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17: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私人部门可以承担生产和管理责任,公共部门则承担决策和融资责任。公共部门 1

和私人部门最大的区别在于: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和公共权力。公共物品前面说过了,公共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政府预算,政策高于预算,预算约束政策,由此可见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核心,微观控制个体供给,宏观控制社会总需求。公共权力中最重要的是征税权和公共支出的权力,正因为如此,政府的目标即为确保公共支出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收益必须大于征税给公民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但是,公共权力如果过大就会带来寻租腐败,进一步导致政府失灵。因此,必须营造适度政府,并加强其他方面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可见,公共部门存在有两个理由:(1)是因为人们需要集体行动获取合作收益,也就是互利。政府公共部门向民众征集资源并且使用这些资源为民众服务,双方从这种“交易”中各自获取好处。(2)纠正市场失灵。政府管制和公共部门是对于市场失灵有效的补充,即使再成熟的市场经济也需要公共部门来纠正市场失灵,因为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但是,政府干预是以市场失灵为边界的,市场失灵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是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必须进行干预。

(二)其次要说的是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了这些学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作用。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本科时候学经济学时,边际分析就是一个重点,它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资源时的社会边际边际成本,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定价。但是,很多资源的最优定价是比较难落实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尚未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的时代,定价会比较容易触及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的紧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之间的冲突。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利他行为的背后还是利己,正如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所说:引导人们的利己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只不过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关于政府的行为假设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和其他个人并无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此外还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假设,从而引出了经济效率的概念,如何将资源用于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比如政府预算的优先用途。帕累托效率用以描述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除非损人,否则无法利他的状态。没有将资源配置到相对价值较高的用途上称为缺乏经济效率,但并不等于浪费,浪费是一种极端状态。资源稀缺性假设告诉我们,一项政

策是否正确,不是要看其带来的回报更要看它带来的收益是否高于机会成本。

第二,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主要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公共经济学某种程度上理论更贴近宏观经济学,方法工具上借鉴微观经济学。

第三、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观、多短期,逆风向行事,而总供给管理政策多微观、多长期,用以调节供给量,最终反映到GDP和GNP等数据指标上。

第四,乘数原理。此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变动将以乘数方式影响GDP的更大变动。涉及的概念是边际支出倾向和预算支出乘数,由此可以计算出追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支出后,可以得到GDP的变动额。目前,我国居民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导致了民众消费依然疲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远没有达到目标,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外需来拉动总需求。在公共政策上有两点需要反省:一是收入差距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二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转嫁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因此,如何建立民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经济的美好期许以提高边际支出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第五,产权与制度理论。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现在社会的分工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不断增大,公共经济学就是要寻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产权理论还十分强调激励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正因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产权可以从低生产效率者手中转向高生产效率者手中,并且是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水平。制度理论则是重点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它改变人们的“偏好次序”和“相对收益”来引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六,博弈论。通过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引出了重复博弈论的“强均衡”概念,解释在当今这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通过某些制约,是可以实现合作的,而且长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它还让我们思考自身同对手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顽强生存的第一步。博弈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与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不谋而合。

(三)公共部门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还有就是克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两方面。微观的市场失灵包括: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宏观的市场失灵包括: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溢,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施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当施加的是有利益时,为正外部性,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例如科学发发明造福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若个体行为所施加的是损害,则为负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个体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损害受到某种形式(如税收和补贴、自愿协商、管制、收购一体化等)补偿时,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这是解决由外部性导致低效率的传统方法。许多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专门为负外部性所设,而专利制度专为正外部性活动所设。更多时候政府的干预更加有效率。另外区分垄断和自然垄断,垄断是必须要禁止的,通过竞争取代垄断。而自然垄断是允许的,由于自然垄断是由市场容量有限和规模经济以及沉没成本导致的。限制自然垄断要么会使厂商亏损停业要么会使消费者蒙受更大的损失。产权理论认为,很多市场失灵实际上是产权制度的失灵、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及协调失灵导致的。比如高速公路拥堵就是免费政策导致排斥成本过高,受益人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协调失灵的。

(四)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除了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有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优(劣)效品。此外,还会由于消除贫困、保障权利、家长作风和承担对后代的责任等理由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然而不当的经济干预会导致政策目标无法达成,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核心领域分别为:配置、稳定和分配。配置职能首先是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是纠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由于外溢程度的大范围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为公益品和公害品。庇古方案是传统的用税收和补贴的方式解决外部性,还可以利用科斯倡导的产权理论的中财产权配置和并购的方法解决,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政府管制。稳定职能是宏观层面的需求管理政策。分配职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标,纠正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判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实证明不能只追求结果平等还要顾及机会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成本补偿困难和偏好失真,只能通过

