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时间:2019-05-12 00:2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第一篇: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

第一课: 1.理性和稀缺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我个人认为,理性可以保证人做出的行为都是合理的,而稀缺则说明了资源的不足和人的需求的矛盾,因而才会产生人的分析。

这两个基本假设保证了经济学它的规律的合理性,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理性的学科。个人来说,我不认为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存在稀缺性,那么经济学解决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老师讲的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经济学是一门理科。之前,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很虚的东西,但是现在看到了这两个前提我就感觉很被吸引;对我们理科生来说,一个理性的头脑反而更适合思考经济学的问题。2.现实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吗?

这个问题正如老师介绍的,可能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合理的假设,至少在经济学领域研究问题时,可以将所有人当做经济人看待。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人总是会首先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是一个本能反应,是生来就有的。人所作出的所有的利他行为,本质上还是会有利己的因素在里面,否则人就不会做这些事。例如有人会做善事,会帮助他人,这显然求的就不是物质上的回报,可能就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满足,情感的需求,而这些都是对他有利的。因此,人可以在做某件事之前,评估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各个方面),然后选择做或者不做。这又体现出人的理性的一面,即感性也可以归入理性中的情感需求这个方面。至于反对者所强调的不存在绝对的理性,我是很赞同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只因为绝对理性不存在而否定人的理性判断,不也是很荒谬的吗? 3.自利和自私

这两个词,看似是很接近的,但是经济学中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经济人假设中,提倡自利反对自私。

我认为,自利是人的本性,符合经济人的前提,而且自利通常不会造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而自私则是完全能不考虑他人利益的另一种行为,两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但我们不能否认自私这个现象的存在,虽说人生来是自利而未必自私,但它的确又是存在的,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用制度去引导这些人走向自利。

正像老师所说的,自利的同时同样可以利他,从而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很显然自私的行为只能导致背离。以PPT中的1+2为例,为何学生很欢迎这个制度,它利用了人自利的特点,让学生去做公益的活动来利他,而对学生来说实现了双赢。

第二课:

1.竞争性、排他性和免费搭车者

这是区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关键点。

这里我想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关于竞争性,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混合产品还是俱乐部产品,其本质上还是不同于私人产品。那么,是不是竞争性就是私人产品的特征呢?也就是说,因为每个人的消费,会影响他人的使用,数量增多则使用效果变差,所以才是因人而异,作为私人产品存在吧。

免费搭车者,这个概念很有趣,名字也起得很特别,但仔细想来还真没有一个更好的定义来形容这种行为。老师用的是灯塔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如果灯塔是私人运营的,前一艘船已经付费照明,那么之后的一艘船就直接跟着前进而不停下来缴费。但是这里对非排他性的定义就出现了一个有些模糊的概念。还是以灯塔为例,不考虑成本高的设卡拦截方案,如果我计算好了照明所需时间为10分钟,然后告知后面想免费搭车的船只,只要前一艘船离开危险范围我方就会停止照明,那么船只就会考虑自身安全问题而不得不付费。这只是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如果管理方法的进步可以导致排他的成本降低,那么关于排他性和非排他性的界限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2.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

我对于这个方面不能更赞同了。在我国,对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供给往往是非此即彼,但经济学更有研究的其他国家却想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法。

很显然,不少的公共产品在政府供给下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所以私人供给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从课堂上所讲的两个条件来看,最根本的依据还是私人配给更能反映真实的需求和消费,更能够贴近市场。

囚犯外包,是因为政府的统一管理资源消耗大,在同等状况下,引入私人供给,有效降低了成本。而遮阳棚,则是它能够在为民众提供便利的同时,满足广告商的需求,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这两个,都是政府供给无法实现的。

从这两点我的体会是,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需要保证的是两个基本点:

一、公共产品的性质不变,它的功能完全能够得到实现,政府和机构仍然要承担对它的责任;

二、私人供给的效率必须高于政府供给,否则考虑到管理成本,它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当然,在我国,由于可借鉴的历史不多,我们要走的还很远。首先应该由政府主动引入私人供给,并以补贴等形式进行鼓励。另外,加强监管,避免权力滥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第三课: 1.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以及对应的反公地悲剧,不能完全说是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公共经济学可以分析的现象。我认为,不论在何种情况,什么领域,产权的模糊往往就对应着整体利益的损害。人从自利性出发,自然是希望从这些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与此相对应的成本,往往就面临无人愿意承担或者无法承担的窘境。案例中富阳市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我非常赞同的一点是由政府或者公共机构出面,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明确产权关系,确定约束成本的共同开发或者将其转化为私人承包等形式。2.谁来养活中国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布朗的观点是有点武断的。我认为,他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技术的进步。多亏了李振声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相继解决了小麦、水稻单产的难题,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大丰收。而未来,科技依然将是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重要的依靠。以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是不可驳辩的事实。

但是,从客观来说,他的分析又的确是很有预见性的。人口、消费、耕地、缺水,每一个都是困扰中国的大问题,并且至今也没有完全能够解决。中国的人口还在快速增加,即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保持不变,中国每年也需要大量增产粮食。与粮食需求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人口向城市迁移,水源问题以抽水马桶为典型例子,急待我们解决。3.税价联动控烟 根据数据来看,我国的烟草价格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先不考虑物价的原因,以万宝路这种进口香烟来看,我们就比国外很多国家便宜了一倍多。

从这里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吸烟成本过低,烟草价格便宜,违法成本也很低;

2.进口烟草的关税过低,导致价格偏低,不仅不利于控烟,还挤压了国产烟草的利润空间。3.烟草的产业规模大,不能一下打压得太厉害

综上来看,税价联动控烟是最好的办法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6项具体的政策措施,其中提高烟草税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能阻止年轻人成为吸烟者。针对进口烟的问题,至少需再提高30%的关税。

另外,政府应通过更加严厉的执法手段来打击香烟走私,而不是仅仅降低税率。

第四课

1.寻租、设租的社会影响

我不认为寻租和设租是完全为了考虑腐败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它的确为分析这样一个公共经济学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依据。

