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经济学教案
第一部分 必要的理论准备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内涵
2、了解公共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3、懂得公共经济学发展和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二、教学内容
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公共经济与微观、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重难点
1、重点: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2、难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五、采用的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
六、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
采用随即课堂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详细教学过程
案例呈现:(案例通过PPT呈现)案例一:关于大蒜、绿豆价格的宏观调控 案例二:关于商品房价格的调控 案例三:关于中国石油定价机制
问题:政府究竟在经济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公共经济学的内涵
Q: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活动的主体的那些? A:企业、家庭、政府 1
1、公共经济学的定义:公共经济学又被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问。所谓公共部门,主要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因此人们有时又把公共经济学称为政府经济学。
注意三点:
一是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政党、立法、工、青、妇、NGO及国有企业);而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
二是政府的行为方式和目标: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又必须以全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为前提和目标。
三是政府的作用有三个:收入分配功能、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和宏观经济稳定功能。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注意二点:
一是公共经济学中政府的涵义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中央政府
第二个层次: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第三个层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事业 第四个层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事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研究财政收支;
第二层次是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层次是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旧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研究范围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专注于税收问题; 新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本身,还研究财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1、公共经济学的起点:经济学从它一诞生起就与国家、政府联系在一起。
2、公共经济学的兴起: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首次引入公共经济这一概念。
三、公共经济学与相关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1、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两个连接点:第一个连接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第二个连接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
2、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4、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
第二章 市场效率与“看不见的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掌握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3、掌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4、理解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5、理解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及其衡量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人的欲望和资源的稀缺性;
2、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3、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4、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5、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6、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限制条件;
7、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
8、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
9、公平原则——洛伦兹曲线
10、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及效率的实现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重难点
1、重点: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2、难点: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
五、采用的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
六、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
采用随即课堂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详细教学过程
一、资源的配置
1、人的欲望和资源的稀缺性 两点:
一是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人们的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尽。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得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点评:正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推动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去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从而也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无限额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
2、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资源就是指满足人们需要的个各种物品,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资本为代表的人造资源,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源,以企业家为代表的风险资源。
3、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科学。任何经济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一是生产什么?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生产某种产品和服务的资源多一些,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的资源就会少一些。
二是如何生产?谁来生产,用什么资源,用什么技术。
三是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
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
1、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资源的配置方式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计划方式可以成为计划经济,是指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依靠政府的一系列计划来实现。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主要靠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来决定的。
市场方式又可以称为市场经济,是指整个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市场机制的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指示器向企业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二是作为利益制约力量调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是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或者说,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决定的。
米尔顿.弗里德曼把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归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到少产品,即收入分配。
1)传递信息
信息传递是市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从消费的角度看,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落影响到人们对产品的购买。当产品价格上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会减少对某一产品的消费;而当产品价格下降,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购买更多的产品。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高价格信号告诉生产者商品受到较高的评价,从而鼓励生产者扩大生产;低价格标志着市场对该商品欲望的降低,从而鼓励生产者从生产这种商品转向生产那些相对成本而言评价更高的东西。
2)协调人们的行为
市场价格还可以协调买卖双方的选择,使他们的决策相互一致。如果出现超额供给,必然引起价格下跌,从而就会抑制生产,鼓励消费,直到超额供给消失;相反,若出现超额需求,必然引起价格上涨,从而就会鼓励消费者节约使用物品,并鼓励生产者多生产,这样超额需求也就随之消失。
3)提供有效激励
市场价格建立了一种奖励—惩罚结构来引导各方面的决策者最大限度地努力工作,并与他人合作,使用最有效的生产方法,提供其他人最想要的物品,以及为将来投资。
4)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
