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1: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宗教旅游的旅游经济学分析》旅游管理112班曾诗晓

作者: 于江

出处:《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4期

宗教旅游作为一种旅游类型是能够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在宗教旅游经济性价值的讨论与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作者借助于旅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市场、目的地、附属设施、宣传四个维度展开讨论,将一些制度性条件纳入到经济性考量之中,力求在一个合理性尺度内实现宗教旅游的经济价值。本文作者认为,作为一种旅游类型,宗教旅游存在的经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宗教旅游并非直接指向经济繁荣。正如大多数认为,宗教旅游等同于宗教信仰者的朝圣之旅,若仅仅从这上看其内涵就过于狭小了,宗教旅游是以宗教资源为动力源吸引本教派信徒或大众到达特点地点从事某种社会活动的一种社会形势。在留住游客的基础上,景区管理要大力扩展产品种类和内涵,这样宗教旅游不仅能实现其价值,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南武当,北少林,我们各地并不缺乏宗教旅游资源,所以这必将是未来各地发展宗教旅游的有力途径。《我国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作者:喻湘存

出处:湖南商学报2002年7月

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经济前景广阔.我国民俗旅游经济具有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推动民俗旅游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战略思考的重点。作者认为中华民俗文化具有区域特征,民俗特征,传承特征和社会特征。作为一种明显体验式旅游经济,民俗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各地的居住建筑,服饰,风味饮食等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上,无需大量的经济投入,大兴土木,是一种无烟型的环境经济,大有发展前景。《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实现路径分析》

作者:张辉; 厉新建; 秦宇

出处:

如何才能使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增长,从而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笔者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作者提出旅游经济增长点战略的实现路径 :旅游需求的有效化、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和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旅游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定位是起点而不是终点,如何把旅游产业真正地培育成国民经济增长点是当前业界与学界的共同任务,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初步的基础性分析框架,需要更多的学者研究和市场的实践论证。

第二篇: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david weaver 著;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未出现“生态旅游”一词。然而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生态旅游这种休闲活动已作为全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并成为旅游学术研究的焦点。尽管有许多旅游者热衷于利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意义——谁参与这一活动?他在哪里发生?它具备什么影响?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人类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反思中逐渐认识到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就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旅游活动既然是人类重要的消费行为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那么可持续发展理论就理所应当地称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陈佳贵

我们的观点:

时至今日旅游产业世界范围内可谓遍地开花。由于旅游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我们也已经看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势必会反过来影响旅游本身。那么旅游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又如何实现等等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概念或实践也许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范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他的中心主要是体验及了解自然生态旅游应该进行合乎生态伦理道德的管理以促进其低影响、非消耗的特点而且他要定位于社区。它主要发生在自然区域并将促进这类区域的保护与保存。(范内尔1999)

生态旅游的概念应包含四个核心标准:第一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其产品的使用者要被归类于生态旅游者的话首先要符合判断“旅游者”的标准;第二生态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自然环境或自然环境中一些相关的组成元素吸引物还同时包括与自然环境与密切联系的文化特征;第三根据旅游动机与产品使用者和吸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旅游活动所提供的体验主要是学习、教育及欣赏体验;最后生态旅游应该体现出环境、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其活动方式要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方法。

世界基金会(wwf)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1990年对生态旅游所作的定义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呢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受到干扰比较少的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两年以后他对其定义进行了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经野生生物以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我们的观点: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出现以来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又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强调旅游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有的突出这项旅游活动应当对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论各个定义在角度选择、文字表述上的不同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进行生态旅游应当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环生态平衡与此同时还应获得经济收益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旅游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因此生态旅游毫无疑问是与绿色意识有联系的:就像不可持续的大众旅游与西方人本环境论有联系一样。我们已经介绍了生态旅游、旅游阶段的理论及公众意识和公众意识转变等概念