政治程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公共选择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消费者最真实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过“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两种方式。尽管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选举机制仍旧是公众表达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机制,其他所有机制只是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它。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对选举机制的很好补充,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辖区因而存在广泛的选择余地时,那么个人选择迁移“以足投票”就是显示真实偏好,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征收的地方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组合,从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经由辖区间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当然,伯蒂特假说存在着比较明显局限性。

(六)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权力,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关键。税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但是税收会对资源配置和人民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会引起公民的消费更倾向于低税或者无税的商品。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征收总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尽管税收都有相应的纳税义务人,但是真正负担税务的却不一定是义务人本身,因为税务可以转嫁,比如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商品的销售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七)政府尽管有税收作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务利用公共收费反而效率更高。公共收费具有自动筛选功能,尤其针对准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将对该项公共服务需求并不强烈的公众排除,将资源留给最需要它的人。政府只是对那些需求的弹性为零的公共服务提供免费政策,才是适当的,与此同时一般性税收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公共收费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添砖加瓦,可以进一步显示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还可以矫正自然垄断的低效率等。公共收费的制定需要依据服务成本,包括资本成本、运营成本和拥挤成本。

(八)公共权力中除了税收,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即为公共支出,在多数国家的GDP中占有很大份额,同时关系到社会效益。瓦格纳定理揭示了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现象,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拉动公共支出的增长,另外一种则认为官僚机构的行为模式导致公共支出增长。与第二种观点相一致的理论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也会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

益之间权衡,并倾向于选择令自身利益较高的公共支出方案。公共支出毫无疑问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它既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个工具,通常而言是进行“逆风向行事”,又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支持,只不过如何能达到公共支出的最佳水平,在公民偏好和税收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就是政府的决策水平问题了。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决策的有力支撑,在考虑支出需要的同时顾及成本,在考虑支出总额的同时想想是否值得花钱。

(九)公共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内容就是政府管制。它是政府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公共部门发挥效用的方式之一。尽管理论上都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发生的唯一理由,其实在很多方面也仍旧需要政府管制,总体而言就是在有效竞争的地方促进竞争,在不适合竞争的地方实施管制。通过直接调控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效果直接,富有效率。但是,政府管制也会带来问题,寻租就是管制带来的最直接的诟病。比如征税就会有逃税现象,这就为某些地下经济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以上是我认为公共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些理论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除此之外,公共经济学还涉及了很多经济学、财政学内容,以这些学科中的原理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支撑。因此,我还必须逐渐学习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内容作为补充,扩充知识量,这样才能有更广阔视野和更活跃的思路。有什么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正!谢谢!

第二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定稿)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篇: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也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公共经济学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在行为逻辑上差异明显的机制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1)对市场失灵的分析(市场缺陷)。(2)市场缺陷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3)对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4)对公共选择问题的研究。(5)对政府预算问题的研究。(6)对公共支出问题的研究。

(7)对公共收入问题的研究。(8)对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如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配臵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的商品交换,第二,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臵方式,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经济运行。市场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市场制度是否完善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准。市场经济的运行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发挥其配臵资源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管理中心,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经济活动,可以说一切都是由政府来管的,经济活动是“本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和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为此必须重新调整政府的职能。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政府职能转变有三方面内容:(1)政府应当退出生产经营领域;(2)彻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审批制度,转而以维护和监督规则的实施为主要职责;(3)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功能。

3、法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

(1)联系:法学为政府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市场经济是在法的框架下运行,“规则”的建立及其权威性是市场经济有效和高效运行的基础。

(2)区别:“法”的秩序是强制的,“市场”的秩序是自发的,市场秩序必须借助“法”的秩序来维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多是通过法律手段实施。

4、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怎样?

