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03:2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第一篇:《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近期拜读了张培刚教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颇有感触,现将张培刚教授的学术和主要背景,《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的主要观点,以及个人的一点感悟付之于笔端。

一、张培刚教授简介

1913年7月,张培刚出生在有“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省红安县。16岁,他成为武汉大学招入的唯一一个文科预科生。在以经济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张培刚被选送至由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又拿下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

1941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张培刚在哈佛大学所学的,是哈佛大学最好的专业——工商管理。通过3个学期的学习,他感到仅利于个人,却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和农民困苦的现状,于是转到经济系,苦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和民富国强的可行路径。他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投入农业国家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

1945年,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不到6平方米的空间里完成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农业与工业化》这部20多万字的英文论文。同年冬天,他仅用1个小时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前,世界上尚无一本系统著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1947年,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被哈佛大学授予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才设立,20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的威尔士奖就是世界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个荣誉,是哈佛大学建校800多年来,第一次颁给中国人,也是第一次颁给亚洲人。张培刚,用《农业与工业化》一文撬开了发展经济学的大门,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

1946年,时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张伯伦教授邀请张培刚留校任教。而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坚持回国,回国后,他应母校——武汉大学邀请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之,当代西方经济学说陆续、系统地被引进来,国人逐渐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的热潮。然而此时的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却对这门学科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有学者提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甚至认为发展经济学快要“死亡”了。对此,张培刚根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现状,张培刚认为发展经济学大有可为,并锐意创新,全面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

1992年,张培刚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年近八旬的他,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并将其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新发展经济学》概要

本书共分为九篇三十三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篇 总论,第二篇 工业化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第三篇 工业化与现代经济的兴起,第四篇 现代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篇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六篇 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七篇 工业化的国际条件,第八篇 工业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九篇 工业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本书概括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导致贫穷和落后的原因;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战略与对策。重点是结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把发展经常学的研究范围予以扩大,包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锐意加以改进和革新,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方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书中对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现状及前景。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工业化的含义及其发动因意与限制因素,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化的国际条件,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和调节机制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有些问题是以往发展经济学没有涉及或论述不详的。

正如张培刚教授在《原版序言》中指出的:其一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其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具体地说,包括下列四点内容:

(1)以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论它是实行市场机制的,还是实行计划体制的。当然,也包括研究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溯源。因为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而应当联系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讨。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就中国而言,更应当顾及各个地区间在发展层次上的不平衡,它们不仅有“二元经济”的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元经济”的特色。

(4)近些年来,有不少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已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国有或国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体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却已经发展了一部分私营和个体成分,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在新型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2001年的《增订版序言》中,张培刚教授又指出了以下四点:第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这是现代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崭新思想,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根据当时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版“初始资本形成”、“外资利用”等章,特添设篇幅,除充实原来的内容外,还专门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三,增加了新近出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问题的论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节。

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客观经济状况的演进与有关理论的进展,增加了“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或企业家气质”、“中国乡村工业的成就及展望”、“稳定中实现经济起飞”、“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等章节。

总而言之,《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立足于传统的经典理论,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审时度势,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观点和看法,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读后感

读完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之感。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国人沾沾自喜(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睥睨傲视,甚至有点找不着北的时候,我读了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少原来早就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且大有扩大化的趋势。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张培刚老师一书让我清醒得看到在早前20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发现的问题现在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记得有人说过,谁能为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成功地完成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肯定能获诺贝尔奖。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何其艰巨的工作和任务。张培刚老师一书中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显性方式,以及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形式,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但是没有针对中国现当代的国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公平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现今的中国贫富差距悬殊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富人手里,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是建立在总体小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地区差距极大,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食不果腹或者勉强糊口,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种贫富悬殊也日益扩大,如果再不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理措施,必将酿成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此外,现在的用人选拔制度也早已脱离了公平的轨道,“任人唯亲”取代了“任人唯贤”,导致大多数学生都在鼓吹“读书无用”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中国还远非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样的社会风尚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

第三,政府的作用。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在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重建新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大量汲取了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也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丧失了中国特色,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每一个理论都有它运用的背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在西方理论和观点的轮番轰炸下,我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崇尚孔孟之道的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西式化的教育方式,西式化的管理模式。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难道就没有义务再重新审视我们现存的发展模式?如今的中国大陆改变的远非城市的面貌,还有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心。怪不得有人疾呼“怀念老毛”,这不是没有道理,对外开放本不是坏事,可是把我们的本质都丢了,那就不是好事了。立足于本国国情,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广。

