语。
第六组: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 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
分析:原句是否定句,缩句时要保留否定词。如果把否定词压缩掉,句子的意思就变了。A句不妥,B句正确
步骤
英勇 的 红军 战士 奋不顾身 地 夺下 大渡河上 的 泸定桥。
划出词语这一步的好处是:1.有利于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2.有利于缩句时不会遗漏和错留。
第三步:缩,“舍枝留主,缩到最简”。即:战士夺下泸定桥。这一步要指导缩到最简,需注意两种情况。1.可缩但没缩的。如例8如果缩成“红军战士夺下泸定桥”是不对的,还没有缩到最简。因为“红军战士”是“红军的战士”的简写。2.不可缩的却缩了。有些特定的称谓或已约定俗成的词语,就不能再缩了。如例8如果缩成“战士夺下桥”也是不行的。
第四步:读,读通句子。缩写句子完成后,还需要把句子读一读。此步读句子可以更进一步地培养语感。以简缩的句子去感悟原句内容的丰富,体会怎样使句子的表达丰富起来。例 1.缩到最简
缩到最简,要做到去之务尽。去之务尽最要紧的就是找出句子中的所有枝叶。前面已述,句子的枝叶,一般可用“哪里”、“怎样”、“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来找出。有些句子的枝叶隐藏的较深,不容易分辨,可用加“的”和“怎样„„的”等来进一步的区分。
例9 英勇的五壮士昂首挺胸地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缩句是:五壮士屹立在顶峰。
而不是: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狼牙山”和“顶峰”的中间可加“的”,即“狼牙山的顶峰”,这样,修饰(枝叶)与被修饰(主干)的关系便明朗了;是“狼牙山”修饰“顶峰”。“狼牙山”是修饰成分,也即是枝叶,所以要去之。
例10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扌契入我军阵地。
缩句是:“391”高地扌契入阵地。
而不是:高地扌契入阵地。
之所以是“‘391’高地”,而不是“高地”,是因为“391”和“高地”之间不能插入一个“的”,即“‘391’的高地”,这是不通的。“‘391’高地”是军事上,作战前对作战区地形、地貌的编制,是特定的称谓。所以不能去之。
例11满面春风的商人坐汽车来到山清水秀的三河市。
缩句是:缩⑻ 商人来到三河市。
而不是:缩⑼ 商人坐汽车来到三河市。
例11中含有两个动词“坐”和“来到”,都同施事主语“商人”发生关系,是连动句。缩⑼的句子还没有缩到最简,可用“怎样„„的”把枝叶找出来。如: 商人怎样来到三河市的?(坐汽车)即“坐汽车”是枝叶,是隐藏的较深的“枝叶”,而不是主干。自然,缩⑻与原句例11相比,语言的丰富性是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认为,去掉“坐汽车”改变了原句的结构,其实没有,恰恰相反,缩⑻体现了句子的坚实结构。2.同时保留
有些词语与词语之间,因为特殊关系的存在,需要同时保留。如: 例13 们把小鸟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例13是把字句的缩句。因为介词“把”的存在,使“他们”和“小鸟”这两个词语之间有了一层紧密的施受关系。“他们”是“关进”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小鸟”是“关进”这一动作的接受者(受事者)。因为这一施受关系的存在,缩句时,必须同时保留施、受者。如果只保留其中一个是不通顺的。即:
缩句是:他们把小鸟关进了笼子里。
而不是:他们关进了笼子里。或,小鸟关进了笼子里。
这一施受关系的存在,不会因为中间有其它词语而改变为松散些。如:
例14 机灵的他们把美丽的小鸟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他们”前多了“机灵的”,“小鸟”前多了“美丽的”。虽这样,但施受关系没有变。缩句相同。同理,被字句也一样。例15 小鸟被他们关进了一个铁丝做成的笼子里。
缩句是:小鸟被他们关进了笼子里。
例16 兰考县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在风雪中走访了十家农户。
缩句是:县委书记焦裕禄走访了农户。
而不是:县委书记走访了农户。或:焦裕禄走访了农户。
例16中,“县委书记焦裕禄”是同位词组充当主语,所包含的两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复指同一事物。“县委书记”即“焦裕禄”,“焦裕禄”即“县委书记”。两个词语互指对方,即构成了同位关系,而不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缩句时应同时保留。这种情况比较多,如: 例17 首都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缩句是:首都北京是中心。3.单缩相连 有些长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因为主语相同,而“紧缩”在一起的。对于这种长句,可用单缩相连的技巧来完成。即:先把长句分为两个或若干个单句,把每个单句进行缩句,然后相连并整理。如:
例18 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
例18前一分句和后一分句,主语是同一个,都是“万里长城”。该句是由“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⑽“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自豪”⑾组成。缩法如下: 单缩⑽ 万里长城是骄傲。单缩⑾ 万里长城是自豪。
相连: 万里长城是骄傲,是自豪。
注意,后一分句的“是”在相连时不能丢掉,否则例18这样的复合句,缩句后就变成了单句了。即:万里长城是骄傲、自豪。这样的相连,改变了原来的句子结构是不行的。
例19 三连的连长果断地命令他炸掉河沿上的暗堡。
例19是兼语句。句中的“他”是前面“命令”的宾语,后面“炸掉”的主语。兼语句的缩句与同主语句的缩句相比要难些。缩法是:
分成两个单句:
⑿ 三连的连长果断地命令他。⒀ 他炸掉河沿上的暗堡。⑿单缩:连长命令他 ⒀单缩:他炸掉暗堡 相连:连长命令他炸掉暗堡。单缩相连时要注意:
①讲清这类句子可以看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
②讲透缩句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的主干都要保留;
③做到多练以形成技能。4.综合运用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长句的缩句,用单一的一般方法和若干技巧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做到综合运用。如:
⑴ 同时使用
例20 美丽的首都北京是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祖国的心脏。
①
② ③
该句的缩句:①处是同时保留;②、③处是单缩相连。即:首都北京是中心,是心脏。
例21 享誉中外的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把草药放进一个大锅里。
① ③
②
该句的缩句是:①、②处同时保留;③处是缩到最简。即: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把草药放进锅里。
例22 不顾疲惫的同学们坐公共汽车来到谷阳市郊区,观看郊区的美景。
① ②
③ ④
该句的缩句是:①、②处缩到最简;③、④处单缩相连。即:同学们来到郊区,观看美景。
⑵嵌套使用
例23 连长果断地命令董存瑞炸掉河沿上的暗堡,又果断地命令致顺义
① ② 打手榴弹掩护。③
④ 该句的缩句是:①处是单缩相连;②处是单缩相连;③处也是单缩相连;④处是缩到最简,层层嵌套。即:连长命令董存瑞炸掉暗堡,命令致顺义掩护。另外:不得改变原句的句子结构 句子意思 句子语气 句子中专有名词不缩写.七、扩写句子有三种具体的方法:(1)想象扩句法。
想象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中叙述的人或事物,想象他们(它们)的形象,有比喻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例如:“你要爱护它”可扩成“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2)描述扩句法
描述扩句法,就是抓住句子要说的人或事物进行具体的描写、叙述。
例如:“水珠飞腾着”可扩成“(一串串晶莹的)水珠飞腾着”。(3)说明扩句法
说明扩句法,就是对句子中所说的人或事物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性的叙述,使句子的意思更详细、明确。例如:“李明珍是药物学家”可扩成“李时珍是(我国明朝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
另外,要把句子扩充好还应注意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比如:‘我们热爱徐州’如果扩成‘我们(十分)热爱徐州(的云)。
八、修改病句的步骤
(1)读懂原句,弄清本意。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查找病因,确定病症。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3)对症下药,修改病句。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
(4)仔细检查,完成练习。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九、病句修改符号
今将修改病句、病段、文章的统一符号公布在此,希望不会在这一块儿影响了成绩。
一、修改病句、作文的符号
二、各种符号的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
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最好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三、修改病句符号趣谈
1、前后对调,形象地称为“换房”;
2、前后移动,称为“搬家”;
3、删除,称为“扫垃圾”;
4、删除后修改,称为“装修”;
5、插入,称为“插花”。
四、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病因要“准”;改动要“小”;原意要“保”;检查要“细”。)
十、修改病句十注意
修改病句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语病。命题者常常在那些具有迷惑性的地方设置“语病”。如果我们能注意或识破命题者的这一“小花招”,就能慧眼识语病。
一、出现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因为用了介宾短语,而使句子的主语隐藏起来,这是命题者常设的迷惑点。
例句 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因为用了介词结构“从„„中”,从而隐藏了主语,使句子成分残缺,应去掉“从”和“中”。注意 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带的宾语较长,命题者便故意丢掉宾语中心词,使句子成分残缺。
例句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介词“针对”后面有很长的宾语,结果把中心词“情况”给丢掉了,应在“攀升”后添上“的情况”。
二、出现带长宾语的谓语动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有些谓语动词具有带长宾语的功能,因为宾语较长,结果命题者故意丢掉宾语部分的中心词。带长宾语的谓语动词有“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进行、进入、证明、讲述、发现、希望、要求”等。
例句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这一句子中,谓语动词“进入”带了一个很长的宾语,结果命题者故意把宾语部分的中心词丢掉了。应在句末添上“的时代”。
三、反问句中出现否定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肯定的反问句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命题者往往在反问句中增设否定词,结果把意思说反了。
例句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句中“否认„„不”是双重否定,表肯定,这一肯定的意思,套在反问句式里,结果表否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四、出现表“设法阻止”意思一类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有一些词,譬如“避免”“防止”“忌”等,本身就有“设法阻止”之意,其后加上否定词,结果把句子的意思说反了。命题者也常用此法设置语病。
例句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这一句中“防止”有“预先设法阻止”之意,后面又加上否定词“不”,结果把意思说反。应删去“不”字。
五、出现带“否则”一类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否则”表示“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表示从相反的方面说,命题者往往用“否则”一词制造成分赘余语病。
例句 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句中“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重复,应去掉后者。
六、出现双提(单提)词与单承(双承)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有些句子中,前面有“能否”“是否”“要不要”等表双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能”“否”等表单承的词;或者前面是表单提的词,后面却跟了表双承的词,结果造成前后表意不一致的逻辑错误,这也是命题者常设置的语病。
例句 我们能不能培养“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前面有“能不能”表双提,后面与之对应的是单承,前后不一致,导致产生语病。
特别注意 这种类型还有一些特例,修改病句时要特别注意。
例句 对故意致人死亡的罪犯,要不要处以极刑,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一句虽然有“要不要”表双提的词,其实是无疑而问,只是引起注意,并无语病。
例句 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这一句中前面有表双提的“高低”一词,后面对应的是单承,表面看前后表达不一,其实储蓄所无论吸储多还是少,都会带来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此句并无语病。
七、出现并列短语作成分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要防止命题者设置搭配不当的语病。
例句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这一句的主语是由“消防车”“消防官兵”这一并列短语构成,谓语是“放弃”“坚守”,这两个谓语动词只能与并列短语中的“消防官兵”相搭配,而不能与“消防车”搭配。
八、出现“和”一词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和”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因为词性不同,在句子中作用也不同。由于理解不同,会使句子产生歧义。
例句 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了。
如果“和”作连词,就表示两个人上课都说话;如果“和”为介词,则表明张义上课说话该句有歧义。
九、出现判断词“是”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句中出现判断词“是”,往往表示主语与宾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不能乱用判断词“是”。
例句 摆在我们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
这一句的主干是“任务是问题”,显然判断不当,可将“任务”去掉。
十、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
注意 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小”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命题者常在此处设置语病。
例句 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
“至少”一词,后面搭配的应是确数,而“三千万元以上”是一个概数,此句是病句。
例句 我们的语文教材本子几乎是世界上最薄的,比几个主要国家同类教材少好几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应改为几分之几。
十一、病句透视
1、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2、“病句”:有病的句子.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修辞不当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
十二、修改病句的原则,保留原句基本意思不变。1.真实性原则