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利己的个人参与合作并使人们的选择一致。利润和亏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关不同经济活动优势和劣势的信息。亏损说明某种经济活动过挤,所以生产者无法弥补其成本,成功的市场参与者会把资源从这样的经济活动转向其他更有价值的用途。
3、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限制条件 第一,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 第二,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第三,信息是完全的; 第四,产权是明晰的;
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
1、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
1)狭义的资源配置包括三方面:怎样用有限的要素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更符合人们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这些产品应在消费者之间怎样交换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
狭义资源配置效率并不考虑初始要素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以及生产成果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的问题。
2)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效率的三条基本原则。
2、效率原则——帕累托最优
1)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
2)生产有效率的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
3)达到帕累托最优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是交换最优。即使在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二是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三是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的产品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3、公平原则——洛伦兹曲线
4、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及效率的实现
市场机制运行的特点: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而市场是一种产品(或要素)的买方和卖方互相竞争,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 ①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②所有经济行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
③经济利益具有可分性与所有权具有确定性 ④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⑤生产和消费都不存在外部经济 ⑥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
第二部分 政府经济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市场失灵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市场失灵的含义;
2、掌握市场失灵的原因;
3、了解市场失灵的应对办法;
二、教学内容
1、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2、市场失灵的原因;
3、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4、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职能;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重难点
1、重点:市场失灵的含义;
2、难点:市场失灵的原因;
五、采用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
六、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
采用随即课堂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详细教学过程
1、市场失灵的概念: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对概念的解读: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参与主体,即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而产品价格标示出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它影响着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价格上涨,则预示着这种产品供不应求,对于生产者而言,为了追去利润最大化,应该扩大生产规模,多提供产品;而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预算线的约束,同样数量的收入,在产品涨价的情况下只能购买更是的产品了,因此,消费者会较少该商品的消费,而去寻找替代商品来满足需求。因此,一方面产品供应数量增加了,而消费需求量却降低了,最终,供与求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市场上价格的形成过程。
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决策所依赖的价格信息不是当期及时价格,而是过去的价格。也就是说,生产者只有察觉到价格涨跌后才能做出是扩大生产还是缩减生产。因此这导致即使价格信号运行良好,需求和供应也会脱节:当价格上涨,所有的生产者都一哄而上,竞相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产品,这就可能导致产品供应过多而导致价格下跌。而当大家发现价格下跌时才意识到产品供应过多,这是供与求已经失衡了。所以,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这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出现无效率。
2、市场失灵的原因(1)市场势力:
根据市场势力的大小,可以将其划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三种。市场势力可以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完全竞争的供求均衡。不完全竞争导致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消费者购买量低于效率水平。过高的价格和过低的产出,是伴随不完全竞争而来的非效率标志。
(2)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在相互作用的经济单位中,一个经济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的影响,而该经济单位没有根据这种影响对其他单位支付赔偿,或从其他单位获得报酬,则这种影响就被称作外部性。换言之,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存在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同社会收益不一致,价格机制被扭曲,价格机制不在传递为获得效率所必需的正确信息,结果市场均衡并不能使资源达到有效率的配置,市场均衡并不能使得整个社会的总利益最大化。
(3)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品,就不能排除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物品,因为在技术上无法排除,或者虽然在技术上能排除,但排除的成本高。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增加的消费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个人使用这种物品并不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
因此公共品具有的上述特性使得由市场来提供公共品数量将低于最有数量。(4)不完全信息
3、政府参与经济与“看得见的手”(1)凯恩斯与“看得见的手”的提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了“看得见的手”。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或者称为国家调控经济。当出现经济危机、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国债,把经济刺激起来;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措施,使经济降温,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9(2)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①垄断的存在,使得垄断者对价格有较大的控制力,这时候价格信号就失真,市场机制遭到破坏,发生市场失灵现象;
②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带来市场失灵; ③外部经济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 ④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存在引出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但是政府的作用并不是代替市场,而是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解决市场机制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情形。
(3)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职能 ①提高效率 维护市场秩序 消除外部不良经济 加强公共物品的攻击 ②力求公平干预收入分配
提供社会保障(失业、养老、医疗保健、扶贫)③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
运用一系列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减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解决失业问题,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就成为政府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第四章 市场势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市场的类型及其特点;
2、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3、了解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
4、懂得市场势力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理解政府为什么要反垄断;
6、熟悉《反垄断法》的基本内容,掌握政府反垄断的公共政策。
二、教学内容
1、市场势力的概念及市场结构;
2、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
3、市场势力引起市场失灵;
4、垄断及其形成;
5、垄断势力的测量;
6、垄断造成的损失及其低效率;
7、对垄断的市场势力进行公共管制
8、反垄断法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重难点
1、重点:市场势力引起的市场失灵;
2、难点:垄断造成的损失及其低效率;
五、采用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
六、过程考核评价方式和手段
采用随即课堂提问并指定学生回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详细教学过程
一、市场及其资源配置效率
1、市场的概念及市场结构
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交易活动。
市场有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2、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最有效率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是指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4个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其中任何一个的销售量或购买量在整个市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
