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智能变电站建设概述
智能变电站建设概述
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其中的变电环节,在智能电网的推动下,智能变电站必将成为新建和改造变电站的主要方向。所谓智能变电站,是指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与常规站项目比起,智能变电站具有如下特点:
(1)一次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由电子式互感器取代,经合并单元后由光纤介质向外提供经数字化的一次电量信息;传统的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加装智能组件,实现信号的数字式转换与状态监测,控制命令的数字化接收与发送,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要求。
(2)二次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由以太网通过GOOSE协议标准实现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之间以及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递。如测量控制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防误闭锁装置、以及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都是都采用高速网络通信连接,并具备对外光纤网络通信接口。与传统变电站信息传输以电缆为媒介不同,智能化变电站二次信号传输是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的,除直流电源之外,传统的二次电缆全部由光纤或屏蔽网络代替,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共享。
(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IEC61850标准统一化。因1EC61850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间具备互操作性的特征。
(4)运行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在传统综自站已有的较大程度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数字化变电站在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信号的光纤传输,基于IEC61850传输协议的网络通信平台信息共享等方面进一步体现了运行管理自动化的特点。综合以上特点分析,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常规变电站不尽相同,一是新增了智能组件,在智能组件的配合下,传统的一次设备具有了智能作用;二是智能变电站新型设备的应用,安装形式将产生变化,如新型保护测控装置之间的链接,由电缆链接转为光纤连接,安装时需加强对光纤的保护;三是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调试形式发生大的变化,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输入量采用数字化形式,相应的,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等新型测试仪器将大量采用。
第二篇:体智能概述
体智能理论及内容概述
总述:
在生存环境急速变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创造方便的生活条件,都会型生活已渐渐取代乡村生活;乡村原野生活能够给予人类健康体魄所必须的训练环境;但科技的生活促使人类的成长已不再是完全依赖大自然给予的刺激与孕育;所以人类在智力的开发上有显著的成长,但在环境的适应力与健康自我保护功能上就有逐渐退化的趋势;是故幼儿的成长教育观念已经到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重大改革的地步。尤其是对都市幼儿而言,因其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的自然训练环境都已渐渐失去;找回失去环境,寻求弥补策略,这就是全人类应集思广益的议题;所以幼儿教育方针必须改变也就成为目前国际幼教专家的共同课题。
虽然幼儿教育理念之改变的重要性已被专家、学者认同,然而大多数家长仍追求智育的发展,忽视了健康与安全方面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家长对这种观念的认识已有转变,但仍有很大差距。所以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就有责任唤醒身为父母的每一位社会人,大声呼吁:这不再只是注重智能教育时代!
第三篇:智能变电站培训心得体会
智能变电站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3月初,根据运维检修部的安排,我有幸参加了运维检修部组织的智能变电站知识培训学习班。能参加这样的培训,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运维检修部领导给我们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当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大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的大环境下,做为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公司已投运及将要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智能变电站作为一种新兴的电网控制、测量、保护技术,相当多的变电站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验收、运行、维护、操作等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知。
在培训期间,讲师先后讲解了智能变电站特点及优势、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智能变电站主要智能设备的功能作用、智能变电站功能应用系统、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及顺序操作等的相关知识。
在对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功能的讲解中讲师讲到了智能变电站是以网络通信基础为基础,以数字化信息来实现变电站各主要设备、变电站与调度主站、变电站与监控中心主站等系统或设备之间信息交换等方面的原理及传递过程。
在对智能变电站中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保护装置的作用、数据传输、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讲解。使我们对这三种设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对我们以后的维护,操作及事故处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传输中讲到,智能变电站采用光纤作为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测量电压电流的主要通道,解决了常规变电站中电缆、电压精度受到了二次负载影响,同时也使得采用功能强大的一次设备在线监控成为可能。
在整个培训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细杂的小知识点,但是最后把这些小知识点串起来,变成了整个面的知识点,使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们又更全面的深入学习了解了智能变电站。不仅仅是书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学习,更对实际的操作和维护方面来了一次全面的补充和完善。这样使我们在以后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上更加认真仔细,更加全面到位的把工作做好!