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另起炉灶。如“后来没有办法,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但是没有人接,那可真急坏了他”这一句中,“他只好打电话给她留的那个地址”搭配不当,“打电话给地址”说不通。根据全句的意思,参照“她留的那个地址”,有语病的这一部分应该修改为这样:他只好按照她留的地址打电话。这样的修改保持了原句要表达的意思。这是用的“调换”法。如果改为“他只好给她打电话”,就没有保持原句的意思,从考试来说,这样的修改很难得分,因为高考修改病句的试题都规定“不得改变原意”。又如“日本政府拒绝投降的声明,为美国政府使用原子弹找到了借口”,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介词“为”,可以表示目的(替),可以表示被动(被)。如果是前者,则说不通,似乎日本主动“为美国使用原子弹”提供借口;如果是后者,基本可通,为了避免歧义,可以修改为:日本政府拒绝投降的声明,让美国政府为使用原子弹找到了借口。这样修改,符合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2.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作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如“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一句中,“截止日期”就是“最后一天”,属于成分赘余,应该就在这里删除其中的一个,而不要节外生枝。又如“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一句中,“采集”“花粉”是搭配恰当的,而“50万朵的花粉”是搭配不当——定语与它的中心语搭配不当,可以就在“朵”的后面一个“花”,修改为“50朵花的花粉”。
3.经济性原则
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多就少改”,如调整语序可以尽量不增删;改一处可以的就不要改两处等。如“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期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一句中,犯有词语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之后,修改方法之一,把它移到主语之前,或者将“关于”改为“对于”。这两种修改方法,以后者更节省。又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句中,两个分句都有语病,前者为杂糅,后者是判断错误(不合逻辑)。前一句有两种修改方法,但是考虑到后一句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了前后一致,可以改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的后一句“都”绝对化,可在是前加一“大”字,用“大都”就符合事理了。
4.瞻前顾后原则
因为高考修改病句这一项不是给一个孤立的句子让我们修改,通常是给一段文字,特别是给一段应用文,让我们修改其中的语病,因此必须瞻前顾后,统揽全局,否则修改就会不合要求。上面举到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两句话的修改,已可以看出这一点,后文将举出的高考试题更能看出这一点。:
十三、病句类型及修改方式 病句的常见类型。
(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语序不当(4)指代不明(5)否定不明(6)词语误用(7)不合逻辑(8)重复堆砌(9)一面与两面不对应(10)并列不当
应该指出:病句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分类的界限也不是非常分明,以上的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学习,利于掌握。
(1)搭配不当 例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例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搭配。)
例3: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主宾不搭配,“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只有„„才”。)
例5: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2)成分残缺或多余。
例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少主语。应去掉“使”。)例2: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宾语残缺,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3)词语误用。
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例2: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4)指代不明
例1: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例2: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5)语序不当
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例2: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例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例4: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6)否定不当
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7)成分重复多余
例1: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删去“进行”)例2: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例3: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例4: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8)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例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后到全校)例3: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例4: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9)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例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例2: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例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10)并列不当
例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例2: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1.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 听了校长的报告,谁 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我们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或者改成: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 经过、通过 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 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这次讲课 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 什么 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或者改成: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前者的主语是 讨论,后者的主语是 决心。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 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在春天 怎样 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 少先队员们,谓语是 响应。响应 一词一般和 号召、倡议 搭配,和 学习雷锋 不搭配。学习雷锋 是 号召 或 倡议 的具体内容,只能作 号召、倡议 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 响应 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或者改写成: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 谁干什么 或 什么怎么样 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2.用词不当 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意分辨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我们的教室又宽广又明亮。
②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了大家的批评。
③谢明因病落下三天课,他乞求老师帮他补习功课。④他家墙上挂着一幅对联。
以上四句话都是用语不当的病句。例① 宽广 用得不恰当。宽广 和 宽敞 都有面积大范围广的意思,但 宽广 比 宽敞 形容的范围更大,一般与 原野、土地 等词语搭配,而 宽敞 一般与 房间、礼堂、庭院 等词语搭配。这句话是说教室比较大,应用 宽敞 来形容,原句没有分清近义词的大小范围。例②中 果断 一词使用不恰当。果断 是形容 办事或说话 坚决,不犹豫,是褒义词。例②意思是说小明独断专行的,含批评的意思,也属于用词不当。例③中 乞求 一词使用不恰当。乞求 是 苦苦哀求 的意思,用在请老师补课上太重了,这里使用 请求 才恰当。这句话里没有分清近义词轻重,也是用词不当。例④中的 一幅 不恰当。因为 对联 有上、下联,只能说 一副,不能说 一幅。
可见,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3.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
①清晨,参加象征性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②虽然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但大家无所畏惧。③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④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⑤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⑥我们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以上句子都有搭配不当的毛病。例①是主语 同学们 和谓语 驰骋 不搭配。驰骋 是说 骑着马奔跑,参加长跑不能说是 驰骋,应改成 跑。例② 倾泻下来 和 狂风 不搭配,倾泻下来 陈述的是 暴雨,而不是 狂风,应删去 狂风。例③是谓语 参观 与宾语 经验 不搭配,应把 参观 改为 学习。例④中的 穿着 与 上衣 搭配,与 帽子 不搭配,应在 一顶蓝帽子 前加上 戴着。例⑤是主语 造纸 和宾语 四大发明 不搭配,造纸 只是四大发明之一,应在 四大发明 后面加上 之一 二字。例⑥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词 手 和前面的修饰部分 聪明 不搭配,应去掉 聪明 我们在说长话,写长句子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粗心大意,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所以应细心检查,使句中的词语彼此搭配得当。4.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得不清楚。例如: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
句中 无比 是修饰 热情 的,应放在 热情 前头,无比 与 走 毫无关系,改正的时候应把 地 去掉。原句变成:广大农村青年表现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热情。又如:我们十个班级里的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
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学校十个班级的少先队员统统去王奶奶家打扫卫生。也可理解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去帮助王奶奶打扫卫生。显然,前一种情况是不可能的。如果把词序调整一下,意思表述得就明确了,就不会产生误解了,应修改成: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少先队员一起到军属王奶奶家帮助打扫卫生。5.指代不明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你、我、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
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里的 我,究竟同意李明的建议呢,还是同意陈新的意见,不明确。句中的 他 指的是谁,应直接说出来,意思才清楚。可改成:班会上,李明建议开展读书活动,陈新建议开展影评活动,我同意陈新的意见。又如:
中午,马铮和马跃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这句话中的 他问他 究竟指的马铮问马跃呢,还是马跃问马铮呢,不明确。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写清 马铮问马跃 或者 马跃问马铮。从以上两个例句中,我们应懂得,使用代词时,指代要明确。6.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例如:
①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②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兴地说: 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③舍己救人的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以上几句都犯了重复啰嗦的毛病。例①中 不禁 和 忍不住 意思相同,去掉其中的一个,句子才显得简洁明了。例②中 兴高采烈 和 高兴 重复,应删去其中之一。例③中 舍己救人 的意思就是 为救他人献出生命,与句中的 为救„„献出了宝贵生命 重复。可以去掉 舍己救人 几个字,句子就简洁明了了。7.分类不当 有的时候,人们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例如:
①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有的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
②游行的队伍来了,工人的队伍,粗犷豪迈;农民的队伍,像丰收的田野;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解放军的队伍,英姿飒爽;学生的队伍,风华正茂„„。以上两个例句都犯了分类不当的毛病。例①中 打球、翻杠子、跳高 都从属于 锻炼身体 这个概念,它们不能并列使用,可改成:下课以后,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有的打球,有的翻杠子,有的比赛跳高。例②中 小学生 从属于 学生 这一概念。就是说 学生 里包括 小学生。与句中 工人、农民、解放军 并列的应是 学生。把这句话的 小学生的队伍,像盛开的鲜花 删去。句子就正确了。克服分类不当的毛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正确。
8.用错关联词 复句中,我们一般用关联词把各分句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关系。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乱用,错用关联词语,也会造成病句。例如: ①弟弟年纪很小,因此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②他不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两句都是用错了关联词。例①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系,年纪小 不能成为 懂得许多深刻的道理 的原因。前后两分句之间存在着转折关系,应该把 因此 换成 可是,句子的意思就正确、明白了。例②中,前后分句有递进的关系,应该用关联词 不但„„而且。有些关联词是成套使用的,不应弄混,像这句中把表示递进关系的 不但 和表示转折关系的 但是 混用,当然不对了。以上分析了常见病句的8种类型。
修改病句时,我们首先应认真读原句,看看说话的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想一想,这句话错在哪儿,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确定了病因以后,就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句,用不同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修改之后再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是否符合作者本意,是否正确、明白、简要,语感是否合乎我们的语言习惯。病句的类型