读完《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可以说是获益匪浅。张培刚教授的真知灼见让人钦佩,看问题的角度广泛而深远,以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阅读仍然经典,这本书贯穿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过,在本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的串讲,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阐述还不是很明确,还有待后人的理解补充。

第二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定稿)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第四篇:《送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送礼经济学》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除了教材,我还读了别的一些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类的书,比如《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内容和教材非常接近,但它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我还读了一本与生活很贴近的书——《送礼经济学》。

《送礼经济学》是一本快速读物,这本书没有长篇巨幅,沃德弗格直击假日期间消费者的疯狂行为,并指出,强制性的送礼不仅是一件很有压力、十分昂贵的事,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十分不合算的。而且,本书几乎不含经济学术语,如果你确实在本书中看到了专业术语,它们也是得到适当解释的词语。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很贴近生活。

这本书阐述了消费者的这种节日消费是如何产生巨大的经济浪费的。经济学家乔•沃德弗格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停止这种疯狂,在送礼之前要三思,并在书中阐述了理由。在我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虽花费了金钱,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满意。然而送礼却不同。我们在送礼时候的选择通常是在不了解受礼者的情况下做出的,也就可能达不到受礼者的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全损失”。这种浪费并不仅限于美国,大部分经济大国都存在这种“摧毁价值的狂欢”。

书的写在前面这部分作者由圣诞节人们互换礼物引出作者对送礼的思考,提起圣诞节,人们都会想到一幅在壁炉前互赠礼物的场景,而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还看到了巨大的价值损失。接着作者作调查研究。问人们所收到的礼物对他们来说值多少钱,以及送礼人买礼物支付了多少钱。结论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是不足为奇的:别人买给你的礼物,和你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作为“分配资源”(把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的一种习俗,节日送礼完全是失败的。

尽管送礼是出于好意。每年的12月,圣诞节在那些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发达国家里引发了一股疯狂购物的浪潮。例如在美国,12月的零售额明显比相邻几个月的零售额要高。商场里堆满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商品,商场外围满了顾客,人们疯狂抢购,衣服、家电、书籍、DVD。每个人都得到了某件东西,而且商场大楼和商品也没有受到任何损毁。然而兴奋过后,人们才意识到他们得到的礼物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询问人们对他们所收到的东西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或者在读了商品的包装说明以后才意识到

这是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人对他们的礼物并没有多大兴趣。就算是能买得起,他们也绝不愿意花这么多的钱买这些东西,平均起来人们只愿意支付收到的这些商品零售价格的25%。在这个重要节日到来之前的好几个月里,父母亲们,当然多数是母亲们,会跑遍各处寻找合适的礼物送给爱人、孩子以及老人。有些收礼人想要什么是很容易被猜到的,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收礼人选择礼物。在中国,春节,中秋等节日时,人们也经常买许多自己并不会买来自己使用的高价奢侈品送给亲人朋友,多数并不是收礼人需要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开销大部分都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也就是用欠债的方式去买那些收礼人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显然是对资源的浪费。

“过早的颓废和堕落可以被认为是末日即将到来的一个迹象。当罗马人在极尽奢华的套房里纵酒狂欢的时候,我们就能猜到罗马要陷落了。”许多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为收礼人选择礼物,不确定对方喜欢什么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我们认为能比所支付价格带来更高满意度的商品。但是对于收礼人来说却毫价值的。如果需求曲线是条直线,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一个在需求线以下实际价格以上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的总量,这就是让交易变得对消费者有益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出对消费者是有益的。但事实上,为买这些不合适的礼物所花费的成本。某个选择的真实成本,即“机会成本”是非常多的,这显然对社会资源是一大笔浪费。

我们可以预料到大部分礼物,即使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都比不过现金。人们都不是完美的决策者,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他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给自己买东西相比给他人买东西单位货币量内能产生更高的满意度,买礼物通常会破坏价值,最好的情况也是等同于送现金,但这样的特殊情况很少出现。比如恋人之间,过节时如果送现金而不是礼物,对方在情感上或许会不高兴。

书中提到有几种送礼方式能够超越“预期收礼人”自己所能做的,其中有两种连经济学家都称赞的,可以称之为“(为收礼人)搜寻”和“(给收礼人)许可”。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难找得到,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搜寻”。而给我们送礼的人通常对我们所不熟悉的商品有很多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些搜索工作。如果给我们送礼的人对我们很了解,他们就会为我们挑选一些可能我们自己不会选但是却仍然很适合的商品。但是,如果给你送礼的人并不太了解你想要什么,他们搜寻礼物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所以,这并不是解决浪费性送礼的一个通用解决之道,通常情况下他们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比我们自己去找还要困难。第二种超越现金的礼物在家庭内部尤其常见,可以称之为“许可”。你给