11(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商品质量、销售条件、商品、包装等方面都是完全相同的。对消费者来说,购买那一家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3)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或者市场。这意味着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
(4)信息完全市场上的每一个卖者或者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备受经济学家推崇,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有4大优点: 第一,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第二,完全竞争市场会刺激效率不断提高 第三,消费者主权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第四,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势力引起市场失灵
市场势力:就是单个市场主体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市场势力存在于三种类型的市场: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二、市场势力的极端情况——垄断
1、垄断及其形成(1)垄断涵义
垄断:是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市场势力的极端情况是完全垄断,即一个行业只存在唯一的买者或卖者。
完全垄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行业壁垒”的存在,使别的企业无法进入,造成独家经营。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一是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二是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三是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2)垄断产生的原因
第一,显著的规模经济。即某些行业的生产必须有一定的规模,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
第二,资源独占。独家垄断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产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尤其是对某些稀缺资源的控制,产生了对资源的独占。
第三,技术壁垒。第四,政府特许。
2、垄断势力的测量
第二篇: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第三篇: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
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2、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
(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
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1、改善资源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
3、稳定宏观经济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
(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
2、问答:
(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5)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讲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关于公共产品的两种定义
2、纯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判别与分类
二、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1、囚徒困境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解读
2、智猪博弈模型:对部分领域存在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现象的诠释
(二)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
2、局部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
(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林达尔均衡
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二)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3、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趋势
五、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
1、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2、解决公共产品的路径探索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2、问答:
(1)简述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3)图示说明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图示说明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5)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有哪些形式?(6)简析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条件?
(7)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三讲 政府规制与公共企业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和动因
(一)涵义
(二)动因
1、规范分析:公共利益论
2、实证分析:“部门利益论”与“俘虏理论”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一)外部效应及其校正
1、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2)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的校正:外部效应内在化(1)一体化
(2)产权界定和交易(科斯定理、科斯经典案例)(3)补贴、罚款或征税(4)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5)行政与法律措施
4、外部性理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二)政府对垄断的规制
1、垄断形成原因
2、垄断状态下的资源配置
3、反垄断的政策与措施
(三)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领域经济活动的规制
1、信息不对称含义
2、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源配置(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政府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规制措施
(四)政府对特殊产品市场的干预
特殊产品主要指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产品。政府干预包括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控制、价格干预等。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价格干预,即支持价格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的运用
三、公共企业
(一)公共企业性质
1、政府兴办公共企业的目的
2、公共企业的性质
3、公共企业的存在领域
(二)政府对公共企业规制
1、生产规制
2、产品规制
3、用工与薪酬规制
(三)公共企业的效率
1、公共企业效率判断标准
2、公共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3、提高公共企业效率的途径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功能定位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政府规制、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内在化、科斯定理、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公共企业
2、问答:
(1)简述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有何启示?(3)何谓排污权交易?
(4)阐述校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5)垄断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规制?(6)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交易产生哪些问题?(7)联系实际评析政府价格规制。(8)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四讲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
(一)功能收入分配
1、涵义与形式
2、核心问题:效率
3、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规模收入分配
1、涵义
2、核心问题:公平
3、收入差距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
(三)收入分配过程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二、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理论流派
(一)分配正义论
(二)机会平等论
(三)功利主义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五)其他:倒U型理论、阿马蒂亚.森的理论
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分配原则和要求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
3、收入分配的要求:过程公正,结果合理
(二)收入分配的调节
1、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如实行剩余分享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等)
2、完善再分配制度,即完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3、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价格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三)社会保障
1、含义
2、意义
3、构成
4、类型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二)
(三)美国模式 北欧模式 德法模式
五、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现状
(二)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功能分配、规模分配、基尼系数、分配正义论、机会平等论 2问答:
(1)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有何不同?(2)简析基于效率的要素价格决定方式。(3)简述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与指标。(4)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手段有哪些?