成分残缺 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
搭配不当 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语序不当 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句式杂糅 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造成了句子不通顺的现象。
前后矛盾 是指句子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或者前后分句不对应的情况。
词语误用 句子中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或关联词误用而造成的病句.歧 义 指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表意不明,使听者误解。重复累赘 是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并列不当 句子中出现交叉包含的关系。
一、成分残缺(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一)举例:
1、我有一个女孩,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病因:缺主语。造成了歧义。应该在“同”的前面加上主语“我”。
2、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病因:缺谓语。因为句中有一个介词“为”,这就使“为建设……强国”成了一个状语,状语是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后面却缺少了这个作谓语的成分“而奋斗”或“而工作”。
3、边维兰曾在1983年出席了区的五好家庭先进个人。
病因:缺宾语。先进个人只是个定语,缺少了被它修饰的宾语中心语“代表大会”。
4、它使人们增强改造旧世界的信念,为打碎旧世界而斗争的决心。
病因:缺谓语。在后一部分中,“为打碎……而斗争”是宾语“决心”的定语,但是宾语“决心”没有谓语,应当在“为”的前面加上动词“坚定”做谓语。
5、杨排长满怀悲愤,情不自禁,双手打在悬挂着的煤油灯上,摆动着,颤动着。病因:缺主语。应在“摆动着”前面加上“煤油灯”。
(二)练习试试看:
1、从小王明确了参军目的以后,就主动地苦练杀敌本领。
2、看了电影《陈毅市长》,使我受到深刻教育。
3、老师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进行辅导,有不明白的问题就问,学习成绩进步可快了。
4、眼看着敌人的暴行,仇恨的怒火在我们的胸中闪烁
5、我的家乡虽然不是南昌,但是很熟悉。
6、他的普通话很标准。
7、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这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8、人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疾病的抵抗能力,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9、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被人发现珊瑚是专门生活在海里的吃肉动物。
10、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的饭菜非用手抓住吃不过瘾。
11、县政府严肃处理水泥厂擅自提价。
12、北京市百货大楼从市场需要出发,不断扩大商品经营。
二、搭配不当。
(一)举例:
1、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干是“一生代表了品质”,可以把“代表”改为“表现”。
2、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病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这句话的主语包含关两项意思,其中“音容笑貌”可以和谓语搭配,而“教导”只能听见,不能看见。应作如下修改: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又在我耳边回响。
3、《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病因:动词“塑造”和宾语不能搭配。可以说“塑造”什么“形象”,不能说“塑造”什么“事迹”。
4、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病因:动词“注视”和宾语不能搭配。这个句子的谓语有两个动词,其中“倾听”可以和宾语“报告”搭配,“注视”的对象只能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报告”能听见,不能看见。
5、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一支”和中心词“歌声”不能搭配。应将“歌声”改为“乐曲”或“交响乐”。
6、《法门寺》塑造了明朝大太监——“九千岁”刘瑾。此人在戏里有许多生动、深刻、性格鲜明的语言和行动。
病因: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生动、深刻、性格鲜明”不能修饰“行动”。可将“行动”删掉。
(二)练习试试看:
1、中国人民从来就是伟大、勇敢、勤劳的民族。
2、一个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高潮正在全国展开。
3、三年来,我战胜了不少难题,然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4、学习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功课。
5、解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改善。
6、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7、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刻苦地学习和战斗。
8、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
9、在这次战斗中,一共击落敌机一百架,坦克五十辆。
10、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渊博的革命知识和经验。
11、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12、他的家乡是黑龙江省青岗县人。
13、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度过了自己闪光的青春。
14、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15、看见了纪念碑,我仿佛看见英雄们把红旗和胜利插上敌人阵地的主峰。
三、语序不合理。
(一)举例:
1、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病因:“听取”和“讨论”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应该是先“听取”,然后才“讨论”,把它们倒过来不合事理。2、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病因:这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前的两个定语排列次序不当,会使人误解为“文物”是2900年前出土的。应该改为“新出土的2900年前的文物。”
3、每一个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病因:这个句子中的“将来”本应用在“成为”前头作状语,却用在“希望”的前头,表达不合事理。
(二)练习试试看:
1、这次大会对工作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2、我们普遍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3、我校两个初中二年级的篮球队正在进行友谊比赛。
4、大庆石油蕴藏量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5、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
6、对于各科的习题我试题,为了学习方便,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做出了答案和提示。
7、那位美国老人在去机场途中才发现遗失在饭店房间三个钻石戒指。
8、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运输工作中的缺点。
9、正在印度访问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同印度文化界人士在非正式的、亲切的气氛中交流了经验。
10、他多次碰到,年轻力壮的农民,向他伸出血淋淋求援的残手。
四、句式杂糅。(有时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意思表达不清。)
(一)举例:
1、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病因:这句话是由一个主谓句和一个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的,可以改用下边两种句式中的一种来表达。(1)、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2)、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之手。
2、我们的部队一队一队一批一批扛着枪支火药都运在济南城外了。
病因:一个意思应该分成两句话来说,却并在一句话里说,思想跳跃得太快,语言表达跟不上,造成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我们的部队一队队都扛着枪支弹药,这些武器都运在济南城外了。”
3、正如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的形象真的使我感动啊!
病因:应当用两句话说的,放在一起,使句式杂糅了。这个句子可以改为“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坚强勇敢,她的英雄形象真使我感动啊!”
(二)练习试试看:
1、这张报纸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夜班后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2、止咳祛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3、我们学校本着节约为原则,自己动手修理课桌椅。
4、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以深刻的印象。
5、学习究竟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每个同学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6、我们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着信心百倍的希望。
7、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人民。
五、不合事理。(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意义的表达上不合理,前后矛盾,或者前后不一致,这就是不合事理。
(一)举例:
1、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的短篇小说《山路》、《搭错车》和根据后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曲——《酒干淌卖无》。
病因:这句话前头说的是两篇“短篇小说”,后边却说“这部影片”,前后不一致。这个句子可以改为:这一期杂志还刊登了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陈映真的短篇小说《山路》、《搭错车》和根据后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曲——《酒干淌卖无》。
2、过了一会,汽车忽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病因:“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随时间缓慢地增减,“忽然”表示事情发生得急促而且出人意外,同时用这两个词来作“放慢”的状语,是自相矛盾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删去一个。
3、鲁迅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这句说得尽管严厉了一些,但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病因:评价鲁迅的话,前面说“尽管严厉了一些”,后面再用“恰如其分”,语意就不大一致了。可以改为“这话有人听了可能觉得过分了,但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
4、通过上述事实,我懂得了课上与课下的关系——时间要安排得适当,课上充分思考,课下充分学习,这就叫科学地利用时间。世界上伟人珍惜时间的例子不是很多吗?
病因:前一句讲的是课上和课下时间的合理安排,后一句却说到“世界上伟人珍惜时间的例子”,意思不连贯。后一句的意思也没有再发挥。应当删掉后一句。
(二)练习试试看:
1、重建黄鹤楼的工程已经开始二十个月了。
2、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
3、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4、船桨忽上忽下地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
5、他噤若寒蝉地告诉记者:……
六:重复赘余。(在一个句子里,用不同的词语来重复表达同一个意思,或用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词语,显得很罗嗦。
(一)举例:
1、学校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空前的学习热潮。
病因:这个句子的中心语“学习热潮”前头的两个定语“从来没有过”和“空前”意思是一样的,只用一个就可以了。
2、只有在科学的道路上没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最高的顶点。病因:“顶点”就是山的最高处,再用“最高”去修饰“顶点”,意思就重复了。可以把“最高”改为“光辉”。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这才是世界上最最精妙绝伦的一句话。
病因:程度副词“最”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用一个就足够了;“绝伦”表示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用了“最”再用“绝伦”,语意重复。“精妙”一词也不准确。
4、那个青年猎人没有一点收获,垂头丧气,连精神也没有。病因:“垂头丧气”和“连精神也没有”意思重复。
(二)练习试试看:
1、海底锰结核,有的像土豆,有的像皮球,有的呈板状的样子。
2、我家里除了父母和我,还有一个年纪比我小的弟弟。
3、用不干净的脏手帕擦嘴,很不卫生。
4、暑假已过去,一个新的紧张而又愉快的新学期开始了。
七、虚词运用不当。
(一)举例:
1、为了把我国尽早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多么需要这种勇敢精神啊!病因:介词“把”使用不当,应该改用“使”。
2、我看过许多对我感兴趣的故事片、喜剧片,对我最感兴趣的电影是《神圣的使命》。病因:介词“对”表示对象或者关联,这句话把“我”和“故事片”的关系搞颠倒了,应该是“我对故事片感兴趣”,不是“故事片对我感兴趣”。两个“对”都应该删去。
3、小花负了重伤,何翠姑为了救小花,敌人就开枪打到她背后。
病因:“为了”表示目的,下一句换了主语,使句意不通。最后一句话应改作“不顾自己,被敌人子弹射中。”
(二):练习试试看:
1、入春以来,天气回暖,华山雨雪稀少,干旱程度严重,存在广泛的干土层,使风沙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2、关于这部电影的批评的意见既尖锐,又中肯。
3、地球在南北两极的半径要比赤道的半径小22公里。
4、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关于多级火箭的研究。
病句类型及例句: 一 搭配不当:
1,五一路乒乓球馆是经体育局和民政局批准的专门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团体.2,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 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 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二,语序不当:
1, 南昌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好多种 东西)
2,经考古专家 20 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 20 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整理,研究和发掘”这个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发掘,整理和研究”.)