对于寻租,它有时可能是一个损人利己的行为,即对寻租者而言是利益的扩大,而对于其他人以及从整个社会看,都是一种“负和博弈”。寻租者付出了成本,其中有游说和贿赂的成本,有对消费者应有权益的损害,而这些付出的成本最终都是转嫁给了整个社会的。如果寻租行为的利益超过了寻利行为,也就是说我通过游说贿赂等手段能够取得比改善自身生产条件更多的利益,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停滞不前了。

而设租,则是在寻租的同时与之对应的一种手段。应该说,它和寻租是相互补充的,并且设租者可以和寻租者共同分享利益。不可否认有些设租是被迫的,因其条件复杂性必然要考虑成本的分摊,但很多设租实际上是权力拥有者一种牟利的行为。此类设租行为往往和职业密切相关,处于自利甚至是自私的目的,人们故意设置困难,来获得与寻租者分享利益的机会。

这两个行为,我认为都是很正常的经济行为,一定范围内都是合理的。甚至我大胆地说,如果不存在这两种行为,而是每个人都进行单纯的寻利行为,并不一定会比合理的寻租行为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反而,因为有了这样的行为,寻租者可以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去提高技术以获取竞争优势,而仅仅付出少量代价就获得自己需要的利益;对于市场来说,管理成本也需要分摊,在同等条件下自然会选择可以为其带来更多利益的寻租者。所以寻租行为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说实在要做的,那就是对这类行为的控制,即不能让寻租行为获得的利益远高于其风险,而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改进监督机制,限制权力的范围,使这样的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2.腐败和寻租是否等同?

正如上面说的,这两者必然是不能划等号的。首先看下对腐败的定义吧,即寻租者将钱交给了代理人,而代理人利用了自己被委托人授予的职权,却并没有让委托人分享利益。在我的理解中,那个腐败者就是代理人。

相对应的,如果这是一种寻租的行为,那我可以这样改。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权力,第三方(寻租者)给了代理人一笔钱,代理人应当选择的是将利益交给委托人或者和其分享,这样就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所以,我认为寻租并不一定就是腐败的表现,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权力和利益能够对等。也就是关键在于代理人,他本身不是委托人,不是权力的拥有者,但他获得了自己不应当获得的利益,这才是腐败。而这本身与寻租的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寻租也可以是市场对成本的一种自然调节和补偿。就以老师课上讲的医生为例,我们国家医生收受红包的行为实际上是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没有那么明显,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有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美国的医生工资比我们要高出数倍,医生的地位也高出不少。众所周知,医生的工作非常劳累,也就是成本高,而受益却和成本不对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无论是从自身出发,还是客观条件决定,不可能保证对每一个自己负责的病人都尽其所能,因而就有了这样一种寻租和设租的条件。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与经济人的理性并不矛盾。难道这就被认为是腐败么? 3.对副题:政府的一点理解

政府,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服务性的组织,那么它的运作也就离不开经济学的机制了。这里,我们更多地用公共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政府的行为,也是考虑到它与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性。

首先是有限政府,不管什么政府,它的影响力都应该小于整个市场。政府应当无条件遵循市场机制,对纳税人负责。

之后谈到企业化政府,这一点很有启发性。试想,如果政府能够像企业那样,考虑投入和产出,合理利用资源,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前提是,政府的功能不受影响,其运作目的,即对公众产出没有改变)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政府就是上面所说的官僚政府。

1、即使抛开国有企业,我们依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政府对市场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这绝非是一个好的倾向。

2、我们的政府监督机制完全不透明,本来其应当对纳税人负责,现在却变成了对上级,对国家机关负责。

3、机构管理混乱,人员过多,效率低下

这十条改革的建议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剂灵丹妙药。总体上说,就是政府应当退出一线的管理,转而让市场来自己发挥其调节性;同时政府积极引导,更多利用市场机制而非行政指令;最重要的是明白自身的目的:重产出而非投入,永远公民即纳税人的利益考虑。

如果这几条建议能够有效实施,或许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有效率的政府。

第五课

1.初次分配的各个要素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这是老师给出的四个要素,我想它们可能是最最基本的几个要素吧,但应该不能算是全部要素。

初次分配各个要素的比重,虽然老师没具体提到,但显然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通过一些例子看到端倪。罗技公司的鼠标,开发者和零部件商、销售商占了九成多,而工厂仅仅获得了7.5%的利润,还不考虑水电费和工资、土地、环境成本。由微笑曲线就能看到,我们的劳动力能够获得的比重极低。

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边际收益产品,决定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某个要素的边际收益高,厂商才会对其需求大,所以才能在初次分配中有更多比重。这样,难免会出现分配不公平的状况。2.再分配的必要性

正如上面分析的,由于公平性在初次分配中不是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没有在此基础上的再分配,那么富的只会更富,穷的一辈子就穷下去。这一点由基尼系数就可以看得很明白了。

承认个体的区别是再分配首先必须考虑的。每个人在拥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是有区别的,这些有的是生来就决定的,有的是后天的,但无论如何,至少它的确阻碍了一部分人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人们又总在制造稀缺。这是经济学里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因为稀缺的确可以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他为何要学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成为稀缺。是不是稀缺就和公平矛盾?这倒未必,但稀缺带来的公平问题的确也应该有一定的措施来缓和。

进一步说,即使有了相对公平的资源,提供要素的机会也不一定平等。性别,年龄等因素,会使一部分人不能将自己的资源完全转化为收益,因此收益的机会还是有区别。

从MU 和I 的图我们可以看到,当政府采取措施将高收入者的部分财富分配给低收入者时,第二块区域面积显然大于第一块,即它给低收入者带来的收益的影响大于给高收入者带来的损失。因此,尽管这样的再分配在效率和平等性方面依然备受质疑,它的存在仍然是对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3.副题:性别亏损

正如老师所分析的,作为经济人的企业,或许无意歧视某个性别,只不过在规避“性别亏损”而已。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确看待两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区别。

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男女是有别的,任何中性化的政策制定都又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歧视。我们很难也不应当让男女的社会分工完全相同,而应该根据两者的不同特点引导社会和市场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

我们也要利用好上面提到的再分配。现在其实我们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女性的退休时间比男性早五年,女性可以休产假。但这显然远远不够。这样的政策事实上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机会不平等,政府必须更多地介入其他方面,而且不仅仅采取行政和政策的方式,还引入一些经济方面的补贴和惩罚,使得那些企业不为了自身利益而回避某个性别。总之,就是让性别歧视的成本高于不歧视,让那些提供平等机会的企业获得性别亏损的补贴。