对方买了对方想要的商品就是给了他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许可。或许作为回报,你也能得到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许可。

读到这里时,我们或许会觉得送礼很难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接下来一章讲送礼如何送对人。我们认为人们在为自己购买商品的时候能作出更好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比送礼人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如果不了解收礼人的喜好是送礼人送不对礼物的原因,那么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喜好了解得越多就会在送礼时表现得越好。想直接查明送礼人对于收礼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可能的,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频繁程度(每天、每周、每月还是每年),这两个因素和送礼人对于收礼人喜好的了解程度是相关的。联系的频繁程度可以为送礼人提供有关收礼人所需之物的直接信息,并且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人们对于他们收到的礼物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平均起来仅仅是送礼人支付价钱的66%。如果人们将礼物作为一定量的现金看待,以便在礼物和现金之间持中立态度,不考虑礼物的情感价值,然后再去估值。这一次我得到的平均收益率为87%。因此,相比我们所假设的为自己购物时100%的基准,这些由送礼人而不是最终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的价值量至少减少了13%。也就是说,送礼让所转让物资的价值损失了至少13%。既然送礼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人们不送现金,一定要送礼呢?作者给出给别人送东西有三个基本的经济学理由。第一就是扮演罗宾汉,即把东西从不需要的人那里拿来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比如送给我们的穷亲戚。这种方式被称为“(财富)再分配”。第二是展现家长式关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政府对待瘾君子一样,也就是促进明智消费决策的制定。将此种动机称为“家长主义”。第三种动机就是尽可能地让收礼人感到满足,这也是我们对所关爱的人送礼的方式,我们相信自己能选出收礼人喜欢的礼物。这被称为“利他主义”。

接着作者分析了政府补助和个人送礼。政府的现金“礼物”和实物补助都源于税收收入,而捐助的接受者是那些低收入家庭。政府的这种捐助很像罗宾汉:以富人之有余补穷人之不足,从而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显示的也是家长式关爱。因此,从美国政府的补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首先,政府试图改变个人行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到第一点很难,因为政府的“礼物”能使人们节省一部分流动现金,他们可以用这些现金购买任何想买的其他物品。

如果送礼人为收礼人着想而尽量避免无效的送礼,现金礼物和非现金礼物的低收益率之间的负相关就会增加。和政府进行的资源分配不一样,个人送礼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礼人的满意度,而不是控制收礼人的消费决策。很多圣诞节礼物都是实物而不是现金的唯一原因就是现金送礼存在缺陷。简单看来,现金送礼的缺陷就是圣诞节送礼低效的唯一原因。如果不存在缺陷,送礼人就会直接送现金了,那么收礼人就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送礼人的总花费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收礼人的满意度。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许多经济学的内容,虽然书中没有很多术语,但是书中有许多例子和作者的观点中与我所学内容相关,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政府补助问题等等。同时,这本书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亲人朋友选择礼物非常有帮助,我学到了正确选择礼物的方法,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作者简介:

泰勒教授是经济学教育领域中最振奋人心的教师之一。作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Raymond教授,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在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学生们心中成为传奇的人物,为此获得Hoagland和Rhodes两项杰出教学奖。《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说:泰勒“冷静的外表下„„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教学风格。”学生们怎么也不会忘记他在第一次讲述需求黄线的移动时生动的解释,不会忘记他是如何通过让学生扮演成买卖双方在教室里进行现场的投标叫卖来验证供求模型的胡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清晰的解说和令人难忘的教学方法,使得他编写的教科书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学生和教师。

泰勒教授以其对现代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础性研究而闻名于世。他的最重要的研究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泰勒准则,泰勒准则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央银行的采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曾这样描述他所担出的这一准则:“它会令你的朋友大吃一惊!来预测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新动向吧!”他近期的研究课题是国际货币政策。

内容简介:

与国内现在流行的经济教科书,如斯蒂格利茨和曼昆所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相比,此书是一本最新版的新古典综合的教科书,它易于初学者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内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方法。这种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那样,主要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兼顾垄断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效率。

此书不仅适合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阅读,并且还适合其他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阅读。

在微观经济学原理部分,此书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对人们生活的改善。书中以经济学的前提条件----稀缺、选择和经济互动为基础,以经济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在原理层次上阐述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政策含义,说明市场价格的作用、经济学固有的国际化特征、产权和激励的重要性以及中央计划和市场等。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部分,不是像传统宏观经济学那样只简单地介绍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框架,而是强调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即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互动关系。说明经济增长的确会伴随着经济波动。长期经济增长虽然是人类社会关注的目标之一,然而产量的减少、失业的增加(衰退的特征)却是现实经济的访客。书中探究了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并分析和说明了结束经济波动的政策方法。