第一个阶段以西方人本环境论的至上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倡导阶段的理念为特色作为这一阶段变化结构象征的是持久的(不是可持续的)大众旅游而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还未出现生态旅游这一专业名词)仅仅是作为一个不成系统的及边缘化的产品。在第二阶段绿色意识的出现引发了警戒阶段的理念它通过拒绝非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的核心概念来拒绝西方人本环境论。第三阶段仍然受到绿色意识的影响。在适应阶段生态旅游开始成形同时这一阶段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是理想的替代性旅游形式的一种。但是这一时期的生态旅游仍然是——种边缘性的活动。在第四阶段及当前的阶段理性旅游阶段及其可持续性旅游的理想明显地反映了来自西方人本环境论和绿色意识的综合性观点。因此生态旅游的规模既可以是叫:卢模的也可以是大规模的而大规模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主流形式。这一时期无论公共部门还是私人机构都可能拥有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最好是在一个中庸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发生因为它既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维持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此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生态旅游要求一个利用科学方法的管理战略。

在公众意识转变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发展

宏观进程

意识层面上的影响

西方人本环境论

绿色意识

优选色新的综合了科学因素的绿色意识

2

变化过程

旅游阶段

倡导饥饿段

警戒阶段

适应阶段

理性旅游阶段

3

产生的变化结构

旅游模式

持续性大众旅游

非持续性大众旅游

替代性旅游

可持续性旅游

4

产生的微观结构

生态陆游

非正式、边缘的

非正式、边缘的

正式、边缘的

正式、主流的5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一些成熟的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一些来自收入殷实、受教育水平高的阶层的旅游者不愿循规蹈矩重复别人的做法而追求新奇、追求知识、追求新的体验崇尚自然寻求刺激。再加上新闻媒介的介入不少人将视角移向诸如生态旅游这样的特种旅游活动参加生态旅游和开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是旅游者参加生态旅游的主要动机。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这自然也反映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一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出游地的环境质量追求洁净、清静与安全的出游地关心是否能够得到最佳的满意程度;拐一方面人们也提高了自己对人类发展环境的责任意识开始注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如何使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资源不受影响、不遭破坏。

我们的观点:

正如历史上出现和存在过的任何事物一样生态旅游的出现有其社会根源而这也正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即因为社会上有大量的支持者和需求者。人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但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自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发明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向往美好是人类固有的自然属性因此人们离开常住地回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中旅游。然而传统的旅游业正走着工业发展走过的老路子许多曾经和谐宁静、美丽舒适的自然环境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于是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旅游方式出现所以说生态旅游时有广阔的市场和长远的发展前景的。

在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被访问最多的国家公园均靠近其各自的国际通道城市或靠近一些主要的海滨休闲区。许多到保护区访问的旅游者都是一日游的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从其他可返程的集中在国际通道城市和度假区的旅游市场而来的游览者。这类公园遵循着.“95对5”的变化规律即其绝大多数游客倾向于只集中在保护区的小部分区域中游览。

具有科学含义的保护区出现1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已从一种岛屿状堡垒式保护管理模式经过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生物圈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发展到广交伙伴、利益公平、共同管理的新方向。它是区域生态发展规划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各地出现的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在很大程度上说都是保护区不断发展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

我们的观点:

据调查在少数几个岛湖区内多个国家公园集中分布的情况在发达的大国中也是明显的例如美国的前25%的国家公园接待了总游客的63%但与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不同的是这些美国的著名公园并不集中地分布在大城市或休闲度假区附近。这是英伟在这些区域的玫瑰国家公园较少同时因为其发达的交通公路网和国内市场能促进大量旅游者到相对较远的黄石国家公园和大雾山国家公园。