三,歧义: 1, 这次外出比赛, 我一家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 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 可以发挥得更好.(“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中的“和”字,既可作连词,那么“说服” 的宾语则是“老师和你”, 也可作介词, 那么“说服”的宾语就只是“老师”, 这是“一 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2, 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 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投诉”雇主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指代不 明.)四,主语残缺:因为使用了不恰当的介词,导致主语残缺.这类句子滥用的介词常有“在, 当,从,对于,为了”等.1,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的.2,看了“崇尚科学,批判邪教”的展览,使我有了很多感想.五,缺宾语:有些句子宾语部分较长,在后面就往往忽视了与前面成分的呼应,从而导致宾 语残缺.这种现象是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 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2,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 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六,多对一,一对多时的搭配不当:
1,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 失和诉讼费三千多元.?(“赔偿”能与“经济损失”搭配,但不能与“诉讼费”搭配.)2,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 业技术人员.“人员”能与“造就”搭配,但不能与“提高”搭配.()七,多重否定句中,前后肯定否定颠倒:看到“不”,负负得正(反问句亦算负)
1,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 “+”号.1 第二步: 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 “否认”, “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 共有三个负号, 应画一个“-”号,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二是谋略不当.八,两面偷变成一面,一面偷变成两面:一个句子某部分说的情况包含两个方面,而另一 个部分只说到两个方面的其中一点,这样前后就不一致了.注意“能否,是否,成败,优劣, 好坏,高低”等词.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 线的根本任务.2,能否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3,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 的词语用得是地方.九,作为并列关系出现,其实是包含关系: 1,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2,本栏目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 以重新编排,组合和调色,进行再创作.十,重复: 1,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 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2,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 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十四、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1.增补。对成分残缺的病句用增补法,缺什么成分就补什么成分。
2.删除。对成分“赘余”的病句用删除法删去多余的,对自相矛盾的逻辑病句,依据实际情况删除矛盾的一方。
3.调换。对搭配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对语序不当的病句,用此法调换词语的位置;对前后失却照应的病句,用此法作调整,以使前后照应。
4.精简。对句式杂糅、结构混乱的病句,用此法作精简,以使语句表达方式具有单一性,能用多种方法改的,选 用最简便的一种。
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的)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修改要以辨析为前提。我们通过辨析查明了病因,然后便可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应当注意的是,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能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修改病句的原则是:对症下药、原意不变、多就少改。
病句常见种类
一、句子成分不搭配
1、主谓搭配不当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不少钢琴变奏曲。
2、主宾不搭配
哈尔滨的七月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3、动宾不搭配
现在,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可爱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和爽朗的笑声。
4、状语与中心语不搭配
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还是不难领会的。
二、结构残缺
1、少主语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少谓语
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不能有条理,严密的思维能力。
3、少宾语
今天的《黑龙江日报》继续发表介绍我国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我读后很受鼓舞。
三、语序不当
每一人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前后不呼应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五、前后矛盾 这次会议,我们班同学基本都参加了。
六、句式杂揉
我们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是多么幸福啊!
七、主语不一致
乌兹别克斯坦队员,一上场就对中国队的大门发起猛攻,但在下半场终于被中国队抓住了两次机会,最终比赛定格为2:0,打破了西亚狼妄图出线的美梦。
八、多重否定句表述有误
还有谁不能不被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呢?
九、复句关联词语不当
他的基础太差,尽管怎样努力也赶不上别人。
十、分句次序不当
他刚来不久时,数学常常不及格,学习上碰到了不少困难。
十一、分句意义失连,关系不清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共产主义是壮丽的、伟大的、为人民服务是无止境的,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共产主义大厦的一砖一瓦,一个组成部分,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
如: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4)词语搭配不当。
如: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5)“无时无刻不„„”的用法: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
如: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6)前一个句子是选择性设问,后一个句子的回答不能与之对应。
如: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科学只能让我们作出否定的回答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恭喜大家,学成毕业!
可以下山去接受考验了。要再经些磨练,技艺才会更加娴熟、更加炉火纯青!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希望大家也能有所作为,让老师感到骄傲!
十五、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破折号是小学课文中常见的标点符号,它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插说 5.电脑应用 6.加强重点 7.分行举例 8.用在副标题前 9.标明作者
10.补充说明
11表示意思递进
破折号的应用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1)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2)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2、表示意思的递进。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1)“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2)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4、表示语音的延长
(1)“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2)“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3)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破折号主要用法
一、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在行文中用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的语句有以下几种。
(一)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破折号前面词语的概念内涵作具体解释,所指范围相同。例如:
(1)“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周阔海《在学习雷锋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在行文中用一个破折号印出的解释说明部分,如果其界限不清或者在语法上不能与下文直接衔接,需要再加一个破折号。例如:
(5)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曹禺《雷雨》)
(二)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1)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2)——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某些歌剧中缺乏革命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贺敬之《谈歌剧的革命浪漫主义》)
在破折号之后,例(1)用“所有这一切”总括前面的词语,例(2)用“凡此种种”总括上文的几个自然段,然后加以说明。
(三)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1)“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阿累《一面》)
(2)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曹禺《雷雨》)
上面两例破折号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后一部分是解释原因的。
(四)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4)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张海迪《我的读书生活》)
表示补充的内容常常采用插叙的办法,语义不连贯时插入成分前后都有破折号,如例(1)(2)。如果补充说明部分在句末,只在前面加破折号,如例(3)(4)。
有时重复前面的词语,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办法对所讲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例如:
(5)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学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 ——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何为《第二次考试》)
(6)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茅盾《黄昏》)
二、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1)“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我是好人!”(韩起《荷花》)
四、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1)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胡丹佛《把眼光放远一点》)
五、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1)“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孙犁《荷花淀》)
“哦!您,您就是——”(阿累《一面》)
六、表示声音延长
(1)“卖——扇子啦!”(韩起《荷花》)
(3)“放炮了——”(周梅森《人间正道》)
(4)“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何为《第二次考试》)
破折号出现在句末不加句号,但有时可加问号或叹号以表示语气。例如:
(6)呃——?我以为你听到风声了呢曾心仪《一个十九岁少女的故事》)
十、用于对照比较
(1)常用反义词举例
爱国——卖国
爱好——厌恶 安定——** 动荡
安静——吵闹
十一、标明副标题
(1)飞向太平洋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人民日报》1980.5.23)
(2)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全集》)
破折号常用来分隔作品篇名、书名的正副题,在副题前加破折号,如例(1)。有时,副题前后都加破折号,如例(2)。有些书在副题前不用破折号,但字号比正题小。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作家赫•乔•韦尔斯的著作:
十二、用于引文、注文之后,交代作者、出处或注释者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初中课本《中国历史》)
(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汉书》(同上)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3.用在副标题的前面。例如: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4。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中文破折号源自英文中的 EM DASH;但由于直排时易与丨混淆,故改为占两个字位。
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主要用法可以归纳如下。1.表补充说明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表示话题转换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3.表示语言中断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4.表示声音延长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引出下文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6.总结上文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7.表示插说
表示插说。例如“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选自老舍《想北平》)“就拿他做个例子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句子的特殊成分,它是句子整体的一部分,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是独立成分。位置也比较灵,双破折号引出的就是插说,不能用括号。8.分行列举
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例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中文破折号源自英文中的 EM DASH;但由于直排时易与丨混淆,故改为占两个字位。破折号的作用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色彩,后文应该围绕“色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色彩,然而又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10.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见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中《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
例11的句意是不断跃进的,第二个“团结”已经超越了第一个“团结”的意义,它是在第一个“团结”的基础上,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达到的团结。例12中,第一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有用”的过程,第二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不管事”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明意思的不断跃进。
七、引入分项列举。例如:
13.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联合发出的《关于修改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例13中,破折号引入了对“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列举。这种用法应该归入破折号的注释、说明作用中。
八、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
14.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例14第一个破折号折断前文,插入对前文的补充说明,然后又用一破折号引入转折内容,续上前文。
九、标志语言的作者或出处。例如: 1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6.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与长宜先知 ──摘自《三字经》
例15中的话是高尔基说的,用破折号标出。例16中的内容摘自《三字经》,用破折号标出。
十、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例如: 17.我学习语文的良友 ──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小学生语文学习》95年第11期)副标题的破折号不能和正标题写成一行。例如: 18.我爱中国──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中国青年》杂志1987年总目录)应改写为: 我爱中国
──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十一、戏文中用来介绍人物的身份。如: 19.斯巴达克──奴隶英雄 观众──罗马贵族男女许多人
破折号的用法很多,除以上介绍的,还有用于解词、用在歇后语中等等。在此不再介绍。这里需要强调几点:
第一,破折号的注释作用与后面将要介绍的括号的注释作用是不相同的: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是文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括号所引括的注释说明,是为辅助理解文句而加的,可有可无。在阅读中,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必须读出,而括号引括的注释说明可以不读。
第二,破折号要与连接号〔—〕相区别。连接号是只占一个字位置的小短横。1979年,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中指出,连接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某一类型的复合词(合两个词为一个词)”。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连接号的作用只限于“连”,用在词语之间,凝构二词语为一个整体,它没有转折、注释等作用。破折号用在句子中,它的连接作用是为了体现“转折”、“注释”等的关系。第三,破折号标志的话题转换,能使跳跃太大的、看似毫不相连的内容勾连于一体。在内容跳跃太大的地方,如果不用破折号,就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下例就利用了破折号消除了散乱。
20.秋天来到我们的森林里了,多么灿烂的森林啊。这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枫树和榛树的混合林。看啊,每棵枫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胭脂红的花朵,每棵榛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橙黄的花朵。──它们正在准备欢迎远方的客人吗? 这当儿,风忽地吹起来了。看啊,从那橙黄的榛树上,从那胭脂红的枫树上,飘下一朵朵黄的花,一朵朵红的花,一下子变成好多好多黄蝴蝶和红蝴蝶,在林间欢乐地飞舞起来了。──啊,好像真的有客人来到了!