作者:张亚全 单位:运维一班
第四篇: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
摘 要:继电保护作为一种先进的反事故自动装置,在保证供电质量、避免故障的扩大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继电保护担负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第一道防线的重任,尤其应当强调其可靠性,这也是衡量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技术是否先进、是否适用的最主要标准。本文结合某500kV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为例,就其继电保护可靠性配置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一、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特点
与常规变电站的保护装置相比,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技术主要区别在于输入、输出形式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即保护装置的采样过程变为了通信过程。常规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其输入为TV、TA二次模拟量和间隔位置等物理开关量,输出则为跳合闸触点方式,以实现故障的自动跳闸与重合闸。而智能变电站中,其继电保护装置利用过程层的网络数据形式,对通道采样值、开关量值进行网络化传输,而保护装置动作以后的输出信息,也以数字帧的形式传递到过程层网络中,智能一次设备接受到命令后即相应执行跳合闸操作。
同时,在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中,尤其应当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及速动性”的要求。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应能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能直接跳闸。为保证信息迅速、准确传递的需要,继电保护装置和智能终端之间的通信要求采用GOOSE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继电保护装置之间的通信则宜采用GOOSE网络传输的方式。
二、继电保护可靠性配置方案工程实例
某500kV智能变电站包括了500kV/ 220kV/35kV主变压器2台。其中,500kV部分采用的是3/2接线;220kV部分则采用了双母双分段接线方式,为GIS设备;35kV为单母线分段接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了“三层两网”的网络结构,各IED设备之间信息交互采用的是IEC61850标准中的MMS和GOOSE技术。在500kV变电站间隔层、过程层中应用GOOSE跳闸,将断路器智能终端下放至开关场,以实现对一、二次设备联合程序化的顺控操作。
该变电站于2010年开始智能化改造,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了信息一体化平台、继电保护应用、一次设备智能化、智能巡视、辅助设备智能化、绿色能源这六大部分。其中,在继电保护应用的改造中,该变电站500kV、220kV及主变压器电气量保护(包括断路器失灵保护及重合闸功能)全部采用了双重化配置,所有220kV断路器失灵判别功能在220kV母差保护中实现。另外,主变压器非电量保护仍按照单套配置,并放置在户外智能终端柜中,母联(分段)断路器充电过电流保护也是按照传统单套配置。过程层设备配置
该变电站在智能化改造期间,在500kV线路中新加设了一套线路保护PCS―931GM、线路电压合并单元PCS―220MA、GOOSE交换机,共同组成了线路智能组件柜。同时,还新加设了第二套线路保护L90、两套断路器及母线电压接口装置BRICK、一套智能数据录波及分析装置SHR―2000。
在220kV 线路隔离开关与原常规电流互感器之间,则新安装了一组光学电子式互感器、两个户外智能组件柜以及两套线路保护。在35kV线路侧,新加设了3号主变压器、2号低压电抗器本体、一次高压组合电器、电抗器保护测控装置PCS―961l、在线监测装置PCS―223A。继电保护配置
该变电站各元件及线路的继电保护配置,如图1所示。
(1)500kV主变压器两套电气量保护采用的是PST―1200U,非电量保护则采用的是PST―121081。500kV线路保护第一套为CSC―103AE,第一套远跳就地判别装置CSC―125AE,第一套断路器保护为CSC―121 AE;500kV线路保护第二套为PCS―931GM,第二套远跳就地判别装置PCS―925G,第二套断路器保护为PCS―921。500kV第一套母差保护为PCS―915,第二套母差保护为BP―2c。
(2)220kV线路第一套保护为PSL―603U,第二套保护为PCS―931GM;母联(分段)断路器保护为PCS―923G。220kV第一套母差保护为BP―2C,第二套母差保护为PCS―915M。
(3)220kV及以上保护均采用的是常规采样,网络跳闸方式。35kV保护仍采用的是常规采样、常规跳闸方式。
(4)过程层采用了智能终端,按照保护双重化配置,与对应的保护装置均采用的是同一厂家的设备。500kV系统第一套智能终端采用JFZ―600,第二套智能终端采用PCS―222B。220kV系统第一套智能终端采用PSIU―601,第二套智能终端采用PCS―222B。
(5)500kV线路、220kV线路、主变压器500kV侧和220kV侧均配置三相电压互感器,母线也配置了三相电压互感器,线路、主变压器保护用的电压直接取自于三相电压互感器。在220kV母差保护屏上有一个电压并列切换开关,母线电压互感器运行时,投入“正常”位置,当一组母线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时,根据情况人工切至“强制正母”或“强制副母”位置。在该变电站中,没有配置电压切换与并列装置。网络架构设计
(1)500kV的GOOSE网络架构
500kV的GOOSE网络总体结构为单星形网,双重化的两套保护分别接入2个独立的GOOSE网。GOOSE交换机按出线、主变压器、母线等间隔配置,同一串的第1、2套保护分别配置2台交换机,2套保护GOOSE网相互独立;而中断路器保护、智能终端以及测控端的2个GOOSE口,则分别被接到同一串的2个间隔交换机中,并利用装置原有的双GOOSE口进行配置,而不需要再另外搭配GOOSE口。除母差保护外,所有间隔之间没有保护GOOSE联系,当任意一台交换机发生故障时,也不会对其它间隔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
(2)220kV的GOOSE网络架构