当前旅游者越来越向往大自然保护区成为其首选不管这种现象是否符合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事情就是这样发展的当然管理如果跟不上去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这种状况的改变可通过把游客量控制在旅游活动不只是生态环境产出显著退化的范围内;一旦发现退化趋势必须减少游客进入量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当我们对生态旅游影响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对生态旅游的产品和活动进行区分看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和活动是否符合第一章讨论过的生态旅游核心标准或者仅仅是属于有意或无意地对生态旅游这一术语的误解。在后面的案例当中我们就会知道对于生态旅游的误解通南源于对其真正本质的不了解或者是把—些相关的专业术语如自然旅游、可持续性旅游和探险旅游等与生态旅游混淆起来。相反有意歪曲则是不恰当地把“生态旅游”这个名称作为一种“绿色伪装”或“生态促销”产品的手段许多企业就是在“绿色商品”的伪装之下经营的因而“生态旅游”这个名词就很容易被作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市场促销手段从而在公众面前伪装出其环境责任心很强的形象(怀特wight1953)。不幸的是由于当前缺乏公众所熟知的有效评估认证方案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评判标准也很陌生在旅游产业中对“生态旅游”这个名词的使用没有限制制约因此蓄意的歪曲便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这样的歪曲给纯正的生态旅游的信誉带来了很多冷嘲热讽同时也给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把生态旅游庸俗化甚至有些以经营娱乐业为主的度假村也在那里打生态牌这是泛化生态旅游的极端事例不能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进而产生一种担忧。事实上生态旅游应该是站在生态保护基点上的旅游而非有点自然风光就可以称之为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生态旅游应该促进生态保护在生态旅游和生态保护之间进行选择生态保护应该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搞生态旅游。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之间应该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处理得当就可以既促进生态的保护又推动旅游的发展。

我们的观点:

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我们一定要严格监管防止生态旅游备有意或无意地泛化。这样不仅会让公众对生态旅游缺乏正确的认知还可能让他们失去对生态旅游的信心认为生态旅游也是一种商业广告的炒作。如此下去生态旅游将无从发展。

无论生态旅游多么显著的环境及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影响只有当经营生态旅游活动的企业也能够可持续发展时生态旅游才能够生存下来。本书所定义的生态旅游产业是指那些直接与生态旅游者相互作用的机构即从计划阶段到结束阶段帮助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体验的产业。这些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存在于客源的运输机构与旅游目的地由一系列较大的或较小的专业化经营几或非专业化经营机构组成。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的有以下几个利益主体:一是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二是生态旅游区所在的当地居民;三是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四是在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针对生态旅游者开发和经营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题的权限和职责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是对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企业战略目标、承担环境成本的常识生态旅游企业的发展会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旅游企业的开发、筹资、税收等方面政府应该给予响应政策上的扶持。政府还可以出面争取国际机构的援助。政府也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鼓励投资政策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收益转化为特许的经营权这样形成开发和保护的来年搞好循环必将产生良好的外部作用。

大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元通常具有客流量较大的特点为了发展生态旅游一方面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进入性问题如雾灵山XX年10月旅游公路全线改造完成42公里的主要公路实现了高等计划大大方便了游客的进入。

我们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许多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产业化发展生态旅游也上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到现在为止生态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还不太成熟从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它的基本结构、主要经营团体等来平价器在整个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增加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程度。

外界环境是影响生态旅游经营和目的地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生态旅游文化里往往被草率地对待。尽管传统的大众旅游通常被认为是这些外界环境因素之一但是考虑到两种旅游形式之间的集中和相互依赖性这种观念要重新审查。娱乐性的打猎和钓鱼可更清楚地定位于与生态旅游具有正面和负面关系的外界环境尽管有些人挑衅似的主张这些活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被看作是生态旅游形式。在主要部门内农业对生态旅游的前景有主要影响。许多情况下农业倒退会给生态旅游创造很多机会。在欠发达国家采伐对有潜力的生态旅游环境也有广泛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林业是普遍的而这对生态旅游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非娱乐性的钓鱼对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集中于鲸类的活动和发生在珊瑚礁附近对珊瑚的捕捞。采矿和非娱乐性的打猎和军事是对当地生态旅游潜力有影响的其它方面即使都市化和在高度都市化的国家如澳大利亚也有影响。

我们认为生态旅游的本质和核心应当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要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旅游开发者在投资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利益;各级政府在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必须强调可耻须发站;旅游目的地居民在享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增强保护意识防止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杀鸡取卵式的牟取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旅游的障碍因素分析》——李永宠)