此书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与全球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市场经济。像经济学的分支一样,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们根据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做出相应的决策。然而,宏观经济学不再聚焦于单个市场的运作,而是把市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经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更清楚地理解好经济政策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的。

在宏观经济学原理这部分中,通过对国内产出、收入和支出的计量,支出分配模型,失业与就业,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货币与通货膨胀的研究,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怎样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以及GDP的增长对于个人的影响。2005年1月18日,发布官方实际GDP统计数据的经济分析局(BEA)在新闻公告中宣布:“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

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1%。”4周后,BEA在其后续公告中又修改了1月28日公布的数字:“2004年第四季度的实际GDP---由劳动和财产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的年增长率是3.8%。”这两次估算结果的差距几乎为2000亿美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衡量实际GDP等变量的复杂性,同时也说明了掌握确切数据的重要性。正确的经济政策有赖于准确的经济数据。

而在经济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中,则主要分析了波动的本质和原因、波动的模型及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2001年初,从1991年开始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走到终点。美国股市科技板块大跌、消费者信心下降、公司决定消减投资支出、2000年美联储急速提升利率和油价上涨,这些都可能是造成经济发展减速的原因。“9·11”的悲剧和接下来的消费和产出的下降更加速了经济的衰退。了解经济波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会给很多人带来失业与困苦。尽管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但是围绕增长趋势的波动依然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计。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货币改革论》一书中精辟地说道:“但是这种长期趋势对当前是一种误导。在长期内我们都已经死了。如果经济学家们在暴风雨的季节只能告诉我们风暴过去大海就会恢复平静,那么他们的任务就太简单、太无用了。”简单说来,研究经济波动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全球贸易增长、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对于我们国贸生来说,这一章是及其有用的。首先,国际贸易令很多公司得以通过向世界范围内更广阔的市场销售产品来降低成本。其次,国际贸易令一国得以专业化生产相对生产效率高的产品。在贸易政策中,从经济学层面和政治层面来考察国际贸易政策,探讨现存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回顾美国曾经存在过的贸易壁垒的政治历史,并且考虑支持贸易壁垒存在的政策经济观点,然后继续评价那些与消减贸易壁垒、提高效率有关的另外一些国际贸易政策。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关税、配额和其他的贸易壁垒会减少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实际上,在经济学家的投票中显示,他们对于这个观点的赞同度比其他任何一个经济学观点更高。各国政府应用很多方法来限制国际贸易,我们把限制贸易的政策称为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因为对贸易的限制常常源于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国进口商品的冲击。对于这些贸易保护措施,我们应该完善国内市场经济制度,为企业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尽量为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善于利用WTO中的贸易规则规避风险,为本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争得主动。

我觉得宏观经济学的难点在于它与事实的联系更近。学习了微观之后,我根本想象不出它在指导我们在市场上的行为中可以发挥多大的用处。但宏观经济学则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加以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而对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一些初步的预判和推测。比如,通过 MV=PY 的公式,可以知道美国发行 6000 亿美元的货币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又如,我们可以通过投资和利率的关系,得知央行提高储蓄利率可能会抑制投资。总体来说,我觉得学习宏观经济学还是有意义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还是存在一些困惑。正如曼昆在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则笑话:经济学家善于使用假设来简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有时候假设把问题过于简化了。比如,很多模型都把政府行为作为外生变量,即使考察了政府的行为也仅仅限于税收、补贴或者政府消费。但是,政府有时候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更多的影响经济。有时候市场走势不仅是市场本身造成的,其背后可能有许多利益相关国家的博弈。除了假设使问题简化,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式,即使我们知道市场的变动趋势,我们无法得知市场会在该方向上有多大变动。

还是以美国的 6000 亿美元为例,我们知道它会冲击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但 CPI 是多少?美元会贬值多少?我们无法量化一个冲击给经济带来多大的变动。最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科学,它很少设计价值判断。但任何一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些取舍的问题。取舍的背后是价值判断,宏观经济学在这方面无能为力。

下载《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

    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生态旅游》《生态旅游》david weaver 著;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 译南开大学出版社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生态旅游”一词。然而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生态旅......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大全5篇)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 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

    经济学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读《集体行动的逻辑》有感 为了对利益集团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我选择了阅读曼瑟尔·奥尔森所写的名著之一:《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998年2月19日),是美......

    日常经济学读书笔记

              产品的设计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产品的使用方式,还要注意成本的付出以及能否向人们传达有效的信息。 提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