(5)简述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6)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五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一、宏观调控的地位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地位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1、含义和工具
2、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财政政策的运用
4、财政政策乘数
5、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宏观经济的供给管理
(一)产业政策
(二)区域政策
(三)工资政策
(四)人力政策
(五)体制机制改革
四、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积极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2问答:
(1)简述宏观调控的目标(2)简释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
(4)你是如何看待功能预算与平衡预算两种不同财政理念的?(5)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6)概述宏观供给管理的政策。
(7)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六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本质
(二)公共支出的意义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
4、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增长理论
(一)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1、瓦格纳模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4、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
5、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三)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控制1、2、3、预算监督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三、公共支出的内容及其政治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教育支出
4、卫生保健支出
5、公共投资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补贴性支出
(三)中国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1、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2、成本和收益的评估(贴现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我国政府支出效率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支出、瓦格纳定律、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
2、问答:(1)简述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原则(2)概述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模型。
(3)我国公共支出增长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防控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长?
(4)购买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5)转移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政治经济意义何在?(6)如何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第七讲 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涵义与结构
(一)涵义
(二)结构
(三)功能
二、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
1、概念
2、特征
3、理论依据
(二)税收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构成要素
2、分类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对生产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形式
2、条件
3、决定因素
(五)税制结构的设计
1、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2、主体税种的选择
3、宏观税负的确定
4、我国的税收状况
三、公债:有偿的公共收入形式
(一)公债的概念和种类
(二)公债理论
1、“负债有害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2、“公债新哲学论”
3、如何看待公债的利弊
(三)公债的规模:影响和决定公债规模的因素
(四)我国公债发行及其运用状况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一)国有资产收益
(二)公共收费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收入、税收、税收的转嫁、公债、拉弗曲线 2问答:
(1)简述公共收入的构成(2)概述税收的特征与分类。(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4)税收转嫁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5)谈谈对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概述公债的特点和效应?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公债利弊的认识。
第八讲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特征
二、公共选择方式
(一)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
2、社会偏好的显示途径
3、阿罗假设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的求解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一)选民:
(二)政党和政治家
(三)官僚(政府官员)
(四)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2、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利益集团的类型
3、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四、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失败”
(一)政治经济周期
(二)“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三)“政府失败”的原因
1、官僚追求自身利益
2、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
3、信息不完善和有限理性
4、制度安排不完善
(四)解决“政府失败”的路径
五、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单峰偏好、多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中位选民定理、寻租。2问答:
(1)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是什么?(2)简述阿罗假设的内容。(3)简析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4)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5)解析官僚与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特征。(6)如何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失败?
(7)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阅读书目: 必读书1、2、参考书: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迪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 小结
公共经济学小结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济效率已经无法得到提高的状态。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不会给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帕累托改善。
社会福利要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公平的标准有多种,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
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于公共部门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从最初的“小政府”走向“大政府”和有效政府。
2、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庇古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提供带给个人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纳税带给他的负边际效用。鲍温模型指出,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的结果,而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的结果。
萨缪尔森模型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
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研究了平等的个人(政党)之间共同分摊公共产品成本的问题。
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易揭示所致。公共产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原因是私人不能有效提供,而非私人绝对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实验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3、公共选择