220kV的 GOOSE交换机,则按照出线、主变压器、母线、母联(分段)等多间隔配置。其中,第1套线路保护装置按照每4台接入1台交换机配置,而第2套线路保护则按照每6台接人1套交换机配置。母联(分段)保护按照单套配置,2个GOOSE口分别被接到2套网络的间隔交换机当中,并直接利用装置原有的双GOOSE口配置,而不需要另外配置GOOSE口。
500kV、220kV开关测控装置按照单套进行配置,并分别接入GOOSE 的A网。其中,间隔层、过程层设备及GOOSE网络,以及站控层中的保信子站、录波子站由继电保护人员专业负责管理。而站控层设备、网络报文记录分析仪及MMS网络等,则由自动化人员专业负责管理。设备故障及缺陷问题的处理,应由两专业共同协调负责。
结语
在我国近年来变电站的智能改造过程中,继电保护技术始终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高度可靠性的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网络架构,对于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安全与可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目标,我们更应当加强对继电保护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以促进智能变电站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超.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8).[2]徐晓菊.数字化继电保护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技术与应用,2014(10).[3]曹团结,黄国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第五篇:智能电网设备概述
目录
智能电网的描述-----------------------1 智能电网设备-------------------------2 智能输变电系统-----------------------2 智能开关设备-------------------------3 智能变压器---------------------------4 测量及监测设备-----------------------6 智能配电设备-------------------------8 智能用电系统------------------------10
智能电网的描述
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
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智能电网是一个涉及社会范围广大的系统工程,需涉电各环节密切协同完成,它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且涉及多种高新技术,将引起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
智能电网的功能特征——对电网的要求
坚强:保持供电能力,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自愈:自动故障诊断、隔离和系统自恢复能力
兼容:支持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接入
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降低网损,提高利用效率
集成: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
优化:通过优化提高资产利用,降低运维护成本
智能电网的技术特征——对设备的要求
测量数字化:对设备相关量做就地数字化
测量控制网络化:对设备实现基于网络的控制
状态可视化:使设备状态在电网中是可观测的功能一体化:对设备可进行功能一体化
设计信息互动化:与调度、设备运管及用户互动
智能电网的特殊属性
开放性:接纳用户参与、吸收高新技术
包容性:接纳各种分布式多元的能源接入
系统性:是一个全方位、统一协调的系统工程
广泛性:电网各环节、涉及电力用户数量巨大
互动性:相邻电站、站与电网调度、用户与电站
智能化电站与现今数字化电站区别
智能电网设备
智能电网设备要求: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前提是一次设备,通信、传感技术先进;可靠方法为一次设备与其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途径是依靠先进可靠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可靠、及时、准确传输。智能输变电系统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础,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调互动等高级功能。
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础,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调互动等高级功能。
智能输变电设备的总体发展要求是提高设备的智能程度,提高智能电子装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智能输变电设备的成本。智能开关设备
(1)操作智能化:自动选择操动机构及灭弧室预定的工作条件;对合分闸相位控制。
(2)状态检测与判断:监测运行状态,增加可靠性,判断工作状态,预测寿命及失效率评估,最佳运行调控。
(3)二次控制智能化:自动监测开关设备状态、自动处理信息、自动诊断保护和自动显示、记录等功能。
分合闸操作智能化是指动触头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自适应控制的转换,能够根据监测到的不同故障电流信号,自动选择操动机构及灭弧室预先设计预定的工作条件,获得实际开、断时电气和机械性能上的最佳效果。对断路器的合分闸相位的控制可以大大提高断路器的开断能力,提高断路器的可靠性。
监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增加开关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并能判断其工作是否正常,给出寿命预测及失效率评估及对其进行最佳运行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二次控制智能化应具有自动监测开关设备状态、自动处理信息、自动诊断保护和自动显示、记录等功能。
智能变压器
关键是要实时反映变压器的运行状态,能够在统一信息模型和服务模型的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采用统一建模的网络协议通过网络实现集成。