我们的观点: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自外界环境的制约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新鲜感于是便有不少在闲暇时间外出钓鱼、打猎的现象。这可以理解成生态旅游的一部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行为会破坏生态平衡然后反过来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当然外界环境对生态旅游的影响也有正面的。比如“退耕还林”会为生态旅游创造机会农业倒退了生态旅游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有效的组织与政策是生态旅游产业专业化的标志与推动者它们既协助生态旅游达到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性又促进其经济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帮助生态旅游产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获得成功。生态旅游组织根据生态旅游非政府组织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它们能被划分为国际的、国家的、次于国家的、地区的或当地的非政府组织。其中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代表着世界上生态旅游组织的最高水平。前者是全球审改旅游组织的领导但是其资金的有限性及其成员发展生态旅游水平的差异意味着它主要只能从事各类信息的传播和建立人们的生态意识等工作。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位更商业化它以业界视野为基础并说明了这个国家生态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状态。

旅游必须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规划、管理与实施即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上可行并能体现社会公平。旅游业必须认识并接受其对于保护以及正确的自然资源管理的责任这要通过在有关原则与方针所允许的范围内工作以取得环境上可持续的发展来实现。必须采取行动减少并在可能时消除旅游对自然资源及其进程的消极影响。旅游应该对维持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做出积极的贡献特别应该有计划地对那些旅游者频繁出入的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进行管理以便保持其价值并保护那些敏感的地区和物种同时还应致力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地方社区有权保持和管理其文化传统包括历史和自然资源以保证旅游不对其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对取得可持续旅游至关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

我们的观点:

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要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而各组织协会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更好地研究探讨之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具有复杂性它需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组织应该注重这种多方面的协调各个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规划和政策加强管理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某些特性如影响因素、时常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随着活动类型和相关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选择用生态旅游的观点看来由于这些活动和环境具有独特性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观鲸旅游已经作为专业的生态旅游形式而兴起这种生态旅游形式不仅包括鲸鱼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鲸类动物如海豚;需要在陆地或船上作被动观察还要发生互动比如喂食和游泳。岛屿和其他大陆的空间分离很可能会孕育出大量的“海岛因素”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本地特有物种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地理上的孤立和由此孕育出的强烈的地方感觉、临近海岸生态系统和由此带来的相关机会等等。极地环境是指北极和南极附近的高纬度环境这种环境的地表由冰冠、裸岩和苔原所覆盖。南极洲是一个极其孤立的旅游目的地类在那里的直接活动仅仅限于科学考察和旅游活动考察巡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方式。北极地区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在于需要和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共存。由于土著居民正经历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复兴土著领地处于和生态旅游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之中。

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观看野象群的活动。届时可以入住设在大树上的木屋——“观象旅居室”早晚可以有机会近距离观看野象群在旅馆下的河中洗澡戏水的一幕或观察野象群在林中出没觅食、漫游的情景或沿近千米的高架观象长廊行走追随野象群的行踪。观象旅游依山傍水与野象群为邻同百鸟做伴置身于森林之中没有人群的喧嚣只有鸟鸣兽盹游人住上一夜即会有千情万感令人难以忘怀。沿途一些谷地有座椅秋千供游人使用还有家象的各种表演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娱乐活动。(《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我们的观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分生态旅游也不例外。只是生态旅游的这种特殊性体现于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而正因为这种环境的特殊性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才使生态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这种特殊性(即特种旅游活动及其环境)在生态旅游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国西部的草地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独特气候宜人因此在西部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等因素来发展生态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对西部的开发也有促进的作用。

对全球生态旅游模式的考察表明各地区的生态旅游结构截然不同而且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生态旅游强度也多变。澳大利亚在组织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大洋州的其他地区新西兰的生态旅游业规模相当大。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只有少数旅游目的地发展了大规模的生态旅游业。多样的亚洲模式主要由政府的“良性循环开发”政策所决定。相比之下南亚和东北亚几乎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欧洲生态旅游业的东西部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在西欧生态旅游业常常在相对次生的环境中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业结合或共存;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的西部国家都转向了西欧模式。在美洲美国拥有典型的生态旅游业模式。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结合积极的省立政策对生态旅游业的参与更加明显许多政策的焦点集中在广阔的北部旷野。南美洲地理上的孤立和负面的时常形象阻碍了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具有复杂的生态旅游模式。非洲和中东地区是生态旅游业最不发达的地区。