第二篇: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公共经济学》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公共经济学就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也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公共经济学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这两种在行为逻辑上差异明显的机制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1)对市场失灵的分析(市场缺陷)。(2)市场缺陷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3)对公共物品问题的研究。(4)对公共选择问题的研究。(5)对政府预算问题的研究。(6)对公共支出问题的研究。

(7)对公共收入问题的研究。(8)对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研究。

2、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如何?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配臵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的商品交换,第二,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第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臵方式,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价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经济运行。市场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市场制度是否完善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准。市场经济的运行就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从而最终发挥其配臵资源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管理中心,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经济活动,可以说一切都是由政府来管的,经济活动是“本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和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政府应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为此必须重新调整政府的职能。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来看,政府职能转变有三方面内容:(1)政府应当退出生产经营领域;(2)彻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取消审批制度,转而以维护和监督规则的实施为主要职责;(3)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中的某些功能。

3、法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相互关系如何?

(1)联系:法学为政府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市场经济是在法的框架下运行,“规则”的建立及其权威性是市场经济有效和高效运行的基础。

(2)区别:“法”的秩序是强制的,“市场”的秩序是自发的,市场秩序必须借助“法”的秩序来维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多是通过法律手段实施。

4、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怎样?

参考答案

1(1)研究主题一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源配臵问题。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基点和重点也是放在微观分析上,它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的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臵最优化的组成部分。

(2)研究方法一致。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需求与供给及理论、成本—收益分析等也在公共经济学中被广泛使用。

参考答案

2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微观经济学认为它所要研究决定的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十分密切,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机制、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而公共经济学把政府看成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该主体为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生产和消费,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优化资源配臵的研究目的同样适用于公共经济学。此外,公共经济学广泛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分析工具,如个量分析、均衡分析、边际效用分析、供求理论等。

5、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如何?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由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五个基本方面组成。而公共经济学界定的政府的职能和经济行为包括配臵、稳定和分配三方面,其中,配臵功能强调的是公共部门内外资源的有效配臵;稳定功能强调的是税收、公共支出以及国债的利用,以实现对经济的短期需求管理,从宏观角度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分配功能强调的是运用公共权力在社会的每个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这三大功能恰恰与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6、公共经济学与行政管理学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1)政府的许多经济行为可以借助政治学的框架进行分析。(2)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人类经济行为认识的深入,经济学的思想及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参考答案

2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均涉及管理的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以及主管经济部门的增多,使国家行政管理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管理学和经济学都是从政治学派生出来的,行政管理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

7、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学习公共经济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转型是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征,在这其中,公共经济更是凸显出其战略意义,一系列公共经济问题亟待去研究、回答和解决。比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如何定位?当前中国政府的规模是太大了还好似太小了?政府职能应如何进行转变,其行为方式应如何进行调整?国有企业的边界应如何界定?为什么行政管理费用在公共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什么当前中国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严重不足以至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如果政府的资金有限的话,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哪方面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等。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多地关注于公共经济领域的发展,政府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学习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门论及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强调要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公共经济将会全面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去,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8、如何理解资源最优配臵的涵义?

广义的资源最优配臵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1)效率原则。这体现在帕累托最优状态,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臵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当配臵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的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这样,可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率。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效率可以自发地得到实现。(2)公平原则。一般指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基尼系数是衡量公平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3)稳定原则。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四个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9、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当配臵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实现的总的社会净效益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SR=MSC。这样,可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率。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经济效率可以自发地得到实现。

10、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是存在于发达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方式,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自动实现配臵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市场经济的特点:(1)市场经济是一种平等的商品交换,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强买强卖,通过非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其他经济主体的劳动。(2)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4)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11、完全竞争市场有哪些基本特征?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其特征:(1)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并且规模都很小,无力通过自己的买卖活动影响市场价格,因而都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2)产品同质。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买者把任何一个生产者的产品看作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生产者的产品来替代,或者说,在买者看来,买哪家的产品都一样;对卖者来说,都不能因自己的商品具有特色而提高价格。在所有生产者的产品卖价相同时,消费者购买哪个生产者的产品完全是随机的。(3)进出自由。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不存在任何法律的、社会的或资金的障碍以阻止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这意味着在长时期内,生产要素可随着需求的变化在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

(4)信息充分。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假定为对于有关市场的信息具有完全的知识。他们不仅掌握市场上现在出现的情况,而且也了解市场今后会发生的情况。

12、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有狭义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对外部负经济效应、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对等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不完全;(2)信息不完全;(3)竞争失效;(4)公共物品问题。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5)宏观性问题。表现为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灵;(6)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7)社会公平分配问题。表现为在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13、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主要表现?

(1)创造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和竞争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并监督实施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法律制度;二是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三是促进市场体系发育。(2)配臵资源,提供公共物品。一是建立和维护国防和社会治安安全的系统;二是建设、管理和维护市政工程系统;三是修建和维护公共交通系统;四是建立和发展邮政通信系统;五是建立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沿学科和有战略意义发明的科研机构;六是发展公共文化娱乐事业。(3)消除外部效应。一是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效应的产生;二是通过直接的管理来限制消极外部效应的产出;三是当私人成本与私人利益的均衡值同社会成本与社会利益的均衡值不一致时,政府在必要时可采取某种适当的措施来贯彻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目标。(4)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运用政权的力量,以政府的经济行为,通过税收形式,来参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以使社会最终的分配结果,能够符合政府和公众所追求的社会公正的目标。同时,建立从全社会角度统筹规划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5)调节地区间的平衡发展与合理分工。一方面,推动资源向特定区位倾斜,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进落后地区与新兴地区的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体上包含如下内容:(1)社会主义条件下

1的市场经济,要使市场成为资源配臵的基础;(2)正确发挥和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

15、公共产品有哪些基本特征?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应如何进行改革提供?

