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1——3章)
一、多项选择题
1、BCD2、ABC3、BCD4、ABC5、ABCD6、ABCD7、BD8、ACD9、ABD10、AB11、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BCD17、ABC18、BC19、AB20、CD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材11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教材13——14)答题要点:(1)是哪二次飞跃
(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党的理论创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答: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4、如何理解“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答: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种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的识,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从根本上说明“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由
此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发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教材9页,12页)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材24、26页)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3、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教材40—37—40页)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4——6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5、ABD6、BD7、ABCD8、ABC9、AB10、ABCD11、A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C17、ABCD18、ABCD19、ABC20、AB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教材50页)
2、为什么说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这方面说。教材62——63页)
3、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教材66页)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材75页)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教材52页)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
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教材66——67页)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3、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教材77页)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3(7——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D7、ABC8、CD9、BCD10、ABCD11、ABC12、ACD13、ABCD14、ACD15、ABCD16、ABCD17、ABCD18、BCD19、ABCD20、ABC
二、简答题:
1、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材95——96页,要综合起来)
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
(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
(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教材110页,第2小节,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教材120页,3条)
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教材135页,最后一节)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教材93——97页)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教材第八章)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以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目标模式。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原来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是提升为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只要让社会更加和谐,解决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教材142页)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4(1——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CD2、ABD3、ABCD4、AC5、AB6、BCD7、ABC8、ABCD9、ABC10、AB11、ABCD12、ABC13、ABCD14、ABC15、ABC16、BCD17、ABCD18、BCD19、BC20、ABC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材11页,第3小节)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教材32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材58页,第二节)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材87页,3条)
三、论述题: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教材49页)
2、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第八章综合性)
答题要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3、为什么说中国要搞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材132——134页)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012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姓名徐伟杰学号班
题目及要求:1.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有什么重大意义?
(层次清楚,论述全面,5号字体,要点用黑体,A4纸打印)
1.答:
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相互关系:
(1)土地革命是这一 思想的中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成果。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以上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实际上是回答如何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问题,是毛泽东等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2.答: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
(2)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坚持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得分签名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考核册作业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A.实现社会公平
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B)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
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两番
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是(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51---52页)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58---59页)
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18页)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79---80页)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85----86页)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第三、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第四、是由文盲和半文盲炸很大比重,科技教育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第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第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先有后有的发展,逐步差距的历史阶段。
第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第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第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105)页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74---76页)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①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④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96页)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112页)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四篇:刑法形成性考核作业
刑法学(2)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此处仅为答题要点,请同学们将案情结合相关理论展开分析)
作业一
一、1、王某构成爆炸罪。之前实施的制造爆炸物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按从一重处原则处理;故意杀人行为与其构成想像竞合犯,按爆炸罪认定处理。
2、根据刑法第115条规定,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3、此前实施的故意伤害罪,因情节轻微,又有自首情节,可以免除刑事责任。
二、1、谢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结合构成要件展开分析)。
2、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作业二
一、1、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属于《刑法修正案
(五)》增加的“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伪造居民身份证行为与其构成牵连犯,按从一重处原则认定处理,以信用卡诈骗罪认定。