生态旅游项目应主要围绕农林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动植物园和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景观发展。根据地方的资源基础将丰富的植物、动物配置在一起创建花卉园、竹园、经济作物品种园、果树品种园、乡土植物园、中草药园、抗逆植物园、热带鱼类园、鸟园、动物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活习性的环境。也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为背景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景观生态园如岩石园、热带风光园、沼泽园、水景园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气候、小地形、小生境丰富旅游地的生物种类组成。(http:///04/luzx/08-15-15750.htm《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

我们的观点:

全球各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并不均衡这主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与社会条件也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气候宜人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城市本来就有不错的自然景观因而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也较大;而非洲等地区本来在自然资源方面就比较缺乏加之社会也不够稳定战争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几乎不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生态旅游业在非洲当然就不发达了。但是要发展生态旅游就要把握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规划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把当地的特色展现给旅游者。

随着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在生态旅游方面大学生教育计划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这看起来对自然环境、基本的商业技能和道德规范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企业的期望和研究成果之间主要在研究技能方面还存在着距离使用这些技巧是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经营者的而对于从业者来说大学的研究成果依然是颇为费解的。为了缩短这种距离就要求生态旅游学术研究要做到使用一种更为严格的研究标准积极主动地在自然科学和其他领域内开展研究。在构建一个研究议程时也应当和这些从业者商讨。此外越来越多的生态旅游毕业生进入了生态旅游行业他们同时具有理解和开展研究性调查的能力。

教育是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伦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生态旅游本质内涵的关键。生态旅游应当以教育作为其核心产品具体地说应当将“教育”与“环境”有效联系起来的“环境教育”作为其主导型的核心产品。青少年作为未来生态旅游的规划者、管理者、社区决策者和潜在的消费者在不久将来的生态旅游实践中将扮演主要角色。以青少年为主体进行市场培育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加大户外教学课时量并在户外教育中引进市场运作机制。比如以经营性的户外学校形式与学校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并收取一定费用这将为生态旅游地社区带来收益又为学校解决户外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是对各方面都有利的做法。(《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敏)

我们的观点: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争取往更深的层次发展。当代的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翁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有专业技能即要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境界要学为所用。只有越来越多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毕业生走入企业研究者与从业者的距离才会缩短才更有利于生态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总之生态旅游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开发了就要协调协调了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李敏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世界自然基金会

04级 旅管4班

邵佳 陈彦辛 陈 晨

第三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定稿)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第四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第五篇:《送礼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送礼经济学》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微观经济学。除了教材,我还读了别的一些浅显易懂的经济学类的书,比如《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这本书内容和教材非常接近,但它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经济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同时,我还读了一本与生活很贴近的书——《送礼经济学》。

《送礼经济学》是一本快速读物,这本书没有长篇巨幅,沃德弗格直击假日期间消费者的疯狂行为,并指出,强制性的送礼不仅是一件很有压力、十分昂贵的事,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十分不合算的。而且,本书几乎不含经济学术语,如果你确实在本书中看到了专业术语,它们也是得到适当解释的词语。书的内容浅显易懂,很贴近生活。

这本书阐述了消费者的这种节日消费是如何产生巨大的经济浪费的。经济学家乔•沃德弗格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停止这种疯狂,在送礼之前要三思,并在书中阐述了理由。在我们给自己买东西的时候,虽花费了金钱,但至少能让我们感到满意。然而送礼却不同。我们在送礼时候的选择通常是在不了解受礼者的情况下做出的,也就可能达不到受礼者的满意,从而产生了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全损失”。这种浪费并不仅限于美国,大部分经济大国都存在这种“摧毁价值的狂欢”。