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消费的完全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无法将那些不愿意为消费行为付款的人排除在某种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排他,但排他的成本很高,以致于在经济上不可行。同时,任何人也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与其消费偏好不一致的公共产品排除在他的消费范围之外。(2)完全非竞争性。即某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排斥和妨碍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消费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

政府以什么方式来供给公共产品,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对能力原则和受益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原则一般是指“谁有能力负担,谁就应当付费”的公共费用分摊原则。所谓受益原则是指“谁受益,谁付款”的财政原则,它是从利益原则转化而来的。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具体采取何种政策,既要考虑到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历史习惯,又要充分考虑公民的承受能力和消费倾向,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16、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标志是什么?

公共产品能否得到充分供应对经济运行与发展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但公共产品并非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物品,其充分供应与否对经济社会能否正常运行,减少非生产性耗费,对经济资源的流动与配臵,对消费者福利及技术创新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即为供需平衡,其实现的标志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是MSR=……=MSC,即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17、混合产品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有效供给各有什么特点?

混合产品是介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和纯粹的私人产品之间的一个范畴,它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主要有两种类型:(1)具有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较为典型的混合产品。所谓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如政府对过度拥挤的公路不得不通过收费来加以限制,这使公路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它不再是典型的公共产品,但也不是私人产品,成为一种混合产品。(2)在价格上排他的公共产品也可能成为混合产品。所谓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不是完全免费的公办学校和医院即有代表性。

两种类型有效供给的特点:(1)拥挤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在技术上实现排他。因此,市场的供给和政府的供给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2)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可以在技术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费很可能会产生外部效应,而且是正的外部效应。这类物品或服务,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由此而带来的正的外部效应,必须由政府给予补贴,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由公共部门直接出资经营,往往也需通过市场上的销售渠道,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无偿供给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混合产品既能由政府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来提供,但私人提供混合产品常常难以实现政府需要的积极外部效应,所以大量的混合产品或由政府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或通过政府的必要补贴让私人部门来提供,并将受益与收费结合起来,这使混合产品的提供能更有效地实现公共支出的目的,又能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

18、试析克服外部负效应的主要方法。

(1)通过市场机制来矫正。方法有三:第一,一体化。私人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第二,产权与科斯定理。所谓产权,通常指某种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自由转让权等。科斯定理是指只要产权已明晰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臵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定理表明,只要产权界定明确,不论是谁拥有,外部性问题便能解决,公共部门不必干预。第三,社会制裁。实际上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即依赖社会道德规范自动起作用,从而阻止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2)通过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相对于私人部门的矫正来说,政府可以采用更为有效的办法来矫正其外部效应,一般较常用的措施有:第一,是罚款或课征税收。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所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进行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可以避免效率损失。第二,是发放补贴。当存在外部收益时,为了扩大实际消费量,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给私人企业提供补贴,降低私人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的价格下扩大供给量,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第三,是政府规制。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第四,是法律措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法律措施是政府纠正外部效应的重要途径。

19、什么叫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公共选择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公共选择的前提条件是:(1)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私利的最大化。(2)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中的是人一样的,都是“经济人”,均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3)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20、对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假设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前一类行为是经济决策,后一类行为是政治决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主要是做出这两类决策。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活动的是同一个人,没有理由认为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会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动机进行活动,即在经济市场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则是利他主义的,自觉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同一个人在两种场合受不同的动机支配并追求不同的目标,是不可理解的,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不能成立的。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这两个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21、何谓利益集团?其存在的理由及活动方式是什么?

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

利益集团的意义多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于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通过这种影响途径来理解现实;其二在于利益集团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以及它对于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意义。第二种意义上,对利益集团给予了正面评价,它甚至进入政治变革的路径认识中:这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围绕公共政策博弈,并形成博弈规则,宪政民主也就产生了。

在中国,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贿赂即利用金钱、美色及其他有价物券“买通”相关决策者。这是目前中国非法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且形式隐蔽,“暗箱”操作。(2)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这是中国各类利益集团,包括合法利益集团,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方式。(3)说服即采用书信、电话电报、递交研究报告乃至直接造访等方式,对相关决策者进行劝说。(4)求助于“精英人物”即让本集团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成员或集团内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员,代表本集团的意愿,直接有效地接近相关决策者,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或者以人大、政协提案的形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直接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5)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这是目前中国合法利益集团较常用的影响方式。(6)借助媒体呼吁,通过舆论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即向当地(外地、甚至境外)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主动提供信息,请求其向社会广泛公开之,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或同情,从而对相关决策者形成强大压力,使本集团所面临的问题,被提上决策日程或重新考虑。(7)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8)施压性集体行动。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政府机关及主管部门门前聚集、静坐、请愿,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等。(9)参与或操纵选举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及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不同利益集团已经开始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等合法程序,参与地方的政治博弈。这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也未必沿用上述影响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向地方政府机关捐款、捐赠交通、通讯工具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某些公益性利益集团,也可能运用物质性资助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理念,以影响政府决策。

22、什么叫寻租?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寻租?

布坎南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寻租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政府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收益的寻租;二是对政府肥缺的寻租;三是对政府活动所获得的公共收入的寻租。

寻租产生是因为政府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干预,认为只要政府行动主要限于保护个人权利、人身和财产,那么市场过程就支配经济行为,并且保护出现的任何租金将因竞争性的进入而消失。但是,如果政府行为大大超出由最低的或保护性的状态所规定的限度,逐渐干预市场调节,那么租金以及寻租活动必将继续存在。

对寻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应标本兼治,具体对策如下: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目标,博采众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现行的党政干部选拨任用制度。

(2)行政机构与人员即要有相对稳定性,又不能长期保持不变,经常属于的高速和更新是必要的。

(3)大力推进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尝试;有偿辞职和引咎辞职制。

(4)公共生产缩小到必要限度内。标准: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公共服务设施,两种就业需求——竞争与保有的自然均衡。

(5)将竞争机制和聘用制度引入政府部门,完善民主程序,加强民间团体的参政议政职能等。

(6)高薪养廉,使国家公务员队伍能留得住人才,又不至于冒以身试法的危险。

23、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1)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是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核心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制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干部只上不下,只升不降,到年限就提拔,遇机会就升级,政府机构有条件就升格,开口子就增加职数,机关变成解决就业和待遇的福地,致使干部队伍和机构迅速膨胀。