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需进一步研究光纤绕组测温、绕组变形监测、局部放电定点或定量监测、内部振动监测、绝缘状态监测、变压器节能冷却控制技术等。输变电设备智能化所需的IED,还需满足如下要求:
(1)支持标准通讯协议: IEC61850 和TCP/IP。
(2)具有互操作性,不同厂家的 IED间可 互联。
(3)内嵌 Web 维护界面,支持远程维护功能。
(4)带有跟踪自诊断功能,确保系统异常后实时报警。(5)满足室外长期运行要求。
满足室外长期运行要求,必须保证能够在恶劣环境或极端环境和变电站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安全可靠运行。
测量及监测设备
传感器
目前主要使用传感器大都属于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对可靠性和稳定性却要求非常高的通用传感器;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测量电流、电压的光纤传感器现在在电力行业应用还较少。
传感器承担了智能电网实时信息的最前端测量、监测信息的直接获取,可以说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电网发展水平。我国电力行业使用传感器的场合是很多的,从发、输、变、配、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主要使用传感器有: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局部放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气体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大都属于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对可靠性和稳定性却要求非常高的通用传感器,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测量电流、电压的光纤传感器现在在电力行业应用还较少。互感器
电子互感器设计制造需进一步满足数字化、绝缘简单、频响快、机械抗性强、无危险、测量精度高、易集成、易安装、易更换、环保等特点。
目前是传统的电磁互感器与电子式互感器并存。全光纤互感器工程应用开始起步,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及寿命等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在线监测技术
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要求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实现采用多参量综合检测的方法,去研究运行中状态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应用一些新数字信号分析技术。
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及工程技术,确保电网坚强、灵活、智能、高效运行,满足现代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
我国变压器、GIS等关键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要求传感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实现采用多参量综合检测的方法去研究运行中状态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如:超高频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绝缘缺陷检测、油中气体在线监测、光纤温度在线测量等)以及一些新数字信号分析技术应用于在线监测中;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系统控制技术、灵活高效的通信技术,才能确保电网坚强、灵活、智能、高效运行,满足现代社会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优化发输配用各环节的协调调度,实现运行方式自适应管理,实现系统节能降耗以及绩效指标的优化,提升管理和决策水平。柔性交流输电设备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即FACTS(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是指采用基于电力电子元件的控制器和其他静止控制器,以提高其可控性和增强功率传输能力的交流输电系统。FACTS设备能给电力系统带来众多好处,主要作用归纳如下:较大规模的控制潮流;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依靠限制短路和设备故障影响来防止线路串级跳闸;阻尼电力系统振荡。
柔性交流输电换流阀、柔性交流输电电缆、柔性多端交流输电系统、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可控并联电抗器(CSR)、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障电流限制器(FCL)、串补/可控串补(FSC/TCSC)、故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
通信
要构建以骨干通信电路、跨区联网通信电路为主,各级通信网协调发展的电力专用通信网;
满足智能电网需求的传输网、数据网、业务网、支撑网全方位的通信系统。
以提高对各级通信资源调配能力、提高对各类通信业务承载能力、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抵御能力为目标。要构建以骨干通信电路、跨区联网通信电路为主,各级通信网协调发展的电力专用通信网。以提高对各级通信资源的调配能力、提高对各类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提高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的抵御能力为目标,满足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各个环节的通信需求。构建满足智能电网需求的传输网、数据网、业务网、支撑网全方位的通信系统。
智能配电设备
配电一次设备
要求配电网测控保护技术:向广域信息、自适应、可逻辑重组、支持动态在整定的方向发展。