参考答案

1(1)研究主题一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臵问题。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基点和重点也是放在微观分析上,它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的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臵最优化的组成部分。

(2)研究方法一致。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需求与供给及理论、成本—收益分析等也在公共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参考答案

2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微观经济学认为它所要研究决定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十分密切,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机制、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而公共经济学把政府看成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和消费,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优化资源配臵的研究目的同样适用于公共经济学。此外,公共经济学广泛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均衡分析、边际效用分析、供求理论等。

5、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五个基本方面组成。而公共经济学界定的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包括配臵、稳定和分配三方面,其中,配臵功能强调的是公共部门内外资源的有效配臵;稳定功能强调的是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需求管理,从宏观角度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分配功能强调的是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这三大功能恰恰与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6、公共经济学与行政管理学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1)政府的许多经济行为可以借助政治学的框架进行分析。(2)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人类经济行为认识的深入,经济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参考答案

2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均涉及管理的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以及主管经济部门的增多,使国家行政管理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都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行政管理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

7、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学习公共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转型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征,在这其中,公共经济更是凸显出其战略意义,一系列公共经济问题亟待去研究、回答和解决。比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如何定位?当前中国政府的规模是太大了还好似太小了?政府职能应如何进行转变,其行为方式应如何进行调整?国有企业的边界应如何界定?为什么行政管理费用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什么当前中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严重不足以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如果政府的资金有限的话,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哪方面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等。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多地关注于公共经济领域的发展,政府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学习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论及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强调要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公共经济将会全面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8、如何理解资源最优配臵的涵义?

广义的资源最优配臵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1)效率原则。这体现在帕累托最优状态,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臵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当配臵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的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这样,可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率。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效率可以自发地得到实现。(2)公平原则。一般指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基尼系数是衡量公平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3)稳定原则。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四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9、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当配臵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的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这样,可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率。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效率可以自发地得到实现。

10、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配臵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的特点:(1)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的商品交换,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强买强卖,通过非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其他经济主体的劳动。(2)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4)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11、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其特征:(1)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并且规模都很小,无力通过自己的买卖活动影响市场价格,因而都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2)产品同质。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买者把任何一个生产者的产品看作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生产者的产品来替代,或者说,在买者看来,买哪家的产品都一样;对卖者来说,都不能因自己的商品具有特色而提高价格。在所有生产者的产品卖价相同时,消费者购买哪个生产者的产品完全是随机的。(3)进出自由。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不存在任何法律的、社会的或资金的障碍以阻止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这意味着在长时期内,生产要素可随着需求的变化在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

(4)信息充分。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假定为对于有关市场的信息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不仅掌握市场上现在出现的情况,而且也了解市场今后会发生的情况。

12、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有狭义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对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对等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不完全;(2)信息不完全;(3)竞争失效;(4)公共物品问题。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5)宏观性问题。表现为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灵;(6)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7)社会公平分配问题。表现为在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13、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主要表现?

(1)创造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和竞争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并监督实施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法律制度;二是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三是促进市场体系发育。(2)配臵资源,提供公共物品。一是建立和维护国防和社会治安安全的系统;二是建设、管理和维护市政工程系统;三是修建和维护公共交通系统;四是建立和发展邮政通信系统;五是建立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沿学科和有战略意义发明的科研机构;六是发展公共文化娱乐事业。(3)消除外部效应。一是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效应的产生;二是通过直接的管理来限制消极外部效应的产出;三是当私人成本与私人利益的均衡值同社会成本与社会利益的均衡值不一致时,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某种适当的措施来贯彻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目标。(4)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运用政权的力量,以政府的经济行为,通过税收形式,来参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以使社会最终的分配结果,能够符合政府和公众所追求的社会公正的目标。同时,建立从全社会角度统筹规划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5)调节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与合理分工。一方面,推动资源向特定区位倾斜,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进落后地区与新兴地区的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上包含如下内容:(1)社会主义条件下

1的市场经济,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臵的基础;(2)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

15、公共产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应如何进行改革提供?

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2)完全非竞争性。即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政府以什么方式来供给公共产品,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对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原则一般是指“谁有能力负担,谁就应当付费”的公共费用分摊原则。所谓受益原则是指“谁受益,谁付款”的财政原则,它是从利益原则转化而来的。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具体采取何种政策,既要考虑到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历史习惯,又要充分考虑公民的承受能力和消费倾向,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16、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标志是什么?

公共产品能否得到充分供应对经济运行与发展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但公共产品并非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物品,其充分供应与否对经济社会能否正常运行,减少非生产性耗费,对经济资源的流动与配臵,对消费者福利及技术创新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即为供需平衡,其实现的标志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是MSR=……=MSC,即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17、混合产品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有效供给各有什么特点?