(2)政府职能不断呈放大状扩张是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党政职能交叉、政企不分,许多本应由党或企业管理的职能被政府所取代,导致政府职能过多,管理过宽,势必相应增设一些机构,从而使机构进一步膨胀。由于我国行政管理水平和质量还不高,随着行政主体的地位、影响和权能的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被不断地进行简单的切割划分和调剂配臵,越切越细,越分越乱,切出来的“新”部分越来越多,职能越来越被人为放大,对设立新机构、增加新人员以便加强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绩效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是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隐性原因。多年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价“只看产出,不看投入”。这种政府政绩评价机制极易造成某些政府部门为追求政绩,盲目地扩设机构、增加人员。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就是这种政绩评价机制带来的必然结果。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如官本位思想,缺乏人才流动与限任选任观念等,都是造成政府机构改革困难的原因。

(4)缺乏对政府有效制约监督的各项配套机制是政府改革艰难的外在动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系统的行为常采取行政命令方式,以撤换领导来制约和保证政府系统有序运行,这种方式常伴有主观的随意和感情的冲动。因人设事,因人设机构,缺乏公正严肃的约束机制。机构编制没有法律依据,缺乏硬约束、硬保障,机构改革缺乏硬配套支持,这就使得机构膨胀问题在软环境、软约束中可以自由地延续泛滥。财政拨付与支持随机构和人员的增多随意增加,“僧”多则“粥”多,“僧”少则“粥”少,人浮于事仅对行政效率有影响,对部门利益

则丝毫没有损害。由于没有通过财政硬约束来限制人员和机构的增加,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增编、增员的冲动和可能。干部选拔任免缺乏制度保障,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没有切实保证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

(5)政府自身利益追求的膨胀与约束的无力是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又一原因。政府作为一个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组织,一旦被人们理性地设计出来,就会成为控制人、支配人的东西,具有天然自我膨胀的倾向。政府行为是按个人成本收益原则来计算的,追求最大的自身利益,这样每个政府官员都存在一种谋求特殊利益的冲动,为保持官位、升职、发财,必然培植亲信,选用自己的人,造成机关人员膨胀。政府官员为了保证下属单位工作顺利,会尽最大可能争取保险系数,即加大投入维系更大储备。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由于他们由上级任命,要赢得上级的认可,就必须完成上级的指示,满足上级的愿望,这就迫使政府官员有着强烈的数量冲动:更大的机构规模、更大的管辖范围、更高的社会指标、更多的财政收入。

此外,社会的转型、现代化建设等要求政府系统不断加大调控能力。全球性的民主化发展会不断拓展政府边界,拓宽政府职能。因此,政府增长、机构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客观的一面,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趋势。

24、西方文官制度的优点和缺陷何在?该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有何借鉴意义?

西方文官制度的优点:(1)法制化。西方各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文官的法定地位、权力、责任,权利、义务。文官行使权利、执行任务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他的职位、地位、待遇依法受到保障,非因违法失职不受免职、停职等处分。(2)实行功绩制。体现了“任人唯贤”和“奖优罚劣”。它包括两方面: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论功行赏。(3)用人重知识化、专业化。(4)规定“政治中立”,实行职务常任。西方各国都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要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并规定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随内阁而进退”,保证文官的职位、去留、待遇、前程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5)进行科学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分类、统一管理、智力开发、动机诱导等。(6)讲求职业道德。现代文官作为常任的政府工作人员,对外以官方代表的身份出现,要求他必须忠于国家,为国家的总体利益服务。对此,各国都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一般包括依法行事、廉洁奉公、遵守纪律、严守机密、不得兼职等。

西方文官制度的缺陷:(1)政府行政效率较私营企业低;(2)机械式工作方式和通常论资排辈的晋升方式往往压抑人才;(3)文官弄权,不负责任,往往使政务官左右为难;(4)有权势的文官集团在社会上形成了受到特别保护的利益集团。

该制度对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借鉴意义:

(一)转变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权力导向型”的行政理念,树立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行政管理新理念。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权力本位 ”走向“能力本位”是改革的重要使命。

(二)健全体制。(1)从“法制”、“人治”走向法治。(2)尽快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

(3)试行政府雇员制。

(三)完善运行机制。(1)在“选”人方面,用好的制度选人用人。(2)在“用”人方面,尽快完善公务员任期制、竞争上岗制、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度、工资制度、晋升制度和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建立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3)在“训”人方面,用好的方式培训人,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培训制度建设。(4)在“退”人方面,一是严格考核制度,为真正贯彻辞退制度扫清障碍。二是严肃公务的纪律,对严重违纪者,坚决予以撤职直至开除,绝不姑息养奸。三是完善公务员待业保险制度,合理解决被辞退人员的出路与待遇问题。四是研究和明确公务员的退休年龄等退休条件,特别是高级公务员的退休问题。

(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25、什么是政府失灵?如何评价西方的“三权分立”与所谓民主政治?

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当,未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的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紊乱,从而没能使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臵。

对西方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评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强调,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立法、司法、行政部门应实行三权分立,目的是使三个机构互相制衡、互相监督,使各个部门在权力制衡和监督中达到政治行为的高效与廉洁。这种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一方面通过政治架构各机构的权力制约关系,不让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避免独裁政治的产生;另一方面发挥各政治架构成员的政治才能,使政治架构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都是通过全面的考虑,充分反映了国家和广大社会成员根本利益,杜绝政策的危害性。这种权力制衡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独裁政治和腐败政治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机制却随着各政治力量(指各政治架构成员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政党)间关系的变化而失去制衡和监督的效能。其一,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发展,三权分立制度已经同资产阶级多党制溶为一体。三权分立框架内的权力制约,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竞斗。其二,三权分立本质上是占社会少数的资产阶级所享有的民主形式,总统也好,首相也好,议员也好,大法官也好,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或代表人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这种制度内的作用和影响是无足轻重的。其三,这种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是影响国家权力的统一,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往往造成几个权力机关各说一套,多个声音,造成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是西方国家普通民众对政治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由于三权之间的互相牵扯,往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发生。

26、结合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际,阐述我国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历程。

以民主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主导,以法治化作保障,是我国政府决策优化发展的重要成就和集中反映,其最终目的是推进政治安定团结、社会公平正义和资源的高效配臵。