书的写在前面这部分作者由圣诞节人们互换礼物引出作者对送礼的思考,提起圣诞节,人们都会想到一幅在壁炉前互赠礼物的场景,而作者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还看到了巨大的价值损失。接着作者作调查研究。问人们所收到的礼物对他们来说值多少钱,以及送礼人买礼物支付了多少钱。结论从经济理论上来说是不足为奇的:别人买给你的礼物,和你的偏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作为“分配资源”(把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的一种习俗,节日送礼完全是失败的。

尽管送礼是出于好意。每年的12月,圣诞节在那些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发达国家里引发了一股疯狂购物的浪潮。例如在美国,12月的零售额明显比相邻几个月的零售额要高。商场里堆满了价值上百万美元的商品,商场外围满了顾客,人们疯狂抢购,衣服、家电、书籍、DVD。每个人都得到了某件东西,而且商场大楼和商品也没有受到任何损毁。然而兴奋过后,人们才意识到他们得到的礼物并不是他们想要的。询问人们对他们所收到的东西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或者在读了商品的包装说明以后才意识到

这是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人对他们的礼物并没有多大兴趣。就算是能买得起,他们也绝不愿意花这么多的钱买这些东西,平均起来人们只愿意支付收到的这些商品零售价格的25%。在这个重要节日到来之前的好几个月里,父母亲们,当然多数是母亲们,会跑遍各处寻找合适的礼物送给爱人、孩子以及老人。有些收礼人想要什么是很容易被猜到的,然而,大部分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收礼人选择礼物。在中国,春节,中秋等节日时,人们也经常买许多自己并不会买来自己使用的高价奢侈品送给亲人朋友,多数并不是收礼人需要的。更糟糕的是,这些开销大部分都是用信用卡支付的,也就是用欠债的方式去买那些收礼人并不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显然是对资源的浪费。

“过早的颓废和堕落可以被认为是末日即将到来的一个迹象。当罗马人在极尽奢华的套房里纵酒狂欢的时候,我们就能猜到罗马要陷落了。”许多时候,我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为收礼人选择礼物,不确定对方喜欢什么时可能会选择一些我们认为能比所支付价格带来更高满意度的商品。但是对于收礼人来说却毫价值的。如果需求曲线是条直线,那么消费者剩余就是一个在需求线以下实际价格以上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代表消费者剩余的总量,这就是让交易变得对消费者有益的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出对消费者是有益的。但事实上,为买这些不合适的礼物所花费的成本。某个选择的真实成本,即“机会成本”是非常多的,这显然对社会资源是一大笔浪费。

我们可以预料到大部分礼物,即使是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也都比不过现金。人们都不是完美的决策者,会作出错误的选择,而他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给自己买东西相比给他人买东西单位货币量内能产生更高的满意度,买礼物通常会破坏价值,最好的情况也是等同于送现金,但这样的特殊情况很少出现。比如恋人之间,过节时如果送现金而不是礼物,对方在情感上或许会不高兴。

书中提到有几种送礼方式能够超越“预期收礼人”自己所能做的,其中有两种连经济学家都称赞的,可以称之为“(为收礼人)搜寻”和“(给收礼人)许可”。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难找得到,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搜寻”。而给我们送礼的人通常对我们所不熟悉的商品有很多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一些搜索工作。如果给我们送礼的人对我们很了解,他们就会为我们挑选一些可能我们自己不会选但是却仍然很适合的商品。但是,如果给你送礼的人并不太了解你想要什么,他们搜寻礼物的代价也是很高的。所以,这并不是解决浪费性送礼的一个通用解决之道,通常情况下他们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比我们自己去找还要困难。第二种超越现金的礼物在家庭内部尤其常见,可以称之为“许可”。你给

对方买了对方想要的商品就是给了他得到想要的东西的许可。或许作为回报,你也能得到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许可。

