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原崛起的强力引领》心得体会
学习《中原崛起的强力引领》心得体会
坚持人民意愿为上,正确处理好建设进度和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关系,忽视群众呼声,贻误发展良机;坚持务实建设为重,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推进不冒进,加快不加压;坚持统筹发展为要,正确处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社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民生保障、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评估,真正使农民搬得出、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体现协调性,增强满意度。
扫描河南,鸟瞰中原——十八市在变,城市变现代;各乡镇在变,村庄变社区;新农村在变,农民变市民;新工业在变,工厂变集团;大中原在变,三化引三农……河南这块沃土正焕发着新生机新力量新活力,中原经济区正孕育着新文明新建设新发展,一亿河南人民正燃烧着新希望新梦想新追求。
十年来,特别是五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立足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新型城镇化跃升到“三化”之首,担当起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历史重任。这是河南发展史上一次大胆的创新,一次科学的决策,一次实践的探索,一次发展的挑战,一次先行的先试。
试问,河南崛起“宝典”何在?引领之道,重在遵循规律——重在“三个坚持”,即 坚持人民意愿为上,正确处理好发展进度与人民群众承受度的实践关系和现实矛盾;坚持务实建设为
1重,正确处理“好”与“快”,“稳”与“实”的关系和发展矛盾;坚持统筹发展为要,正确处理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和根本矛盾。
如何做到坚持人民意愿为上?一是需要干群齐心协力,光靠干部的积极推进,没有群众的踊跃参与,问题和矛盾无法破解;二是群众兴致勃勃,干部推而不动,问题和矛盾依然难破;三是决策层对发展规律判断失误,对社情民意洞察失准,问题和矛盾逐步成为顽症;四是忽视群众呼声,贻误发展良机,这是“三农”问题的最大矛盾。实际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呢?靠等、拿、要和借,都行不通的情况下,“关键靠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支撑力。同时,要看到河南省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提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发展好不好,最终还是由人民群众说了算,这就要求政府和干部要各项工作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一味地“谋发展”、“搞建设”,而忽视了“群众观”、“公信力”。
如何做到坚持务实建设为重?一是推进不冒进,加快不加压,都不能解决问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拖拉”,没条件的地方“不急”,问题会糟糕;三是缺乏因地制宜,缺少循序渐进,缺失稳步实施的发展,到时候都将是问题一大堆,矛盾一连串;
四是重塑“关键在做”的核心内涵,发展“务虚”,一切皆空。例如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注意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抓发展,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谋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繁荣,坚决防止低水平扩张、粗放经营等短期行为。
如何做到坚持统筹发展为要?一是对只有规划,没有建设,不仅问题存在,矛盾自然也不少;二是只有管理,没有保障,问题不可能解决;三是只有群众工作,没有干部建设,等于白干;四是只有单一的方向,没有多维的发展,难题是很难破解的。今天的河南已走到了“风口浪尖”,只有通过“转变”得以改变和提升目前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的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持续增长难度较大、农民增收困难、“三农”突出等问题,同时,工业发展亦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等诸多困难。加快“三化”互动互推,必须强化城镇化规划管理,各级政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多规合一”,突出城镇的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和环境特色,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和要素吸引力、资源转化力。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俗话说,破“难题”,要找“题眼”,找到“题眼”,就要找方法。“三个坚持”引领河南科学崛起之魅,既找到了“题眼”,又找到了方法。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抓住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抓住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抓住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点,抓住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点,抓住了问题与矛盾集中辐射的爆发点,抓住了“三化”指引“三农”诸多问题的激发点。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逐一“破解”,“三个坚持”便能催生出河南科学发展的崛起之路。
新五年,新十年,新时代……河南人民倾拳拳之忱,倾亿万人民之力,为破解“三农”症结、实现“三化”协调、推进河南科学全面发展,寻找到了一条独辟蹊径,以“三化”引领“三农”为先的科学发展之路,这一代河南人民为后辈们承载起了“让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的光荣与梦想。
第二篇:学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心得体会
学习《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心得体会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一文立意深远,思想隽永,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该文从一个“基”字切入,对河南教育的发展成就、现实问题娓娓道来,围绕夯实教育基础,提出了科学的应对措施,集逻辑性、欣赏性、操作性于一体,对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我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事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要紧紧围绕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立足于“做”,立足于“快”,立足于“效”,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要统筹城乡,优化资源,提高普及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基础,紧扣大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要力促均衡,组织教学管理、研究部门深入薄弱学校查找原因,改进方法,实现全面开花;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单科抽检、过程测评、综合评价三项评估办法,因材施教;要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实现教育事业新跨越。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一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着力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学校自主发展,建立起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更新育人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质量评价办法,不
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日渐提高,为教育的崛起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今天读了《中原崛起教育为基》一文,我备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课改创新,同时,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篇:中原经济崛起