(一)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办理的行政事项,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事项,能够公开的都要向社会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2008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政务公开提供了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新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在政策出台之前通过媒体公示、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保证群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三是官方和非官方政策研究组织逐渐参与决策过程,促使政府决策“谋”与“断”相对分工,这是现代政府决策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决策者及其他参与者在决策系统中,充分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决策。目前,我国政府基本上形成了由情报信息、参谋咨询、决策中枢、决策监控、执行反馈等环节构成的现代政府决策机制,这些环节构成了完整的决策链。作为决策中枢的政府首脑机关进行方案选择,也基本遵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多个方案、抉择最优方案、追踪决策等环节和过程。政府决策组织体制和程序的科学化,克服了传统决策中领导专断的弊端,决策实行集体领导、重视专家学者意见和民众意见,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随我国经济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经验决策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如德尔菲预测法、博弈论、系统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模拟实验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等,极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三)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框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决策的法治化框架初步形成。一是决策权力配臵的规范化,实现决策权依法有据。改革开放后,中央高度集权状况逐渐改变,下级地方政府获得了较大的自主决策空间;长期以来党管一切、党政不分的状况也有所改变,党委、人大和政府三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逐渐形成有机配合的领导核心。依法执政要求党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活动,处理好党政关系和议政关系,实现三者决策权限、职责和范围的规范化。这意味着我国行政决策权力,从理念和制度层面都开始统一并得到保障。二是政府决策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目前政府出台政策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公开和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制定体系基本形成。自《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实施行政决策的公开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论证制度、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论证制度、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后,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化建设。三是强化对决策权力的监督,对决策失误实行责任追究。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逐渐建立。2006年,国务院对建立行政问责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问责方式由“上级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特别是对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行政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决策问责使决策者更为慎重用权、慎重决策。

27、结合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政治制度的某些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一,坚持依法治国。一个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并且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需要改变以党代政,把权力绝对化和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为此,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第二,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发展经济,并且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现象,让人民群众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社会公平直接关系国家政权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也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要重视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要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使之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维护司法公正。保证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不受任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司法公正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方向。第四,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要切实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民主权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第五,坚决反对腐败。反腐倡廉是我们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重点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反对职务侵占。严禁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插手招投标活动,牟取私利,这要成为经济上反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逐步推进财产申报制和公示制。已经制定了一些制度,包括领导人财产和家属子女在国外定居和经商情况,还要进一步加以完善,逐步从申报到公示,这是对干部手中权利的一个最重要的监督。三是公开财政中的“三公”经费。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范围,并且明确公布的内容具体到项。我们要坚决惩治腐败,按照法律对于各种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要严厉予以惩处,毫不手软。

第三篇:公共经济学论文

论政府经济职能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政府的经济职能尤为重要。明确政府的经济职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从那些需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领些域中退出,还权于市场,最大限度地压缩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给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经济职能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义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变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失灵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第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第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第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第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第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第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第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第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政府经济职能的准确界定,高效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途径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

干预。一下市政府事先其职能的几种途径。

(一)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

(二)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入手:第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第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

(三)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四)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能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必须是实现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目标——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所必需的,必须要确定政府经济行为的范围。它主要包括:

1.制定国民经济的宏观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目标,进而以此为中心实施相应的系统配套政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推动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界定和保护产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来从事市场活动,而企业作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和保护产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

3.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这就要求有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而市场秩序的建立、健全,除了需要商业道德的教化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依靠政府的力量主持操作,这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4.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不能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就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有参与生产公共产品的必要。但政府有参与必要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直接生产。政府既可直接担当责任人进行政府生产,也可间接生产。

5.运用多种经济杠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好的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6.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协调、监督和促进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些中介组织,可以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活动起到一定的协调、监督和促进作用,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需要。在我国,尤其要发展公证、仲裁、计量、质检认证、资产和资信评估等机构。

7.建立效率与公平有机统一的收入分配与调节制度。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兼顾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是既能保证社会稳定,又能促进效率提高。

总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不再是纯粹的市场与政府的选择,而常常是两者不同组合的选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选择了市场,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却必然以高效的政府管理为依托,政府作用的加强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竞争有序的市场建立,大量基础设施的提供,科技发展的推动,政策计划的制定,还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政府积极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履行经济职能显得尤为紧迫,具有突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学导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2.陆丁:《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杨欣.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实现路径[J].辽宁警专学报,2007,(3).5.马勇,徐长玉等.政治经济学新教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6.张爱军,吕亚男.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及其定位[J].学术交流,2006,(9)

能要高效而有力。

第四篇:公共经济学论文

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摘要

本文是一项针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首先对近30年中国的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政策;改革;完善

英文题目

On the fiscal policy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e

Abstract(格式:Times New Roman字体四号字,加粗,居中)

This article is a policy aimed at China'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research, the first of nearly 30 years,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policies are summarized and then analyzed the stage of China's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policy, the main problems, concludes with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financial support to agriculture policy;reform;consummate;

一、财政支农政策的沿革

我们首先对中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做一个简要回顾,财政支农政策的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94年)

1978年,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农村拉开了序幕,财政支农政策相应地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20世纪80年代初,高度集中的财政统收统支管理体制改为财政

包干体制,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支出重点。例如,中央财政支农支出主要是中央级农业事业费支出和对地方的特大防汛抗旱补助支出。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主要是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支出、农业事业费等。此外,国家还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资金包干给地方。这一时期,由于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减少,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出现了下降趋势。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中央及时调整了农业投入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如加大了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开征了耕地占用税,实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时期是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

(二)第二阶段(1994—2002年)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财政支出保障范围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三农”支出、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支出逐步成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财政支农政策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一方面,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建设国债,支持包括重要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在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1998年以来,大幅度地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另一方面,增加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财政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在增加财政农业投入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0年,率先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央财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试点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

这一时期,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较大幅度提高,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和加强“三农”投入的总体趋势;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更趋于合理,在继续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的同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财政支农的机制和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如在财政扶贫领域和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引入了世界银行的项目管理办法,如报账制、专家评审制、绩效评价制度等,效果十分明显。

(三)第三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的转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先后出台实施了以“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农民与政府的“取”、“予”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从政策层面上,把财政支农的重点由原来的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转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新的着力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税全面取消。改革农业税制,取消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直至从2006年1月起全面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制度走进历史博物馆,标志着国家与农民的传统分配关系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根本性变革,更加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休养生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2、财政支农力度显著加大。财政支持“三农”资金总量快速增加,2003—2007年,仅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就达1.6万亿元,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地方各级财政也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投入,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上下齐动、共同增加投入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3、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断改善。主要是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公共财政原则靠近,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比重,加强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等支持。