由叙述森林到插入“欢迎客人”的疑问,转换太大,太突然,只有用破折号相连。
第四,在起注释性作用的句子中,破折号相当于判断词“是”,在使用中不能共用。下面这个例子就没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21.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例21句中的“破折号”和“是”重复,应该去掉一种。如果作者有意要强调“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那就应该去掉“是”,保留破折号,因为破折号有对后文的强调作用。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表示语言的停顿,标明词语的性质,这是它们的根本任务。你还会想到它们有别的作用吗?在诗歌中,有时诗人利用破折号去完成形式美的创造。例如: 22.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徐州师范大学徐荣街教授评论说:“在这里,诗人连用了三个破折号,准确地表现了语气的停顿和延长,通过这一声充满深情的呼唤,强烈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爱戴和怀念。这三个破折号的使用是十分恰当的,同时这里还涉及到诗歌的形式美问题。„„柯岩同志将一个十二字的长句和一个三字的短行,以破折号极巧妙地作了补衬,使诗句的长短做到大体相近。”(引自1979年12月《青春·诗与标点符号》下文徐教授的评论均出于此文)23.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着的千军万马!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淌哗哗!
徐教授评论说:“很显然,这里的破折号既不是表示注释,也不是表示意思的转换或跃进,从内容的表达来看似乎没有使用破折号的必要,但从诗歌的形式着眼,使用之后,短行略有伸长,诗句倒是更加整齐了。”
表达形式美,这是破折号很特殊的功用。不过小同学切不可乱用,以致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
破折号是标号,它本身没有表示停顿的任务,虽然它有时兼起停顿的作用。那么在破折号的前后该怎样使用其它的停顿符号呢? 破折号的标志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标志前文的语音的延长或中断,一种是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或表示对前文的注释,或表示内容的转折,或表示意义的跃进等)。从这两种作用判断:标志语音拖长或语言中断的破折号与前文紧密相连,停顿只能在破折号之后,所以这种破折号之前不会使用句内停顿符号,之后才可能使用句内停顿符号;标志后文与前文的关系的破折号,与后文紧密相联,停顿只能存在于破折号之前,即这种破折号之前有表示前文停顿的点号的存在可能,之后则没有点号存在的可能。(双用破折号该作别论)现在,我们来看标志后文与前文关系的破折号之前能够使用哪些点号。
首先这样想,语句到了适用破折号的地方有没有停顿:如果没有停顿,则无需考虑;如果有停顿,则该用什么点号就用什么点号。使用破折号是使用这一种标志,我们可以把这种标志与后文看作一个整体,文句到这里该用什么停顿点号当然就用什么点号了。
再考虑一下,顿号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的停顿的,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不可能施用破折号,所以破折号之前没有使用顿号的可能。这样一来,破折号之前,可以使用的点号有冒号、逗号、分号、句号、叹号和问号。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24.训练动物是很有意思的,──猴子的动作多么像人啊!
25.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
26.正月里来是新春,赶着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 ──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27.这些成语,押韵上口,意思相关,既好读,又好记,对于我们学习成语,作用可大啦!──哎,你怎么走啦? 由于句子本身的需要,例24的破折号前使用了逗号,例25中破折号前用了句号,例26例27的破折号前又分别使用了问号和叹号。这就是说,破折号只是一种标志符号,它不影响句子的停顿,更不改变句子的语气。
破折号可不可以兼代句中的停顿呢?可以。但兼代的只能是停顿,而不能兼代语气,也就是说,破折号之前的句号、逗号可以不用;但破折号之前的叹号和问号不能省略,略去了会影响语气的表达。破折号在使用中占两个字的位置,随前文书写或随后文书写,可以书写在一行的结尾,也可以书写在一行的开头,还可以单独书写在文章中一段文字的开头。附破折号歌: 解释前用破折号,语义转折它出面。既可表示声延长,又可表示话中断。
十六、省略号的作用
省略的内容主要有四:一是引文;二是重复性词语;三是类似语句;四是列举。
1、列举内容的省略
a、省略类似的或者一个趋势的,1、2、3、„„
猪、羊、马„„b、引用文章时的省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表示重复的内容:“一、二、一、二、一、二„„d表示声音延长、回响等:火车发出“呜„„”的吼声,把他们从痛苦中惊醒。
2、话未说完、表被打断等,“同学们,快到„„”,就在这时候老师推门进来„„
3、语意未尽
“你怎么不说了?!你做的好事!” “„„”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省略号和“等”字,都可表列举省略,两者用一即可,不能同时使用; ②省略号后面一般不用点号。
1、表示沉默:
例:何为: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欧阳平:„„
2、表语言中断:
例:穿长袍的问:“这位是„„”“我的兄弟。”戴礼帽的回答。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3、表语言断断续续。说话断断续续语气断续,表示人在很疲惫、将死、害怕等等情况下的语气 例: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例:我即刻胆怯了起来,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表明语意未尽。
例:“可恶!然而„„。”四叔说。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不可滥用省略号。一是省略号后语境不明的不能用省略号,而是没有上述特殊语意不能用省略号。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后者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3)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
(4)、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破折号也可表语言中断,但两者有不同:破折号表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表余音未尽。
十七、双引号的作用:
引号的作用中,表示特定的称谓和表示特殊含义的区别:
特定的称谓是表示给事物起的别名 特殊的含义是表示不一样的意思 比如: 天牛是个“武士”。(表示特定的称谓)你真是太“聪明”了!(表示特殊的含义)⒈表示直接引用;(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或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
⒉表示特定称谓;(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
⒊表示讽刺和否定;(又称“反语讽刺”)
⒋表示特殊含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⒌表示突出强调,引起注意。
十八、逗号的用法
一、用于需要分隔的主语和谓语之间
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但主语和谓语如果比较长,需要加逗号以表示说话时中间有停顿,也便于阅读时分清句法结构。例如:
(1)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的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生活。(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叶圣陶《苏州园林》)
关于逗号用法的例句中的着重号均为本书引用时所加。例(l)的主语较长,其后有停顿。例(2)的谓语较长,而且是主谓结构充当谓语,前面不加逗号,与全句的主语的界限不易分清。
有些句子虽短,在主语和谓语的界限不清楚时也需要加逗号分隔,这种情况常见于古籍。例如《老子》第一章的一个句子有三种标点法: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句由两个分句组成,从换气的需要来说,中间加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一次就够了,如例(3)。但在这样分出来的两个分句中,主语和谓语和界限是不清楚的,所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需要加逗号表示语法上的停顿。由于对原意的理解不同,例(4)和(5)对主语和谓语的界限的划分也不同。
句子不论长短,在主语需要强调时,其后加逗号同谓语分隔。例如: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况《劝
学》)
(7)她,教了三十年的书,绝不能看着一个人才被埋没。(李心田《永不忘记》)
二、用于带语气词的主语之后
主语后边如果带有“啊”“呢”“呐”“么”“嘛”“吧”等语气词,说话时有停顿,用逗号表示。例如:
(1)祖国的海洋啊,多少人为你歌唱,多少人为你奔忙!(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2)他呢,很乐意地、全神贯注地把头深深地埋进校样中。(金平《老校对员》)
三、用于需要与动词分隔的长宾语之前
动词和宾语的联系比较紧密,中间一般不必加逗号。有一类提示性动词(如:表示、指出、声明、反映、报道、认为、觉得、相信、发现、看到、听说、知道、建议),宾语往往较长,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有停顿时加逗号表示。例如:
(1)有的考古工作者认为,南方古猿是生存在第三纪之末与第四纪之初。(李四光《人类的出现》)(2)考古学表明,鲸鱼也曾登过陆,终因躯体庞大沉重,还是回归大海去了。(徐世廷《生物几何学》)
例(l)的宾语是单句形式,例(2)的宾语是复句形式,都比较长,前面加逗号表示停顿,帮助分清句法结构。如果为了强调提起下文,逗号可改用冒号。如果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前面不能用逗号,比较:
(3)他认识到,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4)他认识到他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例(3)的宾语是谓语短语(句子形式),有相对的独立性,前面可以加逗号。例(4)的宾语是名词性短语,在句中没有独立性,前面不能加逗号。
四、用于前置的谓语之后
(1)“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
(2)真美呀,我家门前的路。(小学语文《我家门前的路》)
五、用于句首状语之后
常见的句首状语有时间地点状语(当„„时、在„„前、在„„上),评论性状语(当然、果然、真的、可见、据说、严格地说、一般说来),关联性状语(其次、那么、相反、此外、总之)等后面加逗号有助于分出主语。例如:
(1)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童裳亮《海洋与生命》)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着乌云。(高尔基《海燕》)
(3)果然,雨过天又青。(徐迟《黄山记》)
(4)总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这种危害具有广泛性和潜在性。(于涌泉《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介绍环境科学》)
句首状语在例(1)为时间状语,在例(2)为地点状语,在例(3)为评论性状语,在例(4)为关联性状语。如果句首状语很短,说话时没有停顿,其后就不用逗号,如例(5)的“现在”后就没有逗号:
(5)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分类,以及对于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的划分,比古人高明得多,科学化得多了。(马南邨《杂文四则》)
(6)15世纪60年代,德国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首先通过罗马附近的苏比雅科的本笃会修道院传入意大利。
(7)15世纪40~50年代德国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首先通过罗马附近的苏比雅科的本笃会修道院传入意大利。
例(6)的“15世纪60年代”是活字印刷术传入意大利的时间,如果句首状语后面没有逗号,就会造成歧义,“15世纪60年代”可能理解为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时间,这就错了。例(7)的“15世纪40~50年代”后面不加逗号,因为这个时间状语是修饰“发明”的。
六、用于有较长的介宾短语构成的句内状语之后
句内状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逗号。由介宾短语构成的句内状语有时比较长,其后可以加逗号。例如:
(1)有一种蛙眼可以像真蛙眼一样,从出示给它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当中,识别出类似苍蝇等昆虫形状的物体。(王谷岩《眼睛与仿生学》)
(2)人们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根据天空偏振光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同上)
七、用于后置的状语之前
状语通常置于中心语之前,置于中心语之后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强调的意思,其前面加逗号。例如:
(1)„„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鲁迅《致台静农》)
(2)他吃力的站起来,慢慢儿的。(张志公《现代汉语》)
八、用于后置定语之前
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同样有强调的意思。例如:
(1)海面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有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杨朔《海市》)
(2)我只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曹禺《王昭君》)
九、用于补充解释性的后置同位语之前
(1)因为我已经翻了两个山峰,紫云峰和立马峰,尽是陡坡石壁、羊肠坂道,两腿已不胜酸软了。(丰子恺《上天都》)
(2)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孙犁《荷花淀》)
例(1)的“山峰”是本位语,“紫云峰和立马峰”是同位语。例
2)“水生”是本位语,“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是同位语。这两例的后置同位语都是补充解是本位语的,前面加逗号。
十、用于后置的外国人名之前
许多外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在辞书条目或人名索引中把外国人的姓作为中心词置于名字之前,后置的名字前加逗号。例如:
(1)罗宾斯,R.H.(Robert Henry Robins 1921—)英国语言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
(2)朗卡斯特,约瑟夫(Lancaster,Joseph 1778—1838)──英国教育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名索引)
十一、用于并列词语之间
并列词语之间需要做稍大一点(比顿号大)的停顿时,用逗号表示。例如: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鲁迅《好的故事》)
(2)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毛泽东《论持久战》)
(3)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许多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徐迟《黄山记》)
(4)写游记最难叫读者弄清位置和方向,前啊,后啊,左啊,右啊,说上一大堆,读者还是捉摸不定。(叶圣陶《黄山三天》)
(5)第二天,女人给她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孙犁《荷花淀》)
(6)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泰岭”那种险句。(老舍《林海》)
例(1)并列成分作谓语,例(2)并列成分作标题,例(3)并列成分带抒情色彩,例(4)并列成分带语气词,中间有较大的停顿,所以都用逗号分隔。例(5)并列各项的前面加了“一身”“一条”“一双”等数量词,而且重复使用形容词“新”,有强调每一项的意思,所以用逗号分隔。例(6)是分说,不是举例,分说的各项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用“和”“与”“以及”等连词连接并列的项目,在连词之间通常是不加逗号的,如果并列词语字数较多或连词后面的项目带有追补的性质,在连词前面也可加逗号。例如:
(7)《离骚》这篇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作者屈原的进步理想,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斗争中遇到的挫折及自己的苦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楚》)
(8)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老舍《骆驼祥子》)
*(9)这样,我们基本明确了大陆图书的买主是谁,及他们喜爱大陆什么作品。
*(10)本次日食发生于俄罗斯斯比克以北,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我国漠河,最后结束于北冰洋。