混合产品是介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和纯粹的私人产品之间的一个范畴,它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主要有两种类型:(1)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较为典型的混合产品。所谓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如政府对过度拥挤的公路不得不通过收费来加以限制,这使公路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它不再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但也不是私人产品,成为一种混合产品。(2)在价格上排他的公共产品也可能成为混合产品。所谓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不是完全免费的公办学校和医院即有代表性。

两种类型有效供给的特点:(1)拥挤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技术上实现排他。因此,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2)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费很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而且是正的外部效应。这类物品或服务,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此而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给予补贴,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由公共部门直接出资经营,往往也需通过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无偿供给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混合产品既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来提供,但私人提供混合产品常常难以实现政府需要的积极外部效应,所以大量的混合产品或由政府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或通过政府的必要补贴让私人部门来提供,并将受益与收费结合起来,这使混合产品的提供能更有效地实现公共支出的目的,又能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

18、试析克服外部负效应的主要方法。

(1)通过市场机制来矫正。方法有三:第一,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第二,产权与科斯定理。所谓产权,通常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科斯定理是指只要产权已明晰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臵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定理表明,只要产权界定明确,不论是谁拥有,外部性问题便能解决,公共部门不必干预。第三,社会制裁。实际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即依赖社会道德规范自动起作用,从而阻止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2)通过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相对于私人部门的矫正来说,政府可以采用更为有效的办法来矫正其外部效应,一般较常用的措施有:第一,是罚款或课征税收。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第二,是发放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第三,是政府规制。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第四,是法律措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

19、什么叫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公共选择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1)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2)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3)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20、对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21、何谓利益集团?其存在的理由及活动方式是什么?

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利益集团的意义多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途径来理解现实;其二在于利益集团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以及它对于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义。第二种意义上,对利益集团给予了正面评价,它甚至进入政治变革的路径认识中:这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围绕公共政策博弈,并形成博弈规则,宪政民主也就产生了。

在中国,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贿赂即利用金钱、美色及其他有价物券“买通”相关决策者。这是目前中国非法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且形式隐蔽,“暗箱”操作。(2)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这是中国各类利益集团,包括合法利益集团,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方式。(3)说服即采用书信、电话电报、递交研究报告乃至直接造访等方式,对相关决策者进行劝说。(4)求助于“精英人物”即让本集团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成员或集团内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员,代表本集团的意愿,直接有效地接近相关决策者,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或者以人大、政协提案的形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直接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5)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这是目前中国合法利益集团较常用的影响方式。(6)借助媒体呼吁,通过舆论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即向当地(外地、甚至境外)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主动提供信息,请求其向社会广泛公开之,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或同情,从而对相关决策者形成强大压力,使本集团所面临的问题,被提上决策日程或重新考虑。(7)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8)施压性集体行动。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政府机关及主管部门门前聚集、静坐、请愿,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等。(9)参与或操纵选举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及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不同利益集团已经开始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等合法程序,参与地方的政治博弈。这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也未必沿用上述影响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向地方政府机关捐款、捐赠交通、通讯工具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某些公益性利益集团,也可能运用物质性资助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理念,以影响政府决策。

22、什么叫寻租?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寻租?

布坎南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寻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政府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收益的寻租;二是对政府肥缺的寻租;三是对政府活动所获得的公共收入的寻租。

寻租产生是因为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干预,认为只要政府行动主要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和财产,那么市场过程就支配经济行为,并且保护出现的任何租金将因竞争性的进入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大大超出由最低的或保护性的状态所规定的限度,逐渐干预市场调节,那么租金以及寻租活动必将继续存在。

对寻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应标本兼治,具体对策如下: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博采众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现行的党政干部选拨任用制度。

(2)行政机构与人员即要有相对稳定性,又不能长期保持不变,经常属于的高速和更新是必要的。

(3)大力推进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尝试;有偿辞职和引咎辞职制。

(4)公共生产缩小到必要限度内。标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公共服务设施,两种就业需求——竞争与保有的自然均衡。

(5)将竞争机制和聘用制度引入政府部门,完善民主程序,加强民间团体的参政议政职能等。

(6)高薪养廉,使国家公务员队伍能留得住人才,又不至于冒以身试法的危险。

23、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1)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是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核心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制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干部只上不下,只升不降,到年限就提拔,遇机会就升级,政府机构有条件就升格,开口子就增加职数,机关变成解决就业和待遇的福地,致使干部队伍和机构迅速膨胀。

(2)政府职能不断呈放大状扩张是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设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还不高,随着行政主体的地位、影响和权能的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被不断地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臵,越切越细,越分越乱,切出来的“新”部分越来越多,职能越来越被人为放大,对设立新机构、增加新人员以便加强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绩效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是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隐性原因。多年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只看产出,不看投入”。这种政府政绩评价机制极易造成某些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盲目地扩设机构、增加人员。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就是这种政绩评价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如官本位思想,缺乏人才流动与限任选任观念等,都是造成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原因。