各种保护、控制技术:进一步与配电一次设备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为一体化智能设备。配电网测控保护技术将向广域信息、自适应、可逻辑重组、支持动态在整定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多元化电源和灵活供、配电的要求。各种保护、控制技术进一步与配电一次设备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为一体化智能设备。
永磁操动机构及具备数字化测控技术的同步柱上真空开关,新型固体绝缘介质的环网柜;完整有效的智能配电装备成套运行的状态预警技术。通用性金属封闭开关
将向着高可靠性、免维护、智能化、小型化、操作方便、外观精美、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开发新一代全工况、免维护、高可靠性、小型化的负荷开关以及环网柜,可实现配电自动化,是环网柜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低压设备
固体绝缘环网开关柜(SIS)设备研制,环保型气体绝缘环网开关柜(E-GIS)研发,永磁操动机构和中、高压真空灭弧室的仿真技术研究和制造技术。
柱上开关设备
迫切需要进行在线监测、远动、远控、负荷转移等智能化技术的改造,使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具备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转功的功能。
关注环保智能化柱上开关、智能配电网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智能配变监测终端、复合电能质量控制器、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集成智能配电站、配电自动化系统、充放电配电保护与测控装置、智能配电装备快速保护动作机构等产品。配电二次设备
配电二次设备是保证配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与之相配套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自适应多元化电源、灵活配用电要求的智能终端,支持软插件与逻辑组态、动态在线整定及远程维护,实现装置与一次电力设备的高度集成,为10 kV配电网分布电源接入的配电网保护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国内对配电二次设备的要求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点:多样化;从信息孤岛到集成的配电管理系统DMS;配电网优化运行;定制电力技术的应用;分布式电源接入。
配电终端设备应该具有如下功能:
一次开关、变压器设备的在线监测功能; 智能分布式终端将得到广泛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将向10kV馈线延伸,与配电终端密切配合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
一次设备结合,实现就地故障快速隔离,小电流接地探测、相位同期检测等功能。智能用电设备要求 智能用电系统
用电环节智能化主要包括建设和完善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和相关技术支持平台,实现与电力用户的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互动,全面提升公司双向互动用电服务能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化用电装置是该环节发展侧重点。但国内智能电能表在使用寿命,工艺外观等方面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不过这些年已经逐步改进。
在系统主站方面,各类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要针对不同采集用户对象独立建设,如建设负荷管理系统实现50kVA及以上专变用户信息采集,建设集中抄表系统实现居民用户信息采集。需要克服系统独立建设的方式给系统数据共享带来障碍,难以完全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面的数据需求等矛盾。要提高系统标准化程度,满足省级、电力企业总部等更高层面的数据应用需求。
在采集设备方面,要克服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的终端设备多种多样,遵循的技术标准不尽相同,根据安装设备用户类型不同,其功能及性能也不同等矛盾。加强提采集设备技术标准的统一性,减少设备多样化,及在功能与性能等方面的差异,给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方便。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家庭智能交互终端是实现智能家居系统的“大脑”,要利用4C技术(即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自控、IC卡四种不同的技术,电力PLC即电力网络路由器,EPON是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通过电力PLC+EPON光纤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控制于一体,与居家生活有关的各种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化综合管理家中设备,来创造一个优质、高效、舒适、安全、便利、节能、健康、环保,简单说就是智能化的居住生活空间。
网络化控制系统
网络化控制系统要求信息化程度提高,性能稳定可靠,编程方便,安装调试简单,价格便宜。网络化控制系统要做系统模块化与网络化设计,除具备防雷击、防浪涌、过电压保护等基本功能外,其网络单元要易于重构,灵活组网;人性化的人机界面,使用方便;低成本与低功耗,实用性强。相互关联性及与不同电器的兼容性要高,家具和办公环境用电网络能系统化节能,网络化远程监控。实现家居电器的节能、智能、网络管理,向节能减排、物联网的方向发展。用户端设备
(1)用户端电能管理、负载控制与管理系统都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实现有效、可靠的运行,促进各类传感器研究与应用;
(2)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借助双向供电技术,实现双向互动营销;智能楼宇、智能家电、智能交通等建设的推动;
(3)面对全球性能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4)先进的分布式储能技术、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