例(7)并列词语字数较多,其中有两个连词,“及”字前面不停顿,所以逗号加在“和”字前。例(8)“和”字前面加逗号,表示后面的项目是追补的。连词“及”不能连接小句,“以及”可以,例(9)的“及”字后面是小句,而且“及”字前不停顿,“及”字可改为“以及”。例(10)的“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前后都加了逗号,显得结构松散,“和”字前的逗号可删去。
纵向排列的并列词语语末尾可不用逗号,例如:
(11)什么是调查时要注意的社会阶级?下面那些就是:
工业无产阶级
手工业工人
雇农
贫农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十二、由于句内的称呼语之后
(1)大娘,您到哪儿去?(陈广生、崔家骏《人民的勤务员》)
(2)你呀,莎莎,干吗给刘钊帮倒忙呢?(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例(1)称呼语“大娘”位于句首,例(2)称呼语“莎莎”位于主谓语之间,其后分别用逗号。称呼语谓语句末,其后则用句末点号。如果单独成句,其后可用叹号。
十三、用于句内的呼唤语、应对语、感叹语之后
(1)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的喊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王愿坚《三人行》)
(2)“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
“呃,有这回事。”鲁迅先生说。(唐弢《琐忆》)
(3)哎呦,这儿,给我揉揉。(周立波《分马》)
呼唤语、应对语、感叹语“喂”“呃”“哎呦”用于句首,其后加逗号。如果呼唤语、应对语、感叹语单独成句,可用叹号。
十四、分隔插入语
插入语是句中不与其他成分发生句法关系的特殊成分,可加逗号与其他成分分隔。例如:
(1)据我看来,“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是他的立场的概括。(唐弢《琐忆》)
(2)“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3)涂色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插入语“据我看来”在例(1)出现于句首,其后加逗号。“我以为”在例(2)出现于句末,其前加逗号。“不用说”在例(3)出现于句内,前后加逗号。插入语如果同其他成分连接较紧密,说时无停顿,不加逗号分隔。例如:
(4)庭院有些日本风味,听说本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5)太太说不定今天要辞掉我。(曹禺《雷雨》)
例(4)的插入语“听说”后不加逗号。例(5)的插入语“说不定”前后都不加逗号。
十五、用于某些序次语之后
“第一、第二”和“其
一、其二”等序次语后面有停顿时用逗号表示。例如:
(1)为什么许多人有长不大的感觉呢?原因有三:第一,父母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成熟;第二,父母总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是不是成熟;第三,一个人在成熟的道路上难免要摔跤,而父母出于爱心,总不想让孩子摔跤。(南山《请父母别“管得太严”》)
(2)《玄秘塔碑》所以成为学书的范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具有楷书点画、构体的典范性。„„
其二,承上启下,成为唐楷的极致。„„
其三,书如其人,爱人及字,柳公权高尚的书品、人品为后人所崇仰。(张伯元《柳公权〈玄秘塔碑〉》)
十六、用于说话时有停顿的关联词语之后
“但是、可是、然而、不过、结果、因此、后来、否则、不然、那么”之类关联词语如果在结构上有独立性,说时有停顿,其后可以加逗号。例如:
(1)因此,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它乱飞乱窜。(高士其【灰尘可旅行】)
(2)提出问题也要用分析,不然,对着模糊杂乱的一大堆事物的现象,你就不能知道问题即矛盾所在。(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3)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不知道要逊色多少呢。(峻青《秋色赋》)
关联词语如果与其他成分结合紧密,说时无停顿,其后不加逗号。例如:
(4)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十七、分隔说话时有停顿的称代复指成分
(1)拿我国来说,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以及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它们的源头都在冰川上。(韩爱敏《漫话冰川》)
(2)南来北往的人们,你们谁能知道,这四棵树当初是什么样的核桃?(刘真《核桃的秘密》)
(3)大陆冰盖、岛屿冰盖和高原冰盖,这就是冰盖家族的三种形态类型。(韩爱敏《漫话冰川》)
(4)祥子你站住!(老舍《骆驼祥子》)
十八、分隔重复的词语或说法
某个词语或说法为了表示强调而接着加以重复,用逗号分隔。例如:
(1)我是看得很清楚,很清楚的呀!(郭沫若《屈原》)
(2)街道是崎岖不平的,听说特种任务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有时为了解释说明,对重复词语的内容略加扩展。例如:
(3)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秋色赋》)
第二个“苹果”前加了修饰语。
十九、分隔复句内的各个分句
分隔复句内的各个分句,有时需要用分号,此外均用逗号。例如:
(1)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2)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夏衍《包身工》)
(3)她拿起钥匙来,先开了箱上的锁,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到她原来放钱的地方放钱。(赵树理《登记》)
例(1)用逗号分隔转折复句中的两个分句。例(2)用逗号分隔因果复句中的两个分句。例(3)用逗号分隔承接复句中的四个分句。
逗号的多用和少用
*(1)领导小组还专门从各单位抽调了一批懂农村财务的人员,参加社教工作。
*(2)瑞林苑高层住宅位于沙头角北面,靠沙头角保税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游乐场、学校、商场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3)1988年1月17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中,采访对象讲:“我们那批人棱棱角角已经磨得比较平了,不大有冲劲有个性的人比较少了。”
*(4)江西出版的《革命历史资料丛书》达40万册之多就甚具特色,海外寻求不辍。
*(5)县委、县政府理解企业,支持企业和企业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6)因工作关系笔者常到一些中小学校去。
例(1)是兼语句,“人员”即作“抽调”的宾语,又作“参加”的主语,中间不宜加逗号断开。例(2)“等”字后要加逗号,否则学校、商场等都成了生活设施,就不可理解了。例(3)“冲劲”后无逗号就和“有个性”连起来同受“不大”修饰,意思就反了。例(4)“之多”后需要加逗号,因为原意是讲这套丛书“甚具特色”,而不是讲它的出版量多“甚具特色”。例(5)的“和”是介词,不是连词,前面需加逗号断开。例(6)“因”只管到“关系”,其后有停顿,需加逗号同主语“笔者”隔开。
并列词语和顿号、逗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在人类发展史上,产权载体已先后出现了自然物、劳动产品、商品、货币、债券与股票等多种形式。”
但是,并列词语间并不一定都要用顿号。两项并列可以只用“和、与”等连词,多项并列中间可以用顿号,而最后两项常用“和、与”等连词,用了连词就不再用顿号。并列词语如果结合较紧,一般说起来中间也没有什么停顿,就不能用顿号,如长江中下游、春秋天、上下班、父母亲、男女青年、离退人员、中小学生、城乡差别、红白喜事、吃饱喝足、一遍又一遍等。
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较长的停顿,或为了突出并列各项,也可以在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例如:“严格的教育,严格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使交警支队成为济南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
并列词语内如果又包含有并列关系的词语,那么上一层要用逗号,次一层用顿号,还可以和连词“和、与、以及”等配合着用,目的就是避免结构层次的混乱。例如:“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使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语部分是一个两重并列的结构,第一层用逗号,第二层用顿号。下面一个例子顿号使用有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例中短语的并列也有两层,但用的都是顿号,层次显得不清晰。应把第一层并列短语间,即“利用”后、“管理”后、“保护”后和“应用”后的顿号都改成逗号。并列项内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两项之间可以用“和”,不一定非用顿号。调整后可以是:“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
十九、顿号的用法(见下)
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1、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2、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节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例,兄弟要敬重父母。
3、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例,义理、考据和辞章。
4、并列词语之间有问号或叹号的,不再用顿号。
5、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
如: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
十六、七岁”)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上例中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班的学生。
6、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7、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8、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9、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如: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10、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如: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11、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12、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13、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⑩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分句之间停顿较大,不应用顿号。
请参考第5条
所以,遗憾的告诉你,你确实错了,老师是对的。
顿号的用法
一、分隔并列字符
(1)“汜、祀”与“纪、记”形近,不好区别;“假、葭”与“缎、锻”形近,也不好区别。(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2)普通话的浊音声母有四个:m、n、l、r,其余声母都是清音。(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3)括号常用的是括弧形的一种。此外有[ ]、【 】、〔 〕几种,在一篇里需用几种括号区别用法的时候用。(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顿号在例(1)分隔单字,在例(2)分隔字母,在例(3)分隔标点符号。
二、分隔并列词语
并列词语用顿号还是逗号分隔,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说来,字数少、连接紧密、结构整齐的多用顿号。例如: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春》)
(2)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峻青《瑞雪图》)
(3)我们经历了、参与了、看见了一次雄伟壮烈的事件,这次事件必将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并深刻地影响未来。(张贤亮《挽狂澜》)
(4)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碧野《天山景物记》)
(5)冷冰川也叫大陆性冰川,它是发育在地势高、气温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冰川。(韩爱敏《漫话冰川》)
(6)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得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红脸盘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莫里兹《七个铜板》)
例(1)并列词语“桃树、杏树、梨树”作主语,用顿号分隔。如果要强调每一个主语,也可用逗号分隔。例(2)并列主语“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共同为指示代词“那”所修饰,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改写句子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改写句子练习题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为比喻句)
2、秦陵兵马俑举世无双,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象征。(改成反问句)
3.好成绩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吗?(改成陈述句
4、不能让受伤的小战士一个人留在荒芜的草地上。(改成反问句)
5、小草在风中摇曳。(改成拟人句)
6、王老师说:“你离校前把教室的门窗关好。”(改间接引语)
7、妈妈说:“我去集市买菜,你先把饭烧好,菜由我回来烧。”(改间接引语)
8、妈妈说:“明天星期六,我带你去少年宫学电脑。”(变间接转述句)
9.不到一周以后,失事飞机的黑匣子被破译了。(修改病句)
10.干咱们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改成反问句)
11.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缩句)
12.我对老师们的用该,从心底感到无限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13.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改为间接叙述)
14.春天那美好的景象,怎么不叫人陶醉?(改为陈述句)
15.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改为反问句)
16.秋风一吹,柳树、杨树的叶子飘落下来,美丽极了。(把句子改写成比喻或拟人句)
17.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缩写句子)
18.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改为设问句)
19.老师带病坚持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我们不会忘记。(改为反问)
20.汽车在奔驰。(扩句)
21.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刻苦学习。(改为反问句)
22.我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改为反问句)
23.一团烈火把邱少云整个包住了。(改为被字句)
24.战士们消灭了全部敌人。(改为被字句)
25.我的战友邱少云壮烈地牺牲了。(缩写)
26.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缩写)
27.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缩写)
28.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缩写)
29.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缩写)
30.小路穿过树林。(扩写)
31.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不够多么?(改为陈述句)
32.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改为陈述句)
33.蓝色的天空飘着一块块红绸般的浮云。(缩写)
34.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35.那奔驰的列车是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改为反问句)
36.少先队员要用雷锋精神鞭策自己。(改为反问句)
37.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为反问句)
38.竹子的品格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 39.百灵鸟在树上叫。(写成拟人)
40.这花真香。(写成夸张)
41.十五的亮很圆。(写成比喻)