促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中原经济区处于全国东南西北的枢纽地带,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原经济区面临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在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上争优创先势在必行。
2011年《中原蓝皮书》提出中原经济发展目标
●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
●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西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温家宝强调,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争取在今后十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使中原经济区有个跨越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靠什么?靠改革开放,靠科技创新,靠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二是要注重统筹和协调。对中原经济区来说关键在于城乡统筹,在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绝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
三是要走新型化和信息化道路。不要盲目铺新摊
子,要立足于高起点。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要发挥河南的农业优势。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要注重环保、生态、人口、资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走低碳高效之路
六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
活。
在“三化”上协调发展四大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郭庚茂省长提出的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
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
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中原经济,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还必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那么怎样解决值几个问题呢?试分析钱就是经济,要想有经济就必须要发展。人去哪?必须得提供就业岗位,目前第二、三产业就业场景很大,所以要想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就应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了,有经济做基础,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至于粮食问题就要通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
业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粮食持续稳定高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在“三化”中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是要提升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地位。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7个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镇体系。
――继续强化郑州的中心地位。以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郑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在全省的首位度,使其成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和增长极。
――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以客运专线、城际快速
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以郑汴新区为核心,加快发展洛阳新区,发展壮大郑汴洛工业走廊,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支撑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中原城市群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要强化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的支撑作用。――增强沿陇海经济带实力。加强与江苏沿海经济区、长三角和西北地区交流合作,培育形成郑汴洛工业走廊,壮大能源原材料、现代制造业、汽车等支柱产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升沿京广经济带水平。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食品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加强与京津冀和武汉城市圈进而和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带。
三是要壮大京广线以西和以东地区。
――加快京广线以东地区经济发展。以濮阳、商丘、周口、信阳、菏泽、聊城和皖北四市等10个省辖市为依托,加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沿京九经济带。以河南省现有的黄
淮四市为基础,链接毗邻的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四市,扩展河南省信阳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形成一个“4+4”的跨省区的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
――全面提升京广线以西地区的产业层次和经济实力。以焦作、济源、三门峡、平顶山、安阳和河北2市、山西3市为节点,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围绕装备制造优势行业,以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为着力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
综合来看中原经济区有以下独特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口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粮食优势。五是基础优势。六是后发优势。再加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原经济区定能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的“五新”即: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张景宾
机械材料系机械设计(1)班
***
第四篇:中原崛起演讲稿
奏响中原崛起之凯歌
中原崛起,相信身为河南人听闻此言心灵都会有所触动,中华文明之摇篮-----黄河贯穿全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延续地,繁荣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原崛起有其实现的历史根据和现实根据,中原崛起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途中的必经阶段,是华夏腾飞的臂膀。
这些年河南的发展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史诗般的巨变得益于河南人的奋斗与拼搏,河南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大省,悠久的文化滋养,让河南人朴实厚重。崇尚仁爱滋润我们的心灵,讲求信誉化为我们的气质,力行勤勉渗入我们的血液,刚直勇毅构成我们的骨肉,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群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也在重塑着升华着河南人的精神气质,河南人更自信,自信可以创造人间奇迹,河南人更昂扬,振奋精神踏平坎坷,河南人更洒脱,张扬个性,挥洒豪情敢为人先,敢做英雄!