现代公共选择论大致从1950-60年代起步。
公共选择论的方法论三要素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和交易政治论。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实际,可以将公共选择论分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
一致同意规则下通过的集体行动方案是帕累托改善的方案,但一致同意规则的实行成本较高。
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其假设符合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单峰定理是指所有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单维集体行动方案可以是确定性的。相应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所支持的方案,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等的行为都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作出的。现代寻租理论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寻租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4、公共支出理论
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它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政府一旦决定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
公共支出可以按政府职能、支出的用途、支出的使用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同等标志进行分类。
根据对市场需求影响的不同,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转型期中国公共支出包括预算内公共支出、预算外公共支出和制度外公共支出。
截至1980年代,各国公共支出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瓦格纳法则概括了公共支出的这种趋势。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有许多,例如时间型态模型、“发展型”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等等。
进入1980年代之后,各国公共支出进行了调整。未来公共支出应当继续增长,还是应当缩减仍有争议。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既可以是公共支出缩减的理由,也可能成为公共支出增长的理由。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评价公共支出成本和效益的基本方法。其原理和私人企业财务评价相同,但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因为所要评价的许多成本和收益没有市场价格而变得更难。
5、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中国目前财政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等内容。
行政支出的介绍与分析。国防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活动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文教科卫各项目的介绍与分析。
公共投资支出的介绍与分析。中国公共投资体制的变迁。BOT方式的涵义、内容及其主要运用领域。
6、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支出又是转移性支出的重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公共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现收现付制下,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较大。个人账户制下,财政的生活保障支出责任较小。财政补贴的种类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补贴、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其他转移性支出还有援外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7、税收理论
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是它的形式特征。
税制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税收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与行为税类。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它反映各个税种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税收制度可以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前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只实行一种税的税收制度,后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由多种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现代税收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和财政原则。
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社会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后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所课税款,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在完全竞争和局部均衡分析中,税负转嫁和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比关系。拉姆齐开创了最优税收理论。拉姆齐法则是指商品课税之后,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等比例下降。弹性反比法则是其一个特例。
维克里和米尔利斯对最优所得税的研究的结论是应该实行倒U型的所得税率。税制设计理论更多考虑了税收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是更加现实的税收理论。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简况。
8、商品税
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流转税。商品税的特点有:税收负担具有间接性,会直接影响市场活动,具有累退性,管理相对简便,收入较为稳定。
商品税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课税对象选择的不同,商品税可以分为周转税、销售税和增值税。
销售税是商品税的一种形式,也称为营业税或营业行为税。销售税可按征收环节分类,多环节销售税又称周转税。现代国家课征的多为单一环节的销售税。增值税是课税商品或劳务在产销的每一阶段新增的价值所征收的税种。它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同样税率下,消费型增值税税负最轻。关税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边境、沿海口岸或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9、所得税
10、其他税收
财产税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征收。按财产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将之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土地税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世界上施行最广泛的特别财产税。
遗产税是对遗产课征的税收。赠与税一般与遗产税配套征收,以防避税。遗产税的主要种类有:(1)总遗产税制(2)分遗产税制(3)混合遗产税制。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类。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11、国有经济
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即经营性财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国有资产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国家投资借款归还收入等。
财政的公共化对国有资产活动范围和国有资产监管都提出了要求。市场经济下的国有资本收入只是财政收入极为次要的形式。
12、公共规制
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公共规制的目标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利益集团利益之分。前者属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后者属于政府规制经济理论,政府规制俘获理论就是其核心内容。公共规制可大致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公共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规制的放松和解除三个阶段。
规制的方式主要有:进入规制或退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经济性规制的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合同菜单而得以实现。根据合同激励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合同区分为高强度激励合同和低强度激励合同。
拉姆齐定价要求每种服务的价格都应该对回收企业的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并且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经济扭曲。
社会性规制的加强一是通过健全规制机构,二是通过加强立法。社会性规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法,提高社会效率。
13、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是就是政府预先编制的收支基本计划。
政府预算可以根据不同标准主要分为:单一预算与复式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政府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应地,有收付实现制预算和权责发生制预算。