42.你来了。你别走。(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四、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把
“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1.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3、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5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6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8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 “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
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第四篇:小学句子改写训练练习题
小学句子改写训练练习题
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句子改写,提供全面的小学句子改写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
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8、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9、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10、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陈述句变反问句
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话与转述的互换
1、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班,获得了冠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
1、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______ _ _________
4、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___________ _________
四、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3、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5、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6、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8、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把”字句 “被”字句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把”字句 “被”字句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把”字句 “被”字句
七、照样子写句子。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好像一个大火球。
2、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3、.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4、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5、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6、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
8、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八、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既??又一??就??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虽然??但是?? 如果??就?? 只要??就?? 因为??所以??
1、我做好功课, 到球场踢球。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却却很难。
3、地球上有氧气,还有氮气。
4、多读多写, 语文水平可提高。
5、我给老师责罚, 说谎, 隐瞒真相。
6、明天天气好,我们举行升旗仪式。
7、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大家都喜欢看。
8、李老师会拉小提琴, 会吹笛子。,小学句子专项训练
一、常用句子讲解
1、陈述句:简单说就是以句号结尾的。
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①我喜欢语文课。我会喜欢语文课的。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
②我不喜欢语文课。我不大喜欢语文课
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陈述句使用得很广泛、说话、写文章几乎离不开它,善于揣摩陈述句下 的语意、语气,对提高读、写能力都有帮助。
2、反问句: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3、把字句
“妈妈,把窗户关上。”“你把地图朝左边挪挪。”
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书上称为把字句。把字句是一种非凡的句式,即由“把”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把窗户”是“把”字短语,“关上”是动词短语,“把窗户关上”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把地图”是“把”字短语,“朝左边挪挪”是动词短语,“把地图朝左边挪挪”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
譬如,“李二嫂哭哑了嗓子”侧重于“嗓子”,“李二嫂把嗓子哭哑了”则侧重于“哑了”;“我们一定要修好淮河”是强调“淮河”,“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则强调“修好”。
4、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怎么样。
被字句的成立条件:
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5、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间接引语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因此,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 ”要改 为第三人称“ 他 ” 或“ 她 ”。
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引述别人的话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称为直接引语;二是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被转述的话不放在引号内,称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就是由别人转述某人曾经说过的话。
6.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不一定要有“必须”二字。
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否定句是把这个句子否定,双重否定句是加两个否定词而不改变句意。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否定句:小兴安岭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双重否定句:小兴安岭不能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感到自豪。
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得不感到自豪。
二、修改病句
常见的语病 a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不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横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如 :A,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B,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C,通过游览长城,使我受到了教育。D,少先队员们和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E,我们募捐活动。F,课文赞扬了默默无闻。
b,用词不当
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要,分辩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如:A,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大家的批评。B,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C,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c,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A,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B,我的家乡是株洲市人。C,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快乐的舞。
d,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上语文课总时特别专心 B,老师介绍了许多张海迪的事迹。C,陈春梅的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e,指代不明
说话写话时,为不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如: A,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B,动物园里有熊猫、大象、猴子等可爱的动物,我特别喜欢它。
f,五一班和五二班约定,要在他们的教室里举行联欢会。g,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江南旅游胜地。h,重复啰嗦。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如:A,爷爷经常向我讲起他小时候过去的辛酸的往事。
B,树上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 C,老师批评我的作文“内容简单,不够丰富”。
i,分类不当
有时候,人们把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
如: A,妈妈买来了许多蔬菜、白菜、胡萝卜和糖果。
B,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C,我带了课本、笔、纸等文具,按时到校。
11、扩句和缩句
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即把只有基本意思、表达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给其添加一些修饰、限制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扩句的基本步骤: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例 ① 老班长钓鱼。
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
这句话的意思表达不具体。如果加上修饰限制的成份就会完整地表达清楚了。
方法: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②我看着这一幕。
瘦小的我呆呆地看着这感人的一幕。
扩句的注意事项:
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4、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
5、还要注意在修饰限制词语后加上正确的“的”“地”“得”。的+名词 ;地+动词;得+形容词,如:雪花飘落下来。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我会扩句
1、母
亲
注
视
护
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
滩
上
有
贝
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
士
们
冲
向
阵
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打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阳
光
照
耀
田
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溪
水
流
过
村
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
蝌
蚪
游
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黑
熊
表
演
节
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太
阳
升
起
来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例 ①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我思念着启蒙老师们。
分析:根据缩句的步骤,自己可以先把句子分成“谁”、“干什么”,然后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去掉修饰成份,再把主干词语连起来。
② 都江堰是两千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建的一条大堤。都江堰是大堤。
③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我和同伴们前进。
④ 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杂交水稻是“第五大贡献”。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4、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如:“启蒙老师们”,“第五大贡献”等。
5、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我会缩句
温暖的春风轻轻吹进我们的校园。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失望地看着越升越高的圣诞树。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比如:“杏花”不能缩成“花”,“流水”不能缩成“水”。
5、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能失去骨气。
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不能缩成“中国人能失去骨气”意思就反了。
6、茂盛的榕树枝叶把视线挡住了。
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可怜的小凡卡被老板娘狠狠打了一顿。
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 和“被”字在缩句时要保留。
8、同学们自己精心组织了一次热闹的晚会。
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时复指成分要完整的保留。
9、我们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帮助后进学生。
缩
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缩句时应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不能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不清。保留“先进”和“后进”两个修饰成分意思就具体了。
原意不变
改变句型:
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有礼貌。
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陈医生看好了孩子的病。
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
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濛濛细雨淋湿了人们的衣服。
把下面句子改变人称换个说法。
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
小明高兴地告诉妈妈,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雷锋日记》。
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新的技术。
浓墨似的乌云一下子遮黑了半边天。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是多么幸福啊!
乌鸦的翅膀不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
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
你们可以小点声说话吗?
伟大的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
激光全息缩微胶片的存储量大得惊人。
这是多么感人的事迹啊!