(4)缺乏对政府有效制约监督的各项配套机制是政府改革艰难的外在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缺乏公正严肃的约束机制。机构编制没有法律依据,缺乏硬约束、硬保障,机构改革缺乏硬配套支持,这就使得机构膨胀问题在软环境、软约束中可以自由地延续泛滥。财政拨付与支持随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随意增加,“僧”多则“粥”多,“僧”少则“粥”少,人浮于事仅对行政效率有影响,对部门利益

则丝毫没有损害。由于没有通过财政硬约束来限制人员和机构的增加,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增编、增员的冲动和可能。干部选拔任免缺乏制度保障,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没有切实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5)政府自身利益追求的膨胀与约束的无力是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又一原因。政府作为一个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一旦被人们理性地设计出来,就会成为控制人、支配人的东西,具有天然自我膨胀的倾向。政府行为是按个人成本收益原则来计算的,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这样每个政府官员都存在一种谋求特殊利益的冲动,为保持官位、升职、发财,必然培植亲信,选用自己的人,造成机关人员膨胀。政府官员为了保证下属单位工作顺利,会尽最大可能争取保险系数,即加大投入维系更大储备。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由上级任命,要赢得上级的认可,就必须完成上级的指示,满足上级的愿望,这就迫使政府官员有着强烈的数量冲动:更大的机构规模、更大的管辖范围、更高的社会指标、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外,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等要求政府系统不断加大调控能力。全球性的民主化发展会不断拓展政府边界,拓宽政府职能。因此,政府增长、机构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客观的一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趋势。

24、西方文官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何在?该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有何借鉴意义?

西方文官制度的优点:(1)法制化。西方各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文官的法定地位、权力、责任,权利、义务。文官行使权利、执行任务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他的职位、地位、待遇依法受到保障,非因违法失职不受免职、停职等处分。(2)实行功绩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和“奖优罚劣”。它包括两方面: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论功行赏。(3)用人重知识化、专业化。(4)规定“政治中立”,实行职务常任。西方各国都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要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并规定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随内阁而进退”,保证文官的职位、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5)进行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分类、统一管理、智力开发、动机诱导等。(6)讲求职业道德。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对外以官方代表的身份出现,要求他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对此,各国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一般包括依法行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严守机密、不得兼职等。

西方文官制度的缺陷:(1)政府行政效率较私营企业低;(2)机械式工作方式和通常论资排辈的晋升方式往往压抑人才;(3)文官弄权,不负责任,往往使政务官左右为难;(4)有权势的文官集团在社会上形成了受到特别保护的利益集团。

该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权力导向型”的行政理念,树立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行政管理新理念。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权力本位 ”走向“能力本位”是改革的重要使命。

(二)健全体制。(1)从“法制”、“人治”走向法治。(2)尽快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

(3)试行政府雇员制。

(三)完善运行机制。(1)在“选”人方面,用好的制度选人用人。(2)在“用”人方面,尽快完善公务员任期制、竞争上岗制、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和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建立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3)在“训”人方面,用好的方式培训人,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培训制度建设。(4)在“退”人方面,一是严格考核制度,为真正贯彻辞退制度扫清障碍。二是严肃公务的纪律,对严重违纪者,坚决予以撤职直至开除,绝不姑息养奸。三是完善公务员待业保险制度,合理解决被辞退人员的出路与待遇问题。四是研究和明确公务员的退休年龄等退休条件,特别是高级公务员的退休问题。

(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25、什么是政府失灵?如何评价西方的“三权分立”与所谓民主政治?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紊乱,从而没能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臵。

对西方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评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强调,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应实行三权分立,目的是使三个机构互相制衡、互相监督,使各个部门在权力制衡和监督中达到政治行为的高效与廉洁。这种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一方面通过政治架构各机构的权力制约关系,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避免独裁政治的产生;另一方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使政治架构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都是通过全面的考虑,充分反映了国家和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杜绝政策的危害性。这种权力制衡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独裁政治和腐败政治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机制却随着各政治力量(指各政治架构成员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政党)间关系的变化而失去制衡和监督的效能。其一,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发展,三权分立制度已经同资产阶级多党制溶为一体。三权分立框架内的权力制约,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竞斗。其二,三权分立本质上是占社会少数的资产阶级所享有的民主形式,总统也好,首相也好,议员也好,大法官也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或代表人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种制度内的作用和影响是无足轻重的。其三,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是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造成几个权力机关各说一套,多个声音,造成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是西方国家普通民众对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由于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往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