4、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2年,中央财政出台了良种补贴制度,不断完善补贴品种,扩大补贴范围,在对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实行良种补贴的同时,还出台了生猪和奶牛良种补贴政策。2004年,中央财政设立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支持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同时,国家财政调整了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6年,针对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过快的问题,又对农民实施农资综合直补。此外,这一阶段还出台了其他一些补助政策,如退耕还林农民的补贴、能繁母猪和后备奶牛饲养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政策措施。

5、逐步将农村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包括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国债资金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等。目前,以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发展等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I,产业投资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财政投资杈业的总量不足。近几年农业投资力度虽然有所增强,但由于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制约,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非常有限,农业投资长期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由此导致目前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值来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较快,1998年为199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1.26%。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五五”期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比重为l3.2%,“六五”期间下降到9.5%,“七

五” 期间下降为8.4%,“八五” 期间平均为8.8%。不难看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如果再除去一些基础设施的费用,真正用于农业的资金平均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一般都保持在l0% 以上。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的严重短缺,农业水利设施老

化失修,带病运转,抗灾能力下降;农村交通闭塞,农村电网老化,电压不稳,电价昂贵,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农村基础设施的瓶颈和“病残”,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民的利益。财政重视根产品购销环节的补贴,忽略了产业生产科研方面的投入。8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优价供给,给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差价以巨额财政补贴,每年补贴达300~L元以上,仅1991~1996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补贴每年达到372亿元。大量财政补贴用于购销环节,由于财力有限,用于农业生产、科研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方面的投入增长缓慢。1995年农业科研投入为l3.55亿元,1996年增加到52.38亿元,虽然增长了近3倍,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年均增长率只有2.5%。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6%,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l/l0。由于经费不足也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已取得6000多项重要农业科技成果,但实际转化为生产力、投入使用的只有30% ~40% 左右,转化率很低,真正形成规模的尚不到20%。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40多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含量低的现状在很大程度

三、措施与对策

1、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用于掘 御调整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通过实行农业保险制度,向农业生产提供保险,稳定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规避农业风险非常必要。我国农业的高风险性和农民较低的经济承受力,迫切需要国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必要的补充。一是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二是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给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如60%)的补贴,以便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政府可以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业保险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使农业保险成为有别干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

2.加快农村费改税的步伐,减轻农民负担。农产品私人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农民理应是农业投入的主要渠道,目前的困难在于农民手中可以用于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少。很多地方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l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中央规定的5%以内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快农村费改税的步伐。取消一切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摊派和集资。费改税的目的主要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本目的在于尽快取消对农民的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对农业的 “轻徭薄赋”,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资金

投入农业生产。其次,为了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必须要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减少人员,减少农民负担的行政管理费用,转变政府职能。第三,建立独立干村民委员会的农会,监督农村干部巧立名目、多收多征,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孟丽.试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经济管理,2002,10(3):2.

第五篇: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国内外公共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沿理论,熟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研究我国公共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教学方法

1、集中讲授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2、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研究能力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点关注公共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三、教学计划

课堂教学总计32学时,内容包括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应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部门经济

一、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公共部门与公共经济1、2、公共部门的含义和构成公共经济及其存在形式

(二)公共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经济学家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

2、公共经济学的产生

3、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构成(四)公共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

二、资源最优配置与“市场失灵”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资源最优配置含义

2、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

3、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

4、资源最优配置的稳定标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

(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1、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2、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

(三)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2、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三、混合经济下的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一)混合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1、改善资源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

3、稳定宏观经济

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由“政府失败”引发的关于政府作用的争论

(二)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模式

(三)我国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的原则

(四)经济发展新时代的中国政府经济职能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经济、公共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市场失灵、混合经济

2、问答:

(1)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有何不同?(2)公共经济学研究那些基本理论问题?(3)公共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4)简述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过程和结果。(5)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讲 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分类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与特征

1、关于公共产品的两种定义

2、纯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二)公共产品的判别与分类

二、纯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1、囚徒困境模型:对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解读

2、智猪博弈模型:对部分领域存在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现象的诠释

(二)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需求

2、局部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

(三)纯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林达尔均衡

三、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一)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

(二)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1、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的产品

2、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的产品

3、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趋势

五、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实践

1、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2、解决公共产品的路径探索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合作供给

2、问答:

(1)简述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2)为什么纯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提供?(3)图示说明纯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4)图示说明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5)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供给有哪些形式?(6)简析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条件?

(7)分析我国现阶段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三讲 政府规制与公共企业

一、政府规制的含义和动因

(一)涵义

(二)动因

1、规范分析:公共利益论

2、实证分析:“部门利益论”与“俘虏理论”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一)外部效应及其校正

1、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分类

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2)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外部效应的校正:外部效应内在化(1)一体化

(2)产权界定和交易(科斯定理、科斯经典案例)(3)补贴、罚款或征税(4)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5)行政与法律措施

4、外部性理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二)政府对垄断的规制

1、垄断形成原因

2、垄断状态下的资源配置

3、反垄断的政策与措施

(三)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领域经济活动的规制

1、信息不对称含义

2、信息不对称下的资源配置(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3、政府在信息不对称领域的规制措施

(四)政府对特殊产品市场的干预

特殊产品主要指维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产品。政府干预包括市场准入控制、生产控制、价格干预等。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价格干预,即支持价格政策和限制价格政策的运用

三、公共企业

(一)公共企业性质

1、政府兴办公共企业的目的

2、公共企业的性质

3、公共企业的存在领域

(二)政府对公共企业规制

1、生产规制

2、产品规制

3、用工与薪酬规制

(三)公共企业的效率

1、公共企业效率判断标准

2、公共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3、提高公共企业效率的途径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功能定位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政府规制、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内在化、科斯定理、垄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公共企业

2、问答:

(1)简述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科斯定理对解决外部效应问题有何启示?(3)何谓排污权交易?