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
难道你就想不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把句子改写成反问句和双重否定句
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我听说李晓为了帮助一位盲人昨天很晚才回家。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肯定句
如果现在的人看见月缺花残还要下泪,那不能不说他是个糊涂虫。
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我暗暗叮嘱自己,这两天非要给他们姐弟俩买到两张电影票不可。
把下列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请马老师。马老师讲故事。
渔夫叫桑娜。桑娜去抱西蒙的孩子。
老板娘叫我。我收拾一条鱼。
同学们选举他。他当少先队员代表。
妈妈买补品。补品送给奶奶。
把下面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
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把下面的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第五篇:句子改写
例:爷爷被甜甜逗笑了。
甜甜把爷爷逗笑了。
(1)那本课外书被我读完了。
(2)张红的衣服被妈妈洗得干干净净。
(3)我被爸爸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4)几片菜叶被鲤鱼叼走了。
(5)掉进河里的小男孩被小伙子救上来了。
(6)我家的电视机被张叔叔修好了。
(7)路边出现的大坑被工人们填平了。
(8)鼠狐猴吃掉许多昆虫。
(9)农民伯伯收割了十几亩麦子。
(10)表哥被自动人行道送回家。
(11)我们被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请到凉棚下。
例:草原无比辽阔,一眼望不见它的尽头。
(1)教室里非常安静。
(2)小明做作业的时候很专心。(3)电视里的节目很精彩。(4)今天太热了。(5)体育场的人真多。(6)我爱奇思妙想。
例: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花丛中有几只蜜蜂采蜜。
(1)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山坡上竞相开放。
(2)一架飞机在蔚蓝色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3)各式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扬。
(4)一群小蜜蜂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5)几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6)几只山鹰在万里长空中飞翔。
(7)许多粉红色的牵牛花在草原上盛开。
例:妈妈洗干净了爸爸刚换下来的衣服。妈妈把爸爸刚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了。爸爸刚换下来的衣服被妈妈洗干净了。(1)太阳晒干了一盆水仙花。
(2)那位教师抱住了小运动员。
(3)小明摆整齐了教师的桌椅。
例:田野里开满了野花。
(绿色)的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1)居民小区里有楼房。
()居民小区里有()的楼房。(2)天空中放飞着风筝。
()天空中放飞着()的风筝。(3)西沙群岛有海鸟。
()西沙群岛有()的海鸟。
例:孩子们沉默了。
(听到这句话的)孩子们(一个个)(都低下头)沉默了。(1)萤火虫飞行。
(2)爷爷看报。
(3)杜鹃花开放。
红艳艳的杜鹃花在街道两旁争相斗艳地开放。
(4)柿子树成长。
(5)小鱼游动。(6)猴子坐着。
(7)柿子发亮。
(8)大家接待客人。
(9)列车开动了。
(10)孩子们交谈。
(11)爱因斯坦等待小姑娘。
(12)梅花开放。
(13)战士表演。
(14)小鸟唱歌。
(15)空中布满云。
(16)老爷爷散步。
山村的老爷爷在休闲地散步。(17)小伙伴摘柿子。
(18)梅花开放。
鲜艳的梅花在寒冬里迎着风雪竞相开放。(19)奶奶接待客人。
(20)孩子们交谈。
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会场上热烈的的交谈。(21)白云飘走了。
(22)张明读书。
(23)战士前进。
(24)天空飘着白云。
(25)妈妈唱歌。
(26)北方盛开着花朵。
(27)阳光照射江面。(28)威尼斯睡了。
(29)孩子坐在小艇里。
(30)花儿开放。
(31)汽车行驶。
(32)李时珍是医生。
(33)海棠树开满了花。
(34)喜讯传到学校。
(35)春分吹。
(36)妈妈买来了桔子。
(37)鲜花盛开。
例:星期天,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学校举行运动会。
(1)放学后,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
(2)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3)
(4)
(5)
(6)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园里欢快地唱歌。少年的眼镜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少年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赵州桥的设计在建筑史上是一个创举。
(7)周总理乘坐的飞机继续快速平稳地飞行。
(8)风雨过后,顽强的小草又慢慢挺直了柔嫩的细腰。
(9)北京的许多公园都特别漂亮。
(10)竹子的品格充分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1)班委会通过投票选举了王明同学为班长。
(12)姐姐激动得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13)蔚蓝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条拱形的彩虹。
(14)凶猛的狮群在丛林中捕食。
(15)仰卧在海面游船上的游客悠闲地阅读一本画报。
(16)那位高个子的农民打扮的船夫没精打采地叼着一只烟斗。
(17)一群骆驼在山峦中缓慢滴行进。
(18)我常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我的启蒙老师。
(19)汉丞相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20)吴国的都督周瑜十分嫉妒很有才干的诸葛亮。
(21)听到这个消息,海力布着急得没有了办法。骆驼行进
(22)猎人的笑声在山洞中不断地响起。
(23)丰富多彩的电子游戏吸引着大大小小的学生参与。
(24)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5)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
(26)我的爸爸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硕士。
(27)在世界很多的地区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8)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9)那位大眼睛的男孩儿是老师的儿子。
(30)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园欢快地唱歌。孩子们歌唱。
(31)高大挺拔的松树站立在山头。
(32)很多游客争先恐后购买构思新奇的木雕。
(33)悠扬的笛声驱赶走了强烈的恐惧。
(34)一辆装满货物的汽车沿着青藏公路向前行驶。
(35)年轻的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
(36)一位70多岁上午老人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
(37)列宁不慌不忙地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38)陈赓的手触到了小红军干粮袋里一个硬邦邦的东西。
(39)一个特别大的老天鹅奋力拍打着冰面。
(40)今天下午,我们在北海公园里观赏菊花。
(41)一朵朵太阳花像小蝴蝶似的开在枝头上。
把下面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万里长城让全世界震惊!
(2)她听不到老师提出的问题。
(3)我们被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感动了。
我们怎能不被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感动呢?
(4)他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6)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7)农民伯伯每天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广阔的土地上才种出了粮食,我们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
(8)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9)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更不会属于别人。
(10)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
例:这山可真高。
这山可真高,快要把青天刺破了。(1)这里的书真多。
(2)今天的风非常大。
(3)天空格外晴朗。
天空格外晴朗,连一丝白云都没有。(4)这场雪真大。
(5)教室里非常安静。
按要求完成句子
(1)湿透的背包泡透了馒头。(改成“被”字句)
(2)同学们观看比赛。(扩句)
(3)颐和园美丽的景色怎能不叫人陶醉呢?(改成陈述句)
(4)孩子玩着玩具。(扩写句子,至少扩三处)
(5)那各式各样甜甜的冰激凌都是夏天最好的消暑食品。(缩写句子)
(6)这难道不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吗?(改写成陈述句)
(7)这不是一种巧合。(改写成反问句)
(8)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改写成陈述句)
陈赓啊陈赓,你对不起这个小兄弟。(9)孩子,你怎么能禁得住外面的寒风啊!(改写成陈述句)
(10)你这样的做法,怎么能挽回得了孩子的心啊!(改写成陈述句)
(11)生活在地面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缩写句子)
(12)明明喜欢春天。(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13)这个好消息,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改为陈述句)
(14)这么大公无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改为陈述句)
(15)密密层层的树叶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改成“把”字句)
(16)弱小老麻雀居然能吓走庞大的猎狗拯救了小麻雀。(缩写句子)
(17)树叶展开。(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18)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缩写句子)
(19)盲老人看不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我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改写成反问句)
(20)富有经验的飞行员顿时想出了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缩句)
(21)民间流传着歌谣。(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22)海棠树开满了花。(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23)孩子们交谈。(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24)慈祥的奶奶带着眼镜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衣服。(缩句)
(25)美国南部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缩句)
(26)中队长罗彦冰代表全校师生向福利院的小朋友问好。(缩句)
(27)黄果树瀑布吸引诗人。(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28)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花裙的仙女。(改为“被”字句)
(29)你为什么不把这个好消息快点告诉他呢?(改为陈述句)
(30)你对我的深厚情谊我无法忘记。(改为反问句)
(31)奔腾而来的洪水卷走了农民的粮食和牲畜。(缩句)
(32)目光投向运动员。(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33)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缩句)
(34)我登上了长城。(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35)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上升。(缩句)
(36)大榕树不是鸟的天堂么?(改成陈述句)
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37)清洁工人那么辛苦,难道他们不能享受更好的待遇吗?(改为陈述句)
(38)我的嗓子最好,难道我不可以做“唱歌之王”吗?(改为陈述句)
(39)小龙心想犯了错误,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的态度。(改成反问句)
(40)听了这个故事,我怎能不感动得流泪呢?(改为陈述句)
(41)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一片一片地捡起地上的碎纸。(缩句)
(42)我和妈妈在春节那一天看了一场十分精彩的表演。(缩句)
(43)教我们语文二等王老师正在一丝不苟地批改我们的作文。(缩句)
(44)这样勤俭节约的好风尚,难道不该提倡吗?(改成陈述句)
(45)我们不能随便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改成反问句)
(46)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很光荣。(改成感叹句)
(47)人们把散落在地的苹果捡了起来。(变成“被”字句)
(48)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49)外婆进来了,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换一种说法)
(5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成陈述句)
(51)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沿着陡峭的山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缩句)
(52)受惊的刺猬在镇外的葡萄园里像个刺儿球紧紧地缩成一团。(缩句)
(53)小明爱钓鱼。(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54)乞丐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们想到这家豪宅的主人也会没有。”(改为转述句)
(55)十多年前,在美国旧金山一条人迹稀少的街道上,一阵二胡琴声从远处飘来。(缩句)
(56)太阳跳出海面。(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
(57)雨来机智地对这群鬼子说:“这本书是我捡来的。”(改为转述句)
(58)敬爱的周总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轻的战士。(缩句)
(59)任何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饱满的情和意。(缩句)
(60)我和妈妈在春节那一天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缩句)
(61)一颗颗小树,在寒风中顽强地挺立着。(缩句)
(62)太阳出来了,花叶上的小露珠没有了。(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句子更生动)
(63)一阵清风吹来,紫荆花飘飘摇摇,犹如一位飘逸潇洒的仙子。(缩句)
(64)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
树苗会养成依赖的心。(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65)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听从党的分配!”(改成转述句)
(66)可怜的杨科悄悄地躲在乡村的墙角下静听。(缩句)
(67)我们解决了育苗这一关键问题。
其他问题容易解决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68)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改为反问句)
(69)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缩句)
(70)野花开。(扩写句子,至少扩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