读到这里时,我们或许会觉得送礼很难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接下来一章讲送礼如何送对人。我们认为人们在为自己购买商品的时候能作出更好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比送礼人更了解自己的喜好。如果不了解收礼人的喜好是送礼人送不对礼物的原因,那么送礼人对收礼人的喜好了解得越多就会在送礼时表现得越好。想直接查明送礼人对于收礼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可能的,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频繁程度(每天、每周、每月还是每年),这两个因素和送礼人对于收礼人喜好的了解程度是相关的。联系的频繁程度可以为送礼人提供有关收礼人所需之物的直接信息,并且提供更直接的证据。

人们对于他们收到的礼物愿意支付多少钱,结果发现平均起来仅仅是送礼人支付价钱的66%。如果人们将礼物作为一定量的现金看待,以便在礼物和现金之间持中立态度,不考虑礼物的情感价值,然后再去估值。这一次我得到的平均收益率为87%。因此,相比我们所假设的为自己购物时100%的基准,这些由送礼人而不是最终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的价值量至少减少了13%。也就是说,送礼让所转让物资的价值损失了至少13%。既然送礼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为什么人们不送现金,一定要送礼呢?作者给出给别人送东西有三个基本的经济学理由。第一就是扮演罗宾汉,即把东西从不需要的人那里拿来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比如送给我们的穷亲戚。这种方式被称为“(财富)再分配”。第二是展现家长式关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政府对待瘾君子一样,也就是促进明智消费决策的制定。将此种动机称为“家长主义”。第三种动机就是尽可能地让收礼人感到满足,这也是我们对所关爱的人送礼的方式,我们相信自己能选出收礼人喜欢的礼物。这被称为“利他主义”。

接着作者分析了政府补助和个人送礼。政府的现金“礼物”和实物补助都源于税收收入,而捐助的接受者是那些低收入家庭。政府的这种捐助很像罗宾汉:以富人之有余补穷人之不足,从而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显示的也是家长式关爱。因此,从美国政府的补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点。首先,政府试图改变个人行为,使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要做到第一点很难,因为政府的“礼物”能使人们节省一部分流动现金,他们可以用这些现金购买任何想买的其他物品。

如果送礼人为收礼人着想而尽量避免无效的送礼,现金礼物和非现金礼物的低收益率之间的负相关就会增加。和政府进行的资源分配不一样,个人送礼的目的在于提高收礼人的满意度,而不是控制收礼人的消费决策。很多圣诞节礼物都是实物而不是现金的唯一原因就是现金送礼存在缺陷。简单看来,现金送礼的缺陷就是圣诞节送礼低效的唯一原因。如果不存在缺陷,送礼人就会直接送现金了,那么收礼人就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样送礼人的总花费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收礼人的满意度。

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许多经济学的内容,虽然书中没有很多术语,但是书中有许多例子和作者的观点中与我所学内容相关,比如,机会成本,消费者剩余,政府补助问题等等。同时,这本书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给亲人朋友选择礼物非常有帮助,我学到了正确选择礼物的方法,避免资源的浪费。

下载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我读的是《宏观经济学》(第5版)。此书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宏观经济学手册》主编、泰勒规则的提出者约翰·B.泰勒(John B. Taylor)著,北京大学李绍荣、李淑玲等译。......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曼昆》 2009110019 简力 不得不说实话,我是个相当笨拙的人,年纪轻轻,就落下糊涂的毛病,真是羞愧;又一说,是母亲的遗传,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说了你未必相信。......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20100516178 谭苏成按计划读了此本《经济学原理》(N.GregoryMankiw著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我想说读此本很不容易,原因有:借之不易,不知道......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

    读书笔记---经济学原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这样评价经济学家群体的分裂程度,他说:“即使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达不成一个共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大全5篇)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 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

    经济学读书笔记(合集五篇)

    读《集体行动的逻辑》有感 为了对利益集团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我选择了阅读曼瑟尔·奥尔森所写的名著之一:《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998年2月19日),是美......

    日常经济学读书笔记

              产品的设计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产品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产品的使用方式,还要注意成本的付出以及能否向人们传达有效的信息。 提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