2、根据刑法第195条规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3、之前触犯的故意伤害罪,构成累犯,应从重处罚。
二、1、不构成盗窃枪支罪,因未满16周岁,不符合该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2、不构成绑架罪,因未满16周岁,不符合该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3、构成故意杀人罪。赵某在妨害公务行为过程中致人死亡,符合想象竞合犯特征,应按照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故意杀人罪认定处理,根据刑法第232条规定,应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
4、对赵某应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作业三
一、1、韩某等三人构成敲诈勒索共同犯罪(结合构成要件展开分析)。
韩某为主犯,应按照刑法第274条认定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在《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本案数额巨大,主犯韩某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2、根据刑法第27条规定,王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且又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3、黄某为从犯,应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1、胡某的行为应认定为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是指以牟利为目的,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秩序和善良的社会风尚。客观方面表现为复制、贩卖和传播淫秽物品。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单位。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而且具有牟利的目的。
本案中,胡某以牟利为目的,将其复制的淫秽光盘中的部分内容上网,供人免费欣赏。短短两个月内,该网站的点击率高达5000余人次,胡某也卖出淫秽光盘达160余张,从中牟利1万余元。其行为完全符合复制、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根据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依据刑法第363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本案情节严重,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罚金或没收财产。
3、对诈骗罪所判处的刑罚,缓刑期满不必再执行,不属于累犯。
作业四
一、1、(结合构成要件展开分析)陈某构成受贿罪,根据刑法第385条之规定,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并处没收财产。陈某还构成滥用职权罪,情节严重,根据刑法第397条之规定,应判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陈某应以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
2、朱某构成受贿罪,为斡旋受贿行为,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应判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方某所在的公司构成单位行贿罪和走私普货物、物品罪,方某作为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应以两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393条规定,犯单位行贿罪,应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根据刑法第153条规定,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情节特别严重,应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案中,方某为了其公司少交税款,通过朱某多次宴请和送礼物给陈某。行贿陈某财物折合人民币15万余元、现金人民币10万余元、美元1万元。行贿朱某财物折合人民币2万余元、现金人民币2万余元。方某所在公司持陈某为其办理的38本《手册》,多次从海关将本应以“一般贸易”应纳税进口的20余万蜡油、基础油假报成进料加工项下的保税货物进口,导致该公司偷逃应纳税款8238万元。其行为符合单位行贿罪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特征,应对方某实行数罪并罚。
二、许某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受贿罪和重婚罪,数罪并罚。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本案中,许某是某市委办公室主任,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在许某任职期间,先后收受彩电、照相机、影碟机等高档消费品及现金,总值人民币16万余元。许某收受财物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给市委组织部有关人员打招呼,帮助该3人违反规定提升了职务。其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特征,为斡旋受贿行为。根据刑法第385条规定,应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重婚罪,是指自己有配偶而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
本案中,许某已婚,但经常与陈某(女,20岁)同居,虽然是同居,但邻居们均认为他们是夫妻关系,可见,他们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群众也公认,因而是事实上的重婚。对于事实上的重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258条规定,应判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第五篇: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BABBDCACCCACBC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BCABD ABBCDABCDBDABCDABDABCDABC
ABCDABDABDABCABCD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的表述,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而另列为地方公务员系列
正确
2、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错误当地居民选举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
错误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
4、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区公司、街道办事处都是地方政府
错误不是地方政府,而是一级地方政府(省、县、市辖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
5、在中国,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的含义是相同的。
错误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中,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政府则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
参考答案:
地方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五、论述题(25分)
1、行政体地方政府与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一)从产生方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是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下级机关的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不是国家的地
方行政机关,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议决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再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执行机关人民政府。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
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8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AC6-10AAAAA11-15 ABBB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BC4.ABD5.ABC6.ABCD7.ABC8.ABC9.ABCD10.ABC
11.ABCD12.ABD13.ABC14.ABCD15.ABCD
三、判断改错题
1.(被动型)
2.地方分权的模式中,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正确)
3.在议行分立型地方政府中,地方政府对自己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权限较大,具有较大自主权。(需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
4.(不能成为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5.(存在差异)
四、简答题:
1.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
2.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48
3.如何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p134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
五、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政体制有哪些异同?p172-17
5形成性考核三(第10-12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BDCAB6-10 DACAA11-15 BAAD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BC2.BCD3.ABC4.AB5.ABCD6.ABC7.ABCD8.ABCD9.ABCD
10.ABC11.ABCD12.ABC13.ABD14.ABCD15.BCD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的选拔,也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选择统治者的过程。(是统治者自上而下选择代理人的过程。)
错误
2.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
正确
3.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正确
4.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错误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
5.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
同中央政府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方选举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192-193
2.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
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P249-251
4.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五、论述题(25分)
1.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