(4)阐述校正外部效应的措施。

(5)垄断对资源配置有何影响?如何对垄断企业进行规制?(6)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交易产生哪些问题?(7)联系实际评析政府价格规制。(8)简述公共企业的性质

(9)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公共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取向。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

第四讲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

(一)功能收入分配

1、涵义与形式

2、核心问题:效率

3、要素价格的决定

(二)规模收入分配

1、涵义

2、核心问题:公平

3、收入差距的衡量(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

(三)收入分配过程

1、初次分配

2、再分配

二、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理论流派

(一)分配正义论

(二)机会平等论

(三)功利主义论

(四)福利经济学理论

(五)其他:倒U型理论、阿马蒂亚.森的理论

三、收入分配调节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分配原则和要求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收入分配原则:效率和公平兼顾

3、收入分配的要求:过程公正,结果合理

(二)收入分配的调节

1、改革初次分配制度(如实行剩余分享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谈判协商制度等等)

2、完善再分配制度,即完善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3、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价格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

(三)社会保障

1、含义

2、意义

3、构成

4、类型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二)

(三)美国模式 北欧模式 德法模式

五、我国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现状

(二)问题与对策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功能分配、规模分配、基尼系数、分配正义论、机会平等论 2问答:

(1)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有何不同?(2)简析基于效率的要素价格决定方式。(3)简述衡量收入差距的工具与指标。(4)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与手段有哪些?

(5)简述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特点以及对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启示。

(6)结合改革实际,谈谈我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五讲、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一、宏观调控的地位与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含义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地位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1、含义和工具

2、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3、财政政策的运用

4、财政政策乘数

5、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

(二)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含义

2、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宏观经济的供给管理

(一)产业政策

(二)区域政策

(三)工资政策

(四)人力政策

(五)体制机制改革

四、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财政自动稳定器、平衡预算论与功能预算论、积极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2问答:

(1)简述宏观调控的目标(2)简释财政政策的乘数作用(3)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

(4)你是如何看待功能预算与平衡预算两种不同财政理念的?(5)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6)概述宏观供给管理的政策。

(7)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第六讲 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的意义与原则

(一)公共支出的本质

(二)公共支出的意义

(三)公共支出的原则

1、效益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

3、统筹兼顾原则

4、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共支出的规模增长理论

(一)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现象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

1、瓦格纳模型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4、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集团模型

5、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三)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原因的综合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控制1、2、3、预算监督制度 零基预算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

三、公共支出的内容及其政治经济意义

(一)购买性支出

1、国防支出

2、行政管理支出

3、教育支出

4、卫生保健支出

5、公共投资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

2、补贴性支出

(三)中国公共支出的实证分析

四、公共支出的效率分析

(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1、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2、成本和收益的评估(贴现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我国政府支出效率分析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支出、瓦格纳定律、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采购

2、问答:(1)简述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原则(2)概述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模型。

(3)我国公共支出增长的成因有哪些?如何防控不合理因素导致的公共支出增长?

(4)购买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5)转移性支出有哪些内容,其政治经济意义何在?(6)如何提高政府支出效率?

第七讲 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涵义与结构

(一)涵义

(二)结构

(三)功能

二、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

1、概念

2、特征

3、理论依据

(二)税收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1、构成要素

2、分类

(三)税收的经济效应

1、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2、对生产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形式

2、条件

3、决定因素

(五)税制结构的设计

1、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2、主体税种的选择

3、宏观税负的确定

4、我国的税收状况

三、公债:有偿的公共收入形式

(一)公债的概念和种类

(二)公债理论

1、“负债有害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2、“公债新哲学论”

3、如何看待公债的利弊

(三)公债的规模:影响和决定公债规模的因素

(四)我国公债发行及其运用状况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一)国有资产收益

(二)公共收费收入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收入、税收、税收的转嫁、公债、拉弗曲线 2问答:

(1)简述公共收入的构成(2)概述税收的特征与分类。(3)简述税收的经济效应。(4)税收转嫁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5)谈谈对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6)概述公债的特点和效应?

(7)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公债利弊的认识。

第八讲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一)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特征

二、公共选择方式

(一)社会偏好与阿罗假设

1、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

2、社会偏好的显示途径

3、阿罗假设

(二)投票规则与投票悖论

1、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3、投票悖论的求解

4、阿罗不可能定理

三、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主体行为

(一)选民:

(二)政党和政治家

(三)官僚(政府官员)

(四)利益集团

1、利益集团及其形成

2、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利益集团的类型

3、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4、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四、政治经济周期与“政府失败”

(一)政治经济周期

(二)“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三)“政府失败”的原因

1、官僚追求自身利益

2、利益集团从外部施加影响

3、信息不完善和有限理性

4、制度安排不完善

(四)解决“政府失败”的路径

五、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概念:

公共选择、社会偏好、投票悖论、单峰偏好、多峰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中位选民定理、寻租。2问答:

(1)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基本假设是什么?(2)简述阿罗假设的内容。(3)简析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4)如何消除投票悖论?

(5)解析官僚与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特征。(6)如何最大化地减少政府失败?

(7)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3、案例讨论(讨论内容由教师选定)

阅读书目: 必读书1、2、参考书: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黄恒学:《公共经济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鲍德威(Robin W.Boadway),.威迪逊(David E.Wildasin):《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C.V.布朗 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4、[美]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经济学听课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经济学 小结

    公共经济学小结 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 在经济学中,常用的效率概念是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一个经济体已经处于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利益受损,经......

    公共经济学小结

    导论 1.公共经济学问题是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 2.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其中,3.政府是公共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4......

    公共经济学题目

    公共经济学选择题 第一章 公共经济学导论1.经济学的本质:如何选择。 2.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①稀缺性;②效率。 3.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2009

    南开大学MPA《公共经济学》大纲(2009年) 授课教师:行政管理系 孙涛(范孙楼532-1,电话:022-23498933)一、课程要求 20世纪的一个主要经济现象是各国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规模的扩张。......

    公共经济学论文

    (本文来源于兰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英语专业学生作品),仅供参考。 题目:论住房改革议案背后的利益集团 作者:学院:班级:学号:《公共经济学》 结课论文xxx xxx学院 xx专业xx班 xxxxxxxxX......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1999年以来,......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0学时学分: 2学分 一、 课程性质和目的 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府及其附属物经济行为的研究来探索如......