武文斌,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但是他却把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抗震救灾的前线,无怨无悔,他本来只是一个实习学员,他本来是不用参加抗震救灾的,然而,纵使有一百个理由让他留下,它却能找出一百零一个随部队抗震救灾的理由。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当武中林身着儿子生前穿过的迷彩服出现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武文斌的战友特意赶到北京,向英雄的父亲敬礼,并现场展示了灾区人民咬破手指,用鲜血写的请功挽幛。主持人白岩松说:“文斌的这座奖杯,是老百姓给的!”
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依然记得记得他真诚的笑脸,朴实的话语:“穿上了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我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人民。”“乡亲们一天住不进板房,我就一天不休息。”:“我们铁军都有双铁手,我的手就是拧不坏的螺丝刀!”
抗震救灾前线,一寸长的铁钉扎进他的脚底,他向老乡要来盐巴,往汩汩冒血的伤口上一抹,背起粮袋继续冲锋;抗震救灾前线,一条蚂蟥钻进他的手背,他在战友的帮助下,用力拍打出蚂蟥,便又跳进了臭水池里;还是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为让群众尽快住进板房,他一天徒手拧螺丝1400个,最后螺丝刀都拧弯了。
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行动怎能不令人感动,怎能不令人动容,放眼全国,无论是一生清贫的方志敏,靠草根充饥的将军杨靖宇还是为人民呕心沥血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或者是为救孩子牺牲在废墟里的老师向倩驻守在边疆几十载的边防战士,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人生甚至生命奉献给党和国家的人,也正是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撑起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我们的党也带领着中华儿女从1921年到2011年风风雨雨走过了九十年。
九十年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了繁荣昌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也要靠党的领导,但是更要靠河南的努力和拼搏,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的偶然中一定蕴含着必然,无论是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河南人还是劳动模范代表中的河南人都是历史偶然的必然体现,或许,获得一项荣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人身上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河南人的奋斗与光荣,我们要谨记这份荣耀,谨记这些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般遗留给我们的精神瑰宝,秉持这些瑰宝,我们可以说,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无论是经济的严冬还是大地的干旱,还是未来道路上我们无法预料到的困难,河南人能扛得住,河南人能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
亲爱的党,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织彩灯云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金黄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迎着党旗,唱响九十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新世纪的大学生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原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奏响中原崛起的凯歌!
第五篇:《中原崛起教育为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有感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未来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一定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教育任重道远。下定决心一定把教育搞上去,下大力气一定让人才多起来,这是亿万河南人民的强烈呼唤和殷切期盼。兴豫先兴教。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靠人才,根基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因而农村的教师肩负着振兴河南教育的重任。
一、作为农村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振兴河南教育做工作
要无私奉献。农村教育事业是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善举,不仅神圣而光荣,而且是大有可为的。人民教师应该把塑造人的灵魂、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模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最终效果。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孩子们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知识和信息来源不如城里那么丰富多样,教师更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农村的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书本中、群众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不仅要注重言教,还要注重身教,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影响学生的品行,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赢得全社会的尊重。“教师就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二、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教书育人。
在教言教,业务素质方面就是在教学和教研方面。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不是因为课本的知识难了,也不是课标订的标准高了,而是因为应对考试,学校和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在了习题课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大量练习上。一方面加强自己平时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的能力,这个过程中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指导自己,同时还要不断的研究课标,让《课标》去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在课例研讨时和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细致。细节是课堂成败的关键。
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有困难、身体有疾病的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农村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教师更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各位农村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从书本中、群众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贡献给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注重言教,还要注重身教,做到德艺双馨,为人师表,“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自己的模范品行来教育影响学生的品行,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课堂思路、方法和具体操做的注意问题。解除了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作为教师,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有丰富的学生资源,有充分的行动研究的机会——工作即行动,思考、积累、沉淀就会出研究成果。我们既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会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找到造成教育教学程问题的原因,当然我们会通过行动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沉下来投入进去,把农村教育当作教育人的事业和不懈追求,我们一定会做出很多的精彩。
《中原崛起教育为基》一文,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着力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活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积极参与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学校自主发展,建立起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更新育人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质量评价办法,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日渐提高,为教育的崛起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