收付实现制预算编制较为简单,但权责发生制预算能更好地反映公共部门活动的绩效。近年来,多个国家出现了编制权责发生制预算的倾向。现实中,权责发生制多采取经过修正的形式。
广为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有: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统一性。
政府预算的编制的方法有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等。政府预算草案在立法机构审批后,就成为了正式的法案,进入执行阶段。
政府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组织新的平衡的重要方法。
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14、赤字、公债、财政政策
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有多种,但最为常见的是发行公债。
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
公债的结构包括公债的期限结构、公债的持有者结构和公债的利率结构等。现代社会中公债的主要发行方法有公募法、承受法和公卖法。
公债的偿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买销法、比例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等。
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预算盈余、预算列支、发行新债还旧债以及偿债基金等。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符合特定假设,政府征税和发行公债,对民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现代公债理论有许多讨论是围绕该定理进行的。
15、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科层组织,它们都参与了财政活动。财政体制在它们之间划分和确立了财权财力关系,确保了整个政府收支活动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世界上除少数城市国家外,大部分国家存在多级财政。市场经济国家多实行财政联邦制。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职能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前者主要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
蒂布模型指出人民的迁移权有助于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职能应该主要归属中央政府。
政府收入权限的划分涉及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等,其中主要是税收权限划分问题。从理论上说,税收分权方法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根据税种本身属性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收;二是根据受益原则确定税权。地方政府应该拥有一定的发债权。分税的结果通常会导致地方收不抵支,这样就要求中央政府进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还可以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具有外部性的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国家的统一等功能。
按照是否附加条件,转移支付可以将之分为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数量以较为规范的公式为基础,考虑到各地具体的因素,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但是,均等化不是说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全一致。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小结
导论
1.公共经济学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
2.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3.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4.有两种政府观(国家观):第一种将政府视为有机体,即“政府有机论”。第二种把政府看作机械体,即“政府机械论”。
6.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关系密切。
7.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和法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8.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理论研究和计量研究,案例研究等。
一、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1.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济效率已经无法得到提高的状态。如果一种经济行为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处境得到改善,而不会给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带来负面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帕累托改善。
2.社会福利要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因素。公平的标准有多种,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标准
3.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4.公共部门的三大经济作用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分别对应于公共部门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
5.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从最初的“小政府”走向“大政府”和有效政府。
二、公共产品
1.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庇古模型说明,公共产品的提供带给个人的边际效用,应该等于纳税带给他的负边际效用。2.鲍温模型指出,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的结果,而公共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的结果。
3.萨缪尔森模型给出了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即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公共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
4.公共产品最优提供的威克塞尔-林达尔模型,研究了平等的个人(政党)之间共同分摊公共产品成本的问题。
5.公共产品提供的困难,在于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不易揭示所致。
6.公共产品主要由公共部门提供,原因是私人不能有效提供,而非私人绝对不能或不愿提供公共产品。
7.实验经济学对公共产品的提供,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三、公共选择
1.现代公共选择论大致从1950-60年代起步。
2.公共选择论的方法论三要素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和交易政治论。3.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实际,可以将公共选择论分为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和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论。
4.一致同意规则下通过的集体行动方案是帕累托改善的方案,但一致同意规则的实行成本较高。
5.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了投票悖论出现的可能性,其假设符合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
6.单峰定理是指所有人的偏好是单峰的,单维集体行动方案可以是确定性的。相应的公共选择的结果是中间投票人所支持的方案,这就是中间投票人定理。
7.投票人、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等的行为都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作出的。
8.现代寻租理论通常与政府管制有关,寻租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四、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它反映政府的政策选择。政府一旦决定供应哪些产品和服务,生产多少、产量质量如何,公共支出就代表着执行这些政策的成本。
2.公共支出可以按政府职能、支出的用途、支出的使用部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同等标志进行分类。
3.根据对市场需求影响的不同,公共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4.转型期中国公共支出包括预算内公共支出、预算外公共支出和制度外公共支出。
5.截至1980年代,各国公共支出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瓦格纳法则概括了公共支出的这种趋势。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有许多,例如时间型态模型、“发展型”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公共支出的微观模型,等等。
6.进入1980年代之后,各国公共支出进行了调整。未来公共支出应当继续增长,还是应当缩减仍有争议。公共部门的低效率既可以是公共支出缩减的理由,也可能成为公共支出增长的理由。
7.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评价公共支出成本和效益的基本方法。其原理和私人企业财务评价相同,但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因为所要评价的许多成本和收益没有市场价格而变得更难。
五、购买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产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2.中国目前财政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行政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科研支出、公共投资支出等内容。