26、结合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际,阐述我国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历程。

以民主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主导,以法治化作保障,是我国政府决策优化发展的重要成就和集中反映,其最终目的是推进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公平正义和资源的高效配臵。

(一)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办理的行政事项,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事项,能够公开的都要向社会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新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在政策出台之前通过媒体公示、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保证群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三是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逐渐参与决策过程,促使政府决策“谋”与“断”相对分工,这是现代政府决策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在决策系统中,充分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决策。目前,我国政府基本上形成了由情报信息、参谋咨询、决策中枢、决策监控、执行反馈等环节构成的现代政府决策机制,这些环节构成了完整的决策链。作为决策中枢的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方案选择,也基本遵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多个方案、抉择最优方案、追踪决策等环节和过程。政府决策组织体制和程序的科学化,克服了传统决策中领导专断的弊端,决策实行集体领导、重视专家学者意见和民众意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随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经验决策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如德尔菲预测法、博弈论、系统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模拟实验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等,极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三)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框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框架初步形成。一是决策权力配臵的规范化,实现决策权依法有据。改革开放后,中央高度集权状况逐渐改变,下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自主决策空间;长期以来党管一切、党政不分的状况也有所改变,党委、人大和政府三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逐渐形成有机配合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要求党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活动,处理好党政关系和议政关系,实现三者决策权限、职责和范围的规范化。这意味着我国行政决策权力,从理念和制度层面都开始统一并得到保障。二是政府决策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目前政府出台政策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公开和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制定体系基本形成。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实施行政决策的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后,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化建设。三是强化对决策权力的监督,对决策失误实行责任追究。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逐渐建立。2006年,国务院对建立行政问责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问责方式由“上级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特别是对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行政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决策问责使决策者更为慎重用权、慎重决策。

27、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第二,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并且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现象,让人民群众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社会公平直接关系国家政权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重视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要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使之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维护司法公正。保证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不受任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司法公正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方向。第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要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权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第五,坚决反对腐败。反腐倡廉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重点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反对职务侵占。严禁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插手招投标活动,牟取私利,这要成为经济上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逐步推进财产申报制和公示制。已经制定了一些制度,包括领导人财产和家属子女在国外定居和经商情况,还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逐步从申报到公示,这是对干部手中权利的一个最重要的监督。三是公开财政中的“三公”经费。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范围,并且明确公布的内容具体到项。我们要坚决惩治腐败,按照法律对于各种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要严厉予以惩处,毫不手软。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论文

论政府经济职能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尤为重要。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从那些需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领些域中退出,还权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给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义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失灵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第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第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第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第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第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第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政府经济职能的准确界定,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途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

干预。一下市政府事先其职能的几种途径。

(一)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

(二)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入手:第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第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

(三)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四)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能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必须要确定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它主要包括:

1.制定国民经济的宏观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目标,进而以此为中心实施相应的系统配套政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推动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界定和保护产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来从事市场活动,而企业作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产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

3.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就要求有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而市场秩序的建立、健全,除了需要商业道德的教化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力量主持操作,这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4.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不能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就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有参与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但政府有参与必要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直接生产。政府既可直接担当责任人进行政府生产,也可间接生产。

5.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好的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6.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协调、监督和促进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些中介组织,可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协调、监督和促进作用,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需要。在我国,尤其要发展公证、仲裁、计量、质检认证、资产和资信评估等机构。

7.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是既能保证社会稳定,又能促进效率提高。

总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学导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2.陆丁:《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杨欣.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7,(3).5.马勇,徐长玉等.政治经济学新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6.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9)

能要高效而有力。

下载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经济学论文

    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摘要本文是一项针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首先对近30年中国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

    公共经济学 小结

    公共经济学小结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

    公共经济学小结

    导论 1.公共经济学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 2.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3.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4......

    公共经济学题目

    公共经济学选择题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导论1.经济学的本质:如何选择。 2.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①稀缺性;②效率。 3.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2009

    南开大学MPA《公共经济学》大纲(2009年) 授课教师:行政管理系 孙涛(范孙楼532-1,电话:022-23498933)一、课程要求 20世纪的一个主要经济现象是各国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规模的扩张。......

    公共经济学论文

    (本文来源于兰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学生作品),仅供参考。 题目:论住房改革议案背后的利益集团 作者:学院:班级:学号:《公共经济学》 结课论文xxx xxx学院 xx专业xx班 xxxxxxxxX......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