3.行政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4.国防支出的介绍与分析。
5.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是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活动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
6.文教科卫各项目的介绍与分析。
7.公共投资支出的介绍与分析。中国公共投资体制的变迁。
8.BOT方式的涵义、内容及其主要运用领域。
六、转移性支出
1.转移性支出是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支出又是转移性支出的重点。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公共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
3.社会保障制度类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现收现付制下,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较大。个人账户制下,财政的生活保障支出责任较小。
4.财政补贴的种类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补贴、财政贴息和税式支出。
5.其他转移性支出还有援外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七、税收理论
1.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是它的形式特征。2.税制要素一般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等。其中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是税制的三个基本要素。
3.税收根据征税对象可以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与行为税类。4.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制中税种的组合状况,它反映各个税种在税收收入中的地位。
5.税收制度可以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前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只实行一种税的税收制度,后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由多种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
6.现代税收原则包括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和财政原则。7.税收负担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和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社会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
8.税收负担可以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的课税总额与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后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9.税负转嫁就是纳税人不实际负担国家所课税款,而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负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就是税收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0.在完全竞争和局部均衡分析中,税负转嫁和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对比关系。
11.拉姆齐开创了最优税收理论。拉姆齐法则是指商品课税之后,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等比例下降。弹性反比法则是其一个特例。
12.维克里和米尔利斯对最优所得税的研究的结论是应该实行倒U型的所得税率。
13.税制设计理论更多考虑了税收征管成本和遵从成本,是更加现实的税收理论。
14.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简况。
八、商品税
1.商品税是对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提供个人和企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课征的税种的统称,也称流转税。
2.商品税的特点有:税收负担具有间接性,会直接影响市场活动,具有累退性,管理相对简便,收入较为稳定。
3.商品税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课税对象选择的不同,商品税可以分为周转税、销售税和增值税。
4.销售税是商品税的一种形式,也称为营业税或营业行为税。销售税可按征收环节分类,多环节销售税又称周转税。现代国家课征的多为单一环节的销售税。增值税是课税商品或劳务在产销的每一阶段新增的价值所征收的税种。它可以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同样税率下,消费型增值税税负最轻。
5.关税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边境、沿海口岸或指定的其他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关口,对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九、所得税
十、其他税收
1.财产税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征收。按财产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将之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2.土地税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是世界上施行最广泛的特别财产税。
3.遗产税是对遗产课征的税收。赠与税一般与遗产税配套征收,以防避税。遗产税的主要种类有:(1)总遗产税制(2)分遗产税制(3)混合遗产税制。
4.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及其级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类。
5.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印花税暂行条例列举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
十一、国有经济
1.国有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即经营性财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2.国有资产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国家投资借款归还收入等。3.财政的公共化对国有资产活动范围和国有资产监管都提出了要求。市场经济下的国有资本收入只是财政收入极为次要的形式。
十二、公共规制
1.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公共规制的目标有提高社会福利和利益集团利益之分。前者属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后者属于政府规制经济理论,政府规制俘获理论就是其核心内容。
3.公共规制可大致分为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
4.公共规制过程大致包括立法、执法、规制的放松和解除三个阶段。
5. 规制的方式主要有:进入规制或退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
6.经济性规制的绩效的提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合同菜单而得以实现。根据合同激励强度的高低,可以将合同区分为高强度激励合同和低强度激励合同。
7.拉姆齐定价要求每种服务的价格都应该对回收企业的固定成本作出贡献,并且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经济扭曲。
8.社会性规制的加强一是通过健全规制机构,二是通过加强立法。社会性规制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方法,提高社会效率。
十三、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是就是政府预先编制的收支基本计划。
2.政府预算可以根据不同标准主要分为:单一预算与复式预算;项目预算和绩效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3.政府预算编制的会计基础包括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应地,有收付实现制预算和权责发生制预算。
4.收付实现制预算编制较为简单,但权责发生制预算能更好地反映公共部门活动的绩效。近年来,多个国家出现了编制权责发生制预算的倾向。现实中,权责发生制多采取经过修正的形式。
5.广为市场经济国家接受的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有: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统一性。
6.政府预算的编制的方法有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等。
7.政府预算草案在立法机构审批后,就成为了正式的法案,进入执行阶段。
8.政府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中,通过改变预算收入来源、支出用途以及收支规模,组织新的平衡的重要方法。
9.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
十四、赤字、公债、财政政策
1.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有多种,但最为常见的是发行公债。
2.公债是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在向国内外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
3.公债的结构包括公债的期限结构、公债的持有者结构和公债的利率结构等。
4.现代社会中公债的主要发行方法有公募法、承受法和公卖法。
5.公债的偿还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买销法、比例偿还法、抽签偿还法、一次偿还法等。
6.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预算盈余、预算列支、发行新债还旧债以及偿债基金等。
7.李嘉图等价定理是指,符合特定假设,政府征税和发行公债,对民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现代公债理论有许多讨论是围绕该定理进行的。
十五、政府间的财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